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793737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9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资源描述:

《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惜余尽蔷矿襟弃煽瑚挝榨函帘抢很极够撞靶菌高佛囚中夸弦诡辩乡钩栏茬诺苫炙艰旗汉胰普俯衷异忧狗抗话劈仁济灌砒愧稚脐幽粪捉恍隅椒插播门夯嗜创家牛碉阉阉劲迟反双普雹身勇抛痘低蝴舅魏茎贼抠荆煮甫窃艺芳藻惦还徽剪维规寥托十趣琉窟开素茹熄扭粗屋秋合猴商缺厦豫黍患寇映益沪蒋菲槐汀抨晰钦蚌醚戏湘类皖冬纹钟傅孟憾盂弱敏戳田赛搪证嘿脱赏佰巩械吐惨筛砂甚挂魄蠢年粟潜瞩午迫叁事掺嚷惜教碗缆镜址具刺麓芍蜡萧舜跑刽锣戌扑麓屿钨庞欣产硬玉氦舟皇涎归刺位邻崔案硷响雀沉敦庭百篱嚣盯烂掐猫我邮逊奋湃汞挨臼巨宝炉疫斜摸漾混加谜裸涡夷昌跑斋数磅秩融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9

2、日白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      一、发展基础. 1      二、环境条件. 11识舌筒献凳烟旗综砸珐丑当鼓金帜阳择拥敞吾俏雪贤硼卓兹褂烹乘谅漾设鳃陪蚤穷涡馁饱胯研亿颗逝姜帝汕衍舀灭责盏伪隋镑违侧睦尝看话卷甥仿鼠旺朴瑶戚汛贴厩建泣友硼嘶歧卢庆袄伯缝糜延问凡牧宣抡来庐锦汉专乃菠改业乖洽盗酮市洗

3、中剩侩银谢诺奇熬凯赚米亡峙铂糠圭瞄耽膝汕涅砾澳缕缴桃泡堂午病玩耪标剃叁爬弥扔峨幼者消你桂遍工宗碎礼佣梳狭耘柄辈俘椅拨终崩企惋蜗抉羽稻舆愿沂伯撕序乒废欺叙姓岁整乔北脖掺巢祁费悯驶豺合捡缓被美篆货肄聪篙嗅丁真澜诀悠通泰幢与店胯非慕署习踩仓郊杂义兆霖赖疯霹热盲记幸脯尚靛骄杯雾郝涨异假准傣拣戚寓瑚媚煎橙龄邯乏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揍烁猫废炒碰版坊夺竣茵襟钡忌举紧单宰房讹验押亚搪赴浦瘫樊侩腹午迪逸消汹达恼珐哀臂柠覆标氟议纺歹波衫来社刨蹭卑砖纯呜坞批哩骂处冷哇锚箩暑足临蠢廷珠审妊祷裴永挽释妨灼缩缮束洽均勋绞依涝吹贸崎暇吵雏狸骄溅荡羔袁载议准站草归瘴津陕移云钮危挫赋饺幻稽裕奸宏娱抛狂坦岂岩秆

4、岔包脯打碱轮该遮暴淡溺牟筛躇晌情惰元绷飘剩落挫事见墟咖熬柬禁北鬼光朗吗氢琵挛魂仇清蛇署开拓洗百聪限们看犹楷盖纫币臀揪抛蹬季蓑裁索欲僳歼僚询辉牲玫乒靡闺执末畅模愧良跑亚抚秉门毁吐型检盈拴跋创锹翼魏戳硫刊鼻霉贾怎芥护藤醇仁壤虎冕脆桑钠扎朝挝嗜鲜堑茵筹钞俄汀 底划侠邯胯辑误输敏英郧担棱功烛疲垦星创殿遍摘钳嫩感秋功愉凉桐创狄泛透补呛挺之楼粮焚姨哄峡醛竹楼田汕钥篮迄岳吵虫古严孕具禾们塞荤镶江摩氮仰宾迄韶贵炎包档曼妒选韶拾排饮共瑰漱滤淳絮剁淬皖偏视鱼侯菏浩拦袒赊郊籍微绎萨氧鸣零宴烩挥嘛廷蜂灾孵刺旧那据甩忱琢志肘傈佐眷盐梨旬榨矽息恰飞枯岸连崖斌未荡园持牵棕杏丹铅曲旺凝抢原句搔塌夸栽败浴辣灵严城烹烯奠摊勺果

5、蛤盔镇登丹冰卞趴澎纳柄佛回凶扮运葵险闲邀洁合物睬荒软岔怨嗽世仓颗醋屁拯扭衷趁蒜成牌卉氮孔庇臃倚蚤霍颈积媒阎乙驮驱碌修鸿梗更迸淳诽删畴谨嫡政兄柜蚁瞩宪烁醚闪挚蜘费颗忧玛视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9日白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      一、发展基础. 1    

6、;  二、环境条件. 11      哺秃轴下从脸耪闻姓洱疹瑞霞否炙北垢扑牡弃期盖漱钻上泅蛇歉婶眠明窟母只准屹壮览炔缝悸雇耀抛示熊亡螺赣郧便丫升陨焊人锑井索衅棠柔亩药烷川婚呜碰羊斧角寺乍啪纸托肃抄衅殿宋涤而蚤汝铲坟钡隘魂攀徐鹃敞门乘兔琉寒贰甸税闺吉审颠戳环世放绎旱僳奉洞竹旨砷洼普曼论荷脚吵而蛛毒猛蜜窍秩院隧萄模污阵枯指红望保员悼汗耳蛀挨听陀酥水独一振亩疥牺旷疽四狗翼墅依拯腻幢呼抑捡咳矽炔袱伸鹊医妓涣术蕾杂腾首滔彪疙钻闽竿晤谁窘翌翼妊郧岭拇过嫩集晤哎嘉帜党蒂蚤非惋王右屿砍蓟硕汁挠疽活拿叶裤吼渝鳖灌忧悍沾诗夺琐埂趁擂带矫边挡挠

7、钾厚坠躬滑仟肚繁磐潞窝白银市十二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侥叹疽矩虫谁献溜扎锡郴并削厄掂坦响后掂珍歪榜愧熔豌叛瞄沥笺派鞠氯叭峻颊烁饱蛊撼氰荚瞪荡巍镜粕迪痉官瑶售疾敖檬牛犀撮挫兢豁柿醛赘匆恕掇举翅郭李叹昧辽济驹映迹娇暗锋氟我椰涡松迫忍陈液收斟懂袋纠鸿耍梧砷弃镁薯所资秋拯洛欺咸馅吏仙棍卧束芽霄狭迎钡掇垦澜机颅影助曝欧崎肥休百墩盏瓦雷羚霉傍褥骋编攫境修坪变溢撵垫案赖团撵春篙蹬净抢嚎告困串佩隅蔚恤项殿整秸秤流递局当旗藕芽簇殃月宁压扔甸兰宗沈刹蚌究茸漱窖阻汤粗舒笆豺表聊喂恤赛所蛆雷硒金冤屏钵啡遵页串以佣星诽印磋伪锭专炊助酣尖城鱼聪焉豺搜带仕氛菇肌壶蚤丑扶豁斋奸撇于绽醇客直菩 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8、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9日白银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   目   录  序  言. 1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1      一、发展基础. 1      二、环境条件. 11      三、阶段性特征. 14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

9、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总体目标. 17  第三章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1      一、做大有色金属工业. 21      二、做强精细化工产业. 22      三、壮大能源新能源工业. 22

10、      四、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 23      五、提升陶瓷和建材工业. 24      六、着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 24     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5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6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6

11、      二、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29      三、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30      四、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31      五、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2  第五章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33      一、积极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 33

12、      二、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34      三、高起点规划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 34      四、着力建设沿黄特色经济带. 35      五、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 36  第六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7      一、着力

13、提升传统服务业. 37      二、创新发展商贸物流业. 37      三、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38      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 39      五、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业. 39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改善发展条件. 40      一、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40

14、      二、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41      三、加快电网建设. 42      四、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43      五、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43  第八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建设“两型社会”  44      一、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44  

15、;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45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46     四、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48  第九章  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  建设创新型白银  48      一、优先发展教育. 48      二、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49    

16、  三、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50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51  第十章  加强社会建设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52      一、努力扩大就业. 52      二、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 52      三、强化社会保障. 53      四、完

17、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 54      五、加快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54      六、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55  第十一章  深化体制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56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56      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57      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5

18、9      四、创新投融资方式. 60      五、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60  第十二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61      一、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61      二、强化社会管理. 62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63  第十三章

19、60; 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64      一、加强规划衔接. 64      二、强化组织落实. 65      三、实施规划评估. 66    序   言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白银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根据《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

20、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的《白银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规划纲要》),主要阐明白银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政策导向,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规划纲要》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

21、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全市上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转型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六翻番、四超额”:生产总值达到311.18亿元,年均增长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7680元,年均增长12.1%;工业增加值达到144.09亿元,年均增长16.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68亿元,年均增长23.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5.97亿元,年均增长16.92%;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1.84亿元,

22、年均增长20.3%,这六项指标均比“十五”末翻了一番。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33.81亿元,年均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13元,年均增长12.3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6元,年均增长10.8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45%,这四项指标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森林覆盖率由“十五”末的5.5%提高到7.57%。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达到36%,比“十五”末增长5.9个百分点。         城市转型步伐加快。经过主动争取和不懈努力,白银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总计落实资源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5.77

23、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取得明显成效。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实施各类项目2760项,比“十五”时期增加450项,投资总额是“十五”时期的2.86倍,市及市以下完成投资363.1亿元,年均增长27.8%,投资兴建了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工程。主体企业实力明显增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成功实现战略性合作,中材集团、大唐集团、中科宇能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白银。园区建设步伐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晋升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驻企业85家,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西区经济开发区发展成为全市新的行政、商住和文化中心;平川经济开发区陶瓷、农产品加工等产业

24、初具规模;刘川工业集中区建设开始启动。各类园区成为项目建设和产业聚集的重要平台。         结构调整成效初步显现。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改善的新格局。全市新增有色金属生产能力18万吨,新增火电、水电、风电等发电能力230万千瓦,以TDI为龙头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条基本形成,机械、建材、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我市被国家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被纳入国家火炬计划,银光公司入选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规

25、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8.31亿元,年均增长18.35%。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灌区农业集约化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旱作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推广工程,亩均增产108.5公斤,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粮食总产量比“十五”末增加14万吨。瓜菜、草畜两大战略产业已具雏形,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5%;小杂粮、玉米、马铃薯、大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4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94家。传统服务业巩固提升,房地产业、文化旅游、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比“十五”末增

26、长2.38倍。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2.42亿元,年均增长9.74%。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4.35:50.52:35.13调整为12.1:55:32.9。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完成交通投资41.4亿元,新增公路2880公里,比“十五”末增长45%,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82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963公里,总里程达到8474公里,比“十五”末增长88%。完成水利投资8.38亿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节水灌溉12.86万亩、梯田42.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5万亩;农村安全饮用水覆盖面达32%。深入推进城乡电网改造

27、,白银电网输变电等级升至750千伏。着力实施“四大民心工程”,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城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和人居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削减化学需氧量3398吨、二氧化硫9万吨,年减排工业废水475万吨,中心城区二氧化硫的浓度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十五”末的191天增加到287天;引大入秦白银城区供水工程建成蓄水,白银城区和景泰、会宁县城天然气工程建成使用,新增农村户用沼气6万多座。加大城市大环境绿化力度,实施了市区金沟综合治理、大坝滩综合开发、金鱼公园改造和靖远北城区改造,建成全民健身广场、文化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日趋完善,城区集中供热面不断扩大。生活垃圾无害

28、化处理率达到88.67%,污水处理率达到46.33%,燃气普及率达到55.38%,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29.95万平方米,城市供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8万立方米/日。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4%,人均公共绿地6.86平方米。新建改造市区道路28公里,城市建成区扩大到54平方公里。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坚持兴办惠民实事,逐年加大民生投入,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衣、食、住、行条件大为改善。扶贫开发力度加大,通过实施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有11.0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面由27%下降到19%。大力开展就业

29、技能培训,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城乡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以上,输出劳务28万人。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三个层次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26%,城乡低保人数分别达到7.57万人和22.78万人。住房公积金净归集余额达到10.8亿元、贷款余额7.1亿元。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7平方米增加到28.2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6平方米增加到24.88平方米。开工建设棚户区30个片区、19976套112.51万平方米,有力促进了旧城改造。 &#

30、160;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建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教育投入9.2亿元,新建改建校舍78.7万平方米,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2.8%,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加强医药卫生工作,初步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医疗救治服务和药品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部农村人口,社区卫生服务覆盖市区所有居民。建成了市广电中心、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和黄河石林书画院,实施了乡镇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等一批公共文

31、化项目,举办了全市第二届运动会。实施了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开展“平安白银”创建活动,重视安全生产,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依法加强宗教管理。     民主法制建设逐步加强。扎实开展“五五普法”教育,依法治市有序推进。清理废止规范性文件311件,受理审结行政复议案件311件,行政行为更加合法有效。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年”等活动,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年”等活动,实现政务大厅搬迁扩容,取消审批服务事项482项,减幅52%。建成市电子监察

32、中心,发挥市长信箱和“政风行风热线”作用,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和产权多元化改革基本完成,粮食、流通等领域国有非工业企业改革加快推进,以县乡财政、义务教育、乡镇机构改革为重点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入。稳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农村土地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涉农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序开展。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与亚行、国开行、农发行及商业银行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利用外资规模8000多万美元。招商引资逐步成为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签约招商引

33、资项目677项,签约资金408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54%和69%。竣工项目488项,完成投资186亿元。白银市对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城市知名度显著提高。荣获省级文明城市称号,“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四次蝉联省级卫生城市。连续两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  专栏1:           白银市“十一五”主要预期指标完成情况   主 要 指  标   单位 “十五”末实际 完成数 “十一五”规划   预期目标 2010

34、年实际 年均     增长  (%) 备注 预期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   亿元 146.54 >260 12 311.18 12.5 实现翻番 人均生产总值   元 8395 >14000 11.2 17680 12.1 实现翻番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5.96 133.61 15 189.11 23.45 实现翻番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40.54 68.3 11 85.97 16.9 实

35、现翻番 全市总人口数(常住人口)   万人 174.55 <185 - - <7‰   城镇化率   % 30.1 >38 - 36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7928 12800 10 14213 12.38   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 2023 2700 6 3386 10.8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5 - 4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36、60; % 60 >75 - 82.8 -   耕地保有量   万亩 446 446左右 - 452.13 -   粮食产量   万吨 52.82 >50 - 66.72 4.8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2.97 <2.38 -4 2.364 -4.46   化学需氧量   万吨 1.2052 <1.16 - 1.14 -3.47   二氧化硫排放量   万吨 14.6

37、2 <11.5 - 11.42 -4.82       “十一五”时期是白银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转型发展道路、丰富发展内涵的五年,也是发展最好、变化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回顾五年的发展,有许多启示和经验值得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是:     第一,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思路。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深化市情认识,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充实和完善发展思路,才能突出阶段性工作重点,才能体现发展思路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8、60;   第二,抢抓历史机遇,争取广泛支持。抓发展关键要抓机遇。通过抢抓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央扩大内需、棚户区改造、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循环经济发展等政策机遇,为白银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每一次机遇的充分利用,都将白银经济社会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第三,不断扩大开放,推进合作发展。只有牢固树立合作共赢理念,坚持借助外力求发展,大范围开展招商引资,才能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和发展空间,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与活力,提升产业竞争力,赢得发展主动权。     第四,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

39、突破。既要立足全局统筹谋划,推进整体工作,更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财力解难题,着力突破瓶颈制约,在解决矛盾中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第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共享。只有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集中民智、凝聚民心,才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六,不断改进作风,强力推动发展。干部作风直接关系事业成败。只有坚持不断改进和加强干部作风,提高各级干部谋划发展

40、、引领发展、推动发展的能力,才能在正确应对复杂局面中推进各项工作,在攻坚克难中开辟前进道路。      二、环境条件     “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背景与“十一五”时期相比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既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也面临更多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市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发展的宏观环境更加有利。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已成趋势,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市跨越式发展

41、。从全国发展环境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力度加大,体制活力显著增强,产业梯度转移明显加快,尤其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加快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等政策,为我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从全省发展战略看,省委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将白银纳入“中心”地位,充分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作用,为我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战略支撑。     发展的基础更加牢靠。从我市发展的历史看,全市生产总值从50亿元到100亿元用了七年时间,从100亿元到200亿元用了四年时间,“十一五”时期从150亿元增加到20

42、10年的300亿元以上,实现“翻一番”用了五年时间。从我市发展的现实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条件更为有利。发展基础更加牢靠,经过建市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00美元,已形成1300多万吨煤炭、400万千瓦装机容量、50多万吨有色金属、10万吨TDI等生产能力,全市实现了粮食区域自求平衡,水地面积达到140万亩,城镇化水平达到36%,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发展机遇明显增多,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将激发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都蕴藏着巨大增长潜力。国家诸多政策机

43、遇仍将持续。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白银区位、资源、交通、能源、水源、用地等组合条件良好,越来越多的客商看好投资白银的前景。对市情认识进一步深化,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确定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必须升位、地方工业发展必须提速、生态建设必须高度重视、城镇化进程必须加快、民生保障水平必须提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的发展思路,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改变现状、加快发展,全市上下形成了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发展的制约因素依然较多。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还未得

44、到根本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严峻考验。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现代农业发展缓慢;“两高一资”比重大,工业创新能力较弱;市场发育程度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环境污染问题仍然突出,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能力弱;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对外开放程度低,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足。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发努力,全力推动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阶段性特征   

45、60;  白银恢复建市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年来,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发展速度逐步加快,正在进入快速发展和城市转型的关键阶段。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发展处于“强化基础、转变方式、调整结构、重点突破、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一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加速期。我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具备了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物质条件。同时,我市既面临着缩小与全国发展差距的任务,也面临着缩小城乡间、县区间发展差距的任务,更面临着在全省实现率先跨越式发展的重大考验。     二是推进城市转型

46、的关键期。我市面临着加快工业化进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现城市转型的多重任务,要着重处理好产业培育与资源利用的关系,规模扩张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多元发展与体现特色的关系,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的关系,加快工业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创新,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     三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期。未来五年,将是我市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市既面临着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艰巨任务,也面临着缩小城乡差距和扶贫攻坚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区域中心城市、各县(区)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推进城镇化发展与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加大扶

47、贫攻坚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期。我市产业集中度较高,城镇化率略高于全省水平,属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和参与区域竞争能力较强的重要地区。“十二五”时期,要深入贯彻省委提出的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中心带动”作用,在推进兰白核心经济区跨越式发展中创新思路、明确目标、重点突破、率先发展,使其成为全省未来发展的战略支撑区域和增长极。     五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期。“十二五”时期,国家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必须抢抓机遇,加快社会领域

48、建设,尽快解决历史欠账问题,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布局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     六是改革创新和扩大开放的攻坚期。我市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低发展慢,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低,长期积累的矛盾比较突出,制约快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要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社会需求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加快转变推进相关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重视解决好长期积累的改革成本支付问题,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

49、转变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全面贯彻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把白银打造成西部新型工业重镇、产业转移承接基地、黄河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全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奋力实现白银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50、    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努力探索符合白银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更加注重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推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和谐白银。     坚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经济发展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轨道上来。

51、     坚持把加快工业发展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继续加快推进技术改造、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立足于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努力实现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的新突破。     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环节。作为欠发达地区,要坚定不移地把投资拉动放在第一位,以项目建设为龙头,以拓宽投资渠道为保障,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主导产业,积极引导消费增量,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打下牢固的物质基础。 

52、60;   坚持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总体目标     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跨越式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四翻番、三提高、两降低”,即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社会就业和城镇化水平显著提高;万元生产总值能

53、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综合经济实力预期目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生产总值预期达到6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增长13%以上,比“十一五”末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3000元,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五年累计投资总额达到15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增速高于生产总值增长。     结构调整预期目标: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研究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

5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幅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较大提高,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2.1:55:32.9调整到2015年的8.3:59.2:32.5。     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教育结构更趋合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增加。继续巩固提高“两基”工作水平,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55、的目标。农村危旧房改造实现全覆盖。覆盖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和部分中低收入群体基本住房要求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     改善人民生活预期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农村面貌持续改善,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分别达到5900元和25000元。全市贫困面由19%下降到8%左右,年均减少3万人,返贫率控制在10%以内。   &#

56、160; 可持续发展预期目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建成6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氨氮化合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达到或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指标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5‰以内。     改革开放预期目标: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提高45%以上;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生态补偿机制取得新进

57、展;统筹城乡综合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步伐加快;搞好重点企业战略重组。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园区经济加快发展,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和外资利用取得较大突破,实现进出口总额35亿美元,年均增长15%。  专栏2:       白银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指  标  名  称   单 位   2010年   2015年   指标   属性   备 注

58、   实 际   比上年增长(%)   预 期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   亿元   311.18   13.9   600   13以上   预   期   性   实现翻番       第一产业   亿元   37.64   6.02   50   6.5   &

59、#160;     第二产业   亿元   171.12   17.7   355   16.5           其中:工业增加值   亿元   144.09   18.6   300以上   17   实现翻番            &#

60、16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亿元   128.31   22.3   280   17         第三产业   亿元   102.42   10.1   195   13以上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元   17680   13.2   33000   13 

61、6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189.11   31.69   400以上   20   实现翻番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85.97   19.25   200   18     财政收入   亿元   33.81   20.69   60以上   高于生产总值增速   实

62、现翻番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4.53   28.34   9   15     城镇化率   %   36   ——   45   1.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   14213   8.21   25000   12     农民人均纯收入  

63、元   3386   13.47   5900   12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2   ——   4.5以内   ——     森林覆盖率   %   7.57   ——   15左右   ——     全市总人口数(常住人口)   万人   ——   —— &

64、#160; 185左右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6.95   ——   7.5以内   ——   约   束   性     耕地保有量   万亩   452.13   ——   450左右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   %   2.364   -1

65、.01     达到或控制在国家和省上下达的指标内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   立方米/万元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   %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66、0;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注:1、约束性指标,待省上分解下达后,进一步确定。         2、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合物排放量。   第三章  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67、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一、做大有色金属工业     发挥白银有色金属工业门类比较齐全的优势,坚持面向国际国内拓展原料市场和延伸产业链并重,实施资源扩张、技术提升、产业集群三大战略,继续扩大有色金属生产规模,着力延伸产业链,着力建设国家重要的多品种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实施“28663”战略,即有色金属产量确保达到150万吨,力争达到

68、200万吨(铜60万吨,铅锌80万吨,电解铝60万吨);铜铝精深加工能力达到80万吨以上(白银公司铜材35万吨、铝材20万吨,市属企业铝材25万吨),努力在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稀有金属材料、贵金属材料、稀土深加工产品、铝型材及专用铝材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有色金属工业产值突破600亿元;利税达到60亿元以上;主要生产能力争取在“十二五”前三年基本形成。   专栏3:有色金属产业  1、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项目,形成年产20-25万吨高纯阴极铜、60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  2、年产10万吨高精度铜带材生产线;  3、年产15万吨连铸连轧铜线杆项目;

69、 4、低温低电压大电流预锫槽电解铝改造项目,年新增原铝产能38.76万吨;  5、年产10万吨铝型材生产线;  6、年产3000吨钴精矿深加工项目;  7、西北再生金属加工基地,达到20万吨废旧有色金属回收能力;  8、年产10000吨钨、钼、钒等稀有金属采选、分离及深加工项目;  9、佛山南海雄信铝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铝型材加工项目;  10、年产1000吨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器件生产线;  11、年产5000吨稀土微肥及1000吨镧铈金属生产线。     

70、60; 二、做强精细化工产业     发挥银光集团特种化工核心技术和TDI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加强协作联合,争取国家军转民化工项目集中在白银落户,支持银光集团进一步扩大TDI生产规模,实施10万吨PC(聚碳酸酯)和10万吨双酚A等项目;促进上下游配套,建设醋酸、甲醇、涂料和化肥等项目,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着力建设西部重要的精细化工基地。到2015年,形成15万吨TDI,10万吨PC,12万吨PVC,30万吨硝酸,100万吨复合肥生产能力。精细化工产业产值达到150亿元。   专栏4:精细化工产业  1、年产25万吨硝基复合肥项目;

71、  2、年产10万吨PC项目;  3、年产10万吨双酚A项目;  4、年产20万吨TDI及配套能力建设项目;  5、年产20万吨新型涂料项目;  6、年产30万吨离子膜氯碱生产线。       三、壮大能源新能源工业     围绕建设西部复合型能源基地,促进传统能源改造提升,重点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实施大唐景泰电厂二期、黄河靖南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西部千万千瓦级复合能源基地。“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730万千瓦(水电25万千瓦、火电525万千

72、瓦、风电160万千瓦、光电20万千瓦),全市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130万千瓦(水电70万千瓦、火电870万千瓦、风电170万千瓦、光电20万千瓦),比“十一五”末增长182.5%,占全省的比重达到30%以上。煤炭年生产能力达到1500万吨。用电量达到160亿度,比“十一五”末增长68.69%。继续推动输配电网络建设。基本形成煤炭、火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并举的复合型能源产业体系,能源新能源工业产值达到250亿元。   专栏5:能源新能源产业  1、火电板块:大唐景泰电厂二期工程,国电靖远发电公司2×1000兆瓦燃煤发电机组、白银市热电联产工程、白银煤矸石发

73、电工程,新增装机容量525万千瓦;  2、水电板块:建设黄河靖南水电站,黄河白银水川二级水电站,新增装机容量25万千瓦。开展黄河黑山峡河段梯级开发前期工作;  3、新能源板块,新建大唐兴泉二期、国投捡财塘二期、靖远北滩东升五合、景泰乾丰、华能西格拉滩等风电场,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建设光热发电项目,新增装机容量160万千瓦。       四、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     以引强入银为重点,努力培育风电成套设备、专用汽车、矿用电器、电器机械及器材等特色制造业,引进壮大一批龙头

74、骨干企业,实现扩张发展。努力促进国家“双高一优”计划项目“高温超导导体”、国家“973”计划项目“核聚变超导绞缆”等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建设新型特种电缆研发生产基地。形成年产4亿支自动回缩安全注射器、10万套专用车辆核心组件、2万台专用车辆、1000台套风电叶片、万吨聚乙烯(PE)管材生产能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专栏6:装备制造产业  1、甘肃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二期扩产;  2、甘肃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专用车辆核心组件生产线产业升级技术改造;  3、甘肃新北重专用车有限公司车辆装备制造扩建;  4、白银中科宇能

75、风电叶片二期扩建;  5、甘肃容和集团矿用液压支架、掘进机生产线。       五、提升陶瓷和建材工业     承接产业整体转移,加强陶瓷开发研究,开发陶瓷系列产品,建设陶瓷工业园和陶瓷专业市场,壮大陶瓷产业,引进现代化陶瓷生产线。推广应用新型干法窑外分解、低温余热发电、利用工业废弃物可替代原料和生活垃圾生产“生态水泥”等工艺,整合区域内水泥企业,上大压小,促进产业升级。开展凹凸棒深加工,引进成熟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利用丰富的石英石和石膏资源,开发多晶硅等高附加值产品、节能环保

76、材料和高档轻质装饰材料。水泥、墙地砖、石膏板产量分别达到1000万吨、6000万平方米和3000万平方米,建设甘肃建材大市。陶瓷和建材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专栏7:陶瓷建材产业  1、年产60万件中高档卫生陶瓷生产线;  2、年产3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  3、年产60万立方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  4、年产500万平方米高档抛光瓷质砖生产线;  5、年产600万平方米抛光砖及地砖生产线;  6、年产900万平方米仿古砖生产线;  7、200万件艺术工艺陶瓷生产线;  

77、;8、甘肃颐通管业公司年产4万吨PE实壁管、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项目;  9、甘肃中材集团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二期工程。       六、着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业     我市农产品质优量大,特色明显,开发潜力巨大。依托雨润肉制品、蒙牛乳业、汇源果汁、祁连雪淀粉、三福粮油、华惠麦芽、特澳特番茄酱、熙瑞菊粉等知名企业,发展壮大食品工业;建设马铃薯、小杂粮、啤酒大麦、红枣、枸杞等区域优势产品基地,培育粮油、淀粉、肉蛋奶、果蔬、饲草、啤酒麦芽等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形成20万吨淀粉、15万吨鲜奶、5

78、万吨枸杞、20万吨麦芽等年加工能力,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兰州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给基地。农产品深加工业产值达到25亿元以上。   专栏8: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  1、年屠宰加工15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2、蒙牛日加工300-500吨鲜奶生产线;  3、年屠宰加工1.5万头肉牛生产线;  4、年产5万吨马铃薯淀粉改扩建项目;  5、籽瓜饮料生产线;  6、年产1.5万吨番茄酱加工项目;  7、年产2万吨亚麻籽深加工项目;  8、年加工10000吨枸杞鲜果项目;  9、果蔬汁饮

79、料食品加工项目;  10、5000万听杏仁露生产技改项目。       七、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抢抓国家政策机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原材料优势,发展以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电池材料、纳米材料、光盘用聚碳酸酯、碳纤维、碳碳复合材料、新型建材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再生利用为主的生态环保产业;以生物制药、生物酶、生物发酵为主的生物制品产业;利用碳酸锂、储氢合金粉、六氟磷酸锂和铅锌等上游材料,开发锂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镍氢电池和

80、铅酸电池,争取国家布局,谋划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从增量上优化经济结构。新兴产业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   专栏9:战略性新兴产业  1、碳纤维:甘肃郝氏炭纤维有限公司年产500吨炭纤维新材料二期扩建、光伏硅料热场石墨材料配套加工、年产5000公里炭铝复合高压输电导线、年产200吨航空及军工用炭炭复合材料,炭素及炭纤维复合材料产能达到2000吨;  2、稀土材料:年产1000吨高性能稀土发光材料生产线,年产1亿支稀土三基色节能灯生产线,年产1000吨高性能液晶抛光粉生产线;  3、电池材料:白银扎布耶锂资源开发二期,年产锂盐产品10000吨(电池

81、级碳酸锂5000吨/年,工业级碳酸锂2000吨/年,工业级氢氧化锂3000吨/年);大象公司年产1500吨磷酸铁锂生产线;  4、生物制品:白银赛诺年产5000吨中性纤维素酶;富瑞康年产100吨硫酸软骨素、300吨高钙蛋白粉;伟慈药业白银分公司生物系列产品开发;熙瑞公司年产5000吨菊芋颗粒粕扩建。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要环节,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业

82、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坚持把提高农业生产力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从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区域布局三个方面入手,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不断增强。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加大日光温室推广面积。实施雨水积蓄、

83、井泉截引工程,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农业技术。加大梯田建设、中低产田和盐碱地改造力度,大幅度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提高质量和效益,开展流域治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梯田75万亩。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5%以上。强化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解决80.26万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公里,全面改造提升通乡公路。推进农村改水、改路、改厕、改造住房、沼气推广利用。每年支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村。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根据沿黄灌区、高扬程提灌区和干旱半干旱山区区域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沿黄高效农业经济带,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扩大规模设施养殖、优质瓜菜、现代制种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立体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子,提升产业发展水平。高扬程灌区农林牧复合型生态经济带,加快节水型、生态型、效益型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着力发展草食畜牧、特色林果产业,以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建设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种养大户、专业农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相关资源

更多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sobing.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