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 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5864768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修版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三轮:专题强化训练 训练23 含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训练2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7·安徽合肥二模,46) 材料李清照,以词著世,被称为南宋婉约派宗主。她前期的词,如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等作品,多写自然风光景物和个人的离愁,同时,较大胆地流露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望。南渡以后,李清照作品有较明显变化。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乌江)。“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兄薄殷用”(咏史)。诗句用咏历史人物斥责了当时“伪楚”政权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政策。在打马图经及“序”中,还提出了秣马厉兵,恢复中原的主张。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李清照不同时期文

2、学作品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清照前期词作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答案(1)特点:前期: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冲击传统伦理规范;后期:关注社会现实,体现爱国忧国气节。(2)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词易于表达情感;李清照个人的家境。解析(1)根据材料中“她前期的词,多写自然风光景物和个人的离愁,同时,较大胆地流露出自己对美好爱情生活的渴望”得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冲击传统伦理规范,根据材料中“南渡以后,李清照作品有较明显变化。诗句用咏历史人物斥责了当时伪楚政权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政策。在打马图经及序中,还提出了秣马厉兵,恢复中原的主张”得出关注社会现

3、实,忧国忧民的思想。 (2)一方面要结合宋代的社会发展,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数量的增加,社会政治方面,局部统一,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文学本身的发展,词易于表达情感,另一方面要结合李清照个人生活经历进行分析。2.(2017·四川自贡二模,46) 材料梁漱溟(18931988),近代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创始人之一。出身于中国传统官宦之家、诗书礼乐之家。其人生思想前后分为三期:“西洋功利派的人生思想” (19071912)“古印度人的出世思想”(19121921)“中国的儒家思想”(1921年以后)。他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与重建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1921年正值中西文

4、化论战正酣之时,其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他问出在西洋文化强大的冲击之下,中国文化出路何在?他本人不赞同国粹派顽固守旧的文化观,也不赞同全盘西化派一概否定传统文化及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主张,也不赞同中西文化相互调和的论调,认为并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该书出版引发新一轮的中西文化争论。 摘编自孙凯梁漱溟思想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梁漱溟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2)中国思想界讨论“中西文化竞争”时,“梁漱溟之问”引发思考。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答案(1)态度:先全盘西化,再重建

5、中国文化。 评价:梁漱溟的主张是身处时代变局中的资产阶级力图将西方思想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改造中国的可贵探索;也反映中国知识分子自觉担当救国责任的爱国情怀;是面对思想界混乱,对中西文明的反思,有利于儒家文化的批判继承。 (2)背景: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答3点即可得分)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据材料“他提出要首先全盘西化(短期目标,以民主和科学的西化为核心),然后再重新拿出中国文化(中长期目标)”可知先全盘西化,再重建中国文化;第二小问评价,需要放在特定的历史

6、背景中思考。 (2)据材料“1921年正值中西文化论战正酣之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需从内外两个方面思考,外部一战使人们对西方文化产生怀疑,引发思想界反思,内部五四新文化运动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民国初年文化氛围宽松,各种救国思想传入,思想界展开中西文化论战。3.(2017·河南高考考前预测,45) 材料梁启超1902年发表于新民丛报上的新史学,开“史学革命”之先声。文中,梁启超批判中国旧史学有“四蔽”(“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难以激起国民爱国之心,不能应对世界大局,“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

7、。因此,应进行史学革命。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他认为“以生人本位的历史代死人本位的历史,实史界改造一要义也。”他还罗列了中国历史要研究的重要项目,诸如“中华民族是否中国之原住民?抑移住民?”“中华民族由几许民族混合而成?其混合醇化之迹何如?”等,提出研究者要尽量摒弃主观偏见,对历史进行客观的研究。梁启超还抛弃了旧史学的循环史观,指出历史是螺旋式前进,“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人类共同的智慧、才力、道德的进步主要是“群”(包括“社会”的意思)等有价值的史学理念。梁启超理性批判,目的是在史学领域摆脱约束,向独立、自由、民主方向发展。他的新史学思想影响了一大批后来的史学家,

8、如吴晗、周谷城、吕思勉等。 葛喜生梁启超的史学革命和史学研究方法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发起“史界革命”的背景。(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梁启超的“史界革命”。答案(1)背景:民族危机加深,通过改造旧史学激发民族主义;西方先进史学理念的传入;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理念的影响。(2)贡献:指出旧史弊端;提出了新史学的目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提出进化史观等有价值的史学理念;影响后来的史学家。局限性:对旧史的批判值得商榷;还没有掌握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具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4.(2017·四川宜宾二模,46) 材料1933年,国民政府为衔接浙赣线与沪杭线拟建钱塘

9、江大桥,茅以升任工程处处长。当时,建桥需要500万元,浙江省只筹得200万元,工程直到1934年勉强凑齐经费才开工。钱塘江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势受山洪、海潮以及台风影响,江底流沙厚41米。对此,茅以升发明“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建桥末期,淞沪抗战正紧,为抗战需要,茅以升及其施工队冒着敌人的轰炸加速施工,1937年9月及10月铁路、公路相继通车,这是我国第一座公路铁路兼用的现代化大桥。建桥期间,茅以升吸收大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桥梁工程人才。同年底战局恶化,12月23日茅以升从全局出发,深明大义,亲自指挥炸毁大桥。大桥自通车至炸毁,尚不足3个

10、月,但抢运国家的物质到后方为数甚巨。仅杭州沦陷前3天,就有数十万难民通过大桥疏散至后方。 据项海帆等中国桥梁史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茅以升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遇到的困难。(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塘江大桥从修建到炸毁过程中茅以升的贡献。答案(1)困难: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经费紧张;日本侵华。(2)贡献:(任答3点) 进行技术创新: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 艰苦拼搏,冒死赶工:建桥末期,淞沪会战吃紧,为支持抗战顶着轰炸加速施工;培养桥梁工程人才:施工时吸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参加实践; 顾全局、深明大义:为延缓日军进攻炸毁桥梁,既为抗战抢运物资,又疏散了

11、民众。5.(2017·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46)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1755年1804年)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宪法的起草人之一,美国的第一任财政部长。 材料在美国史上,1781年至1789年被称为“危机时期”。当时,美国处于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凭借其自身强大的制造业和商业优势,对新生的美国进行了打击。“美国向何处去”一时成为建国者讨论的焦点。在美国出现了两条道路,分别是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 杰斐逊的观点与南部种植园园主不谋而合。种植园主虽然

12、对英国限制出口不满,却得益于优质廉价的工业品。因此他们主张自由贸易,同时加快向西部扩张,将西部广袤的土地变为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以增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1791年12月,汉密尔顿向国会提交了著名的关于制造业的报告。他指出,美国要想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绝对不能走小农经济之路、执行重农主义政策,一定要走工业化的道路、建成一个工业国。而且美国当时的工业属于“幼稚工业”,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然而汉密尔顿的提议并未得到重视。1789年,美国关税法案规定进口税率仅为9%,远不足以保护新生的制造业。 摘编自唐逸如美国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1)根据材料,指出

13、汉密尔顿和杰斐逊立国方略的不同。(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汉密尔顿关于发展“制造业”的观点。答案(1)不同:汉密尔顿:工业立国,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保护);杰斐逊:农业立国,自由贸易。(2)评价:汉密尔顿主张发展制造业,符合美国当时国情,利于增强美国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但他采取贸易保护方式发展制造业的做法具有时效性特点,从长期看不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不符合全球化贸易进程,其实质是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的反映。解析(1)根据材料“以托马斯·杰斐逊为代表的农业立国政策,以及由亚历山大·汉密尔顿鼓吹的发展制造业政策所以必须采取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知,汉密尔顿主张的是工业立

14、国和政府干预经济,而杰斐逊则主张农业立国并进行自由贸易。 (2)从积极影响和局限性两方面进行作答,一方面适应了当时美国的实际并有利于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这种政策又会阻碍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是一种利己主义的民族主义经济政策,并不利于美国经济的长久发展。6.(2017·广东揭阳一模,46)材料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

15、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针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

16、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晚年的李提摩太凭借在中国取得的成就,成为世界名人,在各大洲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的同时,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传教士身份,向各个国家的政要和社会贤达呼吁宗教宽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把几部重要的佛经翻译成英文。1913年,李提摩太辞去广学会总干事职务,光荣退休。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归纳李提摩太在华的主要活动。(2)根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评价李提摩太在华活动的历史影响。答案(1)活动:在华传教;参与地方赈灾;投身文化出版,宣传西学,进行思想启蒙;参与政治变革;发展地区教育。(2)影响:扩大了西方宗教在中国的影响;投身广学会的工作,宣传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推动中国的思想启蒙;积极参与中国的政治变革、发展新式高等教育,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文明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