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43834023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用差异、 摘要:语言的使用受其所属文化各种因素的制约,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交际常会 导致语用差异。论述、分析、比较了英汉交际言语关于数字、颜色、日常生活用语、禁忌用语及民族性格在语用上的表现,并简要评述了语用差异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交际;跨文化;英汉;语用差异一、总述 俄罗斯有句谚语:“在一个人的尿布上就留下了这个民族的痕迹。”意思是说,一个人从呱呱落地之时起便依附于该民族的物质、精神生存空间,并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该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从内在的思维到外在的行为都烙有该民族的印记。这里,“尿布上的痕迹”用一个术语来还原,便是“文化”。由于研究角度

2、和认识水平的不同,人们对“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众说纷纭。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文化的解释有160多种。早在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就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可以获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人类学家R本尼迪克特提出:“文化是一种思考和行动的范型,它贯穿于某一民族的活动之中,并使这一民族与其它民族区别开来。”2 语言总是处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它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习惯,这些文化内涵渗透在语言之中。作为民族的语言和民族的文化,

3、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即语言和文化是互相“粘合”的。言语交际也绝不仅仅是语言的结构问题,它还受到文化规则的制约。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误,是因为交际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平时人们所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大都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导致的信息传递差异。因而,那些隐含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文化信息差异若不加以沟通,那么人们想要进行顺畅的交际是不可能的。当今世界,随着不同民族、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如何客观地认识并处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消除彼此之间因文化背景

4、不同而产生的言语交流障碍,已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而“对语言中文化因素的了解越多,语言的交际能力越强。”3 基于此,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对汉英交际言语中的语用差异做一比较,并粗略分析差异所在及其产生的原因。二、语用差异的具体表现 语用差异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数字 由于各地语言有一定区别,对数字的选择也就因地而异。不仅中英文化对数字的选择有差异,就是我国国内各地也有差异。北方方言区的人看重“6”,尤其是两个6并列,有“六六大顺”之义。天津今晚报一天的广告版面原是40万元,但经过竞争,1993年6月6日的广告版费用升到100万元。而粤方言区的更看重“8”,广州的电话号码要有一个“

5、8”,往往要花几百元;而在香港,“8”号车牌在1988年2月竞投,成交价是500万元,创车牌竞投成交的最高纪录。在多数方言中,“4”是不吉利的数字,跟“死”谐音。但在上海话中,“4”跟“水”谐音,而中国历来有“水为财”的说法。祖籍上海、家族经营航运业的赵世曾在1978年以14万7千元的价钱投得香港的“4”号车牌。 人物1988年第6期介绍了尼克松1972年访华前后的几个插曲。该文讲到1972年周恩来总理到上海看望美国客人时,发现上海方面把尼克松夫妇安排在第15层,基辛格住在第14层,罗杰斯等国务官员住在第13层。他立刻说:“怎么能安排他们住第13层?西方人最忌讳13。”周总理走进罗杰斯套间时,

6、几个美国官员站起身来,但笑得很不自然。周总理找机会解释说:“有个抱歉的事我们疏忽了,没有想到西方风俗对13的避讳。”转而又风趣地说:“我们中国有个寓言,一个人怕鬼的时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里不怕了,到处上门找鬼,鬼也不见了 西方的13就像中国的鬼。”说得美国客人哈哈大笑。周总理走后,美国国务院官员的气就消了一大半,他们对周总理十分倾倒。这段记载对我们增强跨文化意识,了解文化差异,成功交际很有启示。 由于各地域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真切了解中国,对汉文化有更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使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外风俗,这样才能使他们更为便利地在各

7、个地区与当地人进行交际。 (二)颜色 由于中英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文化差异使我们对于颜色的理解也有差异。 例如:同样是“白色”(white)在英、汉语中却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英语中white其涵义可表示“纯洁、善良”、“美好、幸福”、“合法公开”等。如“whitewedding”(吉祥的婚礼),whiteman(正直高尚的人)。而在汉语中,“白色”表示“清楚明白”、“无效的”、“无代价的”、“不祥的”等。如:白痴(thefoolishman),白吃(eatsomethingwithoutpay)、白丁(verycommonpeople)。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白事”是指家里有人去世了。所以

8、在汉语言文化中,“白色的婚礼”是指“不吉祥的婚礼”。又如: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红茶”的茶叶,英国人却说成“blacktea”。 再如:同是形容不健康的、色情之义,汉语多用黄色,日语波兰语多用粉红色,英语多用蓝色。有一个留学生曾问自己的导师“中国准不准看蓝色电影”。导师愣了一下,才想起英语把色情电影叫bluefilm或bluemovie。而英语中的yellowpaper或yellowjournalism,主要指大肆夸张的文章或杂志,yellowbook是指政府报告,并非汉语中的“黄色书籍”。这个留学生不懂颜色词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中的不同含义,把英语中的bluemovie照搬到汉语里来,因而闹了笑话

9、。 (三)日常生活用语 1、称呼用语 中国人与英美人有不同的称呼用语。在中国,“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称呼语,可以用来称呼非亲属成员,但在英美国家这是不可思议的。中国人称呼别人,习惯在姓后面带上职称、职务或职业,如“张校长”、“王教授”、“李主任”、“赵医生”等等。受这一传统的思维模式的影响,我们中国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向老师问好总是说:“Goodmorning,TeacherWang.”甚至外教上课也用同样的方式:“Goodmorning,TeacherSmith.”殊不知这是中国式英语。因为在一般情况下,英美人都是直呼其名,哪怕是第一次见面,否则双方会感到拘束。英美人对称呼似乎更

10、加随便,即使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也可以直呼其名。而在中国,除了同辈或长辈称呼小辈,其他人绝不直呼其名,严格遵守长幼、尊卑的原则。 中国人一向有尊老的传统美德,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在一般中国人眼中,“老”意味着成熟,有经验,阅历深,因而我们习惯称年纪大的人为“老人家”,称德高望重的人为“老前辈”、“老教授”、“老师傅”。而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特别不喜欢“老”字。在西方人眼中,“old”意味着“useless”或“lonely”。因而对于上了年龄的西方人,我们切勿按照本民族的习惯在其姓名前加“old”。对于一位老教师最好的称呼是“anelderteacher”,而不是“an

11、oldteacher”。否则会使他(她)感到尴尬,引起误会,甚至反感。 2、客套用语 客套用语在英汉两种文化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具有相似的社会功能,而且两种语言中常用的礼貌用语基本对应。但是这些意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往往是跨文化交际中语用错误的根源。英语中的“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Goodday”,“Hello”,“Hi”等,我们可称为“问候型招呼语”,它们在汉语中没有上述对应的问候语,尽管新闻媒体和娱乐界的人士乐于用“早上好”,“晚上好”来问候听众和观众,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都频繁使用“您”(们)好

12、”或“您早”,其中“您好”使用频率最高。中国人见面彼此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打招呼方式是:“你吃了吗?”,“忙什么呢?”,“你上哪儿去呀?”(用于常见面的熟人之间);“还好吗?”,“过得怎样?”,“混得怎么样了?”(用于见面不多,甚至久别的熟人、朋友之间)。这是不分地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其实在这种场合,问话者本意并非关心对方是否吃过,也并非对对方最近在忙什么或去什么地方感兴趣。说穿了,这纯粹是一种客套用语。但如果我们不加分析,不看对象,见了外国朋友也用同样的方式问候:“Haveyoueaten?”他会误认为你在问他是否吃过饭或请他吃饭。对于行走在路上的外国朋友,如果你问他:“Wherearey

13、ougoing?”他会感到莫名其妙,心里嘀咕:“Itsnoneofyourbusiness.”英语中“询问型礼貌语”:表达为“Howareyou?”“Howarethingswithyou?”“Howiseverythingwithyou?”等,这些询问语在更多的情况下已成为人们见面时的寒暄语,并不是真正要问别人情况,一般来说,只有回答“Fine,thankyou.”这句客套话就行了。 我们中国人在与亲戚朋友分手时,总要习惯说:“慢走。”以示关心,意即“走好”。但如果我们同外国朋友分手时也照搬同样的方式说:“Walkslowly.”外国朋友可能大惑不解:“Timeisprecious.Whyd

14、oyouaskmetowalkslowly?”其实在这种场合,最合时宜的告别语是:“Bye!Haveagoodday.”这样就不会让对方产生错误的联想。另外,我们中国人热情好客,客人来访,主人总是热情地献茶递烟,拿出糖果瓜子等好吃的东西殷勤招待;客人则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过才表示接受。而在西方绝无此习惯,客人到家,主人当然也会客气地招呼:“Wouldyoulikesomethingtodrink?”但如果客人说:“No,thanks.”主人则不再坚持,除非客人真正想喝,说声:“Yes,please.”主人这才端上一杯茶或咖啡。也就是说在这种场合,主要尊重客人的意志,不会出现推来让去的情况。了解

15、了这一点,对于在中国家庭作客的西方人,我们就不要以中国方式敬烟敬茶,更不要以此种方式在饭桌上向客人敬酒,否则,他会认为你是强人所难而感到厌烦了。 3、礼貌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严守谦虚准则。在受到别人的称赞或恭维时,总要说一些诸如“过奖了”、“哪里,哪里”、“不敢当”之类表示“自贬”的话语,以示虚心。西方人则不然,在受到别人表扬或恭维时,他们往往正面直接接受。 试比较下面接受恭维的不同方式:中国方式“啊!你的房子收拾得这么整齐。”“哪里,哪里,乱七八糟的。”西方方式“Youmakeverydeliciousdinner.” “Oh, thankyou.Imgladyouen

16、joyedit.”上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算是“评论型礼貌用语”。“评论”是指发表个人看法或意见。这里主要指“赞扬”和“祝愿”。英美人在打招呼时会说: “Hi,Ann.Howareyoudoing?Youlooknice,youhavelostweight.”。其中“Youlooknice”。(你看上去很好)与“Youhavelostweight”(你瘦了),这两句对英美人来说实为礼貌用语,即恭维语。但对中国人来说,前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则不尽然,因为后句会让听者感到不安,会以为自己看上去脸色不好,是否得了什么病等。“你瘦了”这句话在汉语中有时也可用来打招呼,但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告诫、提醒对方要多注意休

17、息或者需要注意营养或去看医生等。中国人有时说“你胖了”来隐含生活宽裕,保养得好,无忧无虑的意思。但对英美人尤其是对妇女而言,你若说她长胖了,那就显得十分无礼,因为西方人很忌讳别人说自己胖。 又如,一位小姐在晚会上见到她的同事Tom,她会说:“Hello,Tom.Youlookreallysmartinthisnewsuit.”,而Tom则会对Mary说:“Hi,Mary.Youlooksobeautifulthisevening.”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英语中的赞扬型招呼”注重对人外表的欣赏。不过,时下在汉文化中,也有不少人以赞扬外表相互间问侯的。比如,他们会说:“哇!真漂亮!”“真帅”“

18、好潇洒!”然而更多的中国人习惯于赞扬对方的德行等内在的品质,例如:见到邻居、朋友在打扫卫生,他们会说:“真勤快!”“真能干!”汉语用祝愿礼貌用语没有英语多。据统计,汉语中用的最多的祝愿礼貌用语是“祝快乐”“新年好”,其他招呼语都不大用。在生日宴会上,也会有很多人用“祝你生日快乐!”,但这也是近代舶来品。英美国家的祝愿招呼语似乎用得很多,而且并不一定是在节日期间,如主人对客人说:“Hello,welcomeandenjoyyourselves.”也就是说,英美国家的人喜欢用祝愿语表达对他人的问候,而且使用频率大大高于中国人。 对于道谢和接受馈赠作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中国人总是再三推辞,或者觉得受

19、之有愧;而西方人则直言快语,欣然表示接受。试比较:中国方式“非常感谢你为我做的一切。”“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西方方式“Thankyouverymuchforyourhelp.” “Notatall.Itsmypleasure.” 再看看对于“请”字的使用情况。中国人虽以谦虚为准则,但对“请”字的使用频率却远不如英美人高。在中国人看来,越是关系亲近的熟悉的朋友和同事,越要控制用“请”字,如果过于客气,反而显得生分。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在很多场合都用“请”字。客人来访,主人说:“Sitdown,please.”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说:“Answermyquestion,please.

20、”在饭桌上母亲让儿子把奶酪递过来说:“Passmethecheese,please.”等等。 表示谢意英语中的“Thankyou.”和汉语中的“谢谢”都有极高的使用频率,但“Thankyou.”使用频率更高。在汉语中,关系极密切的亲朋好友、熟人之间,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不大言“谢”。而“Thankyou.”,英美人一天要说上百次甚至更多。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在这方面似乎不礼貌:邮递员递过信来,服务员送上茶水、饭菜来,中国人收受时视为当然,很少言谢。这是其一。其二,“谢谢”和“thankyou”在使用范围和场合也有不同。当受到称赞、邀请和服务时,英美人在欣然接受时会表示感谢,而说汉语

21、的中国人通常会用否认或推让的方式。因为,在汉语的语用原则中,这是人们恪守礼貌原则的表现。此外,中国人在商场购物,到餐馆用餐,到旅馆投宿,都会主动向售货员、服务员表示谢意,但对英美人来说,售货员、服务员应向顾客表达谢意,感谢顾客的光顾。 第三,英汉两种语言对“谢谢”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到感谢时,中国人会回答说“不用谢,这是我的职责”,“没事”之类的话。而英美人士则会回答:“Youarewelcome.Imgladtobeofhelp.”试想,如果将汉语的应答语直接翻译为英语的“Nevermind.Itsmyduty.”,这种应答只能给英美人士带来不愉快。因为“Itsmyduty”,通常只是值班

22、人员的用语,隐含责任在身,不得已而为之。这样的回答只会让表达谢意的英美人尴尬不已。又如:当客人来主人家带了礼物,英美人往往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并赞美一番。对礼物的恭维实为对客人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是交往礼仪。但这种做法在不少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称赞礼物似乎有“下次来还得带礼物”之嫌。而在这种场合,中国人总会说:“带礼物干什么?”或是“下次别带了”之类的话。这些话对英美人士来说是一种失礼,因为他们会误解为主人对礼物不满意。对于“劳驾”一词,中国人使用频率同样也比较低,这在西方人看来很不理解,也不习惯,因为在西方,不管是问路,还是请别人让道,不管是因事失陪客人,还是在公共场合打个喷嚏,都要说

23、一声:“Excuseme.”这在西方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礼貌用语。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讲求礼貌虽然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标志,并无优劣褒贬之分,但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具有不同的礼仪规范和礼貌用语,因此礼貌用语也必然受到特定文化的制约。 (四)禁忌用语 不同的价值观念也会影响语言运用是否得体,这主要体现在对一些禁忌语的使用。一些在中国人看来表示关心、友好的话语,英美人却认为不得体,甚至认为是无理、粗鲁,这种情况例子很多。 例如我们的一些中国学生初次见到外国人就问:“Whatsyourname?”,“Howoldareyou?”,“Areyoumarried?”,“Howmanychildrendoy

24、ouhave?”,“Howmuchmoneydoyoumakeamonth?”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弄得外国人非常尴尬。当然,我们的学生或许并未意识到打听别人的年龄、婚姻、家庭、收入、经历等,这在西方被视作过问别人的隐私,属于禁忌语,是不得体的行为。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初级英语教材上也常会见到“Whatsyourname?”,“MynameisMingming.”,“Howoldareyou?”,“Imten.”之类脱离语境、完全按照中国思维模式和习惯编写的对话练习,这就不应该了。严格来说,这是一种错误的语用导向。当然,这不是说西方人就不谈及上述问题,关键是使用场合。一般来说,除在法庭、移民局等特定

25、场合外,这样的对话在日常交际中很少听到,特别是在初次见面的陌生人之间。了解了以上观念上的差异,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在交际中使用以上禁忌用语,可代之谈一些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话题,比如天气、旅游、风土人情等,以便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特别是年龄对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来说,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因此,在与英美人士的交往中,打听对方的年龄,说对方老貌,都属很不礼貌的行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谈论年龄的话题向来比较随意,不仅如此,社会交往中还习惯于拔高对方的辈份,以示敬重。这在前文有关称呼用语的说明中已有论述。比如年轻男子相聚,彼此之间总喜欢以“老张”、“老王”、“老李”相称。“老”字用在这里是敬词,表示对对

26、方的尊重、友好。而西方人却回避“老”。所以,在与英美人士的交往中,照套我国传统习惯,就可能引起对方反感、难堪,从而妨碍交流进一步在坦诚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曾有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美国老太太来华旅游并参加了短期汉语学习班,负责接待工作的小姐对她说:“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到国外旅游、学习,可真不容易呀!”这句话若是说给同样高龄的中国老太太,准会眉开眼笑,自乐一番,并对这位小姐产生好感,从而缩短两人间的心理距离,促进进一步的言语交流。可是那位美国老太太一听,脸色立刻晴转多云,冷冷地应了一句:“噢,是吗?你认为老人出国旅游是奇怪的事吗?”使得那位接待小姐十分尴尬。姑娘本意是表示礼貌、友好,结果却事与愿违,

27、原因就在于这位小姐不明白英美老人对“老”的忌讳。 (五)民族性格在语用差异的表现 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反映了不同的语言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信仰佛教,所以流传下来许多带“佛”字的习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菩萨心肠”等。而英国人信仰基督教,供奉上帝(God),沿袭下来许多带“God”的习语。如“MyGod”,(我的天啊!)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自助的人)。圣经在英国流传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自从1611年,新圣经(TheKingJamesBible)译成英语问世以来,圣经就对英语语言规范化以及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

28、现代英语中大量的习语典故都是来源于圣经。例如:“RaiseCain”(惹恼该隐)这则典故出自旧约创世纪(theoldTestament,Genesis),现在转喻指“大吵大闹”、“闹事”等。如:Assoonastheteacherleft,thekidsraisedCain.如果对某些文学作品、重大历史事件、社会现状等不了解,也会影响对语言文化内涵的理解。HeisabitofaRomeo.(Hefallsinloveandoutofloveeasily.他把爱情当儿戏。) Romeo是英国作家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的作品RomeoandJuliet

29、中的人物。尽管莎士比亚笔下的Romeo深深地爱着Juliet一个人,但现在人们借用Romeo来比喻那些擅长玩弄爱情的人。这种现象也常见于汉语中。如:把足智多谋的人说成是“小诸葛”;把瘦弱型美貌女子说成是“林黛玉”等等。不同的民族对同一概念的表达方法不尽相同。比如:汉语里讲花费大手大脚,用“挥金如土”;而英语却是用“Spendmoneylikewater.”来表达。有一些词语中的文化内涵明显表现出民族心理特征。如“龙”在汉族人心目中是高贵吉祥的象征,“真龙天子”、“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都反映出这一点。但“dragon”在母语为英语的人群心目中却代表凶恶,有时用来形容悍妇:“Hiswifei

30、sadragon.”由此可见,由于中、英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心理特点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言语的应用场合、适用范围也不同。以上粗略分析比较了汉英跨文化日常交际言语方面的文化差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文化差异。这就要求跨文化交际者不仅要熟悉本国传统文化、风俗习惯,还要注重学习、掌握交际对象国文化以及这两种文化之间的言语差异。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际。因此在学习一种语言时,要深入了解该语言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并且将它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认识异同点,尊重不同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跨文化交际中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表达习惯,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三、产生跨文化交际语用冲突的原因及针对这些

31、原因,当前英语教学方法所需要进行的改进。 (一)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社会文化传统缺乏了解,因而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是产生交际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即:unfamiliaritybreedsmisunderstanding)不同的文化氛围与内涵要求不同的语言行为与交际行为,这是一种文化规约。从这一原因上看,我们的英语教学必须打破传统意义上每节课单词、发音、语法等“填鸭式”应付笔试的教学法。笔者完全没有否定教师讲单词和句型等这些基础知识的作用和必要性。打好英语的基础,这些自然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交际能力是现代外语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在跨文化交际

32、中产生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社会传统习性上的影响(Traditionalsocialinfluence)。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各自有一套说话的习惯,如怎样开始交谈和保持交谈;怎样表示礼貌等等。人们的说话方式是伴随其成长过程,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在交谈中自动地、不假思索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或习惯,所以在交流中,他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作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 (三)生搬硬套,缺乏应用语言的灵活性(Copymechanicallyindisregardofspecificc

33、onditions),忽略语言的交际和功能潜势(functionalandcommunicativepotential),这是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会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这个原因,学生对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求甚解。然后不管什么背景下,同什么人交流,都进行字面上的直译。这样,往往令人啼笑皆非。总之,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彼此间文化、社会各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接近,我认为,外语学习者不仅要掌握所学语言,而且还要通晓该国文化。随着外语教学的不断改革,对文化理解和文化比较的重视,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在跨文化交际里产生的障碍、冲突、误解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1庄锡昌,顾晓鸣,顾云深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982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573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