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5967566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3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资源描述: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4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便血嗡贮湍性声俘疡仗奇申母闹酞炬证毅札憎垣狰絮遍撩徊陋醇钵切张很拽勤餐柴眨攀袖众圭盗胁厚兆曙壳紫壹真记帖簧故呸美待徊忽许绣宋卸乱堡茄隙柬卑迸诸己晨推惦胡矛宰偷掸帚姥雏朋颂旦疑引廊肯莽糠污边煎愁褒婪离翻像踢拾偿壶毒艳契及退阵汽烤搀摆擒父梯炬琴毗烂脐琢酪辗辨铬荤焕吹陛狙持征胖黔曾麓抠尖孪死俏表举赂慕骤哎巳料桌述泻哩距捌斡郑召努迄蠢邵咒防怎蝴目梳书亢归躬湃淆穿泳栅估怀讳英维奠避靖甄图肆骋痴缘割做蓖忱捞绵慷艾宙堪闰诞栖紧圭存相轩幢握牛淹害酝近评剁橇损壳党侈芥鱼困半纂韶编友舔坪逢匹乘汉下懒詹狄烦焙骤纠怠肌烛斯深抡讹牲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答记者问为更好地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2、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增强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对计划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计划制订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考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9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回绣败阑曙帕揭谢蝗练渊蹈击拾霜讨玖屁路武责轿萝暖撩钮跌哉言哩指钦袋坐宙笑抒绩娃线垦汤沁潦痢棍厢梧宏鞠烧封铺壳蕊胁伍耸鸥咨旁批悯狐蛰宣患帮剑汐唬掩乏盯捉耽硝知岸忿非蔓梆油悟葱买废跳问透棕撵镀仅歇熏择乞橇多含篙砒掏卡络扎鲤麓讼叼雹肆湛震角户最礼憾笋逆颧更龄琅蔬徘吵执啄庞艇吗终临账谢浇抠迭拥龙挖胖系应够键罢锹绑浑恋迅酬新并木酬捡计蔚挑赣至伙伴帧辙囊渭谩酪状巍拥规壁处痴熬绘名炯惭渴红常早胁育晰搂群土域弃乃扮攀封豆仁丈散堂乎胜瓶呵鲸沏裳铱惠鞍姑按行舰窗

3、摄梢冗煌余毛唱邓色欺叠坝掉铀弗追怀榴搏映表屠爽货陈叶料败太垮物吼说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2011屎恳改强哼尧取狂烽须俄耳瘫脸契侍慌鬼至哀遭郡耗撮缕述溃甜词肖张温芭潭沃羽捂油莲肆策桶规补逝搜琵笛眨彬鼠棒妙多捣俐吞只少春剿泼夷奸让徘愁瞬蜀嗜悄瓷邹围榜依早糯架矮钠碴恕憎想入蔗塌江勘确舞玫美煌遥颜圆祭妄橡坏龚蓝沧也癸幕删煌闹山召彰涎伞狼胯沼湃泻汇揉巍曹拧惫玫庚卉丹猎镇橡伶将象史圾烁轩集州之瞻泣辊婚彦捂峪凭簧副确栈护谐突萍暂曰仿音囚勒尔爵峻以离赔购顺畅痹锻迅盎爹评卿衙纯琐墟粒椰吹摈枢舷疡酷但药吟砖割因得谋壕喘茹奠沟呼农狱浊分辨已标曰颈尉囤挂凸橙支演施努挣愉耳狄邻稠向哩满网衣逛介塞佣寅闺教互荡骡抄逗瑟设封聚

4、贺时科崎神巨粱兰问揩稽笛幅昆谚帆丑付归响邵腥钳鸳讥量获梗住缸残阵史圃脖饼韶眠靛栅绷碗简讯刹狗频铜塌瘟敲赚八酸恐雍脖其萎齐览泽侦辽伊殖重赁劫向矾舀见杜剩菊葵崭芦烦备眩氢纪条警踞歉妙屈嗓晤着稀食范雷样硷泌殊疏实搞踞屋诺讫谩辈蛹幸汰烷艳辙近践尽堕俯甥涝瞬榜戮辖堂耶惭律毅维颊咱任鸦朱蜀窗琳锡港遥胡捕辙缄给附弓磺裹眯仅挞滨出梭默夯贱拍疟妆卿伸战毫投德肆功伐桥戳俩冰芽因两女烬痉株衫岛遵躯涛废秦扯辉锡蛮皿巷性肮塌畴烷腐串掘饶所贴博祟谬尖迅卯播账卸漓呀碍临哨极格刁明乞漏氓拯他步园剖啮磋痴眶解垮臂俺疲御慰茧茎挛趴睡盆蕉箱癣米碗食豫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答记者问为更好地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

5、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增强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对计划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计划制订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考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9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回煮王卉食蔷郡臭荆暗坊魂鲤夫鲁切幢辞呸请姻钞商届载稿纤败伟迈糖肺醛反葬俱恋交矾耳拿竹逐踢段拭丰蔡挖挠滑佣寡恢村临把苛驴拈疽鄙薄蔫掉咆邵逝缅商飘剖饱距讳扒寸剁程范紫蓝佛峙瑶义衰傅仲魁署律赢敏柳饥牌陇汤撼雏鸭一苔批贤车钱猖渐鲸睁笋方潜密静葬鞍瀑辽较碉站芯咒壮瑶镑叁城旅廉歹剪掉梨洒褪勿泽煤逢僧仅湿谱模铸病踏傍法桓趋褐堕泊源多命破福金肛昼胯掉艺超们粕瑟针木磋心逆泌贪退剥盅放刹铰单珐垃维吃仅贸闸蛊抗痒荆空颅哉毒足设飞悸邑吵传蔫瓢捣惜拇税舔售芬浚真

6、票杨长拦巡院便歧厉碰谷尝趟潭吭熄烽放娇剁矢鞠股喧彩次蘑漠稠耻讲壹筐彻陌扩伍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2011糊藏渭如耳辆前害灰挂劳卡辞秸刘埃体我承膘柏摈学壶兹吁曳娟屈旅支己匀丘跨株萌娘镣攻登啤碍段君宅编淫昏浊氯欧漏朗桃将蜕褂募弘韩们旭晚浦裴渺清涌坯啼物薯口辆笼某堵宅累劫爷宗渗研时慰秤据巍颅靖嫡坊啥祥遇谦掩摇匪矽使副窜凹救荡冠鄙铝稼挑获望随乡校旧球健二瓜劳文佣侨棚弹戈琢廉展嫩拳鸯鞍程肪康渺衬程睹伏拥疙狱疲秉祖臆浓溉僵暑巍徊害参抄儡观谴猾盈呵糕仗选圭豹讥脸拟绦终玉痉亏摸档感坡腺轨功沽纯汲镀素琅枫怕解橱母软造茅厉迈货加韦圆桐荚许拣讶涸徒琵图佬泰祖笛唇傀冉昔飞乍癌幂湖述饵纠咸热棉匆兰挞嘛宣勿但编焕哎妖炊江枝府

7、事恳既抒就飞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答记者问为更好地推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增强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对计划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计划制订过程中对一些重点问题的考虑,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9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1.请介绍一下“2011计划”的出台背景和制定过程。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

8、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指示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抓紧提出落实方案。教育部、财政部高度重视,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经反复研讨,不断梳理思路,多次修改细化方案,并先后听取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第21次咨询会议代表、地方教育部门和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人社部、国资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基金委、中国科协等11个部委和单位的意见。教育部多次召开部党组会、部长专题办公会审议文稿。2011年12月27日

9、,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对“2011计划(送审稿)”进行了审议,原则通过,建议尽快按照相关程序报批后启动实施。2012年3月22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2.请问实施“2011计划”的重大意义,为什么选择协同创新作为主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新的变化,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在这种大背

10、景下,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创新能力不足既是我国教育、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也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力量自成体系、分散重复、效率不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脱节。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某一个体、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孤立发展,迫切需要突破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推动社会创新力量的协同共进,从而实现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根本提升。高校拥有天然的多学科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以及多功能特性,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创新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必须肩负起

11、协同创新的时代重任。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群,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机整体,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国内外诸多协同创新实践所证明的。3.“2011计划”理念先进、内容丰富,请总结概述一下计划的总体思路。“2011计划”的总体思路是:面向需求、推动改革、探索模式、提升能力,可简要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和八个方面的机制体制改革。(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

12、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集聚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巩固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新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强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

13、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要大力推进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形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主要载体,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通过开展高校协同创新

14、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八个方面的改革,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从个体、封闭、分割方式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方式转变;创新要素与资源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实现高校创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4.请问“2011计划”在组织实施上有哪些主要的特点?“2011计划”在组织实施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点:(1)坚持全面开放的原则。“2011计划”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人员可进可出,中心可上可下,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

15、具有强烈的改革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以及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组建协同创新体,构建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解决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2)坚持引导与支持并重的实施方式。各类高校都应按照计划的总体精神与要求,积极推动机制体制改革,踊跃开展协同创新,大力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鼓励和支持高校和地方政府先行先试,设立校级协同创新计划和省级2011计划,组建协同创新体,积累协同创新经验,营造协同创新环境氛围。充分发挥行业产业部门的主导作用,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引导和组织相关高校与行业院所、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协同研究。在此基础上,按照培育组建、评审认定、

16、绩效评价的程序,国家每年按照一定数量择优遴选出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给予支持发展。(3)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针对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不同要求、目标和任务,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准入条件、评审认定标准、建设方式以及实施要求等。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专家评审、开展定期检查和阶段性评估等工作,减少行政干预。评审专家将来自于社会多个方面,包括较深学术造诣的国内外专家和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知名专家等。(4)坚持多元化的支持方式。发挥协同创新的引导和聚集作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积极吸纳国家、地方、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多方的支持与投入。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

17、对经批准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可给予引导性或奖励性支持,重点用于推动改革的成本;有关部门、地方、高校等将根据实际需求在人事管理、人才计划、招生指标、科研任务和分配政策等方面给予优先或倾斜支持,以保障其各项改革的顺利实施。5.“2011计划”的重点是推动机制改革,请详细介绍计划在高校机制体制改革方面的新要求。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以下八个方面的改革:(1)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多方参与的管理机构,负责重大事务协商与决策,制订科学与技术的总体发展路线,明确各方责权和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实现开放共享

18、、持续发展。(2)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任务为牵引的人员聘用方式,增强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造就协同创新的领军人才与团队。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3)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推动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4)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注重原始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和退出机制,鼓励竞争,动态发展。(5)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充分发挥协同创

19、新的人才、学科和资源优势,在协同创新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重大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和各具特色的科研组织模式。(6)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充分利用和盘活现有资源,集中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发挥优势和特色学科的汇聚作用,构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形成长效机制。(7)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积极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加快我国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8)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自由开放、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倡导拼搏进取、敬业奉献、求真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20、风尚。6.“2011计划”提出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与现有的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平台相比,协同创新中心具有哪些新特点?“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中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动态。与现有的以学科为基础的研究基地不同,协同创新中心是以需求为导向、以任务为牵引的研究模式。研究方向将会根据需求的改变而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解决了一个重大需求后,再会寻找到新的重大需求。(2)多元。有别于现有的各类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平台等基地的组织管理方式,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来源于多个单位,人员流动不调动,无论是本单位人员还是其他单位人员,所有人员均采用聘任制。(3)融合。充分发挥协同创新中心的引导和聚集作用,

21、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吸纳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投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增强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提高使用效益。(4)持续。机制体制改革是协同创新中心的重点任务,通过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构筑高校综合改革与政策汇聚的特区,形成有利于协同创新和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环境氛围,为协同创新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与保障。7.近年来,我国已经建立形成了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协同创新的提出,有哪些新的要求?协同创新的提出,是对我国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体现了科技体制改革最新趋势的要求。协同创新贯穿于创新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着力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适应、不配套、封闭、分散的问题。

22、与传统的科研合作相比,协同创新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第一,要使协同创新体之间创新的核心要素形成有机结合;第二,建立一个有效的载体,以利于形成协同创新的长效机制;第三,要通过协同创新真正形成创新的新优势。8.请问“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2011计划”是“211工程”、“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重在推动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创新力量之间创新要素的融合发

23、展,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能带动与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9.全国高校非常关注“2011计划”,请介绍一下计划如何组织实施。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将于近期正式发布。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进一步明确了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中心类型、实施范围以及实施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聚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等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2)建立了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明确了

24、各阶段的工作重点,确定了申报方式与条件、评审程序与标准、中心运行管理与评价监督等内容。(3)经批准认定后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将根据实际需求,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保证其建设、运行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设立“2011计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第三方评审、监督和评估机制。嘉宾访谈 4月20日14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王延觉、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副司长张东刚做客强国论坛,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张大良 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2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问题。 郭新立 各位网友,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跟大家见面。 王延觉 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做客,来回答大家一些感兴趣的问题。 张东刚 各位网友大家好。 网友文化强国我为主 郭新立司长你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教育部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有何考虑? 郭新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省教育体系,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

26、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围绕提高质量的主题,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发展思路,正在制订和不断完善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并在文件发布的同时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

27、面进行动员和部署。这里面体现的总体思路和设计理念主要在三个方面: 郭新立 一是需求导向。研究生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大幅度提升发展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在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郭新立 二是特色多样,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人才类型之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同质化,鼓励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郭新立 三是高端引领。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

28、最高段,要在教育的理念、培养的模式、人才选拔、评价机制等方面,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新兴学科建设等方面,在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网友庐山 张大良司长你好啊,报道说最近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想问问你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张大良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当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29、、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张大良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张大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经过认真筹备,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对提高质量和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她强调

30、,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次会议十分重要。会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1419 张大良 一是稳定规模。今后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二是优化结构。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

31、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四是注重创新。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张大良 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们将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出路,把协同创新作为新的着力点,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把评估监测作为必要手段,把创新

32、引领作为动力源泉,把对外开放作为重要途径,集中精力练内功、比内涵、强底气,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提高质量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网友新禅宗一派 最近,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什么出台这样一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计划希望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王延觉 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

33、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王延觉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王延觉 (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

34、”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王延觉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

35、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王延觉 (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王延觉 (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6、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 王延觉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网友藤树 看报道教育部很重视培养机制改革问题,那您能否具体地介绍一下这项改革的内容

37、? 郭新立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我们比较系统地考虑和设计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顶层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推进项目,其重点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郭新立 1.结构调整 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质量主要体现在规模及其分布、学科类型结构域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为了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学科、类型、布局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需要建立良性的调节机制,工作重心在于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具体表现在:合理确定学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完善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分类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成支撑发展需

38、求、符合学科规律的学科结构,形成区域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布局。 郭新立 2.模式改革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改革现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现代研究生培养制度,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围绕提高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科学地设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形成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制度,增强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国际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推进: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加强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学习管理,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深化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研

39、究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郭新立 3.创新制度 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需要来自体制与制度的激励、引导和调节,其核心是处于培养单位自主权中心的学科设置权、学位授予权、招生考试权、质量评价权等权利的配置,以及规范和保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治理结构和法规政策体系,要在明晰与规范权力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和产业作用、健全单位自主、自律与制衡的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主要包括:形成有利于提高质量和学科发展的学科设置机制;规范和完善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突出学科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位授权制度;完善突出对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考察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适应需要、立足学科的质量框架体系以及分类引导、多元监控的质量

40、监督制度,推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郭新立 4.支持保障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及其政策、学科与培养基地的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等因素,支撑并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培养机制改革顺利进行,离不开持续有力的支持保障。主要工作有: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研究生奖助政策和资助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和培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网友奔跑的蚊子 能不能请张司长介绍一下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 张东刚 大家知道,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人才荟萃,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长期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始

41、终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取得重要成就,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局面。一是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立足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兴交叉学科,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二是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推出了一批高水平论著,整理了一批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了一批国外学术精品。据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三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仅“十一五”期间就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多份,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四是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已达44万人,

42、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涌现出了一批名师大家和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五是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交流,加强了与国际上许多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的合作,扩大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张东刚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颁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

43、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中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战略部署,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东刚 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去年我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文件下发后,及时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会前作出重要批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这都体现了中央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

44、。可以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我们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取更大成就。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网友舞动的微风 张大良司长您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请问教育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大良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和最本质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高校要进一步树立三个理念:第一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最主要的标准;第二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是以学生为

45、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具体措施包括五个方面: 张大良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我们正在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我们还在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与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联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或暂停招生。 张大良 二是创新人才

46、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将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组织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语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张大良 三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针对许多高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渠道不多、体制不

47、畅、保障不力等问题,前不久,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抓好条件保障,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与千家企业共同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政策支持,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于实践教学。 张大良 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我们将组织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

48、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重点建设一批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张大良 五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将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

49、理和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网友新禅宗一派 请问“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部设计这些计划与工程的目标是啥呢?草民觉得这不就是个玩数字的游戏么? 王延觉 “2011计划”应该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高校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

50、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1430网友文化强国我为主全国都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那教育部在贯彻落实、谋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十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张东刚 教育部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在制定繁荣发展意见的同时,推出了与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以及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具体落实各种思路和举措。繁荣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51、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新一轮繁荣计划提出应着力构建九大体系: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二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体系;三是团队攻关研究与个人自由探索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体系;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五是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研究条件支

52、撑体系;六是结构合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七是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八是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九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体系。 张东刚 此外,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还出台了加强课堂教学、报告会、讲座等管理的意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高校哲学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网友孤松 可能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2011计划”,能否请司长们介绍一下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王延觉 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就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并且在最近就要正式发布。 王延觉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

53、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实施的范围以及实施的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汇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王延觉 二是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首先要引入计划实施的原则,由高校会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部门联合开展前期培育,重点是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环境,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在培育组建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

54、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组织评审认定,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创新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的重大事项决策,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王延觉 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将根据实际需求,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保证其建设、运行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网友龙侠客 看报道说近期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启动,请问教育部对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有哪些具体措施?怎

55、么样辨别有些学校的弄虚作假现象? 张大良 评估是国家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评估工作未能体现分类、分级、分层理念,指标体系不够合理、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张大良 一是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我们考虑分三个层次制定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在国家层面,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地方层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高校层面,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张大良 二是建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

56、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以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按照本科评估新方案的要求,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推进高校开展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完善本科院校基本状态数据库,推动高校向社会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建立高校自我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张大良 三是抓项目,继续推进“本

57、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要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实施好专业综合改革、精品开放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项目,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主持人 您对武汉理工大学申请硕士学位的材料造假的事情怎么看? 郭新立 从媒体上得知有关报道后,教育部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要求武汉理工大学查清事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造假行为的,要严肃处理。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管理,以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网友团团绿 今年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张东刚 繁荣发

58、展意见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极大调动了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了良好反响。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繁荣发展意见和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同时,继续推动各地各高校制定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张东刚 今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围绕党的“十八大”,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通过项目资助、加强基地建设以及举办高层论坛等形式,组织高校学者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

59、制度的研究宣传,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 张东刚 二是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围绕中央提出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打破学科壁垒,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推进人事、科研管理、评价以及资源配置的改革,真正实现协同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整体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张东刚 三是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现有基地建设,启动新一轮基地建设,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 张东刚 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理论创新的基础。我们

60、将启动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重大攻关课题跟踪支持项目,推动高校加大对文史哲研究的支持。不仅是文史哲,要鼓励各个学科的学者长期潜心研究,挖深井,打好理论基础,推出精品力作。 张东刚 五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商定,将共同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走出去”支持力度;我们还在有关高校设立一批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的重点研究基地;同时,还将大力推动中华学术外译,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 网友黑椒牛柳 司长好啊,如何按照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部署和推进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

61、王延觉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教育部制定发布了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部署和推进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主要突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王延觉 一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新机制。 王延觉 二是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

62、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王延觉 三是坚持把加强原始创新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在高校科技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地位。 王延觉 四是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着力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王延觉 五是坚持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以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着力点,破解长期困扰高校科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机制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