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生理学总论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4093051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4.69M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内分泌生理学总论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内分泌生理学总论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内分泌生理学总论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资源描述:

《内分泌生理学总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分泌生理学总论(7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内分泌生理学的发展历史一、内分泌生理学的发展历史发展阶段发展阶段: 实验内分泌学实验内分泌学 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内分泌学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起源:起源:19世纪后半叶世纪后半叶-发现发现Addison病和病和Graves病病(一)实验内分泌学(一)实验内分泌学时时 间间:20世纪初世纪初 20世纪世纪60年代年代两个手段两个手段:切除某个腺体切除某个腺体 腺体提取物的注射或腺体移植腺体提取物的注射或腺体移植(一)实验内分泌学(一)实验内分泌学 成成 果:果: 1. 20世纪初:世纪初:几种简单的激素被提取几种简单的激素被提取 肾上腺素肾上腺素 1901年年 药理学教授药理学

2、教授Abel 胰胰 泌泌 素素 1902年年 英国生理学家英国生理学家Bayliss和和Starling (1960年搞清其化学结构)年搞清其化学结构) 2. 20世纪世纪2040年代:年代: 类固醇激素研究的鼎盛时期类固醇激素研究的鼎盛时期19421942年,年,LichLich和和SayersSayers分离了分离了ACTH19441944年,年,LichLich和和EvansEvans分离了分离了GHReichsteinReichstein和和Kendall(1937)Kendall(1937)分离、纯化并合成了分离、纯化并合成了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激素ButenandtButena

3、ndt等等(1930)(1930)确定了确定了雌激素雌激素的化学结构,的化学结构,19351935年,年,他又和他又和RuzickaRuzicka和和WettsteinWettstein确定了确定了睾丸酮睾丸酮的结构的结构 3. 20世纪世纪50年代:年代:多肽激素多肽激素 1951年,年,Yalow和和Berson创建了具有高度的特异创建了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性的性和灵敏性的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放射免疫测定方法 4. 20世纪世纪60年代:年代:下丘脑激素下丘脑激素(二)神经内分泌学(二)神经内分泌学 下丘脑多肽激素研究的深入发展,开始了下丘脑多肽激素研究的深入发展,开始了神经内分泌研究神经内

4、分泌研究 7070年代是神经内分泌学大发展的时期年代是神经内分泌学大发展的时期(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三)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 80年代兴起年代兴起 二、内分泌生理学的发展二、内分泌生理学的发展4. 一些器官黏膜上皮:一些器官黏膜上皮:内分泌细胞内分泌细胞 子宫内膜、宫颈黏膜和支气管黏膜上皮间子宫内膜、宫颈黏膜和支气管黏膜上皮间 检出检出SS、降钙素、降钙素、5-HT等等(一)对一些非内分泌器官的再认识(一)对一些非内分泌器官的再认识1. 胃肠道:胃肠道:激素分泌激素分泌2. 大大 脑:脑:具有内分泌功能具有内分泌功能3. 心心 脏:脏:内分泌器官(内分泌器官(心房利尿钠肽心房利尿钠肽

5、)(二)已知激素的未知生理和药理作用研究(二)已知激素的未知生理和药理作用研究 对激素的某些作用的深入研究对激素的某些作用的深入研究 改变天然激素的结构:取其利改变天然激素的结构:取其利 去其弊去其弊 ( (三三) ) 内分泌腺神经支配的重新研究内分泌腺神经支配的重新研究 传统观点:传统观点:内分泌腺与神经系统无关内分泌腺与神经系统无关 腺体分泌的激素通过血运对靶腺体分泌的激素通过血运对靶 腺或组织起作用腺或组织起作用 现代观点:现代观点:内分泌腺与神经存在联系内分泌腺与神经存在联系 甲亢可由精神创伤引起甲亢可由精神创伤引起(四)激素及受体的深入研究(四)激素及受体的深入研究 受体的研究:受体

6、的研究: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生理现象和病理过程 与激素的关系与激素的关系 受体状况与靶细胞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受体状况与靶细胞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有些疾病激素不缺乏而受体缺陷有些疾病激素不缺乏而受体缺陷 如:胰岛素抵抗、如:胰岛素抵抗、leptin抵抗抵抗(五)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调节(五)内分泌、免疫、神经系统调节 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 免免 疫疫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第二节第二节 内分泌生理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内分泌生理学的一些基本认识 一、概念一、概念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研究内分泌系统以研究内分泌系统以化学物质化学物质对机体对机体 的生命活动进行联系和调控的一门科学的生命活动进行联系和调控

7、的一门科学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系统。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功能:功能: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与神经系统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内分泌系统的组成 松果体、下丘脑、垂体、松果体、下丘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性腺岛、肾上腺、性腺 心血管、胃肠、肾、心血管、胃肠、肾、脑、肺、皮肤等脑、肺、皮肤等 内分泌组织和细胞:内分泌组织和细胞: 激素(激素(hormone)-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

8、泌细胞所分泌的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经组织液或血液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内分泌系统的核心物质内分泌系统的核心物质二、激素的分类二、激素的分类(一)含氮激素(一)含氮激素(二)类固醇(甾体)激素(二)类固醇(甾体)激素1.1.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肽类和蛋白质激素2.2. 胺类激素胺类激素下丘脑调节肽、垂体激素、胰岛素、下丘脑调节肽、垂体激素、胰岛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消化道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消化道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性激素: :皮质醇、皮质

9、酮、醛固酮皮质醇、皮质酮、醛固酮: :雌激素雌激素 、孕激素、雄激素、孕激素、雄激素1,25-1,25-二羟维生素二羟维生素D D3 31. 远距分泌远距分泌三、激素的转运方式三、激素的转运方式多数激素多数激素 血液运输血液运输 血中激素的存在方式血中激素的存在方式 结合态的意义:结合态的意义: 1. 加速在血中的转运加速在血中的转运 2. 激素暂时贮存的方式,延缓激素的清除激素暂时贮存的方式,延缓激素的清除少部分少部分 生物效能较高生物效能较高 大部分大部分 生物效能较差生物效能较差 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如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结合态结合态 游离态游离态三、激素的转运方式三、

10、激素的转运方式2.2.旁分泌旁分泌 部分激素部分激素 组织液扩散组织液扩散三、激素的转运方式三、激素的转运方式3. 3. 自分泌自分泌局部扩散局部扩散 作用于自身作用于自身三、激素的转运方式三、激素的转运方式 4. 4. 神经分泌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 轴突轴突末梢末梢 5.“ 5.“腔分泌腔分泌”(solinocrine(solinocrine) ) 一些肽类或胺类激素一些肽类或胺类激素( (促胃液肽、促胃液肽、P P物质、物质、5-5-羟色胺等羟色胺等) )可被分泌到肠腔或其他管道可被分泌到肠腔或其他管道三、激素的转运方式三、激素的转运方式 一种激素可通过几种方式转运一种激素

11、可通过几种方式转运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调节生理生化反应调节生理生化反应(一)信息传递作用(一)信息传递作用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First messenger 激素释放入血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激素释放入血被运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但只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但只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二)相对特异性(二)相对特异性 特异性受体特异性受体 靶器官靶器官 靶组织靶组织 靶细胞靶细胞作用显著:作用显著: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发生一系列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发生一系列酶促放大作用,形成一个效能级联式生物放酶促放大作用,形成一个效能级联式生物放大系统大系统(三)高效能生

12、物放大作用(三)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浓度低:浓度低:pmol/L nmol/L级级0.1g0.1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1 1g g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4040g g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5.6mg5.6mg糖原糖原56 00056 000倍!倍!(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四)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协同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有协同作用,使效应增强。如作用,使效应增强。如GH、肾上腺素、糖皮质、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激素及胰高血糖素,作用环节不同,但均能提,作用环节不同,但均能提高血糖高血糖拮抗作用:拮抗作用:胰岛素

13、可胰岛素可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相拮抗升糖效应相拮抗1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机制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机制前列环素前列环素血小板血小板内内cAMP 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小板聚集血栓素血栓素A2血小板内血小板内cAMP 促进血小板聚集促进血小板聚集复杂复杂 可发生在多个环节:可发生在多个环节:受体水平受体水平受体后信息传递过程受体后信息传递过程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受体受体细胞内酶促反应细胞内酶促反应2 2允许作用(允许作用(permissive actionpermissive action) 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糖皮质

14、激素对儿茶酚胺的允许作用 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有些激素本身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使另一种激素的作胞产生生理效应,但它的存在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用明显增强 允许作用的机制不清允许作用的机制不清 3竞争作用竞争作用 化学结构类似的激素竞争同一受体的结合位点化学结构类似的激素竞争同一受体的结合位点 醛固酮是强盐皮质激素,低浓度时就有作用醛固酮是强盐皮质激素,低浓度时就有作用 孕酮孕酮对对醛固酮受体醛固酮受体有低亲和性结合,高浓度的孕有低亲和性结合,高浓度的孕酮与醛固酮竞争同一受体,减弱醛固酮的效应酮与醛固酮竞争同一受体,减弱醛固酮的效应五、激

15、素分泌的周期性五、激素分泌的周期性 生物节律生物节律正常生理情况下,激素定时分泌,并正常生理情况下,激素定时分泌,并 呈现周期性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 日节律日节律月节律月节律季节律季节律年节律年节律 周期性分泌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由生物钟决定的周期性分泌活动是一种内在的、由生物钟决定的分泌活动,有利于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分泌活动,有利于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第三节第三节 激素作用的方式和机制激素作用的方式和机制 一、激素的作用方式一、激素的作用方式 (一)激素通过下列三种方式发挥作用(一)激素通过下列三种方式发挥作用1改变酶及其它蛋白质合成改变酶及其它蛋白质合成/降解速度降解速度2改变酶促反

16、应速度改变酶促反应速度(活化或抑制酶活性活化或抑制酶活性)3改变膜的通透性改变膜的通透性(改变膜组分的构象改变膜组分的构象)(二)按激素作用机理分为两类(二)按激素作用机理分为两类 不能绝对分开:不能绝对分开:胰岛素也能进入细胞胰岛素也能进入细胞 甲状腺激素也激活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甲状腺激素也激活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 蛋白质及肽类、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类蛋白质及肽类、儿茶酚胺类、前列腺素类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类固醇激素、甲状腺激素 1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的激素通过细胞膜受体起作用的激素 2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的激素通过细胞内受体起作用的激素 (三)激素受体结合的特点(三)激素受体结合的特点

17、 1高度特异性高度特异性 激素作用的影响因素激素作用的影响因素 激素浓度激素浓度 受体水平受体水平 亲和常数亲和常数3高度亲和力高度亲和力 2可逆性可逆性 非共价键结合非共价键结合(疏水键、静电引力等疏水键、静电引力等) 极少量激素极少量激素明显的生物效应明显的生物效应亲和常数亲和常数(或解离常数或解离常数) 4激素受体结合量与激素的效应正相关激素受体结合量与激素的效应正相关 (四)受体结合后反应(四)受体结合后反应 1立即效应立即效应 激素受体结合激素受体结合腺苷酸环化酶活性腺苷酸环化酶活性 cAMP 胰岛素胰岛素脂肪细胞膜上的脂肪酶活性脂肪细胞膜上的脂肪酶活性 脂肪储存脂肪储存 Na+,K

18、+-ATP酶活性酶活性 K+i (1)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 (2)细胞膜上酶活性改变)细胞膜上酶活性改变 胰岛素胰岛素肌细胞膜通透性肌细胞膜通透性葡萄糖及氨基酸运转葡萄糖及氨基酸运转 2短期效应短期效应 cAMP改变改变生物效应生物效应 3长期效应长期效应 蛋白质蛋白质(或酶或酶)合成的诱导和阻遏合成的诱导和阻遏二、激素的作用机制二、激素的作用机制 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两类激素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 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两类:激素按其化学性质分为两类: 含氮激素含氮激素 类固醇激素类固醇激素(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一)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第二信使学说1.1.膜受体膜

19、受体cAMPcAMP模式模式第二信使的种类:第二信使的种类:cAMP cGMPcAMP cGMP IP IP3 3 DG Ca DG Ca2 2激素(激素(第一信使第一信使)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细胞内生物效应细胞内生物效应与膜受体结合与膜受体结合激活激活G G蛋白蛋白激活蛋白激酶激活蛋白激酶A A膜受体膜受体cAMP模式模式ATPATPcAMPcAMP(第二信使第二信使)(1)激素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激素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亲和力(亲和力(affinity):):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力激素与受体的结合力 随生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随生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激素的膜受体多为糖蛋白激素的膜受体多为糖

20、蛋白 细胞膜外区段细胞膜外区段 糖基激素识别和结合部位糖基激素识别和结合部位 质膜部分质膜部分 细胞膜内区段细胞膜内区段 激素与受体专一性结合的物质基础:激素与受体专一性结合的物质基础: 激素和受体相互诱导而改变构型激素和受体相互诱导而改变构型 受体的数量可变:受体的数量可变: 下调下调(down regulation):激素使受体数量减少激素使受体数量减少 机制:激素机制:激素-受体复合物内移入胞受体复合物内移入胞 上调上调(up regulation):激素使其受体增多激素使其受体增多 受体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调节靶细胞对受体的合成与降解处于动态平衡,调节靶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反应强

21、度激素的敏感性与反应强度(2)G蛋白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蛋白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激素受体与激素受体与AC是细胞膜上两类分开的蛋白质是细胞膜上两类分开的蛋白质激素受体的结合部分激素受体的结合部分 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在细胞膜的外表面鸟苷酸结合蛋白鸟苷酸结合蛋白guanine nucleotide-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G蛋白蛋白耦联作用耦联作用AC在细胞膜的胞浆面在细胞膜的胞浆面G-protein-coupled 7-membrane spanning receptor兴奋型兴奋型 (Gs):激活:激活AC抑制型抑制型 (Gi):抑制:抑制ACG蛋白蛋白2. IP3和和

22、DG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为第二信使的信息传递系统 膜受体膜受体 一些含氮激素:胰岛素、催产素、催乳素一些含氮激素:胰岛素、催产素、催乳素 某些下丘脑调节肽某些下丘脑调节肽 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等细胞膜磷脂酰肌醇细胞膜磷脂酰肌醇IP3和和DG胞浆中胞浆中Ca2+浓度增高浓度增高磷脂酰肌醇信息传递系统示意图磷脂酰肌醇信息传递系统示意图 传递过程传递过程激素激素受体受体 G蛋白蛋白 激活激活膜内磷脂酶膜内磷脂酶C 二磷肌醇二磷肌醇(PIP2) 分解分解IP3和和DG激活蛋激活蛋白激酶白激酶IP3与内质网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与内质网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Ca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2+从内质网进入胞浆从内

23、质网进入胞浆Ca2+与钙调蛋白与钙调蛋白(CaM)结合结合 激活激活蛋白激酶蛋白激酶 蛋白质磷酸化蛋白质磷酸化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 IP3诱发诱发Ca2+动员:动员:初反应暂短的内质网释放初反应暂短的内质网释放Ca2+ 后反应后反应Ca2+释放诱发长时的细胞释放诱发长时的细胞外外Ca2+内流内流 DG 激活激活 PKC(Ca2+存在)存在) 蛋白质或酶磷酸化蛋白质或酶磷酸化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 降解降解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花生四烯酸: (1)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 (2)花生四烯酸与前列腺素的过氧化物参与激活)花生四烯酸与前列腺素的过

24、氧化物参与激活 鸟苷酸环化酶,促进鸟苷酸环化酶,促进cGMP的生成的生成激素(激素(第一信使第一信使)与膜受体结合与膜受体结合激活磷脂酶激活磷脂酶C(C(PLCPLC) )(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IPIP3 3 和和 DGDG激激 活活蛋白激酶蛋白激酶C内质网内质网释放释放CaCa2+2+激活激活G G蛋白蛋白细胞内生物效应细胞内生物效应膜受体磷脂酰肌醇代谢模式膜受体磷脂酰肌醇代谢模式激活蛋激活蛋白激酶白激酶PIPPIP2 2(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二)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 基因调节机制:基因调节机制:通过核内受体影响靶细胞通过核内受体影响靶细胞DNA的转录过程的转录过程 非基因调节机制:非基

25、因调节机制:通过细胞膜受体和离子通通过细胞膜受体和离子通道影响细胞的兴奋性的快速反应道影响细胞的兴奋性的快速反应 1. 类固醇激素的基因调节机制类固醇激素的基因调节机制基因表达学说基因表达学说H-RH-R复合物复合物分子小分子小(Mr300左右左右)脂溶性脂溶性激素进入细胞内激素进入细胞内与胞浆受体结合与胞浆受体结合H-RH-R复合物复合物H-RH-R复合物进入核内复合物进入核内H-RH-R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复合物与核内受体结合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上的非蛋白质的特异位点上调控调控DNADNA转录过程转录过程细胞内生物效应细胞内生物效应类固醇激素的基因调节机

26、制类固醇激素的基因调节机制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存在部位类固醇激素受体的存在部位 1. 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受体-胞质胞质2. 性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胞质胞质 胞核胞核3. 1,25-(OH)2-D3受体受体-细胞核细胞核 2 2类固醇激素作用的非基因调节机制类固醇激素作用的非基因调节机制 如孕激素促进下丘脑释放如孕激素促进下丘脑释放GnRH的作用的作用 基因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数小时或数天基因调节机制发挥作用:数小时或数天有些类固醇激素发挥作用:有些类固醇激素发挥作用:数分钟、数秒钟数分钟、数秒钟 且其效应不被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抑制剂所抑制,且其效应不被基因转录和翻译的抑制

27、剂所抑制,推测此作用是由细胞膜上的受体介导推测此作用是由细胞膜上的受体介导作用机制的具体过程不十分清楚作用机制的具体过程不十分清楚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的作用机制(1 1) 与膜受体结合与膜受体结合 G蛋白耦联蛋白耦联 发挥生物效应发挥生物效应 (肽类激素、生物胺、前列腺素)(肽类激素、生物胺、前列腺素) 与膜受体结合与膜受体结合 受体自身磷酸化受体自身磷酸化 发挥生物学效应发挥生物学效应 (酪氨酸激酶酪氨酸激酶) (生长因子家族生长因子家族、Insulin , IGFs)与核受体结合与核受体结合 与与DNA特异序列结合特异序列结合 功能蛋白转录功能蛋白转录 (甾体类激素)(甾体类激素)激素的作

28、用机制(激素的作用机制(2 2)激素信息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激素信息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Coris: 发现了磷酸化酶的可逆磷酸化发现了磷酸化酶的可逆磷酸化 (无活性的磷酸化酶(无活性的磷酸化酶b/有活性的磷酸化酶有活性的磷酸化酶a之间的互变)之间的互变) 获得获得1951年诺贝尔奖年诺贝尔奖Sutherland: 成功分离和确定的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成功分离和确定的腺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 (cAMP合成与分解的两个关键酶)合成与分解的两个关键酶) 提出了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学说提出了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学说 获得获得1971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Krebs & Fisher: 60

29、年代末发现蛋白激酶年代末发现蛋白激酶A(PKA) (依赖(依赖cAMP , 刺激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刺激多种底物蛋白磷酸化) 阐明了阐明了PKA启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途径启动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途径。 获得获得1992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第四节第四节 激素的合成、释放与代谢激素的合成、释放与代谢一、激素的合成与贮存一、激素的合成与贮存 蛋白质、肽类激素的合成蛋白质、肽类激素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 转录、翻译转录、翻译 核糖体核糖体多肽激素链(前激素原)多肽激素链(前激素原) 内质网蛋白水解内质网蛋白水解 激素原激素原 高尔基器包裹高尔基器包裹 分泌囊泡(激素和肽)分泌囊

30、泡(激素和肽) 胞浆胞浆Ca2+ 浓度浓度刺激刺激 胞吐作用释放激素胞吐作用释放激素胺类与类固醇激素的合成胺类与类固醇激素的合成 原料:酪氨酸原料:酪氨酸 胆固醇胆固醇过程: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一系列酶促反应入血方式:简单扩散入血方式:简单扩散激素的贮存激素的贮存 大部分激素贮存量很少大部分激素贮存量很少 应急时机体加速合成和贮存应急时机体加速合成和贮存 甲状腺激素大量贮存于甲状腺腺泡腔甲状腺激素大量贮存于甲状腺腺泡腔 可供机体使用可供机体使用23个月个月二、激素的释放二、激素的释放 激素的释放特点:周期性、阶段性激素的释放特点:周期性、阶段性 激素释放的影响因素:很多激素释放的影响因素:很多

31、 激素运输的形式多样激素运输的形式多样 结合型激素:结合型激素:无活性无活性 临时贮存库临时贮存库 降解缓慢降解缓慢 游离型激素:游离型激素:有活性有活性 三、激素的运输与代谢三、激素的运输与代谢半半 衰衰 期:期:大多数为几十分钟大多数为几十分钟 甲状腺素达数天甲状腺素达数天 组织摄取组织摄取激素的清除激素的清除 肝脏与肾灭活肝脏与肾灭活 随尿与粪排出随尿与粪排出第五节第五节 激素分泌的调节激素分泌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一、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的调节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 性腺激素性腺激素 三级水平的功能调节轴心三级水平的功能调节轴心二、反馈调节二、

32、反馈调节 负反馈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negative feedback)调节调节 正反馈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positive feedback)调节调节Target OrganHypothalamus+-Short LoopFeedbackPituitaryLong LoopFeedbackFeedback Regulation of the Anterior PituitaryUltra- Short Loop Feedback- 长反馈:长反馈:靶腺分泌的激素靶腺分泌的激素 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对下丘脑和腺垂体的负反馈作用 短反馈

33、:短反馈: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tropic hormone) 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 超短反馈:超短反馈:下丘脑分泌的某些释放肽下丘脑分泌的某些释放肽 在下丘脑内部起负反馈调节作用在下丘脑内部起负反馈调节作用三、神经调节三、神经调节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活动增强胰岛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细胞分泌胰岛素参与应急反应参与应急反应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活动增强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协同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应急反应协同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应急反应 三、神经调节三、神经调节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桥梁作用桥梁作用激素的生物节律激素的生物节律 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受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控制,CRH、ACTH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释放呈昼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释放呈昼夜节律性夜节律性(清晨高午后低)(清晨高午后低)先天性甲减先天性甲减 (T3 T4 ) 智力低下智力低下 痴呆痴呆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神经精神障碍神经精神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