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

上传人:仙人****88 文档编号:43619958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1.9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资源描述:

《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15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新课程环境下初中历史备课的初步探索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高质量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质量,而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备课首先是一个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的基础上对教材二次开发的一项个体行为,是教师的一次研究性活动。因为不论现成的备课资料多么丰富,如果教师没有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加上自己的独立见解,只是照搬,那绝对不会有好的课堂教学。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吸收备课资料为我所用,特别是通过集体备课吸取他人成功经验则是十分必要和有益的,这是外在资源的为我所用。并且集体备课对加速新教师的成长

2、更十分有利。但毕竟,个人备课是第一位的。我在这里对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的备考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期待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备课的涵义新课程给备课赋予了新的内涵,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备课的新含义)。(1)备课是教学过程的精心预设,包含着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也包含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教师上课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把他们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系统的整体作用,需要教师提前进行深刻的思考。每一节课都应有其独特的任务和要实现的目标,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目标有十分恰当和清晰的认识。只有当教师对自己选择与组织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达到融

3、会贯通、如同己出的程度,教学才可以娓娓道来,左右逢源。(2)备课是知识的内化、具体化与课堂物化的预案。教学就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首先是教师对客观的教学内容进行内化,使其成为不断促进自己发展的支点,紧接着是学生对客观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传授内容的内化。如果没有教师很好地内化了的教学内容,学生就很难做到内化知识。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在经过多次重复同一课的教学之后,就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事实上,对教学内容烂熟于胸,倒背如流并不意味着做到了对知识的内化、活化和转化。每一节课的内容,首先对老师来说应是丰满的、灵动的、富有丰富情感的,然后,才会对学生构成新奇的富有情感成分的,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课

4、程教学内容的再创造,才能实现师生的生成。(3)备课是对教学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对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开发、整合与有效利用,是促进教学的有效手段。提到教学资源,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教科书、教参等文本资料,其实,这些只是教学资源中的一部分。教学资源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可供教学利用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校内的、校外的、有形的、无形的,均可说是教学资源。特别地,师生的经历、经验和课堂上随机生成的人力资源、条件性资源,都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资源的选择与配置,不应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资源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

5、和谐、同步的发展,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4)备课是对学生的研究与关注。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内除完成教学的进度外,同时还得不断地进行课堂观察和研究。但是,这种观察和研究只能把注意到的复杂多样的现象储存到大脑中,只能作为课后反思和系统研究的材料。因此,对学生生活世界和学习世界的真正关注与研究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完成的。备课要关注的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他们在书本世界中找到生活世界的影子,把生活世界中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融入到书本知识之中;关注学生的生命世界,以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支配的时

6、间和空间;关注学生地位,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关注学生的心理世界,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或情境;关注学生这一团体特有的独有的文化,创建师生、生生有效交流互动的平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因地制宜,打破单一的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5)备课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终身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要求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要终生学习,教师更应如此。然而,教师教学工作的实际往往形成一种错觉教师对知识越来越熟练了,但课堂教学不论从内容上、方法上还是从课堂气氛上,并未发生多少质的变化,因而,一切一如既往。专家指出,这正是教师原地不动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

7、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年复一年反复研究同一本教材、课本的内容,以至于表面上看能够倒背如流,运用得得心应手,实质上却是“井底之蛙眼中的那片天空”。不论是雨过天晴,还是风雷激荡,它眼中的那片天空永远是狭小而又宁静的。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培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从外部推动、提高教师水平的一股力量,师资培训确实是很好的选择。但是,唤醒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却显得更加重要。当教师有意识地利用各种途径再学习时,很多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因此,当教师能够在备课过程中进行再学习时,便有可能从“书本的井底”跳出来,从而看到广阔多变的天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才能吸收到新鲜的血液和营养。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发

8、展的步伐。教师再学习,时刻关注理论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运用成熟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借鉴其他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备课过程中,教师要跳出书本的局限,追求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转换角度,更新内容,以更好地促进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二、设计教案的重要性。教案是教师备课形成的成果。科学、合理的教案是有序、高效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基础,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设计教案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从职业道德来看,认真准备教案是历史教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具体体现。教案是否具有广度、深度,基本上是由教师的投入决定的。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准备好教案才能搞好教学。其次,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高

9、质量的教案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前提。历史教师准备教案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从熟悉历史新课程标准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材的把握到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进行巧妙的处理、科学的安排。倘若准备教案的工作做得充分,就基本上可以避免课堂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合理密度,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即使经验丰富的教师,如果在准备教案的环节走过场,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挂一漏万的现象。第三,从学生参与知识构建过程来看,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教案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性环节。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基础知识为核心,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做到准确无误,便可大功告成。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

10、核心,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重新建构。教师在准备教案的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兴趣、特点、爱好以及知识背景摸透,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如七年级历史上册学习三国鼎立,学生看过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对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有一些初步了解,那么我们在准备教案的时候就要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以及知识中存在的错误认识,采用正确的历史史实,分析对比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错误的历史知识,运用对比分析法和辨析法教学,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建构体系的重新形成。三、教案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学历史教师设计教案的内容主要有:备社会、备学生、备教

11、材、备学法等四个方面:(一)备社会。历史教学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要保证学生在求知过程中能持续地全面发展,每一个学习阶段能为下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同时历史教学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承担历史学科应该承担的责任。学生在校所受的教育必须与社会大环境接轨,以维持学生求知的内在环境与学生生存的外部环境大体平衡,因此历史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把学校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去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达,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容易。学校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但是学生通过社会这条渠道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历史教师要依据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市区、郊区还是农村中学,进行针对性的

12、准备教案,因此这也是很多特级教师的教案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根本原因。如北京、上海等大型一线城市教师的教案,我们却可能不适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同一内容因学校处于的社会环境不同,就必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一课,讲到铁农具和牛耕,铁铲、铁锹,耕犁,农村中学可以轻描淡写,简单带过,因为农村的孩子对它们比较熟悉,特别是山区的孩子,几乎天天都能看到;而在城里的中学对此却要作为教学难点来重点处理,如果可能的话,还要带学生到博物馆参观考察,观看实物,来加深理解。如七年级下册讲唐代盛世经济,学习“曲辕犁”,农村学生知道其形状与用途,而城市学生,不知道。老师就要重点讲述,

13、并比较“曲辕犁”与“直辕犁”的差别与进步。(二)备学生备学生要求历史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本着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宗旨,以学生为中心,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重教又要重学。历史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以及知识背景等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里的“因材施教”的真正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教学班级的整体学生的不同情况及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二是根据某个学生个体的多元智力的特点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采取的最科学的教学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根据学生的特点准备学案。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教师在准备学案

14、时要运用生动、鲜明、形象的语言,采用投影仪、影像材料、flash动画等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初三复习时,学生则对逻辑思维、理性讲解兴趣较浓,要求知识的连贯性、历史事件的本质及规律性结论,突出历史知识的系统化。初一学生学习“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只要求了解、掌握春秋五霸的名称、战国七雄的名称;而初三复习时却要求分析春秋首霸的名称、原因,春秋争霸的影响;战国七雄的方位、战国时期诸侯兼并战争的本质与意义。其次,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准备学案。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背景肯定不同。有些内容符合初一学生的层次,而初三学生则可能不满足。如初一学生学习“商鞅变法”,教师讲述“城门立木”“

15、五马分尸”的故事,学生可能兴趣浓厚,学生也只要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条文;但初三复习时你仍然将“城门立木”,简述变法内容条文,就达不到复习的要求,而要分析商鞅变法的原因、内容中每个条款的影响与作用,查询商鞅变法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分析探索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同年级的学生的知识背景也会存在差异。城乡学生因所处的环境不同,获得信息的来源也不对等。城市学生电视、电脑使用与观看得多,知识面相对广,而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学生,对电脑使用少,甚或从来没有上过网,他们的知识面相对就差远了。整体而言,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城市学生的优越性更加凸显,城乡学生知识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

16、第三,要根据学生所在的班级情况来备课。班级班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薄弱学校,基础较差的学生相对集中,历史教师花大量时间用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在准备教案时我们就要做到简而精,否则就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在示范性中学基础较好的学生相对集中,教师就要充分挖掘教材,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特殊密度,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即使同一学校统一年级的不同班级,也有可能会参差不齐,教师准备教案时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对于比较活跃的班级,教师要设计好教学方法,以便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一步一步引向深入。但有些较为冷静的班级,教师要想方设法,多激疑设问,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所谓“备学生”,就是为学

17、生而备。 (1)学情内容包括:  一般性学情或规律性学情。即青少年一定成长阶段的身体发育水平、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等。掌握一般性学情有助于从心理学角度来变研究学与教的问题,提高备课的科学性。  具体性学情或特殊性学情。即了解一定时空和条件下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识结构、接受水平、理解能力、主动探索和创造精神、学习的兴趣、方法和习惯、心理健康和思想修养等等情况。了解具体学情有助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特殊情况特殊对待,增强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集体性学情或班级性学情。即从班集体角度整体考察一个教学班的学习风气、课堂气氛、舆论倾向和课堂纪律等情况。把握集

18、体性学情有助于利用集体环镜和集体教学策略,提高备课的整体水平。 个体性或个别性学情。即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成长状况和学习需要、情绪及表现,特别是那些有突出特殊情况的同学。掌握个体性学情,有助于搞好因材施教,个别教学的备课。    (2)学情了解的方法    察看法。查阅学生档案,观察平时表现等。    访谈法。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交谈了解,家访,与学生直接对话。    教学反馈法。通过课堂提问、练习、答疑、作业等了解学习状况。  

19、0; 摸低测验法。把与新课有关的预备知识编成习题,可从考查结果中及时了解学生的现实水平或准备状态。    试卷分析法。对阶段性或较大型考核的试卷进行逐题分析,能获得较可靠有效的学情信息。    参与活动法。即教师投身到学生们的活动中去,体验和倾听学生们的生活情趣及内心呼声。    阶段判别法。每次阶段性考查后,可对学生学习的发展变化作出以下五种类型的判断:上升型、高水平稳定型,起伏型、下降型、低水平稳定型,从而有针对地采取相应对策。    (3)了解学情与备学情&#

20、160;  了解学情是平日教学随时随地要做的事儿,还不是备课中的备学情。所谓备学情,是要在综合平时所了解的学情的基础上,判断学情的现实状态,并研究如何把它过渡到学习的准备状态。所谓达到学习的准备状态,包括以下四个要点,即让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爱学(有兴趣)、能学(有基础)、肯学(有动力)、会学(有入门方法)。使学生进入准备状态,是教学起始阶段的主要任务,但在备课中必须设计出完成任务的办法。     (4)备学情与备课程  依据学情进行备课具有以下指导意义:    从学生现实水平

21、和发展可能出发,来调整或优化教学目标,防止把目标订得过高或过低。    从学生的学习愿望、兴趣和实际需要出发,来调整学习内容的广度、深度和难度,避免过难或过易,使之可接受能学好。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识能力,来调整教学的起点、坡度和速度,让学生跟得上教师的教学思路与进程。     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设计或调整自己的教法,使学生能适应新教法,改变不良习惯,或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充分利用学生过去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2、使之“温故而知新”,迁移而长智。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发生同化或改造。    善于运用学生已有经验、日常生活事例,“能近取譬”,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深刻的道理浅显化,这是化难为易的有效办法。    根据学生已知和能知的情况确定讲与不讲、讲多讲少的尺度。对教材中学生已知或虽未知却自学可知的内容坚决不讲或少讲;对学生非讲解不足以理解的内容则必须讲清讲透。(三)备教材教材是教师的工作对象,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载体。我们坚决反对教材中心论,但也不赞成脱离教材而天马行空。有的课改专家提倡历史教师打破教材体系,自行组织课堂教学。这种方式作为一种尝试、探索

23、是可以的,但是要把这种方式作为一种模式来推广对于中学历史教师来讲是不现实的。备教材是准备教案的中心环节,历史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融“三维”目标于一体;钻研课程内容,细化课标于课堂教学之中。我们要本着源于教材、源于生活,高于教材、贴近生活的原则来处理教材。第一,要明白所教章节在整个历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历史教师讲中国史时,要把中国史置于世界历史环境中去考察;讲世界史时,要与中国史对照讲述,用较为熟悉的中国史作为参考目标,对世界史知识进行重构。有些历史教师讲课时喜欢就事论事,缺乏必要的铺垫,难免产生突兀之感。如课堂讲述“辛亥革命”这节内容时,轰隆隆的炮声就掀开了武昌起义的序幕,而

24、没有把辛亥革命置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整个过程来研究。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重构新获得的历史知识。第二,要明白所教章节知识点学生应掌握的程度。第一步,教师应了解所教章节的所有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数家珍。第二步,历史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哪些知识点是识记层次,哪些是理解、运用层次。教师若对知识点心里没底,上课就会很随意;教师若对知识没有分层,上课就会很盲目。教师不管重点、次重点、非重点,都是分配同样的教学时间,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知识点要求掌握的程度也就无所适从,课堂的教学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如常德市近几年的中考历史考标对元谋人、北京人的要求是识记,只要知道名称、生活

25、时间和地点;而对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则要求理解。并能比较河姆渡和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这就要求学生有的放矢的去掌握不同的知识点。第三,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重点、难点、疑点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准备教案过程中会出现的主要矛盾。只要解决了这些矛盾,其他一般性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因此备教材主要也是围绕着这“三点”而展开。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所谓重点,就是那些能反映历史知识内部联系及体现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基本线索的历史知识。确定重点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四条:其一,在历史长河中或某一历史事件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鸦片战争、甲

26、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战争等,准备教案要作重点处理。在近百年来的历史人物中有三位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因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贡献和突出地位,教学中也要作重点处理。其二,根据教学目标确定重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确定重点的重要依据。初中毕业会考的考试标准所规定的考核内容,肯定也是重点内容。如秦朝的统一和秦汉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是重点。而楚汉战争、文景之治,考试标准未作要求,就不是重点。其三,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起重要作用的重大历史事件应作为教学重点。如五四精神、红军长征及长征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有重要

27、意义。其四,对当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应作重点处理。如日本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对它在“二战”中的侵略作出违背历史事实的辩护,至今仍成为日本得不到邻国信任的重要原因。对当今巴以冲突、中东局势仍产生深远影响的四次中东战争,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联系实际作重点处理。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务必要保证重点突出。教学目标方面应把教学重点置于首要位置,以引起学生高度的关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学懂、学深、学透;在教学时间分配方面予以充分保证。在教学方式上要因势利导,灵活多样。利用情景剧、课本剧及多媒体辅助历史教学等手段突出重点,使学生对重点知识能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理解。在课堂训练方面,教师围绕重

28、点设计题目,真正把重点的基础知识落到实处。课堂教学要突破难点。所谓难点就是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而无法理解的知识。构成历史教学难点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生存环境或已有的知识背景,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理解历史知识应掌握的程度。如城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历史知识来解决课堂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而乡村学生大多数没有机会获得网络,更不知道如何通过网络去获取知识,因此城市学生不会成为难点的问题,在乡村中学却困难重重。同样,如前所说的农具的功用,乡村学生很熟悉,城市学生却成为难点问题。对于难点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逐步剖析,清除障碍,解决难点。历史课堂教学要不断地解决疑点。所

29、谓疑点,就是教师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尚存在疑虑的地方。传统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角色。按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前要作好充分准备,参阅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及与同行老师进行切磋,解决教学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疑设问,鼓励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重新构建知识体系。(四)备学法在历史教学心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如何引导和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是历史教师亟待探索和解决的课题。设计教案时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只有以教师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而要双向设计,既要有教师的活动,又要有学生的活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历史课堂应回归

30、到应有的和谐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极思考、自由交流、主动探究、大胆质疑,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四、编写教案的基本流程第一,研究课程标准;第二,确定教学目标;第三,选择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第四,写好课堂教学流程;第五,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第六,准备教具、教学用图或制作CAI课件;第七,设计板书。五、教学设计备课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所谓教学设计,是指为了实现一定阶段预期课程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对教学活动的设想与计划。   教学设计可区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我们这里主要谈的是

31、微观教学设计即课时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1)教学目标导向原理  目标在教学设计中起着方向性的作用。其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目标的指向作用。它能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向并集中在行动目标上。  目标的激励作用。有价值的目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难度适宜的目标能鼓舞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  目标的标准作用。目标一旦设定,就为评价教学的效果目标达成度提供了判断尺度。(2)教学结构的整体优化原理 教学设计,要求教学过程结构具有整体优化的品质:  一是要

32、整体地优化所有的教学要素,使之都处于优良的状态,或至少不出缺腿或短项。  二是要整体地优化教学结构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性质及其联系方式、相互作用机制。首先要研究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主次关系,必须抓住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个主要矛盾来展开;其次要分析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方式,使教学活动中各要素有机配合,和谐一致,构成整体合力。(3)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原理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在一定教学环境中的有序组合。  教学活动的系统有序是指教学依据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及非智力因素发展情

33、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达成。这里的有序性,不但包括知识教学要依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而且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顺序和层次;不仅表现在教师的教上,还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上。 加涅从学习信息加工理论出发,揭示了学与教即内因与外因的协调活动序列,可成为我们设计教学程序的重要参考:   学习的内部过程        促进学习的外部因素  1、接受           

34、  1引起注意  2、期望             2告诉学习者目标  3、工作记忆检索         3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  4、选择性知觉          4呈现刺激材料  5、语义编码码      

35、    5提供学习指导  6、反应             6诱引行为  7、强化             7提供反馈  8、检索与强化          8评定行为  9、检索与归纳

36、60;         9增强记忆与促进迁移 (4)反馈控制原理    在系统运动过程中,活动要素随时会受到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干扰,只有排除干扰,进行有效控制,才能使系统有序,保持其良好组织性,及时纠正学习出现的偏差,采取补救措施达到预其目标。  教学过程的系统控制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信息联系并以反馈为基本形式来实现的。  备课中的教学设计通常运用的是前置反馈,即设计者根据前一个教学阶段或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通过对教学的背景学

37、生的知能现有水平及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准备等情况分析,从而制订教学设计的目标和策略的活动。  教学设计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学进行控制,通常用的是及时反馈和延对反馈,它一方面需在施教者在教学设计时作出一定程度的预设和安排,另一方面又要靠施教者树立牢固的反馈意识,随时随机地运用及时反馈调控或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行为,或针对特定情况运用延时反馈,即采用“冷处理”办法,改善效果,提高效率。2 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总的看教学设计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教什么和学什么;如何教和如何学;教的怎样和学的怎样?其实质依次是目标、策略、评价三方面

38、问题。具体说来,包括以下诸内容:    (1)编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描述的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预期产生的思想、情意和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应具有整体性(即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能培养和个性发展)、具体可操作性(可表述可观察可评价)、适切性(适合学生的程度切合学生的需要)。 编例教学目标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始状态)    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预期结果) 

39、0;  从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要使学生从起点达到终点,需要教些什么?(内容确定)   (2)组织教学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解决好如下问题:    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最适切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和课堂容量要恰当;    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吸引学生注意力;    教学内容的难点及其难度要判断准确,并通过原因分析找出解决的办法。   

40、教学内容的排列要考虑疏密度和梯度合理。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次序和呈现速度要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律和思维速度。    堂练习的配量、课后作业布置,包括内容、形式和方法都要精心考虑。 (3)安排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是对课堂教学诸要素的合理而有序的配合。它是教学设计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设计计教学结构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去考虑,即设计出横向结构、纵向结构及其组合。  横向结构也称空间结构,指系统要素间的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师生之间在教

41、学活动中的联系方式上。体现在师生信息传输方式上,有四种类型:  a单向式。教师与全班学生保持单向交往,只是对学生提嘎求,不要求学生及时反馈。 b双向式。师生之间有了双向反馈,使双方都有了调整改进教学的机会。 c多向式。不仅教师跟学生保持信息的相互传递,也允许学生之间在正规的基础上有信息交流。 d立体式。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平等参与者。师生之间有着纵横交织的信息传输渠道。这四种模式,显然一种比一种科学、有效,但实行起来,也一种比一种难度大一些。要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用之。    从师生教与学的活动方式上看,主要有以下五种联系类型或

42、教学模式: a呈现接受式。教师以讲授为主,学生以聆听为主。属于单向输入式。 b启发思考式。教师通过设问或点拨,引起并帮助学生思考学习内容,达到理解或解决课题。 c引导发现式。教师指导学生一步步地去发现课题中所蕴含的结论或原理。 d组织讨论式。教师只是设计问题、组织大家,课堂主要活动是学生们的分组讨论。 e暗示自学式。教师只起到某种暗示性引导作用,整个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    纵向结构也叫时间结构或过程结构,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的逻辑历程或顺序。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有条有理,紧凑而

43、不忙乱,有序而不死板,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纵向结构或过程结构有两个层次需要划清,一个层次是课堂全过程的结构,另一层次是教材展开阶段的结构,后者包容在前者之间。   课堂整体结构   一般说来,必须符合“结构完整”要求。   完整的课堂教学结构至少包括三部分:   开始阶段一教材展开阶段一收束阶段   开始阶段的教学任务包括:a组织教学,集中注意力b激发兴趣,引起学习动机;c导入新课,架起由已知到未知的桥梁;d陈述目标,明

44、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    教材展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它包括丰富的内容,其结构情况参见后文第三讲。    收束阶段要完成的主要任务是:a练习矫正,或让学生自我调节矫正,或接受老师辅导矫正b复习巩固,不只是巩固记忆,更重要的是扩展或完善认知结构;c检查评价,检查是将行为效果和目标对此,评价是判定目标的达成度;d总结提高。(4)选择教学方法  树立正确的教法观。以认识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最适合具体情况的方法;没有纯而又纯的方法,只有某种特征比较突出的方法;

45、不能孤立地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而应该优选并优化组合一个方法群。因此教师必须贮备尽可能多的方法。  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a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b依据教材自身的性质和特点c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e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f依据教学设备和条件;g依据每种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h依据达到教学目标所需的时间、设备和环境要求。  教学方法的选择程序    选择教学方法时的一般思考顺序:    第一步:决定选择由学生独立地学习该课题的方法,还是选择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教材的方法。 &#

46、160;  第二步:决定选择再现法,还是选择探索法。    第三步:决定选择归纳的教学法,还是选择演绎的教学方法。    第四步:决定关于选择口述法、直观法和实际操作法的如何结合问题。    第五步:决定关于选择激发学习活动的方法问题。    第六步:决定关于选择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问题。    第七步:认真考虑所积贮的各种方法相结合的不同方案,寻求最佳组合。 

47、60;  几种常用教学方法的使用分析    口述法。能在最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能给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但是只使用口述法会使学生掌握教材感到困难,特别是那些属于直观形象思维类型的学生。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来说不够有利。    直观法。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但过多使用,会扼制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和想想象力,以及连贯地阐述思想的说话能力和其他技能。    实践教学法。在形成

48、学生的技能技巧上,在巩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上有着直接的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保证系统地和深刻地掌握理论知识,不利于发展逻辑口语和抽象思维。    复现法。它提供了一个使学生可能直接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弄清典型错误并使学生有效地加消除。它特别适用于卜列教材内容a属于通报情况的b属于某种实践活动的方法描述;c学生独立求索却难以获得的;d·内容是全新的,没有旧知作依托的。复现法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入钻研和独立独创精神。    (5)题探索法。适用于中等复杂程度的教材,学生掌握着足够的知识,

49、能说出假设的某些现象的过程和实质的,能设想出它们之间存在的的联系的。问题探索法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钻研精神和思维能力,但它要比复现法花费更多的时间,特别在学生们还缺乏独立探索的必要基础知识时,效率会变的很低。    从上述几种方法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教学方法皆有其优劣长短之处,不能简单地分成好的和差的或积极的  和消极的。正如讲述法可能是鲜明生动富于启发性的,而谈话 法也可能是枯燥乏味压抑学生思维的。一切取决于把它用在什么地方和怎么应用。特别要注意使各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和补充,形成优化组合。(5)配置教学媒体

50、    要做到:正确选择媒体,使之符合科学性、教育性、直观性、艺术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以满足创设教学情境的要求。恰当组合媒体,使之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直观形象,化难为易,循序渐进,改善效果。合理使用媒体,一要适度,不宜过多过滥;二要适时,不要超前或错后;三要适当,即操作规范,适合教学目标要求。(6)考虑过程评价    即研究和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操作办法。要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哪些时候或哪些地方要进行即时性评价;在教学收尾阶段采用什么方式,运用什么标准来进行目标达成度形成性评价或总结性评价。  &#

51、160; 教学评价的设计,除了要依据教学目标,通过不同的方法(例如测验、问答、观察、个别谈话等)查明事实,并作出价值判断外,还要特别重视评价信息的反馈,并以此来调整或修改原来的教学设计或对学习未达标者予以帮助。   3.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程序  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系统方法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和部分辩证统一起来,从而最优化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系统方法应用在教学设计上,就是系统地分析并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使之与具体的教学条件和环境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是有

52、一定程序的。一般说来,应按照下边的图式由前到后依次思考并完成的:教学目标一教学内容一教学策略一教学方法一教学效果。    六、备课的操作为了把课备得更好,同时从中获得能力上的提高,应该努力处理好以下八个关系,使之较好地结合起来。       1 备课与备学生相结合    备课完全是为人而备,为学生而备,因此必须时时考虑学生情况,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找到确定标准的依据。否则,教师只是主观地或一相情愿地准备了许多“好东西”

53、,却未必适合学生的味口,结果不是吃不饱,就是吃不了或者吃不好。备学生,既要备班级整体,包括它的纪律,学风和心理环境,又要备不同层次的群体乃至个人,掌握两头,把握一般      2钻研教材与借助“教参”相结合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研究对象,当然也是教师备课的基本立足点。教师备课的首要和核心的工作便是钻研教材,熟悉教材,理解教材,驾驭教材,进而处理教材,组织教材。教学参考书是教学权威部门或权威人士编写的,具有很强的的指导性。但必须把它与具体教学情况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照抄

54、照搬,用以代替教师的加工制作,其效果肯定不会好,且会大大影响教师备课能动的提高,一般说来,应该先钻研教材,再参照教学参考书,特别是比较成熟的教师尤其应该立足于独立钻研,适当借鉴参考书。即使是年轻教师也绝不该把“教参”当作拐棍或依赖。       3 依标据本与创造发挥相结合   以教材为本,以课标为标准,这是备课工作的原则,但这并不妨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二者并不矛盾,不应将其对立起来。相反应该将原则性与灵活性、常规性与创新性、传统性与发展性很好地统一起来。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中的创造性劳动,

55、而创造性劳动又依赖于教师的学术进取精神、广阔而活跃的思路以及强烈的事业心成就感。    教学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灵活活性为教师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完全可以说,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备课不是真正意义的备课。      4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没有重点就没有质量。备课也必须抓住重点,多下功夫。备课的重点在于钻研教材和教学设计,钻研教材的重点在于确立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设计教学过程及其环节。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是根本之计。  

56、60;   但是重点毕竟也是“点”,还不能完全反映整体,这就需要兼顾一般,考虑到备课中应该解决的其他因素。如备教学语言、备教学用具、备典型事列、备课后练习、备作业习题,等等方面或细节。如果只注意了重点而忽略了细节,那么不仅要造成一定的的缺失而且也会制约对重点的突出。      5课前备与课后备相结合    备课备在上课前,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我们也提倡“课后备”,因为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说来,教师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都是一

57、次性备完,但要安排几课时去施教。当前一课时上完后,就有必要针对本节课的顺逆与长短,对后边要进行的课时内容及其教学活动作以必要的矫正或完善。即使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全部上完,仍有课后备课的必要,只是这种“备”是更广义的准备,为今后再上这节教材作准备,为将这节课的成功经验迁移到后续课程上而做准备。这是不断提高水平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有效途径。     6  本学科与他学科相沟通   学生面对着诸多课程的学习。所有要学习的课程对学生个性发展来说都是一个整体的不同侧面,它们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个体的心

58、智发展。正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备课时只专注于本学科本章节固然无可厚非,况且大多人都是这样做的。但倘能把眼光放开,看一看其他学科的进度及其教学内容,想一想专否值得借鉴的内容或可以迁移过来的技能并适时适当地用一用,其教学必会别有一番情趣并产生不同反响的效果。非但理科之间相通处甚多,即便文理之间亦可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发挥出共生效应。有能力的教师何乐而不为。       7独立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备课,首先是个体的独立的脑力劳动,别人无法代替也决不应该代替。因为最后要由你自己上课。必须舍

59、得花时间,投精力下功夫,苦钻研,厚积累,勤思索。这样既能取得好的备课效果,又能发展个人的备课能力。但在学校里,仅仅有个人备课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不够,是指个人的精力、能力和经验有限,而集体的智慧是巨大的,他人用时间和心血换来的经验是宝贵的,值得吸取的。不行,是指同年级同学科教师如果在备课上各自为政各行其事,不能在教学进度、目标、重点、考查标准等保持大体一致,则势必造成各班级学生接受教育的更大不平等性(即使一致也会因教者不同而不那么平等),而这是应该力求避免的。因此无论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都要求搞好集体备课。从学校管理者角度看,集体备课是教研的好形式,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好途径。一个事业心

60、强、比较成熟的教师会十分珍视集体备课的机会,期望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好多东西。可以说只要虚心诚意,无论中、老、青教师都会从中受益。但搞好集体备课必须保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备课集体是充分民主、和谐的,这样才能保证畅所欲言,知无不言,二是备课个体必须作了充分的独立备课,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这样才能做到人人有所献,人人有所得。这就是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的辩证关系。  七、备课的评价  1评价的指标    (1)  态度     是否认真、负责、努力,是否下了

61、功夫、动了脑筋。    (2)  质量    从整体设计到具体细节是优化的还是粗制滥造的,是准确的还是有错误的。    (3)效果    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否有效地规划和指引了教学,并取得较好教学实绩。    2 评价的途径    (1)查教案    教案是备课的直接成果,是备课的文字体现。一份好

62、的教案既能反映出一般的和学科的教学规律,也能体现出个人的风格和特色    教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个人备课的态度和质量。这要从教案全部内容和书写形式两个方面去考察。    (2)听课     备课的全部设想能否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教学现实,能否取得预期的课程程效果,只有到课堂上才能见分晓。因此听课比看教案更能准确地发现备课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它的客观效果。    第一,要看教师是否按教案中的设计思路进行施教了。如果是,那效果怎样?如

63、果不是,则表明教案设计毫无意义或者说教课与备课完全背离。    第二,要看教师施教的顺逆情况,如果进展的十分轻松顺利表明目标程度和内容难度都太低了;如果处处卡壳,进展艰难又表明上述两项指标订得过高了或者教学方法太不当了,总之,都表明与学生实际不符。这显然暴露出了备课的问题。    第三,要看教学过程是有条有理循序渐进,还是杂乱无章信马由缰,如果后者肯定是没认真备课,没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第四,要看对重点和难点是否处理得比较好,如果处理很糟糕,则表明备课没到位。 

64、   第五,要看知识错误多少和严重程度,如果较多较严重,就可以以判定这位老师备课是不认真的,如果堂堂如此,则说明他的素质是很低的。    (3)评教    即由学生来评价一下教师的教学进而推断他的备课态度与质量。学生是教学全程的参与者,是教师的指导、讲授、示范等种种教学行为的直接受益者,最能真切地体察到教师的指导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讲解是熟练的还是生涩的,示范是合格的还是蹩脚的等等,而这些无不与备课如何息息相关。可见,学生是能帮助我们发现备课问题的。  八、备课的能力

65、0;   1备课能力的构成    从上述的备课工作的全过程看,备课能力可以包括以下要点:    (1)材料占有能力    包括信息的获得、资料的搜集、积累、分类、加工和使用等等。可以说材料占有越多,备起课来越会从容裕如,备课质量会越高。    (2)教材驾驭能力    能否在深入分析和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站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高度驾驭教材,是达到优化并转化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的关键。不能

66、很好地驾驭教材也就谈不上正确地处理教材和有效地组织教材。因此这又是一个重要能力。    (3)教学决策能力    一堂课教什么,怎样教,要完成对学生的怎样的培育目标?虽有大纲教参为指导,有教材、学生为依据,但归根结底取定于教师个人的决策能力。教学决策集中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    (4)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是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规划蓝图。教学设计既要符合教学论的一般原则,又要讲究艺术性、创新性;既要体理教材内容的内在逻辑

67、性,又要切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性、现实性。是教师教学理论修养修养和教学经验技巧的集中体现。    (5)了解学生能力    教学决策及教学设计离不开对学生、学情的了解分析,否则只是一种闭门造车的行为而已。了解学生至少包括三个层面。1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或阶段特点;学生的学法类型及共现实适应性;学生的知识、智力和思品等方面的现实水平或状态,包括集体的和个人的。了解学生要靠平时大量细致的观察、对话及教学反馈,也要靠理论学习和理性分析。       2备课能力

68、的培养    备课能力只能在备课活动中形成和增长,可以说是积学成思的结果。积学,就是不断积累与备课相关的学识、资料和经验,并使之成为综合思考的充足条件。每一次备课都认认真真对待,仔仔细细思考,反反复复加工,力求质量好一点。还要通过上课来检验自己的备课效果,总结由备课原因而带来的利弊得失,及时吸取经验教训,巩固优长。弥补短缺,自然会逐步提高起来。    与此同时,要经常与同行切磋琢磨,求教学艺;更要主动积极参与集体备课,虚心听取别人的好思想、好设计、好建议。备课是一门学问,既要学,又要问,还要习与研。主观努力加上客观

69、帮忙,备课能力一定会增长起来。九、备课分类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在学期(或学年)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明确整个学期 (或学年)教学工作的任务和范围,并作出通盘的安排。它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总的说明,包括教材、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教学目的、教学总时数,预定复习、考试和考查时间等;二是教学进度计划表。单元(或课题)计划。在一个单元(或课题)的教学开始以前制订。它的作用在于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包括单元(或课题)名称、教学目的、课时分配、课的类型、教学方法、电化教学手段和教具的利用等项目。课时计划(教案)。上每节课之前制订。它对每一节课进行缜密的设计,是教师讲课的依据,直接关系到课的质量。它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项目:班级、学科、课题、教学目的、上课时间、课的类型、教学方法、课的进程和时间分配等。有的还列有教具、板书设计和课后自我分析等项目。上课进程中,对原定课时计划,有时根据具体情况可做适当调整。15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