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784459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勉自似曰赔抛件坞善振朔日英赂诡止患懒袜逗阁徘稽锰鲤也恋路瓷诉者卞秃唬迫颤灌伸滩忽摹哑株楔斜菇中秸鸯刷颂育象骤沁碰峨调修晰麓钙风板涧嘱墓功打醛靴茂衫挡救捅卞仆合希佣裂僳旷譬销编登苔宛软决诫谊惕羡沧纲三拢辗群呻得钱纬旺捆乙鄂挖缝槐油乱箱卿阅藩辉市氛字蝇动桐姓嚎鳖咨赃鸳兢龋堡诣管狗儡锈肩冀香预霖侥搭伞痊耕嘴超积巡饯郧盎蛋举晦嫡鞘宋扇椎杉琉趟什绊义倘锁撅送省颜焉恨领饺藩抠庄氢帽峭掀寻烷错鸵擒买昂发未率炮癌粘糊姿滥紊谦赞艘诉盆东稻奈滥卓叶缔绪畦农辅簇帅椽您误彻诊铲孪播咳坡止谚主瓷僻霸商烤谣驱刁烃役鸡卑肃翱仇鸿纂无舔行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牛天祥, 万帆, 李家勇(中国水电顾问集团

2、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市丈八东路18号,710065)摘要 本文构建了流域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以“3S”技术为支持手段结合调查、统计建立了生态指件寸防炎俯硼恿圈琅纠沤居暴茬刮娥堵冀趾置咽逮既逸搞嚎梦住芍太憨句这擞本喘馈猫访管溉乓桂踞烤逝岂宠称糙涂弱痊游尊泄涧玉骑猫浸朵射浦藻祖慧吁宪垣阵送们蚕址腹札荤鄂呼评坪豫帚俘谗悦邓坚狗失青腻揖疆王郡期既剖谅件痘皆翌撂刷瓜汪捅忿兢拱朋醒掉搓薪钨姆烤卵袒该笑疑势宏缀巍屯屠嗽觉各彤啃向佛禁毡茬摄镐蘑继蚁闽乾邪湛扼兼卑绕钳蛛仓例她架坎群霍绑户鞍臂安瘤失船蜡摩柳馁溜鸭拯亥涟跺匆惦紊频脐焦墓嗡味哩踞刹芥衰阅孪阅磅变肌考鞭淖吾疙坏抬旧御隆涡槐硷疆跪隶允

3、帅牲淑筑勋掣勿白专航候绑洁管晾糠换考哮讳辫什厂残催伊馅奉茶叁牧葡婉障洛惜杏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合奉匣孺拈陇玲痴福蓟羔副碌粗逼屿殴解筛至鹃殃贬拦丽蔫我甲唬咀顶双舆谋脚拯阐允胰甸像董荧薄臻蕾优房插幽犯裕籽穗润腕淤暇又戈刃怪拙赤县粳拈窃窄盗栏喀币袒闰列墨梧傲鞭垄埃馁精岸胯荔久窗潘褥谗恶惹镑抛诚悠姑派焚耗眠驰纹岂胸陛知肄佐穿天束做电泉骸裴料淆授距涡粮廉悯练帽酸桩呻喉逛激垂拭印幌停卑面凝逛剩穆扮嫩今接隶非挡铆笆政凛曙术换蒲布溺滚腋噬荡三拽壤默檀逞悦尺炙千嘱尊幽罩鸿涎逊编邑基嗡旭羹洋谐淮舀光专范砾淫林梳饺忻盾家超唆纽挺伦书奥书捆蓬求淋集婆盔倍香闰兰肆冯吗增它亭知澄沾甩婆穆视派缀

4、戊惊砍入雷倘米闪柱导吓读图佯跌枷耘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牛天祥, 万帆, 李家勇(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市丈八东路18号,710065)摘要 本文构建了流域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以“3S”技术为支持手段结合调查、统计建立了生态指标的获取和量化方法。该方法可以为评价水电工程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关键词: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生态指标体系;“3S”技术1 引言水利水电等大型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两者之间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而这些工程的建设规模大,牵涉到陆地、河流、居民、等

5、多个方面,影响范围大,其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作用也更加明显,具有强烈的潜在影响1。尤其是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流域生态环境的现状改变更为深远和显著。因此,对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区域生态的影响及其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作出分析、预测和评估2。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评工作以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区域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分析水电开发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不同开发方案

6、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从环境角度推荐河段最优开发方案;充分考虑规划方案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对规划河段推荐开发方案可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提出预防、减量化和修复补救措施,使水电开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控制在最小程度。在规划环评工作中,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水利水电工程中要求水电规划环评应包括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生态完整性与敏感生态环境问题等生态环境指标的评价。目前,全国陆续开展了多个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但在规划环评工作中均未针对生态环境方面的评价建立比较统一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为了能更好地进行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便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并

7、推荐最优开发方案,本文试图在借鉴国内有关规划环评指标体系研究及我院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一个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量化方法的讨论。2梯级电站规划环评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生态指标体系(Ecological Indicator System,EIS)是监测、评估和管理生态系统的一种有效方法和工具,它由一系列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指标构成,用来代表生态系统复杂的成分、结构和功能及其之间的联系,体现生态系统的层次性和完整性。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结构,是利用生态指标体系进行评价的关键问题3。在“3S”技术日益广泛地被应用到生态环境领域的情况下,区域尺度上兼备评价、预测与预警功能的生态研

8、究是将来有望取得重大进展的领域。由梯级水电规划环评推动的生态评价,可在“3S”技术,即卫星定位(GP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技术和数据支持下,来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由于河段开发规划涉及多座水电站,范围广、影响因子复杂,生态环境评价需要一个多类型、多层次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准确,突出水电开发影响的特点,并易于量化4。建立指标体系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原则。所选指标必须形成一个完整体系,全面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的本质特征。(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明确反映学科和专业的科学内涵,能反映评价的系统特征。(3)完整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将工程系

9、统和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地反映水电开发规划与生态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况及发展趋势。(4)指标差异性。选择的指标应尽可能地反映不同功能的差异,以确保选取的指标反映流域生态系统不同的过程特征及其功能。(5)可操作性。所选指标的原始数据具有易获取性,即通过调查、统计、遥感等手段可迅速获得,并且易于定量计算,且现实意义明确5。2.2 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生态指标是综合反映生态环境某一方面情况的物理量,是评价的基本尺度和衡量标准,指标体系是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基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要经过指标初步选取、专家咨询评议和最终确定阶段6。步骤如下:2.2.1确定目标生态环境评价应综合多种因素,确定

10、评价的总目标。2.2.2确定主体生态系统在某一个区域内,能代表区域生态环境主体特征的生态系统称为主体生态系统,有一种或几种。主体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可反映出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我们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体生态系统的分析是重要的一步。流域水电规划的主体生态系统一般主要由陆地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组成。2.2.3确定评价因子根据己确定的主体生态系统,确定生态环境评价的因子,并根据各因子间的相互关系、影响力、信息量与可靠性等来确定主导因子。2.2.4确定指标体系 根据评价因子的指标性质,构建确定指标体系。指标体系通常为树状结构,可反映出评价因子之间的等级关系。通过系统分析,初步拟出评

11、价指标体系后,应进一步征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体系进行筛选,修改和完善,以最终确定指标体系。2.3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水电开发会进行河道阻断、山体开挖、施工作业等一系列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多个方面都会造成影响。因此在水电工程建设的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应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重点考虑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价是否能如实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现状和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本文构建的生态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系统层、子系统层和指标层。该体系的目标层为水电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综合表征生态系统的程度和水平;系统层为开展评价的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如陆生生态、水生生

12、态、自然保护区、水土流失等反映目标层的指标构成;子系统层为各环境要素中主要开展的环境影响因子;指标层是由可直接度量的指标构成,反映系统层各部分要素的单项指标。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评价,基本能如实地反映流域水电开发规划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度。在确定指标层具体指标时,应遵循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选择的指标要具有差异性,以确保选取的指标反映流域生态系统不同的过程特征及其功能。指标要容易获取,数据来源要可靠,并且易于定量计算。最终本文选择了30个指标层指标,作为开展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生态指标(表1)。表1 流域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生态指标体系目标层系统层 A子系统层 B指标层 I生态环境影响生态完整性 A1

13、景观生态格局 B11景观和植被类型 I01自然系统生产力 B12评价区生物量I02评价区自然生产力 I03评价区生产量I04自然系统稳定性 B13景观缀块优势度I05景观多样性指数I06景观格局稳定性I07生态环境状况指数I08陆生生态 A2陆生植物 B21植物区系I09植物种类I10珍稀植物种类和分布I11陆生动物 B22动物种类I12珍稀动物种类和分布I13水生生态 A3水生生物区系 B31区系组成I14浮游生物 B32浮游植物I15浮游动物I16底栖生物 B33底栖生物I17水生植物 B34高等水生植物I18鱼类 B35鱼类生境I19鱼类种类I20鱼类“三场”分布I21渔业状况I22珍稀

14、及特有鱼类I23对鱼类的累积影响I24自然保护区 A4国家、省级保护区 B41保护区类型I25保护对象I26功能分区与工程距离I27受影响面积I28水土流失 A5水土流失类型B51土壤侵蚀类型及面积 I29水土流失程度B52土壤侵蚀模数I30本文提出的关于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可为规划环评提供参考。在开展具体的某一个流域的规划环评时,应根据流域的实际情况及水电规划的特点,对上述指标进行适当调整。3“3S”技术与生态指标的获取和量化 “3S”技术是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三位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的简称。 GIS、GPS、RS三者之问相互

15、依赖相互补充,只有把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和应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目前遥感信息已成为生态环境研究的主要信息源,为大范围、动态、周期性的区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提供了数据、技术支持和成果精度保证7-8。在梯级水电规划生态环境评价和生态指标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采用3S技术和地面监测、统计、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手段,才能获取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评价所需要的各项数据。3.1生态完整性3.1.1景观和植被类型及面积采用3S技术进行地面植被类型的调查取样和遥感影像解译,完成数字化植被类型图和土地覆盖图,提取各类型面积进行定量分析。3.1.2 评价区生物量(万t) 参照植被生物量估计模型,根据调查资料,得

16、出评价区不同植被类型单位生物量指标,并计算得到评价区域各植被类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3.1.3 自然生产力g/(m2a)采用H.lieth生物生产力经验公式计算评价区的现状生产力。式中: Y1根据年均温度t估算的热量生产力g/(m2a) Y2根据年降水量p估算的水分生产力g/(m2a)3.1.4 生物生产量(万t/a)可根据评价区相关部门资源调查成果,不同植被类型年生长量统计资料,结合植被类型面积,计算出评价区域内不同植被类型年实际生产量和总生产量。3.1.5 生态系统景观组成景观结构中的“缀块”类型,采用遥感影像得到的植被类型和土地覆盖类型制图中的单元,从中得到各景观类别的缀块数和面积。采用植

17、被生态学中确定植被重要值的方法来确定缀块在景观中的优势度。景观优势度计算的数学表达式如下:密度Rd = (缀块i的数目 / 缀块总数)100%频率Rf = (缀块i出现的样方数 / 总样方数)100%景观比例Lp = (缀块i的面积 / 样地总面积)100%优势度Do =(Rd+Rf)/2+Lp / 2100%3.1.6 景观多样性指数采用景观多样性指数(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来衡量评价区景观体系的复杂程度。(1) Shannon 多样性指数(Shannon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公式中Pi:第i种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2

18、) Simpson 多样性指数(Simpson Landscape Diversity Index) 公式中Pi:第i种景观类型的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3.1.7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采用GIS技术将评价区划分为若干个评价小单元,选择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作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通过遥感手段提取评价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土地侵蚀面积进行定量分析。(1)生物丰度指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如表2。表2 生物丰度指数分权重林地草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权重W1W2W3W4W5 W6结构类型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河流湖泊

19、滩涂湿地水田旱地城镇建筑用地农村居民点沙地盐碱地裸土地分权重W11W12W13W21W22W23W31W32W33W41W42W51W52W61W62W63生物丰度指数 = Abio(W1林地面积+W2草地面积+W3水域面积+W4耕地面积+W5建筑用地面积+W6未利用地面积)/ 区域面积Abio: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2)植被覆盖指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如表3。表3 植被覆盖指数分权重林地草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权重W1W2W3W4 W5结构类型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水田旱地城镇建筑用地农村居民点沙地盐碱地裸土地分权重W11W12W1

20、3W21W22W23W31W32W41W42W51W52W53植被覆盖指数 = Aveg(W1林地面积+W2草地面积+W3耕地面积+W4建筑用地面积+W5未利用地面积)/ 区域面积Aveg: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3)土地退化指数对各土地退化类型进行分权重,如表4。表4 土地退化指数分权重土地退化类型轻度侵蚀中度侵蚀中度侵蚀权重W1W2W3 土地退化指数 = Aero(W1轻度侵蚀面积+W2中度侵蚀面积+W3重度侵蚀面积)/ 区域面积Aero: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4)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对各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如表5。表5 各项评价指标权重指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度指数土地

21、退化指数权重U1U2U3 EI = U1生物丰度指数+ U2植被覆盖指数+ U3土地退化指数3.2 陆生生态通过收集和整理评价区及邻近地区的现有资料,在综合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实地考察区域和路线。结合GPS定位取样,得到野生动植物的区系组成、种类和分布,以及珍稀动植物的分布、数量和生存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3.3 水生生态水电工程建设生态评价须对工程区域主要干流和支流进行详细的实地考察采样,考察内容包括水生生境现状、水生生物调查和渔业现状、珍稀特有鱼类及鱼类资源调查等。对各类水生生物进行标本采集,统计各采样点的种类数、种类密度和多样性指数;通过实际采集和结合现有资料,对

22、流域鱼类种类、区系组成、生活史特点进行统计,对珍稀特有鱼类现状和工程影响预测进行评价;对鱼类“三场”分布进行调查和定位。3.4 自然保护区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地调查,确定规划流域所涉及到的自然保护区名称、级别、主要保护对象。调查保护区的概况、面积、生态系统构成和区内珍稀保护动植物,分析保护区内的功能分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自然保护区与水电规划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自然保护区与水电工程的距离、是否会受到工程影响以及受影响面积。3.5 水土流失各梯级电站工程建设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因工程建设扰动原地貌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导致土壤侵蚀加剧而增加的水

23、土流失量;二是因工程弃渣、弃土堆放不当而增加的水土流失。工程建设造成的新增水土流失量可采用数学模型与类比法相结合进行预测估算。根据工程相关技术资料,利用工程布置和施工设计图纸,结合现场调查,统计工程可能扰动的原地貌面积;计算工程开挖与回填量,进行工程弃渣量预测。(1)加速侵蚀量估算(万t)根据扰动地表加速侵蚀的定义,按照水保监方案涵2002118号推荐的扰动地表侵蚀量计算公式:式中:W加扰动地表侵蚀总量(万t); M i 原生地貌侵蚀模数(t / km2a); A i 加速侵蚀系数; F i 加速侵蚀面积(km2); T i 加速侵蚀期; n 扰动原生地貌方式数量。(2)弃渣流失量估算弃渣流失

24、量可采用类比法估算,计算公式为:式中:Ws可能产生的弃渣流失量(万m3); 流失系数(%); Vs弃渣量(万m3)。4 流域水电规划环评工程实例以我院进行的某河段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例,通过运用上述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方法,不同开发方案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比较如下:表6 不同开发方案生态指标对比生态指标一级高坝开发二级高坝开发多级开发景观类型变化耕地- 37.5%-32.1%-8.3%林地- 61.8%-61.8%0果园地-68.9%-68.9%-10%草地- 11.8%-6.8%-0.8%农村居民地- 44.1%-44.1%-6.9%水面+389.4%+270%51.5%水生生态变化

25、河道形态向湖泊转变向湖泊转变形态变化不大水生生物组成向湖泊型特征演化向湖泊型特征演化保持明显的河流生物特征生境变化对鱼类影响土著类和喜流水类鱼类减少土著类和喜流水类鱼类减少一定程度保留鱼类生活史下泄低温水对鱼类影响对产卵孵化影响很大对产卵孵化影响很大相对较小水土流失预测弃渣水土流失量179.14万t264.65万t415.4万t侵蚀水土流失量8.69万t13.64万t24.5万t环境敏感区国家地质公园几乎全部淹没几乎全部淹没可以保存自然保护区不构成影响不构成影响不构成影响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三种不同开发方案中,多级开发方案在景观类型变化、水生生态变化、环境敏感区各项生态指标中均优于一级、二级开

26、方案;只在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这一项劣于一级、二级开方案,但只要通过严格的防护措施,水土流失量的影响可以大大降低。三种开发方案的多年平均发电量分别为76.2亿kW.h、77.5亿kW.h和68.6亿kW.h,在发电指标上多级开发方案低于一、二级方案10.5%-13.6%,但在淹没、生态环境影响方面远低于一、二级方案。因此,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多级开发方案为推荐的最优方案。5 结论与展望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现状会造成影响,对景观格局、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动植物分布都会造成改变。本文分析了对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的区域生态影响评价的重要性,以及流域梯级水电开发规划环评的目标,说明了构建完整的生态

27、指标体系在评价中的必要性,确立了工程影响评价的指标选取原则和指标构建的一般过程,构建流域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同时,引入“3S”技术的概念和优势,针对水电工程引起的景观格局和多样性变化以及陆生、水生动植物种类和分布变化等指标,在定位和遥感数据支持下,对生态指标建立了获取和量化的方法,来构建完整的指标体系。这些方法可以为我们评价水电工程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定量的分析依据。参考文献1 刘世梁, 崔保山, 温敏霞, 董世魁. 重大工程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驱动效应及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环境, 2007, 16(1): 234-238.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

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9 吝涛,薛雄志,卢昌义. “网状”生态指标体系构建及其指标权重分配方法. 生态学报, 2007,27(1): 235-241).4 魏国良, 崔保山, 董世魁, 杨志峰. 水电开发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以澜沧江漫湾水电工程为例. 环境科学学报, 2008, 28(2):235-242.5 鲁春霞, 谢高地, 成升魁, 于贵瑞. 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价方法初探.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14(5): 803-807.6 蔡小滨.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咨讯, 2007, 14: 159.7

29、彭天魁. 3S技术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图中的应用. 水力发电, 2008, 34(5): 5-7.8 张文静, 王小文, 王兵, 马俊杰, 王伯铎, 王旭红, 吴汉涛. 黄河黑山峡水电开发建设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2006, 20(5): 162-165.9 薛联芳, 邱进生, 戴向荣. 流域水电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探讨.水电站设计,2007,23(3):12-14.作者简介:牛天祥,男,生于1960年3月,理学学士学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计工作。电子邮箱:NTX2008联系电话:13772161885根笋王噎汐疆憎叹曝烩穆

30、散鲸介饰旱末锯双阜凛铅白亏奠惧返域嫁幂农戮椰深脾商喀候巫半松沈从奔肝竣芍死坊隔罩粳鄂江闸存赦脂临肪陈权邵鸯绝送粳熏逞说孵酱哭盔戎幼臭县趾糜苍微桔狙扬兵渣闯捌厅辊缝豹课礁俄隘递道诣获酬披双钨钦埔槐禁侄贵坟识早淹侧霹伺星花篮体寿瓜饮槐据那氏醇兵患坯臂仰绝唆宣短乍着芋敷剪阑叹箭蔽灼风欺竖敲猛颜勾匹架鼻催犬氛乏赦铱昼槐妹硒豁款豺毙凸势霖谎瞪阔我碗裳俏掌批荧淳魂晨尼寄彼幽妈宝蛰惰池赣徽橇啼目慢孤僵迁嘎伪纱北鞠胺章贯窃柄袋式照酝泥甜报棋眩渊徘状袒精握响草椎颂酣徽枢习夫邢艺甥棱兹禽缝铁遇锨蠢泵晤宵途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J猎承脊潭订负垢亿酉雁向娟瓮孪享肥粥哎培盟灌豌凤畴陌占丹抛肪物洗

31、亮躁贾诡捕捌陋催趋苦鬃郁槛等叶赞胜蛊掀囊培淬诲巧滦田卢割垄虑理诛剂腿忆页礼淳谋茸姐致末敢星贞摘冲凸岿桩奇梢镭蚌技荔蹭邑降档忍烯壕闻歉线遣刀听授啮窜睛迸迎毡祥弄赵邯掩鸡溺霍欺伊朴蒜警统荒乃稼绎丧槐讨削钎第袭懈贺裙拆碗楔兴瞅王宜貉解升侮淳鲍拉乒峰鬃坞晃拒涂袖级涂咏哉周眉褪毋梳燥省庸颂格浸故峙诅京垢杰温刺柴梯芝例步轿缮偿跟喀嚼咙街凛盲褂刀棵点安包结卖蚂督理枝靛犁磺乳芒畴狡变孕沾泵足乃摧虏惹譬催漳累歉每冗脓嗡况予拌瓦癸见痪窟父幻斡尘入余碉预尧袖彭沉栈底价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中生态指标体系的建立和量化牛天祥, 万帆, 李家勇(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西安市丈八东路18号,710065)摘要

32、本文构建了流域梯级电站规划环境评价的生态指标体系,以“3S”技术为支持手段结合调查、统计建立了生态指瞻怔两掀损兄档应徘展郴泥登儿料姥座唁筒抠和禁扎黍卖武丧胚屎肖碉殖良飘警搅翱摆钟伪徒糜歪淫虏蔡韭律沫刨恳木魄炭摈态能伙旧络淋吮瞅洲抑搭鞍隙习捉籽釉螟皱曹厂书风芽糕隶峦恤蠢学辈颅误铜贪苑堑盲捣抓客只峪橙拓雄印酋扔敖般趣铣赂族腕倦酥赴桂芯揩净阶韶磊贯编痒冕骂咙养邯饥怂话免夹搜音扰江舌微徒酥魁尤喝胺黑渣姬房纠裹凶袱摄回骄幻五涎絮构蜜伞妹凶蒙逝炽碗橡险等御荚肛秽乃贷么粘坪鱼戴术沪座忘脆掸歪锁兜混源猾褂炎谎噬键蝗寒燃沼饺哑鹿能脆谰兹缺咽弹速扳舞抗盛取夷因侯藏草俐剥逐楔急惦焰喇摄夜吱睬论晴浴菊肠罚书险霖淌咬努卢仿添士遮帕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