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

上传人:清**** 文档编号:46008689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资源描述:

《《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警察与赞美诗》教学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使用时间】【编者】卫森林 【审核】卫森林【编号】2017G2dpxsxd2年级:高二 科目:语文 题目: 警察与赞美诗 主备人:课题警察与赞美诗(共2课时)操 作 过 程自我标注【情景创设】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于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于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教学目标】1.读课文,整体感知,积累语言基础知识;2. 分析小说曲

2、折、巧妙的情节安排,概括各部分层次主要内容。3.探究小说结尾的特点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让学生读文章,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作者简介(美国)欧亨利(Henry.O.)欧亨利(O. Henry,1862-1910),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iam Sydney Porter),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欧亨利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故事的结局总使人感到“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

3、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写作背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贫富对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一些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的作家,从自身的阶层出发,一方面,谴责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人民对资产阶级统治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他们又对美国资产阶级的民主存有幻想,提出种种改良措施。可是当帝国主义的浊流来到时,他们又怀着悲观绝望的情绪探索个人的命运和归宿,开始创作一些较先进的文学作品。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反映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垄断资产阶级残酷的本性,控诉了统治者对人民的迫害。查

4、字典解决字音字形蛰居 脚踝 踱出 撵到 橱窗 堂皇 掸去 依偎 摇曳 泥淖 咫尺 肇事 荟萃 怏怏 啁啾 成语积累衣冠楚楚:形容穿戴得十分整齐漂亮。冠:帽子。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不名一钱:一个钱也没有,非常贫穷。名:拥有,占有。醍醐灌顶:佛教用语,比喻给人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酥酪上聚集的油,味甘美。煊赫一时:名声很大,声势很盛。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潜移默化:指思想或品性受环境等的影响,不知不觉地发生了变化。二、再读文章,小组交流、展示,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开端阶段(15段)主要内容:写苏贝的“过冬计划”。介绍了流浪汉的内心世界,苏贝安于贫困,与世无争,从他

5、多年进出布莱克韦尔监狱过冬的事实来看,他没有心理顾忌,人性被扭曲,无所谓尊严。 第二部分:发展阶段(639段)主要内容:写苏贝为了进监狱过冬而胡作非为,却一次次遭遇失败。 第一次(610段)主要内容:苏贝图谋在百老汇餐馆白吃,被见多识广的侍者识破,苏贝被撵到人行道。(折射出都是人的势利) 第二次(1114段)主要内容:苏贝在闹市用大圆石砸玻璃橱窗,警察却不认为是他干的。(挖苦纽约警察的蠢笨) 第三次(1518段)主要内容:苏贝小饭馆白吃,被摔在大街上,警察视而不见。(讽刺纽约人对司法制度的态度) 第四次(1925段)主要内容:苏贝企图调戏良家妇女,没想到竟是妓女。(透视纽约繁华掩盖下的底层社会

6、)第五次(2630段)主要内容:苏贝在大街上喧哗,却被警察当成狂欢的大学生。(警察的不作为)第六次(3138段)主要内容:苏贝在雪茄烟铺偷顾客的伞。没想到这位“衣冠楚楚”的被偷者的伞也是“顺带”而来的。(道德沦丧,世风日下) 第三部分:高潮阶段(4047段)主要内容:苏贝伫立于教堂外,在赞美诗中心灵得到净化,良心发现,准备改邪归正,决心重新做人。结尾阶段(48段)主要内容:苏贝无端被判入狱三个月。三、问题思考:苏贝在听了教堂的赞美诗后,准备重新做人,却被莫名其妙地送进监狱,为什么?明确:这个结局可以说是出人意料之外,这个结局也是与上面六种行为一样充满了巧合,不是偶然,是偶然中有必然。小说写苏贝

7、闹事,有多次巧合。作者为了渲染苏贝为入狱而作的煞费心机的努力,有意安排这一次次巧合,以显示入狱的不易。苏贝在教堂旁忏悔反遭拘捕也是一种巧合,巧就巧在他若有所思的忏悔神态正好出现在教堂旁。作者屡次追求“监狱”得不到,转而追求“自新”而又未能实现,被送入监狱,这展示了主人公的悲剧命运,也是一个社会的悲剧。第二课时【情景创设】 主人公苏贝六次“胡作非为”都以失败告终,而当他听到教堂的赞美诗,想改过自新,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却被警察毫无理由的送进监狱。作者设置这些情节想表现什么?【学习目标】1.读课文,分析探究情节的作用;2.拓展训练,掌握“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一、【合作探究、展示交流】1、为

8、什么苏贝不愿去慈善机构去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十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他是不会去做的。2、苏贝六次“胡作非为”都以失败告终,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的巧合,怎样理解这些巧合?明确:苏贝一次次地努力都因一次次的巧合而没有能实现“理想”,为了最终实现到布克来威尔岛过冬的愿望,他只能

9、一次又一次地“犯罪”,作者正是通过巧合为苏比多次“犯罪”提供了可能,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但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宽恕”了,而这一次次的反常的结局,巧妙地、全方位地展示了美国社会的现状,则更充分地表现了美国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的本质。二、【反思总结,情节作用】1、小组合作,探究本课的情节(按图索骥)层层铺垫。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留给读者的空间思考。 “过冬计划”是贯穿情节的线索2、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策略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

10、性,它涉及到与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级概念的紧密联系,因而情节题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小说情节类题型的解答能力和答题的规范性,现在结合实例探究归纳一下这类题型的规范答题策略。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这类题型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

11、概括回答。前三种提问形式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当然具体答题时需要根据小说内容和题目要求对这些要素作适当取舍,但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参考答案: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妻子仔细观察后发现丈夫偷面包;厨房对话中,妻子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第四种提问形式在答题格式上与前三种是不同的,很容易误解为“概括小说的情节”,因此遇到此类题时要特别注意辨析。这类提问形式的完整规范的答

12、题格式一般为: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当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这一步需要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作恰当的取舍,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小说阅读想象第15题: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请概括回答。参考答案:以“想象”为线索,以心理活动描写为主要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二、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

13、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

14、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例题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

15、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

16、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三、情节艺术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2、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3、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4、请简要赏析某某情节。对于这类题型的回答,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1、情节安排

17、评价,如: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小说结构紧密完整;倒叙式开头,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设疑式开头,作用是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引出下文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写景式开头,作用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烘托人物心情;出人意料式结局,作用是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生波澜,与前文的伏笔、铺垫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悲剧式结局,作用是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好地突出、深化主题,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大团圆式结局,作用是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喜剧性的结尾与主

18、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反映出人类追求美好的愿望;留白式结局,作用是故事情节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2、情节安排方式,如:顺叙,作用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作用是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作用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补叙,作用是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平叙,作用是使叙事头绪清楚,照应得体。3、其他技巧特点,如伏笔、照应、悬念、铺垫、对比、渲染、烘托、倒叙、插叙、详写、略写、变换人称、先抑后仰、先扬后抑等。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

19、“艺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例如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2011年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小说阅读翻浆第11(3)题: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的内容和结构分析这一特点。参考答案:前后铺垫照应。路面翻浆的交待与后文行车状况的前后铺垫照应,凸显了故事的环境;“拎着一个系着鬃绳的袋子”与后文“突然触到鬃毛样的粗糙,我意识到这正是搭车人袋子上那截失踪的鬃绳”的前后铺垫照应,起到解开悬念的作用。悬念迭出,情节跌宕。青年的突然出现,引起人们的猜忌,他在车厢里又有一系列动作让人以为他要偷东西,扣

20、人心弦。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在猜忌中开始情节,在伤害中发展情节,在震撼中解开悬念,扣人心弦。在高潮中结尾,余味无穷。以“我的心像凌空遭遇寒流,冻得皱缩起来”一句戛然而止,给人震撼,引人深思。四、情节探究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探究分析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你认为小说中某某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2、小说中哪个情节最吸引你?请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3、探究小说这样安排某某情节的理由。如果题目已经给定探究的角度,就按照给定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给定探究角度,就可从多元角度切入,如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作用,或者这一情节在安排上有什么艺术特色。具体来说,可以

21、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人物形象、主题表达、读者感受、时代背景、艺术技巧与特色等方面入手。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表明观点,如,“我认为”或“我赞同”;阐述理由,如“理由:A、;B、;C、”;总结句,如“所以(或因此)”。当然,如果题目有字数限制或其他要求限制,第三步总结句可以省略。例如2009年高考辽宁卷小说阅读遗璞第11(4)题: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参考答案:(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

22、的艺术效果;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三、【拓展训练,高考链接】阅读下面小说,回答(1)(4)题。信 任甘晓成将军战功赫赫,战后成了国家高级领导人。大乱初定,国内治安状况依然十

23、分严峻,将军决定为自己增加几个可靠的卫士。将军的贴身卫士当然必须百里挑一,副官汉克负责初选,他整理好详细资料后,再由将军亲自圈定。这一天,在汉克送来的名单里,将军圈点了一个叫斯曼的下士。斯曼射击格斗等各项科目都是全优,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是纺织工人,看起来没问题。斯曼身高一米八,身体非常强壮,长相也极为英俊。将军看了非常满意,拍了拍斯曼结实的肩膀:“小伙子,好好在我身边干,你会有大好前程的。”斯曼并没有特别激动,自始至终表情一直很平静:“将军,谢谢你的提拔。”看着斯曼不同寻常的平静,汉克突然有一种不祥的感觉,他隐隐觉得这个斯曼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 事实证明,斯曼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卫士。好几次,斯

24、曼不费一枪一弹,就凭他那双铁钳一样的手和精湛的格斗本领,就轻而易举制服了企图对将军不利的暴徒。不知不觉,斯曼成了将军面前的红人,直到有一天这一天,汉克一脸紧张地来到将军办公室,说:“将军,那个斯曼,太危险了,不能留着他。” “什么问题?”将军顿时也紧张起来。 “将军,我无意中找到了斯曼入伍前的原始档案。他十一岁那年父母双亡,现在的父母只是其养父母,他的亲生父亲,是死去的麦克上校!”将军的脑袋里嗡了一声。十二年前,麦克上校是将军最强劲的竞争对手,后来将军抓住机会,以通敌叛国罪下令处决麦克上校全家,只有他不在家的小儿子得以幸免。没想到那孩子如今竟成了自己的贴身卫士! 看将军沉默不语,汉克小声请示:

25、“要不要把斯曼控制起来?”将军沉思一会,脸上突然露出了笑容,说:“继续留用斯曼。另外,在适当的时候,把斯曼的身世和我用他做我卫士的故事,透露给报社。” 不久,全国各大报纸都刊登了将军与仇人儿子的故事。一时间,将军的宽阔胸怀赢得了全国人民的赞叹。 将军和斯曼长谈了一次,斯曼的表情依然非常平静。他说父亲的确是想叛变投敌,将军处决他没有错。将军为斯曼的父亲大发感慨:“其实我与你父亲是很好的朋友,可军法无情,我也是没办法。”将军甚至掉了几滴眼泪,站在一旁的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将军重用仇人儿子的事情,在喧嚣了一阵后又平静下来。 这天,将军应邀到一所大学演讲。斯曼着一身军装,腰

26、佩手枪,不离将军左右。演讲进行到高潮时,斯曼突然发现,一个戴墨镜的男人形迹十分可疑!斯曼感觉情况不妙,把手按在了枪套上。突然,墨镜男人掏出了手枪。斯曼出枪更快,挡在将军面前,同时抢先向对方开火。斯曼的枪没有响,刺客的子弹却应声而至,射进了斯曼的胸膛。刺客的子弹有毒,斯曼当场殒命。在送别斯曼的葬礼上,将军泪流满面,再一次感动了全国人民。汉克很疑惑,斯曼的手枪,关键时刻为什么不响呢?汉克反复检查斯曼使用过的手枪,他发现,子弹里没有火药!所有的子弹都没有火药!汉克当即向将军报告,将军轻描淡写地说:“我知道,是我让人做的。”汉克惊讶:“为什么?”“你以为我真的相信斯曼?他毕竟是我仇人的儿子,谁能保证他

27、不会对我不利?实话对你说,自从我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他的枪里就再也没有一颗真正的子弹了!”当晚,将军被杀,他的脑袋被子弹打穿了,眼睛瞪得很大,死前似乎看到了什么可怕的东西。而汉克自此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世界上可怕的不是不被人信任,而是有人假装信任你!(小小说精选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这篇小说采用了双线结构,以将军设计除掉斯曼为明线,以斯曼复仇为暗线。B文章开头写将军所在国的国内治安形势十分严峻,为下文写斯曼做将军的卫士埋下了伏笔。C汉克看着落泪的将军“突然感觉到一种阴冷的恐惧”,这是因为将军的言行给他一种阴险的感觉,让

28、他觉得将军虚伪造作。D汉克最初看到斯曼时就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E文章结尾虽然没有交代将军为谁所杀,但却暗示读者:将军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没想到自己最信任的副官汉克竟会杀害自己。明确:(1)AD (A项,文章没有采用双线结构。D项,“他早已意识到斯曼很可能就是将军仇人的儿子”于文无据。)(2)小说以“信任”为题,有什么作用?。(6分)明确:(2)题目“信任”具有线索作用,小说正是围绕“信任”层层展开矛盾冲突,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3分)小说中“信任”被亵渎,以“信任”为题,突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和讽刺意味,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3分)

29、(3)请分析小说中将军的形象。(6分)明确:(3)心狠手辣,心胸狭窄;城府极深,哗众取宠;虚伪阴险;善于掩盖犯罪事实,是手上沾满鲜血的刽子手。(每答对一点并结合文章分析得2分,满分6分。)(4)关于小说结尾段最后一句,有人认为是多余的,应该删除;也有人认为是点晴之笔,应该保留。你的看法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明确:(4)观点一:认为多余,应删掉。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将军到底是被谁杀的?是汉克,还是其他伸张正义之士?或者是将军的对手?主旨表达更加含蓄。小说结尾“可怕的东西”即指信任危机,读者仔细体味得出,更富韵味。小说情节至将军被杀的恐怖场面戛然而止,更具有震撼力,更能表现惩恶扬善的主流思想。观点二:认为是点睛之笔,应保留。情节更完整。汉克的形象更鲜明,更丰富。主旨更加突出。教学反思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