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425715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01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银行系统论文:关于改善我行基层网点操作风险管理的分析与建议近年来,操作风险管理在现代商业银行管理中不断得到重视。昔日默默无闻的法国青年科维尔,在2008年2月使全球风险管理水平最高的法国兴业银行损失49亿欧元而声名大噪,同时也刷新了由巴林银行里森创造的亏损10亿美元的纪录,中国银行开平案的主角余振东等人近十年如一日地盗窃银行资金,造成4.83亿美元的巨额损失,创下了建国以来盗窃之最,也“荣登”国际操作风险损失精典案例之列。这都暴露出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巨大操作风险,即“由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为实现银行的稳健经营,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冲击,2004年的新巴

2、塞尔资本协议正式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充足率覆盖的范畴,并且对操作风险作出了权威的界定,制定了计量操作风险资本的方法,从而确立了操作风险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等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地位;2005年,我国银监会对商业银行加强操作风险防范提出13条指导意见;2007年,银监会正式颁布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并要求包括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在内的七家国际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于2009年开始采用新资本协议,必须对银行所面临的操作风险进行衡量,并计提资本。在这一大环境下,操作风险管理在总行层面也不断加以重视,上市后于2008年制定了中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随之建立了三道防线风险控制体系以

3、及RACA操作风险评估量化技术,使我行在操作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组织框架、运作模式有了较系统、较全面的发展。从宏观层面来看,操作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衡量的统计量化,从而使资本有效覆盖可能的损失,而对于微观层面,由于基层网点不涉及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占用,基层操作风险的管理重点偏向于一方面要完善操作风险监控体系,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操作风险引发的案件或恶性事件,另一方面要着重于从具体的业务、产品出发,不断健全和完善操作风险识别、评估、衡量与缓释的过程与方法,尽可能地降低单个环节的操作风险,从而降低基层经营机构总体的操作风险。结合我行实际,基层操作风险管理尚存在着以下不足:一、基层操作风险管理从识别到缓释

4、的循环机制不明显。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从识别评估缓释监测到再识别的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使得操作风险管理能够随着外部市场、系统技术、人员条件等因素的变化而保持良好的契合,而不致于脱离业务实际。在现实的业务操作中,规章制度的滞后性与不完善性,使得这一动态的循环机制效用不明显。经营机构迫于业务压力,总是倾向于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简化交易流程,提高可用资源的效率,而制度制订部门则出于对风险的“理性”思考,安于现状而不愿意根据基层的反馈予以制度的创新,导致“理性”的制度在基层经营机构呈现出“非理性”的操作,阻碍了操作风险管理再识别的功能,制度本身的不合理性不能得以修正。操作风险管理

5、的手段是有别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强调过程管理而非结果管理,在业务操作中只要违反了制定的流程或规范的操作,尽管并不一定出现资金的损失,但仍将被视为操作风险的存在。因此,制度的制订实践修订与操作风险管理识别评估缓释监测的循环过程应相一致,否则在动态循环机制受抑制的情况下,制度作为基层操作风险管理的最基本手段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最明显的表征就是违反制度操作的现象高居不下,屡查屡犯,屡禁不止。二、基层操作风险管理的协作机制不健全。我行操作风险管理政策框架明确了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各自负责的操作风险类型。操作风险管理在经过各层级和各条线的传导后,风险压力最终将由基层网点予以承担。但在实践

6、中,未能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各部门总是力求自己所负责的操作风险降到最低,又受限于我行IT系统力量之薄弱,不得不采用“劳动密集式”的管理手段,于是乎众多条线的风险管理都一贯出现“专人管理”、“专用的登记簿”、“定期的报表”等要求,使得基层网点在“一根针,千条线”的窘境下,原本并不充裕的人力资源更显得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基层网点的业务功能越多,其所承受风险管理之累也就越重。没有有效的协作机制,各部门对基层网点的交叉管理而又要求不一,又或是存在管理盲区而无人问津,以致于相关职能部门检查基层网点的解释口径不一,令基层网点无所适从。操作风险管理的牵头部门应建立并保障部门间的协作机制,从基层网点的整体角度

7、出发,评估和整合各部门的风险管理要求,才能有效发挥基层操作风险管理的效用。三、基层操作风险管理中人员准入与退出机制不灵活操作风险管理中,人员的因素是操作风险最主要也是最不容易界定的,因为所有的操作风险都与人有关,作为全球操作风险管理始祖的英国银行家协会(BBA)也在操作风险的界定细化中,也将人员风险放在了首位。基层操作风险管理中人员风险主要集中在越权行为、欺诈交易及操作失误,这类风险的存在除了制度、流程的因素之外,也与人员本身的业务素质、职业操守有密切关系。在我行大量的检查活动中发现,基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是由于人员主观性造成的,业务素质不高、风险意识不强、操作有章不循、缺乏基本的职业操守

8、。但追源溯本,在于基层缺乏有效的人员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合适的人员担当不合适的岗位,操作风险的源头人员问题无法得到改善和控制。基层行的岗位准入机制是相当不完善的,普遍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以岗定人的模式未能真正确立,一些基层网点甚至因为害怕差错过多,而将业务不熟、操作不精、责任心不强的员工放置在风险控制的岗位(事中监督或业务派驻经理)上;基层网点人员紧张的基本状况也限制了人员的退出机制,往往在出现重大风险或损失之后才被动地进行岗位人员的调整,不能做到人员的择优上岗、优胜劣汰。在不灵活的人员机制下,基层网点的人员素质、职业操守整体水平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水平,成为基层操作管理风险的挥之不去的阴霾。四、基

9、层操作风险管理监控机制中监控手段、监控信息未整合。一般而言,操作风险分为三类:(1)银行内部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者失灵,或者是外部事件引起,这类损失并不是由银行人员的过错或故意造成的,并没有违反银行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即无过错操作风险;(2)银行人员的过错造成的操作损失,包括因疏忽大意或业务不精而未能遵守银行的规章制度而出现的失误,导致的操作风险称为过错操作风险;(3)为了获取非法利益,故意违反银行的规章制度、业务流程、法律法规,并给银行造成损失,包括未经授权的业务、盗窃和欺诈,称为违法操作风险。其中第三类风险,即违法操作风险是基层操作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因为此类风险不仅可能造成银行的巨大损

10、失,如前文所叙述的法国兴业银行、巴林银行案例,还可能伴随而来难以估计的声誉风险。我行为防范违法操作风险也采取了多种监控手段,有网点录像监控、网点负责人代职管理、轮岗位制度、强制休假制度、事后监督管理、二三道防线的各类专项检查等等,各个监控手段有着相互独立的方法和程序,并形成基层操作风险管理某一角度的重要风险评估信息。然而不足的是,这一系列监控手段和监控得到的重要信息被独立于不同的条线职能部门,未能及时、有效地予以整合与分析,发现具有风险预警效果的线索。违法操作风险是低频度、高损失的风险类型,通过单个的监控手段的风险扫描在海量的业务数据信息中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对违法操作风险的识别能力较低

11、。对历史案例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事后监督、录象监控、代职管理等现场和非现场监控手段的结合,风险信息的综合共享将提高违法操作风险的防范效果。五、基层操作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尚未建立。从经济学的角度,任何的管理行为都是应该符合成本配比原则的,即产生的收益(或者是成本的节约)应大于投入的成本,基层操作风险管理也不例外,只有当操作风险管理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一致时,操作风险管理的资源配置才是最优。因此在基层开展操作风险管理的同时,也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衡量管理活动中成本配比情况。缺乏成本与的收益评价的操作风险管理,一方面容易造成管理部门无视成本约束,过度追求降低操作风险,片面关注基层问题的高、中、低风险

12、的分类等级,却忽略风险的损失频度,甚至期望于操作风险的“0概率”,而不断在损失程度不高、频度已经极低的风险事件上仍然加大检查和监控力度,导致内控过度;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管理部门不能估量收益(或是成本的节约),对待原有流程的优化并不热衷。尽管操作风险管理的收益或成本并不是一目了然的,需要长期的历史数据通过科学的数理模式予以统计分析,这在现阶段还很难实现,但在基层操作风险管理中引入评价机制,哪怕是粗略的定量分析或者简单的定性分析,也是大有裨益的。基层操作风险管理是当前金融趋势下面临的新问题,存在的不足需要在经营实践中不断摸索与完善。操作风险的内生性决定了其无法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外部的补偿,而只能通过

13、完善风险管理架构,不断提高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水平,采取风险容忍、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回避的策略,有效控制操作风险。我行基层操作风险管理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一、基层操作风险管理应不断提高管理的集约化程度基层操作风险涉及人员、系统、业务流程、内外部事件等众多因素,但基层往往只是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者或承担者,在系统、流程、人员及各方面的管理上基本没有自主权,与同业一样,基层经营管理权限呈现集中上收的趋势。操作风险管理也应于经营管理权限的集中趋势相一致,操作风险管理的职权应该集中在一、二级分行的相关部门来并承担相应责任,才更有利于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首先,操作风险的管理需要建立在大量的业务数

14、据与事件的统计分析上,在现有IT集中的情况下,一、二级分行已经能够掌握到辖内机构全部业务明细数据,在此基础上操作风险的识别衡量、损失风险的量化估计都有了建立模型化的可能;其次,集约化的风险管理是解决基层风险管理循环机制不明显、协作机制不健全、风险信息未整合等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一、二级分行完整的职能架构和制度的制订决策权,能够有效地改善系统、流程等各方面因素,直接降低基层操作风险;其三,集约化的操作风险管理是权责对等的,职能权利与责任承担的统一制衡才能避免管理层过度利用政策的制订权将操作风险的责任风险转嫁给基层,而导致操作风险管理目标与操作风险实际状况的脱节。二、通过IT系统的完善是有效降低基

15、层操作风险的根本手段。一项业务或管理能够通过IT系统予以完成标志着其流程已经得以明确并固化,其所蕴含的操作风险属于一个可以确定的范围,外界干预与人为差错的风险概率将明显降低,人员控制、强制授权、分级管理等操作风险关键环节都能得以准确无误地执行。例如,重要空白凭证的领用、支出、销号通过业务系统进行管理,支票、汇票、电汇凭证甚至可以通过系统实现与购买企业的自动核实,基本杜绝了其挪用、盗用、套用的可能,操作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但总体而言,我行无论在业务操作系统或管理信息系统上的技术能力还很欠缺,业务流程中许多控制环节还无法摆脱手工操作,内控管理中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系统还无法提供有力的分析统计。操作

16、风险管理的相关应用系统更是缺乏,历史业务数据的收集,风险频度、损失量化等的测量等,没有IT系统的支持就无法得到客观、真实的数据信息,更谈不上建立科学的风险衡量模型。迅速完善我行的IT系统,是降低基层操作风险的根本手段。三、建立基层网点的关键风险指标(KRI),实现基层操作风险的有效评估。 操作风险的范围十分广泛,与人员、系统、流程、外部事件相关的事项都可能涉及操作风险,可以说,基层经营机构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从理论上也都存在着操作风险,只不过是风险频度的高低和损失量化的多少有所区别。由于成本约束的作用,不可能对基层经营机构所有的操作风险都不遗余力地进行监测、控制,而必须把握住其最重要和最主要的操

17、作风险,尤其是可能使我行遭受损失的风险事项,因此应建立基层网点的关键风险指标(KRI),衡量指标结果来反映操作风险水平,确保重大风险相关信息能有效揭示并传递。关键风险指标是实现基层操作风险有效评估的基本方法,也是国际同业采用的最常见的风险识别、评价方法。关键风险指标的核心在于指标的设计,指标应当容易衡量并集中汇报,能反映操作风险水平的动态变化,尽可能获得风险的早期预警,从而缓释或防止重大操作损失或事件的发生。关键风险指标应该包括目标水平和阀值水平,目标水平通常不为零,以表示特定风险可以容忍的程度,阀值水平一般高于目标水平,表示当风险衡量值达到时,将触发风险管理部门关注并采取控制措施。操作风险管理已是当前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基层是经营的主机,也是风险的主机,不断完善我行基层经营机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关键风险管理能力,从量变到质变,从微观到宏观,基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最终将使我行整体操作风险水平大为降低,减少风险损失和风险资本占用,最终为我行稳健经营,提升资本回报,增加股东价值而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