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共6页)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46411250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共6页)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共6页)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共6页)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共6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共6页)(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金融科技FinTech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作者:朱鸣雁来源:商情2020年第07期        金融科技(FinTech)主要包含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从业态角度来看,其主要包含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互联网征信、智能投顾、手机银行、移动金融、数字货币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了市场极为关注的焦点,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金融科技的

2、含义、主要业态和发展阶段        (一)金融科技的定义        “金融科技”一词来自海外,由FinTech翻译而来,是由“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合成而来。金融科技是指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它能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和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二)金融科技的主

3、要业态        金融科技行业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将大数据、AI、区块链等技术,用于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等领域,从而形成了多种业态。        (三)金融科技发展的三个阶段        金融科技1.0的标志是金融机构内设IT机构,用来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比较典型的是银行的信贷系统、清算系统。    

4、60;   金融科技2.0的标志是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比较典型的是移动支付、P2P、互联网保险等。        金融科技3.0的标志是IT新技术例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与金融紧密结合,在信息采集、投资决策、风控等方面带来传统金融的变革,比较典型的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等。环节,同时,提高金融业务的执行效率。        二、金融科技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5、0;     (一)金融科技将为银行业务带来什么?        截至2017年底,央行个人征信中心覆盖的人数为8.8亿人,占比64.23%;具有信用数据的人数为3.8亿人,占比27.73%,即央行有征信信用记录的总人数占比不足30%,覆盖的金融服务的范围受到限制,而金融科技存在突破限制的极大潜力。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客户基础、合规优势等,金融科技有着前沿的技术优势,两者的融合有利于拓展商业银行服务半径、提高服务效率、提高业务处

6、理能力等,有助于覆盖长尾客户,实现普惠金融。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云计算等技术应用提供各类金融服务,金融服务突破物理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大幅提升服务的效率、便利性和可得性。在技术红利的推动下业务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从而有助于覆盖更广阔的客户。        比如通过“移动银行”(包括手机端、PAD端等)的模式,解决偏远地区的客户服务问题。同时,还可借用数据科学、行为分析等手段深层次挖掘金融需求,实现个性化风险定价。

7、比如目前深圳前海微众银行通过“微粒贷”,浙江网商银行通过“旺农贷”等产品,将服务覆盖到传统银行较少覆盖的长尾客户,比如小微企业客户、初创企业客户、涉农客户。        (二)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应用方向        未来,金融科技与证券行业会更加紧密结合,在某些领域可能会颠覆现有的业务模式,并带动服务成本大幅降低、效率不断提升、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从近期看,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有四个应用领域最值得期待:生物识别、智能投顾、量化投资、区

8、块链。        1.生物识别        生物识别是利用人体的固有生物特征,通过生物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运算能力,鉴别出个人身份。生物识别源主要包括人脸、指纹、虹膜、静脉、声纹等。在各项技术中,指纹识别发展最早,应用也最为广泛,占整个生物识别市场规模的一半以上,其次是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        根据统计数据,2007年全球生物特征识别行业的市场

9、规模为30.1亿美元,2015年达到1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预计到2020年将突破250亿元。在证券行业,目前生物识别主要用于远程开户,但由于人脸识别开户还是存在一定的错误率,按照中证登的要求,仍然需要人工核对环节,未来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错误率的降低,生物识别将应用于证券业的更多领域如账户登录、在线交易、在线金融服务等。生物领域已经有银行逐步涉足,比如,2017年11月,中信银行与腾讯进行了深化金融科技业务的合作,其中提到生物语音服务可能是下一步合作重点。        2.智能投顾 

10、60;      在我国,资管业务稳步发展,根据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截止2017年三季度末,基金、证券、期货、私募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逾50万亿;同时,我国居民对互联网理财接受度高,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互联网理财用户将达3.84亿,互联网资管业务发展前景可期。        证券业协会发布的基金个人投资者投资情况调查问卷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居民投资金融产品配置中,银行存款占比41.3%、公募基金占比22%、银行理财占比20%,金融资产配置十分集中,有近一半

11、的投资者表示需要投资顾问的建议,20%的投资者认为资产配置服务很有必要,显示出我国居民对投资顾问的需求很大;同时,根据证券业协会和中证登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持證投资顾问数量为37,933人,投资顾问与投资者数量配比出现极大差距,投资顾问的供给极少。目前,国内智能投顾平台,有阿里蚂蚁聚宝、腾讯微众银行、百度股市通、网易智能金融、京东智投等。券商进入该领域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通过收购智能投顾公司,获取基础设施和知识储备;通过与互联网巨头或金融科技初创公司合作,开展智能投顾业务;自主开发智能投顾解决方案。       

12、60;3.量化投资        量化投资主要分三大流程,信息的输入、策略模型、信息输出,量化投资的核心是数据和模型。首先,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需要输入准确完善的数据,而金融科技的发展带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革新,提升了数据挖掘和分析能力。此外,在模型搭建中,影响因素很多,需要经历严谨、复杂的过程,对专业化能力要求很高,目前量化投资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售卖策略。        我国量化投资发展加速,未来在交易、资管等领域将大有可为。我

13、国量化投资发展大体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0年以前,量化基金主要用途是交易工具,特点是以公募基金的指数型和类指数型产品为主;第二阶段是20112015年,随着沪深300指数期货出现,对冲策略成为可能,量化基金主要用于资产配置,特点是风险低收益稳健;第三阶段是2016年以后,由于股指期货在强监管下流动性极低,量化基金以多空策略、股票多头策略为主,对冲品种从股指期货向商品期货、国债期货等转化。与海外相比,我国量化投资在规模、水平、环境等方面差距比较大,但近几年发展明显提速,截至2016年底,我国量化基金的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从收益率看,2016年九成以上量化基金跑赢沪深300指数,

14、主动型量化基金表现较优。        未来,证券行业在量化投资领域有几大应用方向:        (1)交易领域,量化投资在下单速度、提高效率、降低人力成本等方面优势明显。        (2)资管领域,量化投资在信息获取、分析和处理,以及管理资金规模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15、#160;(3)投顾领域,量化投资可以应用在筛选投资组合、交易执行等环节。        4.区块链        区块链在我国热度很高,2008年至2017年,我国区块链技术领域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但从整体上看,区块链在我国证券市场还处于研究阶段,也有一些初步的应用。目前,从监管机构看,央行、深交所、上交所等已经对区块链着手开始进行研究和论证;行业自律组织和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推动区块链的发展,如开展专题研究、成立研究院、成立区块链联盟

16、等;此外,互联网巨头和金融科技初创企业加快区块链技术的落地,如全球首家区块链电商“媒购”上线、首家使用区块链技术为公司提供股权证明服务的小蚁公司成立,“百度·长安新生·天风2017年第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上交所批准,百度金融搭建了区块链服务端等。        在证券行业中,区块链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区块链可以驱动证券行业向弱中性化、强化交互信任发展,改变证券行业的基础系统、业务模式等。区块链在证券交易前、中、后三个环节都有应用空间,包括识别客户、反洗钱、信息披露、证券的发行、转让,登记、存

17、管、清算、交收、数据共享等。        在区块链多个应用领域中,证券发行和转让、登记、保管、清算和交收的应用潜力更大。基于区块链去中介化、不可篡改性、时序性,区块链展现了多种优势:(1)区块链使交易流程更简洁、快速、减少重复功能,交易日和交割日时间间隔可从13天缩短至10分钟,提高交易的效率。(2)信息记录准确及时,有利于市场各个方面参与者提高商业决策的效率。(3)由于区块链技术公开、透明、可追踪的特征,使得内部交易可能性降低。       

18、 三、金融科技对保险业务的影响        (一)保险科技(InsurTech)的诞生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保险领域也出现了保险科技(InsurTech),即通过科技的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进入并运用到保险公司实际业务开展的流程中,從投保人的投保支付到保险人承保、理赔,保险资金的投资以及后台进行的费率厘定、保单管理等,提升用户体验、提高保险效率、优化后台管理甚至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对于公共云、生物

19、识别和分布式记账等,在短期内还处在探索和小范围试用阶段,但不可否认其未来的发展空间。        (二)互联网保险是保险科技初期阶段的表现        在我国InsurTech目前提及的还比较少,更多的是以互联网保险的形式存在,我们可以将互联网保险理解为保险科技在初期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近年来保险行业保费收入持续保持高增长,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普及率不断上升,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超过7.5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其中手

20、机网民超过90%,并且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网络支付的发展也为互联网保险提供了必要的发展条件。        (三)金融科技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方向        1.互联网保险将由渠道入口转向生态创新        渠道入口往往是互联网保险在起步时期的表现,主要包括网上比价平台的出现、传统保险公司的兴建官方网站进行产品宣传以及销售、第三方销售平台凭借流

21、量优势与传统保险公司进行合作等,通过网络及移动渠道对传统保险产品进行线上销售。互联网开始作为销售渠道的入口,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保险公司利用线上销售扩展了更多的长尾客户,并且会相对高效、兼具成本效益地为客户提供优化体验,构建生态创新。        2.技术驱动将提升保险公司经营效率        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传统保险公司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线上销售为公司带来的效益。技术的发展一方面给保险产品带来持续的优化,使其更

22、具针对性、定制化和动态化;另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也提升了公司的经营效益,例如云计算可以高效且兼具成本效益以及灵活的方式处理大量数据,对于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可以帮助保险公司优化风险管理、提升理赔的效率。        3.生态系统创新使互联网保险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对于生态系统导向的创新将使得互联网保险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再仅仅是存量保险产品的渠道的改变或者是局限于技术对于公司经营效益的提升,而是通过新技术带来的数

23、据基础和分析等,满足不同生态系统中原本就存在的但是未能满足的保险需求,覆盖此前未处理过的风险,以创新的方式接触客户,比如在电子商务、航旅、健康等生态系统中逐渐出现的各类新的保险产品。        生态系统创新不仅扩大了保险市场的覆盖范围,同时通过增强客户的信心及改善客户体验推动生态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客户在购买保险产品之后在金融、个人或者财产损失方面获得了保障,缓解了客户的顾虑,改善交易体验,同时也促进客户继续消费,形成良性循环效应。并且在数据的不断积累之上,保险科技公司不再仅仅提供保险产品,更可能成为各类数据信息

24、的提供者,比如个人信用信息、或者基于区块链技术提供的个人健康数据,兼具以客户为中心的数字服务提供商。        四、结束语        综上,金融科技生态圈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石,以金融业务为载体,变革金融的核心环节,同时,提高金融业务的执行效率。我们在金融科技的冲击来临之时,应该拥抱金融科技带来的变化,迭代传统的业务模式,并积极运用金融科技内嵌的科技因素,提升金融行业的运行效率,体会科技金融带给我们的多维体验。                 作者简介:        朱鸣雁(1983-),女,汉族,北京人,本科,中级职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在职人员高级课程研修班学员,研究方向:金融。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