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课程改革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6383820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一轮课程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一轮课程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一轮课程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新一轮课程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一轮课程改革(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在 2014 年 9 月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随着 2014 年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和积极的实践,新课程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广大教师的高度评价,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几套新教材在一年后开始发行。纵观整套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我一方面为其中涉及到的众多新知识、新理念感到欣喜,另一方面也感到新教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充满信心,迎接挑战,做好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工作。认真学习了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反复研读了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后,我对上好新的信息技术课有了一些认识,在此将我的不成

2、熟的想法和建议提出,供大家商榷。一、认真学习信息技术新课标,反复研究新教材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从 “ 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中公民应该具有的素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这一高度出发,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其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提升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提升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提升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因此,教师在常规的教学中,必

3、须清楚地认识到上好每一节信息技术课,不再是针对个别工具软件的使用进行培训,而是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进而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培养、提高学生在现代社会环境中,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广博的社会、文化内涵;为学生搭建终身学习的信息技术平台。高中阶段的整套信息技术新教材站在创新的高度把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以下六册组成 - 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其中信息技术基础为必修教材,其余为选修课内容。必修教材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

4、学习紧密衔接,成为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继续提升的基础,也是学习好各选修课内容的前提。该教材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并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我市目前投入使用的信息技术新教材信息技术基础,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非零起点的教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原有水平、学生个性等诸方面的差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倡通过课程

5、内容的合理延伸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对自己今后的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发展有一个大体明了的定位,为后续的选修模块的选择、学习乃至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二、积极转变教学方式1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师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已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定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品质,要抛弃教死书,死教书,拘泥于考试和教科书的教学观念。彻底改变 “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 ” 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活动真正成为活跃学生思维

6、、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讲座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事实上,很多科学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所以教师开展创新教育要以设计问题为中心,巧妙地设疑、布疑、激疑和质疑,科学地解疑、释疑,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是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的指导者,教师的创新精神与实

7、践能力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方法、措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教学时开放时空,优化过程,形成交互、开放、多元、自主的教学运行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卓有成效地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2 指导学生归纳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根据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具体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渗透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可以对学生今后

8、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问题有所帮助。以下的教学过程仅供参考。(1) 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技术的需求。(2) 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3)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4) 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5) 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6) 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3 以 “ 工作 ” 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工作,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种解释是业务、任务。这套教材对 “

9、工作 ” 的理解与此词基本义比较接近,即不仅包括任务本身,而且指活动,比如信息获取、加工、管理、交流是教材的主线,这些既是任务也是活动;像其中的加工,又可以细分为文字信息处理、图像信息处理等等。以信息技术的范畴、本质为基础,跳出仅仅理解为 “ 工具、手段 ” 的束缚,对某类 “ 工作 ” 从属性和范围上给予提升。跳出仅仅是主题活动的冲击,以 “ 工作 ” 聚类信息技术应用的共同属性。注意从工具的使用中发现背后隐含的具有建构意义的功效,进行思想和方法上的延伸,既符合 “ 贴近生活 ” 的要求,又易于发掘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以 “ 工作 ” 为主线并不排斥工具的使用,而且注重工具共同属性的提炼

10、与实际应用功能的综合与归纳,更不排斥主题活动教学方法。主题活动仍然可以在课程局部乃至整体中发挥作用,如新教材中 “ 拥有我的计算机 ” 就是一次主题活动,但是该活动仍然服从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这一主线安排,迎合主线需要,作为与整体相关联的部分,没有喧宾夺主。以 “ 工作 ” 为主线容易确认并构筑起丰富的课程内涵与范畴体系,有利于信息技术教学走出工具论、技术论的误区,使信息技术的学的工作意义和工作价值得到较好的体现。新教材的必修模块就是以 “ 工作 ” 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以 “ 信息加工理论 ” 作为构建体系的主要理论支撑,在贴近真实社会生活的基础上,既有文化价值的提炼,又有教育

11、价值的创造。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为每一单元设计一项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相吻合的 “ 工作 ” ,然后再考虑每一节的教学设计。4 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新教材在很多章节里都以完成一件电子作品为一项 “ 工作 ” 。而创作一件作品不仅需要丰富的素材,更需要良好的技术环境的支持。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想使全体学生在体验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时,能够不因为素材的匮乏或者技术的局限致使作品难以较好地实现,从而不影响创作投入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该围绕作品创作的主题,做好两手准备:一是为学生准备支持创作的素材,这些素材不应只包含素材本身,还要包含素材来源线索、获取方法和一些难以获取

12、的材料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集、积累媒体素材,使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分类齐全的、便于利用的素材包;另一方面是,应该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其中至少提供包括完成 “ 工作 ” 的基本技术、相关技术、某类技术涉及到的不同软件与不同软件完成此类 “ 工作 ” 的优缺点、异同点,让学生获得更多技术的途径。5 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网络教学已经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课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每天都在网络教室进行着这样的教学,但是,这是真正意义的网络教学吗?我们的教学利用网络充分吗?对于网络的利用,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1) 利用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灵活运用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的各项

13、功能,能够为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服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诸如广播、浏览、讨论、分组、指导、示范、实况转播等教学系统的各项功能,充分为课堂教学服务。(2) 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开展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轻视的,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课前精心组织教学资源,以便课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让学生自主交流、相互协作,直至使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入新一轮学习的求知欲。再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网络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网络资源里应该有一条主线时刻引导学生,使他们不至于偏离学习的主方向,使网络教学 “ 形散而神聚 ” 。我认为,在信

14、息技术学习过程中一个较有效的办法就是任务驱动。教师可以在恰当的地方提一些问题,把问题当作任务,让学生解决、完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可以随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任务的设定又需要我们费一番脑筋,关键是如何让任务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探究,从而实现自主学习。另外,网络教学的一个较大优势就是能够切实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我们知道,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全体学生是由每个学生组成的,学生之间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因此,们的学习资源既要设法使教学适合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同时要为优等生的发展创造条件,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每个学生都齐步走,而网络教

15、学恰好可以面对不同的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选择对自己最为适合的内容。这样,学习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对于适合自己的内容、形式也易于接受,能够较迅速得到成功的满足感。成功的获得,也就更容易激发学生进入下一轮学习的兴趣,给学生下一步自主学习的动力。(3) 利用网络资源如前所述,网络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或提供资源的渠道。当然,最好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以供学生随时访问 Internet ,让学生感受信息社会中网络的魅力。6 采用分组的形式使用新教材,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某项 “ 工作 ” 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学生经历信息技术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时,引导学生依据任务分解情况

16、,进行适当的分工、合作。分组时,每组以 3 5 人为宜;可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也可以把兴趣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 工作 ” ,应该注意分工明确、合作和谐,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能积极投入学习、创作之中,这对有效保证学生经历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组织引导中要特别关注分组学习,及时排除各组影响分工、合作的障碍,积极参与到分组活动中来。必须明确每一组的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的具体工作,并且让每个学生都亲历 “ 工作 ” 的全过程,尽量不让有的学生只负责任务的某一环节;如果那样,就不能对学生独立完成 “ 工作 ” 的能力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评估。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求教师能

17、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工作进程,同时进行具体指导,以保证组内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达到学生正确地把握 “ 工作 ” 过程,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没有偏差地投入到 “ 工作 ” 之中。三、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说到评价,我们经常使用的是结果性评价,如进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测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仅仅有这种评价显然不完善、不科学。上好新教材的信息技术课就应该引入多元化的立体评价体系,除了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评价外,至少还要包括对完成 “ 工作 ” 的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其中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可以采用我们熟悉的客观性试题问答的方式;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也可以通过网络,用在线考试的形式完

18、成。过程性评价彻底转变了过去只注重结果的评价方式,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新教材的一种评价机制。它既改变了以往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倾向,还发挥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就是说,这种评价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软件 “ 博客 ” 可以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过程性评价,因为它可以如实地记录学生工作过程中的所有成果,使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过程做到有据可查,并且可以根据实时记录,制定相应的量规进行评价。在评价时,笔者认为,教师更应该提倡发动全体学生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可以课堂上逐步引导学生,用一分为

19、二的辩证方法看问题,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的意识;它也体现在通过学生学会与同伴的学习过程相比较,来对自己进行评价。久而久之,就把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意识蕴含、贯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把这种评价转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当然,这并不表明结果性评价不重要,可以这样说,过程性评价起到了一种 “ 水到渠成 ” 的作用,它始终规范、指引并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整个 “ 工作 ” ,让学生对最终的结果性评价拥有知情权,可以更为科学地评价最终的工作成果。结果性评价仍然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教师在组织这样的课堂教学时,可以以一位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营造一种民主、活

20、跃的课堂情境,鼓励每位或每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新启示,打开许多新思路,汲取许多新营养,继续完成、完善自己的工作,这更容易激发学生下一轮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全局的重大改革,任重而道远。以上对信息技术基础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教学形式和教学评价的探讨,只不过是个人粗浅的尝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应该不断地探索、创造,积累新经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加强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联系,积极开展校本教研。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不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