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19199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杉林中学 韩春生 邮政编码:404512内容提要:顺应时发展的要求,创新教育研究已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本论文着重论述了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思维作为智力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思维的研究就显得异常重要。思维的高低决定了智力发展水平,而智力水平,则影响着人的发展前景。中学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对其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智力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本论文主要从鼓励学生质疑及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如何选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此外,对思维品质及创新思维研究的必要性也略有涉及。内容浅出,所论有限。望

2、指正。关键词:创新思维 能力 培养正文:一、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们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将发生变化同,这对现行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新形式下,对学生进行什么样的教育,关系到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成长,关系到民族兴旺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促进了广大教师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的改变,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3、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以教师同、书本、课堂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体,实际上是教师教学的产物,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校也被看成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是习惯于按常规办事,擅长模仿与继承。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素质发展提高的服务者,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然而学生创新精神的树立,创新意识的形成,只靠教师的教是难以办到的,还必须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摄取,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再进行重组、发展,

4、形成自已的知识体系,又与新获得的知识重新组合,进行新的探索,再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时,应该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精神,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学”,变教师“教”转向学生“学”与“创”,把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智力开发创新是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5、,在创新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从思维力和整个智力的关系看,智力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思维力是核心。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特征是具备超常的思维力。在语文教学领域中,智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力,思维力同样处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思维力的高下,决定记忆力的强弱,观察力的深浅,表达力的巧拙,每种能力向更高层次发展,都依赖思维力的进一步发挥。比如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观察力-分析力-概括力,如果思维能力上不去,就不可能向更高层次发挥,整个智力的发展也就停滞了。另一方面,语言是人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人们用这套符号系统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同时也用它来

6、进行各种思维活动。但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往往较多地把语文课当作交际工具课,学生思维力的培养被忽略了。人类发展史表明,思维的训练主要通过语言训练进行,语言的训练过程中伴随着思维训练。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必须革除当前语文教学的弊端,通过语文教学达到加强青少年思维能力训练的目的。目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单纯语文知识的传授,唯恐灌输少了,努力多塞一些东西给学生,长期存在着重讲轻练,以讲代练的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则是以听代练,忙于机械化的记忆与背诵,而多种形式地运用语文知识的反复练习,正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条件。这个环节不扣住,学生得到的是一堆死知识,思维能力

7、的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三、新思维在语文课堂阅读中的培养策略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当前,创新教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成为大家积极探讨的热门话题。因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主要标准不再仅仅是他占有知识的多寡,更重要的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强弱。而人的创造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帮助他们建立最佳智能结构。语文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最主要的渠道应是课堂阅读教学。因为学生知识的接受、智力的发展、思维的训练主要来源于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又占了最多的时间。教师应注重通过阅读训练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标。、鼓励质疑,培养创造思

8、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者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因此,“质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者才能积极思考,去质疑、释疑,在不断生疑、质疑、释疑过程中,才有“创新”。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无“问题”的状态,说明他思考不够,学业也提高不了,当然就无创新可言。可以这样说,科学创见始于“问题”,没有“问题”何来创新?因此,“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基

9、础,是创新的关键。1、在导语中设疑,激情渲染在出示课题前,教师利用导语,对学生进行富有情趣的启发式谈话,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情境,引发学生的积极性,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如在教学古诗夜宿山寺时,可作这样的导语:在一天,唐朝诗人李白登上了一座高山,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院很高,在茫茫夜色中,这高山上的寺院就显得更高了。四周非常寂静,诗人抬头仰望,满天星斗,闪烁晶莹,他久久伫立在寺院里的楼台上,展开了美妙的想象,就写成夜宿山寺这首诗。那么,这山到底有多高,这楼到底有多高呢?教师相机板书课题,这样,学生的学习激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2、运用空白艺术,寻找课堂提问的切入点所谓空白艺术指的

10、是作品已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留下“空白”,往往是“句中无其辞,句外有其意”,甚至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如项链的结尾写道:“这项链是假的,最多值五百法郎”;最后一课的结尾这样写到:“放学了你们走吧!”;论雷锋塔的倒掉末段:“活该”;连升三级末段:“一群混蛋”等。上述作品的结尾,全文嘎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一大片“空白”和想象空间。又如,荷塘月色中的起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原来如此!”这些都是“空白”艺术中的精品,在我们现行语文教材中,还不乏其例,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中应用“空白”理论,发挥

11、“空白”效应,并以此为突破口,找准提问的切入点。这时设计出的提问就可居高临下,总揽全局,左右开弓,上下纵横,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再进入创造的空间。如最后一课的结尾“放学了-你们走吧。”就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小弗朗士和大家真走了吗?为什么?又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中的“原来如此!”可设计这样的提问:“试结合课题和全文的感情线索,谈谈原来如此!单独成段的深刻含义。”3、教给学生设问的方法,逐步学会独立提问。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要做到自觉的阅读质疑,还要掌握一些设疑方法。要能对课文提出问题,必须认真读书,并要深化阅读,只有读进去了,才会提出更好的问题。涪陵十二中谭学余老

12、师提出了以下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问的方法:(1)紧扣题眼发问。文章的题目往往有一两个字词能概括文章的重要内容,这些字词便是文章的“题眼”。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紧扣“打”字设问,鲁提辖为什么要的镇关西?打的经过怎样,结果如何?(2)抓重点字词设疑。对文中具有表现力的字词发问,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孔乙已中,作者先写“便排出九文大钱”,后又写“便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前句中为什么用“排”而不用“拿”?后句中为什么不用“排”而用“摸”?(3)反复出现的词句发问。如白杨礼赞,文中四次赞美“不平凡”,这四次“不平凡”所表达的意思相同吗?在文中有何作用?(4)对新奇的比喻发问。如海燕中写“海燕像黑色

13、的闪电”,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的含义?(5)对“矛盾语”设疑。如父子情结尾写到“我很悲伤,我也很幸运”。“悲伤”与“幸运”是否矛盾?有什么弦外之意?(6)在文章空白处设疑。如读了小麻雀的结尾,可这样问:“小麻雀真的死了吗?它最后究竟明白了什么?”(7)抓标点质疑。分析标点的特殊作用,能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如“友邦惊诧”论中“友邦惊诧”为什么加双引号,有何用意?当然,读书质疑的具体方法不只以上这些。阅读中还可以转移性思考、想象性思考等。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学会对自已行之有效的进行提问方法,并且要不断深化创新。总之,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提问,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实际上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

14、,学生能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这样循环往复,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在终身学习中受益无穷。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思维,包括言语活动;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包括情感活动。情境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先感受形象而后用语言表达,或边体验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以使大脑的两半球交替兴奋、抑制、协调工作。这不仅能充分发挥大脑的潜

15、在能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 以情激趣,增减思维的敏捷性。促成学生思维发展的动力包括:动机、欲望、兴趣、爱好。其中兴趣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最活跃的因素。而情感则是激发兴趣的内在“激素”和“催化剂”。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份量的磁,便吸引多大份量的铁。所以情感这东西,可以说是一切动作的原动力。”情感为思维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其作用的途径表现为:情感兴趣动机知识思维。情境教学就是为学生设一个磁力声,并以教材之情作诱发物,以教师之情作导体,激起他们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

16、涌起学习的冲动,从面启动和活跃思维。比如:在讲授背影一课时,创设以下情境:通过发自肺俯的导语先把自己对文中那种至亲至善的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然后用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诵渲染中心情境。他们的心里本来就蕴含着父母、师长之爱,此时一经教师撩拨,其情便与教材之情产生了共鸣。当读到“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了”时,我不禁热泪盈眶,学生们潸然泪下。在“受”的情感驱使下,学生对课文新颖别致的例题、别具匠心的选材以及质朴的语言产生了浓浓兴趣,进入了课文情境。我抓住契机,因势利导,对上述问题多角度设疑,强化兴奋点,充分释放他们大脑的潜能。如:为什么写背影而不写正面肖像?几次写背影

17、?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哪次写得最详尽?哪些动词用得最精彩?为什么“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说了几句话?怀着怎样的感情说的?对以直问题,我要求学生作快速回答,并对学生的发言给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补充完善。这样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流畅,思维过程回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跳起来摘桃子,获得了成功感和喜悦感,同时,提高了分析力和应变力,增强了思维的敏捷性。2、 以境激情,培养思维的探究性如果教学只凭教师枯燥的语言符号或教材的文字符号,从一个抽象到另一个抽象,就不能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层探究的情趣,更不能深化思维,因此,教师要创设以具体形象为主体的境,诱导学生入境,使他们如临其境,触境而生情。如通过幻灯投影显示

18、情境,在配乐朗诵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实物展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这样能使学生产生激动的情绪,在头脑中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进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以教荔枝蜜为例,北方学生对文中描述的像黑黝黝的小山似的荔枝林缺乏认识,不知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对此,就引导他们回顾登盘山时所见到的柿树林、橡树林的景象,以及游翠屏湖时,在暮色苍茫中隔湖相望的枣树林的朦胧景象。这些储存于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在教师的诱导下便与课文中的情景同化,演变成新的表象而民出诱人的光彩。学生对荔枝林的状美有了清晰的意象后,随之又产生了它与蜜蜂有什么关系的探究运输机。再通过对文中“我”和“老梁”的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

19、“养蜂大厦”沸沸扬扬的酿蜜情境中,并让他们从作者生花的妙中对蜜蜂那种“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无私奉献精神产生心灵的震颤此时,学生的思维开始深化了。我抓住这一切入点,进而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围绕为什么氢蜜蜂酿蜜说成是酿造新生活、赞颂的是谁的什么精神,为什么不先写农民等层层思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层,这样,以情境为基础在导幽探胜中增减了学生思维的探究性。3、意远情深,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想象渗透于思维,才能形成创造性思维。中学生的想象力很强,但如果缺乏正确诱导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形成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就是顺应作者“文之思也,其神远矣”的创作思路,创设有一定尝试和广度的

20、意境,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想象空间,在思维的理想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也就是说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使这生从想象的意象中领悟生活的情趣,深化情感体验,发展思维的创造性。例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先用导语编织了一幅美丽的天街图,以引起学生的遐思。我说:“牛郎织女在天上相亲相随,你们看,他们不正携着手儿在天街上漫游吗?”学生心里本来就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的幻想世界,一经拨动,便会浮想联翩,并勾画出了潜伏于头脑中的通过影、视、图中古籍的“仙境”的景象。他们一个个仰望碧空。凝神静思,仿佛真的看到了白云缥缈中牛郎提灯牵牛、织女翩翩相随的美景。为加强这一思维的发展,这时,我伴之以音乐、朗读,借之以投影、图片,进一步渲

21、染这一情境。学生边欣赏,边体验,边遐思;耳随景,心随情升华飞腾。他们不仅创设出色彩斑斓的天街漫游图,而且对这美妙神奇的境界心驰神往。4、理寓情中,增减思维的深刻性情境教学所创设的鲜明的景象,广远的意境及所伴随的真挚感情,都有其深层含义,这便是内涵理念。理念是情境的支柱,是教材的中心。比如,教济南的冬天,先用地图展示位置,用粉笔画绘山景、描水色,再用配乐朗诵和假想旅游,把学生带入济南的冬天瘟情的怀抱;然后提出探索性问题:作者对北方中国的描写,为什么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为什么着眼于“壮”而着眼于“秀”?此时,可引导学生从前提到结论进行逻辑分析,使学生感悟到:“暖而秀”,既是济南的冬天固有

22、的特征也是文章的内涵,同时也是作者乐观进取精神和热爱祖国风光的思想的反映。主观逻辑是客观逻辑的反应,学生按照课文的逻辑结构,把“为什么”的问题说清楚的过程,也是形成逻辑思维的过程,思维的深刻强化了。语文教材千姿百态,充满诗情画意,为情境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我们一定要以创造性劳动,修炼精湛的教学艺术,创设完美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在缤纷的语文天地中“天高任鸟飞”。选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 面对一篇课文,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思维自然很难发挥,积极主动性的训练就很难实现。就在学生愤而示发之际,教师若能抓信地同,瞄准问题的症结,或扭住一篇文章之魂,或拎起一篇文章之线,或正面迎难而上,或偏重一点切

23、入。总之,想方设法打开一道缺口,学生的思维之流便会奔涌而前。例如,教师在指导初三学生复习社戏一文时,学生虽熟悉了课文,但对主题的领会比较模糊。这时,便可以以文章的最后一保存话为突破口:作者在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同学们可以想一想,那豆是否真的好吃?那戏是否真的好听呢?-这样一问,心灵的火花即刻被点燃,学生思维随之进入“柳暗花明”的境界,瞻前顾后地咀嚼课文,气氛热烈地相互探讨,问题很快得出结论:好坏与否不在“戏”与“豆”的本身,是“戏”与“豆”所维系着的那一夜友情。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这一主题十

24、分明朗了。可见,突破口选择好,在教学中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选准学生思维的“突破口”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就结构而言,首先,切莫忽视文章的结尾段。好的结尾,不仅照应文章的开头,又对文章起画龙点睛作用。如在讲授晋祠一文时,就拎出结尾一句设问:为什么说:“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河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这一问题的导引下,学生思维定向流动,就很容易从文章开头找到统领句作这一问题的最简要答案:“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这实质上正是本文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抓住了这一“点”,学生一边去欣赏晋祠的山、树、水等自然之美,一边去体味“圣母殿”,“木雕盘龙”、“鱼沼飞梁”之绝及园中

25、小品之精,河山之壮美,作者描绘之工巧,学生心领神会。文章的开头也常是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开头既交代了叙事的重点,又是文章线索,同时点明了题旨,奠定了文章感情基调。在教学中,既可以抓“勤劳”二字,一脉贯之;也可扣“爱”抒情别类。又如荷塘月色开头之“颇不宁静”,我的老师开头之“难忘”等均是理想的思维“突破口”。我们还可以抓文章介乎中间与结穴处的点题句来启动学生思维闸门。如小桔灯一文中,“这朦胧的桔红色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个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这一“光明”,如同一轮太阳,小姑娘的形象品质是这太阳的“核”,“等”也好,“去”也好

26、,“回”也好,“见”了好,一个片段,就是一束光芒。这样由“核”而辐射发散的光柱就形成了一幅鲜明的“视像图”。就体裁而论,每种体裁都有自己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正是人们思维的结晶,所以具有规律上的一致生。在教学中根据体裁特点正是人们思维的结晶,所以具有规律上的一致性。在教学中根据体裁特点捋顺学生思维之线,学生思想之流则如江河入海,气势畅通,一般地说,议论文都有比较明确的中心论点,在进行说理时总是按照提出 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论文本身这种内在逻辑,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实践中围绕着论点、论据、论证的关系,学生的思维会直趋目的。散文有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教学中牢牢抓住这要根绳,或放或收,纲

27、举目张,学生则可左右逢源。诗有“诗眼”,戏剧在于“矛盾”,说明文强调“特征”,小说关键是“形象”。每种体裁独具特点,学生思维自有切入角度,教师的作用是依据各自特点,灵活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轨道。我们还可以借助“学习重点”,“自读提示”、“思考练习”来选准突破口。“学习重点”或“自读提示”是对一篇课文最主要内容和最基本表现方法的最高度、最集中、最准确的概括,是理解一篇课文的钥匙。抓住“学习重点”,有助于一篇课文的整体领悟、整体理解和整体评价。“思考练习”是以问题的形式对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重点难点进行综合,是“学习重点的深化和外延。抓住这几项来设点质疑,引发思维,可以高屋建瓴、着眼全局、

28、多层次、多方位牵线搭桥,学生思维既有定势,又不拘于一隅,在长驱直入的过程中跃动着灵性之光。但教者在设疑诱发时要善于变换提问角度,寻找学生思维锋芒与叙材接榫合缝之点,切忌散漫铺开或割裂零碎。“突破口”如红色箭头标志着思维进军方向,在泛着灵光的迭进中开通思想大道。在教学过程中,有序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以选准思维“突破口”来标示诱导,如觅桃源胜境,豁然开朗。五、终言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历史让中国人也陶醉了几千年。传统中庸平和的思维习惯压抑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对古人对名人对历史对书本,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提出怀疑与挑战。作为人类智慧的传播者与教育者的教师,应该跟时代步伐,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为明天的中国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意识的创造型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为这个时代主题努力创新。参考文献: 1.张隆华 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2月2.彭智勇 创新学习:教育改革新视野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4月3.李乾明 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