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4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595667 上传时间:2021-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7.52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各省历史试题目整理汇编4(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1.(2011年北京卷, 16)“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木筏)”。这是近代诗人张维屏对一部著述的称赞。这部著述是(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变法通议 D.孔子改制考【考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此著作摒弃了九洲八荒、天圆地方、天朝中心的史地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知识,拓宽了国人的视野,这与海国图志的特点一致,因此选A项。【答案】A2.(2011年天津卷,28)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

2、念无关的是( )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B.近代西方传入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 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信息“1878年”,而兴民权、倡新学思想出现在维新变法时期,故D项与邮票的设计理念无关。邮票既体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要素,又是西学传入的结果,所以其他三项都能体现邮票的设计理念。【答案】D 3.(2011年安徽文综,14)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

3、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考点】维新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解答的关键在于提炼各则材料的含义,C 项认为学习西方文化必须破除“中体西用”论设置的樊篱,以全方位的姿态吸取西方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因素。符合维新派学习西方技术同时学习西方制度的观点,符合题意,故选C项。A项体现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B项体现新文化运动的“以中济西”论;D 项体现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主张。【答案】C4. (2011年全国I卷,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

4、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 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 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开眼看世界”)【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徐继畲属于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故A、D项(属于资产阶级主张)、C项排除。徐继畲盛赞西方民主制度说明他对中国的君主制有一定的反思。故选B项。【答案】B5(2011年福建文综,41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5、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二 谭嗣同认为:“中国所以不可为者,由上权太重,民权尽失”;主张“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他称赞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常说,认为“法人之学问,冠绝地球,故能倡民主之义”。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和谭嗣同在中国宪政改革方面观点的异同。(7分)【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康有为、谭嗣同的民主

6、思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比较归纳能力。第(1)问考查康有为宪政思想内容和背景,内容根据材料一直接概括,背景结合19世纪末政治、经济、思想归纳。第(2)问考查康有为和谭嗣同宪政思想的比较分析。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知识逐点比较概括。【答案】(1)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宣扬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过会时机不成熟。(4分) 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4分)(2)同:倡导西方资产阶级民权思想。(3分) 异:康有为主张渐进改革;谭嗣同提出废君权、倡民权的激进主张。(4分)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201

7、1年浙江文综,17)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解答本题要注意隐性的时间信息“徐志摩24岁以前”即1920年以前,此时文学革命已经形成高潮,由此判断A项错误,徐志摩对“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 感兴趣说明他受到 “赛先生”(科学)、“德先生”(民主)的影

8、响。故选择B项。【答案】B2.(2011年天津卷,29)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新文化运动时期专门论述民主和科学的文章不多,但其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利用民主和科学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答案】A3.(2011年安徽文综,15)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

9、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这一评价( )A.代表了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认知水平 B.对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认识不足C.肯定了反对专制、追求民主的愿望 D.基本上不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与材料信息获取能力。题干观点认为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实现国家统一和推翻清政府,但对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却丝毫没有动摇,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故选A项。作者认识到中国思想启蒙方面的局限性。排除B项;题干观点基本上符合辛亥革命的历史事实。排除D项。【答案】A4(2011年上海历史,23

10、)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能力。题干信息强调号召青年人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可以判断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等知识分子发动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A、B、C项分别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思想主张。故选D项。 【答案】D5(2011年江苏历史,5)某思想家在20世纪初大声疾呼:“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而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不适世界之生存而归削灭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

11、归天然淘汰已耳!”从中可见,该思想家主张( ) A打破保守观念,为新文化营造空间 B剔除传统糟粕,重建儒家信仰 C宣扬改革理念,为康梁变法造声势 D遵循进化理论,任凭自然选择【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作者此段表述的主旨是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变革,否则就会被历史淘汰。“吾宁忍过去国粹之消亡”说明B项错误;20世纪初维新变法运动已经失败,C项错误;“不忍现在及将来之民族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说明D项错误。故选A项。【答案】A6(2011年海南卷,18)孙中山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此)诚思想界空前之大变动。推其原始,不过由于出版界之一二觉悟者从事提倡,遂至

12、舆论放大异彩,学潮弥漫全国”。孙中山此处所说的“觉悟者”应包括( ) A陈独秀 B梁启超 C章太炎 D严复【考点】新文化运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信息“思想界”“出版界”“学潮”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A项。【答案】A7(2011年浙江文综,22)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当时的

13、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有搞清楚A B C D【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应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组合类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中国工人阶级找到自己的领袖应该在1921年中共建立后,可排除;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可排除;从“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这一信息中可见是正确的。【答案】B8.(2011年北京卷,18)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在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一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C.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20世纪20年代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人们开始认为社会主义可以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所以出现材料中大部分受调查者赞成社会主义的现象,因此选C项。【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