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6352946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13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资源描述:

《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4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实证研究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对于服务业发展差距的成因,学者们从国内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城市规模、就业比重等方面均做过探讨,然而制度和政策的因素在既有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良好的制度环境、有效的经济体制和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各种经济要素的生产潜力,促进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如此明显,可能是中央政府、地区政策实施力度不同所引起的。 本文利用我国 31 个省市服务业发展的面板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为三大区域,并用收敛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了测度。

2、本文将制度量化为若干变量,其中市场化、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行为及优惠政策构成我国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出现差异的制度环境因素,建立了制度和政策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影响的变系数模型,并用 FGLS 对其进行估计。计量实证结果显示:制度变迁进程在省份之间的不均匀分布会导致区域服务业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本文的结尾为地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关键词:区域服务业 制度环境 市场化 政府行为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With regard to the reason of disparity on development of service, scholars have discus

3、sed lots of factors, including GDP, level of urbanization, density of population, scale of city as well as proportion of employment. However,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factor cant be paied attention to in existing papers. An efficient economic organization is determinant of economic growthFavorabl

4、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effective economic system and appropriate incentive mechanism can give full play to productive potential of economic factors, promote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hina, at the age of transition,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development of service results from

5、 the difference of governmental or regional policyThis paper uses panel data from 31 provinces or cities in our country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which is divided into three areas in the method of cluster analysis. It also uses convergence exponent to measure regional disparities. The instit

6、ution is quantized into several variables. Marketization, the level of opening door to the outside world, government behavior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consists of institutional factors, which lead to the disparity among areas.A model of panel regression between instit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7、 service is made, which is estimated by FGLS. Demonstration in econometrics shows: the process of nonuniform institutional change will result in nonuniform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service. Finality in the paper gives advice in developing regional service Key words: regional service institutional env

8、ironment marketization governmentalbehaviorI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中文摘要 I Abstract.II 目 录 III 1 绪论及相关文献述评1 1.1 研究背景. 1 1.2 文献综述. 2 1.2.1 国外研究情况 2 1.2.2 国内研究情况 4 1.2.3 文献评述. 8 1.3 本文的基本思路9 1.4 本文运用的方法 10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11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12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制度环境的测度12 2.1.1 服务业的概念. 12 2.1.2 制度环境的概念 12 2.1.3 制度环境的测

9、度 13 2.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15 2.2.1 服务业产业性质的理论分析15 2.2.2 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16 2.2.3 制度环境与服务业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17 3 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的统计分析 19 3.1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划分 19 3.2 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总况20 3.2.1 我国服务业发展总况. 20 3.2.2 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概况 21 3.3 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3.3.1 服务业区域市场化程度. 23 3.3.2 服务业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25 3.3.3 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26 3.4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距分析 27 4

10、制度环境对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 29 4.1 提出假说 29 4.2 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及面板数据检验. 32 4.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32 4.2.2 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 32 4.2.3 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33 4.3 模型设定与检验方法. 33 4.3.1 面板数据模型. 33 4.3.2 面板模型设定检验. 34 4.4 制度环境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异的实证检验. 35 4.4.1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结果. 35 4.4.2 实证结果分析. 37II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结论及政策建议39 参考文献 41 附录44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11、 50 致 谢 51I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及相关文献述评 1.1 研究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加速,发达国家陆续步入后工业化社会。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工业型经济” 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的比重不断加大并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服务业通过其多样化的服务功能,有效率地联结了社会生产、分配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加速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运转,对推进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毋容置疑,服务业正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是现代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重要砝码

12、。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大力发展服务业是每个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迫在眉睫的要求。 在我国,发展服务业日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2000 年 10 月,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改组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目标;2007 年 3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升级换代,提高服务业质量,服务业增长全面拉动经济增长”的长期目标;2007 年 10 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明确提出“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要求。这一系列政策

13、文件及规划纲要足以说明了我国已经将服务业发展提上日程,已经意识到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提高经济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发展服务业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然而,在我国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经济增长正处于从数量增长到质量增长的这一转型的特殊阶段,服务业并没有取得与之对应的发展绩效。另外,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内部及区域间差异正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更奇怪的现象是为何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方,其释放出来的推动服务业发展的能量却有很大差别。正如汪德华等(2007)指

14、出的那样,服务业一些独特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发展更依赖外部契约的执行环境。要使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得到提高,昀重要的就是建立并不断完善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坚持制度优先的原则,完善制度体系、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建设和健全制度来提高服务业发展的质量,形成服务业发展与制度环境改善的良性循环,进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质量增长。 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制度环境入手来探讨制度和政策是如何作为一种调节变量作用于服务业的发展,并导致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逐步扩大这一事实。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一)制度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研究 西蒙?库兹涅茨1998在其著作中

15、研究了制度及制度变迁与产业结构变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在文章中指出:制度及制度条件会提供不同集团和地区之间团结与合作的外部环境,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所谓的直接是指它对劳动分工和市场效率的影响,良好的制度环境会细化劳动分工和提高市场效率;所谓的间接是指它会影响着区域经济增长起重要作用的决策机构,这些决策机构的政策倾向会影响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服务业是对制度约束很敏感的产业,制度及制度环境对其的影响更明显。针对制度是如何影响不同部门所创造的价值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他在文章中利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均产值增长 20%时的反应弹性值对不同收入群体进行了跟踪观察。观察结果显示:收入需求弹

16、性反映人类需要的先后次序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并且怀疑这种提法的合理性。作者认为它们只有在制度不变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反映人类的需求,而在制度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人类需求变动的幅度可以是很大的。这也就反映了制度变迁会改变人类需求的先后次序,进而影响需求结构。他还进一步推出了由于人们对制造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比农业部门在制度差别上所表现的昀终需求更加敏感,因此,制度对制造业和服务业部门的影响比农业部门更重要,即制度变迁对不同部门有不同的影响。 诺曼?尼科尔森2002 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在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了制度因素。他认为制度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在一国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的重要转型期,经济的

17、进一步发展需要相应的经济结构与之适应,而经济结构的改变依赖于外部制度环境。尤其到经济结构朝着更高水平的生产率转变的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变只依靠市场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此时,制度的变化、法律和政策的实施等共同的作用才会加速经济结构转变。 T?W?舒尔茨2004从不同部门对制度的不同需求这个视角分析了制度对不同行业所起的不同作用。在一个收入持续增长的经济系统中,对于那些服务于非农部门的经济主体,其合约与财产安排的需求相对于农业部门的需求会比较旺盛。舒尔茨的研究结构暗含着这样一个观点,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制度变迁对非农部门的影响会大于农业部门。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路易斯?德阿莱希2008从人的行

18、为会受制度影响这一角度,采用了经济体制和发展实力均不同的国家的样本数据分析了财产制度的变革会影响人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会有不同的财产结构与之相匹配,财产权制度影响了经济人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投入与费用、生产技术的开发及采用等这样一些经济角度的考虑,所以不同的财产结构使决策者面临不同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判断与选择。归纳起来,他的观点是:制度影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又会影响目前和未来资源消费的分配情况。这说明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产业结构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二)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西方一些经济学家也进行了大量的

19、探讨与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诺斯(1994)提出了一种把现代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制度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其中,他的制度变迁理论解释了在一个非静态经济体系中,当受到某种外在冲击时,这种冲击会传导至经济系统中,其价格变化就是这种冲击带来的外部表象,而且价格变化会进一步改变原来的收益成本结构。但这种变化引起的潜在现金收入流在原有的制度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制度进行不断调整,通过所创新的制度及制度变迁才能把潜在的收入流转变为现实的收入流,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的速度。诺斯认为,制度在经济增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西蒙?库兹涅茨2000 收集了大量统计资料,对促进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数

20、量和结构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趋势作了系统性解释。他在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分析上,强调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论证了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并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理解为社会商品经济的生产能力呈现长期提高的趋势,而且能不断满足公民的需要。众所周知,社会商品经济生产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先进技术的基础之上,并且是通过对先进技术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来达到的。 发展经济学家和制度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2004将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发现了制度促进还是抑制经济的增长,要看它是否保护人们的对经济发展的努力结果,还要看它为专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提供多少机会和允许有多大程度的自

21、由活动空间。同时,刘易斯基于动态视角分析了制度的续存和变迁。分析结果显示:一种社会制度得以以某种形式保存并延续下去,取决于它是否方便人们的生活,取决于人们是否认为它公正,取决于它是否对社会产生效力。如果由于经济转型和时局变化,制度从某种程度限制人们的活动,不再为人们提供方便的话,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更3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替与重新建立就成为必要。(三)服务业研究情况 Howells &Green2001对服务业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他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探索了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服务业的增长情况、服务业区位优势选择及其发展过程中碰到的诸多问题;分析了服务业交易的空间

22、区域间流动及其对相关区域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服务业组织国际化的范围、服务业办公区位的选择和发展等。Illeris2003在他所研究的文章中认为,影响服务业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是丰富及优秀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前后关联性等。Beyers2003在文章中指出,服务业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城市发展比较快。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服务业相关投资活动,给投资者带来的收益或潜在优势会更大。F.Moulaert&F.Djella2006对服务业的区位、分配、组织及其空间影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Barras2008探讨了商业和金融服务业之间互动的关系,同时构造一个创新模式来挖掘出引起服

23、务业发展变革的诱导因素。Bessant2008通过对服务业中咨询业创新行为的研究,提出咨询业在消除管理差距、制度建设、规避风险、降低成本、分散经营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1.2.2 国内研究情况 1978年以前,我国服务业受经济体制、时代观念和经济发展落后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日趋合理,政府放松对市场经济的管制后,我国服务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纵观整个八十年代,我国服务业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平均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超过GDP3.5 个百分点。然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日渐缓慢,服务业年均增长速度低于整个国民

24、经济的增长速度。三十多年来,服务业呈现快速发展和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非平衡波动,这种现象吸引了国内众多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试图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随之而来,对于服务业的研究日渐丰富起来。(一)关于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程度的研究 刘世彦(2000)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三次产业关联程度进行了全面剖析,研究成果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与第一、二产业的发展程度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同时他对投入产出的主要参数进行了深度分析,总结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严重不足但又是急需发展的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业,并提供了发展第三产业的相关建议。李江帆(2001)利用我国三十年来服务业的发展时间序

25、列数据,构造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模型,实证研究分析得出了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大小趋势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的结论。同时,他对第三产业与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是城市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密度、服务产品的输出状况。黄少军(2001)从就业结构、产值结构及标准模型等视角探讨了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我国产业发展大致符合克拉克-配克定律。李善同和华而诚(2002)研究了我国宏观经济对服务业改革过程中的影响,借鉴了其他国家发展服务业的国际经验,探讨了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与服务业结构特征等。李冠霖和任旺兵(2002)的研究显示

26、:第三产业与城市化具有互相促进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夏晴、郑吉昌、姜红(2004)研究了服务业发展与社会分工的演进之间的关系,利用经济部门相互作用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的结论认为两者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郑昌吉(2004)对制造业的发展和服务业改革进程进行跟踪调查,得出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变革以适应其发展的结论。江小涓(2008)考察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同时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数据样本进行了比较分析,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城市化等因素变

27、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二)关于服务业发展的研究 从地方各级政府工作报告与文件中可以看出,服务业的发展问题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大力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期的迫切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种必然趋势。孙晓峰(2004)根据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服务业所需的制度环境选择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徐国祥和常宁(2004)在对服务业的内涵概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服务业统计标准,进一步细化了服务业统计指标使其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杨翠兰(2005)通过对服务业发展机制及内涵的研究,认为服务业是伴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和现代技术变革发展起来的新型产业,兼具知识密

28、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特征。尚永胜(2005)研究了对我国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特征、问题及对策,结果显示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行业进入壁垒高、市场秩序混乱等。迫在眉睫的是需要利用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历史契机及抓住时代机遇,正确处理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坚持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放松市场准入条件,通过加强制度环境5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建设,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促进服务业在全国范围内的较快发展。郑吉昌(2008)对我国服务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显示,片面强调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会使我国服务业朝着畸形方向发展,会导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降低。(三)关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研究 庞效民

29、和王志辉(1997)回顾了国内外第三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产业结构阶段论作出了系统评价,历史数据显示了第三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历史的和区域的观点,这样才会使服务业在区域间协调及平衡发展。吴玉鸣(2000)采用服务业发展指标对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评估,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我国服务业发展情况及地区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黄京鸿(2001)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对我国各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发展的相似度进行了分类。他针对不同地区提出了在发展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供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法。程大中(2003)用

30、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较快的地区及增长较快的部门所显示的特征,探讨了出现该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人均 GDP、城市化发展水平是影响目前我国服务业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昀为重要的变量;还验证了我国现阶段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鲜明的地区发展不平衡及服务业各部门非均衡发展的特点。基于此,为了缩小各地区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和服务业各部门发展的差距,现阶段应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服务业全面均衡发展;采取城市化和市场化发展战略,调整并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促进服务业的集约化发展。使服务业的增长真正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使服务业的经济牵引力、产业整合力和国际竞争力得到全面提

31、升。李辉(2003)利用我国各省市 2002年截面数据及 1998?2002年时间序列数据探讨了我国地区服务业的影响因素。他的研究显示,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同时推进对地区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江小涓和李辉2004对我国各省市服务业的人均增加值比重与人均 GDP 进行了计量回归。结果表明,当包括三个直辖市时,服务业人均增加值比重与人均 GDP 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在剔除了三个直辖市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与人均 GDP之间正相关关系不再显著。顾乃华(2004)利用我国 1980-2000 年省市服务业发展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我国省际之间服务业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间在服

32、务业发展上存在很大差距。他进一步从政策倾斜、地理位置和后发优势三方面实证分析了差异形成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了缓解差异的应对策略。李勇坚(2005)提出了使用各个地区截面数据的问题在于,相关关系会受到地区因素的影响,6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例如地区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地区内部收入差异水平等,所以使用单一变量在统计上可能存在严重问题,这样使分析出来的结果根本不能反映现实情况。胡霞(2006)用空间聚集分析方法对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区域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一种从东南沿海地区到西部地区的“核心?外围”同心圆模式结构。李蕊、荆林波(2009)用我国 287 个地级及地级以

33、上城市和 31 个省份的服务密度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提高城市人口密度并形成合理的人口空间布局、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及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加速当地城市化进程等可以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并优化产业结构。(四)制度测度及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林毅夫1992构建了一个计量模型,并将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入其中,实证研究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研究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速度。宋德勇1999将我国制度变迁量化为市场化、工业化和国际化指数,研究表明了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等制度因素在中国经济增长的过

34、程中扮演了主要的驱动作用。王小鲁2000利用市场化指数来测度中国制度变迁的程度,用市场化指数测度只能片面地反映我国制度变迁的客观实际。傅晓霞和吴利学2002将制度变迁量化为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国家财政收入占GDP 比重等指标,测算了 1982?1999 年间我国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制度变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5.28个百分点。薛宏雨2004从市场化、交易费用和产权制度三个维度合成了制度变量,但是交易费用的测算过于简单化,不足以概括经济生活的实际情况,更不能真实反映制度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江曙霞2006 我国经济制度演进因素量化为教育水平投入、实际利

35、用外资情况的产权结构、产权改革成本和制度吸引力因子等,选用了 1960?2004 年这一时间段作为样本分析对象,建立了产权约束条件下制度昀优化,即昀大制度安排演进过程的外生增长模型。计量检验结果显示:上述诸因素在不同阶段对经济增长都发挥过显著的作用,而且还表明 1990 年是中国均衡产出的制度转折点。刘文革2008用对外开放因素、产权因素和国家控制资金因素按不同权重组合成了制度变迁的测量值。研究显示在 1952?1978 这个区间里,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起的作用非常有限;而在 1978?2006 这个阶段,制度变量明显对经济起到很大的拉动作用,这也能反映我国的客观现实情况。 纵观历年的研究,大部

36、分学者提出了测度制度变迁因素的综合性指标,可以将衡量制7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度变迁的变量概括为市场化程度、产权、国家控制力、对外开放、国家财政收入占 GDP比重等指标。这些文献均用计量经济学检验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均显示我国经济增长中制度变迁所起的重要作用。还有学者王文博(2002) 、钟昌标(2006) 、李富强(2008)、钟昌标(2008 等将制度变量内生到经济增长模型中,运用我国的经验数据测度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且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计量检验,结果都证明了与社会发展适应的制度环境会促进经济的增长,制度会不断变革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但王艾青2009认为,现有

37、文献对制度及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力还是间接动力这一问题认识并不统一。1.2.3 文献评述纵观国外服务业发展理论,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均未直接提到服务业本身的演进发展机制,几乎都是通过对服务业的区位优势的选择、空间区域扩散和服务业对区域发展的贡献来进行研究,全面阐述了服务业的竞争优势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服务业发展理论也是从早期探讨服务业属于生产性劳动产业还是非生产性劳动产业,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分析三次产业划分理论的依据和三次产业结构论的普及应用,再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关于服务业人均产值增长和服务业就业比重增加的研究,昀后到新工业时代对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及其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

38、的探讨。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从服务业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就业比重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及优化等方面来探讨的。近几年,对于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服务经济和非服务经济两个领域。服务经济自福克斯(1968)开始研究以来,其他学者陆陆续续跟踪他的研究,得出一致性的结论:服务业已经由第一、二产业的附属地位逐步转变为主导引领的角色,同时强调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以及服务业拉动的就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非服务经济则有分工扩展论、产业空心化论等学说,这些理论都对服务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虽然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但制造业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显而易见,这种观点无法解释各国服务业逐渐

39、成为国家经济增长新的源泉的深层次原因,更无法解释服务业迅速发展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这个事实。但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发展服务业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使各国或区域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能持有一种较为理性的态度。 国内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范围从内容上看较宽泛,但研究基本上是以统计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理论分析相对偏少。一方面,我国是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如此特殊的经济转轨时期,研究这一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制度8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环境本身具有不可测的特性,研究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是很直观也相对较复杂,所以需要先通过统计分析将制度进行量化,再利用实证分析对

40、现实状况进行检验,然后才能判断制度因素如何影响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这些研究均为我国处于转型期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材。但制度因素中有很难量化和被观测到的部分,所选取的指标不可能完全地反映客观实际,这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加以完善。 现有的文献研究显然无法圆满解释如下现象:在我国内部省市中,为何有些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很相近,但服务业发展的情况却迥然不同;为何地理距离甚远,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会如此相似。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期内,一些学者偏激地认为服务业是不创造价值的附属产业,所以它的发展受到观念、体制和政策的严重制约。而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认识到现有的制度环境不

41、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制度环境作出相应的变革与调整是迫在眉睫的要求,服务业的发展随着政府观念的转变迎来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可见,如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仅注重完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而忽视制度和政策等软环境的建设,很可能因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非均衡发展而制约了经济发展,更不可能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这一目标。 服务产业具有对制度环境比较依赖这一特殊性,良好的制度环境是优化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既然制度环境对服务业的发展如此重要,尤其是不均衡的制度分布会导致服务业发展差距日趋明显。但原有的文献中只有少量研究了制度和政策在服务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而且从研究视角看,这些文献多将制度和政策因素与城市化并列,探

42、讨它们分别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因素没有被量化,只是作为一个虚拟变量引进,显得没有多少说服力。本文在原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省市间的制度和政策互动,将制度环境量化为具体的变量,建立了制度因素与服务业发展之间的面板回归模型,从制度层面解释了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区域差距是如何形成的,并进一步研究了他们是如何作为一种调节变量影响着服务业的发展。1.3 本文的基本思路 本文接下来的内容将这样安排:第二章对文章中用到的一些概念作出说明、提出制度环境的测度并介绍制度环境与产业发展关系的相关理论;第三章运用聚类方法将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作出分类,并对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距进行统计描述;第四章利用制度环境

43、对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提出若干假说,同时用单位根及协整检验了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并利用面板回归模型对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昀后是简短的结论和政策建议。下面是9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本文的整体框架:统计分析理论分析我国服务业发展区域差距现状 服务业内涵 制度环境内涵及测度 结论对策 制度环境对我国区域服务业理论框架 发展差异的实证分析计量分析1.4 本文运用的方法 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利用暨南大学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多种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对服务经济理论及近年来的前沿问题进行分析,为本文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二)聚

44、类分类法。在将现代服务业进行区域划分的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中国分为三大区域。 (三)统计分析法。主要是采用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各省份进行区域划分,并从人均服务业增加值,服务业占 GDP 的比重,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等三个变量采用统计方法描述服务业发展现状。 (四)计量分析法。采用各省份及东、中、西部 2003-2007 年面板数据对各地区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制度因素建立起相应模型,采用计量方法分析出制度因素对区域服务业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 (五)比较分析法。将我国 31个省份的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在省份与省份之间以及三大经济区之间的对比中分析我国区

45、域服务业发展的差异性及其造成这种差异的制度因素。10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一:为在进行区域服务业划分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分成三大区域,采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将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距更完整地展现出来。本文的创新之二:用收敛指数来测度服务业区域差异,反映出地区服务业发展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本文的创新之三:迄今为止,制度环境对服务业的影响研究仅停留在理论描述层面,而本文将制度因素量化为具体变量并引进实证分析,说明政策制度对服务业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首先,制度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根据相关文献将其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本文只

46、选取了正式制度作为研究对象,没有考虑非正式制度对服务业的影响,难免会有分析不全的问题出现。其次,将正式制度量化为具体的变量也可能存在遗漏和分析误差,只能片面地反映现实,这也是本文有待改进的地方。 11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制度环境的测度 2.1.1 服务业的概念 中国信息导报认为:现代服务业是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行业,它包括利用新的经营理念、高端的信息技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而形成的服务行业。现代服务业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特征和要求,为1家庭消费、企业生产、政府管理以及其他商务活动提供市场化

47、服务的现实需要 。 本文所界定的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和生产服务的国民经济新兴领域。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它随着某种经济或社会活动中某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而从营运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服务业是形成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国家和地区建设、发展的产业基础、功能基础和 GDP 增长的基础。服务业具有高附加、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特点。2.1.2 制度环境的概念 舒尔茨(1994)将制度定义为一种行动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他还将制度归纳为:其一,

48、诸如现货市场、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用于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其二,诸如契约合同、公司、分成制、保险等用于影响要素所有者之间配置风险的制度;其三,诸如财产、资历和劳动者的其他权利等用于提供职能组织与个人收入之2间的联系的制度 。 诺斯(1994)认为制度就是为了满足并方便人们的需要而人为设计的各种约束条例,它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并构建了人类的交往行为。换言之,制度就是规章法则、法律法规、宪法、条例等正式约束和行为规范、风俗习惯、自愿遵守的行为准则等非正式约束以及他们的实施特点所构成的。 综上,本文认为制度是在一定条件的社会范围内,约束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法律、规章制度、道德、风俗习惯等因

49、素的总和。它既可以是指具体的制度安排,即指某一特定类型活动和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可以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它可以分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他们共同作用于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本文不考虑非正式制度因素。制度环境则是由各种制度所建立起来的外部环境,指一系列用来建立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社会和法律基础准则的总和。在服务业发展过程中12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制度环境表现为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国家体制背景、市场环境及政府制定的各种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综合环境。2.1.3 制度环境的测度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2中对制度变量进行计量的方法,研究报告统一将制度界

50、定为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非国有化水平和非农水平等四个方面。但这一体系只能用来度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绩效与制度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研究制度环境而言,它所包含的变量并不完整,因此并不能对制度环境进行综合评价,所以这套体系也存在着缺陷,需要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金玉国(2005)从市场化程度、产权制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三个方面来测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制度环境。与此对应,引进了市场化程度、非国有化率和对外开放程度等三个测度指标来综合评价一个地区的制度环境之优劣。显然,这三个一级指标权重的赋值过于主观,而且所引进的测量制度环境指标过于简单,很难对一个地区制度环境的实际情况做出测度。 卢现详、徐俊武(

51、2007)在制度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构建了一套含有五个一级指标、十八个二级指标以及七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制度环境评估体系。从市场化进程、对外开放程度、法律体系、政府职能、地方文化及居民行为特点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五个测度指标来衡量制度环境。但这套制度环境体系的构建本身含有较强的政策针对性,它主要是为了吸引外资而设立的,只反映了制度环境的局部现状,用这一套体系对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进行测度有失偏颇。 本文综合上面的研究成果,从以下几方面对服务业发展所依赖的制度环境进行测度: 第一:市场化进程。所谓市场化是指市场机制在经济中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程度,不同的经济体制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化程度是不一样的。市场

52、化改革的实质就是制度创新,市场化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过程。我们可以理解为处于改革转轨期的国家,其资源由计划配置向市场配置的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即为市场化过程。1978 年以来,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深入人心,它为服务业中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壮大创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原来游离于国家直接控制体制之外的投资主体可以率先进入市场,获得加速发展的机遇,非国有经济就可以在各类服务业中蓬勃兴起。一般情况衡量市场化进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要素市场发育程度。本文选取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作为衡量市场化进程的指标。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本文用第三产业中私营企业和个体企13暨南大学硕士

53、学位论文 业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来表示。 第二: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各地区市场、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等诸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外开放水平也是构成地区制度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外开放程度对服务业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释:其一,在开放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剧,市场范围逐步扩大,由国内市场逐渐延伸到国外市场。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使分工进一步深化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服务业所依赖的外部环境也随之得到优化,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会对服务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二,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会使先进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扩散,先进

54、的管理理念相互渗透,这无疑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其三,对外直接投资也对我国服务业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他不仅扩大了投资规模,吸引了外资进入,还使加速了东道国的市场竞争。其四,对外开放有利于形成激烈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进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改善生产率,整体经济的竞争力也会相应提高。一般它主要包括外贸依存度、累计引进外资程度和对外投资水平等三个方面。而本文选用第三产业中外资方注册资本占总注册资本的比重来表示对外开放程度。 第三: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政府干预对经济的作用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观点认为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派观点

55、则认为政府应在市场失灵的时候发挥其作用,因为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当它失灵的时候政府必须站出来对市场进行调控让它恢复到正常状态。本文综合各派意见认为,政府应在必要的时候适度对市场进行干预,但如果地方政府高度干预经济活动,会有以下负面影响:地方政府对经济的高度参与会降低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降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政府的财政支出会对民间投资产生一种挤出效应,降低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活力;随着地方政府参与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随之而来的的是出现很多腐败及寻租活动。无容置疑,类似这种情况的资金流向会造成大量资源的非生产性消耗,严重浪费了经济资源。我国正处于特殊的经济转轨时期,其经济体制采用以市场

56、为主,计划为辅的形式。随着政府逐渐退出经济活动,其行政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逐渐分离,特别是政府减少了在生产领域内的投资活动。这些举措会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对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本文选用政府用于服务业的消费支出占 GDP的比重来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 第四: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政府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在促进服务业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国家相14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对策。从 1978年到上世纪 90 年代初,属于服务业迅速起步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1992 年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57、的决定 ,制定该政策总的背景是我国工业化处于从计划向市场转变阶段。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饮食、外贸、运输、邮电及金融业迅速扩张,服务业在过去较低的基数上迅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中央提出了决定 。整个 90年代,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二产业。 1992年决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框架,明确了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方向,增强了各界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到今天,服务业迎来了第二个发展的春天,服务业发展态势已逐步过渡到平稳增长期。2001 年 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再次强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陆续制定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即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该

58、文件出台的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主要表现有工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物质产品生产不断扩张、服务业就业比重日益上升等。但在九十年代中后期,服务业就业增加值比重却没有表现出以往的增长速度。服务业发展徘徊不前的状况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表明了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进行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主要调整方向是巩固稳定工业的增长,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引导更多的农业从业人员转移到服务业中去。综上可知:对服务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及实施可以大大促进本地区服务业的发展。2.2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2.1 服务业产业性质的理论分析 费雪(Fisher,1935)在进步与安全的冲突一文中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理论,他首次从历史变迁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讨论三次产业,并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了全面描述。在书中他强调: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初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