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情志疗法案例研究材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4195488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研究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研究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研究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情志疗法案例研究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情志疗法案例研究材料(10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例:三國志華陀傳記載:有一郡守病,陀以為其人盛怒則差,乃多受其貨而不加治,無何棄去,留書罵之。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殺陀。郡守子知之,屬使勿逐。守瞋恙紀甚,吐黑血數升而癒。 例:張子和治一婦人失眠,認為是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醫藥無療,兩手脈俱緩,此脾受之也,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以怒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婦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進,脈得乎平。 例:邱汝誠治一女子,恒笑不止。求診,問生平所愛何衣?令著之,使母與對飲,故滴酒沾其裙,女大怒,病遂痊。乃以怒勝喜。 3. 驚恐療法喜傷心者,以恐勝之;驚傷膽者,以恐解之 翁壽承指出:心有所樂謂之喜,何反謂傷心哉

2、?凡人之氣,以平為期,不及者病,過者亦病。經曰: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試即以不休二字味之,乃樂之過而失其正也。當此樂以忘憂之際,有放心而求其心,所藏之神不亦因之而渙散乎?至於恐能勝喜,其義為何?蓋喜為心志,恐為腎志,水能制火,既濟之道也。抑更有顯而易見者,人當極喜之時,適有恐懼之事,猝然遇之,末不反喜為憂者,惟以喜之情緩於恐,恐之情急於喜也。是僅以水火相克之理言之,或近附會,而不知勝復之道本乎人情,實有深相印合者。 因喜致病者,以恐、怒或悲治之。儒門事親:莊先生治以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曰: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癒,慰之。詰其故,莊引素

3、問曰:懼勝喜。 驚與恐是一組情志態勢的漸進詞,由見驚繼而出現恐懼的心理效應,就是以恐懼死亡之言,憂愁悲哀之語,採用突然襲擊法,使患者在短促的瞬間內,神志惶恐,使患者當時處於心內空虛、思緒緊張、神態驚慌、表情恐懼,使神憚散而不藏之氣閉鬱而結塞,是一種應激保護性心理反應,使怒狂除、嘻笑停、歌樂休、躁憂寧,適用於精神亢奮、狂、躁、動、怒為特徵的狂症。素問舉痛論: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也。所以以恐勝喜只是權宜之計,中病即止。反之則要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或則採用喜樂療法,使氣機復而渙散。 張子和儒門事親: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惟習可以治驚。 例: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

4、上,夜值盜劫人燒舍,驚墜床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攝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蔘珍珠及定心丸,皆無效。張子和診治時,乃命二侍女執其手,按高椅之上,前置一小几。張說: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張說:我以木擊几,何以驚乎?少定,又擊之,驚也緩;又連擊三五次,同時暗中遣人以杖擊門和擊背后之窗。婦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張子和說;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是夜復使人去擊其門窗,自夕達曙,無驚狀,不藥而癒。嗣後,雖聞雷亦不驚。係通過用驚恐的方法進行練習,使病人明白自己受驚的原因,消除不必要的緊張心理。4悲哀療法怒傷肝者,以悲治之 以隱惻死亡之言或

5、傷感悲泣之語,感化患者的狂亂喜樂狀態,使之趨於正常或銳減,使患者意志消沉、思緒悲哀、表情傷感、行為孤僻,而使狂言止,嘻笑休、妄想斷、多動除;或使思慮解、結氣消、內鬱除,是一種逆反性心理治療,因此可以轉化為一種積極的治療因素,適用於狂症中某些症狀與前述合拍者。鬱症與癲症患者禁用。 翁承壽指出:肝為木臟,欲散而苦急。經曰:肝氣虛則恐,實則怒。又曰:怒則氣上。夫以將軍之官,至剛之臟,復以嗔怒而助其氣,是急也,非散也,故曰傷也。若夫悲者,有所哀痛而然也。經曰:悲則氣消,則當氣逆之時,適以此消氣者值之,謂之曰勝,誰曰不然。怒為肝志,何獨非肺志之憂勝之,而云悲勝怒乎?蓋喜怒憂思悲恐驚,其情有七,而五臟止有

6、五志,故遣去悲與驚二者,以悲與憂相類,皆屬不遂其心也;驚與恐相類,皆有所怯也,惟悲之情較急於憂,故其勝怒為更切耳。由此觀之,即謂之憂勝怒,亦何不可。吳醫匯講 憂極不表現為悲,便表現為怒,因而怒與憂固其一也。所以在治療上,治怒既可用悲勝,也可以喜制。 例:項關令之妻,病怒不欲食,常好叫呼怒罵,欲殺左右,惡言不輟。眾醫處藥,半載無功,求治於張子和。張診之曰:此難以藥治。乃使二娼,各塗丹粉,作伶人狀,其婦大笑。次日,又令作角抵,又大笑。其旁常以兩個能食之婦,誇其食美,其婦亦索其食而為一嘗之。不數日,怒減食增,不藥而癒,后得一子。儒門事親 例:明代農民李大諫,世為農家,突然考中了舉人,其父聞之,以喜故

7、,失聲大笑,笑不合口;第二年春天,李大諫又考中了進士,其父笑彌甚,歷十年遂成痼疾,初猶間發,後宵旦不能休,大諫甚憂之,從容與某太醫相商,因得所授。令家人紿乃父云:大諫已歿。李父得悉後,哭得死去活來,十分悲傷,慟絕幾殞,如是者十日,病漸瘳。接著又寄信告訴李父說:大夫治大諫,絕而復甦。李父聽後,不再悲傷,歷時十年的狂笑病,不藥而癒。乃以悲勝喜之案例。 5. 思慮療法恐傷腎者,以思解之 就是通過醫務人員懇切的的語言或循環漸進的如實表演,使患者心境回復到驚恐產生的根源中去,使之重新認識、認真學習、復反思考,并對有關事物或事情引起的病加以思慮,消除致病因素,以解脫和對抗恐懼的病態情緒使精神緊張、思想慌恐

8、、情態畏懼之症減輕或消除。這主要因思則氣結,使驚恐懼怕所耗散之神氣,得以上行而存于脾、歸於心神統領,使理智恢復,主要適用於癲症。 翁壽承指出:思慮之志出於神,以思勝恐,亦即以土制水,論情論理,亦適合也。吳醫匯講 晉書樂廣傳記載:河南地方有官員名叫樂廣,嘗有親客,文闊(別)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賜酒,方欲飲,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聽事壁上有角(弓),漆化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於前處,謂客曰:酒中復有所見不?答曰:所見如初。廣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呵頓癒。乃杯弓蛇影中以思解恐的作法。 貳、勸慰導惑療法 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精神支持療法、精神分析法。是通過醫

9、務人員以語言的形式,對患者進行合理的解釋、勸說、宣傳、引導、解疑、辨惑,使之聯想等方法,宣傳癲狂的有關防治知識,分析其發生發展,解除患者為情志所苦的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正確對待疾病,並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促使情志康復的一種治療方法。 靈樞師傳篇、素問移精變氣論中有許多篇幅曾對用語言開導法治療疾病提出很多名言。總之,我們治療癲狂就要遵循經旨,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一明確認識,並與醫務人員合作,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消極的心理狀態,吐出真情,這裡要做到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照之以法,這時要分為個人治療或集體治療,通過自由聯想,讓患者將心中所想的複雜問題毫不掩飾、無所顧忌、無約

10、束、不選擇、自由盡情地訴發出來,達到消除患者壓抑於內心的心理創傷;或通過詳盡的解釋,使患者了解無意識的內容如何支配自己的思想、情懷、行為、語言,使其克服神志壓抑狀態而趨於正常,解釋的內容包括不常正的態度、不協調的舉動、患病中的特異症狀及過失、語言、夢中的思想動態、機理及思想變異等。這時患者理解了病態涵意,就啟發患者的自我認識,使其對自己的價值、工作能力、理智缺陷有一重新充份的認識,使心理活動趨於正常或減輕。這些主要通過解釋、安慰、保證、鼓勵、解惑來實現的,引導患者逐步面對現實,從而消除內心焦慮、緊張、苦悶;或解除患者由疑心誤解所導致的幻覺症、抑鬱病等;採取破疑釋誤、闡明真相、剖析本質,使誤解疑

11、惑得以解除,但是對於性格抑鬱、沉默寡言之人,其症狀難以消除,這時就造循因解釋、據理舉例解惑,如無效者可採取以假物相欺,以謊釋疑。詭詐譎怪,以假亂真,但其中必須形象逼真,運用自如,方可巧轉意志,中肯繫而療效顯,蓋彌彰而達目標。適用於癲狂症,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歇斯底里病、焦慮症、恐怖症、性變態、反應性精神病及重型精神病人的恢復期治療,醫院社會均可施行。 總之,追溯癲狂症的發病原因,採用循因辨治的情志療法,在某些特定症狀中可收到成效,是因病種的特異性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案,是一種簡單易行而行之有效的方法。中医情志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大有“喜怒哀乐”皆是药之感,中医

12、对一些疑难怪病具有独特的情志疗法,神奇的疗效蕴藏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激怒疗法 传说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

13、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好了齐王的忧郁症,给我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情志疗法的典型范例。 逗笑疗法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

14、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痛苦疗法 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又中了举人,第三年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

15、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的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从心理医学上讲,此所谓相反疗法。 怡悦疗法 传说古代名医张子和,善治疑难怪病,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一天,一个名叫项关令的人来求诊,说他夫人得了一种怪病,只知道腹中饥饿,却不想饮食饭菜,整天大喊大叫,怒骂无常,吃了许多药,都无济于事。张子和听后,认为此病服药难以奏效,告诉病人家属,找来两名妇女,装扮成演戏的丑角,故作姿态,扭扭捏捏地做出许多滑稽动作,果然令病人心情愉悦。病人一高兴,病就减轻了。接着

16、,张子和又叫病人家属请来两位食欲旺盛的妇女,在病人面前狼吞虎咽地吃东西,病人看着看着,也跟着不知不觉地吃起来。就这样,利用怡悦引导之法,使心情逐渐平和稳定,最后终于不药而愈。 羞耻疗法 羞耻是人的本能,中医利用人的这一本能,治疗一些疑难怪症,都收到了神奇的意外效果。传说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医生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做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呆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计谋的情志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中医“以情胜情”治法撷趣 俗话说:“心病还

17、须心药医”。这里所谓的“心药”,即是中医“以情胜情”之心理疗法。以情胜情疗法简称情胜疗法,是根据中医脏象学说五行生克的理论来治疗病人的。人有七情,分属五脏,五脏及情志之间存在着五行相制。不良的情志活动会导致人体阴阳偏盛偏衰,使心理活动失去平衡,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而正确运用情志之偏,补偏救弊,则可以纠正阴阳气血之偏,使肌体恢复平衡协调而使病愈。但实际上,情胜疗法与情志之间阴阳属性的对立制约密切相关,也就是说,情绪变化有阴阳属性之分,有对立而言,当情志活动出现了阴阳的偏盛偏衰,只要采用与之相对的情志之偏,即可进行矫正,而并不一定拘泥于五行相制理论。如怒与恐、悲与喜、惊与思、乐与愁、喜与怒等,都是

18、彼此相反的情感活动,它们可互为调节控制,使阴阳重新趋于平衡。 在古代典籍中记载了大量情胜疗法的案例,在此略述一二,以飨读者。 (一)以喜胜忧治郁症 心之志为喜,肺金之志为悲,火克金、喜胜悲。喜为良性情绪变化,因而可以治疗因郁怒、思虑、悲哀等不良情绪活动所致病变,以及与喜乐相对立的表现为阴性情绪状态所致疾病。 清代名医魏之秀所著续名医类案记载:金元医家张子和善用攻法治病,被后世称为“攻下派”。其实,他还是心理疗法的一代大师。有一次,张子和应邀为项夫人黄氏诊病。这位举人项关在老年得子,夫妻俩对孩子爱如掌上明珠,不料孩子未曾活到一周岁,便患上噤口痢而丧了性命。项夫人黄氏失去了爱子,终日思虑,悲伤过度

19、,饮食不进,神志恍惚,终于酿成大病。虽经多方求医,服过百剂药物,仍不见疗效,项关举人也整日闷闷不乐。 这天,张子和应邀被请到项家,他详细问明病情,又认真替黄氏诊脉。诊脉时,他突然双眉紧锁,站起身来说:“哎呀,大事不妙,我老伴让我买油豆腐嵌肉,我还没有办好,我得马上回家,不然,老伴会拳打脚踢毫不客气地对待我,容我今日先走,明日我一定上门送药来。”说罢乃出门就走,黄氏一听,忍笑不禁。 第二天,张子和身背药袋而来,一进屋就开始伸手掏药,但药袋里装满红丹绿粉,染满了他的五指,却没找到一粒药丸,急得他面红耳赤,不慎竟涂了个大花脸,忙对黄氏抱歉说道:“请夫人原谅,药丸忘在家中,明天一定送到!”黄氏夫人一见

20、他这个花脸样子,禁不住“咯咯”笑出声来。 第三天,张子和身穿长袍而来,到黄氏房中,伸手到长袍袋找药,找了半天,又没找到药物,他干脆脱下长袍来找,却露出了里面红红绿绿的女人衣衫,连忙对黄氏说:“让夫人又见笑了,我真糊涂,怎么把老伴的衣服错穿在身上了呢。”黄氏一见,笑得前仰后合。 张子和走后,黄氏对丈夫项关说:“官人,你这是请的什么医生,第一次来说怕老婆,第二次来涂了个大花脸,第三次来穿了一件老婆的花衣裳,这能治好我的病么?!”说罢,黄氏不由得又捧腹大笑。从此之后,黄氏逢人便讲,边讲边笑,说来倒也奇怪,不到半月,黄氏的病竟在笑声中渐渐地好了。张子和三次为黄氏诊病,没用一粒药物,而黄氏却病愈了,项关

21、感觉到其中必有奥妙。项关便登门拜访张子和想问个究竟。张子和微笑说:“你夫人的病乃为哀愁所生之郁症,用药难以奏效,我三次去为她诊病是有意逗她发笑,因为笑能遣愁,使忧愁得散,郁气得开,病就不用服药而自愈了。”从此,张子和献三笑驱病患的事便被传为佳话。 又传,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却一天天严重。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不药而愈。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

22、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日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泄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愈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二)惊则平之治惊恐有个叫卫德新的人,其妻一次外出在旅店住宿,当晚碰上一群强盗抢劫,吓得她从床上跌到地上。此后,凡听到些许声响,她便会昏倒在地,不省人事。诸医用药治疗,病逾一年而不见好转。张子和经过细心观察、分析后,认为属胆气伤败,应采取心理疗法。他让两名侍妇抓住病妇的两只手,将她按坐在高椅上,然后在她的面前放一张小茶几,张子和指着茶几说道:“请娘子看这里!”话音未落,“砰”地一声,他用木棍使劲打在茶几上。病妇见状

23、大惊,张子和说:“我用棍子打茶几,你怕什么呢?”待她心神稍定,张子和又敲打小茶几,这回她果然不那么惊怕。张子和重复以上动作,并用手杖敲门,暗中让人划病妇背后的窗户纸。病妇渐渐稳定,笑问道:“你这算什么治法呀!”张子和回答说:“内经说:惊者平之。平,即平常的意思,见惯不怪,自然不惊。对受惊者,治疗时要设法让他对受惊的诱因感到习惯,觉得跟平常一样。”这一番解释,说得病家点头称是。当晚,张子和又派人敲打病人的门窗,通宵达旦地折腾她。以后,病人即使听见雷响也不再惧怕了。(三)以怒胜思救齐王愤怒有忘思眠、解忧愁、消郁结、抑惊喜之效,在治疗中有广泛的应用。中医认为,肝木之志为怒,脾土之志为思,木克土、怒胜

24、思。愤怒虽然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但它属于阳性的情绪变动,因此对忧愁不解而意志消沉、惊恐太过而胆虚气怯等属于阴性情绪变化所致疾病,均可用激怒疗法治之。据吕氏春秋至忠记载:战国时代的齐闵王患了忧郁症,请宋国名医文挚来诊治。文挚详细诊断后对太子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理疗才能治好,如果我激怒了齐王,他肯定要把我杀死的。”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一定保证你的生命安全。”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当即与齐王约好看病的时间,结果第一次文挚没有来,又约第二次,二次没来又约第三次。第三次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恭请不到,连续三次失约,非常恼怒,痛骂不止。过了几天文挚突然来了,连礼也不见,

25、鞋也不脱,就上到齐王的床铺上问疾看病,并且粗话野话激怒齐王,齐王实在忍耐不住了,便起身大骂文挚,一怒一骂,郁闷一泻,齐王的忧郁症也好了。齐闵王病好后,不能谅解文挚对自己的无礼,也不听太子和王后的百般解释,最终还是把文挚投入鼎中活活煮死。文挚的惨死,成为古代医学史上第一个以身殉职的悲壮事件。但文挚根据中医情志治病的“怒胜思”的原则,采用激怒病人的治疗手段治愈疾病的案例,给中国医案史上留下了一个心理疗法的典型范例。文挚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属于中医情志相胜的疗法,齐闵王忧郁过度而伤脾土,针对这一病因,文挚采用“以下犯上”的办法激怒齐闵王,怒属肝木,肝木能胜脾土。这种做法,金元名医张子和称之为“以污辱欺

26、罔之言触之”的激怒疗法。明末著名医家张景岳的类经也记载了一个“以怒胜思”的医案:有一老妪,早年丧夫,与女儿相依为命。女儿成年后远嫁他乡,老妪孤独积郁成疾不治而亡。女儿甚是悲切,因伤心过度,久而成疾,渐至沉疴,诸医无功。其夫请名医韩世良诊治,韩世良详察病源后对其夫说:“此病得之于思,药不易愈,当以术治之”。又对病人说:“汝病是鬼魅缠身,去请巫婆驱邪吧”。其夫遵韩世良所嘱,买通了一个请神驱鬼的巫婆。一日,丈夫对妻子说:“你念母如此情真意切,不知母亲在地下是否如此念你,我为你请来了巫婆,她或许会知道”。经妻子应允,巫婆在病人榻前焚香拜神,假说召来的鬼魅是她母亲的“亡灵”,该女上前痛哭,而假托亡灵“附

27、身”的巫婆却厉声斥之曰:“你不要哭!你生来命中克我,致使我早离人世,我在九泉之下决不饶你。今在阴司,欲报汝仇,你的病就是我弄出来的。我生与你为母女,死则与你为仇人,你知道吗!”女儿听了“亡母”的话,恼怒交加,心想:我因母病,母反害我,何缘之有?因断然绝去思念,病遂渐愈。(四)悲哀疗法制狂喜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

28、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得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

29、。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按: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 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请赶快起程返里,否则将殁于异乡。”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待七日回归后竟如常人。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 “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

30、,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状元佩服不已。按: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五)先怒后喜治愈相思病清代学者陈梦雷所著医部全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金元时,有一女子,出嫁后,来到婆家,刚过了几天恩爱生活,丈夫就远去广东经商。临行前,她丈夫说,少则二十,多则一月,就会回来。又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他这一去,就是二年没有音信。女子对丈夫非常想念。她整天像掉了魂似的,闷闷不乐,茶饭不思,觉不想睡。日子久了,面黄肌瘦,骨瘦如柴,竟卧病不起,气息奄奄,危在旦夕。家里人先后为她请了好

31、几位医生,都说此病古怪,药不能愈,后请名医朱丹溪来诊治。他号脉后,发现肝脉弦出寸口。遂对其家里人说:“此女子甚为可怜,她患的是相思病,不知相思何人?”其父亲一旁连忙解释说:“小女出嫁快三年了,其夫长期在外。没有回音,思夫也。”医生说:“思念过度,气结于脾,单靠吃药是治不好的,有喜事方可解救。”家里人听了觉得好怪,忙问:“何故吃药不愈呢?” 朱丹溪说:“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医生与其父商量说:“得想办法惹女子生气,让她动怒发火。”其父说:“小女子患病,本来就很可怜,不能再气她了”。朱丹溪说:“救人要紧,不能顾及那么多了。”遂自作主张,走到病人床

32、前,举手就向女子身上打了几巴掌,并大声斥责她不该有外思。女子觉得冤枉,号陶大哭,并怒气冲冲地向家里人述说委屈。这一闹腾,她全身发热,满头冒汗。在人们的劝说下,她才逐渐平静下来。 过不多久,女子便觉得肚子饿了,要求家人做饭给她吃。看到这种情景,朱丹溪说:“女子的病是暂时好转,但必须得喜,才能不再犯:”于是,朱丹溪策划了一个治疗方案。第二天,其父手里拿着一封信,对女儿说:“你丈夫有书信来了,很快就要回家了。”女子一听非常高兴,遂要起床,说身上觉得有劲了。说来也巧,又过了几个月,其夫果然回来了。女子精神焕发,病也痊愈了。按:中医认为,怒胜思。此案为女子思夫,日夜思虑,思之过度则伤脾,朱丹溪故意责其有

33、外思,并掌其面,这在当时社会中,对女子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该女子大哭大怒,怒则思解,使病得治。 (六)惊恐疗法治怪症即以惊恐手段制止病人的病态情绪的一种疗法。肾水之志为恐,心火之志为喜,水能克火,恐可制喜。惊又可气乱、气散,从而解除因忧思而导致的气机郁结、闭塞,故利用使人惊惶之类的刺激方法,可以治疗某些类似癔症的病人。现代医家何时希所著历代无名医家验案中载:有病人因惊而厥,两目上窜,经治疗,它恙俱愈,而瞳仁上翻不能下,病人终日但见屋顶,不能行步及一切生活。有医者令病人坐高座,匿人于座下,于静中大声鸣金,病人大惊,瞳仁遂下如常人。按:中医认为,目为肝窍,惊气人肝,此属因惊肝经阴血受损,而致目系失养

34、所致。医者惊因惊治,令患者坐高座,下匿人突然敲锣,病人受惊,惊而下视,瞳仁遂下。上者下之,升者降之,故疾愈。 又传,古时有一民间女子,因打哈欠,两手上举再也不能下来,吃药治疗皆无效果。当时的一位名医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假装要解开这位女子的腰带,扬言要为她作针灸治疗,女子被这突如其来的手势动作惊怒了,不自觉地急忙用双手掩护下身,急则生变,双手顺势自然下垂复原。按:这是中医采取“围魏救赵”地计谋权诈的心理疗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七) “以情胜情”得安康相传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叫“傅山的药引子煮不软的石头”。说的是:清代,有一位叫李小牛男子入赘到粉莲家,小俩口日子过得不错,堪称恩爱夫妻。一天

35、李小牛因入赘受外人奚落,气冲斗牛,一股无名火冲着自家媳妇发泄起来。粉莲越想越伤心,抽泣了一夜后就病倒床上,有气无力,饮食不进,竟一病不起。这下可急坏了丈夫,经人指点,李小牛起早赶路,向清代著名妇科医师傅青主求治。傅青主问清病情后笑道:“这个病,不见病人也能治,只是眼下药不齐,不过你可先把药引子准备好。你回家的路上,有条石沟,你走到石沟中间,然后往右走七步,那里有一个鸡蛋大的黑石头,你把石蛋拣回去,先武火后文火煎熬,随时添加水,不能停火,也不能离人,直到石头煮软了,就来我这里取药。”李小牛按照傅先生的嘱咐,果然找到了黑石蛋,心里真是欢喜若狂:“人说傅先生通神,果然名不虚传。”他回家便日夜煮个不停

36、,眼睛熬得通红,却也毫无倦意。粉莲见比情景,心中十分感激,不禁转恨为爱。她心疼丈夫,主动下床代小牛煮石蛋,并让小牛去问问傅先生“多久才能将石头煮软”。傅青主听完,笑着对李小牛说:“你回去吧,她的病已经好了。”李小牛迷惑不解,傅先生解释说:“你媳妇的病在一个气字上,由于你为她的病尽心尽力,气由你身上起也由你身上消了。”这正是:看以荒唐不荒唐,其中自有秘密藏。石头虽然煮不软,以情胜情得安康。(八)心病还须心药医杯弓蛇影的故事众所周知。晋书乐广传记载:一天,河南府尹乐广宴请宾客,大厅中觥筹交错,异常热闹大家猜拳行令,饮酒作乐。有一位叫何解的客人正举杯痛饮,无意中瞥见杯中似有一游动的小蛇,但碍于众多客

37、人的情面,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下。从此以后,他忧心忡忡,老是觉得有蛇在腹中蠢蠢欲动,整天疑虑重重,恶心欲吐,最后竟卧床不起。乐广得知他的病情后,思前想后,终于记起他家墙上挂有一张弯弓,他猜测这位朋友所说的蛇一定是倒映在酒杯中的弓影,于是,他再次把客人请到家中,邀朋友举杯,那人刚举起杯子,墙上弯弓的映子又映入杯中,宛如一条游动的小蛇,他惊得目瞪口呆,乐广这才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病人疑窦顿开,压在心上的石头被搬掉,病也随之而愈。 按:本医案论述了心理因素致病的开始和发展过程,又以所见事实真相,释其所疑的心理治疗方法治愈其病。可见,乐广称得上是一位“良医”,他懂得怎样去除病人的心病,比一般滥施药物的庸

38、医高明一筹。中医管这种方法叫“祝由”。王冰将祝由解释为“祝说病由”,意为向病人解释病因,让病人打消顾虑,不必用药而病自愈。若病人对认定时病因笃信不疑,百般劝说无效,这时不妨先依从病人,再设法打消病人的顾虑。名医类案也有类似治验:有一个人在亲戚家做客,不料大醉,被送至花轩夜宿。半夜时醒来,口渴难耐,又求不得水,遂就用手捧花园中石槽里水饮之。天亮时才发现,这槽中水里有许多红色小虫。这陡然一惊,非同小可,此后一直郁郁不散,竟酿成大病,遍医不愈。一天,病人家人找到名医吴球为其诊治。吴球问明病情根由,知病人之病生于疑。故暗自用红线剪成小虫状,入巴豆二粒,捣和成丸药,令病人于暗处服用。不一会,巴豆导泻迅速

39、,病人即于盆解下大便。吴球让他看大便中物,确见许多小“红虫”已泻下,即刻病愈大半,经调理半月余,诸恙得瘥。按:医者知病之根由,故拟此法,虽属假药,却能达到真治之功。患者由于亲见“事实”,所患既除,郁结遂开,故而能愈。此案说明,心理因素在致病与治疗中均起着巨大作用,因此,熟谙心理治疗理论和善于设计治疗方法,是中医临床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以情胜情”藏玄机,喜怒哀乐皆良“药”。中医心理疗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多诊疗奇闻佳话,不仅能使人从笑谈古今中获益,而且可以领略中医对一些疑难怪病独具特色的心理疗法,明白它那神奇的疗效所蕴藏着的科学道理。当今,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心理因

40、素对疾病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心病还须心药医”这个古老的中医治病原则,又得到人们重新估价,它对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悲哀属于阴性消极情绪,但在一定条件下,悲哀可平息激动、控制喜悦、忘却思虑,从而转化为积极的治疗作用。肺金之志为悲,肝木之志为怒,悲则气消,怒则气上,金能克木,悲可胜怒。喜与怒同属阳性亢奋情绪,与忧悲相对立,故悲哀疗法亦可治疗狂喜。续名医类案中亦有悲哀疗法的案例:明朝有个农家子弟叫李大谏,自幼勤奋好学,头一年考上了秀才,第二年乡试,又中了举人,第三年会试,又进士及第,喜讯连年不断传来,务农的父亲,高兴得连嘴都挂到耳朵上了,逢人便夸,每夸必笑,每笑便大笑不止,久

41、而久之,不能自主,成了狂笑病,请了许多医生诊治,都没有效果。李大谏不得已便请某御医治疗。御医思考良久,才对李说:“病可以治,不过有失敬之处,还请多加原谅。”李说:“谨遵医命,不敢有违。”御医随即派人到李大谏的家乡报丧,给他父亲说:“你的儿子因患急病,不幸去世了。”李大谏的父亲听到噩耗后,顿时哭得死去活来,由于悲痛过度,狂笑症状也就止住了。不久,御医又派人告诉李的父亲说:“你儿死后,幸遇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被救活了。”李的父亲听了又止住了悲痛。就这样,历时十年之久的狂笑病竟然好了。中医认为,喜性心志为火,过喜则伤心。心主神明,一旦有病,就会出现意识障碍,喜怒无常。李父过喜伤心,以致笑病发而不止

42、。突获其子死讯,悲恐万分,恐伤肾,肾主水,以恐制喜,即水克火。故病可愈。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著徊溪医书中还载有一则医案:某书生状元及第后,喜不自胜,得了个嘻笑不休的毛病。在回家的途中,求某名医。这位医生问了病情根由,对状元说:“阁下得的是不治之症,请赶快起程返里,否则将殁于异乡。”这状元神情沮丧,星夜兼程,提心吊胆,待七日回归后竟如常人。他正要讥讽医生几句,此时,书童递上医生一封信,书云:“公自及第后,大喜伤心,非药力所能愈,故仆以死恐之,所以治病也,今无妨矣。”状元佩服不已。此殿选状元新及第,喜乐至极,正气耗散,难以药治。名医以死相诈,惧死恋生,人之常情,新状元悲忧气结,上焦气闭不行,下焦回还不散,耗者得益,散者得敛,故能不药而愈。10行业浅析+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