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5944474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结 题 报 告郧西县实验小学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组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研究价值 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使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表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样

2、的发展演变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专业化正在逐步衰减,以至已经出现了取消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将其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共同培养的发展趋势。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只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还应该承载起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等重要的信息素养的重任,这在一定水准上提出了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和发展的新课题。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特别是近几年来小学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展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是到了势不可挡的势头,即便是乡镇小学或在边远地区,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所以,能够

3、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教育的信息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世界各国都把如何在中小学展开信息技术教育作为重大课题来研究。在我国,因为中小学展开信息技术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初步构建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硬件环境,众多学校都购置了计算机、装备了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阅览室、开通了校园网等。随着信息技术硬件环境的持续完善,如何展开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热点课题,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大都是局部的、分散的和经验性的,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还处于理论研究上

4、,如何让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找到最佳切入点,以发挥其巨大作用,这些实践经验还很匮乏。而我校现已经成功的完成了十堰市“九五”课题计划计算机和多媒体在教育中的使用和“十五”滚动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于此,我校现在决定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决定进一步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实行实验,旨在研究发现能够在新课改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育规律,形式和方法,促动我县信息技术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 1、结合当前课程改革,注重知识间的整合,将其它学科的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水平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体现

5、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性与工具性; 2、学科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这个先进手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革当前落后的课堂教学,实行学生自主学习的探讨,体现学生主体意识,促动学生个性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二)研究内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主要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以“任务驱动”学习信息技术;以“认知工具” 辅助学科教与学。1、信息技术学科的整合的研究a新课改下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b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c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综合学科的整合。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效果的研究a新课改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模式研究 b新课改下怎样利用信息技术

6、优化课堂教学c新课改下寻找信息后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最佳切入点3、利用整合培养学生水平的研究a新课改下“整合”过程中学生开拓创新水平的培养b新课改下学生信息处理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c新课改下学生的人文精神及实践水平的培养三、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了行动研究法,着重实行案例研究和理论概括。前者立足于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和教学活动来展示研究成果,提供研究依据,发现闪光之处,搭建研究平台。而后者,侧重于理论思辨和总结提炼,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基本操作思路是:整体参与,全面启动,操作引路,总结伴随,分项实施,重点突破。 整体参与,即全体教学人员都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发

7、挥团队作用,学校统筹管理。全面启动,即在各学科中均实行相关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操作引路,即从课堂教学入手,体现学科教学特色,体现信息技术功能。总结伴随,即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升,在“实践反思提升再实践”的螺旋链中获得深入发展。分段实施,即将研究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分解,或落实在不同时期,或落实到不同学科,或落实到不同的研究小组(个人)。重点突破,即在整体推进中,捕捉普通性、重点性的研究专题,进行重点突破。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一方面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学校团队作战的传统,同时注重加强同类型课题研修学校和研究小组的交流与研讨,并努力争取课程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科室的指导。在研究中发展,在发

8、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确保课题研究的圆满成功。四、实验步骤和时间安排实验周期为4年,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1、2007年2月底至8月底: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对实验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为课题实验储备人力资源。 2、2007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我校16年级进行实验,针对目前现有的信息教育技术教材和语文、数学、自然教材,设计与学科整合的具体课例,体现“任务驱动”和“自主学习”,并开发相应的教学和学习软件,积累经验,写出阶段总结,初步完成实验目标检测体系及方案。 3、2009年8月至2009年12月:学校所有班级推广,针对学科教学内容,选取操作性较强的课

9、例,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和互联网,以计算机为认知工具,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运用能力,并开发学科智能型教学和学习软件,整理阶段性成果,完善目标检测方案。 4、2010年1月至2010年7月:进一步丰富学校的资源库,组织实验教师开发所有学科教学、学习软件,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推广,形成我校信息技术教育特色教材,并写出结题性报告。五、主要研究成果概述在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关注下,在全体科研小组的通力合作中,经过过两年的探索研究和总结,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了一些实践经验,现总结如下。1摸索出一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如

10、:语文、思品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模式;英语学科,“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设计,培养英语应用能力” 模式。数学学科,“运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先练后学的尝试法”教学模式。 2.学校部分学科软件资源库建设初具规模。3“整合”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习惯的教学行为,改变传统教学结构的弊病,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 4、师生信息技术素

11、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学生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和网络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再是依赖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有 58篇获省市级奖;有123 篇获市县级奖,有教学设计 78 篇发表

12、或获奖;1节公开课获省一等奖;4节优质课获市级一等奖;两次说课竞赛分获省、市一等奖。 6.教育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的扎实进行,使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也为他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极好舞台。在本课题实践课活动中,有一批骨干教师,他们年轻,思想活跃,在教案设计中,有创新精神,有创意;他们肯学习,在计算机技术方面,不断提高,课件制作由请他人制作,到自己制作;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师生关系融洽,有事业性,有奉献精神。从课件构思到资料搜寻,资料库建立,课件制作,牺牲了大量的个人休息时间,甚至废寝忘食。课题研究的深入进行,对学校师德教育,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起到了良

13、好的促进作用。 7、建立了郧西县实验小学网站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专题网页。六、研究的特色及重点的突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平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但课堂是动态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制胜法宝,同样信息技术也不可能是万能钥匙。因此,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首先从思想认识上形成自己独特的理念。 1强调整合的必要性,找到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最佳切入点。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有机的、恰到好处,不是人为的拉郎配,不是每学

14、科、每堂课都必须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能把教师放在一边,更不能用多媒体代替教师讲课的全过程,只能是在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不能讲清楚的情况下应用。不是有整合就是创新,无整合就是传统。2注重整合的服务性,明白多媒体只是为教学服务。就是充分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在教学中的主要应用为:媒体教学、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等,所以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如何将学科知识进行数字化,借助网络和多媒体手段实现模拟仿真,创设有利于学生认知的学习环境。把握整合的规律性,就是看到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不适应性,硬件和软件的不支持性。认真研究和把握整合的规律。我们认为,信息技

15、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强调“过程性原则”,即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教学中,有了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侧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对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教师教会学生的是收集信息的价值判断,以任务为驱动,以目标作为寻找资源的目的和策略,当学生发现自己的技术不足以收集资源时,教师再教给他新技术。从系统论的角度讲,整合就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体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因此,我们看整合,重点不在课件和技术,而在观念和方法。 3多媒体教学在

16、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巨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分析现象、读取数据、对比总结,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表现。多媒体信息组合演示为主的教学形态的基本结构流程如下: 体验感受发现问题 实践探究意义建构 检验评价(1)运用多媒体资源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主体保持浓厚的兴趣,使之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心理研究表明:七

17、至十二、三岁的儿童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向抽象的逻辑方式过渡,但其大部分仍是具体形象思维。这就决定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兴趣点落在形象事物上。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2) 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培养观察思考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需求。创设问

18、题情境,就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设障立疑,引起学生的认识兴趣和认识矛盾,激起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而多媒体计算机的最大优点就是它可以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巧妙地运用电脑的图、声、动的集成性,通过创设生活问题情景、虚拟应用情景,营造学习氛围情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来源,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增加了学习的实践性与开放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运用自制多媒体课件反映学科知识本质规律,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 。数学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只是一味地通过讲

19、解来使学生理解知识,一来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二来学生也很难理解,学生就是记住了,也只是死记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识。因此,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提供生动形象的感性材料,为学生搭桥铺路,让学生参与其中,帮助学生观察、比较,逐步把握知识的实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数学概念、规律和法则。比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虽然学生通过对圆的剪、拼,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但对于推导过程中,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而此时,光靠教师说:只要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是很苍白的,学生的脑中不能很好地形成这个表象,因为他没有直

20、观感受过,明明是曲的东西,怎么会拼成一个长方形呢?这时,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二份,两种颜色各表示两个半圆,然后再把两个半圆再平均分成八个扇形,用这些扇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十六等分、三十二等分、六十四等分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直观地感受到等分的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然后再通过计算机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就可以比较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因此,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把抽象变形象,不仅学生爱看,而且容易理解,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借助多

21、媒体,不但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知识,同时,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规律,化繁为易简,化难为易,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4、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网络技术及信息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内容材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会分析、讨论和评价,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促进学生自觉地把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培养能力,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型形态。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对CAI的突破与超越,它改变了传统教学要素的基本概念或含义:即教学课程与教材资

22、源的概念、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及其活动的概念、教与学的方式的概念等。它是一种任务驱动式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网络资源的共享交流和人机交互的动态操作是这种模式的两大特点和优势。它的课堂设计表现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学生围绕学习主题,运用网络信息资源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展开学习。其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流程为: 问题导向 实例分析 学生操作 探究思维 交流评价确定主题 媒体演示 获取信息 意义建构 巩固练习(1)利用网络资源,以“任务驱动”为导向、学生的讨论评价为主的学习 信息资源的多渠道及丰富性,使得教科书的含义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印刷文本的教材被视盘

23、、录像教材所替代或补充,更重要的是那种以往以纲为纲、以本为一的做法将风光不再。人们更多地使用教学材料库,教学资源库,教学包或学习包等。这样做,不仅为了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畅游,淋漓尽致地体验寻求知识的乐趣,而且,也改变了关键所在教科书和大纲作为教学目标或任务的唯一来源,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从学生实际拥有的水平出发来施教,搭建平台,支撑学习。(2)运用网络资源,学生实时操作主动探究学习。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是一种“链接式”学习。即是学生利用网络的链接实现学习的非线性化。学生根据个人的认知结构、认知习惯和认知水平,在多种选择下独立地、主动获得教师指导下建构知识的意义。“链接式”学习实现了学生学习的

24、自主化、个性化。因此,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是非线性学习与线性学习的统一,它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图式进行同化或顺应,有利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开放性,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探究学习,是在语文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运用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基于网络的构建语文的活动过程,是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具体形式。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这有利于情境创设),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

25、持)。目前,在Internet上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和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而“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正是网络技术所能给探究学习提供的优势:绘声绘色的网页,丰富多彩的内容,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聊天室的实时,BBS的互动,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方式;思维的碰撞,到位的实践,更给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网络信息处理能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力提供了可能。

26、(3)运用网络技术实现人机交互,及时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网络可以作为学习的工具,作为学习的对象,作为学习的资源,作为学习的环境,网络更代表着另外一种更深刻的观念,即利用网络所提供的便捷快利,去形成自己的学习网络。在这一学习网络里,学习者本人处于中心。他与网上的其他兴趣相近者通过网络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共同寻找、开发和利用网络中的学习资源。与传统的学习小组相比,网络上的学习小组成员更广,没有空间的限制、年龄的限制。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在学习网络里,每个学习者既可是学生,也可以同时是其他学习者的老师。或者说,在网络世界里,已经没有了学生和老师的区分,

27、课堂中的老师也是一个学习者。每个学习者都具有多重的身份,他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求索者,又可以是知识与信息的提供者和分享者。对于这一点,在作文教学的评改阶段表现得最为显著。5、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性学习活动而互助协作、共同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网络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价,这种交流评价是多边的和自由的。这些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这种整合形态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习活

28、动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开放形态,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1)网络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活”素材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能针对学生生活实践,因地制宜,挖掘资源,其内容的选择注重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素材的利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学中,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把自然、社会环境中的广泛、有意义的素材引入课堂教学,提供大量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满足教师与学生的需求,以获取最佳的研究性学习效果。(2)计算机为研究性学习提

29、供良好的展示平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去,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能与生活中现实问题联系起来。问题情境的创设是研究性学习能否顺利实施的基础,教学时,通过计算机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把原本与学生生活实际隔离的现实问题搬进课堂,从而构建起真实的问题情境,这比教师用语言表达或用文字图片显现问题的效果更好。”如在教学直线、线段、射线认识时,通过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的无数个点,这些点将会形成什么呢?在学生尝试操作中,探究得出:无数个点形成线,直的线叫直线,从而感知,线是由点组成的,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七、问题与展望首先,整合不等于简单的相加,更

30、不是取代,而是与学科有机的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和学。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强调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其出发点首先应当是课程,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强调应当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的效果,能使学生完成用其他方法做不到的事。 第二,网上资源浩如烟海且鱼龙混杂,如何在有效的学习时间内,寻找到有用的学习资源,对我们成人而言也是相当困难的事,为此,经过多次实践和研究,我们可以采取制成网页,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网络环境中去搜索需要的资料。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事先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制作成网页应避免成为学生搜集、筛选、整合学习材料的代劳者,绝对避免教师借用“现代媒体”将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了

31、学生。当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适时把他们放到网络的“海洋”中去,在浩瀚的“海洋”中提高“游泳”的技术。如我校部分老师教学中事先把资料做成网页放到校园网上,其网页的基本框架是由:基本内容、拓展内容、相关连接等组成,学生既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来完成学习任务,又可以在网络世界中畅游,寻找素材,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第三,信息技术手段只是教学手段的一种而不是全部,有了信息技术手段不能贬低其他教学手段。注意传统教具、实物的作用,注意现场勘测、考察参观等实践活动的功能。要切合学校实际,符合一般的教学规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形成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第四,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应该是整体改革

32、,除了内容、手段和方法外,还要着重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形式,应建立在现代教学思想、理论下的课堂教学形式。 总之,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努力达到三个突破: 教学观念上的突破。通过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各种教改实践活动,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的人才。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上的突破。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学习方法上的突破。从“以教为主”转为“以学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尽管我们的课题经过一个时期的研究后,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不可否认也有其局限性。首先,受硬件条件的限制,网络教学的受益面不广;其次,学生的计算机技术不高,导致课堂费时比较严重;再次,有些教师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但是,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0一0年七月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