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75276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4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资源描述:

《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博士研究生专业介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一、专业概况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5年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开展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现以“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模式招收博士研究生。本专业现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导师4人,硕士导师26人。学校在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既为电力工业服务、又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注意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了“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和“一实两创”的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多年来我校培养的学生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二、专业特色

2、本专业有优良的教学传统及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形式。是原电力部和吉林省重点学科,是吉林省唯一的具有硕士授予权和博士培养能力的专业学科。学科师资队伍业务素质高、学缘结构合理,始终坚持依托电力,服务电力,为电力行业和科研机构等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三、培养目标培养在电力系统领域中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并能作出创造性成果的能力,在学术上具有很高造诣的高级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奉献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研究手段,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四、主要课程主要课程:现代电气工

3、程的电磁基础、动态电力系统理论与方法、现代信号分析与处理、现代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现代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理论等。五、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领域: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各企事业单位,如电力科研院所、设计研究院、高等院校、政府机关及与电力产品研发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热能工程一、专业概况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热能工程学科创建于 1958年,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已招收培养了30届硕士研究生,从1991年开始,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成功地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已有多人毕业并获博士学

4、位。经教育部教研20033号文件批准,我校从2005年开始以“合作培养、招生计划单列”的方式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工作,我校独立完成生源组织、命题考试和录取等工作。1997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本学科现有5名博士生导师可以招收热能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效、清洁燃烧及环境污染控制;多相流理论及其应用技术;热力设备及大型回转机械的安全、经济运行与延寿技术;锅炉水循环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超临界锅炉水动力特性;传热的控制与强化;能源经济与先进能量系统;换热设备污垢预测与监测。三、培养

5、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热能工程方面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能熟练应用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技术开展本学科的科研与应用开发工作;深入了解本学科所属各研究方向的进展情况、发展趋势和最新研究前沿,熟练地应用计算机和现代实验及测试技术解决本学科中的理论与工程问题;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和写作能力,能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在本学科科学研究或专门技术上有创新或获得重要成果;毕业后能胜任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以及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

6、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现代数学基础与方法;高等数值分析;高等热学理论;粘性流体力学;多相流体动力学及数值计算;传热学进展;多相流动新理论与新方法;燃烧理论与技术专论;热现象中的非线性问题;热传导理论;湍流燃烧;换热设备污垢预测与监测。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研发,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硕士研究生专业介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一、专业概况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是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

7、业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权点专业学科,2003年批准为工程硕士授权点专业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为原电力工业部和吉林省重点学科,是吉林省唯一的具有硕士授予权和博士培养能力的专业学科。目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具有教授20人,副教授16人,华北电力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4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吉林省首席教授1人,该学科已经形成了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合理、业务素质高的学科师资队伍。科研水平是研究生教育办学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本专业具有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为科研工作提供平台,每年,本专业均承

8、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纵、横向科研项目若干项,并且项目成员中硕士研究生占有一定的比重。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国际发展动向,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国际间学术交流。先后与日、美、英、韩、俄等国家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均派研究生去日本山形大学、东京农工大学等国外大学留学深造。二、专业特色我校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其特点是始终坚持为电力企业培养人才服务,努力开拓多渠道,多层次,多学科的办学形式,满足电力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技术的需求。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掌握电力系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

9、跟踪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了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领域国内外的研究方向。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技术问题,并具备独立担负本专业领域的技术或管理工作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领域外文资料。四、主要课程主要课程包括:高等电力系统分析、现代控制理论、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能量管理系统、配电自动化、电力系统故障计算与继电保护整定、电力系统过电压数值计算、专家系统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继电保护新理论等。五、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电力系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如:发电厂、电力公司、电力设计院、研究院、电力专业培训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从事电力系统运行、调度、设计、教学、科研、企业

10、管理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一、专业概况本专业于1981年开始挂靠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研究生,从2002年开始独立招生。培养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及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实验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研究、教学及工程技术工作。二、专业特色本专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有:电力系统过电压、电力设备绝缘状态检测与诊断、高电压与绝缘测试技术和

11、电力设备绝缘结构与绝缘配合。在此基础上,本专业形成了以下稳定的研究方向:电力系统防雷技术、电力系统接地技术、电气设备绝缘监测与故障诊断以及合成绝缘材料技术方向,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及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主要思路是:继续加强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的指导教学作用,保持本学科在电气类专业中的重要地位;重视同信息学科和材料学科的融合,用高新技术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加强本学科在其它领域中应用的研究;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力行业的需要,重点培养

12、电力系统、电工制造等领域中从事高电压、强电流技术、绝缘技术、放电应用技术、过电压防护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四、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高等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工程、电力系统稳定与控制、电力系统接地技术、电网络理论、电力系统过电压数值计算、雷电物理、能量管理系统和电能质量概述等电气类专业课程。五、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到电力系统科研、生产、运行、试验、设计、管理、教育以及其他行业从事电气工程领域的专门技术岗位工作。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一、专业概况本专业学科于2000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001年、2006年两度被评为吉林省重点学科。

13、多年来,根据学科发展和电力行业发展的需要,确立了灵活输电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控制、可再生能源发电控制、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等4个主要学科发展方向,主要研究柔性交流输电控制、变电设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测与节能控制、风力发电运行控制、电能质量监测与高效利用控制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等问题。二、专业特色近五年,本学科在变电设备运行状态在线检测与节能控制、风力发电控制、电能直流分析与控制等应用研究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取得了诸如“大型变压器铁芯及夹件绝缘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配电台区运行监测与综合分析系统”、“变电站高压开关机构箱温度在线监控系统”、“风电机组联网运行多尺度仿

14、真技术”等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重要科研成果,为电力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贡献。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及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用一门外国语熟练地阅读本学科专业的外文资料及撰写科研论文。四、主要课程高等电力系统分析、交流电机分析、现代控制理论、FACTS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仿真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电能质量概论等五、就业方向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研究、教学或工程技术等工作,如电网公司、发电集团、电力科研院所、电力设备产品研发公司、高校电气工程学院等。电机与电

15、器一、专业概况本专业于2000年开始挂靠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研究生,从2003年开始独立招生。培养掌握电机与电器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学术现状及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实验手段,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二、专业特色电机与电器学科主要研究电机、电器及其他电磁装置的理论、设计及控制规律,为电力系统、电机及电器的生产部门服务。本学科的研究方向:电机理论及其控制,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智能电器,电机电器装置的电磁场分析与优化设计,电机调速理论与

16、技术,大型电机的理论、运行、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三、培养目标具有电机、电器及其控制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及学术前沿,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中技术课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四、主要课程电机的检测技术,现代电机理论与设计,交流电机动态分析,电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电机电磁场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交流电机的调速理论,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大型电机的理论及运行,电机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智能电器及其控制系统等。五、就业方向可以在电力企业、电机与电器设计部门、电机与电器的生产部门、高等院校、电力科研机构

17、从事设计、管理、研究、教学等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一、专业概况“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主要研究电网络、电磁场、电工新技术的理论、方法及其新技术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与众多科学技术领域相结合,形成如现代信号与网络处理技术及应用、电能质量监测与控制、电磁污染与电磁兼容等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独具特色的学科。本学科是电气工程的基础学科,又可称为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生长点,对电气工程学科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二、专业特色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科是基于宏观电磁现象与过程的基础应用技术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电磁兼容技术、电网络理论及其拓扑、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与应用、电网络优化设计及故障

18、智能诊断和电气控制系统与网络技术等电力系统应用技术。 三、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掌握电路和电磁场理论、现代网络理论、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基础理论及新技术,注重新理论、新技术及新产品的原创研究与开发,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研究现状、发展方向及学术前沿,具有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或解决工程中技术课题的能力,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的高级人才。四、主要课程现代数学、现代电磁场理论与应用、现代控制理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电磁兼容、现代电磁波理论与应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专题、现代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等。五、就业方向通过电工理论与新技术方面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的培养,能

19、熟练掌握和运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和电磁污染与电磁兼容等新技术和新手段;研究生毕业可从事电力系统网络及其拓扑分析、电能质量分析与控制和用电管理系统及配电自动化等技术工作。热能工程一、专业概况热能工程是研究热能的释放、转换、传递以及合理利用的学科,它广泛应用于能源、动力、化工、冶金、建筑、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热能工程学科创建于 1958年,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生,是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已招收培养了30届硕士研究生,从1991年开始,与国内几所重点大学成功地开展了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通过计划单列、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博士生,已有多人毕业并获博士学位。1997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

20、点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资助的重点学科。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1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50余项,合同总额1000余万元。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燃烧污染与治理;生物质与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洁净煤技术;流化床燃烧、气化理论;热力设备优化运行与控制;热能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热电联产与节能技术;热能测试与控制技术;油页岩综合利用。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热能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

21、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燃烧设备数学模型;大气环境保护;煤的洁净利用技术;热物理近代测试技术;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燃烧技术与应用;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炉内传热过程分析。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工程热物理一、专业概况工程热

22、物理学科以工程领域内的热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工程热力学、传热传质学、流体力学为基础,应用理论分析方法、实验方法、计算机数值分析方法及过程控制等技术作为主要研究手段,主要从事热科学基础理论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及热力设备设计和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开发等。本学科与能源、动力、化工、机械、建筑等学科互相渗透,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的应用已经遍及工业、农业、交通、环境、生物、医学等领域。工程热物理学科创建于1981年,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从1997年开始,与华北电力大学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2000年被确定为国家电力公司重点建设学科,200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教

23、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5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30余项,合同总额1000余万元。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燃烧学;大气污染防治;油页岩的资源化利用;热物理与热物性测试技术;强化传热传质;生物能源;能源可持续发展。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程热物理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

24、、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燃烧设备数学模型;大气环境保护;热物理近代测试技术;数据分析与实验设计;燃烧技术与应用;炉内传热过程分析;计算传热学;传热技术与应用;新能源应用技术;换热设备污垢预测与监测。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一、专业概况本学科以创造特定的室内环境为基本任务,对建筑物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中的科学技术问题为主要研究

25、内容,研究范围涉及节能、环保、自动控制等多学科领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5人,其中:硕士生导师4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10余项,合同总额100余万元。 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热网性能优化与设计;建筑节能技术;节能技术与新能源开发利用;燃气工程理论与技术;低品位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通风除尘与净化技术;热泵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空调系统与设备的优化匹配;室内空气品质。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

26、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新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诊断专家系统;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化工设备故障诊断;化工过程机械节能技术。四、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热化与热力网;暖通实验测试技术;通风除尘技术;空调与建筑节能;供热系统运行调节与控制;空调与空气污染控制;室内人工环境技术;现代燃气输配理论与技术。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建筑、

27、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制冷及低温工程一、专业概况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制冷低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研究,其基本理论及应用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环境、能源动力、石油化工、医疗、交通运输及航天领域,尤其是在工业制冷、民用制冷、商业制冷、生物质冷冻冷藏技术、气体液化、超导等方面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10余项,合同总额1

28、00余万元。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空调系统节能、自动化及室内空气品质;空调测控技术。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制冷及低温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计算流体力学;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多相流理论;热泵技术;吸收式制冷机;压缩

29、机原理及应用;制冷技术原理及应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一、专业概况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现有教师队伍中有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含工程师7人,其中:硕士生导师5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6人,硕士学位教师7人。近五年本学科教师承担研究课题共有20余项,其中地方政府项目3项,总合同额100余万元,在国内外各类期刊杂志及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二、专业特色本专业主要研究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技术、机械制造理

30、论、自动化制造系统和先进制造模式等。主要研究方向有: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制造过程的计算机检测技术、数控装备技术及可靠性、工程机械制造技术等。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包括机械系统动力学、制造系统工程学、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现代制造引论、机械设备故障诊断、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机械可靠性工程、计算机数控理论及技术、机械振动与平

31、衡等。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机械、电力系统、冶金、化工及交通行业等相关领域内的大型企业、科研院所、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设备管理与维修、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广阔。动力机械及工程一、专业概况主要以动力机械及热能工程为研究方向,以动力机械及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应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系统仿真技术,进行热力设备的热力性能优化和可靠性研究;热力设备热力状态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等方面的研究。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20余项,合同总额300余万元。

32、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热能动力系统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热力设备性能优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动机燃烧科学与技术;发动机测试理论与技术;发动机可靠性设计理论与试验方法;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动力机械及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热能系统分析与综合;汽轮

33、机变工况特性;热力系统及设备最优化;汽轮发电机组振动与平衡;喷射技术理论与应用; 诊断专家系统;机械振动学;工程振动测试技术。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化工过程及机械一、专业概况化工过程机械是工程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是电、能源、机械、化学、信息、材料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学科,是在多个大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交叉、融合而出现的学科分支。既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同时又是机械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热能与动力工程

34、、化工、材料成型加工、金属表面工程等学科专业领域。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4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10余项,合同总额100余万元。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特色鲜明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油页岩干馏设备;石油化工过程新型设备;换热设备性能优化及设计;化工过程机械节能技术。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化工过程及机械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

35、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现代控制理论基础;新型传感器原理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及应用;信号分析与处理;诊断专家系统;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化工设备故障诊断;化工过程机械节能技术。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流体机械及工程一、专业概况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流体机械内部流动规律、能量转换机理;流体机械及系统工作特性及控制;叶轮机械的

36、固液两相流、气液两相流和多相流动;流体机械及系统优化设计;叶轮机械流场数值计算;流体机械的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流体机械动力学计算、强度与可靠性分析;流体工程中噪声与振动机理及控制等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应用基础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风机、鼓风机、泵、水轮机、压缩机、变矩器、耦合器、阀门等各种流体系统。本学科与动力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以及环境工程等学科关系密切。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吉林省唯一的流体机械与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填补了吉林省在该领域的学科建设空白。2001、2006年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学科。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

37、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市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30余项,合同总额1000余万元。二、专业特色本专业已经形成多个具有明显特色和优势的稳定研究方向,主要有:多相流理论及计算;叶轮机械内流理论;叶轮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通风除尘。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流体机械及工程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学科的现代实验方法、数值计算方法和实用技能,在所研究方向的范围内了解本学科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教学、科研、设计和技术管理或其他工程技术工作的高级科技人才。四、主要课程本专业课程主要包括高等热力学;高等工程流体力学;高等传热学;高等燃烧学;计算流体

38、力学;数值计算与数值模拟;多相流理论;流体机械优化设计;湍流与气-固两相流;气-液两相流动;多相流测控新理论与新方法;叶轮机械气体动力学;流体工程噪声与振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毕业生可在电力系统、能源动力、冶金、化工等相关领域内的科研院所、设计院、大型企业、国家机关和高等院校等从事产品设计及制造、研发,设备运行、管理与维修,相关专业领域管理,科研和教学等工作。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一、专业概况“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始建于1956年,为吉林省重点学科和原电力部重点学科。对应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所对应的“自动化”本科专业是吉林省

39、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二、专业特色学科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最优化理论及应用、先进控制策略在热工过程控制中的应用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掌握软硬件设计及必要的实验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适应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40、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四、主干课程矩阵分析、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专业英语、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高等过程控制、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最优化计算方法、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数据融合技术等十余门主干课程,以及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生产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研究、教学、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从事的技术领域囊括了微型计算机应用、仪器仪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领域,可

41、从事的技术工作包括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自动化装置生产及调试、设备成套、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维护、改造、市场营销以及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一直受到国内外科研、教育部门、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工矿企业的青睐。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除在电力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在石油、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等等工业生产过程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此外,专业思想的内涵对于毕业生走向各级管理岗位的有着巨大促进作用。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一、专业概况“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二级学科于2001年获硕士学位授权,为东北电力大学重点学科。对应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

42、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现有实验设备齐全,为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近几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术方向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二、专业特色学科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现代测试技术及传感器、过程检测及仪表智能化技术、热力设备状态监测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检测技术及自动化装置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

43、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进行检测系统及自动化装置设计,掌握软硬件设计及必要的实验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适应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四、主干课程矩阵分析、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专业英语、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仪表智能化技术、软测量技术、仪表可靠性技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据融合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等十余门主干课程,以及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生产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五、就业

44、方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具备自动检测与仪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检测与自动化仪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机电一体化、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自动化装置生产及调试等方面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除在电力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在石油、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等等工业生产过程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此外,专业思想的内涵对于毕业生走向各级管理岗位的有着巨大促进作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一、专业概况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二级学科于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权。本学

45、科综合应用分析测试技术、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等,研究和探索仪器科学新技术、新方法,发展测控系统的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学科现有实验设备齐全,为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近几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术方向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对应本科专业为“测控技术及仪器”,具备良好的就业前景。二、专业特色学科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的测控特色,形成了测试计量与传感技术、智能控制与系统测试、精密分析测试技术及仪器、机器人及智能信息处理等多个稳

46、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进行测控系统设计,掌握软硬件设计及必要的实验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适应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四、主干课程数值分析、矩阵分析、专业英语、现代传感与分析技术、智能测试理论基础及应用、数字图像处理与分析、现代数字信号处理、仪表智能化技术、计量

47、学、计算机辅助测试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虚拟仪器、微弱信号检测及处理、网络测试技术、激光检测技术、测试系统设计与分析、现代光电测试技术、动态测试分析、数据融合技术、微型计算机系统接口技术等二十余门主干课程,以及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生产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研究、教学、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可从事的技术领域包括微型计算机应用、仪器仪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可从事的工作包括科学研究、产品开发、自动化装置生产、调试、设备成套、工程设计、系统维

48、护、市场营销以及业务管理等多个方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性和进一步学习的潜力,在各种领域均受到了欢迎。就业领域主要涵盖电力、化工、石油、冶金、轻工、食品等工业生产过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一、专业概况“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于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权。对应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现有实验设备齐全,为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近几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术方向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二、专业特色学科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

49、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模式识别与信号处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与分析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已经取得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进行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机器人控制设计、计算机视觉处理,掌握软硬件设计及必要的实验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适应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四

50、、主干课程矩阵分析、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专业英语、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鲁棒控制、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最优化计算方法、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数据融合技术、机器人控制、机器学习、机器人学、计算智能、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等二十余门主干课程,以及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生产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具备模式识别、智能系统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能在模式识别、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

51、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除在电力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在石油、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等等工业生产过程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此外,专业思想的内涵对于毕业生走向各级管理岗位的有着巨大促进作用。系统工程一、专业概况“系统工程”二级学科于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权。对应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现有实验设备齐全,为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近几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术方向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二、专业

52、特色学科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大系统优化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系统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进行系统优化与控制,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适应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四、主干课程矩阵分析、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专业英语、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

53、理论、智能控制、鲁棒控制、高等过程控制、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最优化计算方法、数据融合技术、系统工程导论、系统分析与决策、大系统优化与控制等十余门主干课程,以及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生产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适合在电力等行业的各种行政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同时也适合在高新技术和IT企业、咨询机构从事技术开发、管理咨询工作,也可以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攻读博士。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除在电力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在石油、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等等工业生产过程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导航、制导与控制一、专业概况

54、“导航、制导与控制”二级学科于2005年获硕士学位授权。对应一级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是学校的主干学科之一,也是吉林省高校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科现有实验设备齐全,为开展本学科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近几年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学术方向稳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科研成果显著。二、专业特色学科以电力行业为依托,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突出电力生产过程自动化特色,形成了机器人测控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先进制导与控制方法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

55、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本学科专门技术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进行导航与控制系统设计、机电控制系统设计,掌握软硬件设计及必要的实验技能,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适应电力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四、主干课程矩阵分析、泛函分析、随机过程、离散事件系统理论、专业英语、线性系统理论、非线性控制系统理论、智能控制、鲁棒控制、系统辨识与自适应控制、系统建模与仿真、现代传感与检测技术、现代数字信号处理、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字图像处理、数据融合技术、机器人控制、机器学习

56、、机器人学、计算智能、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导航原理等二十余门主干课程,以及包括教学实践和专业生产实践在内的实践环节和丰富的学术活动。五、就业方向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具备机器人、机电控制和传感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力行业及其相关科研单位、高等学校、生产企业和管理部门从事系统设计、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实验测试和科技管理等方面工作,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生的就业领域,除在电力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外,在航天航空、石油、冶金、化工、轻工、食品等等工业生产过程都有广阔的用武之地。结构工程一、专业概况结构工程学科1986年开始挂靠在热能工程专业招收研究生,2001年获批为硕士学位

57、授权学科,2006年获批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指导教师6人。目前,结构工程专业已取得工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6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62人。二、专业特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钢结构及钢混组合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桥梁结构设计理论及应用、输电线路工程设计及应用研究。其中特色研究方向包括火电厂结构设计与应用,输电铁塔及输电线路的选型、优化与设计。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结构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研究工作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

58、研究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结构工程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研究、教学、设计、技术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四、主要课程专业英语、矩阵分析、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弹塑性力学、高等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及建模、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钢结构稳定理论、现代结构实验技术、线路力学理论、杆塔结构理论等。五、就业方向设计院、电业局、火电厂等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一、专业概况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从2002年开始挂靠在结构工程专业招收研究生,2006年获批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现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指导教师4人。目前

59、,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30人。二、专业特色研究方向包括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安全评价与加固技术、输电工程防灾减灾理论与应用、工程结构风灾、火灾防治理论及应用。其中特色研究内容包括输电塔及导线在风、冰雪条件下工况模拟及灾害控制理论和方法研究。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动向,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研究工作能力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研究方法,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结构工程学科或相邻学科的研究、教学、设计、技

60、术管理及工程技术工作。四、主要课程专业英语、矩阵分析、概率论与随机过程、弹塑性力学、高等结构动力学、有限元分析及建模、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钢结构稳定理论、现代结构实验技术、地震工程学、线路力学理论、杆塔结构理论等。五、就业方向设计院、电业局、火电厂等化学工程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化学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化工设备腐蚀与防护、化工过程与检测技术、化工新能源与新材料的开发研究、催化反应工程与新型分离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能利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化工传递过程、传质学、生物反应工程、腐蚀控制工程、金属腐蚀理论与测试

61、技术、膜分离技术、现代传感与分析技术、微流控分析等,并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选修课,加强化学工程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电力、环保、化工等企业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应用化学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应用化学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给水与废水处理、腐蚀与防护、分析及测试技术等方面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基础,能利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厂化学专论、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膜分离技术、金属腐蚀理论与测试技术、腐蚀控制

62、工程、现代分析技术、微流控分析技术等,并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选修课,加强应用化学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电力、环保、化工等企业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环境工程本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环境工程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与利用、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方面的前沿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利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的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给水废水处理原理、水处理微生物、电厂化学专论、废水处理工程设计

63、、现代分析技术等,并提供与本专业相关的各类选修课,加强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毕业研究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毕业后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及电力、环保、化工、轻工、能源、医药等企业的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计算机应用技术一、专业概况东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建于1982年,1985年挂靠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授予权,2005年获计算机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现有教师3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硕士生导师16人。二、专业特色本专业人才培养注重电力行业的特色,紧密

64、结合电力企业的需求,同时兼顾其它行业的人才需求,以电力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及应用,人工智能及应用,数据库与信息系统,软件构件/架构技术等为研究方向,以电力信息化为侧重点,造就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三、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和发展方向,能进行本学科领域内的研究及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多种应用课题的研究生。毕业研究生能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能力,熟悉现代计算机软硬件环境和工具,有娴熟的计算机使用技能,可在科研、教学、企业等单位从事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研究、教学及工程技术工作。 四、主要课程人工智能、高级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分布式数据库、高级软件工程、多媒体技术、电子商务技术与网络编程、嵌入式系统、数字图像处理、微机系统设计与开发等。五、就业方向可在电力行业、信息技术产业及国民经济其它行业的生产、科研及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硬、软件开发和科学研究工作,或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