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第09章习题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45402397 上传时间:2021-12-07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1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生化第09章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生化第09章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生化第09章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资源描述:

《生化第09章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第09章习题(2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九章糖代谢请预览后下载!一、选择题(一)A型题1.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辅酶是()A. TPPB. CoASHC. NAD+D. FMNE. NADP+2. 能提供高能磷酸键使ADP生成ATP的是()A. 1,6-二磷酸果糖B. 磷酸二羟丙酮C. 3-磷酸甘油醛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3-磷酸甘油酸3. 不参与糖酵解作用的酶是()A. 己糖激酶B. 6-磷酸果糖激酶1C. 丙酮酸激酶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 醛缩酶4. 关于糖酵解的正确描述是()A. 全过程是可逆的B. 在细胞浆中进行C. 生成38分子ATPD. 不消耗ATPE. 终产物是CO2和水5. 成熟红细胞的能源主要来

2、自()A.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B. 磷酸戊糖途径C. 糖原合成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糖酵解途径6. 缺氧时为机体提供能量的是()A. 糖酵解途径B.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C. 磷酸戊糖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糖原合成途径7. 催化丙酮酸生成乙酰CoA的是()A. 丙酮酸激酶B. 丙酮酸羧化酶C. 丙酮酸脱氢酶系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 乳酸脱氢酶8. 下列催化氧化脱羧反应的酶是()A. 葡萄糖-6-磷酸酶B. 丙酮酸激酶C.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D. ATP合成酶系E. 丙酮酸羧化酶9. 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的同时直接生成()A. ATPB. CTPC. GTPD. TTPE. UTP

3、10. 在三羧酸循环中,催化GTP生成反应的酶是()A. 异柠檬酸脱氢酶B.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C. 琥珀酸硫激酶D. 琥珀酸脱氢酶E. 苹果酸脱氢酶11. 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A. 丙酮酸激酶B. 异柠檬酸脱氢酶C. 丙酮酸脱氢酶系D. 琥珀酸脱氢酶E. 苹果酸脱氢酶12. 三羧酸循环一周,有几次底物水平磷酸化()A. 1B. 2请预览后下载!C. 3D. 4E. 513. 可直接转化为延胡索酸的是()A. 丙酮酸B. 6-磷酸葡萄糖C. 1,6-二磷酸果糖D. 琥珀酸E. 草酰乙酸14.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共有()A. 4次脱氢和2次脱羧B. 6次脱氢和2次脱羧C. 4次脱氢和3次脱

4、羧D. 6次脱氢和3次脱羧E. 5次脱氢和3次脱羧15. 葡萄糖的有氧氧化过程有几个耗能反应()A. 1B. 2C. 3D. 4E. 516. 1分子丙酮酸在线粒体内氧化生成CO2和H2O,可产生ATP的分子数是()A. 4B. 8C. 12D. 14E. 1517. 1分子3-磷酸甘油醛经过糖的有氧氧化途径彻底氧化,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的ATP分子数是()A. 2B. 3C. 4D. 5E. 618. 下列物质彻底氧化生成ATP最多的是()A. 6-磷酸葡萄糖B. 1,6-二磷酸果糖C. 3-磷酸甘油醛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草酰乙酸19. 一分子乙酰CoA彻底氧化可生成的ATP数是()

5、A. 36B. 24C. 12D. 2E. 320. 关于三羧酸循环的错误叙述是()A. 在线粒体内进行B. 反应是可逆的C. 是糖、脂肪、蛋白质的共同氧化途径D. 产生NADH和FADH2E. 有GTP生成21. 蚕豆病与缺乏下列哪种酶有关()A. 葡萄糖激酶B. 丙酮酸激酶C.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D. 内酯酶E. 转酮基酶22. 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是()A. NADPHB. NADHC. FMNH2D. FADH2E. CoASH23. 糖原合成的引物是()A. 原有的糖原分子B. UDP-GlcC. 葡萄糖D. UTPE. 6-磷酸葡萄糖24. 糖原合成所需的“活性葡萄糖”存在于下列

6、哪种物质()A. UDP-GlcB. ADP-Glc请预览后下载!C. CDP-GlcD. TDP-GlcE. 6-磷酸葡萄糖25. 需要UTP参与的是()A. 糖异生途径B.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C. 糖原分解途径D. 糖原合成途径E. 磷酸戊糖途径26. 糖原分子中每增加1个葡萄糖单位消耗的高能化合物数是()A. 1B. 2C. 3D. 4E. 527. 糖原合成过程的关键酶是()A. UDP-Glc焦磷酸化酶B. 糖原合成酶C. 分支酶D. 己糖激酶E. 葡萄糖激酶28. 糖原分解第一步反应的产物是()A. 6-磷酸葡萄糖B. 1-磷酸葡萄糖C. 葡萄糖D. UDP-GlcE. 1,6-二磷

7、酸果糖29. 糖原分解的关键酶是()A. 磷酸化酶B. 脱支酶C. 寡葡聚糖转移酶D. 分支酶E. 葡萄糖-6-磷酸酶30. 肝细胞中催化6-磷酸葡萄糖生成葡萄糖的酶是()A. 葡萄糖激酶B. 己糖激酶C. 磷酸化酶D. 葡萄糖-6-磷酸酶E.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31. 糖原合成与分解发生于糖原分子的()A. 还原末端B. 非还原末端C. N-末端D. C-末端E. 3'-末端32. 糖酵解、糖原合成、糖原分解等途径的共同中间产物是()A. 乳酸B. 丙酮酸C. 6-磷酸葡萄糖D. 6-磷酸果糖E. 1,6-二磷酸果糖33. 生理条件下发生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A. 肝B. 肺C.

8、肌肉D. 肾E. 脑34. 饥饿时,肝脏内下列哪条途径的酶活性最强()A. 磷酸戊糖途径B. 糖异生途径C. 脂肪合成途径D. 糖酵解途径E. 糖原合成途径35. 不属于糖异生作用的酶是()A. 葡萄糖-6-磷酸酶B. 果糖-1,6-二磷酸酶C. 丙酮酸羧化酶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E. 丙酮酸激酶36. 使血糖降低的激素是()A. 胰岛素B. 胰高血糖素C. 肾上腺素D. 糖皮质激素请预览后下载!E. 生长素37. 能同时促进糖原、脂肪合成的激素是()A. 肾上腺素B. 胰岛素C. 糖皮质激素D. 胰高血糖素E. 生长素(二)B型题A. 葡萄糖激酶B. 丙酮酸激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

9、D. 3-磷酸甘油酸激酶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38. 由葡萄糖进行酵解,催化其第二步不可逆反应的酶是()39. 葡萄糖在肝脏进行糖酵解,催化其第一步反应的酶是()40. 底物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酶是()A. 36分子ATPB. 24分子ATPC. 4分子ATPD. 2分子ATPE. 3分子ATP41. 由1分子葡萄糖生成1分子1,6-二磷酸果糖消耗()42. 1分子1,6-二磷酸果糖经糖酵解生成乳酸同时生成()43. 1分子丙酮酸转化为1分子乙酰CoA可生成()A. 糖酵解途径B. 糖的有氧氧化途径C. 磷酸戊糖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糖原合成途径44. 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是()45.

10、 需分支酶参与的是()46. 只在肝、肾进行的糖代谢途径是()A.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B. 丙酮酸羧化酶C. 丙酮酸激酶D. 丙酮酸脱氢酶系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47. 生物素是其辅基的是()48. 催化反应需GTP供能的是()A. 甘油B. 1,6-二磷酸果糖C. 3-磷酸甘油醛D. 1,3-二磷酸甘油酸E. 乳酸49. 不存在于糖酵解途径的化合物是()50. 糖酵解途径中发生裂解反应的是()51. 含有高能磷酸键的是()A. 丙酮酸B. 6-磷酸葡萄糖C. 磷酸二羟丙酮D. 琥珀酸E. 草酰乙酸52. 可直接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的是()53. 可直接转化为3-磷酸甘油醛的是()54.

11、 可直接生成延胡索酸的是()A. 琥珀酰CoAB. 3-磷酸甘油C. 3-磷酸甘油醛D. 1,3-二磷酸甘油酸E. 2,3-二磷酸甘油酸55. 可直接脱氢磷酸化生成高能化合物的是()56. 使NADH进入线粒体的载体是()57. 属于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的是()A. NAD+B. NADP+C. FMN请预览后下载!D. FADE. NADPH58. 琥珀酸脱氢酶的辅基是()59. 与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有关的辅酶是()60. 与6-磷酸葡萄糖转化为6-磷酸葡萄糖酸有关的辅酶是()(三)D型题61. 下列酶中,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的两个酶是()A. 己糖激酶B. 葡萄糖激酶

12、C. 6-磷酸果糖激酶1D. 3-磷酸甘油酸激酶E. 丙酮酸激酶62. 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转化为草酰乙酸时生成的两种还原型辅酶(基)是()A. FADH2B. FMNH2C. CoASHD. NADH + H+E. NADPH + H+63. 同是糖、脂肪、蛋白质分解最后通路的两条代谢途径是()A. 三羧酸循环B. 氧化磷酸化C. 糖酵解D. 糖原分解E. 磷酸戊糖途径64. 同是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的用于体内生物合成的两种物质是()A. NADH + H+B. NADPH + H+C. 5-磷酸核糖D. 磷酸二羟丙酮E. 丙酮酸65. 由葡萄糖合成糖原要消耗()A. ATPB. CTPC. GT

13、PD. TTPE. UTP66. 共同参与催化糖原分解的两个酶是()A. 葡萄糖激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己糖激酶D. 磷酸化酶E. 6-磷酸果糖激酶167. 同属于丙酮酸羧化支路并与CO2相关的两种酶是()A. 丙酮酸激酶B. 丙酮酸羧化酶C. 丙酮酸脱氢酶系D. 烯醇化酶E.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68. 丙酮酸羧化支路消耗的两种高能化合物是()A. ATPB. CTPC. GTPD. TTPE. UTP69. 催化同一化学键的改变但反应方向相反的两种酶是()A. 磷酸化酶B. 葡萄糖-6-磷酸酶C. 焦磷酸化酶D.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E. 糖原合成酶70. 属于糖酵解同一种酶的

14、底物的是()A. 磷酸二羟丙酮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C. 乳酸D. 3-磷酸甘油E. 3-磷酸甘油醛71.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底物和产物是()请预览后下载!A. 丙酮酸B. 乙酰CoAC. 乳酸D.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E. 磷酸二羟丙酮72. 含有硫酯键、都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A. 乙酰CoAB. 乙酰乙酸C. 琥珀酰CoAD. 丙二酸E. 3-磷酸甘油醛73. 下列化合物中,有2种必须在3种酶5种辅助因子作用下才能生成含高能键的产物,它们是()A. 3-磷酸甘油醛B. 2-磷酸甘油酸C. 丙酮酸D. -酮戊二酸E. 肌酸74. 催化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的两种同工酶是()A. 醛

15、缩酶B. 己糖激酶C. 异构酶D. 葡萄糖激酶E. 磷酸化酶75. 同属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又能直接脱氢氧化的羧酸是()A. 丙酮酸B. -羟丁酸C. 琥珀酸D. -酮戊二酸E. 柠檬酸76. 可催化底物循环的两种酶是()A. 己糖激酶B. 磷酸化酶C. 醛缩酶D. 葡萄糖-6-磷酸酶E.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77. 在维持血糖浓度恒定时起主要作用的代谢途径是()A. 糖原合成与分解途径B. 糖有氧氧化途径C. 糖酵解途径D. 糖异生途径E. 磷酸戊糖途径78. 糖酵解中可在同一酶催化下相互转化的两种化合物是()A. 葡萄糖B. 6-磷酸葡萄糖C. 乳酸D. 丙酮酸E. 3-磷酸甘油醛79

16、. 同作用于-1,6-糖苷键,但作用相反的两个酶是()A. 分支酶B. 脱支酶C. 糖原合成酶D. 磷酸化酶E. 淀粉酶80. 所催化的反应有巯基参与并有高能键形成的是()A. 丙酮酸脱氢酶系B. 丙酮酸激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D. 己糖激酶E.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81. 既是糖酵解产物,又是糖异生原料的是()A. 甘油B. 乳酸C. 乙酰CoAD. 丙酮E. 丙酮酸(四)X型题82. 关于丙酮酸激酶催化的反应,正确的是()A. 底物是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请预览后下载!B. 底物是2-磷酸甘油酸C. 产物有ATPD. 产物有丙酮酸E. 是不可逆反应83. 下列酶中,催化不可逆的耗能反应的是()

17、A. 己糖激酶B. 异构酶C. 6-磷酸果糖激酶1D. 3-磷酸甘油酸激酶E. 丙酮酸激酶84. 有氧时仍靠糖酵解供能的组织是()A. 肌肉B. 成熟红细胞C. 睾丸D. 视网膜E. 皮肤85. 丙酮酸脱氢酶系的产物是()A. 乙酰CoAB. CO2C. NADH + H+D. NADPH + H+E. FADH286. 以辅酶或辅基形式参与糖代谢的Vit有()A. Vit CB. Vit B1C. Vit B2D. Vit PPE. 泛酸87.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的产物是()A. 琥珀酸B. 琥珀酰CoAC. NADH + H+D. NADPH + H+E. CO288. 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

18、转化为草酰乙酸的中间产物是()A. 延胡索酸B. 苹果酸C. -酮戊二酸D. 柠檬酸E. 异柠檬酸89. 参与三羧酸循环的有()A. 丙酮酸B. 乙酰CoAC. 草酰乙酸D. 异柠檬酸E. 琥珀酸90. 三羧酸循环生成NADH的反应是()A. 柠檬酸异柠檬酸B. 异柠檬酸-酮戊二酸C. -酮戊二酸琥珀酰CoAD. 琥珀酸延胡索酸E. 苹果酸草酰乙酸91. 关于三羧酸循环(1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消耗1个乙酰基B. 有4次脱氢C. 有2次脱羧D. 生成1分子FADH2E. 生成3分子NADH + H+92. 葡萄糖通过有氧氧化可产生()A. 6-磷酸葡萄糖B. 6-磷酸果糖C. 1-磷

19、酸葡萄糖D. 3-磷酸甘油酸E. 琥珀酸93. NADPH + H+的主要功能是()A. 氧化供能B. 参与脂肪酸的合成C. 参与胆固醇的合成D. 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E. 参与肝内生物转化94. 糖原合成必需的是()A. UTPB. 糖原磷酸化酶C. 糖原合成酶请预览后下载!D. ATPE. 糖原引物95. 乳酸循环的意义是()A. 有利于回收乳酸B. 防止酸中毒C. 补充血糖D. 促进糖异生E. 促进氨基酸的分解代谢96. 能转化为糖的非糖物质有()A. 甘油B. 乳酸C. 丙酮酸D. 丙氨酸E. 天冬氨酸97. 关于丙酮酸羧化反应()A. 底物包括丙酮酸B. 底物包括CO2C. 产物包

20、括草酰乙酸D. 由ATP供能E. 由丙酮酸羧化酶催化98. 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过程所必需的酶是()A. 丙酮酸羧化酶B.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C. 果糖-1,6-二磷酸酶D. 6-磷酸果糖激酶1E. 葡萄糖-6-磷酸酶99. 血糖可转化为()A. 糖原B. 脂肪C. 胆红素D. 核糖E. CO2和H2O100. 肾上腺素促进()A. 肝糖原合成B. 肝糖原分解C. 肌糖原分解D. 糖异生E. 糖转化成脂肪二、名词解释101. 物质代谢102. 糖酵解103. 糖的有氧氧化104. 三羧酸循环105. 糖原合成106. 糖原分解107. 糖异生108. 底物循环109. 血糖110

21、. 肾糖阈111. 低血糖112. 高血糖113. 磷酸戊糖途径114. 耐糖现象115. 情感性糖尿116. 肾性糖尿117. 乳酸循环 118. 丙酮酸羧化支路三、填空题119. 物质代谢包括_、_和_三个阶段。120. 人体内作为能源的糖主要是_和_。121. 蛋白多糖是_与_结合而成的多糖。122. 从葡萄糖开始酵解,首先经_酶或肝中_酶催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123. 从葡萄糖开始,每生成1分子1,6-二磷酸果糖,消耗_分子ATP,如从糖原开始,则消耗_分子ATP。124. 1,6-二磷酸果糖在醛缩酶催化下裂解为2分子磷酸丙糖,即_和_。125. 在酶催化下,3-磷酸甘油醛经_和_生

22、成1,3二磷酸甘油酸。126. 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与NADH反应生成_和_。127. 在糖酵解中,_、_及_三个酶所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请预览后下载!128. 每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_分子乳酸时净生成_分子ATP。129. 人体内不能进行糖的有氧氧化的细胞是_。130. 糖无氧代谢的终产物是_。131. 丙酮酸脱氢酶系包括_、_和_等三个酶。132. 三羧酸循环的起始反应是由乙酰CoA与_缩合成_。133. -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是由_、_及_等三个酶组成的。134. 三羧酸循环中琥珀酸转化为草酰乙酸共有3步反应:即脱氢、_和_。135. 三羧酸循环的主要调节酶是_。136. 在有氧条件下,

23、每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时,可净生成_分子或_分子ATP。137. 磷酸戊糖途径是体内利用葡萄糖生成_糖的唯一途径,为体内_的合成提供了原料。138. 胆固醇和脂肪酸合成由_提供氢,后者来自_途径。139. 储存糖原较多的组织是_和_。140. 在糖原合成反应中,新加入的葡萄糖残基以_键连结于糖原引物的_端。141. 在生理条件下,_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当饥饿或酸中毒时,_能增强糖异生作用。142. 1,6-二磷酸果糖在_酶催化下水解脱去_而生成6-磷酸果糖。143. 在糖异生过程中,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_水解为_和磷酸。144. 某些氨基酸脱氨基产生的_可通过_转化为糖。145. 血糖的来源有

24、:食物中的糖、_和_。146. 血糖进入肝脏和肌肉组织后,可以分别合成_和_而被储存。147. 在短时间饥饿条件下,_是血糖的主要来源,所以_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器官。148. 进食大量糖后,血糖浓度_,可出现一时性糖尿称_。149. 糖异生过程的关键酶是_、_、_和_。150. 糖酵解全过程可分为_、_、_和_四个阶段。151. 在糖酵解过程中,糖原首先经_催化生成1-磷酸葡萄糖。152. 参与血糖浓度调节的激素有_、_、_、_、_和_,其中_是降低血糖的激素。四、问答题153. 简述糖的主要生理功用。154. 糖酵解有何生理意义?155. 简述糖酵解的四个阶段。156. 图示糖的有氧氧化与

25、糖酵解的关系。157. 简述丙酮酸脱氢酶系的组成。158. 简述糖的有氧氧化的三个阶段。159. 论述三羧酸循环的结果及其主要特点。160. 简述三羧酸循环中的脱氢及脱羧反应。161. 糖的有氧氧化及三羧酸循环有何生理意义?162. 试从下列各点比较糖酵解与糖的有氧氧化的不同:反应条件;反应部位;终产物;产能。163. 论述由葡萄糖或糖原生成1,6-二磷酸果糖的反应过程。164. 简述1,6-二磷酸果糖分解为3-磷酸甘油醛的反应过程。165. 论述3-磷酸甘油醛生成丙酮酸的反应过程。166. 计算1分子葡萄糖在肌肉组织中彻底氧化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请预览后下载!167. 计算从糖原开始的1

26、个葡萄糖单位在肝脏彻底氧化可净生成多少分子ATP?168. 磷酸戊糖途径有何生理意义?169. 简述糖原合成的反应过程。170. 简述肝糖原分解的反应过程。171. 肝糖原和肌糖原的代谢途径有何不同?为什么?172.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有何生理意义?173. 为什么说肌肉活动剧烈时,肌糖原也是补充血糖的途径?174. 简述人体内6-磷酸葡萄糖有哪些代谢去向?175. 乳酸是如何异生成葡萄糖的?176. 糖异生有何生理意义?177. 简述胞液中草酰乙酸合成葡萄糖的反应途径,该过程有哪些酶是关键酶?178. 血糖有哪些来源与去路?179. 简述胰岛素的作用机制。180. 试论述肝脏对血糖的调节。1

27、81. 肾脏是怎样调节血糖的?182. 简述低血糖的可能原因。183. 试述耐糖曲线的临床意义。184. 简述耐糖现象与耐糖曲线的关系,如何绘制耐糖曲线?185. 从生化角度简述糖尿病的病因。186. 试根据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解释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187.糖尿病患者可有哪些糖代谢紊乱?答案一、选择题1.C2.D3.D4.B5.E6.A7.C8.C9.C10.C11.B12.A13.D14.D15.B16.E17.B18.B19.C20.B21.C22.A23.A24.A25.D26.B27.B28.B29.A30.D31.B32.C33.A34.B35.E36.A37.B38.

28、C39.A40.B41.D42.C43.E44.B45.E46.D47.B48.E49.A50.B51.D52.B53.C54.D55.C56.B57.A58.D59.A60.B61.DE62.AD63.AB64.BC65.AE66.BD67.BE68.AC69.AE70.AE71.AB72.AC73.CD74.BD75.CD76.AD77.AD78.CD79.AB80.AE81.BE82.ACDE83.AC84.BCDE85.ABC86.BCDE。丙酮酸脱氢酶系是复杂的多酶体系。包括丙酮酸脱氢酶(辅基是TPP)、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辅基是硫辛酸)、二氢硫辛酸脱氢酶(辅基是FAD),并需要线

29、粒体基质中的CoA、NAD+。87.BCE88.AB89.BCDE90.BCE91.ABCDE92.ABDE93.BCDE94.ACDE95.ABCD。从乳酸循环图可分析乳酸循环的意义,但其中促进氨基酸的分解代谢与乳酸循环无关。96.ABCDE。甘油可转化为磷酸二羟丙酮;丙氨酸可转化为丙酮酸;天冬氨酸可转化为草酰乙酸。上述磷酸二羟丙酮、丙酮酸、草酰乙酸均可沿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97.ABCDE。丙酮酸羧化反应是丙酮酸羧化支路的第一步反应,从该反应即可确定相关选项。98.CE99.ABDE100.BCD。肾上腺素是使血糖升高的激素,它可通过调节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同时,肾上腺素还能促

30、进肌糖原的分解。二、名词解释101. 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102. 葡萄糖在无氧情况下,经过许多中间步骤分解成乳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合成ATP的过程。请预览后下载!103.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O2和H2O并释放出大量能量合成高能化合物的过程。104. 首先是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后者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最后又生成草酰乙酸,由于此循环过程经过三个羧基的柠檬酸,故称三羧酸循环,又称为柠檬酸循环。105. 体内由单糖合成糖原的过程。106. 糖原分解成葡萄糖的过程。107. 由非糖物质合成葡萄糖的过程。108. 由两种催化不可逆反应的酶催化的两种底物互相转

31、化形成的循环。109. 血液中的单糖,主要是葡萄糖。110. 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用血糖浓度8.899.99mmol/L表示。111. 空腹血糖浓度低于3.89mmol/L称为低血糖。112. 空腹血糖浓度超过7.22mmol/L称为高血糖。113. 葡萄糖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等催化分解,生成NADPH和磷酸戊糖的代谢途径。114. 是指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115. 情绪激动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超过肾糖阈引起的糖尿。116. 由于肾脏疾患,导致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减弱,肾糖阈下降而出现的糖尿。117. 肌糖原分解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变成乳酸,乳酸可经

32、血循环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经血循环回到肌肉重新合成糖原。此循环称为乳酸循环118. 丙酮酸羧化支路是丙酮酸经草酰乙酸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的代谢,该代谢绕过了糖酵解的第三个不可逆反应,是许多物质进行糖异生的必经之路三、填空题119. 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120. 糖原;葡萄糖。121. 糖胺聚糖;蛋白质。122. 己糖激;葡萄糖激。123. 2;1。124.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125. 脱氢;磷酸化。126. 乳酸;NAD+。127. 己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128. 2;2。129. 成熟的红细胞。130. 乳酸。131. 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

33、辛酸乙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132. 草酰乙酸;柠檬酸。133. -酮戊二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琥珀酰转移酶;二氢硫辛酸脱氢酶。134. 加水;再脱氢。135. 异柠檬酸脱氢酶。136. 36;38。137. 5-磷酸核;核苷酸。138. NADPH;磷酸戊糖。139. 肝脏、肌肉。140. -1,4-糖苷;非还原。141. 肝脏;肾脏。142. 果糖-1,6-二磷酸;磷酸。143. 6-磷酸葡萄糖;葡萄糖。144. -酮酸;糖异生作用。145. 肝糖原的分解;糖异生作用。146. 肝糖原;肌糖原。147. 肝糖原;肝脏。148. 大幅度升高;饮食性糖尿。149. 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

34、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150. 葡萄糖1,6-二磷酸果糖;1,6-二磷酸果糖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3-磷酸甘油醛丙酮酸;丙酮酸乳酸。请预览后下载!151. 磷酸化酶。152. 胰岛素;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生长素;甲状腺素;胰岛素。四、问答题153. 氧化供能,糖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由糖氧化分解供应。每g葡萄糖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可释放能量约17kJ。糖也是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如糖脂是神经组织及细胞膜的成分;核糖和脱氧核糖是核酸的成分;蛋白多糖是结缔组织基质的成分。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是糖蛋白,如抗体、某

35、些酶和激素等等。154. 供能:某些组织如红细胞、皮肤、睾丸、视网膜等,即使在有氧时也进行糖酵解获得能量。糖酵解是机体缺氧时补充能量的一种有效方式。如生物体进行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处于相对缺氧状态,此时糖酵解加强,获得能量。糖酵解的逆过程是非糖物质转化为糖的途径。155. 糖酵解在细胞浆中进行,反应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或糖原转化为1,6-二磷酸果糖。第二阶段:1,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磷酸二羟丙酮和3-磷酸甘油醛。第三阶段:3-磷酸甘油醛转化为丙酮酸,其中3-磷酸甘油醛的脱氢反应是糖酵解唯一的脱氢反应。第四阶段:乳酸的生成。在无氧情况下,丙酮酸接受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NADH +

36、 H+中的两个氢原子,还原成乳酸。乳酸是无氧代谢的最终产物。156.157. 丙酮酸脱氢酶系是一个复杂的多酶体系,包括丙酮酸脱氢酶(辅基是TPP)、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辅基是硫辛酸)、二氢硫辛酸脱氢酶(辅基是FAD),并需要CoA、NAD+。此多酶体系形成了紧密相连的连锁反应体系,故催化效率较高。158. 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在细胞浆中进行,葡萄糖丙酮酸;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丙酮酸乙酰CoA;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CO2和H2O,释放大量能量。159. 三羧酸循环每循环1周消耗1个乙酰基,反应过程中有4次脱氢,2次脱羧反应,产生12个ATP。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成酶,异柠檬

37、酸脱氢酶、-酮戊二酸脱氢酶系所催化的反应是不可逆的。此三种酶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三羧酸循环的起始物质是草酰乙酸,它可参与其他代谢而不断更新。异柠檬酸脱氢酶是三羧酸循环的主要调节酶。160. 异柠檬酸氧化脱羧生成-酮戊二酸:异柠檬酸 + NAD+-酮戊二酸+ CO2 + NADH + H+-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酮戊二酸 + NAD+ + CoASH琥珀酰CoA + CO2 + NADH + H+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 + FAD延胡索酸 + FADH2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苹果酸 + NAD+草酰乙酸 + NADH + H+161. 氧化供能,每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生

38、成36或38分子ATP。三羧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终共同途径。请预览后下载!三羧酸循环是连接糖、脂肪、氨基酸代谢的枢纽。162. 糖酵解与糖的有氧氧化的不同点: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条件不需氧需氧反应部位细胞浆细胞浆和线粒体终产物乳酸CO2和H2O释能少多163. 从葡萄糖开始,在己糖激酶或肝中葡萄糖激酶的催化下,葡萄糖磷酸化而生成6-磷酸葡萄糖,这是消耗1分子ATP的不可逆反应;若从糖原开始,则在糖原磷酸化酶催化下,糖原磷酸解为1-磷酸葡萄糖,再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催化下异构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经磷酸己糖异构酶催化异构成6-磷酸果糖。然后,在Mg2+存在下经6-磷酸果糖激酶1

39、催化,6-磷酸果糖进一步磷酸化生成1,6-二磷酸果糖,这也是消耗1分子ATP的不可逆反应。这一阶段是耗能过程。从葡萄糖开始,每生成1分子1,6-二磷酸果糖,消耗2分子ATP;若从糖原开始,则消耗1分子ATP。164. 在醛缩酶的催化下,一分子l,6-二磷酸果糖裂解为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这两种磷酸丙糖经磷酸丙糖异构酶催化可以互相转化。因为3-磷酸甘油醛在酵解途径中继续分解而被消耗,故磷酸二羟丙酮异构成3-磷酸甘油醛。所以,每1分子1,6-二磷酸果糖可看作分解成2分子3-磷酸甘油醛。165. 首先,3-磷酸甘油醛经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催化脱氢,并发生磷酸化反应,生成含一个高能磷酸键的1,

40、3-二磷酸甘油酸。脱下的两个氢原子由NAD+接受生成NADH + H+。这是糖酵解途径中唯一的脱氢反应。1,3-二磷酸甘油酸经3-磷酸甘油酸激酶的催化,将其所含的高能磷酸键转给ADP,生成ATP(底物水平磷酸化)和3-磷酸甘油酸。后者经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作用,转化成2-磷酸甘油酸,再经烯醇化酶催化脱水生成含一个高能磷酸键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经丙酮酸激酶催化,将高能磷酸键转给ADP,生成ATP(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和丙酮酸。这是一个不可逆反应。在这一阶段反应中,每1分子3-磷酸甘油醛通过2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产生2分子ATP。166. 在肌肉组织中,葡萄糖氧化到丙酮酸阶段,1分子

41、葡萄糖生成2分子丙酮酸,同时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4分子ATP,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2分子NADH经3-磷酸甘油穿梭进入呼吸链生成4分子ATP,此阶段共生成8分子ATP;从丙酮酸到乙酰CoA阶段,2分子丙酮酸生成2分子乙酰CoA,产生2分子NADH进入呼吸链生成6分子ATP;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阶段,两分子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生成24分子ATP。上述过程共生成38分子ATP,减去消耗的2分子ATP,净生成36分子ATP。167. 在肝脏中,从糖原开始的1个葡萄糖单位氧化到丙酮酸阶段,1个葡萄糖单位生成2分子丙酮酸,其中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4分子ATP,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2分子N

42、ADH经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呼吸链生成6分子ATP,此阶段共生成10分子ATP;丙酮酸的彻底氧化参见166题,共生成30分子ATP。上述过程共生成40分子ATP,减去消耗的1分子ATP,净生成39分子ATP。168. 提供磷酸核糖,为体内核苷酸合成提供原料。提供细胞代谢所需的NADPH。NADPH的功用有:a. 是脂肪酸及胆固醇等物质生物合成的供氢体;b. 是谷胱甘肽还原酶的辅酶,对于维持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的正常含量,从而维持细胞特别是红细胞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c. 参与肝内的生物转化反应。请预览后下载!169. 葡萄糖合成糖原,包括4步反应:葡萄糖磷酸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6-磷酸葡萄

43、糖异构成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与UTP反应生成UDP-Glc。UDP-Glc分子中的葡萄糖残基加到糖原引物(Gn)分子上生成糖原(Gn+1),这样在原有的糖原分子上增加了1个葡萄糖残基。由此可见糖原的合成是以原有的糖原分子为引物,逐个加入葡萄糖残基。多次进行这个反应就使糖原分子直链的长度不断增加。当链长度达到12个左右的葡萄糖残基时,分支酶就将链长67个葡萄糖残基的糖链移至邻近的糖链上,并以-1,6-糖苷键进行连接,从而形成糖原分子的分支。如此反复进行,使小分子糖原变为大分子糖原。170. 糖原经磷酸化酶催化,使糖原非还原末端的-1,4-糖苷键逐步磷酸解,直至-1,6-分支点两侧各剩下

44、约4个葡萄糖单位,生成1-磷酸葡萄糖和极限糊精。1-磷酸葡萄糖经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催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最后在肝脏葡萄糖-6-磷酸酶的催化下,水解成葡萄糖。极限糊精中-1,6-分支点两侧葡萄糖上所连接的三糖残基先经脱支酶催化转移到另一支链上,并以-1,4-糖苷键连接于支链末端葡萄糖残基上。然后继续由脱支酶催化,将-1,6-糖苷键上的葡萄糖水解下来。171. 肝糖原可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而肌糖原则不能。这是因为肌肉组织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肌糖原分解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变成乳酸,后者经血循环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172. 肝糖原的合成与分解是调节血糖的重要途径:当进食过多

45、的糖时,糖原合成增加,使多余的糖在肝和肌肉等组织中合成糖原贮存起来,以防血糖浓度过高。当停食时,肝糖原分解释放葡萄糖补充血糖,使空腹血糖浓度不过低。因此,肝糖原是补充血糖的重要来源。173. 肌糖原不能直接补充血糖。肌糖原分解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主要通过酵解释放出能量用于肌肉收缩。肌糖原分解产生的6-磷酸葡萄糖,经糖酵解途径变成乳酸。乳酸可经血循环到肝脏,通过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因此,当肌肉活动剧烈时,肌糖原也是补充血糖的途径。174. 脱磷酸生成葡萄糖;经糖原合成途径合成糖原;经糖酵解途径生成乳酸;经糖的有氧氧化途径生成CO2和H2O,并释放大量能量;经磷酸戊糖途径生成NADPH和

46、磷酸核糖。175. 乳酸通过糖异生生成葡萄糖,其反应过程如下:乳酸脱氢酶催化乳酸脱氢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支路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此后直到1,6-二磷酸果糖均为糖酵解逆过程。1,6-二磷酸果糖到葡萄糖阶段,此过程有两个不可逆反应,是由两个不同的酶催化的,即1,6-二磷酸果糖由果糖-1,6-二磷酸酶催化生成6-磷酸果糖;6-磷酸葡萄糖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生成葡萄糖。176. 维持饥饿时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剧烈运动产生大量乳酸,可通过糖异生合成葡萄糖,以防止酸中毒。氨基酸脱氨基后产生的-酮酸,可通过糖异生合成葡萄糖,有利于氨基酸的分解代谢。177. 胞液中的草酰乙酸可经脱羧生成磷酸烯

47、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再经糖异生途径合成葡萄糖。参与其过程的糖异生关键酶有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及葡萄糖-6-磷酸酶。178. 来源有:食物糖(主要是淀粉)消化成葡萄糖,经吸收进入血液,是血糖的主要来源;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入血是空腹时血糖的直接来源;非糖物质如甘油、乳酸、某些氨基酸等在肝脏中通过糖异生合成葡萄糖而进入血循环;其他单糖(比如果糖、半乳糖等)在肝中转化成的葡萄糖入血。去路有:请预览后下载!氧化供能:葡萄糖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和水,并释放大量能量,这是血糖的主要去路;合成糖原:在肝脏和肌肉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而被贮存;转化成非糖物质和其他

48、糖类;血糖超过肾糖阈时形成尿糖。179. 增加肌肉、脂肪等大多数组织的细胞膜对葡萄糖的通透性,有利于葡萄糖进入细胞内代谢;诱导葡萄糖激酶(肝)、6-磷酸果糖激酶1、丙酮酸激酶的生成,促进糖的氧化利用;促进糖原的合成;促进糖转化成脂肪;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抑制糖异生的四种关键酶)。180. 肝脏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方式是:通过控制肝糖原合成与分解进行调节。当血糖浓度高于正常值时,肝糖原合成作用加强,使血糖降低;当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分解作用加强,使血糖浓度升高。通过糖异生作用来调节。当血糖降低时,非糖物质在肝中经糖异生作用合成葡萄糖,以提高血糖。181. 肾脏通过控制葡萄糖的重吸收或排

49、出调节血糖。当血糖浓度低于肾糖阈时,肾小管能重吸收肾小球滤液中的葡萄糖,以维持正常的血糖浓度;若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从肾小球滤出的糖过多,超过肾小管重吸收糖的能力,则出现糖尿。182. 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有:胰岛细胞增生或癌瘤等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垂体前叶或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使生长素或糖皮质激素等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不足;严重的肝脏疾患,肝糖原的贮存及糖异生作用降低,肝脏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饥饿时间过长,持续的剧烈活动都可引起低血糖。183. 健康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食入糖后血糖浓度升高,在1小时内达高峰,但不超过肾糖阈,故无糖尿;而后血糖浓度又迅速降低,约2小时恢复到正常水平。糖尿病患者耐

50、糖曲线高而延长。空腹血糖浓度高于正常水平,进食糖后血糖水平急剧上升,并超过肾糖阈,出现糖尿,常常4小时后仍不能恢复至原水平。阿狄森病患者耐糖曲线呈低水平。空腹时血糖浓度低于正常值,进食后吸收的糖又迅速被组织氧化分解,血糖浓度升高不明显,且短时间即恢复到原有水平。184. 人体代谢葡萄糖的能力称为耐糖现象,耐糖现象是通过耐糖曲线来观察的。常用的试验方法是测定受试者空腹血糖浓度,然后一次进食100g葡萄糖,进食后0.5、1、2及3小时分别取血,测定血糖浓度。然后以时间为横坐标,血糖浓度为纵坐标绘成耐糖曲线。185. 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细胞功能减低,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或其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

51、体数量不足、亲和力降低,或胰高血糖素分泌过量等。胰岛细胞功能减低的原因可能是多源性的,如遗传缺陷、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反应等,其中胰岛素受体基因缺陷已被证实是II型糖尿病的病因之一。186. 糖尿病患者常因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受体缺乏,糖的氧化发生障碍,机体所需能量不足,感到饥饿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时出现尿糖,糖的大量排出必然带走大量水分引起多尿;多尿失水过多,血液浓缩引起口渴,因而多饮;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大量动员体内脂肪及蛋白质氧化供能,严重时因消耗多,身体逐渐消瘦,体重减轻。因此,糖尿病患者除表现出高血糖及糖尿外,尚有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等“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187. 糖尿病患者可出现下列糖代谢紊乱:糖酵解和有氧氧化减弱;糖原合成减少;糖原分解增加;糖异生作用加强;请预览后下载!糖转化为脂肪减少。请预览后下载!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请预览后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