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277724 上传时间:2021-12-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中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院: 化学生物与材料科学学院 专业: 生物技术 学号: 1020550128 姓名: 黄志明 指导老师: 袁凤辉 2012年12月6号 中国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在科学理论方面则需要解决如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分类

2、、生态模式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模式的尺度转换以及生态农业模式变化规律、生态农业安全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关键词 中国农业, 生态农业 ,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 globalization and the needs of actualizing sustainable de

3、velopment and al-l around construction of a well to-do society in China,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n past two decades,great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logical agriculture,and so far,there are more than two thousand counties,tow

4、ns and villages in actualiz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However,many practical problems are still existed,e.g.,less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agriculture,lack of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and construction funds,and poor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management in agriculture.Moreover,there

5、 are man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ssues which should be studied,e. g.,the concept and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the ecological processes,mechanisms and functions of ecosystems,the scale transformation and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 patterns,and the security of ecological agricu

6、lture.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eco-agricultural planning in whole China,to increase construction fund and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favorable polici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service systems,to restructure and

7、optimize agriculture and develop ecological industries, and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ization,standardization and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Key words Agriculture of China , Ecological agriculture , Circular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其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中国具有远

8、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中,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农业像中国这样长期困扰着整个经济的发展,成为左右中国政治、经济、生活的持久因素。虽然中国仅用占世界不到7的耕地,让占世界总人口22的人口丰衣足食,被世人誉为“世界经济史上持续发展的一桩奇迹”。但是,中国人口规模的迅速扩张、生态环境的加剧恶化等却使未来农业发展面临多重危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第1号国情报告所得出的这一极富挑战性的结论,唤起了人们对中国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深思。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Brown提出了震惊世界的“中国粮食威胁论”,更引起了中国乃至世界对中国农业发

9、展战略问题研究的广为关注。中国究竟应选择怎样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构成了中国如何迈向21世纪的主要研究热点问题之一。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现状1.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我国的生态农业实践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的,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批 51 个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在 1993-1998年的 5 年中投入资金 60 多亿元, 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37 亿元,投入产出比为 12.25,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 2.2、0.6 和 1.5 个百分点。在试点地区中,形成了平原农林牧复合、草地生态恢复与

10、持续利用、生态畜牧业生产、生态渔业等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土壤沙化治理及森林覆盖率都有很大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4%和 6.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 3.7 个百分点,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十五”期间,在继续巩固第一批 51 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实施第二批和第三批 100 个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是到 2010 年建设 200 个国家级示范县,在2011 年2030 年分四批建设600 个国家级生态农业项目示范县、60 个生态农业市,使全国一半以上的区域实施生态。1.2 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一是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

11、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带来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化肥农药污染、水体污染、农业废弃物污染、白色污染等农业面源污染;乱砍乱伐山地林木、乱垦荒地、坡地、绿地等农业生态破坏。 比如在化肥使用方面 :1978 年我国共使用8840 万 t,2002 年已达 4 3394 万 t,年均增长率为163。 根据 1 h使用的化肥计算,我国比世界平均消耗量高267 倍,比发达国家也高 21 倍。 因为不合理使用化肥,导致土壤退化、板结,农作物产量降低;由于土壤肥力下降,又导致对化肥使用的追加,这造成了对化肥使用的恶性循环。二是农业生态环境功能利用不合理, 导致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由于生

12、态破坏,洪涝干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经统计,1998 年我国受灾面积为5 0145 万 h,2000年为5 4688 万h,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 629,达近 20 a 最高水平。 据专家评价,20 世纪 90 年代洪水造成的损失平均每年为100 亿美元, 干旱造成的损失高达350 亿美元。 1998 年,仅长江流域,东北嫩江、松花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涝灾害,损失就超过 2 000 亿元人民币。三是因农业资源短缺与人口剧增, 导致掠夺式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1978 年, 我国人口为 96 亿,2002 年已增长到128 亿,仅在 1 /4 个世纪里我国的人

13、口就增长了 32亿,其中乡村人口在2002 年为 78 亿,占总人口的609。 巨大的人口数量,对我国的可利用资源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技术落,导致许多贫穷落后地区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陷入了恶性循环。2 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中国生态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全国2 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并探索出了一系列适应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技术模式。进入90年代后,生态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九五0期间在生态农业建设方面突出的成绩就是农业部等7部委联合开展的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生态农业现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

14、成效。据对第一批51个试点县的统计,5年间共投入资金60多亿元,其中群众自筹占63%,县级投入占19%,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达13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B2125。试点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分别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出212%、016%和115%;农林牧渔结构趋于合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治理率分别达到7314%和601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17%,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从1995年起,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启动了一批生态示范区的建设。目前已有7个生态农业建设点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按照国家的有关部署,“十五期间”,在继续巩固

15、第一批5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的基础上,重点组织实施第二批和第三批100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带动500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建设。2.1 发展生态农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必然要求 工业化、城镇化和/石油农业0的发展,加上人口的急剧膨胀,全球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酸雨、水体富营养化、臭氧层空洞、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环境污染等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面临/总体恶化,局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0的局面仍未能得到扭转。当前,农业面临着“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的内外夹击局面。首先,工业和城镇化发展产生的大量

16、“三废”物质向农业地区排放,另一方面,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有20多万吨、1 000多种农药施用于农作物,有些甚至是违禁药物。在中国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产量占70%,在有机磷农药中高毒品种产量又占70%。我国每年使用化肥412106t,平均每公顷土地施用量高达400 kg,大大超过美国和欧洲每公顷使用225 kg的标准,且化肥利用率很低。同时,养殖业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十分严重。农药、重金属、饲料添加剂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形成污染,造成农产品中的毒害物质超标3。目前,南方地区的水土流失和北方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仍未能得到控制。近年来,北方地区的沙尘暴

17、频繁发生,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发生了23次,而2000年一年当中沙尘暴天气发生达12次,2001年15次,2002年11次,2004年23月两个月时间内就发生了9次。沙尘暴发生的频率逐渐增加,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影响到北方的14个省(市、区),而且南至台湾,导致机场关闭、道路阻断、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15。由此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已势在必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生态建设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我国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生态农业的建设。在国务院发布的5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18、6中,生态农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2.2 发展生态农业是食品安全和应对“绿色壁垒”的必要保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农业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近年来,“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了重大影响。据统计1997-2002年,我国出口遭遇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就达400亿美元,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当年出口总额的20%左右。加入WTO后,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比以前更为严重。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商品制定了更加严格的技术标准。调查表明,2002年我国有71%的出口企业、39%的出口产品遭遇到绿色壁垒限制,造成损失约170亿美元,其中食

19、品与土畜产品出口受到的损失最大,近90%的企业受限,造成损失约90亿美元8。因此,如何应对WTO、提高农产品品质、消除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物安全、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存环境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的农业实践表明,传统农业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石油农业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有发展生态农业,生产健康安全食品才是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由之路。2.3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之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的70%左右。因此,没有

20、农村的全面小康,就谈不上全国的全面小康。农村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就业水平、生活质量和农村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生态农业不仅可以保护农业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而且也符合当前国内外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人们的健康保障。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发育,生态农业也必将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和必然选择。3 当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在实践上面临的问题3.1 理论落后于实践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

21、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例如,在生态农业定义的科学表述方面、生态农业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生态农业研究方法论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物流与能流过程与内在机理方面、生态农业模式分类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结构优化与规划设计方面、生态农业的价值评估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生态农业标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问题,以及生态农业模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规律等方面还缺乏完善的理论,因而不利于推动和指导生态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3.2 重行政管理与示范,轻全民参

22、与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0状态。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左右,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3.3 重生产过程,轻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

23、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3.4 重模式,轻技术,而且重传统技术,轻现代技术的运用 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重模式,往往追求“花架子”,重视模式的物种结构搭配与组装,而对模式结构组分之间适宜的比例参数、各个环节的关键配套技术则不太重视。目前,许多生态农业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病虫害防治、土壤

24、肥力培育、农业生物多样性综合利用等方面)仍未有大的突破,真正过硬的生态农业技术并不多,出现“技术疲软”的局面。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常常只重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如间作套种技术、沼气技术等)的使用,轻视甚至抵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生物技术、自动化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显然,这样是不能保证生态农业“与时俱进”的发展。3.5 重模式内部结构的小而全,轻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规模化与产业化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

25、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4中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4.1 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当前,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即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

26、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但由于我国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

27、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4.2 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

28、是推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4.3 以健康食品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实现生态农业的转型健康食品与食物安全是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是未来农产品能否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生态农业是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主要载体,因此,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以农产品质量终端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力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掀起健康食品生产高潮,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此刺激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以及生态农业的转型,即实现从单纯追求数量型

29、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面向国内市场向国际和国内2个市场转变;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的转变;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向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4.4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加快观念转变,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环境污染状况,让全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宣扬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例如,在发展观上,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要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

30、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生产观上,要尽可能的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生物资源和农家肥生产沼气等)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消费(如农产品一次性包装等)。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第二: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科技支撑体系农业循环经济是对传统农业的根本变革,其关键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作支撑。利用当前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应用于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使农业发展始终同最新科技(如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等)紧密结合。实行农业科技产业化,实施农业科技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农

31、业科技研究、推广的高效运行机制和模式。在当前,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特别是先进实用的生态(或有机)农业技术,如沼气生产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节水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和水能)利用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等;开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农用水回收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再生利用技术。第三: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农业循环经济遵循生态学规律,构建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流动通道,使生产的各环节、各产业链条之间建立互补的共生关系,形成废弃物向原材料转变的反向流动。从而在企业内

32、部以及企业之间,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多形式形成“废弃物)原料)废弃物)原料”的链条,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低污染。因此,应按照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产”的原则,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以及农林牧副渔等各产业互惠互利的产业链条,实现农业产业化。在这里,农业产业化的龙头公司培育、基地建设、公司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以及优势特色产业的培养形成等,都要体现循环经济的理念和要求,全面、多层次利用好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4.5 全方位地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农村和生态城镇 生态农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也不是单家独户或局部可

33、以完成的,它需要宏观大环境的整体改善,需要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产业建设,加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其他生态服务业的建设,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的建设;提倡清洁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优化,才能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4.6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需要领导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示范与推广,是生态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

34、是当前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以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依法”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地方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继续提出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口号和动议;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氛围和环境;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了废、废了再建,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等,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投资与贷款优惠政策、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

35、经营政策、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保护与出口优惠政策、农产品的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的推广鼓励政策、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体制等方面的建设。参考文献 1 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2000.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128. 2 伍世良,邹桂昌,林健枝.2001.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16(4):320-324. 3 刘新平,付水广.2005.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问题J.南昌高专学报,(2):99-102. 4 章家恩, 骆世明.2005.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实践和理论问题探讨S.生

36、态学杂志,24(11):1365-1370. 5 姚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安排与农业绩效J.中国农村观察,1998(6):1-4. 6 陈焕英,崔和瑞.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7):409-411. 7 方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乡镇经济,2005(7):33-55. 8 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国地大汪安佑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精品课程,2007. 9 Lin, Justin Yifu.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e growth in China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

37、92,82(1):1-15. 10 Johnson, D. Gale. Agriculture and thewealth of nations J. Amer- ican Economic Review, 1997,87(2):1-12. 11 uang, Jikun and Rozelle, Scott. Technological change: rediscov- ering the engin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a.s rural economy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6,(49):337-369. 12 Cheng Xu. An exploration on the policy and technology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in China: review prospects and futureJ.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 1998,16(1):1-10. 13 蔡 东,杨竞寸.2001.大丰市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生态 学杂志,20(1):77-79.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