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75029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7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062009: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研究魏华林/张胜【专题名称】金融与保险【专 题 号】F62【复印期号】2011年09期【原文出处】保险研究(京)2011年5期第6876页【作者简介】魏华林,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保险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保险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张胜,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与保险系博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中意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一、引言2011年是我国加入WTO十周年。十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对外开放呈现出新格局。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外(合)资保

2、险公司46家,世界上主要的跨国保险金融集团和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基本已经进入我国。2009年,我国外(合)资保险公司保费收入458.02亿元,与加入WTO前相比增长了约4.7倍。在经营地域上,外(合)资保险公司不断延伸,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从整体上看,我国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已初步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合作、共同发展的局面。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进行研究。一是在中国加入WTO十周年之际,选择了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效率对比的独特视角。二是对于寿险与产险公司,分别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从而更接近于现实。二、评价方法与样本选择效率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

3、法两大类。参数方法需要预先设定函数形式,并用样本数据估计最优生产前沿,因此函数形式的设定最为重要。参数法可以进一步分为随机边界法、自由分布法、厚边界分析法三种,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边界估计过程中对随机扰动项的具体分布和相关性的假设,已有文献对于随机边界法的应用较为普遍。其优点在于能将纯粹的随机误差与非效率值相分离,缺点在于不恰当的函数形式或误差项的分布假设会潜在地将设定误差与效率估计混淆。非参数法又称数学规划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ate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和自由可置壳法两种。其优点为在于不需要指定函数形式或分布假设,避免了设定误差。DEA由法国数量经济

4、学家法雷尔(Farrdll)提出,经美国经济学家查思斯(A. Charnes)、库柏(W.Cooper)和罗兹(E.Rhodes)而得到发展。其核心思想是,通过观测大量实际生产点的数据,基于一定的生产有效标准,找出位于生产边界上的相对有效点。与参数方法相比,DEA的优点在于:一是不需要知道边界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及预估的参数,在研究中受到的约束相对较少,实用性强;二是DEA模型中的权重是由数学公式推导产生,不受评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能体现公平原则。本文采用Deap Version 2.1软件,以2006年2009年41家保险公司为样本,其中,中资寿险公司12家,外(合)资寿险公司10家,中资产险

5、公司10家,外(合)资产险公司9家。所选样本中,寿险公司与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均在90%左右,能较好地代表我国保险业的整体情况。三、评价指标在金融业产出项的确定中,存在三种方法(Berger & Humphrey, 1997):中介法、使用者成本法及增加值法。中介法的研究更适合于银行,因为保险公司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风险分担功能,因此该理论不适合保险业(Brockett et al.,1998)。使用者成本法在实务中很难精确地界定产品收入与机会成本,而且许多保险产品所提供的附加服务是无形的,因而此方法也不适合保险业(Hancock, 1985; Cummins & Weiss, 2000)。相比而言

6、,增加值法是研究保险公司效率的最佳方法(Cummins & Weiss, 1998),本文亦采用增加值法进行研究。早期关于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研究的文章中,多采用同样的投入和产出指标进行研究。而实际上,无论在经营特色,还是险种产品等方面,寿险与产险公司均存在很大的差别。金融行业的研究大多采用投入导向型,本文亦选择投入导向型的形式进行研究。学界在保险公司投入的评价指标选择上较为一致。本文将投入指标分为三类:人力、资本、商业服务。1.劳动力。保险公司的人力划分为内勤人员和代理人。在是否将代理人一并算作保险公司的人力投入方面,学界还有争论。本文认为代理人在推动保险公司业务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

7、纳入计算范畴。由于代理人数据变动快,难以准确统计,因而一些文献中用佣金和手续费代替代理人数据。由于一些外(合)资保险公司没有代理人渠道,主要依靠电销、经代业务等其他新兴渠道,其代理人数量与中资保险公司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本文采用“员工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2.资本。资本金反映了保险公司的总体规模,在将保险视为风险负债的保险定价金融理论中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投入,因此本文选择“实收资本+资本公积”作为金融资本的投入量。3.商业服务。商业服务包括保险公司投入的差旅、通讯、广告等各种费用和物资。由于此数据难以准确获得,因此本文选择“运营费用”作为商业服务的投入量。在增加值法的基础上,已有的研究中主要采用

8、的产出项包括:保费收入、赔款和给付、准备金等。Yuengert(1993)指出,由于保费收入是个总量指标(等于价格乘以保险服务数量),而保险公司产品的价格不同(尤其是大保险公司和小保险公司的差别),因此将保费作为产出变量并不合适。现阶段我国保险产品的差异性不大,监管机构对保险费率的管制程度较高,各公司提供的产品价格差异并不大。在实际保险经营中,保险产品的同质化也较为严重。因此,本文认为保费收入是可以而且应该作为一个产出指标的。由于保险业是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机构,在同等保费规模下,利润高意味着保险公司支付的赔付少,其提供的风险管理服务较低。在这个意义上,利润作为产出指标会弱化对保险公司风险管

9、理的评价。因此,本文不将利润作为产出变量。对于寿险公司,本文采用保费收入、已发生给付和准备金变动、投资收益作为产出指标。1.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中的“保险业务收入”项。2.已发生给付和准备金变动。已发生给付通过损益表中的“退保金及给付+赔款支出”项获得。准备金变动则通过损益表中的“提存保险期责任准备金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项获得。3.投资收益。投资收益作为产出变量较好地体现了保险公司的金融功能。数据来源于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对于产险公司,本文采用保费收入、损失或损失的现值、投资收益作为产出指标。1.保费收入。数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中的“保险业务收入”项。2.损失或损失的现值。数据是损

10、益表中“赔付支出”及“提存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之和。3.投资收益。数据来源于损益表中的“投资收益”。四、实证分析(一)CCR模型技术效率分析技术效率表示保险公司在最大产出下,最小要素投入的成本,由固定规模报酬下的CCR模型求得。由此推算出在投入导向下,保险公司是否存在投入要素的浪费。我国中资、外(合)资寿险公司技术效率从表1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国寿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为0.626,说明我国寿险公司存在37.4%的投入资源浪费。其中,中资寿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为0.693,外(合)资寿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为0.544。中资寿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要远高于外(合)资寿险公司。从趋

11、势上分析,从2006年到2008年,无论是中资还是外(合)资寿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均处于上升阶段;从2008年到2009年,中资、外(合)资寿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均有不同幅度下降,中资仅有略微下降,外资下降的幅度较大。这与2008年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风暴对外(合)资寿险公司的影响更大有关。从个体上看,中资寿险公司中平均技术效率连续四年达到1.000的是平安人寿和新华人寿,其次是泰康人寿和中国人寿,外(合)资寿险公司中平均技术效率较高的是中意人寿和美国友邦。我国中资、外(合)资产险公司技术效率从表2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国产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为0.786,说明我国产险公司存在21.4

12、%的投入资源浪费。其中,中资产险公司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66,外(合)资产险公司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699,外(合)资产险公司的平均技术效率低于中资产险公司。从趋势上分析,中资产险公司在2008年下降后,2009年有所回升,外(合)资产险公司在2008年下降后,2009年持续恶化。2008年平均技术效率下降可能与当年重大自然灾害而引致的全系统亏损有关。从个体上分析,中资产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高的公司是人保产险、华泰产险、中华联合和平安产险,外资产险公司中平均技术效率较高的是三星产险、安联产险和东京海上。对比表1与表2,无论是中资保险公司还是外资保险公司,产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均高于寿险公司。(二

13、)BCC模型考虑规模收益的情况CCR模型是基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若考虑规模收益变动的情况,可用BCC模型求得我国保险公司的技术无效率中,有多少是由纯技术无效率形成的。规模效率表示保险公司在最大产出下,技术效率的生产边界的投入量与最优规模下的投入量的比值,等于CCR模型下总技术效率值除以BCC模型下纯粹技术效率值。我国中资、外(合)资寿险公司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从表3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国寿险公司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770,说明我国寿险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资寿险公司与外(合)资寿险公司平均纯技术效率相差无几。中资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人寿连续四年

14、的平均值达到1,外(合)资寿险公司中,招商信诺、中意人寿、美国友邦相对较高。从规模效率看,与现实情况一致,中资寿险公司平均规模效率明显高于外资寿险公司平均规模效率。从2009年的情况看,寿险公司的领先者大都处于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而其他中小规模的中资寿险及大部分外资寿险公司均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对于中小型的中资及绝大部分外(合)资寿险公司而言,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要素投入,不失为一种提高效率的办法。我国中资、外(合)资产险公司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及规模报酬从表4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国产险公司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864,明显高于我国寿险公司。中资产险公司与外(合)资产险公司纯技术效

15、率差距不大。中资产险公司中,人保产险、平安产险、华泰产险、中华联合连续四年的平均值达到1,外资产险公司中,三星产险、安联产险连续四年的平均值达到1。产险公司平均规模效率为0.907,远高于寿险公司。2009年,除永诚和三井住友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其他公司均不变或递增。从总体上看,2006年2009年我国多家保险公司从未兼有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其中,寿险公司有生命人寿、太平人寿、合众人寿、嘉禾人寿、民生人寿、美国友邦、信诚人寿、中英人寿、中美大都会、中德安联人寿和海康人寿,产险公司有美亚产险、太阳联合、三井住友、日本产险和丘博保险。在所选样本中,四年来从未同时兼有平均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保

16、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特别是产险外(合)资公司的数量明显多于中资保险公司。外(合)资保险公司的规模效率低是其平均技术效率低的原因之一。(三)Malmquist模型考虑多期模型时,生产技术是变化的。Malmquist生产力指数提供了一个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第一部分是技术效率的变动,第二部分是技术进步变动,反映了两个不同时期内生产前沿面的移动。我国中资与外(合)资寿险公司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变动对比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我国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指数为1.114,产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91。从引起生产率增加的原因看,寿险公司中,既有技术效率变化的因素,

17、也有技术变化的因素;产险公司中,主要是技术进步的因素。在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上,中资与外(合)资公司在寿险和产险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资寿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略高于外(合)资寿险公司,但外(合)资产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远高于中资产险公司。外(合)资产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主要贡献源自技术进步因素,即外(合)资产险公司依托其丰富的国际保险经营经验,在技术进步创新上强于中资产险公司。但从四年总体变化上看,外(合)资产险公司的技术进步推动力正在逐年减弱。五、结论与政策建议通过DEA分析可知:(1)2006年2009年我国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全要素增长率分别保持了11.4%和9.1%的增速。(2)2

18、006年2009年我国保险市场中很多保险公司的技术效率较低,存在较大的投入浪费。具体而言,中资保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高于外(合)资保险公司,产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高于寿险公司。(3)2006年2009年我国保险公司平均技术效率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外(合)资保险公司下降幅度更大。其原因是国际金融风暴对外(合)资保险公司的影响更大以及2008年重大自然灾害频发所致。(4)从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可知,中资寿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略高于外(合)资寿险公司,但外(合)资产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远高于中资产险公司。外资产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主要贡献源自技术进步因素。通过对2006年2009年我国中资

19、、外(合)资保险公司效率的比较研究,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我国保险业历经十年对外开放,保险市场得到较快发展,2006年2009年中资、外(合)资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分别保持了11.4%和9.1%的增速。尽管2008年、2009年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下降,这与当年国际金融风暴、国内巨灾频发以及我国监管机构采取的结构调整有关。我国政府履行入世承诺,促进保险业对外开放,做大做强保险业等一系列政策促进了我国保险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展望未来,我国应坚定不移地推动我国保险业开放,不仅仅是面向外资,而应是探索包括面向民营资本在内的多元化资本的开放之路,给保险业注入活力,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率。第二,通过对我

20、国保险公司个体分析,无论是中资保险公司,还是外(合)资保险公司,仍然有大量公司处于无效状态,普遍存在着投入资源浪费。造成无效的原因,中资保险公司更多体现在纯技术效率方面,而外资保险公司除了纯技术无效外,还有规模无效。因此,无论是中资保险公司,还是外(合)资保险公司,都应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实证分析看,外(合)资产险公司的技术进步要远胜于中资产险公司,这说明外(合)资产险公司在技术、产品等方面存在一定比较优势,但这种优势正逐步削弱。第三,各保险公司应树立科学发展观,兼顾好速度与效率的关系。目前寿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第一梯队的大多数公司已经处于规模报酬不变阶段,对于这些公司而言,更应转变片面追求

21、市场份额、过度扩张规模、粗放式经营的模式。适时调整产品结构,走内涵式集约型发展道路,不仅是保险公司自身效率提高的内在要求,也是整个行业健康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中外(合)资公司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尽管2006年2009年平均全要素增长率在增长,但中外(合)资公司平均全要素增长率从总体上看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外(合)资保险公司的平均全要素增长率下降趋势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显示出近年来外(合)资保险公司在经营模式及营销模式上不能较好地适应中国国情,陷入发展困境。中国保险业的效率提高依赖于中资与外(合)资保险公司效率的共同提高。对于中资保险公司来说,需

22、要加强技术创新,外(合)资保险公司则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思维,积极参与竞争,更好地融入本地市场。【参考文献】1Jos L. Zofo, Angel M. Prieto. Measuring Productive Efficiency in Input-Output Models by Means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7,21 (4): 519-537.2J.A. Bikker, M. van Leuvensteijn. Competition and efficien

23、cy in the Dutch life insurance industry. Applied Economics,2008,40:2063-2084.3Tser-yieth Chen. Determining the Comparative Efficient Units of Insurance Industries through DEA. Journal of Professional Services Marketing.4魏华林,杨霞.中国财产保险公司效率及生产率实证分析J.保险研究,2007,(5).5恽敏,李心丹.基于DEA方法的保险公司效率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3,(

24、3).6胡颖,叶羽钢.基于DEA方法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效率比较J.南方金融,2007,(6).7朱超.中国银行业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研究:20002004J.经济科学,2006,(5).8姚树洁,冯根福,韩钟伟.中国保险业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5,(7).9吴洪,赵桂芹.保险业效率研究前沿探析与未来热点展望J.金融评论,2010,(1).10侯晋,朱磊.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非寿险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4,(4).11孙刚,刘璐.中国寿险业效率变动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5).12孙林,李光金.基于DEA方法的我国保险公司竞争力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2005,(6).13黄薇.我国保险业效率变化研究J.海南金融,2008,(11).14马占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2005.15魏权龄.经济与管理中的数学规划M.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09.16孟昭亿.外资保险的进入和中国保险业的发展J.中国金融,2006,(23).NU1DA201111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