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试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734036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9.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宏观经济学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宏观经济学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试题(2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对居民户的转移支付 ( )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 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2. 下述哪一项不是经济的在内稳定器( )A 累进税率制B与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的政府开支C 社会保障支出 D农业支持方案3.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A政府转移支付 B政府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4.已知法定准备率是25%,10000元的活期存款最高能够使货币供给量增加( )A50000元 B40000元 C75000元 D250005.财政部向( )出售政府债券时,基础货币

2、会增加:A居民 B企业 C商业银行 D中央银行6.1998年我国货币信贷制度完成重大改革,将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的20%调整至15%。这属于( )A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B紧缩性的货币政策C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D扩张性的货币政策7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不是其职能。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C发行货币; D为政府赚钱。8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以变动货币乘数 B变动再贴现率以变动基础货币B公开市场业务以变动基础货币 D以上都是。9货币乘数大小与多个变量有关,这些变量是( )。A法定准备率B现金存款比率 C超额准备率 D以上都是10.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

3、出政府债券,目的是:A 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 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 减少流通中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提高利率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二、多项选择题1.中央银行常用的政策工具是:( )精品.A法定准备率 B公开市场业务C再贴现率 D道义劝告2. 在通货膨胀严重的情况下,下列哪种政策组合可用?( )A降低税率,提高贴现率,并限制进口B 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鼓励出口C削减政府支出,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鼓励进口D 提高税率,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限制出口。3.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选择的货币政策是( ) A降低法定准备率 B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卖出政

4、府债券 C降低再贴现率D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政府债券4.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 ) A减少政府支出 B增加政府支出 C减税 D降低贴现率5.属于内在稳定器的项目是( ) A政府购买 B税收 C政府转移支付 D政府公共工程支出 6.在“凯恩斯区域”内 ( )A货币政策有效 B财政政策有效C货币政策无效 D财政政策无效7.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是 ( )。A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稳定 D生活质量提高 8.如果某人尚未找到工作,他可能属于(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周期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9.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包括(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C发行货币 D为政府

5、赚钱10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可通过( )。A变动法定准备率 B变动再贴现率C公开市场业务 D以上都不是。三、名词解释财政政策 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 内在稳定器 法定准备率公开市场业务 相机抉择 四、填空题精品.1.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_政策和_政策。2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出来的货币量与法定准备率成_比,与最初存款成_比。3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4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_,紧缩性财政政策包括_。5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与_。6由于货币创造乘数的作用,法定存款准备率越大,乘数就 ,因而派生的货币供给量 。五、计算题1.若法定准备金率是0.16,没有超额准备,对现金的需求是1000亿美元,(

6、1)假定总准备金是400亿美元,货币供给是多少?(2)若中央银行把准备率下调至0.12,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假定总准备金仍是400亿美元)。2.中央银行想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增加1200万元,如果现金一存款率是0.2,法定准备率是0.1,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多少政府债券?3. 某国的人口为2500万人,就业人数为1000万人,失业人数为100万人。计算该国的劳动力人数和失业率。4. 假定现金存款比率rc=Cu/D=0.2,准备率(包括法定的和超额的)r=0.1,试问货币创造乘数为多少? 若增加基础货币100亿美元,货币供给变动多少?六、判断正误 (正确的在括号里标为“T”,错误的标为“F”

7、)1.中央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将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减少。( )2.假如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同时增加同样的数量,均衡国民收入没发生变化。( )3.减税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一般来说小于投资。( )4.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 )5.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货币包括存款。( )6.在物价水平不变时,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使LM曲线向右方移动。( )7.根据“自动稳定器”的原理,边际税率越高,国民收入就越稳定。 ( )8. 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实行充分就业就是要达到百分之百就业。 ( )9. 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扩张的货币政策使股票和长期债券价

8、格上升,人们会消费更多,使总需求增加。( )精品.10.如果持久的减税没有伴随政府支出而减少,则通货膨胀率会上升。( )七、简答题1.哪些财政政策具有自动稳定器的功能?它们为何能缓和经济波动?2.解释商业银行货币创造的机制。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4.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5.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6.央行是怎样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货币供给的?7. 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哪些? 八论述题1. 论述宏观经济政策的配合使用及其必要性。2.试述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理论对制订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有无借鉴意义?3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与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9、有什么异同?标准答案精品.一、单项选择1.D; 2.B; 3.C; 4.B; 5.C; 6.D; 7.D; 8.D; 9.D; 10.C;二、多项选择1.ABC ; 2.CD ; 3.ACD ; 4.BC; 5.BCD ; 6.AB; 7.ABC; 8ABCD ;9.ABC; 10,ABC三、名词解释 略四、填空题1.需求管理供给管理;2.反 正; 3.物价指数;4.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5.政府支出税收 ; 6.越小,越少五、计算题1.(1)D=4000.16=2500, M=C+D=1000+2500=3500 (2) D=4000.123333, M=C+D=1

10、000+3333=43332.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已知cu0.2,r0.1,则。已知M1200,mm4,根据公式,H300万,即中央银行需要在金融市场上购买300万元的政府债券。3.(1)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即该国的劳动力为10001001100万人。(2)该国的失业率为:100/11000.09,即9%。4. 根据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 已知rc=Cu/D=0.2, r=0.1,则,货币供给增加M=Hmm=1004=400亿美元六、判断题1.F ; 2.F ; 3.T ;4.T ;5.T ; 6.T; 7.F ;8.F ; 9.F ; 10.F七、简答题1.答: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11、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无需借助外力就可直接产生控制效果。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的、自动产生的稳定效果,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行发挥调节作用,不需要政府采取任何干预行动。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西方学者认为,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反应相当敏感。如果当初政府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国民收入就要减少,这时税收收入就会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由税收收入的减少而使预算赤字发生,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收入的继续下降。第二,政府支出的

12、自动稳定性。西方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个人的转移支付计划是普遍的自动稳定器。转移支付计划是为了在个人收入下降到非常低时,为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而向他们提供的。如公共救济款及对有儿童家庭的援助等福利计划和失业救济金。如果国民经济出现衰退,就会有一大批居民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津贴或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开支,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同样,如果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的支出,使总需求不致过旺。精品.第三,政府维持农产品价格的措施曾经被认为是一种自动稳定器。当经济不景气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一般

13、物价不平降低,农产品的价格也随之降低,这时政府根据农产品的价格支持制度,按照农产品的保护价格收购,使农民收入和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当经济过热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随着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上升,这时政府可以减少收购甚至抛售农产品,抑制农产品价格的上升,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减少社会总需求增加的幅度,抑制经济的繁荣。由此可见,农产品价格支付制度与政府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一样,都是宏观经济的自动稳定因素,都是财政制度的内在稳定器和对经济波动的重要防线。2. 答:商业银行在银行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够经营存贷业务,并从中创造货币,影响货币供给。商业银行创造货币是在它

14、的资产负债业务中,通过创造派生存款形成。商业银行主要是办理存款和贷款业务,在吸收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存款后,除了保留一部分现金准备外,其余部分均可用来贷款或投资。银行库存准备金与银行存款的比率,称为银行存款准备率。商业银行不能把吸收的全部存款都贷放出去,而必须有一定数额的现金作为准备金,以应付存款人随时提取他们的存款。当然,商业银行也不必把吸收来的全部存款都作为准备金。在银行业务较发达的国家里,大部分交易不是用现金而是用支票来进行的。由于支票完全可以同现金一样成为交换媒介和支付手段在市场上流通,所以企业在得到商业银行的贷款以后,一般并不是立即取出现金,而是把这笔贷款作为活期存款又存入同自己有往来的

15、商业银行,以便在需要支付款项时可以随时开支票使用。这样,银行贷款的增加,实际上就意味着活期存款的增加,也就是供给货币的扩大。例如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为20%,银行A吸收新存款为1000万元,则必须要有200万元作为准备金,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把新存款中的800万元用于放款。得到这800万元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把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与自己有往来的银行B中,银行B得到800万元的新存款后,按照20%的存款准备率,留下160万元作为准备金,又可以放款640万元。得到这640万元的企业或个人,又将它作为活期存款存入银行C,再按同样的存款准备率,银行C又将其中的128万元留作准备金,其余的512万元同样用

16、于放款。如此下去,每一笔新存款的形成,都会创造出该存款额80%的新贷款,这笔新贷款又形成一笔新的存款,如此反复。在这一创造存款的过程中,各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额是:1000+800+640+512=1000(1+0.8+0.8+0.8+)=100/1-0.8=5000精品. 当然,现实经济中货币创新乘数要小得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一个企业或个人都会考虑到日常生活中的零星支付而保留一部分现金;每一个商业银行考虑到要应付客户的经常性的提取现金而保留一部分超额储备,这样必定会使货币乘数下降。假定现金漏损率为a,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金率为b,则货币创造的乘数为:1/r+a+b 。 由以上可知,一笔新增加的

17、原始存款,最终产生的存款总和为D=R/r+a+b。 3. 答:宏观财政政策是通过经济手段来间接调节经济,但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因素会影响到政策效果。包括: (1)政策效应的时滞 财政政策在完全发挥作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必定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就称为“时滞”。一般把政策时滞分为内在时滞和外在时滞,前者是指决定并实施某项政策所需要的时间,后者是指政策发生效应所需要的时间。 任何一项财政政策,从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决定采取政策到制定出政策,从政策的实施到完全发生效用达到预期的目的,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政策时滞的长短对政策的制订与效果有重大的影响,并根据各种不同的政策而不同。 (2)预期 无

18、论是决策者还是公众都要对未来的经济进行预期,并根据这种预期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决策者的预期决定了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公众的预期决定了他们对政策的反应,这些都要影响财政政策效应。政策要受预期的影响,同时,政策本身也会影响预期。因此,在分析财政政策效应时,预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3)其它实际问题 在财政政策实施中还存在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要影响到政策效应。首先,任何一种财政政策都有其正效应与负效应,这就是说,在项政策实现其最终目标时必然产生某些副作用。例如,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会导致通货膨胀加剧,实现充分就业的代价是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在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会使利率上升,抑制投资,

19、这就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减少了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的作用。其次,政策效应还要受到许多非经济因素,尤其是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上的政治斗争,国内的政治问题,都要影响政策效应。最后,由于信息不是完全的,这样,也就难免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影响财政政策效应。 (4)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为了达到某种最终目标,往往不能只采用一种政策工具,为了实现最优的政策效应,必须把各种财政政策工具配合使用。只有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得当,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政策效应。这种协调与配合当然也有某种规律可以遵循,但更多的时候却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相机行事。4. 答: 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1)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收入政策主

20、要包括政府的税收政策和政府的公债政策。税收既是当今世界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又是各国政府实施财政政策和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税收作为财政政策工具时,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又可以通过变化税收总量来实现。对于第一种途径来说,主要是在经济衰退时,通过降低所得税税率来促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收入增加,从而抑制经济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期,通过提高所得税税率增加税收来抑制社会总需求增加,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精品.政府公债的发行,既能作为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又能对金融市场上的资金状况起到调节作用,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所以,公债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的经济政策工具。最后值得注意

21、的一点是,公债政策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同时又是一种货币政策工具。政府在实现财政政策的目标时,要注意不能与货币政策目标相矛盾,要使财政政策与政策协调搭配使用,才能达到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2)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包括政府购买支出政策和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等。根据凯恩斯学派的“需求管理”政策,政府购买整个社会的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当经济不景气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低,政府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等政府购买政策来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作斗争,降低失业率;相反,当经济过热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政府可以采取减少政府购买支出的政策,来降低社会的总需求水平,以此来抑制通货

22、膨胀。所以,经济学家认为,政府购买支出政策是实现反经济周期、合理配置资源、稳定物价的强有力的工具。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购买支出可以分为政府投资政策和政府消费政策。政府转移支付也是一种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但其力度要小于政府购买支出。当经济萧条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不足,失业会增加,政府可以通过增加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增加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增加,刺激经济走出低谷;当经济繁荣时,社会的总支出水平过高,通货膨胀率较高,政府可以减少社会福利保障降低转移支付水平,减少私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从而使社会的有效需求减少,使经济降温,通货膨胀率下降。所以经

23、济学家将政府的转移支付政策作为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和反经济周期波动等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从最终用途来看,政府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分为两类,社会福利保障支出政策和财政补贴费用支出政策。5. 答: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在经济事务中的有意识的干预。因此任何一项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是根据一定的经济目标而进行的。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就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手段和措施。(1)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一个目标,它一般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

24、)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但由于测量各种经济资源的就业程度非常困难,因此经济学家通常以失业情况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精品.(2)价格稳定价格稳定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个目标。价格稳定是指价格总水平的稳定,它是一个宏观经济概念。一般用价格指数来表示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化。价格指数是表示基于某种商品价格水平的指数,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百分数时间数列来表示不同时期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3)经济增长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三个目标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经济社会所生产的人均产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来衡量。(4)国际收支平衡随着国

25、际间经济交往的密切,如何平衡国际收支也成为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反映了这个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情况,还反映出该国经济的稳定程度。当一国国际收支处于失衡状态时,就必然会对国内经济形成冲击,从而影响该国国内就业水平、价格水平及经济增长。上述四种经济目标之间是存在矛盾的。例如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物价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也存在矛盾。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制定者运用的各种政策手段必须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如果财政当局与货币当局的政策手段和目标发生冲突,就达不到理想的经济效果,甚至可能偏离政策目标更远。其次,政府在制定目标时,不能追求单一

26、目标,而应该综合考虑,否则会带来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副作用。此外,还要考虑到政策本身的协调和时机把握问题。这些因素都影响政策有效性,即关系到政府经济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6. 答:所谓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分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以增加或减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一种政策手段。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稳定经济的最经常使用的政策手段,也是最灵活的政策手段。政府债券是由政府发行的短期国库券和长期政府债券等到期偿还本金并在发行后至到期前按固定利率定期支付利息的借款凭证。政府发行债券的保证是它通过税收取得收入的能力。和其他证券比较,政府债券的风险很小,它的持有者总是有利可图。购买政府债券的主要是保

27、险公司、商业银行、大商行以及债券经纪人等。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不足因而失业有持续增加的趋势时,联邦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买进政府债券。商业银行将持有的一部分政府债券卖给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向商业银行付款。这样,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进入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通过票据清算存入联邦准备银行,这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卖出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卖出债券以后就会通过票据清算,把联邦储备银行的支票存入商业银行,增加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增加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加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扩大,活期存款货币供给的增加也使利率下降。反之,当经济风向显示出总支出过大因而价格水平有持续上涨的趋势时,联邦

28、储备当局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商业银行买进政府债券,向联邦准备银行付款。这样,商业银行的支票就进入联邦准备银行。联邦储备银行在商业银行中的准备金中如数扣除。这就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如果买进政府债券的是其他人,这些人就会减少活期存款,商业银行因而也就会减少准备金。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减少会使活期存款多倍收缩,活期存款即货币供给的减少也使利率上升。精品.7. 答: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是指通过增加市场自由竞争的程度而增加总供给的政策。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的理论基础是以货币主义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学。依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总需求政策只能用于对付通货膨胀,而不能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供给政策是增

29、加产出、减少失业的有效方式。它强调经济自由的优越性,建议采取以市场竞争为取向的政策,其中包括:取消管制、推进自由化和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政府官僚机构、降低政府支出和税收、建立更具伸缩性的市场其中也包括劳动市场等。20世纪8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政府和美国的里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执行了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1)降低政府支出。庞大的公共部门往往缺乏效率,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管理这些部门的负担,促使政府支出增加。因此,削减政府支出并不只是减少货币供给的需要,而且也是促进供给的一项策略。此外,作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的社会福利开支巨大。社会福利开支尽管促进社会公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却以牺

30、牲效率为代价。(2)减税。高额的税率阻碍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投资积极性。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主张大幅度减税,以提高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和投资积极性。在减税的同时,他们也认为,税收应该是公平的,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扭曲了价格作为资源稀缺性的信号,也增大了政府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减税的同时,应取消各种税收的优惠。(3)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在劳动市场上,工会的作用往往使得工资(至少是工会会员的工资)高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工资率,导致失业增加。同时,较高的工资率也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从而降低工资率,不仅是增加就业的措施,而且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促进投资。

31、因此,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包括降低劳动市场的垄断力量的措施,比如制定工资上限。(4)鼓励市场竞争。这方面的政策包括公共部门的私有化和引入市场关系、取消管制、推行更为自由的贸易如资本流动政策等。总之,以市场为取向的供给政策侧重于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潜在产出水平,而尽可能地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八、论述题1. 答:(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二者之间有配合的必要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都能对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状况进行调节,但无论是在调节目标的确定、调节方式和手段的选择、调节作用的发挥机制上,还是在调节的侧重点、调节

32、的效果等方面,二者之间均有很多差别,而且在许多差别上,又往往具有很大的互补性,由此决定了二者既不能相互取代,也不能各行其是,而必须相互配合。具体地讲,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精品.其一,二者的调节目标有所不同,从最终目标上说,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经济稳定发展为其最终目标。但在具体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二者的直接目标仍有一些区别。财政政策往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货币政策则往往以货币稳定为第一目标。而经济发展和货币稳定目标之间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要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扩大投资规模,企业增加投资,就必然会扩大贷款规模,而贷款规模的扩大,

33、就很有可能引起流通领域货币流通量增加,超过经济对其的客观需要量,从而引发通货膨胀。反过来,货币稳定的政策目标很可能对企业的投资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政府决策部门必须正视二者之间在调节目标上的这种差异,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货币稳定的“度”,避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发生冲突现象。因此,财政政策有必要与货币政策相协调、相配合。其二,二者的作用机制不同。财政是国家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财政直接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并对集中起来的国民收入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因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财政居于主导地位。财政可以从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影响社会总需

34、求的形成。通过税收政策,如税种的选择、课税对象的确定以及税率的确定,财政可以直接对微观经济组织以及居民等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进行调节,从而可以对社会总需求的形成产生作用。银行信贷虽然也是对货币资金所进行的一种再分配活动,但它并不直接参加国民收入的分配。信贷资金是以有偿方式集中和使用的,主要是在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短缺部门之间进行余缺的调剂。由此决定了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规模的伸缩来影响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形成。其三,二者的功能不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供给与总需求平衡上的功能存在些差异。财政政策对供求总量和供求结构均有较强的作用,但相对而言,对供求结构的调节较灵活,社会和政府所付出的代价也比较小

35、。例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短线产品的生产,所涉及到的只是社会经济的局部,不会对直接对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由此所造成的财政收入损失数量也不是很大。而财政对供求总量的调节,会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对财政本身的影响也很大。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非正常化扩大,其结果往往是使政府背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当经济出现转机,需实行盈余性财政政策时,却由于难以压缩已形成的支出规模,再加上偿还债务的需要,致使盈余性财政政策无法推行。因此,财政政策的功能偏重于调节供求结构。相反,货币政策在供求结构的调节上,几乎是无能为力的,它的调节

36、功能侧重于供求总量的调节,因为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对货币总量的调节来对供求状况产生影响的。中央银行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只会导致需求总量的扩大或缩小,而不会引起需求结构的改变。就货币政策而言,欲改变需求结构,只能通过政府开设的政策性银行向国民经济紧缺部门提供优惠利率贷款等手段来实现,这种手段的适用范围往往很小,只限于极少数国民经济中极度短缺的部门和企业,其调节范围和力度都很有限,对于绝大多数经济组织来说,融资是在市场上进行的,在条相同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对所有企业都是一视同仁的,不可能厚此薄彼,因而也就无法通过货币政策对供需结构产生调节作用。精品.其四,二者均具有局限性。无限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

37、,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其自身的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财政政策的局限性表现在政策实施结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和受政策时滞的影响(参它本章第二节)。货币政策也同样存在着多方面的局限性,其中有与财政政策相类似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而这些不同之处,具有互补性。一方面,货币政策在实际调节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也存在着差距甚至背离的问题。例如,在经济危机时期,与财政政策一样,中央银行也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实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利率等政策,其目的是扩大向商业银行贷款规模,刺激社会的投资积极性。但此时由于贷款风险较大,商业银行往往会“惜贷”,从而使中央银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经济

38、过热时期,中央银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又往往由于与商业银行扩大贷款规模,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的相左而受挫。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时滞上,货币政策受到的局限与财政政策有所区别,且二者具有一定的互补性。(2)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国家集中掌握的两种量重要的经济杠杆,两者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两者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中、必须协调配合,以发挥聚合效应和互补效应。第一,政策目标的协调配合政策目标是政策的第一要素,也是政策调控的依据和归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发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聚合效应。同时,还要根据财政政策、

39、货币政策各自的特点。发挥各自的优势,突出各自的政策目标重点,充分发挥各自的政策调控功能。财政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税收、政府预算和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通过结构调控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协调。通货紧缩、市场疲软和经济增长乏力,从表面上看是个总量失衡问题,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总供给过剩,总需求不足。但在总量失衡、总需求不足的背后,却往往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收入分配和经济结构失调问题。收入分配失调一是指居民收入的增长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居民收入不足导致需求不足。二是指收入分配差距增大,高收入阶层消费需求饱和后结余了大量消费

40、能力,而低收入阶层消费欲望强烈,消费能力不足。潜在的消费需求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从而导致总消费能力过剩,总消费需求却不足。经济结构失调是指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协调,导致无效供给过剩,不能创造有效需求。有效供给不足,不能吸纳有效需求。因此,要有效抑制通货紧缩,尽快启动经济,不仅需要财政的总量调控。而且还要财政对收入和结构的调节。精品.另一方面,财政的一收一支乃至全社会的货币收支都要通过银行信贷收支反映到货币流通上,而中央银行则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也是控制社会总需求的总闸门,因此货币政策目标的重点是通过调控货币供给量和货币需求量来实现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的平衡。通过发挥

4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互补效应,实现各自的重点目标,最终全面实现宏观经济调控的总体目标。第二,政策方向的协调配合政策目标明确是实施政策调控的前提,而政策方向是否对头,则是政策调控能否取得成效、能否实现政策目标的关键。财政、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向应是反经济周期的逆向调节,以熨平经济周期。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大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处于高峰期时,应实行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向但与经济周期逆向),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和通货膨胀;当社会总需求明显小于社会总供给、经济处于低谷期时,应实行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搭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同向但与经济周期逆向),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紧缩;

42、在经济的平稳发展时期或在经济高峰期与低谷期之间的过渡时期,则可根据社会总供求的具体情况相机抉择,实行总体上中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总体而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方向搭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即双紧政策、双松政策和双中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人们称之为拉动经济的两套马车,二者同向而行将对经济产生极大的调控效应,二者背道而驰,则作用力相互抵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宁可使一种政策不发挥作用,也不能使其与另外一种政策的作用力方向相反。第三,政策力度的协调配合在政策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政策力度即“松紧度”的强弱是否恰当以及是否随着经济运行情况的改变而适时予以调整,决定着政策调控成效的大小。财政政策与

43、货币政策在政策力度上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在:首先,在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始阶段,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应加大“收紧”或者“放松”的力度,以足以克服上一轮经济周期过热或者过冷的运行惯性,从而有抑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或者有效遏止经济下滑、通货紧缩。其次,在经济运行中,应根据经济走势的变化适时调整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度”,以避免矫枉过正而导致负效应。一般地,在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调控中,当经济走势开始出现由扩张转向收缩的变化时,就应逐步调整“双紧”财政、货币政策的紧缩力度,避免因紧缩过度而使经济持续下滑并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随着经济的回升,逐步调整“双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放松力度乃至政策方向,以避免出现新一

44、轮的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2. 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其中消费需求取决于人们当前的收入量和边际消费倾向,投资需求取决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由于边际消费倾向和资本边际效率存在递减趋势,加之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引起灵活偏好的加强,使利息率经常居高不下,导致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不足的。所以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就是不足的,正是有效需求的不足,引起了就业不足和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促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而要解决就业不足和经济危机问题,就必须做到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以便扩大消费需求;提高资本边际效率或降低利息率,以便扩大投资需求。但是,上述两个方面

45、仅靠私人力量不足以实现,只有扩大政府的作用,对经济进行干预,从这两方面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失业和危机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凯恩斯主张调节总需求,即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不过,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凯恩斯更注重前者的作用,认为后者只起辅助作用。在凯恩斯看来,货币政策是通过利率而间接起作用的,不如财政政策来得直接而有力。精品.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因而其经济政策主张也都是针对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总是处于危机之中,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失业问题已不再像30年代那样严重。所以,许多经济学家提出,经济政策不能总

46、是一个基调,而应当根据经济中繁荣和萧条的更替,交替地使用紧缩和扩张政策,即“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补偿性”财政政策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最早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可以有意识地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则要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并求得繁荣与萧条时期的相互补偿。据此,政府在确定财政预算时,就不能把平衡财政收支这一传统信条作为准则,而要按私人支出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使私人支出和政府支出的总额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由此导致的财政赤字可以用繁荣时期政府紧缩开支所产生的盈余来弥补。换言之,只要萧条时期因扩大政府支出而发生的赤字能够被繁荣

47、时期政府紧缩开支而产生的盈余所抵消,从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充分就业的实现,就不必强求财政预算年年平衡,只需在一个经济周期内达到收支平衡就可以了。但是,要想使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实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长期稳定增长,仅有“补偿性”财政政策是不够的。萨缪尔森根据ISLM模型又提出了“补偿性”货币政策,其基本含义是:中央银行可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放松信用,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投资和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经济繁荣时期,则可以紧缩信用,减少货币供给,提高利息率,以抑制投资和社会总需求。总之,所谓“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就是要根据经济的一盛一衰,交替使用紧缩政策和膨胀政策,其特点是“逆经济风向行事”,

48、即在萧条时期设法使经济繁荣,以消灭失业;在繁荣时期又要抑制过度繁荣,以控制通货膨胀,实现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国经常运用补偿性财政货币政策来平抑经济的大幅度波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爆发,并迅速蔓延到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做出了增加投入、扩大内需的决策,积极财政政策正式登台。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这对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用财政政策的手段筹集资金,其代表性事项就是发行长期建设国债,筹集资金以后,投入国家

49、重点建设,扩大内需,在这个过程中间,又形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项目的兴建和完成。1998年,我国首次大规模增发了长期建设国债1000亿元。在此后6年多的时间里,每年都增发1000亿1500亿元的国债,累计达到9100亿元。其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分批提高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有关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推进精品.“费改税”改革,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提高公务员工资、增加对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支出等。同时,央行还实行了稳健的货币政策。从1998年到2003上半年,中央银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操作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稳健

50、的货币政策包括三项核心内容: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二是通过中央银行的政策法规和“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贷款投向,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加强对银行的监督管理,促进商业银行制度更新,为有效传导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创造条件。从具体运作来看,主要是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执行金融稳定工作计划,发挥货币政策保持金融稳定的作用;在发展货币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货币政策工具改革,努力实现货币政策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1998年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

51、以来,先后两次累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相应增加金融机构可用资金7000多亿元。从1996年月以来连续次降息,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73个百分点,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42个百分点,减少企业利息支出2400亿元。降息提高了企业效益,支持了资本市场发展,降低了国债发行成本,启动了投资,促进了消费,抑制了通货紧缩趋势。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先后次降低外币存贷款利率,使本外币利率更加协调,促进了货币调控目标的实现,促进了经济的积极发展。近几年,通过增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扩大再贴现业务及开展公开市场业务,保证了金融稳定,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

52、发展。3. 答:(1)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凯恩斯主义认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后,首先通过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变化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再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利率的变化又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引起投资的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又会以乘数的方式影响总支出与总收入。用符号表示为:存款准备金货币供给量利率投资总支出总收入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市场利率,因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首先影响的是利率的升降,然后才是投资和总支出的变化。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效应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1)一定的货币供给量的变化能使利率发生多大的变化;(2)一定的利率变化对投资的影响程

53、度;(3)货币乘数的大小。上述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影响,没有表现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之间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过程,因此属于局部均衡分析。后来一些学者对局部均衡分析进行了补充并发展成所谓的一般均衡分析。其基本观点是: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给量增加时,如果总需求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利率的下降会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和产量的增加。同时,由于产量的增加使货币需求增加,当货币需求超过货币供给时,会使利率有所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接着,利率的回升又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进一步导致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个过程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点,这一点同时满足货币市

54、场与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精品.(2)货币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他们更强调货币供给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中的直接效果。用符号表示如下:货币供给量总支出总收入该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增加,基础货币增加,所以货币供给量增加。由于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其中不包括货币供给的因素,即货币供给量是作为外生变量出现的,这样利率就会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利率下降后会刺激投资,使产出量的收入增加。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货币需求也会增加,从而利率开始回升,又可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地影响总支出的总收入水平,而是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直接影响社会的总支出与总收入水平。尽管上述两种理论在具体分析时存在分歧,但出存在着一些基本的东西:货币供给量变化以后,会引起市场利率的变化,由于利率发生了变化,才进一步刺激了企业的投资的消费者个人的消费欲望。当投资的消费发生变化后,社会总支出和总收入水平也会相应发生改变。这也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一般模式。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