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439011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比较类诗词鉴赏复习课教学设计(导学案教师版,附同步课件)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小溪塔高中 王家新学习目标:1、了解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的题型特点。 2、掌握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的一般答题方法。 3、通过鉴赏练习,巩固诗词鉴赏题答题规范与答题技巧。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把握要点。自主练习,独立思考。(一)、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的题型特点。比较类诗词鉴赏题是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常见题型,也是湖北高考语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2006至2012七年中五年涉及比较鉴赏)。比较类诗词鉴赏题比直接分析一首诗的难度有所增加,这种比较鉴赏题,信息容量大,综合检测性强,能更准确地考查学生的古

2、典诗词鉴赏能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成熟的表现,也是对学生古代文学文化积累的更高要求。在考点选择上,比较类诗词鉴赏题既有对古诗中某一字词或诗句的比较鉴赏(如不同版本的字词诗句的比较、诗句与相关名句的比较等),也有同一诗人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更多的则是不同诗人对相同或类似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它要求考生在比较中完成对诗歌的赏析,如何在解题过程中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减少失误,就成为获得高分的关键。从题型设置上,有“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求同与求异”等几种类型,其中“同中求异”这一类型为最多。从命题角度看,可以分为对诗歌形象的解读、对诗歌语言的品味、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对思想内容和

3、情感态度的把握等方面的比较。(二)、比较类诗词鉴赏题答题思路与解题指导。 比较类诗词鉴赏题一般答题思路:通读这几首诗(词、曲),结合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包括注释),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写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曲)的差异性。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1【.意象、意境比较鉴赏解题指导】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思的组合。象即诗中的形象,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景象、物象、事件和抒情主人公形象,意就是整理的情思。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画面,又称为情景、境界、氛

4、围。一般来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离开意象,无以谈意境。故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起点,意境是终点。比较鉴赏时要注意:披“象”入“意”,由“象”至“境”。 2【语言比较鉴赏解题指导】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品字析句抓关键字词,首先抓动词,其次抓形容词,再抓数词、副词和其他虚词。二是分门别类抓语言风格,或朴素自然,或婉约细腻,或清新明丽,或幽默讽刺,或沉郁顿挫,或悲壮慷慨等。3【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比较鉴赏解题指导】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的比较鉴赏,一要熟知基本知识,如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其中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描写手法有比兴、对比、

5、衬托、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结构安排常用的模式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此外还有各种修辞方法。二要了解各种表现手法、艺术技巧的作用和表达效果。4【思想感情比较鉴赏解题指导】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整理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注意诗中的意象,诗歌要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三)、借助已学知识,独立完成高考典型例题。1.意象、意

6、境比较鉴赏。【典例1】(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木芙蓉 吕本中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注】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问题】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5分) 【答案】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整理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

7、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己无言,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深刻。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整理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典例2】(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

8、阁古今情。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注】凤城:京城。 【问题】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答案】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解析】第一首明显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以景结诗,以水寓情,相似点在“长”。第二首结句以眼前之水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2语言比较鉴赏。【典例3】(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龙标野宴 王昌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9、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注】龙标:古地名,今属湖南黔阳。 【问题】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请简要分析。【答案】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它是全诗的诗眼。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 【解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闻道龙标过五溪”,诗人听到了好友远滴的恶讯。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融在一起,景语

10、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滴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便自然而出。“青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整理遣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许,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11、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典例4】(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咏白海棠 薛宝钗 咏白海棠 林黛玉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问题】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12、试做简要分析。【答案】“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3.表达技巧比较鉴赏。【典例5

13、】(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问题】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答案】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解析】吴融的华清营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

14、于人民的苦难。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过华清宫抒写昔日君主追求淫逸,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结果,兵变作乱,帝后升天,唯有千年长生树仍直直地长在那里,感叹王朝的兴废。 4. 思想感情比较鉴赏。【典例6】(辽宁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秋夜独坐(节选) 王维 夜深 (宋)周弼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问题】(1)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请具体说明。(2)两诗中均有“独坐”,而整理心境不同。试简要分析。【答案】(1)王诗

15、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2)王诗写的是悲哀孤独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的孤寂和岁月流逝的悲凉;三、四句写草木昆虫零落哀鸣,更添悲哀。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解析】(1)王诗和周诗都是三、四句写“夜景”,这里分析“夜景”的不同,应从内容和手法两个角度分析。(2 )“心境”的分析,要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或“诗眼”),王诗抓第一句中的“悲”,周诗抓“不闻”“不知”等。二、合

16、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三、全班交流展示。分组展示(每组一题)对典型例题的解答思路及方法总结。通过质疑对抗、教师点拨,巩固所学。四、课堂小结。五、巩固练习1.(2010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答案】范词重点强调别离的旧愁与

17、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秦词重点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解析】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2.(2010天津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送蜀客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

18、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答案】暮春 飞花【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整理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答案】思念故乡之情【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整理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3)有人认为峡口

19、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

20、关键。3.(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登 城 刘敞 望湖楼晚景 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分)(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案】(1)和风细雨 (2)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

21、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雨 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析】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点,全面赏析。4.(2007重庆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海棠 (宋)苏轼 惜牡丹花 (唐)白居易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注】崇光:美艳的光彩。(1)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

22、哪些特点?后两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2分)【答案】(1)前两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两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2)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2)本题选了苏轼和白居易的两首诗进行思想感情比较鉴赏。苏轼的诗中“泛崇光”、“空蒙”、“红妆”一类词,表达了苏轼对盛开的海棠花的喜爱之情。白居易的诗,题目中的“惜”,第一句中的“惆怅”,第二句中的“残”,末句中的“惜”等表明了诗人对将要凋零的牡丹花的珍惜、惋惜之情。5.(2007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

23、后回答问题。(6分)金陵晚望 高蟾 金陵图 韦庄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1)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2)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整理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整理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

24、”、“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解析】(1)从两首诗的题目可知,两首诗均为怀古诗,诗人怀古伤今。从注释可获得启发,“晚唐”二字透露出感伤的对象是正在走向没落的唐王朝。(2)“一片伤心画不成”,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一片伤心”,而这“一片伤心”是无法表达出来的。“谁谓伤心画不成?”这画的内容就是“老木寒云满古城”,使人看到三百年间的金陵,并非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帝王之州,而是老木寒云、危城破谍,使人感伤的古城。6.(2007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25、(6分)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月圆 (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注】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 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 之感

26、。(2分)(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4分)【答案】(1)燕子。 兴亡。(2)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解析】(1)意象,通过寻找三首诗歌的意象分析比对,很快找出相同事物“燕子”来作答;整理思想感情通过诗中关键词来理解把握,第一首的“旧时”,第二首的“千古伤心”,第三首的“亡,都尽说”都表达了深沉的兴亡之感。 (2)了解每首诗的关键语句,如第一首三、四句融情于景,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第二首一、二句委婉的抒发了亡国之痛;第三首最后

27、两句直抒胸臆,点出浓郁的存亡兴废之感。这些句子对于学生理解诗歌主题有很大作用,学生准确答题就有了充足的依据。 7(2006重庆卷)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新雷 张维屏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分)(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4分) 【答案】(1)“觉春生”、“安排著”、“只待”。因为只有新雷响后才会有“春生”和“千红万紫”。 (2)前者寄托了对新生活、新气象的渴望与期盼;后者寄托了对新生事物的无私关爱。【解析】(2)“只待”表明“渴望与期盼”。新雷第一声后,万物萌生,暗寓新生活、新气象的出现。“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对新生事物的呵护与关爱体现。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6 / 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