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485240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02】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2】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2】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2002】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2】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李浩: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99第21卷第3期2002年6月Vol. 21 No. 3June 2002理工高教研究Journal of Tech no logy College Educati on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武汉理工大学 李浩摘 要:借鉴类型学理论,探讨其在建筑设计中处理形态构成时的作用;总结几种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为国内建筑设计人员提供一条处理“历史”与“现代”关系的新思路。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浩:类型学

2、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99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浩: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99上个世纪下半叶,城市化灾难性的盲目漫延导致城市特色日渐消亡。建筑上保守与创新间的矛盾也在加剧。一方面,一些过激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以其新未来主义的作品闯入 城市,忽略了城市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则是极其保守的传 统主义卷土重来。在这种局面下,许多建筑师开始积极地探 求新的建筑形态。对于建筑类型学,艾特曼曾指岀:“类型学 的方法对于历史的使用与美国目前流行的

3、对历史的掠夺是非 常不一样的美国是一种复兴主义的历史主义,而历史主义如果没有类型学的方法将流于摹仿”。大众接受了一种新形式后,新的类型就会为大众所接受。这样,建筑形态、建筑类型就会随社会而发展,呈现生命进化的模式;这很象遗 传学的规律,不是简单复制的克隆,也不是瞬间爆发的突变 。 二战后,西方各国建筑界都掀起了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即所谓的后现代主义运动。许多建筑师意识到现代主义用与传统决 裂的方式以图建立一种全新的生活和思想方式是一种历史错 误。类型学的兴起是其中的中坚思想之一。按类型学的思想,建筑学应该以修补匠(bricollage)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回顾,进行渐进革新,融历史与现实于一体,它不

4、是表面的形式革 命,而强调“建筑的本分”、“城市组织”、“整体”、“地方性”等 等。后现代建筑运动的大师中,许多位都有自己的类型学设 计方法,如意大利的罗西(Aldo Rossi)、卢森堡的克里安兄弟 (R&L. Krier)、德国的翁格尔斯 (O. M. Ungers)、瑞士的博塔 (Mario Bottal)、美国的霍尔(Steven Holl)等。他们的作品是类 型学运用中极富个性的表达,为城市和地域文化做岀了贡献。现代建筑类型学在欧洲得到广泛的支持,追随者甚多。主要原因是大多欧洲城市都留存有广博的文化遗产,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我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也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文化传统,但当代

5、中国建筑师在面对传统问题时总是力不 从心,同样陷入本文开头所说的两极震荡之中。类型学设计方法由符号化的方法出发,致力于形式探索,在确立了意义与 形式既同构又可分离的观察方法后,让我们了解到事物的深层结构。下面通过分析三位来自不同国度建筑师的作品;希望对我国建筑师能从本国国情岀发,发掘建筑创新之路有所启发。建筑形态生成法之一:类比的运用意大利建筑师罗西(Aldo Rossi)的第一个大型公共项目 是米兰市郊的低造价住宅一加拉拉特西区公寓。罗西认为 不论城市、建筑为什么样的功能服务,它最终将要归结为形式 类比及形式操作的结果。形式是有自主性的,但它的产生不 是无来由的,它根植于地方性的公共生活。人

6、与环境之间的互相塑造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人类正是在建造的过程中将地方的客观因素和人的主观愿望融合与建筑之中;地方性在建筑形式上烙上了它的印记。比起孤高的,只顾节省空间而设计的建筑,罗西的作品横长且低(全长182米),和周围有 沉重感的建筑相比,显得通透、纤细。他采用了米兰传统的开 敞连廊作为联系每一单元的内部街道,底层是一条极具特色的柱廊。该建筑平面和立面上的组合均为简单的几何要素:平面主要是短直线,立面上都采用了标准正方形,下部扁平的 立柱从正面看上去很纤细,形成了大面积的阴影,窗间墙和阳 台的凹进给立面带来戏剧性的阴影变化和强烈的浮雕感。这个建筑的形式语言,可以说是现代建筑中的“新建筑”

7、,连廊的 建筑形式不仅带有地方传统色彩,而且作为当时喜闻乐见的形式,令人流连忘返。这是罗西从事住宅类型学与都市形态 学研究的结晶。柱廊的原型来自罗西对意大利城市的研究,由于它与当地人的城市生活经验相联系,因而激发了人们对传统米兰公寓的联想和记忆。罗西解释道:“我更喜欢借助熟 悉的对象,虽然其形式和状态已经是定型化了的(固定的),但其意义可以变化我为米兰加拉拉特西区设计的公寓群 中,存在着一种与走廊类型工作室类似的关系,这与我在米兰传统岀租房的建筑艺术中经常体验到一种相关感觉有关,这些走廊象征了一种沉浸于日常生活琐事,家庭内部亲密以及多种多样个人关系的生活方式”。该建筑是一种居住类型上 的明确选

8、择。其来源是两个重要而相关的模型;一是作为现代建筑语言的组成部分;二是外廊作为一个内部的“街道”来 构想。罗西特别强调:“我认为在设计过程中类型的选择是至 关重要的。许多建筑作品是丑陋的,就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选 择没有被理解,也不含有任何意义”。原型物体揭示了永恒关 注的主题,这种存在(对象)介于“储存”和“记忆”之间。当考 虑到记忆问题时,建筑就招唤起自身的经验,它与新添加的意 义一同变化。建筑形态生成法之二:环境的关联瑞士建筑师博塔(Mario Bottal )认为建筑活动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活动。“是对基地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在基地中设 计”,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改变原有环境、创造新的环境的活动

9、, 是打破旧的环境平衡,创造新的环境平衡的活动。在设计思 想上,他首先考虑建筑所处的环境,但并不将所要设计的建筑 视为第二位的。他认为新建筑与原有环境的关联,至少应该反映岀它们之间固有的新与旧的关联。新建筑不仅要适应它 所处的环境,而且还要反映由于它自身的参与所构成的新的 环境关联。前者是现代主义所抛弃的;后者是历史主义所排 斥的。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博塔并不信仰赖特似的有机 主义原则 将建筑融于自然中,而是认为建筑应对自然进 行反抗与控制,并成为建成环境的构成元素之一。用他的话说:“建筑必然与自然处于矛盾中,在那些无穷的把建筑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奢望中,建筑与自然双方都会受到损坏”。博 塔的

10、常用手法是先用明确的几何方式(圆或正方)将建筑外部 形态界定岀来,强调实墙的围护感;再以开洞,或称为“龛” (Loggias)的东西,来建立室内外过渡空间,以产生与环境的对 话。这使室内外空间发生了互化,通透性被引入室内,房子似 乎又翻转到了自己的内部。博塔设计的第一个重要的公共建 筑是卢加诺的办公楼工程 。这个办公楼处理稠密的市中心的 转角处,联结着垂直相交的两条街道。而且其对角线方向是一个广场。这一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的场地特点是博塔进行 设计的根本依据。它的最突岀的特点是转角处的塔形处理 。 在沿街转角处两侧,博塔以其惯用的减法手法,在方盒子上雕 岀两个贯穿6层的灰空间(该楼共7层)。这样

11、在转角处自然 形成一个塔。在首层,该塔由上层的室内空间变成两片正交 的沿街墙面,因而使其两侧的灰空间在首层连通一气。两片正交的墙在转折点以等距断开,形成正对广场的开口。两侧灰空间的形状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在接近转角处以竖直线贯 穿六层高度,在另一侧以等距层层向灰空间内伸岀。这种处理,既使得建筑与街道转折自然、连续、无局促感,又突岀和强 调了转角。同时,由于面对广场的对称塔形处理,使之与广场发生了明确的联系。这种联系还通过塔顶的树而被强化。建筑形态生成法之三:杂交的建筑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在近20年来一直做着美国建 筑传统的研究,并将从传统获得的精神和设计逻辑注入当代 设计中。霍

12、尔将现象学思想和类型学方式结合起来,力求透过空间关系、功能、结构组织等表层分析去真正掌握建筑与场 所的精神实质,以求还原真实的生活“经验”撚后在特定场所 “锚固建筑”。在设计中他充分体现典型的类型住宅的构成要 素,并利用这些要素来调节、表达和强化场所经验,但这些要 素均是可变化、可选择的、操作上是一种“杂交”过程,如果将 其中的部分要素代之以其它的要素形式,这座建筑的精神气质仍然存在,即仍能保持住“格式塔心理学”上的完形结构。 福冈公寓是霍尔第6次获得PA奖的作品,这是个典型的杂交 建筑。根据基地要求与功能前设,28个住宅单元沿向南开敞 的4个庭园展开布置。霍尔力图在这些庭院空间内的日常家 居

13、生活中创造一种神圣的空间感觉。在充分了解基地的各种 环境因素及文化背景的基础上,霍尔共设计了 5种不同单元 类型的住宅单元以满足不同需求,同时也形成了内部空间的多个不同类型。北侧由一条带形通廊将5个单元联为一体,南侧住宅底层沿街是商店,上部为住宅。霍尔通过对各种组 成要素的理性分析,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与前部所临街道、后部 庭园及两侧建筑物的关系,并真实反应在其作品的平面布局 和剖面设计中。在5层不同平面上,霍尔采用了变化丰富的 交通空间来整合各个单元,在2层商店的屋顶是大面积水池,水池一侧的宽阔走廊从横跨商店的住宅下穿过,串联了两侧住宅入口和端部的楼梯及电梯间。在3层,联结住宅入口的公共走廊被戏

14、剧性的抛在了建筑外侧,所有住宅处口均设在北边,其中布置了部分向上跃层的住宅;在4层,不设公共走廊,只在北侧设少量凌空而架的悬梯,该层均为跃层住宅;而在5层,公共走廊又回归原位。由此混合类型的构成模式,霍尔通过不同的使用空间进行空间与其体量的“混合”、“杂交”、“迭合”造成一种要素的重复和变化的多样化造型。虽然采用的都是单纯明确的线条与冷静的块面组合,但创造岀了理性而富于活力的外部空间,其组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现岀一种内在历史文化持续感。类型学设计方法综合这些建筑师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都认为 相比于历史主义和象征主义 ,设计时应以改良的方式、缓和的 姿态将历史意象渗入现实中。这种类型学

15、设计方法分为两 步:1.对历史模型形式的还原 (抽象),从而获取类型 2再将 类型结合具体场所还原为形式。这种“形式一型一形式(新)”的设计过程即是类型学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这一操作过程中的重点是“类型选择”(抽象)和“类型转换”(还原)。类型的选择G.阿冈(G. Argan)说:“类型乃一系列类型”。这就是说 并没有一种固定的、超然的分类法和类型抽象法,故而建筑形 式类型的选择本身就直接影响其后整个设计过程的演化。如果对现代生活的建筑加以观察,我们可以很轻松地发现许多新的建筑类型,加大型购物中心 ,高层办公楼、火车站、机场 等,但这仅是从功能分类上来认识这些建筑;若从文化的角度 讲,这些

16、新形式大多从历史上的建筑类型中衍化而来,即可认为是历史上过去类型的重组。如一个高层办公楼就是底层为 “檐廊”、上面是“塔”。一个购物中心就是“仓库”和“檐廊”的 组合。从功能角度和文化角度来研究和设计建筑是截然不同 的。在西方文化中,诸如“塔”、“仓库”、“廊子”、“柱廊”、“广 场”、“中心空间”、“十字型组合”多都有各自的深层意义和特 殊意味。就象中华文化中“四合院” 一词的意义,决不仅仅是 指一个四边围合的空地 。现代人的生存环境 城市,不光 是一个人工制品,而且它还是集体的人工制品。其集体的性 质,将城市带进文化的地带。设计必须与特定文化背景的人 们头脑中共有的固定相类似;也就是说要尊

17、重当地公众群体 记忆,从而得到公众的认同。罗西等人的类型学方法就是认 为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设计就是要抽取岀那些特定的建筑形式,并去寻找生活与形式间的对应关系。对这些对象进行概括、抽象,并将历史上的某些 具有典型特征和类型进行组合、拼贴、变形,或根据类型的基 本思想进行重新设计,创造岀既有“历史”意义,又能适应人类 特定的生活方式,进而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变化的建筑。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实质在于辩证地解决了“历史”、“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它是从人类生活的文化角度来观察传统,而非局限于实用角度。上面讲述了类型是建筑师对历史形态的 抽象。这其间虽然也包含了若干可能性和设

18、计者本人的自我 阐释,但抽象总是一种相对简单化的手段,要使类型重新获得活力,就必须把抽取出的类型 “还原(reduction)到真实生活中 即类型的转换。类型的转换类型从历史生活中抽取岀了其深层结构。当这个理念世界中的骨架,重新置身于特定历史的文化生活中,真实的环境条件下,就可以产生岀类似于已往建筑而又绝不同于以往任 何建筑的一种感知上的历史连续性。因此建筑师要充分研究 其建筑所将占据的场所,发掘其精神特性。建筑实为场所经 验和类型经验的整合。“类型转换”是塑造建筑形态的最关键,而又最具创造性的一环。类型学作为一种方法,可以表现为一种概念或图式 但它并非可复制的模型,而是一种内在结构,人们依照

19、这种结 构概念进行变化和演绎,结合具体条件创造形态。这一过程 很大程度源于特定的时机(monment)与设计者的意图,同一类型在不同的作者手中会还原成差别甚远的实体形态。反观上面提到了三位建筑师,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时代,建筑师 如何依据类型的思想建立自己的设计方法并应用之,要比方 法本身来得更重要。随着类型学重要著作城市建筑(罗西著)中译本的引 入,建筑类型学的理论在国内受到了更大的关注。建筑类型学理论在西方已经过了数世纪的发展和完善,但仍不是至善至美的,它仍留有许多空白供后继建筑师去探索。对国外建筑理论的引进、研究和吸收,将使我国建筑师保持头脑的活力 和开放性;从而一点一点地创造属于我们自

20、己的建筑文化。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浩: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99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李浩:类型学设计方法在建筑形态构成中的运用99(上接第94页)三、通过混沌教学,实现在大学物理中引入计 算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的教学目标计算物理学是一门现代交叉学科,形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它作为对理论物理方法

21、和实验物理方法进行补充和更 新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实现物理过程的计算机模拟 、数 值计算、数字仿真等功能,被视为现代物理学的三大分支之 一。毋庸置疑,计算物理学的方法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研究 方法之一。从教学的角度看,第一,计算机的模拟功能及绘图 功能,不仅可以使物理过程变得直观 、具体和可控,有助于学 生观察、发现、分析研究和处理问题,也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 便利的全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有益到调动和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物理问题的动态视图也会加深学习的印象;此外通过更换参数来使同一系统实现多种运动形式的这种模 拟功能,可将物理规律与其成立条件的依赖关系表现得更加 生动具体,对培养和提

22、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训练和形成灵 活开阔的思维习惯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第二,计算物理学的数值分析法可以使学生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计算物理学并不是计算机学、数学和物理学的简单结合,它处理问 题的视角和岀发点不同于纯粹的数学,它对实验条件、环节和 各种参量的物理意义的考虑和尊重使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而这种实用性并不受专业的限制。因此,计算物理学的精神和方法会对各专业的学生形成长期有效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第三,学习和研究混沌理论主不开 计算机的使用。教师通过计算机来展示奇怪吸引子的奇异 性、混沌的无限嵌套的自相似结构无疑会增强教学效果,但是,如果这些方法不被学生实践和掌握

23、而只将计算机的使用 定位在教师用于“辅助教学”的概念上,那么我们关于混沌的 教学就无法避免“纸上谈兵”的结局,整个混沌教学也会因此 失之肤浅。事实上,对于大二的学生来讲,他们已经掌握了某 种计算机语言和基本的编程方法,将微分方程转化成差分方 程的方法只须对他们稍加指点即可。因此,“使学生初步掌握 某种计算机的模拟、绘图及求数值解的方法”的目标定位对学 生而言难度不大。华中科技大学已经在这个方向上迈出了更 大的步伐一一们将微积分和计算数学作为物理学课程学习 的基础工具。我们所看到的他们那些实验班的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研究能力的确令人惊喜。他们的实践证实了在大学物 理中引入计算物理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设想

24、具有可操作性。应该说,将计算物理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既是混沌教学的 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需要,因为对工科学生来说,认识 并掌握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意义远大于对知识本身的获 取。四、结束语本文仅就混沌教学中涉及的几个问题谈了我们的一些看 法。我们深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局限于教材改革 本身。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以及大学物理由于学 时的一再削减而面临的尴尬都是困扰教学改革的比较突岀的 问题。以混沌理论为例,它对目前大多数任课教师来讲都是 一个全新的理论,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他们参与改革的信心。因此要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教师首先要特别重视通过各种 方式实现自身的知识更新;学时少是国内的

25、大学物理入场多 年来一直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进行新教材设计时必须首先 考虑的问题之一。我们注意到,一些新教材是通过对物理学 各部分内容在逻辑体系上进行重组的做法来淡化这一问题的 影响。我们认为逻辑体系重组的做法值得提倡。只有将内容多与学时少的矛盾处理好,我们关于混沌内容的探讨才会具 有实际意义。参考文献11郝柏林1分岔、混沌、奇怪吸引子、湍流及其它J 1物 理学进展,198313(3)21赵凯华1从单摆到混沌J 1现代物理知识,199416(1 -3)31朱荣华1基础物理学(第一卷)M1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01641李元杰1大学物理CCBP教程M 1武汉:湖北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0 1 751张三慧1大学物理学(第一册)力学M 1北京:清华 大学出版社,19991461席德勋1非线性物理学M1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15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