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外科)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3547528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148 大小:74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5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外科)_第1页
第1页 / 共148页
5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外科)_第2页
第2页 / 共148页
5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外科)_第3页
第3页 / 共148页
资源描述:

《5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外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第一部分 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外科)(148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衡水市中医医院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服务手册内二(外科)第一部分 中医药服务功能第三章 临床科室建设 (外科)衡水市中医医院(总 本第5本 )3衡水市中医医院二甲评审资料汇编临床科室建设目 录外科简介13.1科室设置及命名23.1.1科室设置23.1.2科室命名2 3.1.3外科所获荣誉称号2 3.2科室建设与管理3 3.2.1外科 门诊、病房的设置、设施33.2.2科室管理4 3.2.2.1科室负责人简介43.2.2.2科室人员花名册53.2.3外科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6 3.2.4外科开展的中医药诊治工作73.2.5外科开展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病例讨论情况73.2.6外科三级医师的专科继续教

2、育情况8 3.2.6.1外科继续教育年度计划和总结8 3.3外科制定并实施本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183.3.1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实施情况、总结、评估、优化183.3.1.1 肠痈中医诊疗方案 (2010) 182010年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方案233.3.1.2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1)242011年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方案293.3.1.3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2)302012年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诊疗方案优化方案

3、363.3.1.4肠痈中医诊疗方案(2013)383.3.1.5腰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0)452010年腰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优化方案543.3.1.6腰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1)552011年腰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优化方案643.3.1.7腰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2)652012年腰痛症(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优化方案743.3.1.8腰痛症中医诊疗方案(2013)773.3.2医师掌握本专科诊疗方案873.3.3外科诊疗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873.3.4三年诊疗方案实施情况、总结、评估、优化88 3.3.4.1三年肠痈诊疗方案实施情况、总结、评

4、估、优化883.3.4.2三年腰痛诊疗方案实施情况、总结、评估、优化953.3.5外科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1033.4实施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1053.4.1外科优势病种中医临床路径管理1053.4.1.1外科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方案1053.4.1.2肠痈(急性阑尾炎)中医临床路径及表单1073.4.1.3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及表单1123.4.2医师掌握本专科常见病及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1213.4.3临床路径和诊疗方案在临床中得到应用1213.5中医病历及中药处方的书写1223.5.1中医病历入院记录四诊资

5、料122 3.5.2中医病历首次病程记录1223.5.3中医病历病程记录1223.5.4中医方药记录格式及书写1223.5.5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1223.6科室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执行情况1233.6.1辨证使用中成药情况1233.6.2门诊联合用药情况1233.6.3门诊中成药使用情况1233.7科室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临床及三基技能1243.8科室中医诊疗设备的配备及应用情况1253.8.1外科中医诊疗设备配置清单1273.8.2设备使用情况1283.9科室中医诊疗技术项目和中医综合治疗的开展情况1293.9.1开展中医医疗技术项目40种1293.9.1.1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开展中医医疗技

6、术项目清单1293.9.2采用非药物中医技术治疗人次占医院门诊总人次的比例10%1303.9.3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室的科室数不低于开设病房的临床科室总数的50%,门诊设立中医综合治疗区1303.9.3.1外科中医综合治疗室设置情况1303.10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制和使用及中药处方使用情况1313.10.1常年应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5种1313.10.1.1外科常用院内制剂清单1333.10.2门诊处方中中药处方使用情况1343.10.2.1 中药(饮片、中成药、医院制剂)处方占门诊处方中比例1343.10.2.2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1343.10.3中药饮片处方使用情况134附件13

7、5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135142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简介衡水市中医院外科成立于1983年,经过不断的发展,外科已逐步发展成为集普外、胸外、泌尿、骨伤为一体,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性科室。我科技术力量雄厚,主任中医师两名,研究生3名,本科学历5名。科室秉承中西医结合的原则治疗疾病开展了腹腔镜手术治疗胆石症及腹腔肿瘤,PLDD术微创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EVLT技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及前列腺增生症及泌尿系结石等各种微创手术。并开展了各类骨外、普外及胸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如食管癌、胃癌、膀胱癌、乳腺癌、甲状腺手术、骨折内固定术等手术。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脉管炎、糖尿病足、腰椎间盘突

8、出症等,均有极好的效果,科内研制的纯中药制剂生肌膏、拔毒膏、活血化瘀膏对于各种感染不愈合伤口及软组织损伤有独特疗效,外科自制中成药蠲痛舒筋胶囊对于各种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外伤后肿胀疼痛效果甚佳。咨询电话:0318-2685509 0318-26850113.1科室设置及命名3.1.1科室设置外科成立时间:1983年3.1.2科室命名: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简称外科3.1.3外科所获荣誉称号:无3.2 科室建设与管理3.2.1外科 门诊、病房的设置、设施外科门诊设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就诊流程便捷,能够保护患者隐私,格局和设施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外科病房设普通病房、观察室、治疗室、

9、抢救室等。并设置中医综合治疗室。 3.2.2科室管理 3.2.2.1科室负责人简介1、刘荣顺,外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学科带头人,1994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中医外科20年。曾于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手术操作技术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擅长中西医结合理论诊治疾病,菜用五联疗法治疗各种颈、肩、腰腿痛,如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腱鞘炎、骨质增生、急性软组织损伤及各种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效果奇特。成功开展各类外科大中型手术数千例。对于肝胆、胃肠、泌尿、周围血管病及腺体科疾病尤为擅长。工作开拓性强现

10、已独家引进静脉腔内激光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创伤小,术后不遗留疤痕,且恢复较快。2、护士长:王印岭,主管护师,从事护理工作12年。3、学术继承人:鲍希静,女,33岁,主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外科工作10年,师承于刘荣顺。3.2.2.2科室人员花名册衡水市中医医院2013年外科医生人员一览表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专业职称刘荣顺男1970.2本科中医副主任中医师沈志刚男1955.5中专中医主治中医师范长海男1982.6硕士中医中医师鲍希静女1981.2硕士中医中医师谢云港男1984.6本科临床见习期医师田凤亮男1985.3本科临床见习期医师刘宝新男1983.3本科临

11、床见习期医师李富满女1984.3硕士中医中医师中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100%3.2.3 科室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按照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要求,本科室应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8项,实际开展的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18项。衡水市中医医院中医特色服务项目一览表编号项 目操作人员1毫针针刺外科医师2艾灸外科护士3拔火罐外科护士4中药浴足外科护士5切开外科医师6引流外科医师7浸渍外科护士8三棱针针刺外科医师9敷药外科医师10熏洗外科护士11推拿外科医师12耳穴埋籽外科护士13刮痧外科护士14穴位提贴敷外科护士15蜡疗外科护士16TDP治疗外科护士17换药技术外科医师18电针疗法外科医师3.2.4外科开

12、展的中医药诊治工作5份归档病历 3.2.5外科开展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病例讨论情况 5份归档病历 3.2.6外科三级医师的专科继续教育情况 3.2.6.1外科继续教育年度计划和总结 2010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继续教育计划根据科室建设及指南相关要求,制定本科室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如下:1、全科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学术活动,了解相关学科临床知识,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2、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外出参加外科培训班、学术会议,掌握本专业学术最新进展,通过学习,规范科室诊疗行为,紧跟学术前沿,提高危重症、疑难病诊疗水平。3、安排主治医师参加省市级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了解外科发展方向,争取掌握一技之长

13、。4、一个月一次科内学习讲座,重点安排本科室住院医师培训常见病的诊疗标准,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能力,确保医疗质量。2010年1月2010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业务学习总结业务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医疗质量极为重要,也是由一名普通医生走向专家的关键所在。结合我科的实际情况,对科内医师进行了一系列培训。1、培养高尚医德及强化责任意识:医德观念模糊影响医生的进步及行业发展,即损害了卫生行业的形象,还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问题。没有责任心的医生不可能管好病人,技术水平也不会很高,容易引发医疗纠纷。我们在医生培训中强化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并结合

14、工作中所遇到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讨论,抓住典型,深入剖析,培养医师抵制非道德行为。2、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医患沟通:融洽的医患关系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而沟通障碍是导致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和医务人员信任度下降的重要因素,也是引发医疗纠纷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提倡“多做换位思考,真诚关心患者”。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动作可以换来病人高度的信任,比如查房时尊称病人,晚上查房时帮病人掖一下被角等。从细微之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对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3、参与临床研究,开拓科研思维:在医师全面素质训练中还增加了临床科研能力培训,要求培训人员在接受

15、培训期间参加科研论文写作,了解本学科的发展以及新知识、新技能,从中培养研究思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4、基础理论培训以集中授课为主,每月定期召开全体医师例会,并请高年资医师授课和临床实践培训。5、加强评估和考核:建立、实施质量评估及考核制度。评估、考核的目的是对临床医师参加培训的情况进行检验,同时也能发现培训中存在的不足,使之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 2010.12 2011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继续教育计划根据科室建设及指南相关要求,制定本科室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如下:1、中医外科医师接受外科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中医外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2、全科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学术活动,了解相

16、关学科临床知识,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3、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外出参加高级研修班或国家级会议班,力求掌握本专业学术最新进展,通过转化外出学习成果,规范科室诊疗行为,紧跟学术前沿,提高危重症、疑难病诊疗水平。4、安排一名主治医师进修学习,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了解外科发展方向,争取掌握一技之长。5、一个月一次科内学习讲座,重点安排本科室住院医师培训常见病的诊疗标准,外科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能力,确保医疗质量。 2011年1月2011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业务学习总结医师的培养与管理,是关系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大计,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现代

17、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一次性教育观念,已被基本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的继续医学教育观念所取代。今年我们的培训包括了医、教、研三个方面,重点集中于提高临床医疗质量和教学两方面:第一,临床方面。我科住院医师因长期分管具体病床,临床细节把握和经验水平低于高年资住院医师,且依赖性较强,临床决断力和团队能力较差。此培训目标是使医生提出自己的临床诊治意见,并参与临床决策,从而增强了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和临床决策能力。低年住院医师既需要收危重病人进行能力锻炼,但又不宜同时收多个重病人,以免增加出现差错的风险;在病房出现多个需抢救的重病人时也需充分

18、衡量病房承受的安全上限,知道优先收治哪一类病人,进行合理的轻重搭配,这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在收入急重症患者时,对患者疾病发展的大致趋势和可能预后要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这一能力不仅考验的是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综合判断力而且也是对其管理能力的充分锻炼,因为这简单的日常工作中包含着与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和患者及其家属等多方面的协调。第二,教学方面。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的根本。作为二级医院,我科的临床教学工作一直为各级领导着重强调。但由于当前医疗环境,使得住院医需要面对日常繁重的工作和时刻发生的医疗纠纷风险。在住院医师阶段更多的教学活动是以一带一,或一带二的形式为主,内容有很大的随意

19、性,除一些针对见、实习生问诊、查体和完成病历等临床基本功训练外,其它的教学很难谈到目的性和系统性。而在在培训工作中住院医生每周7天查房,节假日处理完病人后才能休息。临床医生的培养需要有适合的土壤,随着住院医师年资的升高,其自身也迫切需要除临床技能之外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从长远角度考虑,业务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为科室的发展打下基础,也为医院的长远发展做出了贡献。 外科 2012.12 2012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继续教育计划根据科室建设及指南相关要求,制定本科室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如下:1、全科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学术活动,了解相关学科临床知识,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创新能力。2、安排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外出参

20、加国家级学术会议,了解本专科学术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学术新进展,通过外出学习,紧跟学术前沿,规范科室诊疗行为,提高危重症、疑难病诊疗水平。3、安排一名主治医师进修学习,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方面的优势,了解外科发展方向,争取掌握一技之长。4、一个月一次科内学习讲座,重点安排本科室住院医师培训常见病的诊疗标准,外科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能力,确保医疗质量。5、进行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的培训。 外科 2012年1月 2012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业务学习总结2012年外科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医疗运行指标大幅度攀升,

21、特别是平均住院日、床位使用率、门急诊人次及业务收入等,与此相对应的医生的临床工作量明显增加,业务培训的难度加大。现将一年来业务培训总结如下:1、业务讲座情况:全年安排外科及相关专业知识业务讲座12次,其中主任进行讲座6次,重点安排外科的规范化治疗,肠痈、腰痛病中医诊疗方案。加强规范化培训,加强临床思维科研能力训练。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根据河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对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严格“三基”训练和临床考核,参加了本年度的考试,均通过考试。3、科室医生考勤情况对科室医生考勤情况予以登记,开展读书会、病例大讨论情况等。对科室医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通过培训我科医生的主动性较

22、前几年提高,开展的读书会和病例讨论已初具成效,当前,在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医学终生教育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是专科医师发展的必备阶段,是医学临床专家形成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医疗安全的有效手段,希望持久的坚持下去。 外科2012.122013年衡水市中医医院外科继续教育计划本科室年度继续教育计划如下:1、全科人员积极参加院内学术活动,了解相关学科临床知识,培养和提高临床思维创新能力。2、安排1名医师到北京东方院学习周围血管病,加强外科中医治疗,提高临床疗效。继续派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外出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了解本专科学术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学术

23、新进展,通过外出学习,紧跟学术前沿,规范科室诊疗行为,提高危重症、疑难病诊疗水平。3、安排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参加省、市级学术会议,掌握本学科学术动态,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外科方面的优势,了解外科发展方向,争取掌握一技之长。4、一个月一次科内学习讲座,重点培训住院医师常见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临床指南和基本技能,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能力,确保医疗质量。 外科 2013年1月继续教育学分统计表(2012)姓 名I类学分学分总分沈志刚101525刘荣顺121527鲍希静171532范长海101525田凤亮101929谢云港111930刘宝新1519343.3在国家中医药

24、管理局印发的诊疗方案基础上,制定并实施本科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年度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3.3.1外科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及优化3.3.1.1 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优化(2010年)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010年)一、概述: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

25、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相当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3)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 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余小时或转

26、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3)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4)腹膜刺激征 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5)病理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6)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

27、,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7)B超、CT影象学检查 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二)证候诊断1.气血瘀滞证: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伴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3.热毒炽盛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药综合治疗1.气血瘀滞证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方药:阑

28、尾化瘀汤加减。川楝子15g 元胡15g 丹皮15g 大黄10g 银花20g 桃仁10g 木香10g 枳壳10g 甘草6g2.瘀滞化热证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方药:阑尾清化汤加减。银花30g 蒲公英20g 冬瓜仁20g 大黄15g 丹皮10g 木香10g 川楝子10g 败酱草20g 生甘草10g3.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凉血 。方药:阑尾清解汤。银花30g 蒲公英20g 冬瓜仁20g 大黄10g 丹皮10g 木香10g 川楝子9g 败酱草30g 赤芍15g 桃仁15g 生甘草10g(二)针灸治疗体针:主穴:阑尾穴(双侧),配穴:高热痛甚加曲池、内庭,有包块者加天枢(双侧),恶心呕吐加

29、内关、中脘,腹胀不舒加大肠俞。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1日2次。(三)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均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适应征:(1)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及休克;(3)婴幼儿及老年人急性阑尾炎;(4)妊娠合并较重的阑尾炎;(5)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6)阑尾蛔虫症。(四)手术后治疗根据病情及术前已用药物,术后可选择三代头孢类(如头孢他定)+甲硝唑,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5天。四、护理常规1.常规护理:负责入介绍,入院评估,健康教育。2.心理护理:进行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忧虑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3.

30、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一)中医治疗难点: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部分患者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晚,病情恢复较慢。(二)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后辨证应用中药,对中药汤剂难以接受的患者,可给予选择应用中药灌肠、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针灸等治疗,也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

31、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二)评价方法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肠痈诊疗方案的优化(2010年)优化措施1、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吸收国内外治疗肠痈的有效经验,对手术后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因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我科对手术后的病人,辅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法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9g 当归9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

32、9g 丹参9g木香3g 白术9g 茯苓 9g 莱菔子 9g 败酱草10g2、对于肠痈的病人可以采取耳针治疗方法,以缓解病人的疼痛。3.3.1.2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优化(2011年)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011年)一、概述: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

33、阑尾周围脓肿。相当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3)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 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余小时或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

34、里急后重、腹胀等。(3)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4)腹膜刺激征 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5)病理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6)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7)B超、CT影象学检查 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二)证候诊

35、断1.气血瘀滞证: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伴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3.热毒炽盛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药综合治疗1.气血瘀滞证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川楝子15g 元胡15g 丹皮15g 大黄10g 银花20g 桃仁10g 木香10g 枳壳10g

36、 甘草6g2.瘀滞化热证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方药:阑尾清化汤加减。银花30g 蒲公英20g 冬瓜仁20g 大黄15g 丹皮10g 木香10g 川楝子10g 败酱草20g 生甘草10g3.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凉血 。方药:阑尾清解汤。银花30g 蒲公英20g 冬瓜仁20g 大黄10g 丹皮10g 木香10g 川楝子9g 败酱草30g 赤芍15g 桃仁15g 生甘草10g(二)特色疗法因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我科对手术后的病人,辅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法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方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9g 当归9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9g 丹参9g 木香

37、3g 白术9g 茯苓 9g 莱菔子 9g 败酱草10g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日至5日。(三)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阑尾穴(双侧),配穴:高热痛甚加曲池、内庭,有包块者加天枢(双侧),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不舒加大肠俞。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1日2次。2.耳针:阑尾穴、交感、神门、大肠等,每次选用2-3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1日2次,以缓解病人的疼痛。(四)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均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适应征:(1)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及休克;(3)婴幼儿及老年

38、人急性阑尾炎;(4)妊娠合并较重的阑尾炎;(5)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6)阑尾蛔虫症。(五)手术后治疗根据病情及术前已用药物,术后可选择三代头孢类(如头孢他定)+甲硝唑,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5天。四、护理常规1.常规护理:负责入介绍,入院评估,健康教育。2.心理护理:进行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忧虑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一)中医治疗难点: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及少数腹腔炎症重,脓液多的患者术后3月至1年内出现肠粘连症状。(二)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辩证

39、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后辨证应用中药,对中药汤剂难以接受的患者,可给予选择应用中药灌肠、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针灸等治疗,也可几种方法同时运用。对于术后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口服中药以防止术后粘连和肠梗阻。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二)评价方法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

40、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肠痈诊疗方案的优化(2011年)优化措施1、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若患者右下腹有包块,有腹膜刺激征,提示阑尾脓肿,这时对术后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口服中药以防止术后粘连和肠梗阻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则: 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方药:小茴香(炒)10g 干姜(炒)5g 延胡索5g 没药(研)10g 当归10g 川芎10g 官桂5g 赤芍10g 蒲黄10g 五灵脂(炒)10g 枳壳10g 红花10g 桃仁10g日一剂水煎服 分三次饭后30分钟后口服2、对疗效较好的证型进行处方筛选,制定中药协定处方,方

41、便服用。并进行临床、基础研究,优化方案。3、对肠痈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合并穿孔,手术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中药辨证口服、灌肠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疗程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3.3.1.3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优化(2012年)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012年) 一、概述: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急性

42、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相当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3)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 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余小时或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

43、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3)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4)腹膜刺激征 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5)病理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6)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

44、或膀胱靠近。(7)B超、CT影象学检查 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二)证候诊断1.气血瘀滞证: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伴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3.热毒炽盛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或有界限不清之包块,高热,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或黄厚腻,脉弦滑数,或洪大而数。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药综合治疗1.气血瘀滞证治法:行气祛瘀,清热解毒。方药:阑尾化瘀汤加减。川楝子15g 元胡

45、15g 丹皮15g 大黄10g 银花20g 桃仁10g 木香10g 枳壳10g 甘草6g2.瘀滞化热证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方药:阑尾清化汤加减。银花30g 蒲公英20g 冬瓜仁20g 大黄15g 丹皮10g 木香10g 川楝子10g 败酱草20g 生甘草10g3.热毒炽盛证治法:清热解毒,行气凉血 。方药:阑尾清解汤。银花30g 蒲公英20g 冬瓜仁20g 大黄10g 丹皮10g 木香10g 川楝子9g 败酱草30g 赤芍15g 桃仁15g 生甘草10g(二)特色疗法1.因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泄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我科对手术后的病人,辅以通腑泄热,利湿解毒法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胃肠功能。方

46、药:大承气汤加减。大黄9g 当归9g 枳实6g 厚朴6g 丹皮9g 丹参9g 木香3g 白术9g 茯苓 9g 莱菔子 9g 败酱草10g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日至5日2.加强临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若患者右下腹有包块,有腹膜刺激征,提示阑尾脓肿,这时对术后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口服中药以防止术后粘连和肠梗阻。代表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则: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方药:小茴香(炒)10g 干姜(炒)5g 延胡索5g 没药(研)10g 当归10g 川芎10g 官桂5g 赤芍10g 蒲黄10g 五灵脂(炒)10g 枳壳10g 红花10g 桃仁10g日一剂水煎服 分三次饭后30分钟后

47、口服(三)针灸治疗1.体针:主穴:阑尾穴(双侧),配穴:高热痛甚加曲池、内庭,有包块者加天枢(双侧),恶心呕吐加内关、中脘,腹胀不舒加大肠俞。均取泻法,每次留针0.5-1小时,每隔15分钟强刺激1次,1日2次。2.耳针:阑尾穴、交感、神门、大肠等,每次选用2-3穴,强刺激,留针30分钟,1日2次,以缓解病人的疼痛。(四)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一旦确诊,均应早期行阑尾切除术。适应征:(1)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急性坏疽性阑尾炎;(2)阑尾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及休克;(3)婴幼儿及老年人急性阑尾炎;(4)妊娠合并较重的阑尾炎;(5)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6)阑尾蛔虫症。(五)手术后治疗根据病

48、情及术前已用药物,术后可选择三代头孢类(如头孢他定)+甲硝唑,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3-5天。四、护理常规1.常规护理:负责入介绍,入院评估,健康教育。2.心理护理:进行疏导,解释,以消除患者忧虑恐惧,保持乐观的情绪。3.饮食护理: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五、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一)中医治疗难点:我科收治的肠痈患者病情多样,轻重不一,常合并有其它器官或系统疾病,部分病人证型相差明显;老年人或者体弱的病人术后恢复较差。(二)应对措施:加强中药辩证施治,提高中医辨证准确率。术后辨证应用中药,对中药汤剂难以接受的患者,可给予选择应用中药灌肠、中药配方颗粒以及针灸等治疗,也可几种方法同

49、时运用。对于老年人肠痈患者术后给予补气健脾,活血解毒中药治疗。六、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痊愈:腹胀、腹痛消失,进食无特殊不适。2.显效:腹胀、腹痛消失,食欲欠佳或腹胀腹痛明显缓解,进食无特殊不适。3.有效:腹胀、腹痛减轻,食欲改善。4.无效:腹胀、腹痛无明显减轻,食欲无明显改善。(二)评价方法肠痈主要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部分病人伴有恶心、呕吐、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症。临床疗效的评价方法主要以腹痛的程度、麦氏点压痛及反跳痛的程度为主要依据,食欲及腹胀程度为次要依据。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作为参考。肠痈诊疗方案的优化(2012年)优化措施1、加强临

50、床中医辨证施治水平,对老年或体弱的手术后病人进行中医辨证治疗,治法:以补气健脾,活血解毒为法。 方药:补气活血汤加减。白术12g 茯苓10g 党参10g 黄芪10g 炒卜子12g山药10g 麦冬10g 赤芍10g 焦三仙15g 银花10g 桃仁10g 厚朴9g 鸡内金12g 甘草10g术后待有肛门排气后,允许进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日至5日2、对疗效较好的证型进行处方筛选,制定中药协定处方,方便服用。并进行临床、基础研究,优化方案。3、对肠痈气滞血瘀证、瘀滞化热证、热毒炽盛证合并穿孔,手术治疗的同时,积极配合中药辨证口服、灌肠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疗程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51、。4、术后腹胀者,给予双侧足三里艾灸以促进胃肠蠕动。5、加强护理常规的优化。护理常规的优化1、临证护理(1)腹痛甚时遵医嘱耳穴压豆(交感、神门、阑尾穴)止痛。(2)腹痛或有包块时,应遵医嘱外敷中药膏。(3)手术后鼓励早期下床活动,遵医嘱予艾灸足三里以行气活血,通腹理气。2、饮食护理(1)瘀滞化热者,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2)热毒炽盛,呕吐频繁者,暂禁食。(3)恢复期可进食高蛋白、新鲜蔬菜及水果,忌食生冷之品。3、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多次温服,并观察腹痛是否减轻,体温是否下降。(2)服用通里攻下药时,应注意大便情况。泻下太过者应报告医师处理,并鼓励患者多饮水。4、并发症护理(1)肠粘连:术后

52、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2)切口感染:定时换药,严格无菌操作。 咳嗽时,指导患者双手交叉横按在伤口上,以免剧烈咳嗽时伤口撕裂而感染。(3)腹腔感染或脓肿:半坐卧位,脓肿处以双柏散外敷以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减轻疼痛。5、健康指导(1)慎起居,防感冒,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2)避免饮食不节及饮食后剧烈运动。(3)大便秘结者,日常行腹部按摩或番泻叶泡水代茶饮保持大便通畅。(4)保持良好情绪,避免七情内伤。3.3.1.4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肠痈(急性阑尾炎)的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一、概述: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

53、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多数病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而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则是该病重要的一个体征。急性阑尾炎一般分四种类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坏疽及穿孔性阑尾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相当于祖国医学“肠痈”范畴。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1)主要症状:转移性右下腹痛。(2)次要症状: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乏力、发热等。(3)体征:右下腹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4)实

54、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外科学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1)转移性右下腹痛 初起上腹或脐周痛,数小时或10余小时或转移到右下腹痛。70-80%的病人具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的特点。(2)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有的病人伴腹泻、里急后重、腹胀等。(3)全身症状 乏力、发热(达38度左右)、心率增快。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黄疸。(4)腹膜刺激征 腹痛转移至右下腹部后,右下腹有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多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右下腹包块,提示阑尾脓肿形成。(5)病理体征 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腰大肌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阳性、直肠指检示子宫直肠凹或膀胱直肠凹有触痛。(6)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尿检查一般正常,尿中少量红细胞提示阑尾与输尿管或膀胱靠近。(7)B超、CT影象学检查 可以发现肿大的阑尾或脓肿。(二)证候诊断1.气血瘀滞证:右下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不明显,伴脘腹胀闷,恶心嗳气,纳呆,大便秘结,小便清或黄;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2.瘀滞化热:右下腹痛加剧,有明显反跳痛及肌紧张,发热口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3.热毒炽盛证:腹痛剧烈,可遍及全腹,有弥漫性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