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

上传人:xi****a 文档编号:44839492 上传时间:2021-12-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2.7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资源描述:

《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3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_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2020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五篇 2020高三化学说课稿 1 一、新课程标准要求 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

2、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2.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

3、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4、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

5、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五、教学过程 【活动 1】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_。【活动 2】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

6、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活动 3】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 4 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活动 4】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 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 3 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

7、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活动 5】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

8、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活动 6】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学生观看大屏幕20 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达标训练】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活动 7】学生完成达标训练 1,

9、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活动 8】学生用 5 分钟独立完成,用 2 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第 2 题要求学生能够设计出合成路线,考察学生对

10、本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使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节的导学案的设计提供依据。【总结】通过分析、总结本节课重点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大意义,体会到新化合物的不断合成使有机化学具有特殊的魅力。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高三化学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钠的氧化物、过氧化物及几种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钠的性质,了解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元素及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态。通过初中化学的教学,学生虽已具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初步知识,但还有不少内容是他们不熟悉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

11、切实掌握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钠的氧化物的性质。(2)使学生掌握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及用途。(3)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掌握鉴别它们的方法。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对学生进行辩证法及爱国主义教育。本节的重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难点:过氧化钠的性质。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溶解性、与酸反应速率、热稳定性的比较,使学生掌握这类可溶性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的性质区别。通过过氧化钠的性质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深

12、了氧化还原的概念,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二.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 关于本节过氧化钠的教学,我采用实验探研法,首先做好一个演示实验和两个补充实验,给学生以正确、鲜明和深刻的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结论。然后以化合价入手,分析过氧化钠应具有的性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我采用对比讨论法。通过演示盐酸跟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反应的实验及热稳定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2.说学法 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探究、对比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推理能力。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学法。如学习钠的

13、氧化物时,可展示样品,用观察法使学生对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状态、颜色等物理性质有初步知识。在学习化学性质时,首先观察几个演示实验及补充实验,使学生认识到过氧化钠跟水或二氧化碳反应的产物不同。从而得出结论: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学习上,通过演示盐酸与它们分别反应的实验,观察这两个反应的速率有明显区别,然后演示热稳定性实验,观察碳酸钠受热时没有变化,而碳酸氢钠受热后发生变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使之变浑浊,从而得出结论。钠另一重要化合物硫酸钠的性质、用途则通过自学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提问】:钠的性质怎样?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

14、? 学生回答后,总结,引入新课。【板书】一.钠的氧化物 1.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包括化学式、氧元素价态、电子式、颜色状态,具体略) 【设问】:这两种氧化物是否溶于水?加水后能否反应? 【演示实验】:把水滴入盛少许过氧化钠的试管,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管口,随后滴几滴酚酞试验。【提问】:通过上述现象得出结论?以 Na2O 代替 Na2O2? 【板书】2.化学性质 与水反应 与 CO2 反应 【设问】:过氧化钠能否与 CO2 反应?如能,那么产物是什么? 【补充实验】:在一瓶集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迅速加入足量过氧化钠后立刻用瓶塞塞住,充分反应后,打开,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提问】:上述实验可观察到哪些

15、实验现象?得出什么结论? 【投影-1】小结:主要表现出强氧化性 【设问】:过氧化钠是否有漂白作用? 【补充实验】:过氧化钠溶于水后;将酚酞试液滴入该试液中,酚酞开始变红,又很快褪色。【结论】:Na2O2 有漂白作用。(注:与 HClO、SO2 漂白原理是否相同?) 3.用途。学生阅读课文后小结 【板书】二.钠的其它重要化合物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化学式、俗名、颜色状态略) 【设问】:在饱和的 Na2CO3 溶液中通入足量 CO2,将有白色晶体析出,此晶体为何物?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溶解性:Na2CO3>NaHCO3 【改进实验】:如图所示,在气球中分别装有等物质的量且足量的 Na2C

16、O3 和 NaHCO3,同时分别倒入盛有稀盐酸的锥形瓶中,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什么结论? 【演示实验】:将少量 NaHCO3 装入试管中加热;并将导管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稳定性 Na2CO3>NaHCO3 用途及制法:学生阅读课文,小结。并介绍侯氏制碱法。见【投影-2】。2.硫酸钠, 俗名:芒硝。化学式:Na2SO4;10H2O。用途自阅。【投影-2】:侯德榜(1890-1974 年),我国现代化学家。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21 年又获该院哲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国。从此为发展我国的制碱工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1933 年他将自己摸索的制碱技术毫无保留地公开于众,轰动了科学

17、界,被誉为首创的制碱名著,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39 年他克服了苏尔维制碱法不能利用氯离子和产生大量氯化钙废渣等问题,提出了联合制碱的连续过程,1942 年该法成熟。即为侯氏制碱法,对全世界化肥和纯碱工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投影-3】:总结:【投影-4】:练习:1.相同物质的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跟过量盐酸反应,其中_放出 CO2 快,_放出 CO2 多,_消耗盐酸多。2.(1)有一包白色晶体如何鉴别是 Na2CO3 还是 NaHCO3? (2)如何除去 Na2CO3 溶液中混有的 NaHCO3?如何除去 NaHCO3 溶液中混有的 Na2CO3? 3.在 120、1.01×1

18、05Pa 时有 CO2 和水蒸气的混合气体 6.2g缓慢通入足量的 Na2O2 固体中充分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增重6.0g。求:(1)混合气体中 CO2 和水气的物质的量? (2)若将上述 6.2g 混合气体通入 30mL5mol/L 的 NaOH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求新生成物质的物质的量。高三化学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了解汽车的燃料;汽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在汽车中的作用原理。2、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及处理措施。3、了解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及汽车动力的发展方向。教学重点 1、了解汽车的燃料;汽油的主要化学成分和在汽车中的作用原理。2、了解汽车尾气的主要成分及处理措施。教学过程 联想?质

19、疑 1.汽车使用的燃料是什么? 2.汽车尾气中含有哪些污染物? 3.如何解决这些污染问题? 一、汽车的常用燃料;汽油 1.汽油的组成:分子中含有 5;11 个碳原子的烃的混合物 主要是己烷、庚烷、辛烷和壬烷 2.汽油的燃烧 思考:汽油的主要成分是戊烷,试写出其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汽车产生积碳得原因是什么? (1)完全燃烧;生成 CO2 和 H2O (2)不完全燃烧;有 CO 和碳单质生成 3.汽油的作用原理 汽油进入汽缸后,经电火花点燃迅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做功推动活塞往复运动产生动力,使汽车前进。4.汽油的来源:(1)石油的分馏(2)石油的催化裂化 阅读知识支持:思考: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什

20、么的大小来衡量? 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是什么? 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就越好吗? 常用抗爆震剂是什么? 5.汽油的标号与抗震性 汽油的抗爆震的程度以辛烷值的大小来衡量。辛烷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汽油标号。汽油中所含分子支链多的链烃、芳香烃、环烷烃的比例越高,它的抗爆震性越好. 常用抗爆震剂 四乙基铅Pb(C2H5)4 甲基叔丁基醚(MTBE). 6、汽车尾气及处理措施 思考:进入汽缸的气体含有什么物质? 进入的空气的多少可能会有哪些危害? 若空气不足,则会产生 CO 有害气体; 若空气过量则产生氮氧化合物 NO_,如 N2+O2= 2NO,2NO+O2=2

21、NO2 其中 CO、NO_,都是空气污染物。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主要有哪些? CO、氮氧化合物、SO2 等 如何进行尾气处理? 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安装填充催化剂的催化装置,使有害气体CO、NO_转化为 CO2 和 N2, 例如:2CO +2NO =2CO2 +N2 措施缺陷:无法消除硫的氧化物对环境的污染,还加速了 SO2 向 SO3 的转化,使排出的废气酸度升高。 只能减少,无法根本杜绝有害气体产生。二、汽车燃料的清洁化 同学先进行讨论:汽车燃料为什么要进行清洁化?如何进行清洁化? 1.汽车燃料清洁化的原因 使用尾气催化装置只能减小有害气体的排放量,无法从根本上杜绝有害气体的产生,而要有效地杜

22、绝有害气体的产生,汽车燃料就必须清洁化。2.清洁燃料车:压缩天然气和石油液化气为燃料的机动车 清洁燃料车的优点? 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排放的 CO、NO_等比汽油汽车下降90%以上); 发动机汽缸几乎不产生积炭现象; 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3.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氢气 讨论为什么说 H2 是汽车最理想的清洁燃料? (1) 相同质量的煤、汽油和氢气,氢气释放能量最多 (2)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不会污染环境。氢作燃料需要解决的哪些问题? 1、大量廉价氢的制取 2、安全贮氢 介绍两种方便的制氢方法:光电池电解水制氢 人工模仿光合作用制氢 4、其它动力汽车: 氢氧燃料电池汽车 氢氧燃料电池的优点

23、:高效率、无噪音、零污染 缺点:价格昂贵 高三化学说课稿 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是我的说课环节。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在此之前,学生在必修二第二章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

24、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不仅是每年高考的必考内容,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有重要意义。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 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接下来是学生情况分析。处于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了逆向思维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已经构建起化学反应与能量在宏观和微观上的联系以及其能相互转化的知识。但是这种

25、联系已学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并不完全,需要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拓展来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结合学生以上特点,我设计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学会用给出的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要求解的问题。(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

26、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进行课堂教学:新旧知识联系策略,知识联系生活策略,概念形成策略,练习-反馈策略。这将在我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下面,我向大家展示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我将本课题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是盖斯定律的认识与应用、还有反应热的计算学习。第二课时主要是利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的巩固练习,使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我将本

27、节课整体设计为七个部分:首先是知识铺垫部分: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我为学生设计测定给出氢气燃烧先生成水蒸气、再液化为液态水的反应热, 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 提问学生,H2 的燃烧热H 应该是多少? 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复习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从旧知出发能把学生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并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其次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部分:如何测出给定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1=?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若不能

28、直接测出,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然后是盖斯定律的引出部分:运用知识联系生活策略,分析教材中的插图 1-9,在进行类比,运用概念形成策略引导学生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培养阅读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查的意识。第四是盖斯定律的应用部分: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教授学生此类问题的解题方法。可通过几条已知方程式为例:C(s)+1/2O2(g)=CO(g) ΔH1=? CO(g)+1/2O2(g)=CO2(g) ΔH2=;283.0KJ/mol C(s)+ O2(g)=CO2(g)ΔH3=;393.5KJ/mol 引导学生观察未知反

29、应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与已知反应热的方程式的物质的关系,用图表的方式将其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然后通过其反应热的关系,一步步求出从已知的反应热求未知的反应热。从这个例子推广到其他难以通过实验求得的反应热计算。适当练习,通过练习,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第五是反应热的计算部分:以书上例题加以讲解。对于例题1、2 只是简单的反应热计算,并没有涉及盖斯定律,学生自学基本能够掌握,所以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加以点评,运用练习-反馈策略使学生更好的巩固反应热和盖斯定律的使用。对于例 3,涉及相对复杂的盖斯定律的应用,学生还比较陌生不熟练,作为重点来讲解,再次强化学生对盖斯定律的认识

30、和运用,使其得到巩固。接着是课堂练习部分:利用课后习题进行课堂练习,及时巩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最后是小结部分:通过板书总结和强化本节课的重难点,促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布置课后作业。本节课的亮点是运用大量的习题,巩固强化学生对盖斯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计算。并且以典型题目为例,教授学生解这一类题的方法,使之做到举一反三。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高三化学说课稿 5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 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

31、。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 1 和必修 2 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

32、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1 课时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

33、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

34、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模块 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提出学习任务】在 2 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

35、分类的意义。【学生学习活动】1.1 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1.2 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3 举出生活中分类的实例,讨论生活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模块 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方法 【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任务 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任务 2: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

36、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模块 3:分类的意义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五、板书设计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 六、教学评价方式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3.随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高三化学说课稿范本五篇 2020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