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上传人:w****2 文档编号:44984879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武汉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武汉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武汉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资源描述:

《武汉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长途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1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长途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调研报告1基地调研以及相关建筑调研1.1基地调研基地在武汉市三环线外,处于江夏区光谷新区。基地四周新建筑多,建筑密度低。主干道道路宽敞,车流量大。地块毗邻居住小区,商业写字楼与城市公交总站(规划)。1.2相关长途客运站调研1.2.1傅家坡长途汽车客运站调研精品资料武昌傅家坡汽车客运站总占地面积为 3.8万平方米,位于武汉市武昌区黄金地段 武 珞路358号,临近街道口商圈与武昌火车站。拥有三个候车厅,候车面积达4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2万名旅客候车。售票厅,设有 15个售票窗口,可联网售票。面向站前广场的立面由于地处黄金地段, 客流量大,故傅家坡长途汽车客运站周围发展了

2、一些小商铺。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建筑的连接和融合是一个问题,并且需要避免流线交叉。从美观方面来说,杂乱的商铺广告招牌也不利于立面(特别是沿街立面)的美观性,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统一商铺的招牌风格并与建筑风格达成协调。平面图傅家坡长途汽车客运站曾在使用20余年后扩建,从平面上推断,第二售票室应该为扩建产物。第二售票室位于建筑的最东边,当我们去参观时未开放, 并且周围都是经营冷清的餐饮店铺,显得杂乱萧瑟。从以往乘车的经验来看, 第二售票室在重大节假日如春节时才会 开放。但是由于位置太过偏僻,少有人能发现第二售票室的位置,乘客依然大量堵塞在第一售票室,必须依靠车站工作人员的引导情况才有所缓解。这一方面反

3、应了扩建设计的不周到,另一方面也反应了对车站规模的错误估计。建筑形体为三个矩形相连(最南边的矩形应为扩建的),面向站前广场的为长边,建筑进深较小。建筑形体如此设计的好处是缩短了上车的流线,并且体块的分散也将乘客与车流分散了,避免造成人员拥堵。但这样的设计也有不利的一面,候车厅的分散造成了第一候车厅实际使用的人少,大量乘客并不愿意停留在不能看到客车的第一候车厅。并且由于第一候车厅兼做前厅和交通空间,大量乘客只在此走过而不曾停留。从候车室之间的连廊观察停车场连廊与停车场的空间关系停车场与站台客车岀入口停车场与小型加油站维修车间与停车场停车场的设计优点同样也是流线短。一方面是客车停车发车出站方便,另

4、一方面维修车间布置在车出入口附近, 加油站以及洗车处布置在停车场的周围构成包围停车场的 一圈,这样车进入后恰好修车,加油,洗车的一套流程可以走完,节省了空间,也节省了时 间。停车场只有一个出入口, 难免会造成出入车流的交叉。而且,出入口设置在城市次干道上,该道路道路情况不佳,更容易造成拥堵。1.2.2汉阳客运中心王家湾客运站调研汉阳客运中心王家湾客运站位于汉阳王家湾商圈附近,并且离王家湾地铁站较近。 但遗憾的是,客运站选址不佳。客车需要经过长长的引道进入停车场,而且我们去考察时, 客运站主入口面对的主干道封闭施工,造成经营惨淡的现状。建筑使用整体处理的手法,用波浪形的曲面网架屋顶将室内小房间整

5、合起来,留下的作为候车厅通高的大空间。室 内布置简洁有序,一层是候 车厅与售票室,二层与候车 厅并排的是客车零件厂家办公室,另外单独的一个三层小楼是车站工作人员办公室。客运站背立面(车进入的一面)客运站正立面(现暂时弃用)从第三层的办公室俯瞰室内一层与二层连接的旋转楼梯一层与二层三层办公小楼1.3现场调研总结一一交通建筑性格把握1.3.1交通建筑的设计趋势客运站的设计,应从“城市大门”向“城市另一中心”过渡。也就是说,客运站的功能要从 单纯的旅客乘降场所,转变为旅客乘降,换乘其他城市交通工具,住宿,购物,娱乐,餐饮等多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从而最大限度地便利乘客。1.3.2交通建筑的造型特征象

6、征城市门户,具有较强的标志性;体现出现代交通的高效与快捷,彰显现代建筑的魅力;呈现尊重自然的环境观;体现应对环境的技术和生态策略。2建筑结构表现调研在本次设计过程中恰逢一个日本建筑协会举办的建筑结构模型展,收获颇多,也对我本 次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这次设计为选择了圆形平面, 所以从诸多模型中选择了以下几种作为我本次设计的最终,出于对建筑造型的考虑,我选择了比较接近于以上图片中最后一张的结构体系一一双曲面单层拉索体系,也称单层辐射索系。此结构常见于圆形的建筑平面,此时各拉索按辐射状布置,整个屋面形成一个旋转曲面。双曲面单层拉索体系有碟形和伞形两种,我选择的是伞形。伞形悬索结构的拉索一端支

7、承在周边柱顶环梁上, 另一端支承在中心立柱上,其圆锥状屋顶排水通畅, 只是中间有立柱限制了建筑的使用功能。L-l ()PI8-J-&夙曲面单圧拉索体耒卜帥富于血布置;ti)戦股方曳巾賣门门伞幣方案布配这是国立代代木竞技场,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著名作品,包括一座游泳馆(第体育馆)和一座球类馆(第二体育馆)。(我这次参考的是第二体育馆)ffla-3-B *WKBftV站*堆絶察姑栩IffttJtSHl oTSjltBKdtK. W址上亠亠在这次结构展中,我也找到了相对应的可以参考的模型。两座体育建筑都采用悬索结构,游泳馆的平面如两个错置的新月形,球类馆平面如蜗牛形。两个馆的屋顶设计新颖,采用悬

8、索和薄壳屋面,由桅杆柱支撑,呈现出奇特的贝壳状外 观。它不仅跨度大,而且成为当时这类结构中最成熟的作品之一。这是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 它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3生态建筑调研3.1概念理解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之间的关系如下:绿色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颜色,它是地球生命之色,象征着生机盎然的生命运动。“绿色建筑”意在表明建筑应像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一样,具有和谐的生命运动和支撑生态系 统演进的特性。目前关于“绿色建筑”的概念很多,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我们可以认为,绿色 建筑与“绿色食品”等概念类同,

9、可以理解为“无公害,无污染,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的建筑。“可持续建筑”又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是可持续发展观在建筑领域中的体现。同样准确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一般情况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原则指导 下设计,建造,使用的建筑”,它体现了人们对资源,环境,生态因素的全面关注。为达到可 持续发展,建筑环境必须反应出不同地域性的状态和重点以及构建不同的模型去执行。三者的相互关系可以概括为:“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是从同一问题引发的两个概念。从内涵上看,“生态建筑”侧重于从“整体”和“生态”的角度,强调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 和环境问题,它有其自身的学科理论基础一一生态学。“

10、绿色建筑”则侧重于从环保和健康的角度,强调利用一切可能的行为手段来达到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目的。由于“生态”和“环境”两 者不能截然分开,所以“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所具有的含义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关系。“可持续建筑”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观念而提出来的。可持续发展观不仅关注“环境一一生态资源”问题,而且强调“社会经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它涉及社会, 经济,技术, 人文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见,“生态建筑”与“绿色建筑”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 但两 者都有不足,那就是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而没有看到问题的全部。 “可持续建筑”是从问题 的全局整体出发而提出来的,其内涵和外延较“生态建筑”和

11、“绿色建筑”要丰富深刻得多。可 以说,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到“可持续建筑”是一个从局部到整体,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 认识发展过程。 然而三者的最终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一致的, 即降低地球资源与环境负荷及其 不利影响, 创造健康,舒适的人类生活环境, 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只不过是从不同的 侧面和层次来研究问题而已。“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和外延较初始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与可持 续建筑已经没有了本质的区别, 三者目前正在走向统一。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生态建筑也 可以称为绿色建筑或可持续建筑。3.2 设计手法研究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1) 从建筑所在地域出

12、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 (2) 既重视地方性, 又适当地引入“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法;(3) 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 技术设计方法。 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 所不 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 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 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 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的作品对该思想作了有力的注释。 他注重对当地气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

13、随气候”的口号。柯氏认为:在热带气候条件下,空间本身就象钢筋水泥一样也是一种资源。为解决干热气候下建筑遮阳和通风, 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两个命题。他于 1963 年设计的甘地纪念博物馆,其灵活的平面 布置,空间的渗透与穿插, 庭院的介入及其对气候的调节等等都反映了“开敞空间”的命题。 “管 式住宅”是把烟囱拔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低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 化的阴影户外空间, 又有效地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的问题, 并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 筑形象。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 他从生物气候学 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 适当采用新

14、技术与新材料, 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建 构良性微气候。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 (Bioclimatic) ,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 以及降低建筑能耗。 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生物气候学所采用的方法, 大体上有下列 几个方面:(1) 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中间的开敞空间中进行绿化;(2) 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3) 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杨经文目宅外观(4) 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5) 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6) 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

15、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40 。生态高技建筑。 生态高技建筑是同周围生态环境协同发展、 具有可持续性特点的高技术 建筑, 是对当今生态危机的一种积极、 主动并且有效的解决之道, 因而是高技术建筑未来发 展的方向。 生态高技建筑的创作, 要求建筑师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不但要掌握被动式生态 设计方法的精髓, 更要关注相关领域的最新生态型技术发展方向, 根据地域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征,主动地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对建筑的物理性质(光线控制、通风控制、温湿度控制以及建筑新材料特性等 )进行最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环境因素之间的 联系,使建筑与外界环境统一成为一

16、个有机的、互动的整体。生态高技建筑对于建筑微气候的关注可以具体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适宜的室内 湿度和温度,满足人体热舒适及健康的要求;二是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 );三是最大限度地获得自然通风 (减少空调能耗 )。通过最高效的人工技术手段来实现 以上目标, 或达到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就成为生态高技建筑师不懈追求的方向。 其具体的设计 手法是:(1)引入绿色植物创宜人的景观 结合建筑构造技术和先进的电脑控制技术,生态高技建筑能够将绿色生态体系“移植”到建筑内部,使建筑内部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出田 园般的舒适环境。诺曼福斯特事务所设计的法兰克福商

17、业银行总部大厦,成功地将自然景 观引入超高层集中式办公建筑中,被称为世界上第一座“生态型”超高层建筑。福斯特设计了 9个 14.03m 高的花园,沿 9层高的中央通风大厅盘旋而上,花园外侧面为电控调节开启程 度的双层玻璃幕墙, 花园面对大厅完全敞开, 根据方位种植各种植物和花草, 这样可以给建 筑内的每一个办公室都带来令人感到愉快和舒适的自然绿色景观,并获得自然通风, 还可以使阳光最大限度地进入建筑内部。(2)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 于是各种光线收集、 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如皮亚诺设计的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新设计中心由七个长短不一的扇形体量交叠在一 起,屋

18、顶交界处是一片倾斜的天窗, 为室内提供照明。 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的穹顶也是一个 新型的采光装置。 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 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可以看到大 量采光中庭。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 通过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 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3) 最大限度获得自然通风生态高技建筑师们利用风压、 热压以及机械辅助的手段尽可能地获得自然通风。 在 基宝文化中心的设计中, 皮亚诺设计了一套十分有效的被动通风系统。 由于当地气候炎热潮 湿,常年多风。 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风来降温、降湿便成为适应当地气候、 注重生态 环境的核心技术。 其原理是采用双层结构, 使空气可以自由地在弓形表面与垂直表面之间对 流,而建筑外壳上的开口则是用于吸纳海风, 或者引导建筑所需的对流。 针对不同风速和风 向,通过调节百叶窗的开合和不同方向上百叶的配合来控制室内气流。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