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4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4900657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4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4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4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4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七单元 第34讲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含答案(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限时训练1(2014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 000多条,“律令繁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竟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 600字,大

2、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6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9分)解析:第(1)问中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法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两方面影响。答案:(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

3、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2(2016衡水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后赵国的羯族人石勒,认识到羯族力量有限,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下令胡人不得凌辱汉人,派官员到各地劝课农桑,他不识字,却喜欢听人讲经、诵读史书,虽在戎马倥偬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设立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并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氐族建立的前秦国君主苻坚,对汉族寒门士人王猛主张“宰宁国以礼,治联邦以法”十分欣赏

4、与支持,他广修学宫,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优劣,他对博士王审说,朕一月之内三次亲临太学,发现人才,躬亲奖励,其目的在于,不使周公、孔子的微言大义在我手里失传,是不是可以追上汉武帝、汉光武帝了?摘编樊树志国史十六讲(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石勒、苻坚改革的相似点。(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石勒、苻坚政策的积极作用。(8分)解析:第(1)问考查材料解读与比较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他重用博涉经史的汉人张宾为谋主,言听计从”“对汉族寒门士人王猛主张宰宁国以礼,治联邦以法十分欣赏与支持”可知二人都重用汉族杰出士人;依据材料“喜欢听人讲经、诵读史书,虽在戎马倥偬之中,也不稍懈怠。他设立

5、太学和郡国学,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他广修学宫,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优劣”可知二人都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依据材料“用儒家经学培养包括羯族将领子弟在内的人才,并建立秀才、孝廉试经之制”“发现人才,躬亲奖励”可以得出都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第(2)问结合所学可知二人这两次改革属于少数民族改革,在改革中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1)相似:重用汉族杰出士人;重视儒家学说和教育;重视人才的选拔、考核和官员素质。(2)作用:传承了中原文化,扩大了儒学影响;

6、拓宽了官员任用渠道,巩固了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2016江西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材料二通鉴:“自嘉靖以来行一条鞭法,颇称简便,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万历十五年六月,户部覆礼科右给事中袁国臣等题奏:“条鞭之法,有司分外又行增派,挠民殊甚”。续文献通考:“大抵历代立法各有因时制宜之深意,而奉行

7、不善率以病民,吏胥纵其奸,而闾阎受其困,虽复处除之诏屡颁,其及于民者能几何矣?苟无治人,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1)结合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特点。(7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虽以三代之良法,不足以致治”的原因。(8分)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和概括归纳能力。依据材料一中“总括一州县之赋役”“皆计亩征银”“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等信息概括即可。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然诸役冗费名罢实存,有司追征如故”“而奉行不善率以病民,吏胥纵其奸,而闾阎受其困”、政府统治腐败等方面进行

8、阐述即可。答案:(1)各项赋税、差役合并,归并到田赋中一体征收;统一纳银;在征收方式上由民收民解改官收官解,田赋运送、差役征募均由官府负责。(2)一条鞭法施行后,旧的摊派并没有消除;官吏不严格按税法征收税银,巧立名目多征多收,实际上加重了百姓负担;表面看来是吏治问题,实则体制问题。4(2017肇庆模拟)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古代政府十分重视土地清丈工作,但因为丈量工作量大、土地丈量技术比较复杂不易掌握及地主大户的抵制,土地清丈工作往往难以进行。南宋时,面对“州县之籍既因兵火焚失,往往令民自陈实数而籍之,良善畏法者尽实而供,狡猾者豪强者百不供一”的情况,两浙转运副使李椿年提出经界法,建

9、议重建农田经界,受到宋高宗的赞赏,颁行天下。其具体做法是:“令官民户各据画图子,当以本户诸乡管田产数,且从实自行置造砧基簿,一面画田形坵段,详说亩步四至。”砧基簿制成后,需要“责结罪状申措置所,以俟差官按图核实”。田产买卖需“两家各齐砧基簿及契书赴县,对行批鉴”否则“并不理为交易”。经界法从绍兴十三年推行至绍兴十九年基本完成,仅婺州一地便造23万余册。南宋末年又发展为推排法,史载“由是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而民力竭矣”。摘编自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椿年提出经界法的社会背景。(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经界法的作用。(6分)解析:第(1)问,根

10、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战争、社会等方面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答案:(1)背景:政府重视土地清丈工作;土地清丈工作难以进行;南宋时,州县之籍因战争遭焚失,豪强者不愿意如实登记土地;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等。(2)评述:使土地清丈比较准确可靠,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土地登记与土地产权制度,有效防止了瞒报土地的情况;有利于征派赋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存在砧基簿制作耗时长、工作量大;加重人民赋税的问题。5(2016河南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

11、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灿烂而丰富的文化成就为教育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养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北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北宋太学采用宋代著名教育家胡瑗在苏州、湖州讲学时的“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

12、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摘编自周路宽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1)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的背景。(7分)(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学教育改革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北宋)学校教育在兵连祸结中早已破坏殆尽,朝廷此时又无力兴学设教。要解决人才匮乏问题,政府必须广泛开设学校,改变官学衰败局面”可总结出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依据材料“北宋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巨大成就,也要求教育既培养精通儒学的文官,又要求培养各种职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可总结出北宋的经济发展对实用性人才提出了要求;依据材料“而汉唐以来的官学

13、教育基本上都是满门经文的太学教育,这与蓬勃发展的宋代社会不相匹配”可总结出太学教育不能满足北宋社会现实的要求。第(2)问依据材料“宋太学内容改革改变了汉唐以来满门经文的单一格局,形成了以儒家经典为主兼及文史、治事等内容的新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教育改革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依据材料“北宋太学采用苏湖教法,使学生由索然无味到耳目一新。北宋太学改革后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广博的文化知识”可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据材料“唐代太学限招五品以下子弟入学,而北宋太学只要是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之俊异者就可以入学,较广泛地向中小官僚和一般平民子弟敞开了求学的大门”可知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的人群,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会公平。答案:(1)背景:北宋时官学因战祸而衰败,造成国家建设人才的匮乏;北宋经济发展也对实用型人才提出了要求;浓厚的文化底蕴与以经文为主的太学教育矛盾突出,这一现实不能适应北宋社会的发展。(2)影响: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实用型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革新教法、严格聘师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后世教育提供了示范和借鉴;放宽入学条件,扩大了受教育面,相对保障了社会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