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哲学论文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4345335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思想哲学论文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思想哲学论文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思想哲学论文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思想哲学论文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哲学论文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关于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 张思洁 形合(hypotaxis)与意合(parataxis)是对比语言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泛意而言,形合是指词语或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其实质是指“关联词的撑持”;意合则指词语或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凭借助词、语句意义或语句间逻辑关系来实现,其实质是指“关联词的排除”。ZW(见外国语1996年第1期23页。就英汉两种语言比较而言,汉语意合重于形合而英语则形合胜于意合,这是英语与汉语在语段层面上的根本区别,是英汉语段间的“异质性特征”。 语言学研究和译学研究甄别形合与意合异同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比较英汉语言在语言外在形态上的异同显微

2、,而在于积极探索形成英汉语言显著形态差异的深层动因。语言学界所说的汉语意合重于形合,是阐说汉语民族在驾驭汉语时所运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哲学传统和语言思维范式。讨论形合与意合问题时若背离这一出发点,只可能是缘木求鱼舍本而求末。鉴此,本文拟从哲学及思维角度,就英汉语言形合与意合的内在成因谈一点初浅看法以供探讨。 一、综合性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理性根源 综合性思维是指从宏观整体上去把握认知对象特征,认识认知对象属性的思维认知方法。汉语民族的综合性思维与中国传统哲学上的整体观是一致的。中国哲学史上注重整体观照的传统可谓根深基厚,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哲学中“一”的观念就是整体观的反映,它在我国古典哲学中具有

3、本体论的涵义。道家贤哲从研究自然的角度对“一”多有阐述:“万物得一以生”(老子第三十九章)阐明“一”是万物孳生之源,没有整体上的“一”就没有多样化的万物;庄子把“一”的观念推广至更为广阔的领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他认为天与人,物与我皆可合而为一,万物、人间,乃至宇宙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观念得到弘扬。儒家诸子则从社会与政治的高度诠释了“一”的根本属性,即政治统一:孟子梁惠王载,梁襄王问及孟子天下何以安定时,孟子答曰“定于一”。儒家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它既使中国哲学带有“人学”韵味,又为宋代理学运动中的“一元论”奠定了基石,也使中国哲学从一开始就得以与

4、人论等学科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一”的观念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融合形成了我国古典的系统论原则。可以说,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实质上就是系统观。古代贤哲们认为,研究天人关系时既须考虑天道对人的影响,亦必以人为本位重视人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等,即“天人合一”。依此推而广之,任何整体都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系统内部各要素依照一定的秩序和层次彼此联系且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就是任何系统都具有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等特点。系统的开放性必然要求研究事物时要对其进行整体考察和综合把握。 由此看来,中国哲学重视整体观照的实质在于对事物进行系统评价和综合把握,旨在实现整体的最佳功能和

5、对事物进行准确细致的认识。这种整体观照经历数千年的沉积、凝炼和升华,使汉语民族在思维运作上形成了长于综合,善于提纲挈领,以纲统领全局的“综合性”思维优势。用哲学语言表达就是“多元归一”。汉语语言表现的意合特征便是汉语民族综合性思维优势的有力佐证,也是汉语民族运用综合性思维对自己语言的演化和发展做出的理性选择: (1) 可如今,她受的苦太重,毕竟是一个妇道人家,地里没劳力,里外没帮手,不让五兴退学吧,要吃要喝又要花钱,还加上侍候我这废人,一想到这,我心就碎了。(贾平凹天狗) (2) 他知道苏小姐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颗钮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钱锺书围城)

6、(3) 王家的里外亲戚,人口不旺,正人也不多,爹娘下世后,大半就断绝了来往;小半的偶有走动,也下眼看天狗不是个能成的人物,情义上也淡得如水。(贾平凹天狗)(4) 堡子里的人没有不对他热羡的,眼见着打井如挖金窖,好多父母提了四色重礼,领着孩子拜师为徒,这井把式,却断然拒绝。 (贾平凹天狗)(5) 他是舅家门上最大的外甥可给舅写铭旌,做第一外甥的天狗,名字却排不上。已经死去的三姨的儿子在县银行当主任,有头有脸有妻有子,竟替换了天狗,天狗那时很生气:人没了本事,辈数也就低了? (贾平凹天狗) 上述数例几乎无一使用纯粹语法意义上的连接词。以例(1)为例:整体语段由多重复句构筑而成,其中以因果关系为骨架

7、,兼有并列、假设等关系。以例(4)为例,该句为三重复句,整句以转折关系为纲,兼容两重因果关系。余例亦可同样进行分析。在这些例句中,各种逻辑关系相互交织彼此映衬,形成一张脉络清晰而意义完整的网络。各小句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使语句衔接自如,充当了各语句间的内在的连接纽带,因而语句必然呈现出意合的特征。 诚然,以上各例中均可添补上某些连接词,以(4)(5)两例为例,括号中为所补连接词: (4) 堡子里的人没有不对他热羡的,(因为)眼见着他打井如挖金窖,(所以)好多父母提了四色重礼,领着孩子拜师为徒,(然而)这井把式,却断然拒绝。(5) 他是舅家门上最大的外甥,可给舅写铭旌,做第一外甥的天狗,名字却排不上

8、。已经死去的三姨的儿子(因为)在县银行当主任,(又)有头有脸有妻有子,(所以)竟替换了天狗,(因此)天狗那时很生气:人没了本事,辈数也就低了?但是,由于汉语民族具有综合性思维优势,善于运用整体观照从句读的整体层次上体察语词的涵义,从语段的整体层次上把握各分句的功能,语句间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各分句相对于整个语段的功能均可得以确认。读者以此可意会句间的各种关系,因此连接词的增补便成为画蛇添足,毫无必要。 西方哲学也讲求“一”,其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基留伯提出的以自然为本位的“原子说”。西方哲人认为,“一”就是单个的,纯粹的“一”,是机械可分离的“一”。正如基留伯所说,“从真正的一绝不能出现多,从

9、真正的多也绝不能出现一:这是不可能的事。”(罗素,1981:102)这一点与中国哲学中的“一”是大相异趣的。中国哲学上的“一”是有机整体的一,“一”既是“一”又是“多”,它比西方哲学原子说的“一”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和更高层次上的辩证性。分析考察事物时,西方哲学家们擅长于或更愿意把被考察对象从其所在环境系统中分离出来,自然学科如此,人文、绘画等学科同样如此,其实质在于突出和强调个体。 受西方哲学原子观的左右和熏染,西方民族逐渐养成长于分析的分析性思维范式。西方哲学上的原子观反映在其逻辑上就是把一项判断可划分为“主项”与“谓项”。例如“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作曲家”一句中“贝多芬”是主项,语言学上称其为

10、“substance”,“伟大的作曲家”是谓项,语言学上称其为“property”。原子观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把语句划分“主语”和“谓语”等基本成分。以英语为例,帕特里奇认为,“英语句子十句有九句是按主谓宾配列的”。(Partridge,1954:9)事实上,任何英语句子“都可以完形为主谓提挈全句的基本程式”。(刘宓庆,1994:72)如下述两例所示,下划线部分为主语和谓语:&n3 bsp; (6) Any late investments ,be they of registered capital,share holder loans,or otherwise,including those

11、required to meet increases in the registered capital pursuant to Article 5, will be subject to an interest charge payable to the Cooperative Joint Venture of 2% per month from the date due until the date paid. (7) Where an international treaty which is relevant to a contract,and to which the PRC is

12、a contracting party or a signatory, has provided differently from the law of the PRC, the provis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shall prevail ,with the exemption of those clauses on which the PRC has declared reservation.(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一章第六条。)乔姆斯基甚至把语句划分为短语、词等细微结构。依照乔氏观点,“the house fell down”一句可

13、表示为: S NP + VP其中,VP Vi+AdvNP D+N D the N house Vi fell Adv down同样,the house which was sold fell down可表示为S0NP0+VP0,其中, NP0 NP1 + S1 NP1 D + N S1 NP2 + VP1由此可见,原子观哲学造就了西方民族长于分析的分析性思维态势,英语等西方语言特征是西方原子观哲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与西方民族分析性思维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英语等西方语言语句中的每一成分按照原子观哲学思想都是可分离的,即可从其所在语言环境中析取出来,这必然要求每一成分自身须具有显著的可识别性以确定其

14、与其他成分的关系。这一客观要求与英语等西方语言具有发达的外在形态变化特点是相吻合的。还应看到,英语语句中每一成分仅与其相邻的成分发生关系,整个语句按照形式逻辑演绎的方式呈线性排列态势。当线性排列中某一环节形态联系或语义联系十分薄弱时,这种联系必然依靠连接词等其他方式加以弥补,从而使英语等西方语言呈现出形合的外在特征。 分析英语等语句时,若运用分析性思维方法抓住语句的主谓主干,辅之以对其他形态标志的辨析,句意便昭然若揭。分析得愈是细致入微,对语句整体上的理解就愈透彻。申小龙(1988)曾总结道,如果说西方语言的一句话是视点上固定、形态上自足、关系上完整的一句话,那么汉语的一句话则是视点上流动、形

15、态上松散、内容上完整的一句话。 二、模糊思维是汉语意重于形的客观要求模糊性思维亦可称“浑沌”思维。“它既是一种经验直观的反馈思维亦具有一些知性思维的形式。同时,它也是把一种浑沌、无序的认知转换成系统有序的认知的思维。”(陆宗明,1993:66)模糊性思维与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哲学是相辅相成的。“礼”、“德”是儒家人本政治思想的根本原则。这一思维在大学中得到全面概括,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从表面上看似漠视政治,实质不然。班固曾对道家作了中肯的评价:“道家者流,盖出于吏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16、汉书艺文志)因此道家同样关心政治而非“出世”之辈。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哲学带有浓厚的人本主义色彩。中国古代贤哲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研究人的种种辩证关系,探求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和谐以求“平天下”的最终目标。人际关系的丰富灵活性和模糊多边性使模糊性思维得以孕育与发展,同时模糊性思维顺应了表述模糊多边的实际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模糊性思维在语言表述上多倾向于采用“非逻辑化”的方式。以汉语为例,“非逻辑化”表述方式具体表现在被描述的事理间虽然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但语言的表述形式上却缺乏甚至没有表示逻辑关系的表征词,即缺乏严密的形式逻辑。例如上述所举第(4)(5)两例: (4) 堡子里的人没有不对他热羡的,(

17、因为)眼见着打井如挖金窖,(所以)好多父母提了四色重礼,领着孩子拜师为徒,(然而)这井把式,却断然拒绝。 (5) 已经死去的三姨的儿子(因为)在县银行当主任,(又)有头有脸有妻有子,(所以)竟替换了天狗,(因此)天狗那时很生气:(若)人没了本事,辈数也就低了?括号中是补充的逻辑关系表征词。就例(5)句意而言,其内部虽然具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但句中字里行间并未使用诸如“因为”、“假设”等外在表征词。相反,逻辑关系词的缺省更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中的辩证关系。例如下述几例: (8) 天不变,道亦不变。 (9) 吃一堑,长一智。 (10)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例(8)一句既可表示假言判断,其

18、逻辑形式可以抽象为pq,即“若天不变,则道亦不变”,也可表示推理判断,其逻辑形式为pq,即“天不变,故道亦不变”。同样,(9)一句既可表示“若吃一堑则长一智”,也可表示“因吃一堑故长一智”。关联词的缺省使得语句可以表示更为广延的逻辑关系,从而具有更高层次的辩证性。除此之外,汉语中受事主语句也是汉语“非逻辑化”表达方式的又一例证: (11) 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伍子胥变文) (12) 施恩勿记,受恩勿忘。 (13) 子胥狂语,何足可观,风里野言,不须采拾。HTK(伍子胥变文)(14) 这件事张岚有看法。以(12)一句为例,句中“施恩”和“受恩”分别是“勿记”和“勿忘”的逻辑宾语。再以(14)一

19、句为例,该类句子申小龙称其为“主题句”。句中除“张岚”和“这件事”之外,其他几个名词性成分之间都不是一般的逻辑关系。若依形式逻辑法则来判定,“张岚”和“这件事”二者既可视为“二目关系”命题,即“张岚”和“这件事”各为一个主目,“对有看法”为关系谓词,也可被视作“合取命题”,即将其看作“张岚”考虑过这事和“张岚有看法”的合取。 由此说明,汉语语言在表述时,被描述事理之间的多重内在逻辑对语言的表述产生极大的压迫,使语言在表述上呈现出极大的弹性,逻辑关系词在运用上呈现出灵活的特性及简约的趋势,因而语句间表现出意合的外在特征。这种特征是与汉语民族的模糊性思维的客观要求相一致的。因为从根本心理上讲,汉语民族自发地排斥着“是则是,非则非”的思维方式,对逻辑形式的明确化缺乏内在的兴趣,而更注重认识本身与生活实际的关系。 相比较而言,西方哲学更注重逻辑的外在表述形式,因而在语言表述上倾向于采用周密的纯“形式逻辑”的表述风格。以形式判断为例,“施恩勿记,受恩勿忘”的逻辑形式可抽象为“pq”,即假言判断,该句用英语表述则是: If you confer a benefit,never remember it; If you receive one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