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5864854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4.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复习:第一板块 中国古代史 课时跟踪检测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课时跟踪检测(三)中华文明的鼎盛唐宋时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世族势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 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选D据材料“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由于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故D项正确。2美国学者G·罗兹曼认为:“科举曾充当过传统中国的社会和政治动力的枢纽。这种考试是为维持儒家的国家正统的运作需要而设计的,是授予特权

2、和打通向上层社会流动的手段,构成了社会理想的中国模式。”这是因为科举制的实施 ()A提升了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 B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C有利于强化专制和集权政治 D促进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选B材料强调科举制度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涉及政府官员的文化素质,故A项错误;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依据,体现了公正唯贤的选才标准,故B项正确;C、D两项题目中没有体现,排除。3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

3、解析:选A与材料相关的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从材料信息“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可知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4(2018届高三·苏州期中)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和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的内容,故

4、A、B两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力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5有学者认为,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这说明()A重视以史为鉴成为历代的传统B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C儒家伦理对古代帝王形成制约D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解析:选B帝王将相害怕史官不是以史为鉴,而是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故A项错误;据材料“帝王将相可能不怕天不怕地,但怕史官,在乎自己的历史形象。唐代以前,皇帝无权

5、阅读史官对他的记录,史官地位相当特殊”可知青史留名成为制约皇权的力量,故B项正确;儒家伦理和史官与皇权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错误。6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六年七月敕:如闻十六宅置宫市以来,成弊既久,须有改移。自今以后,所出市一物以上,并依三宫直市,不得令损刻百姓。”这说明唐代()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政府加强市场管理C着手打破坊市界限 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解析:选B材料中的“宫市”有限定的区域,即十六宅,但宫市设立以来,采购活动危害百姓,所以需要改变或者挪移,为此做出规定,“不得令损刻百姓”,可见这是政府在通过明文规定来加强市场管理,防止扰民或危害百姓

6、的事情发生,故B项正确。7从汉朝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变成了比较注重文献、 历史, 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儒学内在传统” 的是()A理生万物 B格物致知C心即理也 D强调人格、修养解析:选D朱熹认为“理”是永恒的,先于世界而存在的精神实体,世界万物只能由“理”派生,这不属于对原有传统的接续,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服务于求理的方法与手段,是新观点,也是不符合“内在传统”的,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是陆九渊的观点,其本身并没有直接关联到人格、价值、修养的强调,故C项错误。“强调人格、修养”是符合先秦儒学的传统,宋代理学的这种做法是“接续”

7、,故D项正确。8为方便商人长途贸易,北宋初年曾设立专门机构“便钱务”,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宋真宗时还下诏规定:“商旅自京(东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与材料中的“便钱”功能相当的是()A唐代的邸店 B唐代的飞钱C唐代的柜坊 D宋代的交子解析:选B根据材料“许民入钱左藏(即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可知,便钱是指存钱后的凭据,可以异地汇兑。唐代的邸店是供客商堆货、交易、寓居的行栈的称呼,故A项错误;唐代的飞钱是为方便商人异地取钱,带有汇兑功能的票据,与便钱功能类似,故B项正确;唐代的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故C项错误;宋代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便钱只

8、是异地汇兑的凭据,不是货币,故D项错误。9如图为宋朝画家王居正的纺车图,并有元朝赵孟頫题诗云:“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母子勤纺织,不羡罗绮荣。”下列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宋元时期纺织业的发展状况B反映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多样化C民营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解析:选D材料中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整体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田家苦作余,轧轧操车鸣”表明是小农经济,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不是经济形态多样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是家庭手工业,而非民营手工业,故C项错误;结合“母子勤

9、纺织,不羡罗绮荣”可知该作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下普通民众勤劳安宁的生活状态,故D项正确。10蒋传光在略论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治”秩序中指出:宋明理学又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具有浓厚宗教性的“礼”与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同时也就上升为论证君主专制的合理性,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的官方意识形态。由此可见宋明理学() 以“礼”为核心,构建新儒学体系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 通过强化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使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官方哲学ABCD解析:选C材料中宋明理学进一步把社会秩序的礼等同于“天理”,是以“理”为核心,故错误;宋明理学继承传统儒学的“礼”的思想,同时与统治

10、者所宣扬的“天命信仰”“王权神授”相结合,发展了传统儒学,故正确;宋明理学将伦理道德上升为“天理”, 从精神上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故正确;儒学上升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错误,C项符合题意。11(2018届高三·泰州模拟)南宋文人耐得翁在其游记都城纪胜 中记录南宋临安城:“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内亦有不当行而借名之者,如酒行、食饭行是也。” 由此记载可知()A南宋城市经济仍受政府管理B城市行会组织最早出现在南宋C医疗行业比餐饮业地位显著D临安城内已经形成地域性商帮解析:选A材料中“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

11、医卜亦有职”表明城市中各种行业都有官府的管理,故A项正确;题干所讲的是官府机构,并不是民间的城市行会组织,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医疗行业与餐饮业地位的对比,故C项错误;地域性的商帮出现在明清之际,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12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反映出理学一开始就追求()A欣赏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气节解析:选D由材料内容可知,理学从开始就追求气节,材料借用莲来说明其气节,故D项正确;欣赏自然、移情易性仅仅是最表象的内容,故A

12、项错误;材料与“存天理,灭人欲”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在于突出人和自然的关系,故C项错误。13宋人杨简任富阳主簿,断了一扬卖扇子的官司。事办完后问陆九渊:“何为本心?”陆说:“适闻断扇讼,是者知其为是,非者知其为非,此即本心。”杨说:“此如斯耶?”陆大声说:“更何有也!”杨顿悟。据材料陆九渊认为()A实践是获取真相的重要手段B天理人伦存于人们的本心之中C读书明理是做人的基本准则D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理终归为一解析:选B陆九渊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明理,天理人伦存于人的本心之中,符合陆九渊的心学思想,故B项正确。14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

13、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解析:选B材料叙述了鸟鸣与农作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陆游的诗歌,描写了田间农作的景象,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野人无历日”,描写得是普通农夫的生活写照,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农民按时劳作的相关信息,没有涉及农业生态环境的问题,故D项错误。15陆九渊说:“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他认为做学问假如想求得根本,就不要拘泥于对古代经书的追根究底。这说明陆九渊()A强调自身的修习与领悟B反对儒家思想对人的束缚C主张自由阐释儒

14、家经典D否定了“六经”的权威地位解析:选A根据材料“六经皆我注脚”,并结合所学得出陆九渊“心即理也”,强调内心的作用,故A项正确;宋明理学主张的“理”在社会的体现是“三纲五常”,并不反对儒家的束缚,故B项错误;“心即理也”,并不是强调随意性,而是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C项错误;题干意在借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与“本心”处处相通,并非否定经典的地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分)16中国古代皇权受到多种因素制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内侍侯莫陈利用(注:人名)以幻术得幸,骄恣不法,赵普(宰相)按其罪请诛之。帝(宋太宗)曰:“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普曰:“陛下不诛则乱天下法,法可

15、惜,此一竖子何足惜哉!”帝不得已命诛之。宋史纪事本末卷三材料二嫔妃久不得迁,屡有干请。上(宋仁宗)答以无典故(制度),朝廷不肯行。或对曰“圣人出口为敕,谁敢不从?”上笑曰:“汝不信,试为降旨政府。”政府奏无法。上收以示嫔曰:“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材料三上(南宋孝宗)因言:“朕近览神宗纪见是时灾异甚多,何故?”魏杞(宰相)等奏:“天出灾异谴告人君,正如父母训饬人子者。不必问自己有过无过,但常恐惧修省而已。”上曰:“卿之言甚善,若不恐惧修省,自取灭亡之道也。”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二九(1)据材料一,指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宰

16、相的传统职能。(4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对“诏敕”制度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规定在唐朝的制度渊源及具体表现。(5分)(3)据材料三,概括“魏杞等奏”体现的思想观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早完整提出这一思想的儒学家。(2分)(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国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岂有万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帝不得已命诛之”得出宋太宗对治罪侯莫陈利用从保护到同意赐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从秦代设立宰相制度以来,宰相的传统职能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凡事必与大臣佥议(共同商议),方为诏敕”得出宋代“诏敕”必由君臣

17、共同商议;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唐代三省六部制下皇权处于决策环节之内;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天出灾异谴告人君”得出天降灾异警告人君,属于天人感应;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可知最早系统阐述这一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第(4)问,根据材料一,制约皇权的有相权;根据材料二,制约皇权的有法律、制度;根据材料三,制约皇权的有传统思想、皇帝的自觉。答案:(1)变化:从保护到同意赐死。职能:辅助皇帝处理政事。(2)规定:君臣共议。渊源:三省六部制。表现:中书草拟;门下审核;尚书执行。(3)观念: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儒学家:董仲舒。(4)因素:法律、制度、相权、传统思想、皇帝的道德自觉。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