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44028930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源描述:

《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人才培育与社会经济 王育文1 刘清田2 涂浩洋3(1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台湾 苗栗 360;2.弘光科技大学,台湾 台中 400;3.台湾师范大学,台湾 台北 222)摘要:分析了台湾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指出台湾技职教育面临着由社会变迁、经济转型、世界潮流和企业看法带来的冲击,并从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政策、学校教学4方面提出改进策略,得出6点结论:教育松绑发挥空间、即时规划掌握潮流、创新教育建立特色、启发教学活泼思想、教师责任全面发挥、有用人才企业欢迎。关键词:人才培育;社会经济;技职教育中图分类号:G71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K124(2008)01-0009-040 前言 收

2、稿日期:2007-12-03作者简介:1.王育文(1963-),男,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2.刘清田(1944-),男,弘光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3.涂浩洋(1948-),男,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由于台湾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产业界需要的技术人力层次提升,促进了技术职业教育的发展。台湾的技术职业教育发展,由最初的初职与高职(1950),提升到专科程度(1965),而后取消初职(1968)及成立技术学院(1974),完成了“职校专科技术学院”之一贯体系,1997年又有多所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于是整个技术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同时也说明此体系的建立在人才培育上完成了“操作员技术员工程师”各层级人

3、力需求的提升及供应。技职教育之发展,在人才培育方面之贡献,确实提升了人力资源;在经济建设方面之贡献,则创造了所谓的“台湾经济奇迹”。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迁,经济形态的转型,以及世界潮流的演进等等,也产生了若干冲击。检视冲击及规划因应之道,则成为人才培育政策,应予重视的课题。1 台湾技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重大决策正如同“考试领导教学”,重大的教育政策也会影响技职教育的发展。 先从几项比较正面的决策,来描述其影响情形。1)教育主管于1964年开放专科学校的设立,在23年期间,专科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相继成立,技职体系由高职向前跨了一大步。2)为了再提升人力资源,1974年正式成立了“台湾工业技术

4、学院”(现名为台湾科技大学),而建构了技职教育一贯体系。这时候的政策比较保守,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独自摸索发展了16年,在受到了社会的肯定以后,于1991年始正式成立了第二所技术学院(云林技术学院)。3)专科学校成立了约10年,发现有若干缺点待改造,为了提升专科的办学绩效,于1975年开始专科评鉴,且每隔3年举办1次;高职部分亦于1976年开始实施评鉴制度。这项措施,颇受教师及学生家长的好评,主持校务行政者,也增加了警惕,而使整个技职教育水准提升。4.1985年可能是技职教育发展的转折点。早期技职院校受到的约束颇多,依照规定各校的学生大都在3 000人以下。当教育主管宣布“举办绩优学校,可以不受二

5、类六十班的限制”之利多消息后。自1986年开始各校纷纷请求增班。迄今,已有不少的学校成长了5倍以上的学生数。5)另一项使各校财源增加的政策,出现于1989年。一来是教育主管部门的经费成长不少;二来则有鉴于私立学校的贡献,于是政策上决定大量补助,并逐年提升至学杂费的百分之二十为目标。这个决策,对私立学校经费来源却又很庞大的帮助,也奠定了私立学校的发展。6)1997年,教育主管特别领导技职院校举办了“为技职教育而跑”系列活动(台湾工业技术学院主办),并于当年让几所学校改名为科技大学。这项措施,确实给技职校院很大的鼓舞,让技职教育得以“开括一片天”。7)有关“推广教育”或称为“成人教育”,台湾科技大

6、学(原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早在1979年已启动推广,唯当时仅有该校一所推动,成效有限。教育主管有感于此,于1999年正式将“回流教育”列为推动政策,主张大学的任务不宜限制在1822岁的青年。还有一个决策及建议案,可能对技职教育发展,有负面的影响。1993年起社会上有一个声音-“教育改革”。行政院于是成立了“行政院教育审议委员会”,经过二年提出了报告书,其中一项决策为“广设大学及普通高中”;另外一个建议案,系若干年后由该召集人又再行建议的“废除高职”。这一个决策,使大学大量增加,进而影响了高中职校数的增减率,高中增加了100多所,高职则减少了40多所。除此之外,此一政策,对社会的观感以及家长们的看

7、法等,亦有影响,容后再分析。三、现况分析:依据教育部技职司于2006年3月公布的“技职教育现况基本资料”,有关高中、高职、综合高中校数及学生数消长,摘录于表1。有关1995年至2005学年度技职校院(大专)校数统计,则列于表2。表1:台湾高中、高职、综合高中校数及学生数消长学年度高中校数私立高职校 数私立综合高中校数私立学生数学生总数公立公立公立高中综合高中高职82190100209114238,660515,211753,871909583196103206111245,688523,982769,670939584206107203107255,387523,412778,79999968

8、5217109204106188261,4986,568520,153788,2191089810862281102041054431273,89817,167509,064800,1291189913872421142011026245275,82836,010493,055804,391289917882531141991027756284,20147,417467,207798,8251399721892771251889312180287,61268,977427,366783,9551529541902951331788314491284,95586,025377,731748,71

9、11629553913021361707515195293,45090,059339,627723,1361669556923081371647115995299,99993,690325,996719,6851719364933131391657115686301,406108,229326,159735,7941749470表2:1995至2005学年度技职院校(大专)校数统计学年度学制 1995 1996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公立私立合计科技大学00567111215202292029技术学院未附设专科部7732322222112附设专

10、科部03121837495354515163844专科学校7470615336231915151431417合计81808179838586868889197392国中毕业生的另一个升学管道,还有专科学校。五年制专科学校的前三年,相当于高中职的年龄层,有关2001至2005年的专科的学生人数统计,示于表3。表3:台湾2001至2005年专科学校人数统计表20012002200320042005增减二专232,413188,499150,413112,42578,682-153,731五专174,428158,748138,612118,513102,204-72,224还有一个事实,尚未显示于

11、高中职的学生数,即出生人口递减的问题。龙年的出生人口为41.2万人,而最近10年,出生人口呈直线下降,迄今,只剩20万人,且弱势家庭的人数反呈上升的现象。分析表1及表3的基本资料发现2个事实:第一,四技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职生,而高职校数由209所减至165所,其高职学生数更由最高的52.4万人降至32.6万人;第二,二技的学生来源则是二专及五专的毕业生,而表3显示专科生人数不断骤减,在5年内,由40.7万人急速下降至18.1万人,加上少子化的影响,未来的学生来源,已呈现严重的问题。表2显示大专校院结构的演变。高等技职教育(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的学校数,由1995年的7所,增至2005年的75所

12、。此表示技职教育水准的提升,然而其学生来源由表1显示递减的现象,此一反常现象,致使目前有不少学校,呈现招生人数不足的窘境。3 面临冲击技职教育的人才培育所受到的冲击,除了上述的出生人口递减,学生来源短缺及学校成长快速,造成了学校生源及财源的困境外,还要面临以下的冲击。3.1社会变迁整个社会环境已由农业社会转变成工业社会及现在的资讯社会。农业社会系以农产品为主,工业社会系以制造业与服务业为主,而资讯社会则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为了适应社会变迁,教育目标及学校系科分布,是否调整,值得探讨。3.2 经济转型从经济观点来看,产业经济包括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制造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目前已面临知

13、识经济(高科技、资讯业)产业。所谓的知识经济,其定义为:经济的主轴在于“脑力”而非“劳力”;知识的重点在于“整体”而非“片段”;知识的积累在于“活用”而非“死背”;知识的传授在于“创新”而非“记忆”。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学校应如何省思?其教学目标及学校措施,是否应做适度的调适,值得深思。3.1世界潮流世界贸易组织(WTO)对教育服务业的承诺包括:开放高中(含)以上学生海外学习;开放境外人来台设置高中以上学校;开放海外留学中介服务业;开放海外机构提供空中、函授及远距教学。加入WTO以后,教育界面临的挑战为:(1)人才培育与教育结构的变化,(2)各行业公平开放,导致人才的国际流动,及(3)高等教育

14、规模的扩大(包括生源的流失)。这对技专校院而言,可能是危机也可能是转机,因应策略应尽早拟定。3.4企业看法学校教育主要目的为培养人才,尤其是培养有用的人才,提供企业界延揽。因此企业界的看法,非常重要,技职体系培育的毕业生受到企业界的欢迎程度如何?企业界对学校的建言,又是如何?学校应予以重视,并提出改进策略。另外,一般学生家长对技职校院的观感,为何大都为“第二选择”?如何扭转劣势,亦为所有校院同仁,共同努力的目标。4 应因之道技职院校面对这么多的冲击,应何去何从,确是当务之急。兹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大家探讨。4.1教育对象如何扩展学生来源应是首要的任务,传统的做法是将技职校院之生源集中在18-2

15、2岁年龄层,并局限于高职毕业生,目前虽有部分开放高中毕业生,但仍有不足之感。建议“教育部”政策继续松绑-全部开放高中毕业生。学校应思考其定位之确立,部分学校可以思考招收22岁以上的人员,即致力于回流教育,以扩展学生来源。另外一种构思,即走向国际化,招收外籍学生以符合WTO的精神,使危机变成转机,而学校定位后,理应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4.2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用的人才,应是不变的,但是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及其他冲击,满足未来的需求,似乎其配套措施应适度调整。例如调整合宜的系科,设计合适的课程及引导有效的教学等等,都应尽速完成。4.3教育政策随着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及顺应世界潮流,适时适度的调

16、整教育政策是正确的。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政策确实在做调整的工作,但是否适时适度?则尚有检讨的空间。例如,“人人教育机会均等”,则技职体系为何限制了高职毕业生适用呢!当然,还有很多政策,值得再讨论。台湾行政院教育审议委员会的最大决策是“教育政策松绑”,建议应给学校更多的发挥空间。4.4学校教学如果教育政策松绑,则所有的改进应落在学校。对于学校的改进措施,首要的工作为学校的属性与定位必先确立。例如,很多学校要争着增设研究所,甚至于“博士班”,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另一个重要的课题是“观念的改变”,尤其是由专科改制为技术学院及改名为科技大学的学校,更应思考环境的变化,如何顺应与调整。其他部分,例如系科的

17、整并、课程的调整、教学的改进等等,都是重要的课题。另外,面对未来少子化以后,学校生态是否调整(例如采取“精致化”模式),学校经营是否改变方式(例如集中精力,少科多班、建立特色等等),则留待以后再探讨。5结语综合以上的现况分析,面临冲击和因应之道,可以调理出以下6个结论。5.1教育松绑 发挥空间虽然不同领域的学者专家对于教育改革方向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不可否认的,教育改革已然是时代潮流,不容轻忽;教育主管部门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松绑牵制学校发展的各项教育法规,尊重每所学校的专业自主权,让各所学校能够在专业治校中,发挥出不同的特色。5.2即时规划 掌握潮流身处在21世纪的资讯时代里,社会动向瞬息万

18、变,故在师资挑选上应考量气学识涵养与实务经验是否符合社会脉动;而在科系的增减上与课程规划上也应充分掌握时代潮流,适时予以调整,以造就符合社会所需的人才。5.3创新教育 建立特色虽说学校是非营利事业单位,但在学校数扩增与少子化冲击的双重影响下,竞争压力亦不亚于营利事业体。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前来就读,所以在整体教育方向的设计上,必须以创新的思考模式,建立起自我的特色。5.4启发教学 活泼思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已不适应用于现今的多元社会中。唯有将旧式有老师单方面传授课业给学生的单向教学方法改为师生间得以互通有无的双向式教学法,才能符合现行的教育理念,启发学生进行活泼创意的思考,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5.5教师责任 全面发挥韩愈以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由此可见教师对青年学子之重要影响力。一般教师在角色扮演上,除了要当“经师”亦要为“人师”,兼顾学生智慧与心灵的滋养,彻底发挥教师作育英才的角色。5.6有用人才 企业欢迎教育乃百年树人之大业,关乎人才的培育与养成,学校旧式扮演着人才培育的特有机构,具有社会道义责任,应该要努力早就社会人才,达成“毕业即就业,工作即上手”的基本使命。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