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毕业论文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4428193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8.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建筑学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建筑学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建筑学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资源描述:

《建筑学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学毕业论文(1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成人教育学院函授专升本毕业论文题 目 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专 业 2008土木工程 学 号 082480308 姓 名 梁 建 坤 论文成绩 指导老师 庄 占 龙 二一年十月内容摘要建筑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传统建筑是一个很广阔的定义,不是一个简单的层面上的问题,而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空间体系,传统建筑讲究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风貌,将建筑融合于自然,这就是传统建筑最大的特色,体现了人与自然、建筑的和谐共生.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各自特征.但沉淀在建筑深层次内的文化内涵是不变的, 而当今年代建筑正由现代建筑走向生态化、智能化和建筑文化多元化的

2、新现代建筑。我们应关注新现代建筑的中国效应,同时更应该注重传统建筑文化在新现代建筑融合与传承,积极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色和世界竞争力的中国式新现代建筑。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来启发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各类方法,并将这几方面先分述,再作为一整体综合论述,最后将建筑设计中对传统借鉴的类别加以整体把握。关键字:民族文化;传统建筑文化;融合与传承;继承与创新目录1 绪论 51.1建筑是一种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51.2建筑施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51.2.1建筑施工的概念和主要内容51.2.2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61.3建筑施工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62 建筑施工与

3、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其原因分析72.1 工程施工的旧技术问题 72.1.1 传统的钢筋焊接技术 72.1.2 传统的防水技术 72.2建筑施工中成本控制的问题72.3目前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82.4目前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83提高建筑施工和管理质量的途径及应用103.1建筑施工中新技术的应用 103.1.1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 103.1.2新型建筑防水技术 113.2建筑施工中的成本控制 113.2.1建立事前控制机制,合理确定成本管理目标113.2.2进行成本控制管理的主要方法 123.2.3预算直接成本的测算 123.2.4成本控制管理目标的动态测算工作 133.3.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

4、措施 133.3.1建立工程施工质量责任制度 133.3.2对工程施工质量实行严格的监理、监督 143.3.3严格实行上岗制度 143.4建筑工程安全管理143.4.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概述 143.4.2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154总结与展望17参考文献 18谢辞 191 绪 论1.1 建筑是一种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而传统建筑做为具有居住功能的空间,首先他解决了人类住的最基本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制度的变革;传统的建筑

5、功能也发生了定义上的改变,他不仅是人们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近代用钢筋砼,型材)等建筑材料构成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广义上来讲,景观,园林也是建筑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讲,动物有意识建造的巢穴也可算作建筑。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一直影响着后世建筑学的发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应该有灵魂的。文化的素养,决定了人的气质;文化的积淀,决定了建筑的灵魂。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革,每个时代建筑都具有自己的特色,他反应的是当时社会生力的发展水平。每个区域每个国家文化的差异最直观的就是体现

6、在建筑风格表现上,从而才产生了,中式风格,西班牙风格,地中海风格,再到后来的简约后现代风格等等。1.2 传统建筑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世界三大主要建筑体系之一,5000年来绵延不断,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并形成了系统的建筑哲学。传统建筑居住环境作为人类建造活动的记载,从抽象的文化传统意识的表达到具体的材料技术的应用无不反映了人们生产生活、交往发展以及审美价值取向的各个方面。构成乡村原始居住环境的民居依据当地的地域环境、民族风俗同样形成了自发生长、形态万千的建筑模式。它包含了民族、地域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脉、信仰、心理等精神因素,通过自然而漫长的过程,形成了鲜明

7、的、凝结在建筑和聚落环境中的地域特色文化。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受到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地方特色和文化多样性日渐式微。这种变化使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不断延续的文化经验和生活方式的传承受到极大的挑战。正如1999年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北京宪章明确指出了20世纪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大困扰:“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特色逐渐衰微、消失建筑特色逐渐隐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现趋同现象和特色危机”,“现代建筑的地区化,乡土建筑的现代化,殊途同归,推动世界和地区的进步与丰富多彩”。在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激烈冲突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本土特色和个性的地区文化正受到前所未有的侵蚀,这使得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的紧迫性

8、和重要性凸现出来。本土化和地区性也成为当代建筑界关注的焦点。正如陈志华先生所言:“没有乡土建筑,只有宫殿、庙宇、园林的建筑史研究是残缺不全的,没有乡土文化,只有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的文化史研究也是残缺不全的。”因此乡土建筑研究,传统建筑文化有效保护、有机更新及新时代下的借鉴与再生成为重要的课题。传统建筑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融合了土生土长的乡土气息和积淀千年的精湛技艺,因自然、地理、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呈现本土化的特质,是千百年来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所积累的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乡土文化价值。选择地域环境中具

9、有代表性的典型传统建筑完整地加以保护,对保存历史文明的遗存、保护人类多民族“文化生态”的平衡、保持地域特色、保护地方乡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完整性地保留乡土文化的价值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为突出的是其现实意义。因为“中国文化的特征就是古老和不断地连续,继承地发展。中国建筑显然也具有这种特色”。“一种文化,一种建筑形式或者说建筑体系,能够经历几千年的历史而不衰亡,无论如何也说明了它是极其优越和经得起任何冲击和考验,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和宝贵的经验。”“在今后新的建筑发展上,更重要的问题就是历史经验如何有用于今日,新的和旧的、传统的和现代的之间,究竟存在一些怎么样的具体的关系。

10、”正如路易康所认为的,“未来”要来自“融化”的“过去”,“建筑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的形和饰,更重要的是把握当地的文化精神并把它们灌注到设计中去”。罗丹曾说:“要尊重传统,但要把传统和其中所包含的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加以区别。”这说明,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不是单纯的维护,需要延续其具有珍贵价值的方面,更要考虑到区分出其落后的不合理的方面,加以摒弃或改造,以实现长久的保护。1.3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高度的艺术借鉴价值 “艺术”或“美术”这一概念向来就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这三大门类。从建筑师的地位与影响来看,我们的古代建筑师被载入史册的很少很少,而欧洲的老百姓,谁不知道米开朗基罗、贝尔尼尼、辛克尔、赖特、格

11、罗皮乌斯 建筑摆脱了遮风避雨这一最基本的原始功能以后,它就与美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在保证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如何把房屋盖得更好看,成为建筑师的主要追求。建筑美学的基本特征就表现在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因此建筑的艺术属性在国际上早已形成公论。在欧洲,“艺术”或“美术”这一概念向来就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这三大门类。 1.3.1建筑具有韵律的美。它被誉为“石头的史诗”、“凝固的音乐”等等。歌德对于斯特拉斯堡的吟叹,雨果对于巴黎圣母院的讴歌以及黑格尔、谢林、施莱格尔等美学大师都对建筑的韵味赞美有加。现代建筑中依然保持着这种特性。如悉尼歌剧院,那种宛如群帆归步的韵致,堪称绝妙。无怪乎她不到“而立之年”就有了联合

12、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遗产”地位! 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在这方面更为突出,她不像西方的单体建筑一览无余,而是从地面层层展开,在时间中呈现她的音韵。不然唐代诗人杜牧何以投入那么大的热情歌颂浩浩荡荡的阿房宫,另一位唐代诗人王勃也不会以那么多的篇幅来描绘美仑美奂的腾王阁了。 1.3.2是建筑具有雕塑的美。这在石构建筑中不仅表现在建筑物所附属的那丰富的浮雕和雕塑陈列品,就是建筑物本身的轮廓和造型也具有这种雕塑的特性,尤其是某些较抽象的现代建筑。 与西方建筑的几何造型不同,中国建筑以曲线造型为特征,多姿多态:那反曲向上的坡屋顶,飞檐翘角的古亭、古塔“如鸟斯革,如翚斯飞”,极富动感,也就是说,雕塑感

13、极强。至于许多建筑物所附属的大量雕塑品,不少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如凡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的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塑圣母哀圣子和贝尔尼尼设计的华盖等都堪称雕塑中的极品。中国宫殿建筑中的石雕、铜雕、木雕、玉雕、漆器、陶瓷制品以及梁柱上的雕刻等都有许多上乘之作。 1.3.3是建筑具有结构的美。建筑的美不仅表现在外部造型,而且也表现在内部空间。在这里,力学与美学难解难分。中国的木构形式尤其突出。它与西方的石构建筑相反,墙不起承重作用。其全部承重功能都由梁柱承担,力学原理和技术就体现于结构之中。而结构则全部裸露在外,因而功能与审美合二为一。 西方石构建筑中,结构的美不太受重视,它往往被装饰所“掩盖”。上面说

14、过,随着新的建筑材料的出现,现代建筑师们都在框架结构上做文章,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其中颇为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建筑物的结构都是裸露在外的,好像学了中国木建筑结构的特点。尤其是巴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它的极其复杂的悬索结构可以让你一览无余,使你在对人类智慧的惊叹中感受到美。 1.3.4是建筑具有装饰的美。一座房屋单把主体结构盖成,还只是完成一半,即功能部分。另一半,即审美部分,还有赖于装修来完成。经过装修,一如人穿上了服装,戴上了首饰,建筑才具有了全部的审美价值。很难想像,中国建筑如果没有雕梁画栋、壁挂地毯、石刻铜雕会成为什么样子!同样,外国建筑如果去掉这类装饰内容也会成为毫无生气的空架子。欧洲

15、建筑对于装饰的重视到了17世纪的巴罗克时代发展到极致,其丰富多彩的壁画、挂画、雕塑以及各色各样的艺术陈列品让人目不暇接,立即唤起人们的情绪飞动。 1.3.5是建筑具有诗意的美。这主要体现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在这点上倒是中国建筑尤其是园林建筑具有较多的长处。长期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中国人,向来就醉心于田园的风味和情调,在建筑环境的营造中讲究“风水”。除去其中的某些迷信部分,这风水与今天的环境意识是能够携手的。我国古代经典性的风水著作当推晋代郭璞所写的葬书,它对于阴宅和阳宅都是适用的,其中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12个字:群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我国明代末年计成所著的园治也强调取景的重要性:“得景

16、随行”、“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讲的是因景制宜。可见中国的传统建筑很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追求建筑的诗意美。2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一直是建筑界重要的课题,关于二者关系的不同观点有很多,其中不乏对二者关系处理及如何把握的深层思考。我们也从不同角度领悟到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应用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现有文章对传统与现代关系阐述有关创作手法大致可分为传统符号的运用、传统形制的运用和传统材料的运用。已有的文章是对三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论述的,分别介绍,细分成各自独立的体系,大多集中于传统符号的应用。但是我们认为,在传统文化的借鉴上,并不是单纯采用某一符号、某种形制或某些传统材料

17、,而是要将几方面有机结合,整体权衡,把握适度,才能产生出更好的设计思路。本文将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创作手法作一系统化理性的分析,试图将传统符号、形制与材料的运用综合起来,作为一系统加以论述,整体把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设计理念,力求对以后的建筑设计有所启迪。2.1传统符号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所谓符号即是用一种明确的信息单元来表达一些概念和具体事物内涵,建筑中的传统符号则是通过一种高度概括和提炼的方法,以某一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图案或造型来强调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真正尊重传统的建筑并不是简单的复古,更不是传统符号的简单叠加和堆砌,而是恰当地把握传统的神和意,抓住其文化的精髓与内涵。这方面成功的例子有很

18、多,如上海金贸大厦、法兰克福DG银行总部和德国柏林议会大厦等。根据我们的研究,传统符号在建筑上的运用方式又可细分为整体造型上的应用、局部处理上的应用和细部装饰上的应用。2.1.1传统符号在整体造型上的应用上海金贸大厦、法兰克福DG银行总部应归类为传统符号在建筑整体造型上的应用。SOM公司的上海金贸大厦运用了中国古代密檐塔的传统符号。其外形设计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从第一节的16层开始,每节减少两层,逐步收进到第五节的8层,此后每节减去一层,如春笋般节节收分,最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密檐塔相近的外观造型。对照一下传统密檐塔西安小雁塔的外观造型不难看出其檐部向上层层收分的相似之处

19、。KPF公司的作品法兰克福DG银行总部,在城市的天际中显露出传统的特色。大楼的主体为冲天的柱体,酷似放大了的古典多利克柱式,而其帽沿式格架装饰,又仿佛是多利克柱式顶部的柱头,亦是传统符号的提炼与再现的经典实例。2.1.2 传统符号在局部处理上的应用建筑的整体造型在设计中占主体地位,但局部处理也不容忽视,而且与整体设计相比,局部处理的设计自由度更大,设计起来更灵活。当局部处理与建筑的整体相一致,则设计就占有主动权。相反,当一个建筑受到整体造型、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时,要尊重传统就不得不在局部处理上做文章。查尔斯摩尔是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美国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是后现代主义的经典之

20、作,在传统符号的借鉴上手法独特。广场中心部分开敞,两侧是前后错落,高低不等的单片弧形“柱廊”,这些“柱廊”上的柱子分别采用了不同的罗马柱式,并有拱券、拱门等古罗马建筑符号。这些“语言”碰撞在一起,形象地表明它是古罗马传统建筑文化的重演。另一著名实例是德国柏林议会大厦,看到柏林议会大厦犹如见到气势恢宏的古罗马万神庙,半圆的穹顶是万神庙的现代版本,是古典精神的再现。这种传统符号的借鉴方式,可视为局部处理上的符号运用。2.1.3 传统符号在细部装饰上的应用当建筑的整体形式已经确定,为表达不同建筑的传统文化,可在细部装饰上运用传统符号。细部装饰是刻画建筑形象的一个重要层次,使看似简单的建筑产生丰富多变

21、的效果,同时来反映传统的内涵。一些符号的运用如匾额、窗式、细部雕刻等都可表达出传统文化的光辉成就。如让努维尔设计的法国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在细部装饰上对传统符号的运用细腻而耐人寻味。其南立面窗重复采用了阿拉伯风格的几何装饰母体,并安装了有调节光亮的机械装置,用高科技的手段刻画出现代感的阿拉伯图案,即使这座大楼内部安装了电梯等一系列现代化的设施,仍不能掩盖其伊斯兰风味十足的传统特色。这座细部装饰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建筑,现代式的巴黎城内,使传统的阿拉伯文化与现代西方文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3.1 传统形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形制, 常指器物或建筑物的构造和形状,即形式上的模式。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要

22、从整体上体现民族特性,就需将传统形制通过各种原型进行演化、拼贴、从而叠合成具有时代精神、又兼顾传统形制的新建筑,对传统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的表层结构上,而要通过多方面感悟、从深层结构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构建新的建筑形式。国内关于传统形制的应用实例较多,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要数北京香山饭店、曲阜阙里宾舍和北京的菊儿胡同。根据我们的研究,传统形制应用可分三种类型:传统群体布局形制、传统园林形制和传统居住形制。3.1.1 传统群体布局形制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丰富的群体布局形式,在世界建筑史上成就杰出,将这一传统风格发扬光大,具有重要的意义。戴念慈先生主持设计的曲阜阙里宾舍与孔府、孔庙建筑融为一体

23、,有着一致的传统形制,是体现传统建筑群体形制的一个成功实例。曲阜孔庙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在整个建筑群中应占主导地位,其周围建筑应在形制上与之协调统一。而阙里宾舍作为规模较大的新建建筑,正是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与孔庙的完美呼应。整个宾馆只有两层,形制上借鉴传统的群体院落组合,采用多进院落布局,建筑错落有致,空间辗转丰富、轴线主次分明。中轴线突出,左右不完全对称却又不失均衡,院落庭院式布局较为自由,却有主次轴线贯穿,使疏密结合、多向进深的建筑群,在轴线的导向下,体现出丰富而有序的群体风格。3.1.2传统园林形制香山饭店既运用了传统符号,又体现出传统形制的特色。其自然环境幽静、典雅,又具有众多历史文物,

24、应能充分代表中国的传统特色,因此,在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手法寓于其中,并在颜色上也运用了江南园林素雅的色调。整个建筑顺应地势,与倾斜的山坡有机结合。空间布局上,运用了长长的走廊,围合的庭院,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布局形式。有名的四绝九粹十八景,更形成了传统园林的重要景致。楼内设有庭园,环境自然纯净、充满诗意,其叠山理水的建造手法也与江南园林的建造形制同出一辙。3.1.3 传统居住形制吴良镛院士的北京菊儿胡同,这群类似四合院的建筑,是从方法论层面探讨北京古城的发展与保护的,它既可以水平生长,也可以垂直叠合,多进院落的格局、多方向伸展的空间,是中国传统居住模式四合院形制的

25、再现,既借鉴了传统的模式,又发展了创新的模式,表现出高低错落,形体丰富多变的空间形态,将传统形制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4传统材料在现代建筑上的应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还有一种,便是材料上的运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新的高科技材料不断地呈现出来。新材料在新技术的配合下越来越体现出其不可否认的优越性。诚然,现代材料取代传统材料的确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在继承传统文化中也不失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历史的成功实例。但真正能够唤起人们历史情怀的,不是简单样式上的模仿,人们更愿追求其历史的真实质感,来引起对传统的共鸣,因此我们更愿意去运用传统材料来表达今天的东西,同时也就建筑的出处提出一种暗示。在现代建筑中,人们

26、在材料的运用上,不再片面地追寻新材料的时髦,而是更加尊重其地域性和传统文化渊源。4.1.1旧有传统材料的保留与运用上海新天地,在材料的运用上是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典范。此项目在改建中既有对传统旧材料的重新运用,又有在原有建筑中对传统材料的局部保留。其严格说来,新天地对传统材料的实际应用并不明显,应该说保留和利用了传统的材料、部件。建筑师在设计中考虑到,如果全部保留石库门建筑,并不能体现现代化都市的发展趋势,所以局部采用现代化的玻璃面,又适当地保留旧有的东西,如古老的石库门,使之在建筑风格上形成新旧对比、文化上东西合璧。石库门与具有钢铁等金属质感的元素有意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东西看似粗鲁地碰撞在一起,

27、在这些群体中既尊重了传统,又注入了新的血液,令人耳目一新。4.1.2传统材料的局部应用自古以来,长江以南地区一直以竹子为建筑材料 。竹材也因此成为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的象征。竹子是既坚硬又环保的轻质材料,也是古代文人吟诗作画的良好素材。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竹材在建筑上的应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再现。至今傣族部分建筑仍然倾向于这种开朗、轻灵、秀丽的传统风格。长城脚下的“竹宅”,也是利用传统的材料竹子来传达建筑文化内涵的。这种未经油饰的传统材料反映出长城所具有的传统意义和传统房间的形态。在整个设计中,建筑的主体结构仍然采用现代的材料,即钢和混凝土框架的混合结构,墙体为砌体填充墙。竹子在这里只作为划分空间

28、的手段,竹隔栅象征性地表达了长城具有“墙”的寓意。其外部的竹雨帘,长短不一,翘曲变化,造型与材料有机结合。竹子的使用为的是要传达一种传统文化意境来满足视觉的需求,因此在建造中不经油饰,而是突出竹子的自然颜色和机理。在这样具有传统文化意境的空间中,会产生古代文人读书品茶的雅兴。在冯纪忠先生设计的上海松江方塔园何陋轩中,竹子的功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是一个以竹子为构架的茶亭,屋顶是用草铺盖, 屋脊为四坡顶的形式,整个建筑古朴而原始,又不失亲切感。所有的拉力和压力都是由竹杆来承受,同时,绑扎的竹构节点,是以现代的构造手法来将传统材料进行搭建的。4.1.3传统材料的整体运用美国大气物理研究中心充分地展

29、示了传统材料的魅力。众所周知,当地印第安人的传统石屋就是用红色的山岩建成的,而这座建筑在尊重传统上,既有抽象的符号借鉴,又有材料的运用,如其屋顶上的帽子,便是印第安建筑的经典构件,其建筑材料是用当地的石头粉碎做成的混凝土,颜色偏红,整个建筑坐落在山上,造型象山岩一样,更让人联想到了印第安传统居穴岩下之屋。新材料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材料的摒弃,从考虑当地的文化背景与环境氛围出发,适当地运用传统材料,既能节省资源,又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传统材料在提炼与简化当中得到延续,从而发挥着积极的作用。3 总结与展望诚然,传统的简单“复制”并不难,但尊重传统不是墨守陈规,更不是盲目模仿。从某种意

30、义上说,传统是文化发展历史过程中联系过去和现在的一种人文因素,在建筑中我们需要考虑的还有未来的趋向。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不是单纯的组合或相加,而是化合,应把传统的符号、形制和材料系统地综合,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建筑设计之中,产出新的东西,这就是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把起点放在传统与现代的时空坐标上,建构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点,其实探究传统与现代并不是为了区别新与旧、是与非,我们珍视历史遗产是为了探索明天,创造未来。信息时代,世界各国的文化不断地在传承着、同化着,高科技在建筑上的应用也使建筑形式在发展中趋于统一的态势,但是一个民族由于自然条件、文化习俗、技术条件的不同,建筑中总会有一些特有的符号

31、和组合方式,这就形成了在传统的继承上,可采用多种方式,即符号的借鉴、形制的延续和材料的运用。这些方法运用是否得当在于如何取舍、如何综合。通过对现有实例的研究,我们领悟到,只有在建筑中把传统的各要素作为一种系统的方法在现代设计中综合地加以运用,把握适度,才会使我们的设计既有传统意识又富有时代精神,更具有创新的品质。参考文献1王其钧. 中国民居三十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荆其敏,张丽安. 中外传统民居.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3吴良镛.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陈志华. 说说乡土建筑研究. 见:王伯扬主编. 建筑师,北京:中国

32、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李晓峰. 乡土建筑跨学科研究理论与方法.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6韦 然. 中国古代建筑大系6佛教建筑:佛陀香火寺塔窟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光复书局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P1247 罗小未,蔡琬英 外国建筑史图说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1986 P51 P598世界建筑大师优秀作品集锦:KPF建筑师事务所 澳大利亚 Images 刘衡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P2515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谢 辞本文是在我的导师庄占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到论文撰写无不浸透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借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土木工程学院的领导、所有老师和同学们,正因为有他们的帮助、支持、鞭策和鼓励,使我能够完成学业,顺利走向工作岗位。同时也感谢被引用文献的学者、专家们。最后,真诚地再次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 梁建坤 2010年10月1日于 浙江理工大学成教学院16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17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