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3679108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3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资源描述:

《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26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文化产业中文化如何展开摘要 本文从文化产业政策的背景开始,讨论与文化产业政策纠葛的相关理念,其次本文也探讨文化在现实中如何被使用与如何被定义。从检视文化产业的定义到讨论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究竟又意味如何?笔者尝试思考社会学如何参与和研究文化产业,而且进一步讨论在几个现实的案例中,文化产业当中的文化又是如何被建构起来。 作者试图从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差异来区分文化活动与文化产业的活动之不同,尝试调和目前对立双方的观点。其次,作者提出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三组要素架构,其中一组主要环绕在观察文化产品内涵中意义的表现,第二组则关注其美感表现,第三组则是以企业经营的角度来观察其运作的特性。此外,作者也认为诗意

2、与真诚的两个概念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魅力要素。关键词文化产业、文化、价值、故事、诗意、意义Abstract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review of the debate on the policy of cultural industry in Taiwan. On discussing how the culture and the cultural industry to be defined and used for the people, we explore what the culture mean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

3、y. The author tries to develop the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ociology on the cultural industry. By examining several cases,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he culture to be constructed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author tries to differentiate the cultural activity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by t

4、he reflection on the concepts between use value and exchange value. The effort is to conciliate the two opposite sides o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author proposes also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n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The three dimensions are meaning, aesthetics and enterprise. The author reg

5、ards that poetic and authentic are the two key elements of the cultural products to attract the audience.Key Words: Cultural Creative Industry, Culture, Value, Story, Poetic, Meaning.26导论 台湾文化创意产业 各国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称呼略有不同,如英国称之为创意产业,法国称为文化产业。本文尊重我国政府使用的文化创意产业,但本文中为求简洁常以文化产业一词代替文化创意产业,笔者并无刻意区别其不同之用意。的推动已经过一段

6、时日(自2002年起), 行政院于2002年国家重点发展计划中将文化创意产业列为重点计划。然而,受到理念争议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不如预期, 这里指的是一般关心文化产业发展的人的主观感受,其来自于说目前尚未看到旗舰型计划的成功或轻易可见的成长。本文从文化产业政策的背景开始,讨论与文化产业政策纠葛的相关理念,希望进一步澄清相关的概念。然则,这一切争议也离不开其中的关键词文化,因此本文也探讨文化在现实中如何被使用与其定义,此外,文化产业既然以文化为名,那么文化产业中的文化究竟又意味如何?除了定义、规范式的讨论以外,基于笔者的社会学背景,想要讨论的是社会学如何参与(研究与应用)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产

7、业中的文化,而且进一步讨论在几个现实的案例中,文化产业当中的文化又是如何被建构起来?一、文化产业政策的兴起 文化是一个意涵复杂的名词,且随历史与不同时空有不同的诠释,不同的诠释加上使用者不同的目的,就使得相关的理论与论述更为多样。不过,就现代民主政府推动文化产业政策的目的来讲,却是一件相对单纯的事情,产业政策首要在于响应人民对于经济成长的期待,其次在于提供就业机会,这两项目标都是现今经济成长达到一定程度国家的难题,那就是经济成长率趋缓以及难以抑制的高失业率。 富裕国家在60-70年代开始便产生劳力密集产业外移,因而产生高失业率的现象,尤其以欧盟国家最为严重,失业率达百分之十左右,而美日英等国则

8、在百分之五左右,台湾的失业率提高则显然与加工产业外移其它国家也有一定的关系。文化产业概念之所以浮现固然跟英国等国家的先导性政策有关, 许多国家尤其是大英国协成员在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时都普遍受到英国的影响。像大英国协的国家几乎都称之为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而非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y),我国则兼顾了这两种名词,称之为文化创意产业。至于在政策制定与理念上也是多所借镜。英国使用创意一词主要可以避免文化一词负载了许多理念上的纠葛。但是,政策之所以出现往往也可以在现实中发现相对应的现象发生,那就是人们消费与文化相关(culture-related)的产品

9、或服务逐步的增加,文化消费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因而有许多相对应的概念产生,比如说感性消费,符号消费社会等。换句话说,从这个角度来看,政策只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发展,虽然常带有引导性,但无法全然只是制造现实。因此,站在政策推动者的角度来说,尽管某些文化人对于文化与商业产生关系有强烈的批评,但是,从前面文化经济的趋势来看,不管我们愿不愿意(bon gré mal gré),这都是已经无法回避的现实了。 从经济结构的转变来看文化产业还有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来自于1990年苏联东欧共党解体,全球资本主义中工资低廉劳工也随之暴增,因而,更加速了工资相对高昂国家许多产业的外移,在这些国家

10、中,受创最严重的莫过于只依靠低廉土地、相对低廉工资以及技术不高的乡村工业,产业纷纷外移,失业、经济、社会压力不断升高。这些地区比较容易找到的对应策略就是近年来不断兴起的观光,而且是文化与景色兼具文化观光。 在OECD与法国政府报告中都提及了相关的观念,请参考笔者讨论法国乡村地区观光策略的文章。只是,原本一向以制造业与农业为主的劳动人口,要转变成能够高度运用象征符号(symbol)、具有文化品味(goût)的文化产业经理人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在众多舆论批评许多略嫌粗陋的文化产业后,一方面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的社会确实达到了文化消费的世代,另一方面则可以了解,文化产业的进入门

11、坎虽低, 投资资金不一定要很高、技术能力不一定长期培养,即可产出文化产品。但要达到高度的水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简单的说,其关键在于许多从事文化产业的工作者并非善于文化产业的经营者, 从实证调查中可以发现,台湾许多休闲农业、乡村文化观光的经营者原本都是农民或是地区性工厂工作者,但因为他们拥有这些土地经营权或所有权,他们也必须寻找另一条出路,因此,他们便必须成为文化产业者。他们的出现常是时代变迁下使然。因而,这种衔接上的落差就是政策应极力协助的所在。在这种考虑下,自然就对应出不同的理论所建构的政策构想,比如说 波特(Michael Porter)的群聚理论(cluster),或是OE

12、CD所提倡的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个人比较支持的是后者,这是因为考虑到台湾的现实所采取的立场,国家创新系统注重的不只是知识的产出,而是包括了知识的发现、传播、储存、转移到应用等整体的环节,并着重了解整个国家各个组织、个人之间是否构成上述各环节的完整合作关系。若从该理论来观察台湾文化产业现状,必然会发现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最重要的就是能否产生具有高度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若有人才可以研发创造,那这些才能能否被充分的应用到实际的产业活动中。 就文化产业来说,这个产业所产生的功能并不只是经济上的原因而已,文化产业的产品常表现出许多文化的内涵,尽管其文化成分

13、的高低不同,但看看如美国强势的文化产业产品就可以了解这项产业对人们的认知、情感的影响,也就是说,文化产业常能对于自身文化的国际地位有正面的作用(最近常被提起的概念是奈伊(Joseph Nye)提出的软权力soft power),也能够促进一个团体的自我认同,也可以使人们提高自我的幸福感。但也因为这触及了人类社会中规范与价值感的问题,因此,让文化产业的定位争议显得更为复杂。所以,从政策面的推动者来看(在台湾,我们也可以说,近几年文化产业相关的争议与政策推动上的困难息息相关),文化产业本应不会落入这么多规范性的争议,文化产业中文化的展现在于他们就是文化产业的一环,而且是从比较中性或正面的角度来思考

14、,而政策动机则由于一个民主国家通常都会有的产业政策考虑。不过,因为法兰克福学派(The Frankfurt School)对文化工业、资本主义体制的批判,以及因为文化界对于文化的定位与认知有其历史承传的内在逻辑,因而,这使得文化产业的争议延伸了,在我们发展文化产业的初期,当台湾文化产业仍处于萌芽阶段时,我们的争议让我们显得更微弱了。因而,我们底下必先讨论这些争议。二、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 许多台湾的论者使用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所提的文化工业(cultural industry)概念, 见T. W. Adorno & Max Horkheime

15、r, 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 translated by John Cumming.来批评文化成为产业的一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脉络来自于西方知识分子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因此,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必须批判的角度之下,在这个体制之上的许多事物自然也成为批判的对象,包括文化工业,由于文化工业是透过资本主义中典型的生产机制所产生,因而,也成为左派知识分子否定的对象,一般说来,批判理论有时也从机制的批判延伸到内容的批判,但说起来,因为大多数着重于内容的批判论述,其往往是比较以本质来论断复杂的现象,或许在部分的现象上可以发现其论述中所指陈的问题,但若用来指称全部则显得牵强,

16、因而,不能够完全让人信服。当然,阿多诺的批判有另外一面,那就是文化艺术尚未大众化以前的贵族菁英状态,以高度文化艺术涵养的立场来看,自然就提出了半教育(theory of pseudo-culture)的概念来讽刺当时德国那些附庸风雅、装模作样却又不是真懂得文化的中产阶级, 这种对大众品味的批判同样见诸于许多西方社会思想家。并且在许多智识份子上或隐或显的都表现出这种倾向。他们虽然愿意亲近上层的古典文化,但在缺乏长期的文化训练之下,只能将繁复的内容化为简单的形式来理解或应用。这种理想文化与现实上的庸俗文化之紧张关系至今仍未歇,这种紧张关系对一个社会并无不好,可以对现实保持批判与理想的精神,但也不能

17、因此就全部否定大众文化的价值。 总体来说,笔者认为文化工业论述突出了自身的立场与资本主义的本质,但显然简化了现实复杂多样的现象 更为极端的论述是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一个最为负面、甚至是当前唯一负面的体制,而忽略历史上、世界上其它的体制可能更需要加以批判。若我们再简化文化工业的理论加以应用,则很容易成为机械化的学说,缺乏原本历史唯物论所强调的辩证性。如果我们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一直到二十世纪,许多人的生活才开始进入有生产剩余(借用马克斯说的剩余价值(surplus value)概念)的阶段,从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08-1970)需求层次说的原理来想象,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以后

18、,便会产生其它高级的需求,有了余暇与余裕才开始接触文化,这里文化的涵义取的是其艺术、思想等面向,因此,半教育现象必然发生。由于生产力发达的结果,人们即有能力不再对自我过度压抑 像马库色(Herbert Marcuse, 1898-1979)认为,当代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维持,是因为统治者在必要的压抑之外还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压抑,称之为剩余压抑(surplus repression),但这种环境也允许进一步革命的可能性。因此其概念可以看成同时具有揭露现实与超越现实的性质。(借用佛洛伊德-马克斯主义学(Freud-Marxism)学者相似的概念)生活,除了在满足生存需求的工作以外,生活中也加入了文化与

19、休闲的部分。 但文化创造为一个需要创作者有剩余时间、多余精力、高度努力,甚至产品是多人协力创作的结果,所以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很难独立创造出高度文化意涵的表现物,因此若我们从有剩余价值的支持才能够支撑高度努力的活动来看,这样的文化,有时候必须靠创造者长期的自我牺牲,也就是所谓穷苦艺术家的生活,或是我们容忍其成为产业的一部分,因为产业产生了一个提供资源的机制,因而得以使部分的人从事文化创造再让其它人分享成果。上述的两种机制并不意味着因此其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在道德上本质上是优或劣,我们必须就其个别的内容来加以评判,而无法藉由机制本质来界定。或许在未来,人类的生产力更发达,文化的创造真的可以回归

20、到每个人闲暇时的活动,那么上述两个机制必将逐步萎缩,虽然我们推崇这种无所为而为、不为其它目的(尤其是商业目的)的自足活动,这些概念古代贤哲已经讲过,但毕竟这样的理想要成为全人类的现实生活还是需要社会环境的配合。 暂时放下文化产业与商业的争议,我们也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与理念来论述文化产品对于人类本身可能具有的功能与贡献。比如说游戏,其在人类的生活中具有积极的意义,非不仅仅只是一个被操控者的愚蠢行为,荷兰人类学家胡金嘉(Johan Huizinga, 1872-1945)认为游戏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正面而且不可或缺的, 见Johan Huizinga, Homo Ludens: A Study

21、of the Play Element in Culture.持类似想法的还有Josef Pieper, Leisure, the Basis of Culture. 加藤秀俊,余暇社会学,彭德中译。也有思想家认为游戏是人类文明的动力。再如文化艺术本身即是人类自身的延伸,人类尝试透过艺术的创造来表达自身,人类若非受限于现实上的负荷与压力,人几乎都会有爱美的行动。 爱美是人类普遍的倾向,非仅是资本主义商业操纵的结果这一观念可以在近年的许多书籍中找到,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著作较具知识上的说服力。在Nancy Etcoff, Survival of the Prettiest : the Science

22、 of Beauty. Etcoff引用心理学家的观点来论证。其它如Virginia Postrel, The Substance of Style : How the Rise of Aesthetic Value is Remaking Commerce, Culture, and Consciousness.再者,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受到长远以来演化的影响,我们对于外在发生的种种,总是对于那些需要以忧虑等负面情绪的反应优先,甚至于现实上并不需要时也常保持这样的习惯,所以,快乐通常不持久,但忧虑等情绪却常占据心头 如带脑的部分结构会让单一情感持续发酵,而非如一般状况下的快速消退。引自Thom

23、as Lewis等着,A General Theory of Love; ,003<man,dict)觀念體系、器物、評判規範、空間、情境merce爱在大脑深处,陈信宏译,页63。另可参考Martin E. P. Seligman, Authentic Happiness: Using the New Positive Psychology to Realize your 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因而,人类需要让自己从这种过度忧虑的情境中走出来,所以,我们才需要透过艺术、文学,甚至宗教等种种体验历程,鼓励或涤净自身,以让自己保持良善与幸福感,

24、因而,理念或艺术所表现出来的幸福感并不能简化为只是麻醉自我、或是只是说一个人耽于虚幻。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媒体时常所表现出来的世界是一个危险、沮丧等极度负面的世界,他也会引发人们负面的认知与行为,产生若干的负面影响。 总结的说,笔者认为,若使用机械化的文化工业概念来讨论现今社会,则最大的缺点恐怕是因为过度简化的论述,即便文化产业受限于商业/资本主义,因而在出发点上无法全然超然, 这在多数的社会环境中皆有大小不等的相同限制。但现实上社会的矛盾关系毕竟是多元而复杂的,比如说在电影世界里,尽管每一部电影都不是无所不能的可以对任何事物加以批判,但个别的电影仍然可以找到许多可以发挥理想性的地方。

25、因而有许多电影可以同时赢得大众与知识分子的喜爱。若我们仍持过度僵化的观点,那反而会失去与社会真正对话、互动的机会,没有互动的结果反而失去批判的力量。笔者并不反对对文化产业保持一定的批判态度,但台湾文化产业的发展若仍一直陷在否定与否的冗长而重复的讨论中,则似乎没有太多的建设性。三、文化政策与文化产业政策 本文中讨论文化与文化产业,以及文化产业定义的部分与笔者之前发表的非正式文章,在部分内容上有所重迭,但都进行了以本文主题为本的改写。 对文化界的人士来说,他们的忧虑虽然各有不同,但简单的说,文化产业概念的兴起与发展会不会造成文化的衰颓? 这里所指的意见大都来自于过去笔者与许多文化界人士在私下交谈或

26、在公开场合听其论述所得知。笔者以为,对于一个新的观念通常都会有一些疑虑,尤其是传统上文化与产业的概念似乎有点对立,因此,部分文化界人士会有这样的态度乃属正常。但他们的想法大都是动态的,随着事情演变而稍有不同。 简化的比喻,当代科技的蓬勃发展与普遍的应用在商业、产业上,并不意味着科学的活动、研究已经丧失它原有的空间与地位,或是其运作的内在价值与哲学。相似的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并不意味着文化、艺术的活动必然遭受前所未有的侵袭与扭曲。虽然,我们从表象看来,两个领域的活动在现实中必然彼此交错、杂陈。如前面所讨论的,当代的生活把文化、艺术的活动领域加大了,因而:一、 许多产业活动中都可看到它们的影子

27、,文化与艺术成为许多产业的竞争要素与营销手法。二、 人们将文化、艺术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有时候透过自身创造的活动来进行,有时候则透过文化消费来产生。三、 艺术不再只是艺术家的专利活动。这正如科学以科技的面貌开始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环一样。面对这个,我们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就本质而言,否定其正当性,另一种则是把他们与生活、产业的结合当作一种较为中性的态度,而视每个案子内容的优劣来定夺。我个人的态度比较接近后者,不过,也有许多人持前一种的看法,顺着这样的态度,因而对文化创意产业持负面的看法。还有第三种态度来自于文化艺术工作者,他们并不一定排斥文化创意产业在生活中的出现,而是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必

28、然使得政府迫使艺术工作者从事商业行为,破坏原本艺术自由创作等精神。或是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使得政府的资源产生排挤,因而纯艺术的活动得不到支持。因为这样的忧虑所以使得许多艺术工作者反对文化创意产业政策,对于相关的活动也抱持怀疑与排斥的态度。因而,我们看到,许多要连结艺术家与业界的努力常遭到失。 当然,其失败的原因不能只单纯化约为态度的不同,有些失败来自于其它的原因,最常见的是彼此过去的背景、习惯有很大的差异,因而,未能克服彼此的不同观点等。我们认为文化活动受排挤的忧虑并非没有其道理,因为,正如我们无法确知所有政府决策人员的观念一样,如果政府的决策人员所持的态度正是唯产业、去纯艺术,那么,我们就

29、可以想象其决策的后果将产生许多负面效应。 但是,文化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彼此之间又应该是如何呢?我们尝试的是回到批判商品生产的相关概念上来解决,借用使用价值(use value)与交换价值(exchange value)的区分,我们也从这里开始做一些概念上的划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政府的文化服务产业的文化商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政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 往昔我们所称的文化政策所对应的是前一组概念,简单的说明如下:文化艺术的政策所要达到的目的是非商品的价值。一般说来,政府的文化服务主要对应的是人民的文化权,即每一个国民都应该享有亲近文化、了解文化的权利,为此,政府建立了许多文化设施,

30、提供文化资源,保障所有的人民得以享有现代民主国家所提供的文化生活。其次,政府并且透过文化政策中的种种措施把资源使用在文化工作者、艺术家上,但这些政策并非毫不要求有所得,其要求的回馈是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保存或创造出美妙的艺术、文化。这些美妙的艺术与文化本身即具有高度的使用价值。我们以文化事业而非文化产业来称呼那些人尤其是一个组织奉献于非营利的文化事务。因为这些人、组织不能只以一般的产业、企业的观点来看待。 相对的,晚近的文化产业之所以成为政策的一环,与其它任何时代的新兴产业一样,开始受到人们与政府的关注,因而为其制订出相对应的鼓励政策。其所注重的是能够在现实的经济中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成就,因而,其

31、在艺术与文化价值的表现上是在于交换价值,但我们也不应该遽以认为其在使用价值、文化艺术的表现上必然低劣,因为其良莠好坏仍应该视其内容而定,也就是说,他们是文化商品,但文化商品不一定在本质上必然是不可接受的。政府相对应政策的出发点,乃在于协助这些产业,主要考虑其经济效应,尽管如此,一般说来,政府在具体个别的鼓励上,仍常顾及其它面向的价值,比如说,就业、社会、文化、道德等。 承上所述,政府在制订相关政策时,应该了解两个领域的逻辑相异,因而在执行、评量相关的具体措施时所隐含的价值也不相同。此外,两个领域也应该同时存在,正如失去了科学的研究,只注重商业科技的发展也必然使得人类在无形中遭受无法预测的损失。

32、虽然政府整体的预算分配应该是动态的,但若在概念上做简单的规范,则应该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费应该来自于整体产业经费中的一部分。而文化艺术的经费则仍应来自于原本文化艺术的预算。 文化、艺术工作者可能选择的是前者或同时是后者,但并不意味着在接受原有文化艺术奖励时的压力与责任会比较小,我们当然不可能把它想象成一个只奖励、却不问成果的机制。相反的,纳税人有权利要求的是文化艺术工作者应当劳其心力、绞尽脑汁,以求创造出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不仅应该是文化艺术工作者的志业,也应该是社会大众有权加以关切的。 所以,上述两种概念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什么样的身分才能够使用什么样的资源,在民主国家中并不存在着这样的

33、身分命定式的规范,而是,使用什么样的政策资源就应该有其相对应的成果,彼此之间不应该混淆。至于更多令人钦佩的文化艺术独立的工作者,他们无意使用上述的任何资源,只靠自己艺术的或其它的经济活动来支持自己的生活,至于他们的活动是否要以文化事业或文化创意产业来称呼之,就一点都不重要了,他们只需对其本身的艺术负责(甚至不负责也可以)。四、文化一词与文化创意产业定义 虽然在人类学的定义中,文化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的创造物, Sir Edward Burnett Tylor 的定义最常被引用,文化或文明,以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而言,就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一个成员

34、的人所获得的其它一切才能和习惯。参见他的著作,Primitive Culture : Researches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Mythology, Philosophy , Religion, Language, Art and Custom. 但在日常的使用中,文化常与艺术等美感活动很接近-其实这也是文化的一种定义。 Culture:expert care and training <beauty culture>出自Merriam-Webster字典。不过,同样的,在日常使用中,文化也常被使用来指称不只是美感的活动,而更延伸到人类知识、思想,甚至是

35、道德的表现(这也是字典中对文化的定义之一)。 Culture: the act of developing the intellectual and moral faculties especially by education, 出处同上。这种在定义或日常生活使用的双重性,就意味着文化产业一词有时候指涉的是纯粹美感(主要表现在视觉美感上)的表现上,有时候则指涉的较为宽广,包含了意义(meaning)的成分,就其表现、展现的角度而言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一个比较古老的划分方法:真(truth)、善(goodness)、美(beauty),则可以发现其分别对应了上述的三种主要范畴。有时候我们在现实

36、中,常认为美的表现与善(特别是指道德)相关,因此,常会对某些美感活动有强烈的评价(evaluation),好恶感及道德化的评论产生。然而,因为把美感活动道德化这样的取向在哲学上原本就是一直有所争议,所以在现实上也常形成带有情绪强烈,但又没有结果的争论。 文化一词有时还对应到一种众人较不自知,但常意涵的用法,那就是说文化与自然相对立,这里的自然一方面指的是外在的大自然,与人为化的环境相对;但另一方面则是指缺少教育、文化化的粗野人(vulgaire)相对立, 人们认为受教育与文化相近,不受教育与原始、自然相通。布劳代(Fernand Braudel, 1902-1985)则以civilizatio

37、n为讨论主轴,并指出civilisé便具有与野蛮相对立、受过文明教化的意思。这当然与早先在人类社会中受教育的人很少有关,大部分的人几乎都没有受到学校的教育,他们或有家庭教育中对其道德的教育,但却缺少对更为复杂的文字与其应用所组成的体系的了解。所以文化常对应到文质彬彬,而非这样的人常被认为没有文化。因此,距离文化资本 参考第13页布迪尔部分越远的人们,他们在生活所实践出来的文化就常被评为差劲的品味。但这里我们所评论的究竟是道德的问题?或是不自觉的把手伸进了那些与道德毫无相关的美感活动呢?有时候,这种负面评价来自于推动文化产业者,因为他们把自身美感的品味推广至社会的时候,不是把它当成一项

38、以分享、自由的喜爱与否为原则的活动,而是具有道德性、强制性的活动。 比如说认为一般人粗俗所以无法了解我的艺术。有时候,如前所述,这种负面的评价竟也来自于那些对于资本主义文化有所戒心的人,因为这些市井小民被认定为受到资本主义文化工业的操控,因而他们的文化表现只不过是一个可议制度的产物。 从文化与原始相对立的概念出发 原本文化一词即意味着与原始状态相对立。法文与culture同一字根cultiver指人类种植农作物,也有进行教育的意思。,既意味着原始与粗野的亲近,也亲近性的意味着文化与质朴不同,而与细腻复杂的表现相近。因而,就这个角度来看,文化产业的表现也常意味着复杂的外在表现。抛开上述政治经济学

39、式的讨论,人们对于复杂、 参看英国艺术家兼艺术评论家William Hogarth在The Analysis of Beauty一书中的论述。细腻的表现容易产生一种喜爱、钦佩的感觉,这与康德所讲的崇高,应该有类似的心理基础。都是因为外在事物的形体、内涵等让人们产生一种伟大于平凡、伟大于自身的感受 笔者目前无法证明这一点,因为,若我们参考心理学再研究人类普遍的心理现象时,类似的证明需要庞大的研究经费,就只好搁置。因此,在此,文化产业的表现常也意味着一种复杂、细腻的表现形式,藉以唤起人们的佩服与喜爱。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 1921-1988)除在艺术与知识表

40、现向度外,再提出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或一个群体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对于一个群体整体呈现的特有的生活方式的关怀,在许多已经进入所谓现代化的社会中,都具有许多现代性(modernity)、现代化社会(modern society)的风貌,彼此的差异度在一般人的认知里,就不是那么大,比如说东京与纽约的大楼整体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异,只有个别的大楼有些许的差异。但这里所指称的整体风貌仍然是一个对许多研究者来说无法放掉的课题,比如说许多日本人仍认为有日本风格的存在。 另一个会使我们在使用中常常模糊的是道德与物质表现的二分,比如说有些思想家把文明(civilisation)看成是一个社会的生产力、物质

41、表现,而把文化(culture)等于是一个社会道德的、精神上的表现。但正如布劳代的, 请参考布劳代在世界文明史(Grammaire de civilisations)一书中变化的词汇一节。法文版本为Les Editions Arthaud 1987.英文版本则为Penguin 1993.这种二分方法并非所有学者、国家的共识,而是因人而异。但这种分法也常隐约的出现在许多用法中,尤其是某些人常把物质文明看成不是文化的一部分-或许这是因为若放入的话则对文化评价的标准就有所不同。这种二分法虽然好像符合当代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的论述氛围,但这种分法仍让我们觉得有些许的问题

42、,因为人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因此评价一个社会的好坏不能只从精神面而忽略实存面(即马克思认为的社会存在),笔者可以同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文化一词常指涉的仅是人类的精神面表现(意指如艺术、思想),但却反对我们把这里的文化一词扩大为指称整体的社会,或是把这里所谓的文化变成评价整体社会的唯一指标。那么文化产业又与文化有何异同?底下从各种不同的定义开始。1. 索罗斯本(David Throsby)的定义:索罗斯本认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为具有创意的生产活动,并且其中具有智慧财产权和传递某些社会意义。 David Throsby, Economics and Culture, p. 112.也就是 同上书

43、,p. 4.:1. 创意的生产活动。2. 产生与传递社会意义。3. 其产出有某种程度的智慧财产权。在这概念下,索罗斯本认为,其核心在于一个有创意的理念,而其外显的形式则可能多元而不同。因此,索罗斯本使用同心圆来描绘文化产业的范围。所以,最核心的是以创造性艺术(creative arts) 与赫氏的核心想法不同。,如音乐、舞蹈、戏剧、文学、视觉艺术、工艺,也包含新科技形式中所表现的艺术(如多媒体艺术)。这些也包含整个生产、销售的环节。第二圈则艺术成分较低,其具有高度的文化意涵,更不像第一类为纯粹的文化(按,此处的文化应该是指艺术、精致文化(high culture),第二类包括书籍、杂志、电视、

44、广播、新闻、电影。第三圈则是有时候具有文化的内容,包括广告、观光、建筑。2. 赫氏姆德哈尔格(David Hesmondhalgh)的定义:根据赫氏(Hesmondhalgh)的看法, 下文请参见,David Hesmondhalgh,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pp. 1-14.文化产业(cultural industries)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于创造与流通文本(texts)。以文本为文化产业特质的核心在于强调,文本会影响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最明显的例子为新闻媒体、广播节目、文件、分析性的书籍。但另外一方面,所谓的娱乐,比如说电影、音乐、漫画等也一样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

45、法。这些文化产业对于我们的内心世界也一样有所影响,比如说我们的幻想、情绪、认同等。其次,观察文本以何形式、什么样的方法来传播、什么样的企业组织来发行、外在的法律市场环境等,这些课题对研究文化产业而言也同样重要。因此,赫氏认为核心的文化产业(the core cultural industries)如下:-广告与营销:赫氏特别强调广告的重要性,其发展迅速、其本身所扮演的销售其它产品的功能性。广告需要文本与符号创造者(symbol creators)的参与。-大众传播:包括广播、电视等。-影像产业;包括Video, DVD等。-网络产业。-音乐产业。包括创作者、歌手及录音出版等环节。-印刷出版业。

46、-Video和计算机游戏。需注意的是,赫氏把不能大量生产的许多传统文化事业看成是边陲(peripheral)的文化产业,比如说戏剧表演。因为他们没有大量再生产的特质 不过,笔者对此意见不同。请参见刘大和从文化产业的特质思考何谓产业一文。此外,赫氏把运动、消费电子产品、文化产业的硬件(如电视机等)、软件及流行看成是在文化产业的边缘(borderline),但偏向不列入。总之,赫氏认为文化产业是基本上在于创造、生产与流通文本,并且依赖符号创造者(symbol creators 赫氏用symbol creators来取代艺术家一词,目的在于取其更广泛的意义。)的工作。而文本的展现意义的特质,使得赫氏

47、仍不愿使用如娱乐工业、媒体产业、创意产业等名词。从这角度来看,赫氏比较忽略手工艺、家具、设计等产业。而把赫氏的文化产业加上这些产业之后,就是英国所谓的创意产业之范畴。3. 法国政府与法国学者:在法国的官方报告中请参考法国文化部报告,Council of Europe/ERICarts, La Politique de la Culture en France, Council of Europe/ERICarts: Compendium, pp. 3-19.,仍然使用与提及文化产业(Les industries culturelles)一词,使用产业之概念,着重的是可复制性(reproduct

48、ibilité)。法国政府认为在过去的二十五年中,文化产业有很大的成长与变化。因此值得特别的关注。文化产业除了大幅成长之外,并且也逐渐的有国际化的趋势。在在都将影响一国文化的生态。 4. 英国政府的定义: 创意产业源起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华,透过产生与开发为智慧财之后,具有开创出财富、就业的潜力。 原文为 “Those activities which have their origin in individual creativity, skill and talent, and which have their potential for wealth and job cre

49、ation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 report of the regional issues working group: Creative industries: the regional dimension. P. 10. 英国政府强调的是个人的(individual)创造力。相对于传统重工业或装配线的生产方式,个人的灵感、理念、技艺才是创造价值的重心。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文化产业的定义:结合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等方式,运用本质是无形的文化内容。这些内容基本

50、上受到著作权的保障,其形式可能是(物质的)商品或是(非物质的)服务。 原文:It is generally agreed that this term applies to those industries that combine the creation, production and commercialisation of contents which are intangible and cultural in nature. These contents are typically protected by copyright and they can take the form

51、of goods or services. http:/www.unesco.org/culture/industries/trade/html_eng/question1.shtml#1.综合以上所述,两位学者索罗斯本和赫氏着重在界定文化产业内容的特质,前者着重在艺术,后者着重在意义。法国政府则强调部分大量文化消费的范畴,特质在于大量的复制特性,大量的复制也改变了传统艺术拥有稀有、真品等特质。至于英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着重在文化与创造力成为智慧财产权的形式。在文化产业的定义中仍然可以看到艺术、美感、意义、 Clifford Geertz提出一个有名的概念,人是一个活在自己所编织的意义网上。

52、他强调了意义在文化中所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文本等文化定义的影子。就笔者来说,文化产业与文化不同的地方特别是在于其需要一定的载体来表现(expression)出来,而文化本身可能只是一组特定的观念与价值观而已,文化产业是创作者将意义或是美感的概念透过各种不同的材料(material)表达、体现出来,其内涵可为一定数量以上的大众所接受、所欣赏,并且通常以可以复制、销售的方式流通。从这个角度来看,分析文化产业的方法可以着重在创作者的理念(主要的和次要的),以及他如何把理念转化为形式呈现于各种表现材料中。我们将上述讨论整理为理念、美感、形式、接受度、生产与销售等概念,这样的架构虽然简单、基本,却是分析

53、的出发点,底下我们将顺着上述的脉络分析文化产业。五、文化产业的分析 从分析文化产业的角度来看,一般来说,我们在许多知名的社会学家中看到的是一些较概括性的概念,比如说从许多研究论文所常引述的,布什亚(Jean Baudrillard, 1929-2007 )认为当代是一个符号交换(léchange symbolique)的消费社会(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即当代社会是一连串象征性符码(code)不断的被创造出来与接受、译码(decode)的过程 Jean Baudrillard的主要观念参见其著作The Systeme of Obje

54、cts和 La société de consommation,韦伯伦(Thorstein Veblen)强调炫耀性消费和模仿,因而许多研究者运用这一概念来解析流行中上层/下层之间炫耀、追逐、模仿的现象,齐美尔(Georg Simmel, 1858-1918)也指出流行(fashion)是某个个体先突出个性化(individuality)表现后,经众人模仿(imitation)后无差异后消失等不断循环的概念,布迪尔(Pierre Bourdieu, 1930-2002)也提出相对于经济上的资本,部分阶层因为职业的关系特别容易具有较多的文化或知识上的训练,因而具有较多的象征资

55、本(capital symbolique)、文化资本(capital culturel),并以区别(disctinction) 在法文中distingué 同时具有区别与突出的意涵。来达到凸显自身的效果,或进一步的说,象征资本维系社会关系的再生产。“Du fait que le capital symbolique n'est pas autre chose que le capital économique ou culturel lorsqu'il est connu et reconnu, lorsqu'il est connu selon l

56、es catégories de perception qu'il impose, les rapports de force symbolique tendent à reproduire et à renforcer les rapports de force qui constituent la structure de l'espace social.”(Choses dites, Minuit, 1987, p.160) 布迪尔也指出区别和韦伯伦所说的炫耀性消费类似。班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也提出氛围

57、(aura),氛围表达在一个时空中我们受到环境等难以言喩的影响所造成的一种心态,班雅明解释这个概念时使用的是一种文学的描述,而非概念的陈述:它如一股清风,不知来自何处.缓缓的内化成不同程度的精神气质,流动于身中,成为人的心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也被引申来指称文化产业常营造的一种体验氛围。这些概念 上述这些概念大都为国人所熟知,且非本文所想要贡献的重点,因此就仅做概略讨论。都是分析文化产业的起点,但却难谓已经充分的满足我们对文化产业分析、掌握所要达到的程度。因此,底下笔者尝试提出几个分析架构,以作为文化产业分析的概念工具。 笔者在前几年曾提出美感、价值和故事为文化产业的三个关键性要素,在这里所

58、谓关键性的要素意指一个文化产品能否具有魅力的重要特质,主要考虑的是这些概念应该可以同时成为分析与应用的工具,不过,显然的,这里着重的是文化产品的内容分析,而忽略了产品内容以外的部分,为求更为完整的含括文化产业整体,因此,将之扩充、修正为一个新的三组概念: 第一组是价值、故事、文化:价值是指人们所珍视的一些理念、观念,文化产业常透过观念的表达来激发人们的共鸣。 这里所谓的价值对应的是Dilthy所谓的世界观,同时包含社会价值(如从社会思想衍生出来)与人生价值观(如从哲学衍生)。故事的意义一目了然,它的重点在于有情节的发展与完整的开始与结束,与价值相比,故事对阅听者的开放性更高,他更可以表现内涵的

59、丰富性,也比较容易引起阅听者较久的共鸣情绪,很明显的,人们从小就喜欢听故事而非只是听道理。 也有学者把故事在人生的重要地位突显出来,如哲学家沙特,或是一些心理治疗学家发现故事对人的意义和在治疗上的优点。至于加入文化概念的原因,则是因为诸如茶道这样的文化活动,其具有一整套的仪式、符号、思想等,无法简单的化约为价值或故事的一部份。这种较为复杂的意义体系并不单纯只是思想的表现,当中也包含了结合思维与物质、仪式与体验、游戏与规范等特质。 第二组是美感呈现(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文化产业在于激发人们在情感上的认同,因而在形式上也应是美感的,不过,虽然人们的感官以视觉最为强烈,但是在近来的文

60、化产业的案例中,视觉也常与其它的感官结合而成为综合性的表现,尤其是听觉。其它的感官我们都很容易找得到相对应的表现场域,比如说味觉与嗅觉对应到餐厅。不过,美感的研究与前一组以意义为主的研究显然在性质上有所差异,美感的掌握并不太容易为概念所简单的捕捉,因此,在历代许多美学家的阐述下,我们还是会觉得相关的理论并没有提供我们充分的知识得以捕捉各式各样的美感体验,因此,美感的研究策略必须再另辟蹊径。不过,有些论者认为美感是主观的,所以美感无法研究,只是,我们认为尽管有因各种不同主观而产生不同的美感,但我们可以研究的是什么样的主观对应到什么样的美感形式。这可能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无法在短时间内轻易完成 在

61、许多美感的训练中,并不以某种如自然科学般的定理(文本)为普遍训练的起点,而是教师本身的涵养与风格才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前者以某些非个人的定理为主轴,后者则是具有声望的个别权威。除把美的事物当作对象之外,尚且应该把美感与意义、美感与人的主动性放在一起来看,详见下文。 第三组是产业、企管,也就是一般产业运作所需要的要素,比如说营销所讲的4P(产品product, 价格price, 通路place, 促销promotion)。这是文化产业所无法回避的产业面的现实问题,但在此,笔者先把文化产业分为产品自身的内部表现与之后的产品营销两部分,本文着重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的研究,所以暂且不讨论企管营销这个部分。

62、若我们以文化创意产业依照其生产组织来看,则可以分为简单的与复杂的合作型态,则尤其是在复杂的合作型态中,往往必须突出具有结合美感与意义、美感与故事等的能力,才能具备高度的魅力。比如,以动漫画的人物肖像(icon)来说,其受到高度的欢迎通常都是来自于这些肖像出现所引起人们对其故事、性格等联想。再例如在日本的茶道中,空间的布置、庭园、器物、仪式不仅本身的造型具有美感,也同时蕴含了丰富的哲学理念与故事。从上述的举例中也指出了美感与人们所拥有的观看概念常紧密相关,因而,我们可以说,诗意的(poetic)概念既是文化产业的规范性的、理想的表现,亦可以作为文化产业现实应用上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性质既是人文的也

63、是应用的。透过这个概念希望可以拉近人文研究与文化产业研究的距离。 所谓的诗意的是指说人们透过自身的有意识的努力,尝试在看似没有意义的人生中看出意义;在一般人感受为枯燥、平庸的日常中看出诗意的生活;把生命中零碎、分散的种种事件串联成一个具有意义感的故事。再者,我们说一个事物美或不美,其重点常不在于对象,而在于我们观看的角度,因而华丽虽为美,但在具有禅意的欣赏活动中,朴实不仅常常是美,华丽的表象尚可能产生反效果,重点在于观看者的态度。我们可以说,在许多美感的感受中,常同时兼具着意义的认知,许多事物我们之所以认为是美,常常是因为我们同时对其文化的背景有所了解且有一定程度的认同。所以,美感的活动有时候

64、与概念不分、同时作用,而非个别单独存在(这里所谓的概念有时候不牵涉到道德认知,有时则有强烈的道德意涵。)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会因为具有某种概念认知而产生某种美感感受,但这些概念认知有时候只与个人利害相关,非牵涉到他人,因而虽与意义相关,但仍不须对其做道德上的评价。比如说,以枯山水来说,其简单的构图却被认为是深具意义的美感,其主要仍来自于图像背后文化意义的理解,而非仅从图像本身即可产生这样的联想。更进一步的说,我们对于美的感受并非只是从这样或那样的美感观点出发,甚至我们对一个对象我们也可能不从任何的美感角度出发,有许多少数人认为具有美感的事物,对其他人来说却没有任何美的感受,这意味着美感并不是一件单纯的感官活动,而是基于许多相关联的背景知识所构成。 从诗意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我们可以了解一部分的美感活动之特质,但另一方面则可以表达出美感的活动非仅限于一般所谓的把美感纯当客体,因而几乎只着重在客体研究,而忽略美感、诗意的生活也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自然或许本质为美,生活或许本质为平庸,但重点是事物本身并没有向我们显现他们是什么,而没有说他们是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