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研究报告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6375439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39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资源描述:

《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研究报告(3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整合式校本课程省级课题研究报告目 录一、概念解析2(一)整合2(二)校本课程3(三)整合式校本课程实施4二、实践总结5(一)课程功能整合:是国家课程的应用、拓展与补充5(二)课程设置整合:学校规划与教师自主相结合7(三)课程形式整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竞赛课题研究”五位一体8(四)课程目标整合: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10(五)课程资源整合:学校、社会、自然形成无疆域课堂11(六)教师资源整合:校内鼓励课程共同体,校外发展兼职专家12(七)课程内容整合:主题导航,学科联合15(八)课程设计整合:衔接广阔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生命能量16(九)教学模块整合:理论先行做指导,实际

2、践行出真知17(十)学习方式整合:体验交流思维广,合作创新智慧多18三、理论分析20(一)为什么要整合?20(二)整合了什么?20(三)基于什么整合?21(四)整合需要什么?21(五)整合生成了什么?22(六)整合式校本课程具有什么样的品质?24四、意义和价值25附件1: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统计表(2004-2008学年)28附件2:广东实验中学2008学年下学期校本课程一览表30附件3:广东实验中学2009学年上学期校本课程一览表31附件4: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成果推广统计表33附件5:部分校本课程学生获奖成果统计34整合式校本课程实施研 究 报 告广东实验中学 李夏萍1992年原

3、国家教委正式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方案体现了课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一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个层次;二是将活动类课程正式纳入了课程计划;三是增加了选修课。1996年国家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高中课程由中央、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为三级课程政策的出台做准备;“计划”还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结构中活动课程、选修课程体系。自此,国家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

4、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2003年12月教育部发出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教基2003年21号),2004年广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通知(粤教基200447号),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内容开始进入我省中小学课程表。2004学年,广东实验中学作为省级样本校,正式进入新课程实验,同时,开始了校本课程的正规化实施。通过五年的创新与发展,我们已经建立起了比较成熟的整合式校本课程实施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一批具有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型教师,彰显了学校的“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一、概念解析(一)整合在英文中,整合(integrate)意为

5、融入、融合、同化、结合、合并,使构成整体。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77页。随着西方课程整合理论的引入,有研究者认为,“整合”比我国解放以来使用的“综合”一词更能表达“curriculum integration”中“使整体化”的含义,并提出“课程整合”与“整合课程”这两个概念。 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6-11.此后,“整合”在我国课程论中逐渐成为一个专用词,并成为了新课程的主导理念之一。在台湾,相对应的术语是“统整”。有研究者提出,在新课程背景下,所谓整合,即“综合、联系、沟通、衔接、交叉、渗

6、透、关联” 张廷凯.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2(4):15-20. 。作为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者,我们认为,整合还意味着联合、多元并举、一体化、融合等等。(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属于同位性质,从课程的开发者这个维度出发,三者相合构成“课程”这个上位概念的外延。从开发主体来看,校本课程主要是由中小学教师来开发。从课程目的来看,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学生、教师、学校的个性化发展需要。研究者对校本课程做了种种不尽相同的定义。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

7、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72-77.有的研究者提出,“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40. 还有的研究者做出了更为细致的表述:“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

8、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4). 我们认为,以上的三种定义,都包含有“应然”的成分,是对理想化的校本课程的描述。事实上,从校本课程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来解析,只要是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是由中小学教师来决定,或者虽非中小学教师决定,但所开课程的名称和教材未经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指定或审批,这样的课程就是校本课程。也可以说,在学校中所实施的课程,只要不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它就是校本课程。(三)整合式校本课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

9、课程改革确立了课程整合的理念,并通过新课程实验,探索课程实施中课程整合的策略。 郭元祥. 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语文建设,2002(3):4-6.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界定,如从作为一种课程设计的整合,把课程整合看成是和课程分化相对应的设计方式;从作为课程内容的整合,把课程整合归纳课程跟知识、儿童、社会的关联;从作为课程范式的整合,把课程整合看成实现经验、知识、社会的整合,发展一种跨越边界的态度。 黄志红. 课程整合的历史人学分析与个案研究D.2009.美国课程论专家James A Beane在系统分析总结课程整合概念与实践在美国的发展历史之后,提出课程整合应包含四

10、个方面:经验统整、社会统整、知识统整和课程设计统整。 美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不过,相当多的研究者在使用“课程整合”这一概念时,强调的是它是一种相对于学科分割而采取的学科整合的课程设计。新课程实验开始后,国内有学者将新课程方案所蕴含的“课程整合”做了详细的解读,认为新课程方案致力于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整合:课程理念的整合与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程结构设计,学习和教学方式的整合,课程评价的整合,课程资源方式的整合等。 张廷凯.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2(4):15-

11、20.与此同时,有学者提出,“课程整合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方式” 徐玉珍.从学校的层面上看课程整合J.课程教材教法,2002(4):21-27.。这就意味着不同的学校有可能生长出不同的课程整合模式。广东实验中学的整合式校本课程实施体系,实现了以下十个方面的整合:在课程功能上,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应用、拓展与补充;在课程设置上,采取了学校规划与教师自主相结合;在课程形式上,实现了“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竞赛课题研究”五位一体;在课程目标上,兼顾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课程资源上,学校、社会、自然形成了无疆域课堂;在教师资源方面,校内鼓励发展教师课程共同

12、体,校外大力发展兼职专家;在课程内容方面,采取主题导航,学科联合;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融合;在教学模块的设计上,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实现了交流、探究、体验、调查、设计、合作、创新等多种活动方式的有机结合。二、实践总结(一)课程功能整合:是国家课程的应用、拓展与补充整合式校本课程不是对国家课程的否定,而是国家课程的应用、拓展和补充。我们认为,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是一种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的相互补充关系,它们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学业评价等方面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我校,校本课程的这种补充性功能,体现在它是国家课程的应用、拓展与补充。2004

13、学年进入新课程以来,我校在全省率先做到了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必修课开出率100%,选修开出率达80%。坚持每年高一军训、高二学农的社会实践,并在高中三年均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在全省率先开设通用技术课程。体育与健康、艺术均采取了行政班和教学班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例,在高一年级按行政班教学,开设田径、体操和游泳必修课程;高二至高三则按同一年级跨班级的选项教学,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毽球、武术、体育舞蹈选修课程。进入新课程以来,学校每学期面向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出30门以上、涵盖各个学科的教学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由于学校提供了开放性的政策平台和场地、设备等物质支

14、持,五年来,教师们共开发出130余门校本课程。在这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中,有很多是对国家课程的知识应用或知识拓展,还有的是对国家课程中所含知识的概括和提升。这些课程一方面巩固了学生在国家课程中习得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国家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使有兴趣的同学得以深入学习国家课程中的一些知识点。例如,应用类的有:“珠江水质探究”、“科技创新”、“野外生态环境实地调查监测与防治”等;拓展类的有 “聆听历史的强音史记选读”、“古典诗歌之比较性欣赏”、“中国当地小说名家名作选读”等;概括类的有:“数学解题中的辨识与多解”、“数学思想方法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政治知识讲座”、“中

15、学物理学中的思维与方法”,等等。还有一些课程,是国家课程方案中没有,但是符合中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爱好,如“英语歌曲赏析”、“旅游你我他”、“化学动画设计与网页制作”、“摄影世界:留住精彩瞬间”,等等。在具体的课程内容设计时,教师们还注重在研究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来设计具有拓展、补充作用的校本课程。如,程华胜老师开设的生物校本课程“基因工程实验操作技术”紧密联系了生物学科的特点,弥补了现行教材的不足。现在生物学已经发展到分子生物学阶段,基因工程实验操作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生物实验技术。现行的教材内容编排本来就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也仅作了简要的理论方面的介绍,更没有安排实验

16、,不能满足部分学生探求生物学奥秘的需要。因此,该课程的设计结合当前生物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设计了10余个基因工程常用的实验操作,如大豆DNA的提取、人线粒体DNA PCR扩增、DNA的凝胶电泳、转基因植物的检测等,让部分对生物感兴趣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更好的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弥补了现行教材的不足。 程华胜.好的课题是成功的一半A.载:李夏萍.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3.周嘉老师开设的“单片机编程与简易机器人制作”课程,在课程设计的初期,开课教师即考虑到了存在与通用技术课选修3模块简易机器人制作相似的可能,因此,他针对学校资源状况与学生学习能力,教

17、学目标和教学呈现方式的设计上都注重与国家课程既相区分又相补充,以实验制作为主线,以原理运用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周嘉.浅谈工程技术类校本课程在普通高中的开发与实施A.载:李夏萍.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8.培养目标来看,我们同样强调校本课程的补充性功能。国家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基础性与共通性培养,是一种学科知识本位的、以教师讲授为主、以学生接受书本知识为主的课程形式。这种课程形式有其优点,比如有利于系统接受学科知识,有利于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等等。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比如,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不利

18、于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自主能力、生活能力的锻炼,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因此,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应该以其所具有的校本化、选择性、灵活性、生成性、实践性、过程性等特征,将学生动手能力、研究能力、自主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作为最重要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都要有利于这些目标的实现。基于此,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开设探究性、活动性课程,尤其是以“实践”“设计”“探究”“创造”为主要活动的科技创新类课程。学校对这些课程的开设给予场地、设备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例如,我校原已有按学科课程标准要求配置的、符合省规定标准的数十间实验室和专用室,为了满足科技创新类校本课程发展的需要,2005年以来又开辟出了环境

19、教育公共实验室、科技创新实验室、天文教育室、机器人制作工作室等多间专用室。除了配备专用室外,学校还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为各室添加“家具”、实验用品、乐器、服装道具等等。如,学校为环境教育公共实验室配备了专门仪器价值20万元,公共实验室3间,YMP网络机房1间。在学校的政策支持下,近三年来,我校新开发的科技创新类课程多达30余门,其中有不少发展成为了精品课程。(二)课程设置整合:学校规划与教师自主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采取了“学校规划与教师自主相结合”的措施,实现了 “均衡”与“开放”的统一。首先,学校建立了“主管副校长教学处主任学科组长、年级长”三个层级的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

20、理。在我校原有的综合选修、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和健康教育四个系列基础上,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进一步将综合选修细分为:人文学科类、自然学科类、科技创新类、艺术体育类和综合主题类。为了保证课程学科结构的均衡,领导小组拟定了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指标,以确保每学期不同学科兴趣的学生都能够选修到满意的课程。例如,规定每个学科每学期必须至少开设一门校本课程;语、数、英三个大科至少要提供100个两学分的学位;每个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每学期要开设一门校本课程。对于这些基本的开课要求,每学期初,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做到了严格把关,不搞破例。正是这种严格遵守课程制度的做法,才使得我校在教师编制紧、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的情况下,仍然

21、保证了每学期每个学科至少开出一门校本课程供感兴趣学生选修。教学处和科组还要对教师报送上来的课程计划进行审核、把关,及时发现其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中一些有违教育原则和教育政策的部分,或者是脱离了学生知识基础、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内容,请教师进行修改;对于完全不符合培养目标的课程或者开设条件不成熟的课程,科组和教学处则予以否定。其次,学校为教师提供开放性的政策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程研究专家斯腾豪斯(Stenhouse)认为,“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在国家课程下,教师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执行者,教师的职责就是依照设计

22、好的课程方案和教科书忠实地执行。但是在校本课程实施中,教师成为了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发展者,教师应享有主动开发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发展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因此,我们在校本课程管理中,一直致力于建设一个平等、民主的沟通平台,让每一个教师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有自主参与校本课程建设的空间。作为学校课程领导者,我们认为,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要靠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发展、成熟,因此,学校放低课程进入的门槛,不论是什么职称的教师,也不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不论是教师还是教辅人员,只要他们能够制订出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纲要,并且已经收集或自己编写了一定的课程材料,学校就同意他们开设

23、校本课程。五年来贯彻始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鼓励大家积极尝试。这一开放性的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队伍中来。2009学年,在教学任务、工作任务早已满额的前提下,教师们仍然踊跃开课,课程门数比去年新增10,有10余名新加入校本课程教学的教师,为我们的团队又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选课上,学校建立了校园网联机选课系统,在指定的时间内,学生先到先得。学校充分尊重老师和学生的意愿,只要选修学生人数超过10人,学校就给予安排上课地点,允许开课。(三)课程形式整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竞赛课题研究”五位一体从教师自发开创到学校自觉推广,在课程形式上,部分校本课程实现了“校本

24、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竞赛课题研究”五位一体,形成了无缝连接的课程链。这种模式是指,在某位或某几位教师的带领下,以一批学生为核心成员,围绕一个专题,开设一门或数门校本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组成社团,参加各级竞赛,开展课题研究。从课程类别来看,必修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与选修校本课程实现了教师、学生、主题、时间的一体化。这种模式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优点:第一,拓展了校本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深度,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为期较长的课题研究;第二,研究性学习以校本课程为依托,在课程知识之上展开,避免了研究性学习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在教师的引导下,选课学生自由组成社团,

25、并通过活动和宣传,吸纳学校其他学生参与,大大增加参与的学生人数,扩大了校本课程的辐射范围,有利于学生找到兴趣点,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地开展课外活动,促进了学生特长的发展;第四,以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为依托、以社团为组织、以竞赛为舞台,实现了“普及教育”与“精英培养”的良好结合;第五,有助于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知识领域,形成知识和能力特长;第六,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校本课程共同开展科研课题研究,有助于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广东实验中学的一大校园景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组成社团,并由学生管理、由学生经营。学校

26、成立了团委领导下的社团部。社团部现有实践、文艺、学术、体育、科技、公益等方面的社团50余个,如超新星天文社、无线电测向队、生物科技实践社、动物保护协会、机器人社、环境联合会、青年志愿者协会、IT社、广播站、省实之声、摄影学会、模拟联合国、青桐文学社、蚀语文学社、慕岚散文诗社、五子棋社、合唱团、管乐团、民乐队、弦乐队、舞蹈队、戏剧社、书画社、摄影社、工艺设计社、陶艺社、舞工队和礼仪队,等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以校本课程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些社团各领风骚,是我校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之一,是活跃校园文化的主力军,是广大同学开拓兴趣爱好、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沃土。广东实验中学的校本课程

27、侧重实践、探究和创新型课程,不少科技类校本课程中,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除了师生自己确立的课题外,还积极承担省市、甚至国家级课题。目前在研的科技类课题,有“中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整合研究”(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中国委员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国家级研究课题)、“中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十一五”国家级课题)、“区域科普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课题)、“无线电测向运动发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思维共同体建构模式与课程整合案例研究”(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以及三个市级课题

28、和五个校级课题。这些课题无一不是以校本课程为研究基地。(四)课程目标整合:兼顾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在校本课程培养目标的拟定上,校本课程领导小组要求开课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同步、和谐发展,必须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来制订具体的课程目标。在学校的政策引导下,绝大部分任课教师都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陈秀台老师等人开设的“无线电测向”的课程目标提出:1.使学生掌握无线电基础理论知识和无线电测向专项理论知识,掌握无线电测向的基本技能,从无线电测向中体验乐趣和成功的感觉;2.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3.

29、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坚毅不拔、勇于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热爱集体、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4.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益活动的意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5.培养一批素质高、纪律好、技术强、能力优秀的无线电测向选手,充实我校无线电测向队伍和国家青年队伍,为校争光,为国争光。刘忠毅老师等人开设的“科技创新”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精神,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科技方面有所突破,能为未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下基础;使学生了解科研的方法和技能,掌握最基本的工具的使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和合作精神。杨鲜亮老师开设的“散文诗创作”的课程目标:1通过对散文诗相关知识的学

30、习,使学生具有比较完备的散文诗知识体系;2通过写作实践、交流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散文诗创作能力;3通过创作和鉴赏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建设校园诗意,为广东实验中学高格调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散文诗的繁荣做出贡献。王涛老师等人开设的“模拟联合国”从“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促进英语学习和掌握”、“锻炼学生领袖气质与合作精神”、“与更多精英学子交流”五个方面来拟定课程目标 李夏萍.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精品荟萃C.(内部印发).67-68.。这种整合化的课程目标,不仅仅出现在教师们写的课程计划中,而且体现在通过五位一体的校本课程实施所取得的学生发展中。(五)课程资源整合:学校、社会、自然形成无疆域课堂有学

31、者指出,“新课程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与教学资源,在各科课程标准中都对课程资源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 张廷凯.分科视野中的课程整合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2(4):15-20.我们的校本课程,首先做到了充分利用和开拓校内资源。例如,“基因工程实验操作技术”这一校本课程内容涉及到的数十个实验都是以往大学才能开展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在传统的普通中学生物实验室是根本无法完成的,但是我校新建的分子生物学探究实验室有普通大学

32、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和仪器,如PCR仪、电泳器、DNA快速杂交仪等,因此,这门校本课程实际上是为我校的分子生物学探究实验室“量身定做”的,实现了物尽其用。再如,艺术类的校本课程,除了将已有的综合版画室、绘画室、美术资料室、鉴赏室、工艺室、合唱室、民乐室、管乐室、舞蹈和戏剧室等十余间艺术教育专用室悉数利用上之外,2008年学校又专门修建了 “陶艺室”和“弦乐团排练厅”(目前省内唯一的一个中学室内乐团专业排练厅)。立足校内,利用校外,广阔的社会和自然成为了我们的天然教室和教学素材。这样的教学即增强了直观性,又使得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产生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我们的“珠江水质探究”、“野

33、外生态环境实地调查监测与防治”、“科学考察与自然笔记”、“无线电测向”等多门课程,教师均带领学生出外考察。2009年7月,“天文探究”教师和英国布莱德福德大学共同组织了国际天文夏令营,带领我校天文爱好者赴宜昌观500难得一遇的日全食。“散文诗创作”任课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校外采风,并于2008年7月去浙江八大古镇开展“诗意步伐”采风活动 ,邀请了冯明德(散文诗刊总编辑、国家一级作家)为随行学术指导: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创作了30多首高质量的散文诗,并有10首散文诗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校艺术课程注重“社会化”,艺术活动走向社会,服务社区,既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又丰富了社区文娱生活。每年我们都组织

34、师生送艺术到部队,到山区,到社区,促使社区艺术活动的开展;我们还和广州芭蕾舞团、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战士歌舞团、广州青年粤剧团等艺术社团联合举办艺术活动,邀请省市艺术家来校辅导,与师生交流;每年我们都在体育馆进行文艺演出活动,对家长、社会开放,向社会公演,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影响。“散文诗创作”的开课教师杨鲜亮老师还对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校本课程的完善和升华可以依托于学校空间,但之于思想性学科而言,在课程基本体系完备后尚需走出学校,在更广阔的时空中寻求课程生命新的张力,然后再走进学校。因此,笔者认为,校本课程(特别是思想性课程)应该走一条出生成长 出家回归的路,这样也许才能使课

35、程得到更高意义上的完善和升华。” 李夏萍.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精品荟萃C.(内部印发).75.(六)教师资源整合:校内鼓励课程共同体,校外发展兼职专家在教师资源的开发上,我们采取了校内鼓励发展教师课程共同体,校外大力发展兼职专家的策略。李坤崇,欧慧敏指出,实施课程统整,其中“第一项障碍”就是“教师单打独斗习惯、独自教学与教师本位心态有待调整”。 李坤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务实.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79.在我们的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中,正在逐渐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个人主义”现象,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课程共同体。这种课程共同体的最大特点是:是教师自发组织而形成的民间组织,不仅灵活、自由,

36、同时增强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担当意识。它由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合作开发一门或几门相关联的校本课程,自发开展合作备课和合作教研。经考察,校本课程领导小组发现这种课程共同体具有如下优点:第一,有助于智力整合。“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教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比如集体备课、互相听评课、交流经验和体会、共同研究课程发展目标,等等。第二,有助于学科整合。有助于联合多学科教师,以某一主题来整合开发多学科课程。如果说传统的科组结构采用的是“学科分类法”,那么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形成的课程共同体采用的则是“主题分类法”。这两种分类法之间虽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排

37、斥的关系。第三,有助于时间整合。在目前每个老师工作量都较大的情况下,校本课程共同体有助于课程的稳定,当某个老师因公或因私外出时,小组其他老师可以上,不会因缺课而影响课程目标的完成。第四,有助于提高教师自主发展的能力。如果说传统的科组和备课组是一种“权力控制型”教师组织,那么校本课程共同体则是一种“目标引导型”教师组织。它具有民间性和自愿性,教师们不是靠行政划分,而是受共同的课程发展目标吸引结合起来的。因此,核心成员能不能制订出合理的、令人向往的课程发展目标,他的课程和教学理念能不能为其他教师所认可和接收,就成为了教师校本课程共同体是否能够形成和是否能够长久的关键性因素。核心教师在发展成员、维续

38、共同体的过程中,就有了自主发展课程规划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压力和动力。共同体成员在判断参加与否的过程中,也能逐渐培养出审视课程目标、反思自身课程理念和教育理想的意识和行为。其次,课程共同体还有助于在共同目标下,形成士气,鼓舞教师们自主开展行动研究,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因此,管理者提出应支持这种课程共同体的发展,并在学校行政办公会议上提出建议,给予一些已经比较成熟、参与教师人数较多的课程共同体的主要负责人以备课长待遇,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在学校的政策引导下,学校开始形成越来越多的校本课程开发共同体,例如,环境教育团队、天文教育团队、科技创新教育团队、无线电测向课程团队、机器人制作课程团队、模拟联合

39、国课程团队、信息检索教育团队,等等。每一个课程共同体都在积极尝试建构主题性课程群。其中,有的团队还具有跨学科组的性质,如环境教育团队有12名任课教师,专业涵盖地理、生物、化学、英语、信息技术、艺术等多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有1名校外专家,6名校内教师地理2名,化学1名,物理1名,通用2名。课程共同体不仅合作开发、实施校本课程,而且还自觉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课程质量,促进教师发展。例如,环境教育团队在校本教研实施途径上,充分调动了教师的自主性、实践性和合作性,以如下三种模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教研活动:(1)任务驱动模式。环境小硕士项目为团队老师提供了各种项目课题,以课题任务的形式激发教师进行研究的能

40、动性;(2)自由学习模式。与被动性的任务驱动模式相结合,给教师适当的空间自主学习;(3)合作教研模式。利用教师专业所长和研究特长,加强团队成员交流和协作。 黄秀军.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A.载:李夏萍.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除了校内人尽其才之外,学校还从政策和资金上鼓励开课教师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导师。作为校本选修的“亮点”之一,“科学大讲堂”邀请校外各界专家做主题报告,让广大学生在“感受科学与人文的魅力,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同时,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和发表见解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门课已经形成了三种稳定的课程资源。第一,充分利

41、用家长资源。第二,学生社团推荐、联系专家和学者,如我校天文学社就邀请了英国著名的天文学教授JOHN来科学大讲堂作仰望星空的讲学;戏剧学社邀请我国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暨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铁林来我校做艺术人生的讲座;校舞蹈队邀请了著名芭蕾舞蹈家张丹丹作芭蕾舞如何欣赏的艺术普及讲座。第三,学校聘请知名专家和学者为课程顾问,四年下来,我们累计聘请了涵盖天文、科技、历史、艺术、心理等各个领域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这种滚动发展的课程资源建设机制,为科学大讲堂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如,由黄秀军老师等人组成的环境教育团队采取了“双导师制”的指导形式,每个研究小组配备一位校内教师和一位校外专家。依托中山

42、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等资源,充分发挥大学、研究院在环境科学领域的优势,建立起了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的机制。除了双导师外,还会引导学生去社会上的相关部门学习、请教。例如,“城市规划与环境课题组”的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到市规划局、环保局就学习内容向有关专家请教,利用周末时间前往中山大学听讲座,在大学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相关地理信息软件的使用,听有关课题结题报告熟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技创新”长期聘用一名青少年宫的科技教练,每周为我校学生上一节课;“德语入门”聘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为教师;“JA经济学”由我校政治科教师和中山大学的研究生合作开讲。(七)课程内容整合:主题导航,学科

43、联合“学科知识整合”,是“课程整合”概念的经典内涵,整合的中心是“主题”“事件”“议题”等。例如,美国课程论专家James A Beane是这样界定“课程整合”的:“课程统整是一种课程设计,乃是在不受制于学科界限的情况下,由教育者和年轻人合作认定重要的问题和议题,进而环绕着这些主题来形成课程组织,以增强人和社会统整的可能性。” 美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在我们的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中,许多课程都是按照“主题导航,学科联合”的路线来开设的。课程架构和课程内容的设计,不是局限在一个学科之内,也不是彼此分割的两个学科,而是将两个以上的

44、学科知识围绕一个中心主题来进行组织。事实上,只要是在“主题”的脉络下来开设课程,就极有可能需要进行学科知识整合,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和问题都是非常丰富、复杂的,需要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法来观察和分析。“主题研究法”是一种符合事物和现象的自然本性的方法,而“学科研究法”则类似于将对象进行切割、分解来进行研究。在“切割、分解”之后,我们仍然需要将其整合、还原,这样才能更全面地把握问题、更合理地解决问题。正如Beane所提出的,“将知识的统整及其运用作为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是课程统整观念背后的深层意义”,而不应只关注学科联合。 美James A Beane.课程统整.单文经,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45、出版社,2003.13.我们的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主题导航,学科联合”的典型。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共同体以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专题,开设了中瑞合作国际环境小硕士课程研修班、水质探究、野外生态环境实地调查监测与防治、科学考察与自然笔记等多门课程;承担了多项特色科技项目,主要有:水科学研修项目(广东省特色科技教育项目)、空气负离子研修项目(广州市科技局资助科技项目)、城市生态与环境定位观测与科技探究项目(中国科协资助项目)、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广州市教育局特色科技项目、联合项目)、野外科学考察项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广州站支持项目)、生物实践活动(广州市教育局科技特色项目)、环境科学

46、论坛项目(广州环保局、广州市青科教协环境专委支持项目)、环境研修课程(广州教育局科技特色项目、全国十佳科技活动项目)。学生通过研修课程、参与科研项目,学到了与环境有关的多学科知识,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培养了科学研究的求真精神,锻炼了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跨多学科知识的科技创新作品和研究论文,在省市、国家乃至国际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次获得全国水科学竞赛第一名,并代表中国参加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国际青少年水科技发明比赛”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周嘉老师等人开设的校本课程“机器人制作”涉及机械、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多学科领

47、域,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编程、电子制作、机械运用三大部分,同样实现了“学科知识整合”。类似的课程还有“模拟联合国”、“科技创新”、“无线电测向”,等等。(八)课程设计整合:衔接广阔生活世界,激发学生生命能量“在课程设计方面,新课程强调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超越单一的学科中心,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郭元祥. 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语文建设,2002(3):4-6.首先,在校本课程的开设上,在学校的倡导下,教师开设了许多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课程,如:“词韵悠悠:现代流行曲曲词鉴赏”、“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英语歌曲与英语文化”、 “英语文学名著电影赏析” 、“生活中

48、的化学”,政治科开设的“走进生活”、“时事开讲”,等等。其次,教学方式注重让学生观察、体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学到知识和技能。例如,由唐远老师开设的“野外生态环境实地调查监测与防治 ”每学期至少带领学生进行三次野外考察,美丽的白云山成了师生们的天然课堂。由刘忠毅老师为首的“天文及科技创新”教师团队开设的“天文探究”校本课程,每年有近300位同学加入天文社,除了在校内经常带领学生夜间观察天象,每年还不定期的开展野外观测活动4次,并于暑假期间带领学生去外省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在这门课程的引导下,学生们迷上了“仰望星空”。最后,在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开展的小型课题研究也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在教师的精心

49、指导、学生的刻苦钻研下,不少课题还取得了优秀的成果。例如:在2009年 8月的“2009年昆明中国国际发明展”中,我校王力维同学的让阳光照进室内太阳光纤照明的设想获金奖、郑穗阳同学的汽车紧急辅助刹车装置研究、游泽龙同学的鲶鱼效应之节水、节电洗衣机、云天同学的智能家居光盘管理系统获银奖。2008年,吴宇骞同学携其项目“楼顶绿化智能灌溉控制系统” 在“第六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总决赛”中夺冠,他代表中国参加于瑞典举行的“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科技发明奖”全球总决赛荣获第三名,他的这项课题,其实验基地就是校园内的办公楼楼顶。诸如此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小课题在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不胜枚举。(九

50、)教学模块整合:理论先行做指导,实际践行出真知在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中,大部分课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都采取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科技创新类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一般包括:基础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确定研究课题探究、实验、体验、拟出解决方案、写出调查报告、设计模型等总结,实行的是从理论到实践最后又进入到更高的理论的学习过程。人文知识类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一般包括:背景知识引入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撰写论文提升出更具综合性、系统性的观点。即使是艺术、康体类课程,也遵循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这样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在知道“为什么”的基础上,还知道“怎么做”;让学生不但了解“是什么”,而且还思考“

51、应该是什么”。如,“无线电测向”的教学模块设计包括:(1)理论课:理论课是将无线电测向所需的物理电学知识、技术理论和竞赛方法和规则等理论性知识以幻灯片、书面教材等形式传授给学生的课程。(2)训练课:训练课是学生在结束理论课后以实践形式运用和巩固理论知识,学习和提高无线电测向技术的课程。无线电测向需要实际的训练,通过训练来实现无线电测向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在训练课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运用和巩固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无线电测向技术,提高无线电测向水平。(3)竞赛课:竞赛课是模拟无线电测向竞赛,使学生在竞争的环境中提高无线电测向水平的课程。通过竞赛的形式,能充分调动学

52、生的积极性,在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中,不断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无线电测向水平。“环境教育”的教学模块设计包括:(1)过渡性课程:旨在为学员弥补部分必需的基础性知识和基本理论,使学员可以顺利开展所选课题的研究,如地图概论、环境基础、数学基础、环境化学等;(2)基础素养课程:旨在让学员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论,提高学员的科学素养,逐渐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如环境监测、绘图技法、环境伦理、环境评价技术等;另外还有礼仪、欣赏、茶道、健康等课程;(3)考察实践课程:让学员能够在实验室基地(或其他科研基地)集中进行考察和动手操作,作为学员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的必要补充,如科学考察、环境实验等;(4)专业拓展课程:旨在

53、深化与拓展已有学科的选修课程,让学员从更深、更广的维度去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进一步提高学员的学科素养,如环境保护法、城市生态与环境、生态学等。(十)学习方式整合:体验交流思维广,合作创新智慧多李坤崇,欧慧敏指出,实施课程统整,其中“第二项障碍”是“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习惯有待消除” 李坤崇,欧慧敏.统整课程理念与务实.台北:心理出版社,2000.79.,也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实现研究式、活动式、体验式学习。国内也有学者指出,“整合的课程需要有整合的学习活动方式。学习方式的整体性和多样化成为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 郭元祥. 新课程中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J.语文建设,2002(3):4

54、-6.我们认为,校本课程要实现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要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就必须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探究和体验,多给学生思考、研究和活动的机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课程类型上,我们提倡研究型、实践型和活动型校本课程,强调通过校本课程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缜密性、发散性和逻辑性,培养学生研究、探索和创新的兴趣,锻炼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班级规模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的研讨性、启发性和实践性,学校鼓励教师们开展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以30人以内为宜。当然,要做到小班化,首先

55、必须有足够多的课程门数和足够多的课室、实验室和机房等上课场地,这些都需要学校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妥善的安排。比如,作为一种体验式与参与式的校本课程,“模拟联合国”突出学生的活动,所以,教学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进行必要背景知识补充为辅。高二级同学参加各届大型模联会议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且得到了在性格、演讲能力、社交能力等各方面的锻炼,这是一笔极其宝贵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个年级,承担了延续我校校本课程风格和特点的重任,由他们进行课程大多数内容的讲解,更能够从本质上突出校本课程的参与性与体验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架构主要以参加活动为主,但是,在校本选修课程中,以学生所

56、掌握的模联会议知识为主体,辅以各种必要技能的训练,包括演讲、学术研讨、撰写新闻稿件、公共场合礼仪表现等方面的训练,并且在每次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书面材料,在此材料中,体现他们对所思、所想和所知的总结与反思,然后,会在下一节课的时候,突出其中的优秀材料,进行学员间的沟通与学习,增强他们对自身和对模联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增强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散文诗创作”也是一门体验性、实践性极强的校本课程,它的主要活动内容包括: 1课堂:每周三下午第七节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经典散文诗鉴赏;以季节为纲领,以意象为单位的写作技巧讲解和创作指导;散文诗朗诵(名家作品和学生习作);课堂创作实践及学生作品点评(

57、学生互评)。2组建“慕岚散文诗社”,形成散文诗持续发展的团队校园文化的“传承性”。3举办“散文诗朗诵会”,辐射“散文诗”的作用,形成散文诗的创作氛围校园文化的“渗透性”。4举办“户外采风”活动,为有一定写作基础的散文诗爱好者捕捉创作灵感校园文化的“(学生)主体性”。5举办“散文诗沙龙”,为散文诗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校园文化的“互动性”。6举办“散文诗大奖赛”,挖掘创作生力校园文化的“渗透性”和“传承性”。7作品推荐发表,提升创作层次。因为没有应试压力,可以说,我们的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比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探究兴趣得到激发、创造能力得到大大提高,每学期都涌现出一大批有

58、创意的科技作品,和许多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在2007年11月我校迎接高中教学水平评估时,评估专家对我校部分校本课程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思维深度、创新意识和现场反应能力赞叹不已,认为我们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了启发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三、理论分析(一)为什么要整合?为什么要整合,是源于“单个要素的局限性”。一门学科的知识难以全面地解释、分析事物和现象。一个教师,他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有边界的,而且在我国的教师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教师,其知识是单学科性的,难以适应课程开发中学科知识整合的需要。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涉及到的知识和技术往往超出了高中国家课程的范围,超出了本校教师的指

59、导能力,需要请教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专家;同时,邀请各行各业的专家前来作主题报告,可以开阔同学们的眼界,让他们更多地了解身边的社会和自然。学生是完整的人,需要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同时得到发展。教室内的讲授和学习在直观性上比较欠缺,将大自然和社区纳入课程资源,可以使同学们得到更为直接、生动的观察,同时,多种感官的刺激、学生和对象之间的交互作用更容易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知识印象。校本课程时间有限、空间有限,需要想办法拓展;研究性学习单打独斗容易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根基,流于形式,教师指导不到位。单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而且容易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降低学习兴趣。仅凭

60、学校规划,校本课程实施会失去活力,缺失创新发展的可能性;仅凭教师自由开课,有可能导致学科失衡,类型单一。正是这些单个要素的局限性,产生了整合的必要性。(二)整合了什么?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整合了各种资源。第一,整合了时间资源。“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竞赛课题研究”五位一体,使得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竞赛、课题研究的时间相通,不再局限于每周的两个课时,而是整个周三的下午都归属了校本课程;不再局限于校内的时间,学生在周末、假期也常常在开展活动、进行研究、准备竞赛、撰写论文。第二,整合了空间资源。学校、社会、自然形成无疆域课堂,突破了学校空间的限制,为学生带来了多样化的教学现场。第三,

61、整合了智力资源。校内教师课程共同体的形成,整合了校内教师资源,团队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相互补充,在集体备课、教学、教研活动中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校外专家队伍的形成,更加使得我校教师群体从有限扩展到无限。在课程设置上,采取学校规划与教师自主相结合,整合了管理者的管理智慧和教师的课程开发智慧,实现了“有序”和“开放”的结合。第四,整合了师生的能力。多维的培养目标,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将教师培养成多面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智慧的启迪者、活动的组织者、研究团队中的导师、学生发展的评价者;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多种能力和个性特长。(三)基于什么整合?我们的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其动力来源于课程、教师和学

62、生发展的需要,是靠课程要素的发展内驱力来推动的,而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不是一种“外在行政控制”的整合机制。这样的整合,不是“机械式”、要靠外力推动,而是“生态式的”,自有其内在发展动力来决定和推动,因此,它具有自我修正、自我发展的机制。课程、教师和学生发展的方向来源于新课程的精神与要求,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生动活泼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整合需要什么?这种“生态式”的整合,首先需要学校搭建民主、开放的课程发展平台,制订“开放、竞争”“鼓励创新”的政策。非控制性的整合,并不是说学校只能袖手旁观,完全无为而治,而是需要学校在制订必要的规范和规则以保障课程的常规化

63、实施之后,为教师搭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平台,为课程提供场地、设备和资金的支持,允许各种实验和创新。同时,在新事物出现后,学校要组织人员进行调研、分析,如果具有合理性,则要及时地给以肯定和宣传。引导和宣传,是学校必须尽到的责任。我们学校第一通过表彰、奖励,第二通过广泛宣传,起到牵引作用,改变了师生的价值观,使师生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关注社会和自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师生不再将高考应试作为唯一的教和学的目标。其次,需要教师有开放的视野、有创造性的思维、有不断学习的习惯,敢于开拓、勤于行动。要培养创新性人才,首先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性的品质。整合的前提是打破思维定势,

64、越过围墙和藩篱,开拓道路和疆域。只有形成开放的视野,创新的意识,才有可能产生出突破传动时空和模式的限制,整合多方资源、多种课程实施模式的行动。教师要养成合作的品质,要学会与同行沟通、与社会人士沟通,学会在集体中工作、思考、研讨、改进。(五)整合生成了什么?整合生成了课程、学生、教师的一体化发展空间。课程发展的过程同时就成为了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的过程,三者在“动态生成”的“过程性”“实践性”的整合式课程实施中协同前进。多元并举,多元互补,在规划和自由之间形成均衡,在有限与无限之间来回往返,在理论和实践之间穿梭流连,在个人智慧与集体思维碰撞之间实现创新。经过五年的整合式校本课程实践,我们已经拥有了近二十门的精品课程 参见:李夏萍. 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C.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李夏萍.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精品荟萃C.(内部印发).,与广东教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心灵体操、走进省实、方寸文学世界、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教育、我的星空五本校本教材和广东实验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论文集,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一定课程开发能力的研究型教师,顺利完成了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一五”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