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历史人教版特训: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753172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精修版历史人教版特训: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修版历史人教版特训: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修版历史人教版特训: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精修版历史人教版特训: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修版历史人教版特训:21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重庆一中月考“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矣。”材料主要反映了()A土地兼并的危害性 B小农经济的封闭性C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D土地私有的合理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食犬彘之食矣”等信息说明土地兼并危害严重。故本题选A。22016沧州月考北魏均田制规定: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

2、地,奴婢授田额与良民同,耕牛一头授田三十亩,限四头牛。其主要影响是()A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B使劳力与田业相结合促进了农业生产C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上以加强控制D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北魏的均田制。关键信息:贵族和官僚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另外获得土地。据此可知,题干强调贵族除自身之外,还可以通过奴婢和耕牛获得与良民相同的土地,其带来的影响则是贵族可获得更多的土地,保留了贵族官僚在土地数量上的优势,故D项正确;A项“从根本上解决”的说法错误;均田制具有B、C两项的作用,但不是题干规定内容带来的主要影响,故B、C两项错误。32015威海期中古代中国以农立国。下列关

3、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男耕女织,以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C重视灌溉,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D重农的结果促进了我国古代历朝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重农抑商”政策。A项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B项为我国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重要表现,C项符合明清农业发展的史实。由于重农使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由此可判断D项观点错误,故选D项。42016淮安月考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

4、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材料信息反映雍正帝在青黄不接时,关注湖南雨水及粮价问题,指责地方官员隐瞒不报,C项材料未体现;A、B两项是表面现象;关注地方稳定,维护统治秩序是其本质意图。D项正确。提能题组52015吉林摸底在古代中国,人口多少往往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该表可以说明()历代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千米)根据侯家驹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改编A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B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C明朝时期我国经济全面衰落D我国政治重心南移的过程答案

5、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长江流域的发展是先西部后东部,B项正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明朝时期,我国经济继续发展,而我国政治重心是向东移、向北移的过程,排除C、D两项。A项符合所学,但题干只涉及长江流域(南方),并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比较,所以也不可选。62016湖北重点高中联考829年,日本记载:“传闻唐国之风,渠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间之民,素无此备,动若焦损,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该记载()A说明日本效法唐朝改革政治制度B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C彰显中日之间经济文化水平相当D体现出唐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答

6、案B解析材料涉及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水车,没有涉及政治制度,A项错误;日本记载唐代农业灌溉工具水车的用途,证实唐代水车灌溉技术传入日本,B项正确;唐代时期中国经济水平高于日本,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灌溉工具,没有体现自给自足的特点,D项错误。72016绍兴月考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B经济重心已经向中部移动C太湖流域经济开始大衰退D江浙地区不再是经济重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经济方式。南宋时,江苏苏州、浙江湖州地区成为全国

7、粮食主产区。到了明清时期,湖广地区取代了江浙一带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随着古代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松江在元朝时成为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到了明代中后期,浙江嘉善魏塘的纺织业也随之发展,可见当地的农业开始转型,棉纺织业迅速发展。B、C、D三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答案为A项。82016山西祁县月考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待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重视农业的观念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中国封建社会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

8、经济,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导致中国传统社会重视农业,以及“安土重迁”的思想。家庭手工业主要满足家庭需要和缴纳赋税,不合史实。排除含的选项。答案为C项。二、非选择题(20分)92015无锡期末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据中国历代自然灾害与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9、长久存在。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张杰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材料三夫发仓廪,本以利民,而其弊反甚:仓舍一启,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公家之积,祗以饱市井游食之徒;而野处之民,曾不得见糠秕。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徐光启农政全书荒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国家农贷的主要特征。(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家实施农贷的目的。国家农贷能保持小农“不贫不富”的状态不被打破吗?为什么?(6分)(3)材料三反映出国家农贷在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境”?(4分

10、)(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完善国家农贷制度的理解。(4分)答案(1)特征:生产性农贷和消费性农贷并重;实物农贷为主要形式(农贷形式包括实物与资金,但以实物为主);农贷带有赈灾救济性质。(2)目的:维护小农经济的延续;调节贫富差距;扩大国家经济来源;赈灾救济,缓和社会矛盾,以稳定和巩固统治。判断:不能。理由:封建国家政权的维持必须依赖于对农民的盘剥和掠夺;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必将导致贫富分化。(3)困境:地方势力巧取豪夺,国家农贷对象发生严重偏离;农民未得实利,贫富差距反而加大。(4)理解:国家要科学指导农民对农贷的利用,切实提高农民的生产和还贷能力;国家农贷要建立规范化的管

11、理体制,对农贷的推行要有效监管;农贷实施要关注民生,不与民夺利。解析第(1)问,从“西汉时期部分国家赈贷及其用途类别”的表格“类别”中,可以归结出贷款的共同特点是生产和消费并贷;从“清康熙年间部分国家赈贷”表格的“赈贷物”一栏可以概括出“实物农贷为主”的特点;从“事由”一栏信息可以归纳出有“赈灾救济”性质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图表中史料信息与材料二中事由信息中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先结合所学回答“不贫不富”状态能否不被打破,再从封建国家收入来源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特点等方面分析理由。第(3)问,可从“豪强骈集,里胥乡老,匿贫佑富”“富者连车方舆,而贫者曾不获斗升”中概括归纳。第(4)问,属于开放型试题,答题时围绕农贷的用途、管理和民生等方面分析作答。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