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共8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6028179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共8页)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共8页)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共8页)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共8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媒体传播概论-彭兰著(共8页)(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数字媒体传播概论数字技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有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传播等。数字传播技术的特点:1、 技术获得的低门槛2、 信息制作的低成本3、 复制与传播的便捷性4、 存储于循环利用的方便性5、 信息传播的双向性6、 传播模式的多样化7、 信息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网络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是网络媒体兴起的基础。互联网的雏形是阿帕网诞生于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高级计划研究署,是一个之言行网络,最初只有4台电脑互

2、联。计算机课铜鼓哦任一路由而不是固定路由发送信息。万维网:互联网中的一种应用方式,主要目的是利用互联网传送超文本信息,既包括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在内的多媒体信息,同时利用超链接将网络中的信息相互连接起来。万维网、电子邮件、BBS、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等技术是第一代互联网发展。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从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内在动因:互联网主导权交还给个人,从而充分挖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网民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由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影响代替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

3、,从而极大解放了个人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新的量级。与WEB2.0相关的技术:RSS博客、播客、维基、Widget、SNS、微博中国网络媒体发展五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5)从无到有第二阶段(19961998)从少到多第三阶段(19992000)单一模式到多种道路的探索第四阶段(20012002)像规范化、规模化运营的转折第五阶段(2003至今)跻身主流媒体行列突破:信息传播突破地域限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强,信息的存储与检索方式发生本质变化,信息传播手段更丰富多样,受众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

4、、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总的过程中,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功能趋同、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简单说“三网融合”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的主要挑战1、 对传媒人综合素质的挑战2、 对传统业务流程及机制的挑战3、 对传媒业传统格局的挑战数字传播的发展趋势:1、 从专业传播到全民参与2、 从固定传播到移动传播3、 从“内容为王”到“关系为王“4、 从“大众门户”“个人门户”5、 从机械传输到智能处理6、 从信息互联到万物联网7、 从数字媒体到数字社会手机媒体的传播个性:1、 信息接收的贴身性2、 传播情景

5、的私密性3、 信息落点的明确性4、 传播的可延续性5、 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即时通信传播的功能:1、 个体交流2、 信息共享3、 人脉资源积累4、 个人信息披露即时通信传播的基本特点:1、 点对点的交流结构2、 同步的交流时效3、 交流的可控性4、 丰富、可切换的交流手段5、 个人为节点的复杂的交流网络网络社区:也叫虚拟社区,泛指网络中具有一定稳定关系、互动频繁并对个体产生持续影响的社会集合。博客平台的社会属性:社会工具和社会空间影响:1、 作为双向媒体的博客成为网络中的“个人中心”2、 作为社会资源与形象管理工具的博客促进社会交往3、 作为社会节点的博客成为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器4、 作为生态

6、系统的博客世界与社会生态交互作用5、 分权后的博客世界重塑权力关系6、 作为民间记录平台的博客有助于描绘更完整的历史图卷7、 作为文化沃土的博客世界“助长”多元文化搜索引擎传播的基本特点:1、 搜索引擎传播对原始传播平台的分解2、 搜索引擎对传播者的集中化、显性化和序列化作用3、 网民所求能力与传播效果的关系4、 网民搜索行为的独立性和关联性5、 传播内容的相对无序性:搜索引擎的拍民结果并不必然反映内容的质量高低:搜索引擎不能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搜索引擎提供的内容宾部必然保证与用户需求吻合维基用户的“使用与满足”1、 社会分享需求2、 自我提升的需要3、 社会报偿需要4、 自我表达需要SNS是N

7、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即“社会网络服务”。与2005年前后在中国出现,直到2008年开心网、人人网等大受欢迎,才真正从中国兴起。SNS传播的基本特点:1、 SNS是从虚拟互动向现实互动的转折2、 SNS是基于人际关系网络的一种弹性交往3、 SNS集多种互动形式于一体微博传播的基本特点:1、 内容上“微”型化:字数限制140字,微的特点使2、 传播的移动性3、 信息转发与评论的便捷性4、 交流结构上的开放性5、 传播的碎片化6、 信息转播与社交有机结合微博传播的社会影响:1、 对新闻传播的冲击2、 对社会舆论形成的影响3、 对社会生态的影响短信传播的特点:从人际传播角度看1、

8、 传受双方都有相对主动权2、 传播手段相对单一3、 传播情景的自由化与私密化4、 传播的实时性从大众传播看:1、 信息传播启动迅速2、 信息落点明确3、 传播的再延续性强4、 信息内容聚焦度高5、 中心式传播与网状病毒式传播并存手机社区传播的特点:1、 手机社区以“快餐式”互动为主2、 手机社区的服务性需求突出3、 手机社区与网络社区的互通性数字时代专业新闻传播机构的角色(专业性):1、 新闻传播的主导者2、 新闻专业水准的标杆3、 信息海洋的导航者4、 公民新闻实践的组织者5、 社会环境的主要监督者6、 社会的整合者7、 产业的重要支柱网络受众的一般特点:1、 个体性2、 社会性:网民个体信

9、息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直接作用于信息生产;受众间的互相信息引导的线索深入到整个信息引导网络中;网络的互动氛围影响着个体态度与行动并形成群体效应;网络成为个体能量聚合为社会能量的一种重要方式3、 虚拟性4、 自主性5、 参与性网络媒体消费者的忠诚度:网民对网络产品有一定的忠诚度,网络中品牌转换有代价,例如邮件转化能等,有较大的转换成本。换工具或平台后,原有平台上的社会关系随之削弱或丧失,网民形成习惯后,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习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网上活动的成本。 另一方面,用户忠诚度体现为网站的黏度(用户对网站的重复使用度 ,它和用户迁移成本基本成正比,通常黏度高的网站月体现价值)网站建设,培养用

10、户忠诚度或网站黏度的方式:内容建设界面建设服务建设界面建设服务建设社区建设网络受众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1、 大多数受众参与新闻生产是非制度性的2、 受众新闻生产的能量大小取决于网络聚合效能3、 受众新闻生产对专业机构生产具有依附性和嵌入型4、 受众的再生产过程可以产生一种“正反馈”效应作为信息生产者的手机用户1、 手机用户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能量更大2、 手机用户的转发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筛选机制超链接与网络信息的层次化(看书,操作性较强,无列点的理论)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特殊规律1、 注重网络新闻标题的双重功能:一方面,标题是新闻稿件多集阅读的起点,是新闻内容的最基本层次的提示;另一方面,标题担

11、负着吸引眼球,引导下一步阅读的作用。2、 标题制作要便于新闻检索3、 网络新闻标题的结构要尽量简化4、 尽可能满足网站对字数的限定需求5、 在标题中适当突出新闻中的其他手段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整合: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这种整合方式常常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它们之间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以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与新闻专题整合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畏怯针对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新闻报道题材。作用:1、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的一种有效方式在 时效性压力下形成的新闻碎片;新闻简单堆积带来的碎片化

12、;不同形式的新闻缺乏有效整合带来的碎片化2、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方式特点:1、 以某一稿件为骨干,其他稿件都是以它为中心服务于它的,因为报道线索清晰,网络新闻专题在多数情况下都由若干栏目构成,报道的线索也相对复杂。2、 网络新闻的报道的容量相对较小,通常不可能延展,不会像新闻专题那样不断更新3、 网络新闻报道单元往往是对现有的新闻素材的被动利用,其新闻稿件可以做出不同的来源。4、 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有很多形式构成,文字单元和多媒体报道单元网络新闻专题整合:网络新闻专题具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1、 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丰富组员,以及多种媒体报道手段,网络新闻专题可以在多

13、层次、多视野上展开立体化的报道。满足人们对一个时间或多主题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信息的需求。2、 网络新闻专题是帮助受众克服时空迷失感的一个途径。好的网络新闻专题可以通过若干稿件的有机结合来加强稿件的联系,提高他们互相配合的能力,是 受众对新闻主题有一个更全面、增提的把握。3、 网络新闻专题还是一种原创性的新闻整合方式,好的新闻专题的选题和角度,出色的专题制作方式是网站竞争力的体现。网络新闻专题报道的原则:1、 具有深度报道意识2、 追求信息的客观平衡3、 运用多媒体思维4、 保持线索的完整性5、 讲求结构的逻辑性6、 提高互动的目的性与有效性7、 注重界面的友好与美观8、 突出网络的特色与资源优

14、势多媒体报道中的作用:1、 传达现场感2、 定位报道基调、烘托气氛3、 补充、解释新闻信息4、 提供旁证5、 调节视觉感受6、 消除距离感7、 设置导航8、 提供比较9、 传授知识网站的栏目设计:1、 用户服务2、 关系建设3、 用户分析4、 市场开拓和调研5、 社会公关网站设计的易用性:1、 网页信息传输与打开的速度2、 界面设计的简洁性与稳定性3、 网站结构与导航系统的合理性4、 栏目名称的准确性与指向的明确性5、 页面色彩的舒适度6、 用户参与的便捷度7、 附加功能的方便度网络编辑思想传达:1、 推荐手段(弹出式窗口推荐重要新闻:设立推荐类栏目,将重点新闻放在其中;设置头条;通过排行榜推

15、荐新闻)2、 时间手段(新闻更新频率;新闻在网页中的驻留时间)3、 “强势”手段(指版面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方式或能力,网页中标题和内容分离网页上的强势不但可以体现编辑意见,还可以帮助读者分清主次,以便尽快获得重要信息。网页设计不同于报纸版面设计,为方便读者阅读网页的字符、色彩、下调的运用会尽量简单统一。色彩会成为编辑表达情绪的重要手段,如汶川地震后,网页变成黑白色。图片是有效的强势方式,动态方式吸引视线,空间位置:屏幕右上方)4、 结构手段(不同网页之间有一定层次结构)5、 标题手段(重要新闻浓墨重彩,一般新闻标题不要喧宾夺主)6、 集合手段(网页上,相关稿件的结合是形成群体优势的一个行之有效的

16、方式,不仅更好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也可以增加某种稿件的吸引力,让人们有更多的关注)手机多媒体新闻的选择:1、 手机图片新闻的选择2、 手机音频新闻的选择(传达现场感的音频;对文字新闻起到补充作用;评论类新闻)3、 手机视频新闻的选择(突发事件的现场报道;实时的天气或路况类新闻视频;具有“证实性”或“证伪性”画面的视频新闻;既有人情味或趣味的视频新闻)网络媒体对博客的利用:1、 获得博客获得新闻线索(事件性线索;现象性线索)2、 通过博客核实新闻3、 利用博客开发评论资源(普通博客中的代表性评论;媒体从业者博客中的评论;专家博客中的评论)4、 利用博客资源组织专题5、 博客事件引发新闻报道专业媒

17、体运用微博的基本目标:1、 微博在媒体新闻报道层面的运用(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核实新闻、拓展新闻报道、扩大新闻报道)2、 微博在媒体发展层面的运用(利用微博塑造媒体品牌、开辟新的传播平台)意见领袖(指可以影响别人观点、态度甚至行为的人):个人特质看:微博平台上意见领袖的产生对个体已有的地位名声、个体信息拥有水平、个体专业知识水平、个体的网络传播能力、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参与活动的频率与深度、个体的社交能力有直接关系。大环境: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都可以成为天时地利早就特定时期的意见领袖。媒体微博:不断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一方面争取成为微博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和信息传播等努力,抓住机会是自己成为临时性“热节点”则在瞬间成为较大的吸引力,趁热打铁保持优势),另一方面借力已有的意见领袖(灌输微博平台的传播格局,了解意见领袖的分布情况,与意见领袖之间的日常维护,帮助自己的微博扩大影响力)。意见领袖出现因素:1、 自身特质(个体已有的地位名声、个体信息拥有水平、个体专业知识水平、个体的网络传播能力、个体的社会关系、个体参与活动的频率与深度、个体的社交能力)2、 社会网络的影响3、 网络环境的助推4、 社会环境的影响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