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

上传人:58****5 文档编号:46604006 上传时间:2021-12-1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8.0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共28页)(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内文言文阅读练习1、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

2、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练习1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渔人甚异之 阡陌交通 不足为外人道也 便扶向路 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 研读第二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我的研读: 4.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些什么?为什么皆

3、叹惋?我的联想: 5.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题计分)本文的语言简洁而含蕴丰富,试举一例进行说明。我的鉴赏: 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否得以实现?试作评价。我的探究: 练习2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遂与外人间隔(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C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D未果 后遂无问津者3.选出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出:既出,得其船 皆出酒食 B乃: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4、C复:复前行 不复出焉 D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4简答。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文中总写渔人感受的一个词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 5“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请用简短的话回答。 2、小石潭记练习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

5、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 我能解释下列加点字词。从小丘西行 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 斗折蛇行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凄清寒骨,悄怆幽邃。 3.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我的理解: 4.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我的理解: 5. 小石潭的景色幽静,在作者的精彩描述中,一个个优美的镜头闪现在我们的眼前。假如我们是一个个不同职业的人,你将怎样去挖掘、开发这美景?试写出你的职业创意。我的职业创意: 6. 下面

6、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题计分)我们学过不少描写山水的古代诗文,试着把其中写水之清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作点赏析。我的积累: 我的赏析: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时,亦不乏优美的描绘山水的文章,我们学过他的三峡;柳宗元的山水之作更为后人称绝,请你试从我们学过的二人的作品,谈一谈他们的山水文章的各自特点。我的看法: 练习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B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C许:潭中鱼可百许头 高可二黍许D以: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 “我”发现并找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点明小石潭的特征的词语是: 不清的主要原因是:3用“”给第一段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一层: 第二层: 4请分别写出表现游鱼静态和动态的语句。静态: 动态: 5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 )A这三段是按空间顺序写下来的B“日光下澈,影

8、布石上”两句都是从正而描写水清。C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比喻的方法写景。D选文第三段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透露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忧伤之情。3、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

9、,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我能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3. “核舟”中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东坡” ,“黄鲁直” ,“佛印” ,作者详写船头三人的神情是

10、为了说明什么?我的理解: 4. 核舟记的结尾处详尽地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事物和文字的数量。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的结尾处也有这么一段:“撤屏观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两文均用数字结尾,作者的意图相同吗?为什么?我的理解: 5. 文言文使用数量词和现代文有所不同,试根据本文比较一下,不同在哪里?我的比较: 4、庄子二则1填空。庄子,名_,战国中期_国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_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_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代表作品为_,以及名篇_等。2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发怒)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C志怪者也(奇异) D野马也(快速奔跑的

11、马)3解释下列句中的一词多义现象。(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请循其本 ()(2)子固非鱼也 ()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写出一个含有跟该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成语。(1)怒而飞 _成语:_(2)志怪者也 _成语:_(3)请循其本 _成语:_5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是鱼之乐也 是日更定矣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苟全性命于乱世C子固非鱼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云归而岩穴暝7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我知之濠

12、上也A公与之乘 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 D择其善者而从之8庄子与惠子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谁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试作分析。_9北冥有鱼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_10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_ (一)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

13、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志怪者也()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3)抟扶摇而上者() (4)去以六月息者也()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_13“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_14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

14、谈谈你对本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_(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安知鱼之乐() (2)固不知子矣()(3)请循其本() (4)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_17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的庄子与惠子各是怎样的心境?本则故事

15、中的庄子与惠子,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_5、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弗食弗:( ) (2)虽有至道 至道:( )(3)不知其善也 善:( ) (4)教然后知困 困:( )(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学学半( )同(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古义:( )今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3)教学相长 古义:( ) 今义:( )4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

16、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故曰:教学相长也。 6填空。(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 )(朝代)经学家( )(作者)编纂的,是( )(时期)( )(学派)论著的汇编。(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7“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8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比较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17、;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中(zh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輮(r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暴:通“曝”,晒干。参:通“叁”,多次。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知其旨也旨:( ) (2)然后能自强也 强:( )(3)学不可以已 已:( ) (4)故木受绳则直 故:(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

18、同的一项是( )A. 輮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n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4【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 );【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 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

19、(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挺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二)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选贤与能能:( ) (2)讲信修睦 修:( )(3)不独亲其亲 亲:( ) (4)不独子其子 子:( )(5)矜、寡、孤、独、废疾者 寡:( )者:( )(6)男有分 分:( ) (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 )作:(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选贤与能 ( )同(

20、 ),( )(2)矜、寡、孤、独、废疾者( )同( ),( )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不独亲其亲亲: (2)不独子其子子: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大道之行也 古义: 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归 古义: 今义:归来,归属(3)矜、寡、孤、独 古义: 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小偷,窃贼(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 今义:窗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6填空。(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照应此句的是: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

21、为公。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男有分,女有归。 (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9)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8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9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 1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 比较阅读【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22、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穷:困境。分:区分、辨别。屈:竭尽。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女有归归: (2)鳏、寡、孤、独、废疾者 孤: (3)故制礼义以分之 故: (4)以养人之欲 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23、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13【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 ,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 。14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 附【乙】文参考译文:礼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呢?回答说:人生来就有欲望。如果想要什么不能得到,就不能没有追求;如果一味追求而没有标准限度,就不能不发生争夺;发生争夺就会有祸乱,有祸乱就会陷入困境。先王厌恶祸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进行区分,以此来调养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使物资和欲望两者在互相制约中增长。这就

24、是礼的起源。参考答案桃花源记练习1:1.对感到诧异;田间小路;值得;从前的,旧的;不久;渡口。2. 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就更不用说魏、晋了。3. 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4. 渔人说的是秦末以来的历史。桃源中人叹惋的是: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5. 如在叙述渔人与村人相互问话时的语言就是一个证明,作者不正面叙述,而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来概括。但简洁中还有丰富,一切问

25、话的内容尽在其中,又见其丰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练习2:交错相通 更不用说 妻子儿子 隔绝 2. D 3.C 4.甚异之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豁然开朗 不想被外面的战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 5.是为了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小石潭记练习1:1.向西;大约;因为,凄清;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2.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3.按游览的顺序来写的:

26、先发现石潭,再写潭中景物,然后写小潭的源流,最后写小潭的氛围。4.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5. 参考:假如我是一位画家,我就要画一幅长卷,把小石潭的美景一一描绘,把她的美展示给每一个爱美的人。假如我是一个企业家,我就要投资小石潭,把她建成一个旅游胜地,让更多喜爱游历山水的人来这里观光。6.如:与朱元思书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郦道元侧重为水经作注,客观上体现山水的特点;柳宗元被贬,以山水之美排遣抑郁的心情。练习2: 1,C 2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 清冽 全石以为底 3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 第一

27、层:写小石潭的方位和循声发现它的情况 第二层:写小石潭的概貌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空游无所依,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B 核舟记1.靠近;极像;满;挑选。2.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3. 峨冠而多髯;如有所语;矫首昂视。是为了突出雕刻者的技艺之高超。4. 相同。两文的结尾都用列数字的方法,都是为了表现艺人技艺之高超。5. 文言文中往往有数词而无量词,现代文则数词、量词同用。文言文的数词往往都在名词后面,现代文的数词则习惯于放在名词前。庄子二则1周宋道家老子庄子逍遥游齐物论2.B3.(1)反问语气词指

28、示代词(2)副词,本来副词,固然4.(1)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百花怒放(2)记载开业志喜(3)本原追本溯源5.B6.A7.C8.在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庄子智辩,重美学上的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9.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恃”的

29、道理,正如大鹏一样,万物的腾飞也需要“凭借”。10.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11.(1)记载(2)迁移(3)向上(4)离开12.(1)当它振翅奋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2)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13.鲲鹏是有所倚靠的,并非真正的“逍遥”。14.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

30、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万物皆有所恃”的道理。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15(1)怎么(2)固然(3)追溯(4)已经16.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确定的了!17.示例: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事物持认知心态,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事物持艺术心态。喜欢的人物及理由言之有理即可。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1、1)弗食弗:不(2)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3)不知其善也 善:好(4)教然后知困 困:困惑(5)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学学半“学”同“敩”,教导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4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 B弗食,不知其旨也C其此之谓乎 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其他三项均是代词。)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

32、知道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3)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6填空。(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21cnjycom(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7“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8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

33、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9“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10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比较阅读【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34、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www.21-cn-(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来源:21世纪教育网】(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中(zhng)绳:合乎拉直的墨线。輮(ru):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暴:通“曝”,晒干。参:通“叁”,多次。21世纪*教育网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知

35、其旨也旨:味美(2)然后能自强也 强:勉励(3)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4)故木受绳则直 故:所以,因此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 輮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A.代词,代指木条/宾语前置的标志;B.知道/机智;C.均为“即使”;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www-2-1-cnjy-com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14.

36、【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15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略。(要求:提出观点、看法;阐述理由;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挺直

37、,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2-1-c-n-j-y (二)大道之行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选贤与能能:才干出众(2)讲信修睦 修:培养(3)不独亲其亲 亲:父母(4)不独子其子 子:子女(5)矜、寡、孤、独、废疾者 寡:老而无夫者:的人(6)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作:兴起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3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的意动

38、用法,以为亲(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归来,归属(3)矜、寡、孤、独古义: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4)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5)故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A故人不独亲其亲B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 D是谓大同(解析:A.故人不独亲其亲。)6填空。(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照应此句的是: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出自

39、本课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5)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8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