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

上传人:奇异 文档编号:44231077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5.34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2019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资源描述:

《2019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11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9 最新沪科版生物第二册第一节遗传信息学案第1节遗传信息学习目标:1、 阅读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 认识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事实, 感受科 学探究的过程 , 感悟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2、 理解 DNA分子的化学组成、碱基配对原则。3、 理解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4、 知道 DNA与基因的关系 , 懂得遗传物质和遗传信息的重要价值。学习重点:1.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 验证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发现之路中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2. DNA 分子的结构特点 , 尤其是其双螺旋结构 (包括碱基配对原则)3. 基因的实质(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2、,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学习难点:1 、 DNA的双螺旋结构2 、 DNA 和基因的关系 , 基因的实质(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知识精要:1、 DNA 具备作为遗传物质的条件:(1) 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并储有大量遗传信息; (2) 能够自我复制, 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3) 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从而控制新陈代谢过程和性状;(4) 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可以通过两个经典实验来证明:( 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蛋白质虽然结构复杂, 但不能自我复制 , 分子结构也不稳定, 所以蛋白质不可能是遗传物质。2、 DNA 是

3、由脱氧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 每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以磷酸与脱氧核糖连接 , 形成多核苷酸链. 两条多核苷酸链之间通过碱基配对相连接, 互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形成双螺旋结构.DNA 是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 在某些不含DNA的病毒中 , 遗传物质是 RNA。3、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 并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每个基因由成百上千对脱氧核1 / 8苷酸组成。基因的脱氧核苷酸序列不同, 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不同。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生物性状由蛋白质决定 , 而蛋白质的合成是由基因指导和控制的。学习过程指导:1. 遗传物质 DNA:在学习新课时, 先复习旧知识(DNA在哪里?染色体的化学成

4、分是和。)再思考问题:遗传物质究竟是DNA还是蛋白质 , 为什么?(用实验事实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952 年赫尔希和沙斯设计了一个巧妙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实验过程结果标记侵染搅 拌第 一用35S标 记用 被 标 记上清液的放射性很高细 菌 内 新 形 成 的组了 一 部 分 噬的 两 种 噬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噬 菌 体 中 没 有 检菌体菌 体 分 别测到 35 S第 二用32P标 记去 侵 染 未上清液的放射性很低细 菌 内 新 形 成 的组了 另 一 部 分被 标 记 细沉淀物的放射性很高噬 菌 体 中 检 测 到噬菌体菌32 P注:上清液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沉淀物为被感染的

5、大肠杆菌。(1) 该实验用了什么方法?在什么探究中还用过此方法?(2)用 35S、 32P 标记物质的理论基础是什么?能否用14C 和 18O进行标记?( 3)如果实验用上述方法进行 , 测试的结果如何?表明了什么?( 4)噬菌体在细菌体内的增殖是在哪种物质的作用下完成的?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和 DNA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5)此实验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6)此实验证明 DNA具备遗传物质的哪些特性?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1 1928 年 , 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实验步骤如下表:实验过程结果2 / 8第一步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鼠不

6、死亡第二步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注射到鼠体内鼠死亡第三步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鼠 不死亡第四步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鼠死亡 , 并且从鼠体内分离细菌混合后注射到鼠体内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 其后代也有毒性。( 1)实验先进行第一、二步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步?( 2)用“条件结果”分析法 , 分析第一、二步说明什么?第二、三步说明什么?第三、四步说明什么?( 3)该实验有无证明 DNA是遗传物质?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1.2 1944年 , 美国的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进行了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 并获得了成功。实验步骤如下图:(1)实验过程中步说明了什么?步说明

7、了什么?(2)艾弗里等人发现, 通过 17 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 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是遗传物质, 为此他们又设计了, 用 DNA酶处理DNA,使其水解 , 结果在培养R 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没有发现S 型细菌。这组实验的必要性是什么?(3)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3 / 8( 4)通过上述实验, 能证明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吗?S 型肺炎球菌菌落特点是;而 R型肺炎球菌菌落特点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以说明:是遗传物质;巩固性练习:(课堂完成, 检测课堂学习效果)1、关于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在小鼠身上进行转化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D)A、 R型细菌有荚膜 ,

8、 因此它无毒性B、 S 型细菌无荚膜 , 因此它无毒性C、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注射到鼠体内, 鼠死亡D、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混合后 , 可转化成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2、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转化因子是(D)A、荚膜B、蛋白质C、 R 型细菌的 RNAD 、 S 型细菌的 DNA3、用 DNA酶处理从 S 型细菌中提取的DNA,使其水解 , 就不能使 R 型活细菌发生转化。下列实验叙述不正确的是( A)A、该实验是格里菲思转化实验的主要环节B、该实验反面证实了DNA是遗传物质C、该实验证实DNA分解产物不是遗传物质D、该实验证实 DNA分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4、噬菌体在繁

9、殖的过程中所利用的原料是(C)A、自身的核苷酸和氨基酸B、自身的核苷酸和细菌的氨基酸C、细菌的核苷酸和氨基酸D、自身的氨基酸和细菌的核苷酸5、下列关于噬菌体叙述正确的是(B )A、有细胞结构B、是一种寄生于细菌体内的病毒C、是一种专门寄生于动物体内的病毒D、是一种细菌6、用同位素35S 和 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然后用被标记的两种噬菌体分别去侵染大肠杆菌,( )进入细菌体内的成分有( B)A、 35SB、 32PC、 35S 和 32PD、不含 35 S 和 32 P拓展性练习:(课后完成, 形成知识迁移)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A DNA 是遗传物质 B RNA是遗

10、传物质 C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D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现代研究成果表明: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主要物质是()A核苷酸B脱氧核苷酸C核糖核酸D脱氧核糖核酸3以下哪项不是遗传物质的特点()A分子结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B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C能自我复制, 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D能表现或反映出生物体的各种性状4车前草病毒是一种不含DNA的病毒 , 其遗传物质是()A车前草的DNAB车前草病毒的RNAC车前草的RNAD车前草病毒的蛋白质5噬菌体侵染细菌试验, 除了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外, 还间接证明了DNA :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能进行自我复制;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4 /

11、8A、B、C、D、学习性自我形成评价:1、对这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 我掌握的程度是:()A、完全掌握;B 、基本掌握;C、部分掌握;D、未掌握。2、对课堂作业, 我完成的程度是()A、独立完成;B 、讨论后完成;C、只能完成小部分;D 、不能完成3、这节课我的收获与感悟:我还没弄懂的地方是:2、 DNA的双螺旋结构在学习新课时, 先复习旧知识:DNA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组成它的基本结构单位是();它的化学成分是由一分子的()、一分子的()和一分子的()组成。构成脱氧核苷酸的碱基有()种;因此 , 脱氧核苷酸也有()种。再思考:脱氧核苷酸如何聚合成多核苷酸链?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如何?阐述 D

12、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画出其结构简图, 最后得出结论 , 并形成个人笔记。重点了解嘌呤与嘧啶的碱基配对原则, 氢键 , 呈螺旋状的认识。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是:和配对;和配对。3、 蕴藏在 DNA分子中的遗传信息DNA的多样性体现在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目和序列的不同; 基因是 DNA上携带遗传信息的一段序列 , 它决定生物体的形态、生理和行为等生物性状。对“想一想做一做”开展讨论和交流。巩固性练习:(课堂完成, 检测课堂学习效果)1、决定 DNA遗传特异性的是()A、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B、嘌呤总数与嘧啶总数的比值C、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D、脱氧核苷酸链上磷酸和脱氧核糖的排列特点2、控制生物性状

13、的遗传物质, 其功能和结构单位是()A DNAB脱氧核苷酸C基因D脱氧核酸3、关于碱基互补配对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A、 DNA分子中有一个嘌呤不一定就会有一个与之相配对的嘧啶B、 DNA分子中一条链的嘌呤数或嘧啶数一定等于另一条链的嘌呤数或嘧啶数C、 DNA分子中嘌呤总数一定等于嘧啶总数且各占50%D、 DNA分子中任何一种碱基所占的比例是两链上该碱基所占比例的总数5 / 84、构成 DNA的碱基是 A、 G、T、 C 四种 , 下列哪种比例因生物种类不同而不同()A、 (G+C)/(A+T)B、 (A+C)/(G+T)C、 (A+G)/(C+T)D、 G/C5、 DNA分子的一条链中 (A

14、+G)/(T+C)=0.5,那么它的互补链中碱基的比数是()A、 0.5B、 1C、1.5D、 26、某双链 DNA分子 , 经 20 次复制后 , 所得到的第21 代 DNA分子中 , 含有原亲代DAN母链的分子数是()、 220A、 1B、 2C、 4D7、遗传信息是指DNA分子中的()A、脱氧核糖的含量和排列B、碱基互补配对的种类和数量C、 A T 与 G C 的数量比D、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8、下面是关于基因、蛋白质、性状之间关系的叙述, 其中不正确的是()A、基因可以决定性状B、蛋白质的结构可以直接影响性状C、基因控制状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蛋白质的功能可以拓展性练习:(课

15、后完成, 形成知识迁移)1、如图是DNA分子结构图 , 据图回答:(1)指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结构名称。 _ ; _ ;_ ; _ ; _ 。( 2)图中所标记处含 P 的为 _, 含 N 的为 _。( 3)组成 DNA的基本单位是 ( )_ 。该 DNA分子中共有 _个这样的基本单位。2、 DNA分子复制时 , 解旋酶作用于下列哪一组结构()3、在氮源为 14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 其中 DNA分子均为14N DNA,在氮源为15N 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 , 其中 DNA分子均为 15N DNA。若将14 N DNA、15N DNA 以及 14N、15 NDNA混在一起 , 用某种方法

16、离心分离,其结果如上图所示。现将15N DNA转移到含14 N 的培养基上 ,再连续繁殖两代(和)后 , 将所得 DNA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离心分离 , 则结果可用图下列哪一图表示()4、 25. 一个 DNA分子中 ,G 和 C 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的 46%,又知在该 DNA分子中的一条链中 ,A 和 C 分别占碱基数的 28%和 22%,则该 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中 ,A 和 C 分别占碱基数的( )A.28%、 22%B.22%、 28%C.23%、 27%D.26%、 24%6 / 8学习性自我形成评价:1、对这节课的主要知识内容, 我掌握的程度是:()A、完全掌握;B 、基本掌握;C、部

17、分掌握;D、未掌握。2、对课堂作业, 我完成的程度是()A、独立完成;B、讨论后完成;C、只能完成小部分;D 、不能完成3、这节课我的收获与感悟:我还没弄懂的地方是:2、知识拓展:1 病毒的重新构建和侵染的实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1.1 1957年 , 格勒( Girer )和施拉姆(Schramm)的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简称TMV) , 它的基本成分就是蛋白质和RNA。格勒和施拉姆作了如下实验:用石炭酸处理这种病毒, 把蛋白质去掉, 只留下 RNA,再将 RNA接种到正常的烟草上,结果发生了花叶病;如果用蛋白质部分侵染正常烟草, 则不发生花叶病。此实验的结论是什么?此实验的结论是RNA起着遗

18、传物质的作用, 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1.2以后有人将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TMV)的 RNA、蛋白质分离、组合,分别进行实验 , 进一步明确RNA也是遗传物质。实验步骤如下:用车前草病毒(HRV)与烟草花叶病毒( TMV)分别感染烟草叶片出现两种不同病斑,如示意图( a)、 (b) 。用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去侵染烟草叶片。用车前草病毒(HRV)的 RNA去侵染烟草叶片。将车前草病毒( HRV)的 RNA 与烟草花叶病毒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 , 形成一个类似“杂种”的新品系 , 用它进行侵染实验。( 1)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实验过程步的结果是什么?画示意图。过程2 的结

19、果是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用其单独侵染不会使烟草叶片致病, 如示意图(c) ;过程 3 的结果是用车前草病毒( HRV)的 RNA去侵染烟草叶片 , 则 RNA会在寄主细胞中复制并产生大量车前草病毒( HRV) , 使烟草叶片致病 , 病斑如示意图 (d) ;过程 4 的结果是用“杂种”病毒侵染烟草叶片致病, 病斑如示意图 (e) 。7 / 8(2) 上述“杂种”病毒繁殖的后代是那种病毒?画一个该病毒的示意图。“杂种”病毒繁殖的后代是车前草病毒(HRV) , 如示意图 (f) 。( 3 )艾弗里、赫尔希与格勒等人的实验选用了结构十分简单的生物细菌或病毒。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具有哪些特点?以细菌或病毒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它们的个体很小, 结构简单 , 容易看出因遗传物质改变导致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病毒无细胞结构且只有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繁殖快, 便于实验操作, 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结果。8 / 8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