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

上传人:优*** 文档编号:43802103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27.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资源描述:

《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4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考古诗词鉴赏训练题100题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写真寄外薛媛欲下丹青笔, 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 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 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 时展画图看。【注】薛嫒是晚唐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南楚材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粱取琴书等物。“善书面,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嫒,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1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概括说明。(5分)2赏析颈联的写法和内涵。(6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

2、夫移情别恋的痛苦,委婉地表达了对丈夫应忠于爱情的提醒。2.“泪眼”指代是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在矛盾对比中,刻画了怀念丈夫的深情。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岭水争分路转迷,枕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台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乌啼。诗人简介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字文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宰相李吉甫之子。穆宗时因与牛僧孺李宗闵政见不合发展成为党争。武宗即位后得到重用拜太尉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执政 6年内驭宦官外败回纥平泽潞节度使刘稹叛乱朝廷一时呈中兴

3、之势。后宣宗即位牛党执政一反前此政治措施李德裕被贬为潮州司马再贬崖州司户参军于贬所去世【注】古诗十九首有“越鸟巢南枝”句,意谓南方的鸟北飞后仍筑巢在向南的树枝,1.清人沈德潜评第二联是“一语双关”,请对此简要说明。(4分)2.“红槿花中越乌啼”一句是怎样表现诗人的思乡之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3.(2)诗人无罪被贬岭南,其情感异常复杂,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4分)一方面写出贬谪途中处处提心吊胆的情状,表明自然环境的恶劣。(2分),另一方面喻指自己仕途环境的恶劣,表明小人当道,志者难行的现实(2分)。(语意相近即可)2.(4分)化用典故。诗人被贬异地,听到越鸟在枝头啼叫

4、,联想飞鸟尚不忘本的典故,表现自己的故园之恩(2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诗人描绘了“红槿花”开,“越鸟”啼呜的景象,表现(反衬)出自己被贬南方后的思乡之情(2分)。(答出一点2分,其中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2 / 453.诗人面对贬谪途中的恶劣环境,内心对前途充满愁苦和畏惧之情;诗人被贬谪岭南,见到异地风物,引发内心深切的思乡之情;朝政昏暗,诗人遭受排斥贬谪,对此有着愤懑之情。(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参考译文岭南道中溪流纵横交错,地势迂回曲折,置身其间,茫然不知身在何处。沿途随处可见高大的乔木,绿树丛阴下,溪流显得格外幽深。我在旅途中提心吊胆,担心遇上毒

5、雾,碰着蛇草;为了躲避沙虫,看见燕子衔泥也会急忙让开。这里的风俗很特别,五月即收稻米,三更公鸡就打鸣,每当涨潮,它还会按时啼叫,这时津吏就会通知乡民潮汛要来了。这一切让人一时难以适应,看着那鲜艳欲滴的红槿花,听着那树上越鸟的鸣叫,想到想起家乡,这谪居岁月何时是个尽头,想起这些真是肝肠寸断。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秋怀(其二)孟郊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注】秋怀:孟郊老年居住洛阳,在河南尹幕中充当下属僚吏,贫病交加,愁苦不堪。秋怀就

6、是在洛阳写的一组嗟伤老病穷愁的诗歌,而以这第二首写得最好。老客:指诗人自己。印病文:喻卧病已久。转愁盘:谓愁思不断。参考译文秋月脸色冰冷寒气森森,老客壮志已经消磨殆尽。秋夜寒气侵人,冷露滴落,梦被惊醒,劲峭的秋风像一把梳子侵袭着人体,使人从头到脚彻骨寒冷。卧病床上已经很久了,心中愁思怎么也剪不断。还是不要作无根据的猜想,也不要听没来由的瞎说吧。梧桐叶已凋落,冷风吹着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1.简述首联中“冰”、“单”两个词的妙处。2.第三句中的“露”,既指_,又指_,用双关的手法,表现自己_。3.第五句的关键词是“_”,写自己_;第六句的关键词是“_”,写自己_。4.诗末诗人

7、以“_”比喻自己,“声响如哀弹”比喻_。5.诗歌前四句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2分)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再过金陵 包佶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石头城 宋刘翰离离芳草满吴宫,绿到台城旧苑东。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5分)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

8、分析。(6分)参考答案1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2分)不同点: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1分)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1分)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1分)说明:如学生能从以下角度回答两诗不同点,给2分。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2分)2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

9、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2分)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2分)(如回答作者过金陵的羁旅愁思给1分)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2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思 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5分)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5分)参考答案1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

10、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3分)2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6.阅读下面

11、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山路见梅感而有作 钱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注】蜂,一本作“峰”。关于上面山路见梅感而有作一诗,清代纪昀有评价说“特有情韵”,还说“五、六(句)最佳”。请完成下面小题。1诗中第六句“晴日数蜂来”,历来版本有分歧,一作“蜂”,一作“峰”,请结合自己对诗作主旨的把握,谈一谈你会如何选用,并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2请从创作手法运用的角度谈一谈你对纪昀“特有情韵”这一评价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1选“蜂”,落脚于梅花的馥郁的香(1分);梅花尽管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花香仍然有蜂来光顾,梅花之魅力

12、可见一斑(1分),实际是以拟人手法来烘托花香之盛,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选“峰”,落脚于梅花的峭拔高洁的品性(1分);梅花生长于山中偏僻之地,但其品性仍有山峰来辉映,自然超凡脱俗(1分);实际是用拟人手法来烘托其品性之高,借以抒人之怀(1分)。(意思对即可)2此诗刻画山梅,着力传其神,开于冷僻之处,但并非全然沉寂(1分);借山梅抒发自己的感慨,关照了人的思想感情(1分),实际上是“兴”的手法的运用(1分);咏山梅,旨在写人,表意含蓄而又有情致,因此“特有情韵”(1分)。(意思对即可)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

13、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这首诗依次表现了诗人怎样不同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5分)2诗歌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首联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颔联和颈联写取景寄情,写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极言别去之难,以表达对蔡氏兄弟的友情,寄托对他们的怀念。尾联回首远望,又因寄书蔡氏兄弟之便,再抒发对锦江的留恋之情。(写出感情2分,具体分析3分。)2(1)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移情,拟人,虚实结合。(2

14、)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手法4分,分析2分。)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闲居 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注】禅观:即禅理、禅道。1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本诗使用了反衬和对比的艺术手法。(2分)第四句以充满

15、庭院的蝉鸣衬托出环境的清净,以动衬静更显其静。整联又用无马迹和满是蝉声进行对比,仍是写出诗人住处少有访客,生活清净。(3分)2本诗塑造了一个性喜清静、追求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物形象。分)诗人虽居城市,但门无马迹、蝉声满宅,表明其性喜清净,心远自偏;(2分)休官不任,无忧伤之感,反觉梦都清闲;虽染病但不废吟咏,更显其志趣高雅。(2分)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军城早秋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雪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1本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帅形象?(2分)2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3分)3有人说“满”字用得好,好在哪里呢?请具体分析。

16、(3分)参考答案 1.本诗塑造了一个具有刚毅果断气魄和胜利在握必胜信念的主帅形象。2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描绘了军城早秋的景象,既烘托了主帅形象,又渲染了大战来临前阴沉肃穆的气氛。3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庄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注】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五代前蜀诗

17、人。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写作此诗时正值黄巢兵乱。吴娃:吴俗谓好女为娃。青娥:指年轻貌美的女子。1分析全诗的结构层次。(5分)2诗中“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诗是如何表现“愁”的?(6分)参考答案1全诗共分二层。(2分)第一层,前六句,写夜宴的欢乐景象。第二层,后两句,写宴罢后的愁苦之情。(3分)2愁兵乱家危身被病困,富贵欢乐短暂一现,安宁难保。(2分)以乐写哀,以夜宴之乐反衬愁苦。(2分)借景抒情,江头月半,寄托愁情。(2分)1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注】精舍:僧、道居住

18、或讲道说法之所。1.从体裁角度看,这首诗是 。(1分)2.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画”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4分)3.刘熙载说过:“画山者心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心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你认为这首诗中的“主峰”“主笔”是哪一句?其余三句又是如何“拱向”这一句的?(5分)参考答案1.七言绝句。(1分,答出绝句即可得分)2.“峰”本来是景物中的客观存在。用一“画”字,似乎说“峰”本来并不存在,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不仅写出“峰”的美妙如画,而且传达出“观者”的惊奇与喜悦,使整首诗别有情趣。(4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的“

19、主峰”“主笔”是结尾一句。全诗先有溪上值雨闻钟被吸引,又接微径深松之穿越,再加上青山白云的衬托,“四五峰”被画出也就自然而然了。倘若离开了前面三句的“拱向”则“四五峰”之“主笔”难以突出。(5分,指出最后一句主峰得1分,说出如何拱向给3分,语言表达1分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曲江对酒 杜甫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注】判:同“拚”,不顾一切,豁出去。这里是“甘愿”。沧州: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苑外江头坐不归”

20、,“苑”是指“宫苑”,“坐不归”写出了诗人想回但不能回去的无奈。B“水精宫殿转霏微”,“霏微”是迷蒙的样子,这句话营造了一种虚空寥落的意境。C尾联表达出微官缚身,不能解脱,故而虽老大伤悲,也无可奈何,终未拂衣而去的意思。D这首七律诗表现了杜甫在官场中无所作为,抱负难展,理想落空的苦痛。2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述杜甫将“桃花与共杨花语”,改为“桃花细逐杨花落”,请简要分析这样改的妙处。(3分)3本诗中的“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与旅夜书怀诗中“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共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偶除外)?试分析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1A(诗人不想回去)(2分)2改后更切

21、合诗人的心境,情景相谐。(2分)原句显得过于恬适,跟诗人当时仕途失意,懒散无聊的心情不相吻合。(1分)3反语(1分)我整日纵酒早就甘愿被人嫌弃,我懒于朝参的确有违世情,实际是说既然人家嫌弃我,不如借酒自遣,既然我不被世用何苦恭勤朝参。这样正话反说更显其牢骚愁苦之盛,妙在含蓄委婉。(2分)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采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采用拟

22、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2.“系”字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了它们依恋主人不忍离去的深情;“啼”字写出了黄莺呜叫的特点,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之情。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未展芭蕉 钱珝(x)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1诗歌首句描写未展芭蕉,从哪两个方面设喻?(2分)2诗歌前两句由物及人,“芳心犹卷怯春寒”一句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请具体描述。(2分)3诗中的“会、暗”两字,对深化诗的意境有重要的作用,谈谈你的理解。(4分)参考答案

23、1形状 色泽2在料峭春寒中卷缩这“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寒意袭人的环境的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3“会”让人感到芭蕉由怯于春寒而不展,到被东风吹开,是顺乎自然规律的;“暗”则极精细地显示出这一变化过程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芳春到来,美好的情愫总会呈露在无边的春色中,既如此,又何必深藏内心的奥秘,不主动地坦露情怀,迎接东风,欢呼春天的到来呢?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阙题刘眘(shèn)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诗人简介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江东人。8岁能属文,

24、上书,召见,拜童子郎。开元二十一年(733)进士(唐才子传作“开元十一年徐徵榜进士”。据徐松<</span>登科记考>,徐徵是开元二十一年状元,则“开元十一年”当为“开元二十一年”之误),调洛阳尉,迁夏县令。性高逸,不慕荣利,交游多山僧道侣。曾拟在庐山卜宅隐居,未成。早年逝世。【注】阙题:即缺题,原题缺失,故作此。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道由白云尽”,云路并写,表现了道路之高远,环境之清幽。B“闲门向山路”,叙中含情,写出了作者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C“深柳读书堂”,融情于景,流露了作者一心向学的沉静安详。D“清辉照衣裳”,直抒胸臆,传达出作者

25、真实自然的心理感受。2.这首诗中的写水之句堪称妙笔,其中“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最为突出。请结合全诗对此二句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D(“直抒胸臆”的理解与分析失当)2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写春花翩然入水,多情之水载着花的芬芳静静流淌到很远的地方。诗人将水塑造成可视、可听、可嗅的形象,不但赋予水春的气息与活力,而且通过这迷人的景致传达出自己享受自然、悠闲惬意、怡然自乐的心情。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霜月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南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注】青女:青霄玉女,主霜雪的女神。素娥:月里的嫦娥。1.本诗描写的是 时节的景色,末

26、句中“婵娟”的意思是 。2.从表现手法上看,本诗首二句与后二句之间运用的写法,诗中“青女”、“素娥”分别是 和 的象征,末句“斗”字用得妙,产生的表达效果是。参考答案1.深秋(据诗题、征雁,特别是“无蝉”可得,答为“秋天”则欠准确。)2.虚实相间(或“由实到虚”)霜月化静为动,更好地突出了女神争艳斗妍的动感及神采风貌。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注】孟浩然:40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以隐士终身。此诗即隐居襄阳所作。羊公碑:晋人羊祜镇守荆襄时,常

27、登岘山,曾对同游者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望远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颇有政绩,他死后,百姓在岘山立庙树碑,以示怀念。1.诗人孟浩然与_齐名,同为唐代_诗派代表诗人,但本诗在题材上属于_。2.尾联中,诗人“泪沾襟”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1王维 山水田园 咏史怀古诗2.羊公碑至今还屹立在岘山上,令人仰慕;而诗人自己空有匡世济国的愿望,却报国无门,无所作为,死后难免如羊祜所说“湮灭无闻”。想及于此,诗人不免黯然神伤。1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长安夜雨薛逢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心关桂玉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压树早鸦飞不散,

28、到窗寒鼓湿无声。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注】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桂玉:喻昂贵的柴米。(1)这首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哪个字?试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4分)(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简要说明。(4分)参考答案1“诗眼”是首联中的“忧”字。(1分)全诗先写作者生活的艰辛(“心关桂玉”);次写命途的不顺(“运落风波”);最后写生命的衰老(“志气俱消”“ 白发新添”)。(答出相关意思即可,3分)2其一,借景抒情。如首联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

29、。(也可分析颈联)。其二,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其三,视觉与听觉结合。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这些景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答出两种表现手法即可,正确指出是何种手法各1分,举例说明各1分;共4分。)1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逢病军人卢纶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河潢旧卒张乔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1.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2.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参考答案1(

30、1)同:都是返乡士兵(2分)。异:一病一老(1分),一在途中一已归乡(1分)。2对病军人的同情。(2分)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4分,每点2分)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天津桥春望雍陶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花。【注】天津桥,是当时东都洛阳著名的景点。上阳:宫名,上元年间,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桥北。1.这首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一二句作者描绘出一幅明媚绮丽的津桥春日图。(2分)天津桥下,春水

31、溶溶,绚烂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桥畔,翠柳如烟,枝枝柔条斜拂水面,缕缕游丝随风飘扬(2分)。2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诗的一二句写津桥春日,明媚绮丽,三四句写金殿闭锁、宫苑寂寥,前后映衬,对照鲜明。人们从这种强烈的对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岁岁重来,而大唐帝国的盛世却一去不复返了。表达了诗人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2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送友人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诗人简介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

32、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1诗的前两句化用了那首诗中名句?这样写有何作用?2诗的第三句中的“谁言”两字有助于表达作者的感情,请作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化用了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以此写出别时水边晚景,渲染气氛,突出一种冷意,衬托人物因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使用引用(暗引)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的内涵更为深厚(

33、或内容更为丰富)。2“谁言”即“谁说”,也即“不要说”,句意为不要说从今晚起你我就要离别千里。用“谁言”一反遗憾之意,从而表达出对友人的劝慰和对友情的执著(或情意之长、思念之深)。2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听筝柳中庸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诗人简介柳中庸,(生卒年不详)名淡,中庸是其字,唐代边塞诗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为柳宗元族人。大历年间进士,曾官鸿府户曹,未就。萧颖士以女妻之。与弟中行并有文名。与卢纶、李端为诗友。所选征人怨是其流传最广的一首。全唐诗存诗仅13首。其诗以写边塞

34、征怨为主,然意气消沉,无复盛唐气象。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颔联主要运用哪些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试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参考答案1这一联主要运用了通感、比喻、拟人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地写出了分别的伤感。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2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梦微之白居易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

35、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酬乐天频梦微之元稹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注】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三月,元稹贬通州(今四川达川);八月,白居易贬江州(今江西九江)。此诗为该年十二月元稹接白居易梦微之而酬和次韵之作。1白居易诗“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写法独特,谈谈你的认识。2两首诗都写了“梦”,但梦境内容与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试作简要说明。参考答案1这两句诗表面上写诗人殷勤询问元稹因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见了你;实际上是写诗人对元稹关切、思念之情难以自已,以至形之于梦。(2分)这是从对方着笔,换位去写,构思精巧,表达含蓄委婉。(2分)2白

36、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2分)元诗用故人不曾来入梦写自己的凄苦之情、对白居易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2分)2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自叙杜荀鹤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注】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才华横溢,仕途坎坷。奈值:奈何。1此诗首联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2这首诗在谋篇布局上构思精巧,结构层层推演,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请根据提示分析中间两联。(4分)首联:“乐于贫”,带出颔联“宁为宇宙闲吟客

37、,怕作乾坤窃禄人”,表明“乐于贫”的心迹;颔联: ;颈联: ;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又与开头“酒瓮琴书伴病身”相呼应,满篇皆活,浑然一体。参考答案1概述了自己的境遇和处事态度。(2分)是一个整日以酒浇愁,以琴书为伴,不得不安于贫穷的,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孤高悲愤的知识分子形象。(2分)2颔联“闲吟客”带出颈联“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点出“吟”的内容和造成“闲吟”的原因;(1分)颈联“不容真”,带出尾联“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1分)说明“不容真”的结果。(1分)2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寒食孟云卿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

38、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寒食寄京师诸弟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诗人简介孟云卿,字升之,平昌(今山东德州)人。约生于725年(唐开元十三年)。天宝年间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存诗17首。其诗以朴实无华语言反映社会现实,为杜甫、元结所推重。孟云卿与杜甫友谊笃厚。758年(乾元元年)夏,杜甫出任华州司公参军,行前夜饮话别,并以诗相赠,即酬孟云卿。同年冬,他们在洛阳相遇,同到刘颢家中畅饮。杜甫又写了冬末以事之东郊,城湖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饮宴散因为醉歌一诗,记叙此次邂逅相遇彼此喜悲交集的情景,表达了诗友间的诚挚感情。韦应物,&

39、#160;737约792),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田园派诗人。玄宗时,曾在宫廷中任三卫郎,后应举成进士,历官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由于他长期担任地方行政官吏,亲身接触到战火离乱的社会现实,所以写了不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好作品。在宦海浮沉的生活中,他对当时的政治腐败黑暗的一面有所认识,但又缺乏抗争的勇气,感到无可奈何。这样,就使得他的心情陷于苦闷的矛盾状态中。其诗多送别、寄赠、感怀之作,情感真挚动人。田园山水诸作,语言简淡,风格秀朗,气韵澄澈。著有韦苏州集。【注】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这天禁火寒食。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

40、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1寒食前两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3分)2两首诗所写内容都与“寒食”相关,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请概述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孟诗的前两句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2分)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悲苦,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1分)2孟诗表达了诗人佳节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2分)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思念故乡、亲人的一往深情。(2分)2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杭州樟亭郑谷故国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平无别浦,木落见

41、他山。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诗人简介郑谷,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悟,7岁能诗,前辈诗人司空图称许其“当为一代风骚主”(唐诗纪事引述)。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授京兆鄠县尉。迁右拾遗。乾宁四年(897)任都官郎中,旋告归。卒于家乡别墅。世称郑都官。郑谷在当时诗名颇盛。郑谷曾修改僧齐己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的“数枝”为“一枝”,齐己拜为“一字师”。又与许棠、任涛、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郑谷诗反映生活面不广,情感也欠深沉。所以郡斋读书志批评郑谷“格韵凡猥,语句浮俚不竞”。但其诗笔调清新,思

42、致宛转,律对中时有警句。绝句如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越鸟、鹭鸶,亦复风神摇曳,有悠然不尽之意。尤工咏物,鹧鸪、燕、竹、海棠诸篇皆能状物而得其神,鹧鸪中“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一联传诵广远,致有“郑鹧鸪”之称。唐才子传用“清婉明白,不俚而切”来概括其诗风,是比较恰当的。【注】故国:即故乡。1.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2.本诗写思乡之情,或寓于景物之中,或直抒胸臆,请加以赏析。参考答案1写了潮水、远山、沙鸟和渔人。写潮水,突出其大,浩漫一片,分不清浦岸;写远山,突出其树叶落后,众峰秀出,望得很远;写飞鸟,突出其远去;写渔人,突出其闲适。2.诗的第四、五、六

43、句,寓情于景。第四、五句是从远观的角度写怀念故乡:第四句,写故乡在江天之外的远处,木叶落后山峰显露,可以远望;第五句,写看着鸟在晴空中远远飞去。第六句,写眼前的江面上,渔人在夜晚闲唱,引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最后一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心随着远去的船帆返回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的浓烈。2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注】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1.颔联两句中的“独”“空”二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2.这

44、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参考答案1.独,独自,在萧条冷落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表现出其对贾谊的景仰向慕和难掩的孤独落寞。空,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的黯然气氛,表现了诗人伤斯人已去的痛苦、怅惘之情。两字共同创造出悲凉感伤的意境氛围。2.表现了作者对自身迁谪命运的无限感伤和对强加于身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诗歌前四句借感慨贾谊悲凉的命运和对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描写,寄寓了诗人对迁谪命运的悲叹;后四句表面上写贾谊的见疏实际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借对贾谊命运的悲慨、哀怜表达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哀惋叹喟和对现实的讽刺。2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风雨李商隐凄凉宝剑

45、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1本诗题为“风雨”,请解释一下诗题的含义。2请解释“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联句的含义,并点评其在炼字炼句方面的独到之处?3请指出本诗在表现手法方面的最突出的特点。参考答案1风雨一词一语双关,既有事实上的摧残黄叶的风雨,也有羁泊异乡的身世之感;同时,它还象征着包围压抑摧残才智之士冷酷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氛围。2“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上句实中有虚,以风雨中飘零遍地的黄叶象征着自己不幸的身世遭际与下句实写青楼管弦形成鲜明的对比。诗句中的“仍”和“自”极富神韵。“仍”有“更”、“兼”意,不仅写出了风雨的无情,更有

46、力地透出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自”字有转折意,又含有“自顾”的意思刻画出青楼豪贵自顾享乐的情态,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冷酷的社会和人间关系的愤激之情。3表现手法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即环境的冷酷和作者的内心的热情、抗争的巨大反差。2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杜牧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注】此诗写于唐文宗开成年间,杜牧任宣州(今安徽宜城)团练判官时。八年前,他供职于沉传师的幕下。也曾在此地盘桓。范蠡,春秋时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后,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一带。1谈

47、谈对这首诗“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一联的理解。2这首诗,古人曾说:“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洒脱,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见瀛奎律髓汇评在二、三两联中任选一联,结合诗句分析诗人是如何“景中写情”的。参考答案1联借对一代名臣范蠡的追慕而不可得,表达出仕途失望的惆怅;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加重了惆怅之感。2颔联:“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景对诗人心中的居住在宛溪两岸的百姓的生活画面有所描述。情承上联“今古同”想到宛溪的山水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于是顿生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或:联想八年前曾游此地,今故地重游,虽明丽的风景依旧,无奈年华如流水,一去不复返

48、,于是顿生人世变易的感慨。(意思对即可)颈联:“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景能对“深秋”、“落日”、“雨帘”、“笛声”等略显悲凉的意象有所分析。或:对诗句中景物描写的特色,如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有色(夕阳晚照)有声(风里笛声),虚实结合等,择其一点有所分析即可。情略显悲凉的意象,勾画出秋天特有的情韵,隐隐透露出佣怅、哀凉之情。(以丽景写哀情)或: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同时涌入脑海,引发诗人人生多变的感慨。(意思对即可)3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登单于台张蠙(pín)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

49、晓不开。1首联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2颈联“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是如何紧扣题目描写景物的?参考答案1总领下文,交待下文都是登高望远所见景色。“回”表明边地无战事,交待了登高的原因,表现了所见景色的奇特。“独”,突出了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给全诗定下了情感基调。(答出两点即可)2颈联两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扣题目“登”字,描写了登高远眺所见景物。因为登高才看到沙浪滚滚,才感知风如雷响,诗人登高远眺,由远及近,由上到下,表现出诗人的喜悦情感。3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白居易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闲征雅令

50、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背景: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政治上共遭冷遇,使两位挚友更为心心相印了。诗中与诗题中的“约后期”照应的诗句是。1.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写出了自己的人生态度。B颔联使人想见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的情景。C尾联中“君”指的是梦得,“陶然”是舒畅快乐的意思。D尾联通过雄奇浪漫的想象,描绘了一幅有色有味的秋日共醉图。2.两位老人“闲吟”、“闲征”,从“共君一醉一陶然”中,你能体味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参考答案1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51、2D3(1)刘白之间深厚的友谊。(2)醉乡中才能陶然,流露出极为深重的哀伤和愁苦。(“闲”是身闲而心未尝闲,借知识的游戏来怡情养性是假,排遣寂寞无聊才是真。)3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梅花落刘方平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2沈德潜在评论这首诗时说;“似徐、庾小诗,不落后人咏梅坑堑。”(唐诗别裁卷十一)请结合全诗谈一下你对“不落后人咏梅坑堑”这一评论的认识。参考答案1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1分)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1分

52、)颈联以花喻人,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1分)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1分)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3分。手法错,但分析中对诗意理解准确酌情给分。2这首诗既是咏物诗,又是闺情诗,而且还含有一定的时代内容,它的新意在于诗人并不仅是由落英缤纷引发出岁月易逝的感叹,而且是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战事给普通家庭带来的痛苦和不幸,从庭院落梅这一个小视角延伸到

53、整个时代大背景,使得这首婉约的小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4分)3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吴宫怀古陆龟蒙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注】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1这首诗歌,诗人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2诗人眼中,吴宫景色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吴王亡国的原因是什么?对于国家兴亡,作者表明了什么观点?(5分)参考答案1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2分)昔日“香径”、“长洲”如今满眼“棘丛”,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化做一股凄惨的悲风在吹

54、拂。(2分)2.残败凄凉。(1分)夫差亡国的根本原因是他骄奢淫侈,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不应归罪西施。(2分)这首诗蕴含着诗人一个哲理性的见解:一个王朝的没落是诸种因素的合力使然,诗人否定了女祸亡国的观点。(2分)3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旅夜怀远客许浑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1“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异乡多远情”中的“情”包括哪些方面。(6分)参考答案1这句诗

55、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2分)(“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1分)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2分)2“情”包括:客居异乡的孤独飘零之感。“异乡”言其飘零,“梦断”言其孤独难眠,乡梦难成。对贫病交加的境遇的喟叹。爱书成癖却因病不能读,心生愧意,有嗜酒之名却家贫无钱沽酒,这种境况令人感慨无奈。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暮春时节花自飘零,“过”字写春天已逝,暗寓时光易逝的感慨。对远方故人的思念。想着故人远行天际,自己思念故人却不得相见,只能把思念化作一声长啸。35.阅

56、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武昌怀古栖一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笙歌罢吹几多日,台榭荒凉七百年。蝉响夕阳风满树,雁横秋岛雨漫天。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注】栖一:唐末五代诗僧。台榭:孔颖达疏尚书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后世多称“歌舞台榭”。1作者为何发出“堪嗟世事如流水,空见芦花一钓船”的感叹?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2这首诗的颈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1看到昔日战乱不休的城池如今已是悄然无声,山川之上,昔人遗迹还历历在目;歌舞欢乐仿佛就在昨日,而当年热闹的台榭却已荒凉冷落了七百年,历史的悲剧不断重演,眼前的一切令人忧

57、烦。(2分)此情此景,令作者发出兴亡如梦、世事皆空的感叹。2描绘了冷寂凄凉的场景:夕阳西下,疾风吹树,蝉声响亮,秋岛之上,冷雨漫天,群雁横立。以哀景渲染哀情,眼前的风满树和耳畔的蝉响,漫天秋雨远处孤岛横立的秋雁,皆是悲伤景象,让人惆怅满怀,不能自已。由远及近,写出了开阔的景象。用动态反衬“悄然”,生动传神。从怀古转向现实,增强了诗的丰富内涵。(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3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清溪行李白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58、。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2诗的颔联、颈联分别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1水色的清澈(1分)。寄托了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的情怀。(2分)2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1分),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1分)。颈联运用比喻手法(1分),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1分)(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对比亦可)3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游南亭韦应物川明气已变,岩寒云尚拥。

59、南亭草心绿,春塘泉脉动。景煦听禽响,雨余看柳重。逍遥池馆华,益愧专城宠。【注】专城:即专城居,古代称州牧太守等地方官为一城之主。1这首诗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哪些方面能体现“初春”二字?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第三联中“禽响”和“柳重”两词用得精妙,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气温变暖,山岩尚寒,小草刚刚发芽,泉水开始涌动。(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2分,答对两点给1分,答对一点不给分)表达了作者春游之乐和作为一个地方长官却无所作为的愧疚。(2分,每个要点1分)2.“禽响”,既写出了各种鸟声的此起彼伏,又写出了它们飞翔跳跃的欢快情景;(2分)“柳重”,传神地写出春雨过后柳枝湿润、颜色更绿的风姿。

60、(2分)3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寄韩潮州愈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峰悬驿路残云断,海浸城根老树秋。一夕瘴烟风卷尽,月明初上浪西楼。【注】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赴任途中写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隔岭篇章”即指该诗),传到京师,贾岛读后有感而作此诗。浪西楼:潮州名楼。1请对颈联中的“悬”“浸”二字进行简要赏析。(3分)2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简析尾联所抒发的思想感情。(3分)参考答案1“悬”字描绘出了山高路险的画面;(1分)“浸”字写潮州地卑潮湿。(1分)诗人忧虑韩愈此去道路艰险,想象韩愈到任后的凄苦处境,透露出对韩愈深沉的忧虑和关切之

61、心。(1分)2尾联写诗人想象瘴气总有一天会消散,到那时,皓月东升,银光将照耀在潮州浪西楼上。(1分)作者借此表达对朋友的美好祝愿,(1分)坚信友人无辜遭贬的冤屈必将大白于天下。(1分)3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注】韦应物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注】本诗作于淮阴,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1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简要赏析。(3 分)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中“鸟”这一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3分)参考答案1远处

62、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的悠长的暮钟声,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极目望去,这雨幕无边无际与大海相连。这一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渲染了孤寂凄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思。(答“白描”亦可酌情给分)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悲和对广陵亲故的思念之情(离别亲故的伤感)。尾联中写独鸟飞向东南离广陵越来越近,反衬诗人前往西北离亲故越来越远,突出了诗人的满腹离思。4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塞路初晴雍陶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注】行子:出行的人。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4分)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1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描绘了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景象。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