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514481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97 大小:17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初一数学上册全册教案(9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简单的空间几何棱柱、圆柱、圆锥、球等,掌握其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2、能力:通过比较,学会观察物体间的特征,体会几何体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根据几何体的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一些基本的几何体,并能描述这些几何体的特征教学难点:描述几何体的特征,对几何体进行分类。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小学的时候学习了那些平面图形和几何图形,在生活你还见到那些几何体?2学生设疑让学生自己先思考再提问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生活常见的几何体有那些?这

2、些几何体有什么特征圆柱体与棱柱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圆柱体与圆锥体有什么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棱柱的分类几何体的分类4.学生自探(并有简明的自学方法指导)举例说说生活中的物体那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说说它们的区别二解疑合探1针对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特征的认识不彻底进行再探2、对这些类似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棱柱、球体的分类2活动原则: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教师引领点拨提升总结。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请结合本节所学的知识举例说明生活简单基本的几何体,并

3、说说其特征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3课堂小结4作业布置五、教后反思 1.1 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二)教学目标1、知识:认识点、线、面的运动后会产生什么的几何体2、能力:通过点、线、面的运动的认识几何体的产生什么3、情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1教学重点:几何体是什么运动形成的教学难点:对“面动成体”的理解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认识了生活中的基本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形成的呢?2学生设疑点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线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面动会生成什么几何体?3教师整理并出示自探题目教师

4、根据学生的設疑情况梳理、归纳、细化得出自探题目(自探要求)4.学生自探(讨论)二解疑合探举例分析那些几何体由什么运动形成的?那些图形运动可以形成什么几何体?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要根据教材内容尽可能要试题类型全面且有代表性)3课堂小结4作业布置五、教后反思 1.2 展开与折叠教学目标:1通过折叠棱柱,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了解棱柱的相关概念,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教学重点:棱柱的特性教学难点:某些平面图形是否可以折叠成棱柱的思索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过

5、了一些几何体,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它的展开图形是什么样?一个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什么样的几何体呢?2让学生拿出各自制作的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通过观察和测量回答:(1)三棱柱的上、下底面都一样吗?它们各有几条边?四棱柱,五棱柱呢?(2)三棱柱有几个侧面?侧面是什么图形?四棱柱,五棱柱呢?(3)这三种棱柱侧面的个数与地面多边形的边数有什么关系?(4)三棱柱有几条恻棱?它们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四棱柱,五棱柱呢?结合同学们的回答,共同总结出棱柱的性质:棱柱的所有侧棱都相等;棱柱的上、下底面是相同的图形;侧面都是长方形23课堂练习:P11 14展示正六棱柱模型(底面边长都是5厘米,侧棱长4厘米)二解

6、疑合探(1)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个面?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那些面的形状、面积完全相同?(2)这个六棱柱一共有多少条棱?它们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展示下列图形: (6) (7) (8) (9)(1) (2) (3) (4) (5) 先想一想,再折一折,哪些图形可以围成正方体?哪些图形不能围成正方体?结合以上问题,全班进一步分组讨论:你能否指出具有什么特征的平面图形可以折成正方体?什么样的图形不能?(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进行适当指导)总结结论: 特征: 上、下各一块,中间四块特征: 将其中一块或连在一起的数块绕某一点旋转90度,经过这样的动作一次或数次,得到基本图形 基本图形 变式图形凡符合以上基本图

7、形或变式图形的平面图形都可以折叠成正方体三质疑再探:上例中为什么是旋转90度?探索并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可以折叠成棱柱?四运用拓展:1、课堂练习 P11 想一想2、小结棱柱的相关概念及特征什么样的平面图形叠成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作业P10 习题1.3每人用纸制作一个完整的正方体以备下节课使用 31.3 截一个几何体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过程,掌握空间图形与截面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参与对实物有限次的切截活动和用操作探索型课件进行的无限次的切截活动的

8、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实际操作验证、推理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分析归纳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大胆猜想、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的切截活动,体会截面和几何体的关系,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的难点:从切截活动中发现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能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课程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复习面的分类和面面相交的结果集体回答或发表个人

9、见解为理解截面的边数作铺垫2、学生探索由实物引入截(切)面的意义用教具演示,将一个几何体切开得到截(切)面,让学生观察这两个面的特点了解到这两个截面完全一样的自然过渡到用一个平面去截正方体问题的提出:“你注意到了吗?妈妈在将黄瓜切成一片片时,得到的截面是什么样的?,如果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得到的截面可又将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比一比那一组的结论多”激发竞争意识 实施“想做想”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先想一想,并把猜想的结果记录下来,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分组实践操作:“与同伴交流,看看别人截处的面是什么?他为什么得到与你不同的截面?他是怎样得到的?你还能截得什么样的截面?”比一比那一组讨论的结果

10、与实践一致的多表扬表现好的培养集体荣誉感 分组通过实践操作证实小组的讨论的结果,发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由于时间关系,选择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及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二、解疑合探帮助学生完成由实际体验到空间想象的过渡,提高想象能力并总结各种截面是如何截出来的,它们有什么规律观察,想象,思考截面的边那些面相交的来新问题:“刚才切、截一个正方体就得多个不同的截面,那么如果截一个圆柱体呢?或是截一个其它棱柱体呢?你又会得到一些什么样的截面?”动手操作、探究、交流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练习、作业布置、解答

11、课堂练习学生能独立完成课堂练习 41.4 从不同方向看教学目标: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思维,能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2在观察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的结果3能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重点:识别简单物体的三视图,会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画立方体及其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古诗入手,引出课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哪位同学能说说苏东坡是怎样观察庐山的吗?这首诗隐含

12、着一些数学知识它教会了我们怎样观察物体,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 (2) (3)图(1)是从左边看到的图,即左视图图(2)是从正面看到的图,即主视图图(3)是从上面看到的图,即俯视图刚才我们从不同方向观察了实物、几何体,还学习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为了巩固这些知识,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练习三、质疑再探 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 51.5 生活中的平面图形教学目标:1、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2、认识多边形,探索多边形的某些性质;在活动中感受归纳思想;3、在活动中发展有条理地思考(感受分类思想)重点和难点:感受归纳思想和分类思

13、想;归纳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呢,是“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书上有几幅照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哪些平面图形?2学生设疑刚才我们提到的象三角形、长方形和圆等等图形,和我们前几天讨论过的棱柱、圆锥等图形一样,都是几何图形只不过长方体等这些图形是立体图形,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些图形是平面图形我们只考虑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一些平面图形有些什么性质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一个五边形、一个六边形我们把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这些图形都称为多边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多边形都有些什么共同特点?什么叫多边形?由不在

14、同一直线上的几条线段依次首尾相连而成的封闭图形叫多边形这些多边形呢,我们还可以给它们取名字比如说三角形,它有三个顶点,我们把它的三个顶点分别记为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叫三角形ABC现在,请同学们给你刚才所画的这个四边形的四个顶点依次标上字母A、B、C、D请注意:字母要大写,要按照顺序依次书写新增加线段AC,称为这个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观察一下,在增加了这条对角线以后,图形有什么变化? 看刚才所画的这个五边形,选择其中一个顶点,画出从这个顶点出发的所有对角线图形有什么变化? 我们来看一下: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1条对角线,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成2个三角形;从五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2条对角线

15、,把这个五边形分割成3个三角形;从六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有3条对角线,把这个六边形分割成4个三角形这其中是不是可能存在着某种规律?在四边形中,有1条对角线,2个三角形;五边形中,有2条对角线,3个三角形,等等,现在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是不是对所有的多边形都是这样?还是只对部分多边形才是这样?一个多边形,如果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有n条,那么被分割成三角形的个数是不是一定比n多1个,也就是(n1)个呢?我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然后对这些图形的某些性质进行了探讨在探索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了很多非常重要的结论如果我们把这些结论本身先放在

16、一边不说,就得到结论的整个过程而言,这个过程本身是不是也非常有意义?二、解疑合探看课本,整个图案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数数看,共有多少个三角形?怎么数?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我们把所有的三角形按大小分成三类:第一类,边长为1个单位的三角形,有几个?第二类,边长为2的三角形,共有3个;第三类,边长为3的三角形,只有1个那么所有的三角形只要加加起来就行了书上有什么叫弧、什么叫扇形,自己回去看一看后面“读一读”里有几种正多面体,每种正多面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正几边形、共有多少个顶点、多少条棱,这些呢,书上的表里面也都列出了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

17、1、学生自己编题2、作业 6丰富的图形世界(第一章)复习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回顾本章内容,梳理本章知识,反思所学,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2、结合本章复习题,进一步认识图形及其性质,把握实物与相应的几何图形,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和三视图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丰富几何的活动经验和良好的体验,发展空间观念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梳理本章知识经过一章的学习,同学们体会到我们就生活在一个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现实物体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通过图片这个窗口认识了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下面我们乘坐一列“问题”快车一同来回顾本章的知识,反思所学(一)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

18、图形?举例说明(二)你喜欢哪些几何体?举出一个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三)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棱柱的特征?(直棱柱)展示六棱柱模型,学生观察交流回答棱柱有以下特征:棱柱上有上下两个底面,它们形状大小相同;棱柱的侧面都是长方形;侧棱的长度都相等;侧面的个数与底面多边形边数相同二、解疑合探A、利用棱柱的特征我们可以解决哪些问题?B、能根据下列给出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指出正方体中相对的面吗?(可用相同的字母表示),发现了什么规律?给出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正方体平面展开图,如图 让学生先想,再动手折叠,填空,分组讨论寻找规律学生代表回答: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在其平面展开图中有两种位置关系两

19、个正方形在同一行或同一列且彼此相隔一个正方两个正方形既不在同一行也不在同一列,其中一个图内部沿如右图路径平移能与另一个正方形重合指出: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正方体相对的两个面在其平面展开图中的位置关系判别哪些平面展开图可以折叠成正方体(四)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去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的截面以正方体为例:A、截下的几何体与剩余几何体分别是什么立体图形?B、每个几何体的顶点数(v),面数(f),棱数(e)分别有什么关系?(fve2)(五)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一样,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三视图相同,立体物体的形状是否唯一确定?先让学生分组讨论,

20、教师画出如下三视图:反思:三视图可以尽可能将立体物体的位置展现完整,但有7 B A B CA C形; 正方形在展开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时仅有三视图也不以能完全确定立体物体的形状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学生编题-学生答题;教师编题-学生答题2、作业:1、将一个正三棱柱沿棱剪开,你可以得到哪些平面展开图?2、根据下列三视图建造的建筑物是什么样子?共有几层?一共需要多少个小立方体? 俯视图 主视图 左视图2.1数怎么不够用了(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2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

21、负数;3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4在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负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数学与数是分不开的,它是一门研究数的学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小学里已经学过哪些类型的数?小学里学过的数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数(正整数)、分数和零(小数包括在分数之中),它们都是由于实际需要而产生的为了表示一个人、两只手、,我们用到整数1,2, 4.87、为了表示“没有人”、“没有羊”、,我们要用到0但在实际生活中,还有许多量不能用上述所说的自然数,零或分数、小数表示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2、师生共同研究形

22、成正负数概念某市某一天的最高温度是零上5,最低温度是零下5要表示这两个温度,如果只用小学学过的数,都记作5,就不能把它们区别清楚它们是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现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相反意义的量还有很多例如,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高于”和“低于”其意义是相反的和“运出”,其意义是相反的同学们能举例子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提出:怎样区别相反意义的量才好呢?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只要在小学里学过的数前面加上“+”或“-”号,就把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简明地表示出来了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表示出前面例子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高于海平面8848米,记作+8848米;低

23、于海平面155米,记作-155米;什么叫做正数?什么叫做负数?强调,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界限,表示“基准”8的数,零不是表示“没有”,它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并指出,正数,负数的“+”“-”的符号是表示性质相反的量,符号写在数字前面,这种符号叫做性质符号二解疑合探例 所有的正数组成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负数集合把下列各数中的正数和负数分别填在表示正数集合和负数集合的圈里:此例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注意加上省略号,说明这是因为正(负)数集合中包含所有正(负)数,而我们这里只填了其中一部分然后,指出不仅可以用圈表示集合,也可以用大括号表示集合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

24、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任意写出6个正数与6个负数,并分别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大括号里:正数集合: , 负数集合: 练习设计1北京一月份的日平均气温大约是零下3,用负数表示这个温度2在小学地理图册的世界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亚洲西部地中海旁有一个死海湖,图中标着-392,这表明死海的湖面与海平面相比的高度是怎样的?3在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3.6,-4,9651,-0.14如果-50元表示支出50元,那么+200元表示什么?5河道中的水位比正常水位低0.2米记作-0.2米,那么比正常水位高0.1米记作什么?6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毫米记作+2毫米,那么

25、比标准长度短3毫米记作什么?7一物体可以左右移动,设向右为正,问:(1)向左移动12米应记作什么?(2)“记作8米”表明什么? 小结由于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此产生了正数与负数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如0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1数怎么不够用了(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2培养学生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教学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的标准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复习引入 2学生设疑9什么是正、负

26、数?如何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数0表示量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任何一个正数都比0大吗?任何一个负数都比0小吗?4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新课二解疑合探1给出新的整数、分数概念引进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了过去我们说整数只包括自然数和零,引进负数后,我们把自然数叫做正整数,自然数前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整数,因而整数包括正整数(自然数)、负整数和零,同样分数包括正分数、负分数,即2给出有理数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即有理数是英语“Rational number”的译名,更确切的译名应译作“比3有理数的分类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的方法

27、也常常不同根据有理数的定义可将有理数分成两类:整数和分数有理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待学生思考后,请学生回答、评议、补充教师小结:按有理数的符号分为三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简称正数、负数和零,并指出,在有理数范围变式练习例1 将下列数按上述两种标准分类:例2 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25,-100按两种标准分类2下列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3练习设计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括号里(将各数用逗号分开):正整数集合: ;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 ;负分数集合: 2填空题:(1)整

28、数和分数合起来叫做_,正分数和负分数合起来叫做_3选择题(1)-100不是 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2)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非负有理数就是正有理数B零表示没有,不是有理数C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D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4、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基本内容?学习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应注意什么问题?5、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9、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复习引入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 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练习设计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

30、,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11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1、2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2数轴(2)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轴概念;2使学生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如何比较两个负数(尤其是两个负分数)的

31、大小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数轴怎么画?它包括哪几个要素?2大于0的数在数轴上位于原点的哪一侧?小于0的数呢?3、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在温度计上显示的两个温度,上边的温度总比下边的温度高,例如,5在-2上边, 5高于-2;-1在-4上边,-1高于-4下面的结论引导学生把温度计与数轴类比,自己归纳出来: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二解疑合探通过此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要提醒学生,用“”连接两个以上数时,小数在前,大数在后,不能出现504这样的式子例2 观察数轴,找出符合下列要求的数:(1)最大的正整数和最小

32、的正整数;(2)最大的负整数和最小的负整数;(3)最大的整数和最小的整数;(4)最小的正分数和最大的负分数在解本题时应适时提醒学生,直线是向两边无限延伸的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把它们连接起来:四运用拓展1把下列各组数从小到大用“”号连接起来:(1)3,-5,-4; (2)-9,16,-11;2下表是我国几个城市某年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把它们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小结12教师指出这节课主要内容是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进而要求学生叙述比较的法则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后记2.3绝对值(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

33、数的绝对值概念及表示方法;2、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的简单计算;3、在绝对值概念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理解绝对值的概念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1、下列各数中:+7,-2,121,-83,0,+001,-,1,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非负数? 3523,2 22、什么叫做数轴?画一条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 -3,4,0,3,-15,-4,2学生设疑例、两辆汽车,第一辆沿公路向东行驶了5千米,第二辆向西行驶了4千米,为了表示行驶的方向(规定向东为正)和所在位置,

34、分别记作+5千米和-4千米这样,利用有理数就可以明确表示每辆汽车在公路上的位置了我们知道,出租汽车是计程收费的,这时我们只需要考虑汽车行驶的距离,不需要考虑方向当不考虑方向时,两辆汽车行驶的距离就可以记为5千米和4千米(在图上标出距离)这里的5叫做+5的绝对值,4叫做-4的绝对值现在我们撇开例题的实际意义来研究有理数的绝对值,那么,+5的绝对值是5,在数轴上表示+5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5;-4的绝对值是4,在数轴上表示-4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是4;0的绝对值是0,表明它到原点的距离是0一般地,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为了方便,我们用一种符号来表示一个数的绝对值约定在一个数的两

35、旁各画一条竖线来表示这个数的绝对值如|+5|、|-5|二解疑合探利用数轴求5,32,7,-2,-71,-05的绝对值由学生自己归纳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这也是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用数学符号语言如何表达?把文字叙述语言变换成数学符号语言,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完成这一步131、用a表示一个数,如何表示a是正数,a是负数,a是0?由有理数大小比较可以知道:a是正数:a0;a是负数:a0;a是0:a=02、怎样表示a的本身,a的相反数?a的本身是自然数还是a.a的相反数为-a.现在可以把绝对值的代数定义表示成如果a0,

36、那么a=a;如果a0,那么a=-a;如果a=0,那么a=0由绝对值的代数定义,我们可以很方便地求已知数的绝对值了例4 求8,-8,11,-,0,6,-,-5的绝对值 44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课堂练习1、下列哪些数是正数? -2,+2、在括号里填写适当的数: 1,-3,0,-+2,-(-2),-2 3-3.5=( ); +3、填空: 1=( ); -5=( ); -+3=( ); ()=1, (2)=0; -()=-2(1)+3的符号是_,绝对值是_;(2)-3的符号是_,绝对值是_; (3)-1的符号是_,绝对值是_;(4)10-5

37、的符号是_,绝对值是_ 22、填空:(1)符号是+号,绝对值是7的数是_;(2)符号是-号,绝对值是7的数是_;(3)符号是-号,绝对值是035的数是_;(4)符号是+号,绝对值是13、(1)绝对值是1的数是_; 33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 4(2)绝对值是0的数有几个?各是什么?(3)有没有绝对值是-2的数?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和几何意义作业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3绝对值(2)教学目标14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绝对值概念;2、使学生掌握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3、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时论证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负数大小比较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复

38、习引入、计算:|+15|;|-11111|;|0| 、计算:|-|;|-|. 323232学生设疑、比较-(-5)和-|-5|,+(-5)和+|-5|的大小、哪个数的绝对值等于0?等于1?等于-1? 3、绝对值小于3的数有哪些?绝对值小于3的整数有哪几个?、a,b所表示的数如图所示,求|a|,|b|,|a+b|,|b-a|、若|a|+|b-1|=0,求a,b3、归纳总结利用数轴我们已经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由上面数轴,我们可以知道cba,其中b,c都是负数,它们的绝对值哪个大?显然cb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这样以后在比较负数大小时就不必每次再画数轴了)二解疑合探例1 比较-

39、41与-|3|的大小 2例2 已知ab0,比较a,-a,b,-b的大小例3 比较-23与-的大小 34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课堂练习1、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2261232与;|2|与;-与;-与- 35361175-73111112与-;-与-;-与-;-与- 10102352023112131|; (3) -; (4)- 4834372、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正确: (1)|-01|-001|; (2)|-3、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 (1)-53343与-;(2)-与-0273;(3)-与-; 88117915(4)- 5102379与

40、-;(5)- 与-;(6)- 与- 611359114、写出绝对值大于3而小于8的所有整数5、你能说出符合下列条件的字母表示什么数吗?(1)|a|=a; (2)|a|=-a; (3)xx=-1; (4)a-a;(5)|a|a; (6)-y0; (7)-a0; (8)a+b=06若|a+1|+|b-a|=0,求a,b 小结先由学生叙述比较有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利用数轴比较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大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实际上是由符号与绝对值两方面来确定学习了绝对值以后,就可以不必利用数轴来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了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4有理数的加法(1)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

41、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法则 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复习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2学生设疑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比如,赢3球记为+3,输2球记为-2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1)上半场赢

42、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那么全场共赢了5球也就是(+3)+(+2)=+5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16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2)+0=-2;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

43、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我们大家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看能不能从这些算式中得到启发,想办法归纳出进行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这里,先让学生思考23分钟,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二解疑合探例1 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并说明理由:(1)(+4)+(+7); (2)(-4)+(-7

44、); (3)(+4)+(-7); (4)(+9)+(-4);(5)(+4)+(-4); (6)(+9)+(-2); (7)(-9)+(+2); (8)(-9)+0;(9)0+(+2); (10)0+0学生逐题口答后,教师小结: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解:(1) (-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12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1)(-0.9)+(+1.5); (2)(+2.

45、7)+(-3); (3)(-1.1)+(-2.9);全班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对学生板演进行讲评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引导学生自编习题。2、小结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3、作业1计算:(1)(-10)+(+6); (2)(+12)+(-4); (3)(-5)+(-7); (4)(+6)+(+9);(5)67+(-73); (6)(-84)+(-59); (7)33+

46、48; (8)(-56)+372计算:(1)(-0.9)+(-2.7); (2)3.8+(-8.4); (3)(-0.5)+3;(4)3.29+1.78; (5)7+(-3.04); (6)(-2.9)+(-0.31);17(7)(-9.18)+6.18; (8)4.23+(-6.77); (9)(-0.78)+04*用“”或“”号填空:(1)如果a0,b0,那么a+b _0;(2)如果a0,b0,那么a+b _0;(3)如果a0,b0,|a|b|,那么a+b _0;(4)如果a0,b0,|a|b|,那么a+b _04、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4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运用加

47、法运算律简化运算;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2难点:灵活运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 有理数的加法(2)一、设疑自探1复习引入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理数加法”与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1)(-9.18)+6.18; (2)6.18+(-9.18); (3)(-2.37)+(-4.63);2计算下列各题:(1)8+(-5)+(-4); (2)8+(-5)+(-4); (3)(-7)+(-10)+(-11);(4)(-7)+(-10)+(-11); (5)(-22)+(

48、-27)+(+27);(6)(-22)+(-27)+(+27)3、自探通过上面练习,引导学生得出: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b+a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代数式表示上面一段话:(a+b)+c=a+(b+c)这里a,b,c表示任意三个有理数二解疑合探根据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加,可以任意交换加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18几个数相加例1 计算16+(-25)+24+(-

49、32)引导学生发现,在本例中,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再相加,计算就比较简便解:16+(-25)+24+(-32)=16+24+(-25)+(-32) (加法交换律)=16+24+(-25)+(-32) (加法结合律)=40+(-57) (同号相加法则)=-17 (异号相加法则)本例先由学生在笔记本上解答,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情况指定几名学生板演,并引导学生发现,简化加法运算一般是三种方法:首先消去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其和为0),同号结合或凑整数例2、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图所示,以每袋9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 总计是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 10袋小麦的总重

50、量是多少?教师通过启发,由学生列出算式,再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解:7+5+(-4)+6+4+3+(-3)+(-2)+8+1=(-4)+4+5+(-3)+(-2)+(7+6+3+8+1)=0+0+25=259010+25=925答:总计是超过25千克,总重量是925千克三质疑再探:说说你还有什么疑惑或问题(由学生或老师来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四运用拓展1计算:(要求注理由)(1)23+(-17)+6+(-22); (2)(-2)+3+1+(-3)+2+(-4);(3)(-7)+(-6.5)+(-3)+6.52计算:(要求注理由)作业:P51 1、2、3、4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2.4有

51、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复习引入计算:(1)(-2.6)+(-3.1); (2)(-2)+3; (3)8+(-3); (4)(-6.9)+0化简下列各式符号:(1)-(-6); (2)-(+8); (3)+(-7);(4)+(+4); (5)-(-9); (6)-(+3)193填空:(1)_+6=20; (2)20+_=17;(3)_+(-2)=-20; (4)(-20)+_=-6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

52、法运算如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二解疑合探问题1 (1)(+10)-(+3)=_ ;(2)(+10)+(-3)=_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即 (+10)-(+3)=(+10)+(-3)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问题2 (1)(+10)-(-3)=_ ;(2)(+10)+(+3)=_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2)的结果是多少?于是,(+10)-(-3)=(+10)+(+3)至此,教

53、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三质疑再探:例1 计算:(1)(-3)-(-5); (2)0-7例2 计算:(1)18-(-3); (2)(-3)-18; (3)(-18)-(-3); (4)(-3)-(-18)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减去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例3 计算:(1)(-3)-6-(-2); (2)15-(6-9)例4 15比5高多少? 15比-5高多少?四运用拓展:1计算

54、(口答):(1)6-9; (2)(+4)-(-7); (3)(-5)-(-8) (4)(-4)-9; (5)0-(-5); (6)0-52计算: (1) 15-21; (2)(-17)-(-12); (3)(-2.5)-5.9;3、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板书设计2.6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教学目标20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和概念;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复习引入叙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