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375201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内容摘要内容摘要:通过对关于城市建设文献的梳理和以及实地对城市的观察,发现目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户籍制度长期存在,造就了“半城市化”“伪城市化”;二、城乡差距持续拉大;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四、政府政绩观作祟;四、重建设,轻规划,城市病横行。总之,当今城市化建设的现状十分不容乐观,面对挑战和考验,我们应该积极探寻解决的措施。本文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更加侧重从“以人为本”和城市的“根”的角度对解决目前问题路径进行了初步分析。主要有:一、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改革户籍;二、制定城市整体规划,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三、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实现人文关怀。关键词:城

2、市化建设 问题 对策Abstract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ity constr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field observations on the city,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ityconstruction has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irst,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o exist for a long time,created a semi city and pseudo city; two, the widening

3、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three,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from view four, government performance; four, heavy construction, light planning,urban diseases rampant. In conclus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ity construction is not optimistic, facing thechallenges, we should actively ex

4、plore solutions. In this paper, the difference from previous studies, moreemphasis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ath are analyzedfrom the people-oriented and the root of city. Mainly has: first, clear positioning of government functions,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two, making the planning of the

5、 whole city, promoting the city sustainable realize the humanities concern.Key word:City construc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目录内容摘要1Abstract2第一章 绪言1第一节 研究背景1第二节 研究意义1第三节 研究方法2一、文献法2二、观察法2三、访谈法2第二章 城市化存在问题3第一节 户籍制度长期存在,造就了“半城市化”“伪城市化”3第二节 城乡差距持续拉大4第三节 区域发展不平衡4第四节 政府政绩观作祟;重建设,轻规划,城市病横行4一、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5

6、二、 道路拥挤,出行困难5三、 资源短缺,威胁城市可持续性5第三章 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路径分析6第一节 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改革户籍制度6一、明确政府职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6二、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6第二节 制定城市整体规划,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6一、做好城市规划,彰显独特性6二、 重视城市文化建设,留住城市个魂魄7三、 提前预防城市病,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7第三节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实现人文关怀7一、社会保障对城市稳定至关重要7二、社会保障制度能提升生活质量8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8第一节 结论8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8一、理论素材较少8二、缺少数据支撑,第一手资料较少。9谢辞10参考

7、文献11第一章 绪言第一节 研究背景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化是起源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机器的运作把很多人从手工劳动中剥离开来,进而开始走出家庭作坊,源源不断的走出家,开始向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原料、景观)等地区集聚,这就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城市兴起的过程。当然城市的发展有非常多的原因,比如政治规划、宗教起源、水源分布等。机器的运转、城市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并且城市中的优越条件不断吸引着农村人向城市迁移,于是城市化的概念开始产生。“城市化”一词最早出现于1867年西班牙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依勒德丰索塞尔达的著作城市化一词最早由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依勒德丰索塞尔

8、达18611876在城市化概论一书中首次提出,这本书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有关城市化问题的专著。现在关于城市化的概念有非常多的版本,但实质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人口的转移、迁徙的过程;城市化率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社会的发展就是城市化的过程。2011年4月28日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3.71亿人。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6亿人,占49.68%。2011年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首超50%1。50%这个节点具有深刻的意义,在我国历史上这是首次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数量超过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数量,这彰

9、显了我国城市化水平又“更上了一层楼”。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术界对城市化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地理学、人口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了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本文正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综合不同领域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的问题以及解决城市化问题的路径进行粗浅的分析。第二节 研究意义 城市化水水平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社会发展的牵引力、是现代文明发展程度的衡量因素之一2。对“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及与国际经济接轨等一系列迫切问题有着重

10、要作用3。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Stiglits)曾谈到“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这句话凸显了我国城市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之大。然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有其固有的规律,并且需要时间的积淀。作为最早完成城市化的英国,城市化率从30%到75%用了200年,美国用了100年,日本用了70年,韩国用了50年,中国只用了40年。40年里完成了其他国家百年发展历程,高速发展背后必然隐藏着危机。其中被广为诟病的是“城市病”,激增不减的人口、拥堵不堪的交通、日益恶化的环境、加剧短缺的资源等。这些问题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如同房地产界的

11、泡沫一样,规模不断扩张的城市所掩盖的“高速低质”危机,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因此,深刻挖掘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且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思维去探寻适合我国的城市发展道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这直接关系到城市化进程能否持续良性推进;关系到城市化的推进能否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而非受“城市病”所迫;关系到我国甚至整个世界打大环境能否的稳定。第三节 研究方法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研究能否真正把握好切入点,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进度和质量。为了能够搜集到更加详细的资料、数据,更加全面的了解我国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采用了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以期通过不同方法来获取不同视角的、多元

12、化的调查资料。 一、文献法文献法几乎是做任何研究都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期间,笔者查阅了大量与城市化相关的著作、论文、报刊以及网络材料。通过阅读、梳理这些文献材料能够帮助获取目前关于城市化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充实写作的素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视角。比如关于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不同学者有其各自的侧重点,因此通过博众家之长,结合自身的专业敏感度能更加明确自己的写作方向。 二、观察法在探究我国城市化的问题时,对城市的多维度观察就必不可少了。区别于一些学科比如社工或心理学,在此过程中所涉及的观察对象更多的是和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比如交通的状况、排水系统、环卫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这是因为扭曲政绩

13、观的左右,城市的建设多是注重“楼高、城大”,而忽略细微工作。 三、访谈法数据的蹿升的确能彰显出某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民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因此,笔者特对不同群体进行了随机访谈,访谈的对象主要有农民工、本地市民、大学生、小商贩。通过与这几个不同主体的访谈,真实了解他们各自对城市化的认识与见解。第二章 城市化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步阶段(1949一1957);停滞阶段(19661978);不稳定阶段(19581965);加速发展阶段(1979-1991年);高速发展阶段(1992-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了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从

14、1978年17.92%上升到2010年的45.7%4,每年以不低于1%的速度增长。上文也讲述到,我国用了40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至少百年的积累。高速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城市、融入城市,体验城市生活带来的美好。光鲜的背后却掩盖不了城市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些是很多国家够经历过的共性问题,由于我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使得城市化的问题更加的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个方面:第一节 户籍制度长期存在,造就了“半城市化”“伪城市化” 不可否认,存在已有半世纪之久的户籍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稳定社会秩序,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质短缺的背景下,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户籍

15、制度俨然构成了大多数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的屏障。虽然部分城市允许在城市投资、兴办实业、购买房屋的农民落户,但是对于一般进城打工的普通民工则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无论是养老、失业与医疗保障,农民都无法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类似的研究多集中于农民工的城市化或者城市融入方面。比如,蔡昉等从制度视角提出了户籍制度的分割导致中国农村劳动力“钟摆式”“候鸟式”流动模式,很难真正在城市扎根。这种人在城市但是享受不到与当地居民同等福利的现象被称为“半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农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许多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内心上也缺乏归属感。据统计,2010年中

16、国城市化率达到46.59%,而城镇地区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约33%。这就意味着有约13.6%生活在城镇地区的人没有城镇户口,享受不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5。数量如此庞大的“真农民假市民”和当地居民共同集聚在城镇,但是户籍制度的存在把他们划分为两类人,这本身就是一种虚伪的城市化,充满着数据泡沫。因为建设用地的需要,很多农民失去土地,被“抬上楼“,他们的土地被城市化了,而自身却未被城市化6。如果户籍制度的持续存在,那么这种“半城市化”“伪城市化”现象所充斥着的城市化率泡沫迟早会破裂。不可否认,涌入城市的大多数人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技能也比较缺乏,这不仅仅影响了他们生存的能力,宏观角度讲,很难

17、为城市化的推进提供良好的额智力支撑。这必然影响到了我国城市化的质量。第二节 城乡差距持续拉大 客观角度分析,城乡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机制的长期存在,国家把发展的中心放在城市,导致城乡发展呈现出“剪刀差”模式,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充实城市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就容易导致农村和城市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的步伐持续加快,越来越好的教育、医疗、住房、娱乐等资源不断向城市集中,不断更新着城市人的生活理念与品质;反观很多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已经持续几千年而没任何变化,更多的农民在为生计而拼命劳作,甚至被迫远离亲人、远离家乡涌入到陌生的城市,得到的却是低廉的报酬、恶

18、劣的工作环境甚至当地人的排斥。简单来讲,城市人在不断的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而农村人在不断的为生存而绞尽脑汁。以城乡收入分配为例,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1,即城市居民每收入3元钱,农村居民才能收获1元钱,这一数据,还是建立在农村收入统计方式特别详尽,城市居民收入统计很难详尽的基础之上7。这种差距甚至会随着城市化进程而不断拉大,比如城市建设用地不断的侵占农民的土地,失去了土地就如同没有了命根。对一些地区的农民来说,没有了土地就直接没有了收入。城乡差距得不到缓和,农民利益得不到关注已经成为了束缚城市化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屏障。第三节 区域发展不平衡与城乡差距类似,我国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也同

19、样值得引起关注。城市化区域发展不平衡首先表现在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差异明显。以2006 年城镇人口比重计算,东部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54.5%,中部为40.4%,西部为35.7%,东部的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8。再次,省际差异也很明显,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边远地区的一些省市,如云南、青海、宁夏、陕西等省区,则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6.590的省有17个,一半以上的省都处于西部地区。同时,西部地区内部,城市化发展也不平衡,省会城市的首位度很高。重庆、西安、成都人口规模已超过500万人,兰州、乌鲁木齐、昆明

20、、贵阳人口规模己超过200万人。然而中间层次的城市很少,作为地区级的中心城市,在一些省区中几乎还没有一个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甚至50万人以上的中等城市也很少。西部地区内部城市发展结构严重畸形,省会城市呈现一枝独秀,而中小城市发展速度、规模、质量严重滞后。这种情况的存在会造成更多的人向省会聚集,而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市的发展速度会持续放缓。第四节 政府政绩观作祟;重建设,轻规划,城市病横行 城市化的推进有其内在的发展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动态过程,如果打破这内在机理可能会给整个城市的发展带来事倍功半的后果。政绩观扭曲,政府经营城市。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强调职能转型、管理创新。但是不可否认,目前“

21、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并没有真正动摇。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利用公共权力寻租的现象,通过行政权力去排挤市场。我国城市化不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政府主导”的因素大于“市场自然演变”的因素。行政权力在城市建设中不断的渗透,尤其在GDP至上的政绩观趋势下,容易出现政府绑架“城市”的现象,而置城市发展规律与事外,单纯采取“摊大饼”的方式去扩张。表面上是楼房不断增多、楼层不断拔高、路面不断拓宽,但是地方政府“经营城市”带来更多的是仅仅注重在短时间内大兴建设,而非着眼于对整个城市化道路的规划。在扭曲的政绩观引导下,重建设,轻规划的发展模式带来了城市病的横行。集中表现为生态破坏、道路拥挤、资源短

22、缺。1、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生活质量、生活品味的提高,让人更加关注生活的环境问题。然而,由于城市规划不合理、政府监督不到位、而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造成了盲目发展,破坏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并使得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时有发生,城市生态系统已经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9。丧失良知的企业乱排放废气、废水等现象层出不穷。这种现象,撑鼓了丧失良知企业家的腰包,但是污染了大众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城市纷纷出现雾霾天气,再给人们雏形带来不便的同时,给无辜百姓的健康造成无形的危害;由于企业的乱排污水,造成浙江一带出现癌症村。类似的新闻都给城市的发展敲响了警钟,城市发展的宗旨是为了让生活

23、更美好,而非依靠牺牲人们健康来换取高水平的城市化。2、 道路拥挤,出行困难 很多城市都会出现缺少对道路规划方案的评估,但又迫于修建的时间压力匆匆开工,不过几年就拆毁重建。这种重复建设是以纳税人的辛苦钱为代价的。道路规划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设计过程,应该顾及到人口数量增长、车辆增加、建筑规划等因素。但是往往由于政府的盲目决断决断而上马,因此,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车辆数量的增加,很多道路由于缺乏长远设计,才出现难以承担车流量的压力,道堵车以及新铺好的街道被挖开的现象屡见不鲜10。道路拥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生活质量。3、 资源短缺,威胁城市可持续性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离不开三大产业的支撑,尤其是工

24、业的拉动。但是过去我国的工业发展又以重工业为主体。技术的缺乏、理念的落后造成重工业的发展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这种发展模式加剧了资源的紧张。比如国家验收的908专项显示:中国已有90%的沿海城市水资源严重缺乏,18个城市严重缺水,10个城市重度缺水。其中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绿地资源、能源资源等都十分缺乏,并成为了束缚城市持续发展的瓶颈。第三章 解决我国城市化问题的路径分析面对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慢的客观现实;面对城市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研究适合我国的解决对策。第一节 明确定位政府职能,改革户籍制度一、明确政府职能,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关于政府的职能,简单来讲就是对于属

25、于政府本身的职能, 政府不能缺位;对于不属于政府的职能,政府不应该越位。近年来,关于政府职能转型的讨论持续升温,而且中央多次放出关于职能转型的信号。类似的改革对于改变目前我国城市化中“政府经营”的现象会有所改观。重点在于如何划清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把政府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统统交给市场或者第三方机构去做,政府把更多的职能放在政策制定、监管等方面,而非再像以前“事必躬亲”的去介入任何事物。通过职能的转型来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以此为契机把我国“脱轨”的城市化模式进行重整,并恢复期原有的城市肌理。2、 改革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就是要打破城市和乡村的

26、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城市一体化的最终目的是消灭城乡之间的距离,使城乡融为一体,实现城乡共同发展11。户籍制度把很多向往城市的人群排至门外,因此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真正把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变为统一的居民身份证一元户籍制度12。户籍制度个改革能够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消除制度壁垒,促进城乡更好的融合。第二节 制定城市整体规划,推进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一、做好城市规划,彰显独特性面对由于“先建设、后规划”发展模式带来的“城市病”,作为城市的管理者应该摆正政绩观,明确肩负的责任,把握好自己手中的权利。明确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综合了城市规划、地理学

27、、生物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加强对城市发展空间的管制和资源保护,并将有助于改善城市内部布局,创建经济高效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土耳其的一位诗人说,“人的一生中有两样东西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一个是母亲的面孔,一个是城市的面貌。”而现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在人的记忆中逐渐消失了,多是呈现出“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规划中的盲目跟风,缺乏对城市的认知和了解。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有她独有的先天优势,或是交通便捷、或是能源丰富、或是旅游风光好等等,因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各自城市的优越性,突出特色、亮点。2、 重视城市文化建设,留

28、住城市个魂魄 每一个成功的城市都有各自的文化特色。说到巴黎,大家都会想到浪漫之都;说到纽约,大家都会想到华尔街的金融大亨;提到洛杉矶,大家都会想到好莱坞电影的产业链条;提到香格里拉,大家都会想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之所以这些城市被人们记住,正是因为其独有的文化底蕴和积淀。因此,城市建设中要,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牢记每座城市文化这根主线。文化较之物质会产生更持久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更能唤起人们对一座城市的爱。3、 提前预防城市病,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病的治疗需要多方齐下,协同共管。应该用动态的思维去看待城市规划,做好对未来困难的评估。同时,积极调整工作发展模式,实现由粗放

29、型到精细化的转型;加大对污染环境行为的监管和惩治;企业应该及时遏制道德滑坡,提升责任心和公共意识;普通公众应该提成公民意识,遵守社会公德,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活动中去。这种“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长效机制才是治疗城市病的最好药方。第三节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实现人文关怀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非常多的城市,但是我们应该明确:城市发展的目的是什么?是把重点放在表象的外表层面,还是要顾虑公众的感受?沙里宁曾经强调,“城市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居民提供生活上和工作上的良好设施”,“目的是为人民创造安适的家园” 13。然而,反观当今的城市化现状,物价不断攀升、对房价的调控非降反弹、优质教育资源被垄断、城乡

30、差距不断拉大等等。似乎城市化再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的是潜在的危机和风险。仅仅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对于城市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 人的因素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城市的的建设一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真正让公众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一、社会保障对城市稳定至关重要其中社会保障对提升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实现城市治安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社会保障范围的大小、保障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一座城市甚至国家的稳定。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机制如同对农民的制度性掠夺,然而当农民进入到梦寐以求的城市,面对他们的却是与城市居民在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天壤之别,这种现象的存在已经构成了一道阻碍农民融入城市的

31、隐性屏障。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二、社会保障制度能提升生活质量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覆盖范围的提高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是城市价值的核心。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城市价值是否最大化的重要标准。一个城市有没有价值,价值是不是最大化,不仅要看这个城市是不是具有更强大的经济实力,而且更重要的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更高地提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以及能更多地为它的居住者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在很大程度上生活质量是检验城市价值的唯一标准,只有老百姓的生活

32、质量提高了、满意度提高了,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成功的城市。第四章 结论与反思第一节 结论城市化对拉动经济发招、促进经济转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集中体现了国家的综和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是现代文明发展程度的衡量因素之一。我国社会化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成绩背后难掩低水平的事实,尤其表现在公平角度,平地而起的高楼如同城市发展的遮羞布。目前距离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仅有几年的时间,城市化的建设是否可持续直接关系到能否顺利进入小康社会。面对成绩我们应该总结好的发展经验,但是我们应该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慢、水平低”的现状。应该更加侧重横向对比,向城市化水平更高的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我国城市化

33、率已经超过了50,城市人口的数量远比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总数要多,作为人口最多的额国家、作为城市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户籍制度的逐渐松动,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工作、生活、学习等等。庞大的人口压力必然会给城市挤压城市的空间,会加剧城市交通的拥挤、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因此,如何应对交通、资源、环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严峻考验。第二节 反思与不足关于城市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很庞大的课题,尤其是在探究适合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举措。文章的主要问题集中的一下两方面: 一、理论素材较少任何领域的研究工作都需要理论去给予支撑的,理论能够为研究提供不同的视角或场域。关于城市化研究的理论

34、遍及各个领域,比如在研究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时,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提出S曲线理论,将城市的发展轨迹描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型曲线;比如在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支持时,英国经济学家拉文斯坦,提出推拉理论,认为农村落后的现实与城市优越性共同作用,合力将农民吸引到城市当然还有很多注明的理论。但是本文在写作时,考虑的理论把握的难度以及写作篇幅的侧重,所以很少去对相关理论进行专门论述,这使文章的学术性有所降低。 二、缺少数据支撑,第一手资料较少。 量化性的数据能够更加凸显出研究的客观性,使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更加让人信服。但是,由于关于城市化方面的问卷内容会设计到与城市相关的方方面面,而且调查的任务量会很大。因此

35、,碍于这些困难,本文职能退而求其次,采取借鉴其他学者、专家调查的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论证。缺乏一手调查资料的支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论文的可信度。谢辞有课上时总感觉时间那么漫长,总是盼着时间快点过去。如今即将毕业才恍然大悟,原来时间真的如同白驹过隙,转眼即逝。首先感谢导师 老师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照顾;同时感谢 老师等,感谢您们课堂上的精彩的讲解和耐心的解疑答惑。感谢那么多的同门对我的帮助,感谢 班级其他 位同学。四年很短,但是在这两年的学习中,自己确实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在四年的大学里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在网上下载论文,更不知道如何去完整的写一篇论文更不用说发表论文了。所以进入 大学自己的底子特别薄弱

36、,而且总是以自己是底子差为借口放低对自己的要求。自己参与到同学们谈论中的时间很短,学到学术方面的东西很少。但是通过少有的几次和大家讨论,自己起码能够明白做学术的态度诚信、踏实。 时间总是停留不住,再次感谢 大学给我这么多美好的回忆,感谢老师们得尊尊教导,感谢同学们的陪伴。参考文献1中国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进程,新华网,http:/news.xJnhuanet.eom/ziliao/2009-12/29/content_I2721147.htm2唐茂华、陈柳钦.城市化问题研究的宏观视野J.山东经济2008(9)3樊纲.城市化:下阶段经济增长的一大关键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思考之八.中国经济时报,2

37、000年10月18日4江幼默.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南京大学2012,5中国发展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8月6陈凤桂、张虹鸥、吴旗韬、陈伟莲.我国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文地理,2010(5):12-177彭光灿.农二代进城谁会成为搏荒农地的新主人,时代信报(重庆),2010年06月89成梅.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3(20)10京文.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十个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1凌云.我国大中城市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712景普秋.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3)13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落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 中国工业出版社,1986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