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

上传人:wan****g1 文档编号:45492651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76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资源描述:

《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限空间作业专项方案(2017)(3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目录一、编制依据 .21编制依据 .32编制原则 .3二、工程概况 .41工程概述 .42主要工程量 .4三、有限空间定义和适用范围 .51有限空间定义 .52有限空间作业特点 .53适用范围 .6四、有限空间作业要求 .61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 .62设备安全检查 .63气体检测 .64作业环境级别判定 .105通风 .116二次气体检测 .127二次判定 .128个体防护 .129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 .1310防护设备设施配置 .1311作业 .16五、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71一般要求 .172照明和通信要求 .193安全防护 .194应急救援装备.20六、有限空间作业组织机构

2、 .201组织机构.202职责.21七、应急预案 .241应急原则.242应急响应.253报警和启动预案程序.264事故、隐患现场应急救援控制措施 .265应急结束.266信息发布.277后期处置.278应急处理措施.289应急保障措施.28编制依据1、编制依据序号类别规范、规程名称编号1国标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20112国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173地标北京市市政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56-20014地标北京市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操作规程DBJ01-62-20165地标北京巾道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BJ01-84-20056地标北京市给水与排

3、水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DBJ01-88-20057行标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8行标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9地标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1部分:通则DB11/ 852.1-201210地标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2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DB11/ 852.2-201311地标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第3部分:防护设施设备配置DB11/ 852.3-201412行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13地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场容卫生及消防保卫标准DB11/945-20122、编制原则1、严格按照施工图纸的要求,编制先进、

4、合理、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确保本工程工期、质量、安全、环保、文明施工等各方面目标的实现;2、严格执行设计文件和设计标准;严格执行与本工程有关的国家、行业及业主制定颁布的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和法规文件等;施工方案编制尽量做到总体施工部署和施工组织相结合;合理组织平行、交叉、流水作业,采用先进、配套的施工设备和技术,合理安排劳、材、机资源,确保工程质量和工期;严格按照环境保护法要求,坚持文明施工,规范化管理,积极维护当地自然环 境和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占用场地和对环境的破坏,防止环境污染,切实作好保护环境工作。合理组织施工阶段的交通运输,减少施工与行车干扰问题, 确保周边道路畅通。二工程概况

5、1、工程概述序号名称内容1工程名称密云新城再生水厂配套管网工程2建设地点西大桥经密云到密云县十里堡王各庄3顶管范围污水管线顶管干管长度7174米,支管长度468米;再生水管线顶管长度858米4建设单位北京市密云区水务局5监理单位北京燕波工程管理有限公司6设计单位北京国环清华环境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7施工单位北京建工路桥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8监督单位密云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9施工工期计划开工日期:2017年09月08日计划完工日期:2017年12月15日10质量目标合格11平面位置及走向位于潮白河、潮河、白河两岸,具体位置及走向详 见附图施工总平面示意图所示2、主要工程量1、管线设计 平面设计

6、:线路敷设起点为园林路与园林东路交叉口处的检查井,沿园林 路、水源路、白河石堤路、 潮白河左堤路一直敷设至新建再生水厂。 主管道分别 采用规格为DN15O0 DN16O0 DN1800钢筋混凝土管,支管道采用规格为DN12O0 DN1400钢筋混凝土管。2、 纵断面设计:污水管道与其他专业管线相交处,按照管线综合规划的竖 向要求控制污水管道标高,右堤路主要沿着道路的北侧绿化带布置。左堤路沿着 道路的南侧绿化带布置。施工方法:污水管道(除了穿水源路倒虹吸管段外)全 程采用顶管施工。3、 污水管道拟采用顶进法施工, 工作竖井布设位置应与管道检查井相结合。 接入工作竖井内检查井的圆管应做180混凝土

7、基础。顶管顶进时根据顶力顶距 采用压触变泥浆或涂抹非轻水剂等减阻措施。三、有限空间定义和适用范围1 有限空间定义有限空间是指在密闭或半密闭, 进出口较为狭窄,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 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如: 深基坑的肥槽、地下工程、隧道、管道、容器等。2、有限空间作业特点(1)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有:深基坑作业、竖井作业、地下暗挖顶 管作业等。(2)管道内部作业时照明、通信不畅,给正常作业和应急救援带来困难。(3)管道内部空间狭窄,管道在掘进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有毒有害气体、缺氧、 可燃气体等危害,沿线范围内支线较多,导致许多危害具有隐蔽性并

8、难以探测。(4)管道内部可能存在多种危害共存,如管道中存在硫化氢中毒危害的同时,还存在一氧化碳爆炸危害。(5)管道内部危害具有突发性。如开始开挖管道内监测时各项气体指标合格, 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对土层等进行扰动, 其中的隐含有毒有害气体会随之挥发, 突 然涌出大量的有害气体,造成急性中毒。(6)作业中使用电器漏电,作业使用的机械,都会给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带来潜在的危险。(7)竖井存在流沙、起拱、开裂等危险,造成坍塌、触电、中毒、机械伤害等 事故。3、适用范围本项目施工区域内从事有限空间作业和具有有限空间作业行为的施工区域适用于本方案。本工程涉及有限空间作业的主要有: 竖井施工、顶管作业、管道掘进的

9、开挖 作业。四、有限空间作业要求1、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1)作业前,应先封闭作业区域,并在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安全标志和警示标识应符合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中的有关规定。(2)夜间实施作业,应在作业区域周边显著位置设置警示灯、反光锥桶、反光警戒贴、频闪等警示标志;地面作业人员应穿戴高可视警示服,高可视警示服至 少满足GB20653规定的1级要求,使用的反光材料应符合GB 20653规定的3级 要求。(3)占用道路进行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符合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关于道路作业的相关规定(占道作业交通安全设施设置技术要求,DB11/854-2012)。2、设

10、备安全检查作业前,应对安全防护设备、个体防护装备、应急救援设备、作业设备和 工具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应立即更换。3、气体检测检测要求(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应严格履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在地下有限空间外按照氧气、可燃性气体、有毒有害气体的顺序,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进行检测。其中,有毒有害气体应至少检测硫化氢、一氧化碳。(2)地下有限空间内存在积水、污物的,应采取措施,待气体充分释放后 再进行检测。(3)应对地下有限空间上、中、下不同高度和作业者通过、停留的位置进 行检测,检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的上风口进行检测, 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 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4)气体检测设备

11、应定期进行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5)气体检测结果应如实记录,内容包括检测时间、检测位置、检测结果 和检测人员,检测资料交到总包安全部留存。(6)气体检测报警仪的使用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和DB11/852.2-2013的 要求操作。(7)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系统的, 作业过程中应全程运 行。(8)气体检测报警仪每年至少标定1次。应标定零值、预报值、报警值, 使用的被测气体的标准混合气体 (或代用气体) 应符合要求, 其浓度的误差应小 于被标仪器的检测误差。 标定应做好记录, 内容包括标定时间、 标定规格和标定 点等。(9)地下有限空间的管理单位,宜设置远程监测设施进行气体监测

12、,并建 立地下有限空间环境条件档案。(10)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复杂时,作业单位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 位进行检测。(11)作业中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未佩戴正压隔绝式呼吸防护 用品的作业人员应立即撤离地下有限空间。 气体检测报警仪达到预警值时, 所有 人员应立即撤离有限空间。二检测内容(1)在进行气体检测前,应对地下有限空间及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地 下有限空间内气体种类。(2)应至少检测氧气、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三预报值和报警值的设定(1)氧气检测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两级检测报警值,缺氧报警值应设定为19.5%,富氧报警值应设定为23.5%。(2)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设定预

13、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常见有毒有害、易燃易爆气体的浓度和爆炸范围气体名称相对密度 (取空气 相对密度为1)最咼容许 浓度(mg/m)时间加 权平均 容许浓 度(mg/m3)短时间 接触容 许浓度(mg/m3)爆炸范围(容积百 分比%)说明硫化氢1.1910一一4.345.5一一氧化碳0.97一203012.574.2非高原20一一海拔2000m3000m15一一海拔高于3000m氰化氢0.941一一5.612.8一溶剂汽油3.004.00一300一1.47.6一一氧化碳1.03一15一不燃一甲烷0.55一一一5.015.0一苯2.71一6101.458.0一注:最高容许浓度指工作地点、在

14、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毒化学物质 均不应超过浓度。2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指时间为全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指在遵守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 min)接触的浓度。4若其中有一项超出范围,严禁下井作业,直至气体合格,方可下井。(3)可燃气预报值应为爆炸下限的5%报警值应为爆炸下限的10%有毒 气体预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30%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30%有毒气体报警值应为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无最高容许浓度和短时间接触容许 浓度的物质,应为时间加权平均容

15、许浓度。四气体检测报警仪要求(1)气体检测报警仪应使用符合GB12358要求的直读式仪器。(2)气体检测报警仪的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3)作业者经常活动的地下有限空间,设置固定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五检测点的确定(1)评估及准入检测点确定应满足下列要求:1检测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2上、下检测点,距离地下有限空间顶部和底部均不应超过im中间检测点均匀分布,检测点之间的距离不应超过8m。(2)监护检测点应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不应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六检测方法(1)地下有限空间积水、积泥时,应先在地下有限空间外利用工具进行充 分搅动。(2)评估检测、准入检测、监护检测时,检

16、测人员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外的上风口进行。地下有限空间内有人作业时,监护检测应连续进行。(3)不同检测点的检测,应从出入口开始,按由上至下、由近至远的顺序 进行。(4)同一检测点不同气体的检测,应按氧气、可燃气和有毒气体的顺序进 行。(5)每个检测点的检测时间,应大于仪器响应时间。同一项目未施工完, 但中断施工30分钟及以上, 再次进入受限空间作业时, 必须重新进行安全检查, 确认安全可靠后,方准进入。(6)在进入有限空间前30分钟必须取样分析,取样应按照有关规定具有 代表性,特别是置换通风后的气体。 对各种可能存在的易燃易爆、 有毒有害气体、 烟气以及蒸汽、氧气的含量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如氧

17、含量19.5%23.5% 为合格,有毒有害物质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 ,合格后才允许进入受限空间 内作业,受限空间内温度应适宜作业人员进行作业。7)作业过程中应对受限空间采取机械强制通风措施, 确保受限空间内空 气流通良好。 施工单位应该根据作业环境特点, 合理安排进入受限空间内的作业 人员适时轮换作业或休息。 如进入受限空间内作业时间较长, 至少每1小时检测 分析一次有害气体、氧气含量;如检测结果有明显变化,则应加大检测频率;如 发现超标,应立即停止作业,迅速撤出人员。(8)每个检测点的每种气体应连续检测3次,以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9)两次检测的间隔时间应大于仪器恢复时间。(10)检

18、测时,检测值超出气体检测报警仪测量范围,应立刻使气体检测 报警仪脱离检测环境, 在空气洁净的环境中待气体检测报警仪指示回零后, 可进 行下一次检测。气体检测仪发生故障报警,应立即停止检测。七检测记录(1)气体检测应做好记录,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检测日期;检测地点;检测位置;检测方法和仪器;温度、气 压;检测时间;检测结果;监护者。(2)监护者应将评估检测数据、准入检测数据和分级结果,告知作业者并 履行签字手续。(3)监护检测应每15分钟记录1个瞬时值。4、作业环境级别判定根据危险有害程度由高至低,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分为3级。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1级:(1)氧含量小于19.5%或大于2

19、3.5%;(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3)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GBZ 2.1规定的限值。(见下附表1)二氧含量为19.5%23.5%,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环境为2级:(1)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且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10%;(2)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大于GBZ 2.1规定限值的30%且不大于GBZ2.1规定的限值; (见下附表1)(3)作业过程中易发生缺氧,如热力井、燃气井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4)作业过程中有毒有害或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可能突然升高,如污水井、化粪池等地下有限空间作业。三符合下列所有条件的环境为3级:(1

20、) 氧含量为19.5%23.5%;(2)可燃性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爆炸下限(LEL)的5%(3) 有毒有害气体、蒸气浓度不大于GBZ 2.1规定限值的30%;(4) 作业过程中各种气体、蒸气浓度值保持稳定。四作业负责人根据气体检测数据,依据DB11/ 852.12012的作业环境 级别判定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程度进行分级。其中,氧含量检测数据在23.5%以下的以最低值为依据,在23.5%以上的以最高值为依据,其 他种类气体以每种气体检测数据的最高值为依据。3级环境可实施作业,2级和1级环境应进行机械通风。GBZ 2.1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容许浓度(附表1)骨口.序号中文名英文

21、名化学文摘 号(CAS No.)OELs (mg/m3)备注MACPC-TWAPC-STEL1一氧化碳Carbon mono xide630-08-02020302硫化氢Hydroge n sulfide7783-06-4103汞-金属汞(蒸气)Mercury metal(vapor)7439-97-60.020.044叠氮酸蒸气Hydrazoic acid vapor7782-79-80.25、通风(1) 采取机械通风作业前,应先进行自然通风。(2) 地下有限空间范围通风条件复杂时, 应进行通风设计并经作业单位审 批后作业。(3)机械通风:机械通风应满足下列要求:作业区横断面平均风速不小于0

22、.8m/s或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0次/h;地下有限空间只有一个出入 口时,将通风设备出风口置于作业区区域 ,进行送风作业; 地下有限空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出入口、通风口时,临近作业者处进行送风,远离作业者处进 行排风。必要时,可设置挡板或改变吹风方向以防止出现通风死角。 通风设备 吸风口应置于洁净空气中, 出风口应设置在作业区, 不应直对作业者。 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应使用防爆型通风设备。 采用移动机械通风设备时,风 管出风口应放置在作业面, 保证有效通风。 应向地下有限空间输送清洁空气, 严禁使用纯氧进行通风。(4)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连续机械通风:评估检测达到报警值;2准入检测达到

23、预报值; 监护检测或个体检测, 达到预报值; 地下有限空间 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明火作业、内燃机作业及热熔焊接作业 等。6、二次气体检测存在 以下 情况之一 的 , 应 再次 进行 气 体检 测, 检测过 程应符合DB11/852.1-2012中气体检测的规定:(1)机械通风后;(2)作业者更换作业面或重新进入同一作业面的;(3)气体检测时间与作业者进入作业时间间隔10分钟 以上时的。7、二次判定作业负责人根据二次气体检测数据,依据本方案“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应 设定预报值和报警值两级检测报警值” 的规定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危险有害 程度重新进行判定。 降低为2级或3级环境,

24、以及始终维持2级环境的, 可实施 作业。1级环境的,严禁进行作业。8、个体防护(1)作业者进入3级环境,宜携带隔绝式逃生呼吸器。(2)作业者进入2级环境,应佩戴正压式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3)作业者应佩戴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防护用品,安全绳应固定 在可靠的挂点上,连接牢固。(4)作业现场应至少配备1套自给开路式压缩空气呼吸器和1套全身式安全带及安全绳作为应急救援设备,应急设备存放点距离作业点的距离不得大于400米。9、电气设备和照明安全(1)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存在爆炸危险的,电气设备、照明用具等应满足防 爆要求。(2)地下有限空间临时用电应符合GB/T 13869的规定。(3)地下

25、有限空间内使用的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36V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 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有限空间作业,手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10、防护设备设施配置(1)防护设备设施应符合相应产品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对于无国家标 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设备设施, 应通过相关法定检验机构型式检验合格, 所有安 全设备必须有合格证及检测报告。(2)地下有限空间内为易燃易爆环境的,应配备规定的防爆型电气设备。(3)地下有限空间总包单位和作业单位应对防护设备设施进行如下管理:1应建立防护设备设施登记、清查、使用、保管等安全管理制度;2应设专人负责防护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计量、检定和更换等工作, 发现设备设施

26、影响安全使用时,应及时修复或更换;3防护设备设施技术资料、 说明书、 维修记录和计量检定报告应存档保存, 并易于查阅。(4)安全警示设施1应在有限空间地面出入口周边使用牢固可靠的围挡设施封闭作业区域, 封闭区域应满足安全作业要求。2应在地下有限空间出入口周边显著位置设置安全标志、警示标识。安全 标志和警示标识颜色应符合GB 2893的规定,样式应符合GB 2894、GBZ 158中 的规定。3安 全 告 知 牌 可 替 代 安 全 标 志 和 警 示 标 识 , 安 全 告 知 牌 应 符 合DB11/852.3-2014的要求。4围挡设施、 安全标志、 警示标识或安全告知牌等安全警示设施配置

27、应符合 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5)作业防护设备1气体检测报警仪、通风设备、照明设备、通讯设备、救援设备等作业防 护设备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要求。2气体检测报警仪技术指标应符合GB 12358的要求,应至少能检测氧气、 可燃气、硫化氢、一氧化碳。3送风设备应配有可将新鲜空气送入地下有限空间的风管,风管长度应能 确保送入地下有限空间底部及作业区域。4手持照明设备电压应不大于24V,在积水、结露的地下有限空间作业,手 持照明电压应不大于12V。(6)个体防护用品1呼吸防护用品、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安全帽等个体防护用品配置种 类和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2应按照G

28、B/T 11651的要求,为作业者配置防护鞋、防护服、防护眼镜、 护听器等个体防护用品,并满足以下要求: 易燃易爆环境,应配置防静电服、 防静电鞋,全身式安全带金属件应经过防爆处理; 涉水作业环境,应配置防水 服、防水胶鞋; 当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场所噪声大于85dB( A)时,应配置耳塞 或耳罩。(7)应急救援设备设施1作业点400m范围内应配置应急救援设备设施。2应急救援设备设施配置种类及数量应符合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的要求。 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表规定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防护设备设施配置要求。 表所示的黑体字部分为 强制性条款。设各设庙科类及配冒耍求作业应急救援评佔总勿为:级或 2 级.且来入检测为

29、 2 皴坪估检测为 1 级或 2 级. 見奉入检测为 3 潑评估检测和准入橙测均为 3 仮安全#示设雄S2 暨状态配蛍耍求地下有队空间览奁出入 口冏边应至小配査1)1 誉 31捋设施;2)1 安全听吉、示标识戴 1 个具有取向誓示功绽的 安全吿知 Ft.蛇下有理空入 口圈边应至少配 3L 1) 1SS1?3设施; 1套 安全标志、誉示标识 5U个具有双百誉示功能的 安全Sxnrf,地下有汉空间 fesa 入 口底边直至少配直 1)1 SS?3 设施;8:1 套 安全标志.童示标识或 1个具有双向W示昉能的安全 aa/.应至少配直 1SSia设 施.气体檢测 衆警仪氐亘状态O配暨耍求1)作业前.

30、毎个作业者 进入有 PR 空间的入口应 配直 1台灵族式 T 体绘 测报警仪.2:作业中.每个作业直应至少有1W作业右配 311_台養 0 式或扩數式 气体绘测授誉仪.眩护 老忠配賈 1 台規吸武輒 体检测揺警仪,1)作业航岳个作业者 送入有氏空间的入口应 r现场急敦车辆保证道路疏遇1_ _ s_丄 %_应急处理程序5、事故、隐患现场应急救援控制措施1、 先引导现场作业人员脱离危险部位,疏散临近群众,撤离危险区域内所有人员,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立即拨打119和120,以尽快得到消防队员和急救 专业人员的帮助。2、再设立警戒线,封闭现场,及时抢救伤亡人员,尽力挽救生命,禁止闲 杂人员进入。3、

31、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4、 防止事故、隐患的扩大,将危害、损失控制在最小限度。5、 确保对危险场所实施隔离、标识、警戒,保护现场。6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决定应急状态下施工人员疏散、转移和安置的方式、范围、路线、程序6、应急结束当遇险人员全部得救,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 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 经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确认和批准, 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结 束,项目部应急救援队伍在专业救援队伍撤离现场后经过仔细检查确认安全后撤 离。7、信息发布项目部安全部会同有关部门具体负责将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抢救过程、 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向向上级进行汇报。8、后期处置(1)善后处置项目部安全

32、室、材料室、综合室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牵头组织安全生产事故的 善后处置工作,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污染物收集、清理与处理 等事项。尽快消除事故影响, 妥善安置和慰问受害及受影响人员, 保证社会稳定, 尽快恢复正常施工秩序。(2)事故灾难调查报告、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由项目部安全室牵头组成调查组进行事故调查; 必要时,报请集团公司组成 调查组组织调查。具体措施措施如下:1、查明事故原因及责任人。2、以书面形式向上级写出报告,包括发生事故时间、地点、受伤(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工种、伤害程度、受伤部位。3、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止此类事故再次发生。4、组织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5、

33、向所有人员进行事故教育。6、向所有人员宣读事故结果,及对责任人的处理意见9、应急处理措施1、管道打堵、勾头、截流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控制错施:管道打 堵、勾头、截流、掏挖人员与监护人员失去联系超过3分钟且呼叫无应答则视为 出现中毒、窒息事故。2、监护人员应立即呼救、示警并召集其他作业人员,防止单人施救造成事 故扩大。(1)井下人员系有安全绳时,施救人员应首先通过安全绳将伤者拉出,拉 绳时不得主拉硬拽,避免对伤者的二次伤害;(2)安全绳不得将伤者救出时,应进行气体检测、机械进风,同时划出隔 离严禁烟火;在井下气体检测未达标前不得停止机械进风, 下井施救人员必须佩 带安全绳、 安全帽、防毒面

34、具等个人防护用品; 井下气体检测缺氧时下井人员必 须使用氧气面罩或供氧装置; 井下气体检测甲烷、 一氧化碳超标时, 下井人员不 得穿易产生静电的衣物, 不得携带使用易产生火花的工具; 从井下吊送伤员时应 保证伤员, 防止与井壁磕碰; 伤员脱离危险区域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心脏按 摩及外伤包扎, 在医务人员接手治疗前不得停止。 在抢救伤员同时, 应打开相临 井盖,疏散附近作业人员及社会人员, 对存在爆炸可能的管道, 疏散管道沿线人 员,划出隔离带,严禁烟火。3、火灾 现场发生火灾时以“人身安全第一、适当保护财产、快速救火稳定火势”为 原则。迅速拨打119火警电话。4、一般触电事故现场应急救援控

35、制措施1使用电动机械、设备、手持电动工具和接触配电设备、电缆。电线的操作人 员,突然跌倒、浑身抽搐、身体与带电物体紧密接触且无法自主摆脱、呼叫无反 应则视为发生触电事故:2发现触电事故的人员不得与触电人及其所触及的物体接触, 按以下方法施 救:确定触电人所触及的带电体的电源受附近哪个配电箱、 开关箱控制, 迅速拉 开电箱中事故分路电源,不能确定分路时拉开总电源开关:3触电人所触及电源是经插头送电的, 可迅速拔下插头, 电源是压接送电的 应先取下相应熔断器后拆除压接线路;4触电人所触及的电源拆除后应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及时恢复照明供电以 利伤员抢救:5无法确定触电人所触及的带电体的电源受附近哪个配

36、电箱。开关箱控制 时,可用干燥的绝缘木棒、干燥清洁的衣服、布带等将触电人与带电体分离,施 救人员应穿戴绝缘手套、绝缘鞋;6触电人周围潮湿时, 应在触电人身旁放置干燥木版、 胶合板。绝缘垫等绝 缘物,施救人员站在绝缘物上按上法施救;7若触电人在梯子上或高处触电, 要防止其脱离电源后造成摔伤, 施救人员 不得直接接触金属梯、金属合架。8触电人脱离危险区域后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心脏按摩及外 伤包扎在 医务人员接手治疗前不得停止。5、交通安全防护1施工地点向迎车方向100米处设前方施工提示牌, 起点位置用设交通锥筒、 防撞筒、回转灯、LED闪灯、交通指示牌等标志,并设一名交通协管员指挥交通。2在施工

37、机械在道路上作业时, 设交通警示标志、 并设专人指挥疏导。 夜间 施工设照明灯照明。3施工现场采用全封闭导行措施, 因施工在非机动车道上, 故对非机动车道 进行才有锥桶进行封闭,留1条1.5米的自行车道。锥桶间距不差过5米。6、发生人员伤亡处理办法由于塌方、 触电发生人员伤亡, 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 由在场人员进行简单的 医务措施(进行相关培训),尽一切努力保证生命安全。7、管线破坏应对措施管线破坏,及时联系管线管理单位与维修单位迅速到场,根据管线种类采 取如下预案:1上水破坏后关闭附近水闸。 并与当地居民耐心解释, 为用水住户提供用水。2燃气管线破坏时封锁现场, 杜绝一切烟火, 对方圆百

38、米之内的人员及时疏 散,现场工作人员佩带防毒面具,待维修方到场后密切配合,整个过程快速、安 全、有序。3电缆破坏后保护现场,远离放电区,通知专业维修人员维修。4管线破坏后应本着 “快速、安全、有序维修第一、 责任第二” 的原则处理。8、停电事故处理为保证施工现场在出现突发停电事故能正常作业, 减少因停电造成的各种意 外,保证施工现场正常供电,针对现场实际情况,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设专人负责发电机的日常管理和维修保养。2加强施工用电线路的检查和维护, 因工程施工工期较长, 对老化线路必须 及时更换,确保线路正常,安全输电。3施工现场的配电房、 配电箱均加设防雨、 防风遮盖加固设施, 防止意外造

39、成断电。9、应急保障措施建立健全项目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救援信息系统和 资源信息联系网, 保证应急机构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为应急决策提供相关信息 支持。10、物资装备保障由项目部材料部建立应急救援设施、 设备的储备、 保养等制度, 并按需求购 置必要的应急物资和装备,当发生安全事故后由材料室组织车辆统一进行运送。11、培训与演练 (1)培训:项目部组织各级应急管理机构以及相关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 内容包括:有限空间存在的危险特性和安全作业的要求;进入有限空间的程序; 检测仪器、 个人防护用品等设备的正确使用; 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与应急救援预案 等,培训留存记录,有参加人员的签字确认。平时加强应急方面的安全知识,在 板报、标牌等中的宣传,以加强对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教育,积极组织社会 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2)演练:项目部根据自身特点,应急救援小组长组织本单位的应急机构成员 在有限空间作业前组织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习。 演习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经 验,为实战中救援做好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