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积极心理品质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6384182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6.7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积极心理品质(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教师积极心理品质之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有思想才能孕育精神,有精神才可培养能力。能力的培养必需先对思想进行熏陶。只有先开放思想才能进行相应能力的培养,也只有思想开放,才具备学习创新能力的基石。创新的重要意义何在,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是大的主题,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不发展和进步,就会被淘汰,就不能生存。”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政治经济决定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和有关教育内容。同时教育又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所以教育要适应并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先培养创新人才。 追根溯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

2、的学生。创新之源应起于教师,展于教师,宏于教师,进而民族创新。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教育也是这样,只有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才能潜移默化出创新思维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而相应的教育发展就要提前铸造创新思维的教师。何谓创新?笔者认为创新就是在挖掘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和现有的知识进行“改造”,这种改造不是改变,而是在继承的前提下进行取舍,在自主思维的基础上大力延伸和扩展,进而绽放出新的花朵。那创新又该如何培养呢?一、开启创新思维之门有时侯我们会问自己:我们有没有创造力?在现实生活

3、中要敢于大胆进行自我评价。既要敢于肯定自己的现有知识才能,也要敢于肯定并挖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只有认清自己,才能提高自己,创新自我。发明创造是一种创新活动。提起发明创造,就会使人联想到我国古人的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这四大发明,被誉为是人类从刀耕火种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受到举世瞩目的公认。发明就是创制新生事物。如果,一个人他具有了提供新设想、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我们就认为他有了创新的能力。20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发现创造力是智力正常人普遍具有的心理潜能。“人人是创造之人”,揭示出创造力不是极少数天才所具有的特殊天赋,而是人人都具有的创造潜力。创造力是在创造性活动

4、中形成和表出来的。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不是我们可以高枕无忧了呢?只要经过努力,就会有发现、有发明、有所作为了呢?显然不是这样的。在教育界自古就有个案例:方仲永少时聪颖,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此时他具有了创造的先天潜能,但其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结果十二、三岁时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岁时“泯然众人矣”。有良好的先天素质,然更需要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尤其是他自己的磨练,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创造力也是这样,虽然人人都有创造潜力,如果你不去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它永远不会显露出来,就会被埋没,就像有好嗓子不会运用而马上就跑去唱歌一样。只有相信自己具有“创新”能力,你的创新思维才能

5、得以激活。待具有了创新思维后,能力的出现也就只需通过努力即可水到渠成。二、培养创新能力、热爱教育,关注教育,享受教育我们都知道,艺术和文学创作都必须源于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东西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东西,才能为人们所熟知所接受。其实,创新也是一样,创新的灵感从哪里来,它也必须从生活中来,它不可能凌驾于生活之上,更不可能是梦幻的虚无飘渺的东西。 我们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时时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且要好好掌握其成长规律和心理特征,适时引导,适时创新。这样我们创新的灵感源泉才会永葆青春,永不枯竭,我们的教育事业也才会日新月异,丰富多彩。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教育也要做到“取真理,利新法

6、,教新生”。创新,没有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不行,没有丰富的教学体验不行,没有艺术的概括表现也不行,不了解掌握学生更不行。.引领创新、正视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一般被视为智慧的最高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能力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创新思维处于最高层次,它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特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创新能力还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许多因素。创新能力意味着不因循守旧,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创新的教师才能创造出创新的教育,教育的创新,将为一个国家提供一个世纪的创

7、新人才。创新的思维是综合素质的核心。知识既不是智慧也不是能力。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创新的教师”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需要教育在尊重人的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社会学要对人的素质给予充分的发展,使所有儿童与青少年的天赋、能力等各种素质得到全面、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真正造就人才。大量的事实表明,古往今来许多成功者既不是那些最勤奋的人,也不是那些知识最渊博的人,而是一些思维敏捷、最具有创新意识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正确思考,他们最善于利用头脑的力量。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不仅需要付出勤奋,还必须具有智慧。古希

8、腊哲人普罗塔戈说过一句话:大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其实,他说的这个火把点燃的正是人们头脑中的创新的思维。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首创精神、进取精神、探索精神、顽强精神、献身精神、求实精神。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新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如果

9、创新能力只有少数人才具有,那么许多创新理论,包括创造学、发明学、成功学等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创造性是先天自然属性,它随着人的大脑进化而进化,其存在的形式表现为创新潜能,不同人之间这种天生的创新能力并无大小之分。创新的可开发性是指人的创新能力是可以激发和提升的。将创新潜能转化为显能,这个显能就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后天的创新能力。潜能转化为显能后,人的创新能力也就有了强、弱之分。通过激发、教育、训练可以使人的创新能力由弱变强,迅速提升。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创新活动的灵魂。开展创新训练的实质就是对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引导。有句慧语说:“有什么样的思路有就什么样的出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

10、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他将来的发展前途。有人对自己的创新能力总是持怀疑态度,这严重的影响了创新潜能的开发。其实,早在1943年,我国的创新教育先驱、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创新宣言等论著中,就对“环境太平凡不能创新、生活太单调不能创新、年纪太小不能创新、我太无能不能创新”等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在教学中有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实现超越,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对周围事物善于发现和捕捉其不正确、不完善的地方。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

11、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意识的观察和思考一些问题,通过这种日常的自我训练,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大脑灵活性。参加培养创新能力的培训班,学习一些创新理论和技法,经常做一做创造学家、创新专家设计的训练题,能收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只有在实践中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实践又能够检验和发展创新,一些重大的创新目标,往往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才最终确立和完善。人们越是积极地从事创新实践,就越能积累创新经验,锻炼创新能力,增长创新才干。创新是通过创新者的活动实现的,任何创新思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形成创新成果。因此重视实干、重视实践是创新的基本要求。.永远学习定是不变的真理。我们必须要终身学习,学习应该是一个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变化的社会中一直抓住社会中最精华的东西。 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研究学生的变化,不断对自己提出新挑战,紧跟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