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4218319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 陕西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苏辛词比较论姓名:准考证号:指导老师:联系方式:写作时间:2015年9月摘要苏轼与辛弃疾是两宋最伟大的词人,他们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他们的词分别代表了北宋和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尽管二者生活时代不同但其词作品却存在着种种相似与不同,本文将苏轼、辛弃疾的婉约词作加以对照,同中见异,异中有同,彰显苏、辛二人的特点,文中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与探讨研究,在对比中看二人词风的传承与流变。 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诗词;异同目录摘要1一、概述11.1苏轼诗词浅析11.2 辛弃疾词浅析3二、苏辛诗词的相同点52.1.广泛的题材52.2豪

2、放的风格72.3.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8三 苏辛诗词之不同点113.1 内容不同113.2 风格不同123.3语言不同133.4后世影响14结论18参考文献19致谢20一、概述词是隋唐之际从民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音乐文学形式,在转入文人手中之后于中唐以来渐趋发展兴盛。至宋代走上繁荣鼎盛的高峰,蔚成“一代文学”之大观。两宋词人辈出,名家林立,创作繁盛,作品丰硕。其中,辛弃疾和苏轼分别为两宋“十大词人”排行榜的第一、第二位。由此可见,苏轼与辛弃疾是我国词史上成就最高的两位词人,他们的词分别代表了北宋与南宋词创作的最高成就。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

3、的风格;辛弃疾则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他的词风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苏东坡、辛弃疾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1.1苏轼诗词浅析 由于苏轼在北宋文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他的词在其生前即已经名动天下。他的门生以及当时的许多文人,都对他的词进行了评价。这个时期的评论虽然颇为零散,但是,却包蕴了后世词学的诸多问题。在其身后,李清照、王若虚、元好问等人各从不同的角度对苏词发表了

4、看法。同时,张元干、张孝祥、辛弃疾、陆游、刘过等人又从创作上继承了苏轼开拓出来的新路,遂使后世有“苏辛词派”之说。在两宋和金源时期,苏词因为不同的原因,始终具有比较高的地位。元明词学衰微,苏词的接受也呈现同样的局面。进入清朝之后,词学流派纷呈,阳羡派强调以心写词,颇得东坡的创作精神;浙西词派论词讲究“醇雅”,祖绍姜夔、张炎,东坡词颇受冷落;常州词派注重比兴,苏词地位开始有所回升,但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折中各种意见,认为苏词开创一代新风,与花间一派并行,是词中变调。随着晚清国势的急剧变化,词学家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刘熙载、陈廷悼、郑文悼等人都对苏轼词有很高的评价,王国

5、维人间词话对苏轼的评价则代表着苏词接受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苏轼词坛一流作家的地位至此己经很稳固了。历史上围绕苏词产生了很多争论,诸如苏词的风格问题、本色问题等。本章中选择了六个问题进行剖析。一是苏轼与柳永的比较;二是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三是苏轼与姜夔的比较;四是苏词的有关本事;五是苏词的风格与苏词的接受;六是以诗为词和以赋为词。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对有关苏词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重点讨论了苏词的风格是否“豪放”、苏词的音律问题、苏词是否有违词体本色、苏轼词与柳永、辛弃疾、姜夔词的异同以及由此反应出来的苏词的艺术特点和他对词的发展贡献、围绕苏词本事所反应出来的词学批评特点等。所涉及的问题虽然不能涵盖

6、全部的苏词研究状况,但是,历代词学家对这些问题的相对集中思考,可以清晰地反应出有关苏词的热点何在。以及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中所显示出来的不同于总体评价的观点,表明词学研究中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这对我们今天进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苏轼的词,名篇佳作很多,历代词话中对于他的著名篇章的评论也很丰富。因此,本章中选择了评论较多的作品,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蝶恋花(花退残红青杏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及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进行梳理,从中总结有关苏词的艺术思考。对比那些从总体上对苏轼词所进行的评价,可以发现,对单篇作品的关注与总体关注之间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别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研究古人的诗词

7、观点提供参照。1.2 辛弃疾词浅析辛弃疾是南宋时期主张抗金的英雄人物,也是词史上才华卓绝、处于领袖地位的一代大家。然而辛弃疾不仅致力于词的创作,还写下了以美芹十论和九议为代表的十七篇文,并有一百四十余首诗留存于世。但他成就最高的还是词。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

8、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延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

9、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长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二、苏辛诗词的相同点 苏轼与辛弃疾虽然生活时代不同但却前后辉映,古今学者论词,常常将二者放在一起,又因为二

10、人皆为词中之大家,相似之处极多,故而论词时常用来相互比较,指出其中相同或相异之处。20世纪,苏轼与辛弃疾的研究不仅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走向,而且成为百年词学研究的焦点和关键人物。而苏词与辛词自产生之日就受到宋代乃至宋代以后的人们的喜爱,长期受到人们的关注与研究,也是20世纪词学研究的热点所在。2.1.广泛的题材苏轼、辛弃疾为词中之大家,所涉及的题材多种多样,既有传统的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的词作,还有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村风情的田园生活的词作,亦有隐括、怀古军旅等题材的词作。 苏轼以其大量的婉约词作,在内容题材上有了新的开拓,在言情词作中,苏轼走出了闺怨坊曲的窄路,借助于词长于抒情、手法细腻的特

11、点,将自己充沛深挚的肺腑之情及渊博厚重的学识融入词中,言健康之情,抒怀中之意,、一扫晚唐五代北宋诸大家词作浓艳的脂粉气,而趋于文雅。辛弃疾秉承这一创新,进而发展了他们的言情之作典雅蕴藉、寄情高远的特色。 苏轼开创了悼亡词的先河,写与妻子的死别,哀婉凄楚,柔肠欲断。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以真挚的感情感人的: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帷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词人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

12、的忆念。十年以前,妻子王弗病逝,恩爱夫妻,十年前永诀,转瞬已是十年光阴。十年的光阴中生者和死者之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词人之所以能够进入“幽梦”来记梦,完全是对曾在政治、生活上关心、体贴他的贤妻的怀念所招致的。因此词作开篇就点出了“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伤基调。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界限,倍增了词人不“无处话凄凉”的感叹。所以,只能寄希望于梦中相会。到此时,作者进行了假想:就算生者和死者的世界可以沟通,十年过去,死者依然如故,而生者又是怎样在政治的漩涡中浮浮沉沉,不断被流放、左迁,历尽艰辛与沧桑,这三个长短句,将现实与梦幻交织在一起,以想象中死者的反映,来衬托词人十年

13、来所遭遇的不幸和世事的巨大变化。词人的感情是深沉而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同样是言情词,辛弃疾也写得深切感人,写出了很多绮艳细腻的作品,来表达思家或闺思之情。如著名的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罗账灯昏,哑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这首词写晚春时节,闺中少妇伤春、伤别、思念远行人的神态和心理。此词写的神态逼真,情意缠绵,正像沈谦在填词杂说中道:“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押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这首词写闺怨,抒恋情,风韵与一般

14、艳词不同。上片说晚春送别及别后情景,用重语写柔情,呈现出一片愁惨气象;下片说思念情人一再“卜归期”而不得重相见以及怨春情绪,辗转反侧,又写得极真挚,以深语写深情。由此可见,苏轼、辛弃疾词还是有很多的共同点,就是表现在他们对作品题材的开拓,他们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关于意象方面的选取,皆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知程度。从隋唐五代直到北宋中叶,词的内容一直被局限于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的范围表达的情感。直到苏轼词的出现,才使词坛面貌为之一新。南宋王灼认为苏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自振。” 可见苏词的确有着它特殊的地位。形成了

15、它独一无二史无前例的多样化词风。运用生动的景物描写勾勒雄宏壮阔的画面,通过宣泄激情与义愤,表达自身的理想抱负以及对壮志未酬的感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应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生机。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2.2豪放的风格 历来的学者都认为婉约派词以柔为主,豪放派词以刚为主,苏轼和辛弃疾却能别开生面,揉合婉约和豪放的长处,摧刚为柔,柔中有刚,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新风格。苏轼部分婉约词写得豪放旷达,

16、词人为传统婉约词吹进了一股豪放风气,提升了词的境界,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这尤其体现在他们那些“借闺怨以抒其志”的作品里,这自然是因为这些作品所抒发的感情是豪壮激昂的,所表现的内容是深沉刚劲的,所以它们貌似柔婉,内则贞刚,就是那些虽是表现儿女之情的作品中,也自有为一般婉约词人所不及的深情和气韵,显得感情炽热,气氛酣畅却又缠绵缝蜷。例如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却被无情恼。词发展到南宋,辛弃疾不仅继承与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其词中表现豪放旷达之气的作品也更多。这与辛弃疾的人生经历密切

17、相关,与时代背景也是息息相关的。当辛弃疾的伟大抱负无法实现、报国壮志一再受挫,面对难以抗拒的社会压力,便不得不于慷慨悲歌的同时,亦借以风雨花草、儿女之情为题材的方式来陶写襟怀,因而在其婉约词,常常在写儿女情与阴柔美中,自然流露、显示出一种英雄气和阳刚美。如满江红:敲醉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萧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二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怠,何时足蹄萄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日。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苏轼和辛弃疾在那些“借闺怨以抒其志”的作品里,所抒发的感情是豪壮激昂的,所表现的内容是深沉刚劲的,所以它们貌似

18、柔婉,内则贞刚,就是那些虽是表现儿女之情的作品中,也自有为一般婉约词人所不及的深情和气韵,显得感情炽热,气氛酣畅却又缠绵缝蜷。苏辛词都具有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他们的词中,都饱含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同为豪放派,苏轼在胸怀上显得广阔,辛弃疾在气力上显得宏大,以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

19、体现。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未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则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2.3.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使两位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苏轼和辛弃疾的的词不仅从内容题材上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境界,而且在艺术手法和风格特色上对词也有丰富和发展。 苏轼的词借鉴诗歌的比兴手法。在词中多有兴寄。如贺新郎中以美

20、人、榴花作比喻,寄托怀才不遇、韶光易逝、美人迟暮之悲。卜算子中借孤鸿寄寓自己虽处困厄但不屈身随人的孤高自洁。水龙吟中借杨花的“抛家傍路”寄寓自己贬滴黄州时的孤独、寂寞、漂泊之感。但比兴手法用的最好的作品就是他的少年游:去年相送,怜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姐峨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抖。恰苏轼在自己的婉约词中多次以美人寄托身世之感,这是源自屈原的美人香草比兴寄托手法,苏轼把它运用到婉约词中收到与诗中用法异曲同工的效果,这在他之前的婉约词中似乎还未常见,如他的贺新郎(乳燕飞华屋),在词中有深切的寄托,所以他的审美境界是高雅脱俗的,立意清新,有

21、深层的哲思,令人回味无穷。在辛弃疾的词中,他善于用比兴寄托的传统手法,表现对国家政治局势的忧患和对个人政治遭遇的愤慨,在婉约徘恻之中寄托了强烈的爱国深情。闺怨词摸鱼儿淳熙已亥,自湖北嘈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最具典型性: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日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料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是词人由湖北槽移湖南,同僚为他送别时所作,表面上看是别词,然而却无离别的内容。此词是词人

22、继承以“香草美人”来寄托政治感慨的比兴手法的成功之作。它的最主要特点摧刚为柔,将满腔忠愤炽烈的忧国之情和忧馋畏饥的身世之感,纳入美人伤春和宫怨的形式中来写,从而取得缠绵哀怨、沉郁顿挫的效果。另一方面,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尔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辛弃疾与苏轼相比,他有规矩存在。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辛词还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这本

23、来很容易造成生硬艰涩的毛病,但是以辛弃疾的才力,却大多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廋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但并不是说辛弃疾的所谓“以文为词”不再有音乐性的节奏。在大量使用散文句式、注意保持生动的语气的同时,他仍然能够用各种手段造成变化的节奏。如水龙吟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意义联贯而下,在词中是很长的句子,但却是顿挫鲜明,铿锵有力,决不是把一段文章套在词的形式中而已。同样的运用口语,同样的新鲜活泼气息,同样的豪放主调,同样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连在了一起。后人以“苏、辛”

24、并称,并推为豪放词风的代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三 苏辛诗词之不同点在词的发展史上,北宋的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别开生面的大家。他们先后以特具有的胆识、卓越的手笔突破了以纤艳之调抒婉委轻软之情的传统词风,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拓宽了词的艺术领域。然而,不同作家在同意艺术领域内有所新的创辟,并不等于他们的步履先后同印在一条蹊径上。3.1 内容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接下来通过对选材内容的对比来分析其不同点。(1) 写人苏辛笔下都描写过大量的人物,但苏轼笔下的人大多是疏狂易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多为自己的写照,这些在

25、他的词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等词句都明显带有旷达色彩。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如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刘裕,“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2) 写景苏词写清风流水、疏云淡雨、青山碧水等,清旷古淡悠远净洁雅致,体现了清空的境界,其中蕴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作者也以此作为表达超脱、旷达之情的载体。辛词长于描写飞腾壮阔的景物和场面,呈现极为浓郁的豪放色彩,往往带有沙尘味,如“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3) 怀古同样是怀古,苏词缅怀的往往是那些雅儒达士,

26、对他们的人生际遇,往往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加以评价赞咏,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有些伤感,但最后“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显得那么洒脱、达观。辛词则引古人之同调、知己,在悲慨古人的同时悲自己的境遇,引古言今,与古人同命运,共悲戚,并最终落脚于对现实的批判和讽刺。隐逸,苏轼对此是真切向往,以忘却人间不平,现实苦难,他写这类词,实际上是他实现旷达、超脱的捷径,辛弃疾却不甘隐居,二十年的闲居是其受政治冷遇打击后的无奈之举,写词聊以达观,用曲笔写挫折中的进取和抗争,以求心理平衡,表现了辛弃疾对现实的投入和执着,表达了豪壮之情,由此可见,辛弃疾在写作内容上更加倾向于爱国词、农村词,而苏词更多的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27、。3.2 风格不同同为豪放词,但是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还是有区别的。对于“豪放”一词的理解,杨廷芝在诗品浅解中是这样说的:“豪者我有可盖乎世,放者物无可羁乎我”。纵观苏轼和辛弃疾的豪放词不难看出,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下面试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作比较。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28、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念奴娇从“大江东去”一直到“樯橹灰飞烟灭”都是写三国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写得酣畅淋漓。接下去一句“故国

29、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词人从“神游故国”中跌入现实,情绪由之前的高昂转为低落。但紧接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明苏轼获得了超脱:人生,不过是一场梦,短暂虚渺间即逝,还是举起这杯酒吧,洒祭向江天明月,让它随那一片永恒的高远而去。所以,总的来看,作者在念奴娇中的情感经历了从“高昂”到“低落”再到“平静”的大起大落。这样的情感变化恰恰体现了苏轼豪放词侧重于“放”的特点,即既具有积极入世的人生理想,但是当理想难以实现时又能够襟怀超旷,善于自解自慰。再看永遇乐。整首词始终有一条主线在贯穿着,那就是对抗金大业难以实现的壮志难酬之感。辛弃疾始终无法超脱这层壮志难酬之感。在词的写作中就表现为不像

30、念奴娇那样单独有一大块内容淋漓尽致地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而是将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英雄事件和自己的忧思、无奈穿插起来写。而且,即使是写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它也不像念奴娇那样单纯是为了抒发自己的凌云壮志,更多的是为了说明英雄人物和英雄事件的流风余韵现已无存。例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最后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画龙点睛地写出了作者人老爱国之心不老。与念奴娇相比,辛弃疾的这首永遇乐明显透着一股悲凉之气。这正是在理想难以实现的情况下,作者仍然执着地坚守所形成的。表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对

31、理想都始终不渝地坚守。3.3语言不同苏轼词和辛弃疾词之别还在于做词时的随意与不随意,众所周知,苏轼写词很随意,他能举重若轻,自然吐露;辛弃疾写词则绝不会随意挥洒,而且是相当谨慎的斟酌、提炼。苏轼自己也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可见他写词是思如泉涌,若天马行空,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遭遇中总结经验,并从客观事物上发觉规律,“人生到处知何处,应似飞鸿踏雪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这些诗作中,自然现象依旧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

32、的表达出来。辛弃疾的时代,他志在恢复中原,但当时投降派当道,无以施展其宏伟的抱负,一腔悲愤只能寄之于诗词,故大多都是激扬高亢之篇。他作词善于抒情但能严守格律,词要经过作者的苦心经营,将平生的创作精力都投向了词,进而达到一种很高的艺术境界。清代的词论家陈廷焯评论道“东坡词,极名士之雅;稼轩词,极英雄之气”。就苏轼的一生来说,与其说他是一位政治家,倒不如说他是一位极富才情的文人雅士。苏轼擅长书法、绘画、写诗、填词,所以在他的生活里洋溢的是文人特有的情致。苏轼的词,表现了诗化的生活,他常攫取生活中最富有诗意的东西加以描写,其词诗意盎然,诗味浓郁,将描写对象主观化与诗意化,从而渗透了文人的雅趣。相比苏

33、轼而言,辛弃疾更像是一位充满爱国主义豪情的民族英雄,“英雄之气”道出了稼轩词的重要特点,他写词不像某些文人预约舞文弄墨,附庸风雅。而是抒发自己的英雄豪气。“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真实地道出了他的豪气,他经常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挥剑杀敌,彻底斩断入侵者的铁蹄,收复中原大地以实现其统一祖国的美好愿望,然而其豪情壮志却受到了强大的阻力,他不被理解、不能施展抱负的愤懑与不甘,充斥在词作的每一个角落里,当他写词时,雄气就自然而言地流露于笔尖,所以说辛弃疾之词洋溢着英雄之气,同时也渗透着慷慨的悲凉之感。苏轼在语言应用上革尽花间词人错彩镂金的词风,开创了“以诗为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开拓了

34、更为广阔的词境,辛弃疾以文为词,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民间口语之词入词,不仅经、史、诸子、楚辞,而且李杜诗、韩柳文和苏词中的戏谑手法,往往拈来就是,达到了刘勰说的“用旧合机,不自其口出”的地步,真正实现了“如诗如文”的境界,这也是苏辛词最大的差异。3.4后世影响苏轼对词的贡献很突出,在他出现前,词的内容受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旖旎温柔的艳情腻语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

35、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

36、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轼对词体的解放和对词境的开拓,给辛词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宋词在苏轼手中开创出一种豪放阔大、高旷开朗的风格,却一直没有得到强有力的继承发展。直至南渡之初张元干、张孝祥、叶梦得、朱敦儒等人以抗金雪耻为主题的词,才较多继承了苏轼的词风,起到一种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们的这一类词作,主要是在特

37、殊的时代背景下为内心激情所支配的结果,而没有成为有意识的艺术追求,也没有更大幅度地向其他题材拓展,所以成就不是很高。到辛弃疾出现在词坛上,他不仅沿续了苏词的方向,写出许多具有雄放阔大的气势的作品,而且以其蔑视一切陈规的豪杰气概,和丰富的学养、过人的才华,在词的领域中进行极富于个人特色的创造,在推进苏词风格的同时也突破了苏词的范围,开拓了词的更为广阔的天地。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他继承了苏轼豪放词风和南宋初期爱国词人的战斗传统,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境界,扩大了词的题材,几乎达到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

38、散文、辞赋等各种文学形式的优点,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辛词的独特风格。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他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和奇特想象,对自然界的山、水、风、月、草、木都赋予情感和性格,并有所寄托。他还善于吸收民间口语入词,尤其善于用典、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文句,往往稍加改造而别出新意。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的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与辛弃疾以词唱和的陈亮、刘过等,或稍后的刘克庄、刘辰翁等,都与他的创作倾向相近,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浩大的爱国词派。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急之时,不少作家从辛词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综上所述,虽然苏词学习者少

39、苏而“辛派词”后继者蔚然成风,但不得不说两位词人都各有千秋,堪称我国文学史上天才的文学巨匠,亦是我国词坛上光照千秋的巨星。 结论 通过对苏轼与辛弃疾词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细细体味这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怀与传统婉约词的不同,以及二者在此方面的异曲同工和同中有异,他们的词在题材上的突破为后来的词作家开辟了广阔的写作天地,在言情、咏物以及酬应、赠答、送别等题材上,提升了婉约词的格调。苏辛词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在表现手法上既继承了传统婉约词比兴手法,深有寄托,又有所创新,对后世的词家的创作起了借鉴推动作用。他们的词中蕴涵旷达之气,摧刚为柔,柔中有刚,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的新风格。通过对苏轼与辛弃疾婉约词

40、的比较研究,又不得不惊叹文学的长河流淌到宋代,出现两颗多么璀璨的明珠。参考文献1 徐汉明.新校编辛弃疾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2 邓广铭.辛弃疾传 辛稼轩年谱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 辛更儒.辛弃疾资料汇编G.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辛更儒.辛弃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 周保策,张玉奇.辛弃疾研究论文集M.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3 6 王德华.屈骚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7 路成文.宋代咏物词史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8 罗积勇. 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9

41、 钟明善. 意象艺术散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0 韦海英. 江西诗派诸家考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 石明庆. 理学文化与南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2 郑定国. 邵雍及其诗学研究M.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 致谢“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我尊敬的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首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老师,本文从选题到完成,都是在导师王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我今后的学习工作影响深远,导师豁达的为人处世,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也对我在做人、治学、工作、生活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将使我终身受益,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你们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永恒动力;最后我要向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审阅、评议和参加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悉心指导,是您们的指点才让我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开辟人生新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