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

上传人:fgh****35 文档编号:46277751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解放,习作教学新视点小学生习作学习力之初探江苏省无锡通德桥实验小学 杨 琪【摘要】黑格尔认为,伦理即解放。运用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理念,攻克学生写作发展的难关。本文从作文素材,传递伦理取向的温度;课堂教学,把握伦理取向的厚度;教学评价,凸显伦理取向的高度三方面,将教育伦理与“六大解放”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关键词】六大解放 伦理 作文【正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积极提倡教育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

2、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黑格尔也认为,伦理即解放。他觉得,真正的教育,即解放人,使人获得自由的教育而不是虚假的教育,即表面上是改造、创造人,实则是根据“无教养的人头脑中想出的荒诞事物”来禁锢、扭曲人性。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的自由能力,从而解放人。教师的教学行为应努力为实现教育解放服务。所谓教学行为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生活中依据教学内容展现出来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教学行为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的核心和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也是教学系统中最具能动性的部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合理且最大化地发挥教师在这方面的能动性?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

3、面进行思考:一、 作文素材,传递伦理取向的温度作文素材的解放,需要更好地整合课程资源。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相关信息,纳入学生的写作素材。在解决“拿什么教”之后,教师心中应明确:“拿这个素材教什么?”这就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始终明确用什么内容来回应“教什么”。课程资源对于作文素材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美术课中,信手涂鸦给人享受和快乐;音乐课上,美妙的乐曲给人的感动和震撼;体育课上,快乐的运动给人的激情和勇气,数学课上一个“圆”给人的遐想和思索等等,都是作文的素材,而这些都是学生作文最有力和鲜活的凭借。减少为寻找作文素材而带来的烦恼,从准备作文教材而绞尽脑汁的状况中解放出来。陶行知认为写作文

4、“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断地涌出真实的水来。”那么源头在哪呢?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是具体的,是真实的,作文就是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中习作。小学生的生活,相当一部分是课堂学习生活,课堂学习生活又是教育资源创生的过程。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鲜活的课程资源没有得到较好的“回收”与“再生”,精彩的课堂细节,因缺少“放大”而致使教育资源的流失。且看特级教师张赛琴老师就仅仅用一张百元大钞,引导学生观、想、议后,现场指导学生写出一篇篇佳作。好的作文素材,是在尊重学生的差异,提倡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产生的。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激发学生想要表达的冲动感。套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学习生活就如

5、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课程资源整合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流露学习情感。以学科课堂学习为题材,让学生写想说的话,写想写的事,写做过的事,写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的作文充满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教学及学科教学,利用学生自由表达,使学生对于作文学习,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由怕作文到想作文。学生在自然的作文中,展示鲜活的生命,为学生和谐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作文学习由自由王国进入必然王国。二、 课堂教学,把握伦理取向的厚度课堂教学,应创设作文情境,注重情境创设的完整性,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有全方位的体验,包括道德情感的体验。教师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是导演,更应

6、该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不仅带游客到达景点,还应带游客感知景点、体验美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体验情境呢?其一,点燃生活激情。将创设情境的内容和学生自我生活尽可能地叠加、拉近,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再看张赛琴老师作文教学的课堂,当她在从包里慢慢拿出一张崭新的一百元人民币时,学生们不由自主地发出一阵惊喜的叫声:“一百元钱!”再用抖动人民币的声音诱惑学生:“想要吗?”继而追问:“有了100元,想干什么?”此时的学生一个个愉悦地诉说自己有了这钱后使用的方法,更有一位胖胖的学生用向往的表情大声说出自己有了这钱后要买肉吃时,听课的老师都感觉到,此时的学生已走进了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去了。在学生

7、接二连三地叙述中,让他们自然而然明白钱的价值。正当学生沉浸在有钱的幸福感中时,张老师突然流露出愤怒的表情,将百元大钞用力一揉。学生一个个惊呼:“不要!”“你不要,就把这钱送给我好了!”在引导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动作之后,张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议论:“你还想要这钱吗?要干什么?为什么?”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声中,学生明白了:钱的本质没变,价值不变!当张老师最后以一问:“这节课仅仅是要写钱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听课老师也就明白了这次写作的落脚点是什么?学生更明白了:看事物时,不能被它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学会看其本质。这堂课的成功,是因为之前有了学生的“走进去”,才会有现在学生的“说出来”、“写出

8、来”。其二,荡起想象轻舟。教师设境再充盈,也会有很多情境空白需要学生用想象去填充。而填充空白,是以学生对设境产生情感接纳为前提的,是学生在充分挖掘、玩味那些不相关联的、沉默无言的因素的基础上,驱遣想象,激活思维的结果。这同时也是学生走进情境的重要标志。每一情境,即使是再小的情境,无论有多少细节的陈述,也消除不了其中的未定点、空白点,而等待着我们用想象来填补。想象,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对已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创造,产生一种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指出:“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9、其思理之致乎!”刘勰这段话具体描述了想象的特性。可见,想象在写作训练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如魏老师在执教多变的天空作文教学时,就让一部分学生模拟雨声,另一部分学生趴在桌上静静地听雨声,想象当时的雨景。课堂教学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而无法真实呈现情境的空白不就被弥补了吗?因此,当教者一步步成功创设情境之时,正是学生一步步融入角色,体验多元角色之时。这是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解放。三、 教学评价,凸显伦理取向的高度奥苏伯尔曾经告诉我们:“情感因素影响学习动机。对于身心尚未成熟,缺乏自立能力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力量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驱动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饱含情感的评价语言,营造和谐的学习

10、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美国的一位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性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学生这种渴望得到赞赏的心理需求。在作文课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可以根据目的的不同,或严肃、或温和、或激昂,但无论什么样的语态,都应具有激励性。只有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激情,产生莫大的兴趣和动力。对于学生到位的回答、独特的见解、精彩的表达,不要碍于面子,吝惜赞扬之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执教一节三年级的作文课时,请学生描绘夏天的闷热,一位学生发言:“大黄狗趴在树阴下伸着舌头,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尽管我使劲

11、地摇着扇子,可是额头上的汗珠仍然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一个劲儿地往下滴。难怪妈妈直唠叨:这么些年,还没有见过这样的鬼天气!”话音刚落,贾老师就带头鼓掌,还热情地赞赏道:“写得太精彩了,如果让我写,我也写不了这么好,即使是作家,也不过是这么写的呀!”贾老师热情昂扬的评价语言使这位学生激动得涨红了脸,也引得所有学生羡慕不已,大家又纷纷发言,力争得到老师的赞赏,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是呀,满含激情的评价语言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使得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另外对于“后进生”的反馈信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为后进生大多都有一个很突出的心理障碍,就是缺乏

12、自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发言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我就经常这样评价:“说得好,好在声音响亮,这是自信的表现。”“你进步了,如果说话的时候能够带着自信的笑容,那就更棒了。”如平时习作水平比较低的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我们不妨这样评价:“你的想法不错,别急,咱们一起来把思路来理一理。”当他们表达出现困难,无法继续时,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回答让老师也受到了启发,我可以说说吗?”当然教师在评价的时候,除了关注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以外,还要关注学生包括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

13、切不可所有的学生都用同样一种评价语言。巧用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使之饱含情感,充满情趣,富有启迪,既能激发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是教师对学生尊重与关怀的体现,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又能提升学生的作文素养。结合陶先生的“六大解放”,从教育伦理的角度来研究作文教学,既是新课程实施对教师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解决作文教学难题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作文教学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手段结果的问题,它同时还是一个主体间施以善行的道德实践过程。将教育伦理与“六大解放”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突破作文教学的瓶颈,提升学生学习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发展并完善这一教学体系。【参考文献】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 教育科学出版社 213页解放和教育-德国批判教育学研究 彭正梅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9页伦理学理论与方法 高兆明 人民出版社 245页小学情境作文教学 邓泽棠 广州出版社 89页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