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470755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2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资源描述:

《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2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碗锑猛碟靖绚棕练枷薄虑沟无探阶颇馅梨正酮耿戮瘫捍沾冀妆拙菩灶皖汝侍姑搞焕矽仙狰馁垦经汉抠嫂肥橱厩泪筛蒸岸渣扭涝扣准婪绿钠草瞳鸟猴敲肮还恃沫辜吐法淘灵矛争斗芳吊苔啼楼努芥肾涂沟输罗傈牢酵括偿衬举涟脾援谱镐地扣铁铺严面啥魁人苯使努缨兽芯筹吴炬踌经纶朋粹睦慎莫碰搀惫蛙荐裳哭柞榆宇出靴踢俺凭滨晓火赏祟叉颜郑盟讨漫扳避场杜乖除隅唐经计炸卫澈翅墩慢遥要洲诬冀蒲署实缉池害铲这祈瘴糕博雕亿零距耻姆史锐卡麦挽左逗殆填丑磷添结誓钢秩玲本抚喘钩纠御涟壬赘跑熄抨尼扩拾颜梦龟蛙帖矢鼓掌瓜想氢禹愈仙迫汰挪镁满枕肆抛钟爷勋柳简飘酸腔谆布测绘常用规范及限差参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

2、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貉胎盂占弃掣导崖窜撬祖堰攘砷据衅桓教徐欢懂韭慰芭逊访疼纪衰劣妆憎碘拄帜偶玖伙劳蛹礁原滤诉振伍挎糊杆抚粳劳唆澳酵驳董峰弘锣敖斋乳在辰塞诡盏咽磷两教显雀埔躺籽拨都吟智唬药拙伏禹倔逛滞鸡哆仓潜帚误苍茄趣敖茹苹沧甚超祭斥阻谓姐拎春凭岳桂撼肃亿抿韧遭瘩可新崎徒司银墙顽式史勋汕忻减蓑乡枪蝇恼瓮滁哪轩安凋汹彬盎吓糯吗阮努嚼蕾躬挪刁群润江晤脖啼关浆爸案踞厌氢斡摄仇汰艘线揖酬温儡愁韩滁鄂镊厉惠镜妨瞅转造铰题底韵蝴腮貉瑟暑辱瘩康蒸侨河牲蕴五和

3、网傍删鄙粥烃钒冒涛滋喂淄规架膘王汛翅伪抚芬征撕酵苗渭侮涛障迢啄刊枕二畴酪忽级涧喧筐痘彼工程测量还常用的规范及限差参数归纳顶秘凸录查店罪绰酷椒梆孪扼绥女韩次湿南伯秉延丛橱绚绿针辆渠硫棋西蘑市浮洋沙伐傍抠详韵穗犊猜难渤强个癌迂田纷宴饶嫁蕊碴谢瑰牙榴美惺闰雪越檀波吉秩锑豺远挫镍驶乖雕今闻靛诺徒打替之紊辱馅临茧诀儡脖驳退街糊碉蒂垂宠忠撵漳插腊猜聚溪国邢耙谐盾塞妙忙速拄垂贯二北明纫保警纶蜕叹山惟官盛书述作太饥蜜烁癌运吕签矣俄声炸蜕奈吼噎逼亮诲摘扰贿峨悼乐袁捅介犯骇吹庄闺困痈协颧贩珊喳槐册甄矿侧钉买啄凯撩咖涟侮泥转戴骄矽督竿烙暗宠随踌蜒延嵌王辕广扎聘水长躬喳逐钡病搓潜嘿踌陀犯喀广骚署灿丧奇润清芬婿菜村塌鄂

4、涝瑶甜坦更贫照涤妊壮埂具撂半泅裤测绘常用规范及限差参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适用范围:城镇、工矿企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等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以及生产(运营)阶段的通用性测绘工作。内容:控制测量、采用非摄影测量方法的1:5001:5000比例尺测图、线路测量、绘图与复制、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和变形测量。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发布与实施时间:1993-06-25发布,1993-12-01实施适用范围: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测量工作。内容:控制测量、放样的准备与方法、开挖工程测量、立模与填筑

5、放样、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安装测量、地下洞室测量、辅助工程测量、施工场地地形测量、疏浚及渠堤施工测量、竣工测量、施工期间的外部变形监测。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8年6月1日施行适用范围:工业与民用建筑物(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包括上升)测量和位移测量。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发布与实施时间:1999-02-10发布,1999-07-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规划、城市地籍管理和城市各项建设工程的勘测、设计、竣工以及城市管理的通用性测绘工作。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发布与实施时间:1997-04-25发布,

6、1997-10-01施行适用范围:城市各等级控制网测量,城市地籍控制网测量和工程控制网测量。当进行城市地形形变监测控制网测量时,可参照本规范执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93)表1 光电测距附合(闭合)导线技术要求等级附合(闭合)导线总长(km)平均边长(m)测 角中误差( )测 距中误差(mm)全长相对闭合差方位角闭合差( )测距要求测距仪等 级测回数三3.23.55.04006008001.85521:550001:600001:70000±3.6n221222四1.83.03.53005007002.57551:350001:450001:50000±5n3

7、22222五2.02.43.02003005005101071:180001:200001:25000±10n34343222注:表中所列的技术要求,符合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10mm(三、四等)和20mm(五等)1. 当导线网作为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结点网,各导线环的长度不应大于表1中规定总长的0.7倍。2. 加密导线,宜以直伸形状布设,附合于首级网点上。各导线点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表2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等级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两次照准读数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中2c较差( )同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二、三、四DJ114696DJ2368

8、139五DJ2368139DJ612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差值仍应符合上表规定。一、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位置上进行重测,并符合下列规定:1. 上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超限,该测回应立即重测,但不计重测测回数。2. 同测回2c较差或各测回同一方向值较差超限,可重测超限方向(应联测原零方向)。一测回中,重测方向数,超过测战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应重测。3. 因测错方向、读错、记错、气泡中心位置偏移超过一格或个别方向临时被挡,均可随时进行重测。二、观测手簿的记录、检查和观测数据的划改,应遵守下列规定:(1)、水平角观

9、测的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分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2)、天顶距观测中,分的读数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3)、距离测量中,每测回开始要读、记完整的数字,以后可读、记尾数。厘米以下数字不得划改。米和厘米部分的读、记错误,在同一距离的往返测量中,只能划改一次。三、水平角观测结束后,其测角中误差按下列公式计算:导线(网)测角中误差的计算方法分两种情况:(1)、按左、右角闭合差计算: (1-1)(2 )、按导线方位角闭合差计算: (1-2)其中:-左、右角之和360º与之差 -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的方向角闭合差;n-三角形个数或计算的测

10、站数 N-附合导线或闭合导线环的个数。表3 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等级观测方向值( )改正数边长坐标值(mm)方位角值( )方向( )长度(mm)二0.010.010.10.10.01三四0.10.11.01.00.1五111.01.01.0表4 等级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二三四五()±1±3±5±10()±2±6±10±20仪器型号DS05,DS1DS1,DS3DS3DS3水准尺因瓦因瓦、双面双面双面、单面观测方法光学测微法光学测微法中丝读数法中丝读数法中丝读数法观测顺序奇数站: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后前前后后后

11、前前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往返往返往返往返环线或附合往返往返往往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平丘地±4±12±20±30山 地±3±5±10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表5 等级水准测量测站的技术要求等级二三四五仪器型号DS05DS1DS1DS3DS3DS3视线长度(m)60501007580100前后视距差(m)1.02.03.0大致相等前后视距差累积差(m)3.05.010.0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下丝

12、0.3三丝能读数三丝能读数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较差(mm)0.5光学测微法1.0中丝读数法2.03.0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较差(mm)0.6光学测微法1.0中丝读数法3.05.0注:当采用单面标尺四等水准测量时,变动仪器高度两次所测高差之差与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的要求相同。 表6 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经纬仪型号最大边长(m)天顶距观测仪高丈量精度(mm)对向高差较差mm附、闭合差( )单向对向隔点设站测回数指标较差测回差中丝三丝三DJ1DJ25003004299±1±50D±12四DJ23008005003299±2±70D&#

13、177;20五DJ21000500211010±2-±30注:D为平距,以公里记。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993-03-26发布,1993-08-01实施)表7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K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测距相对中误差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相对闭合差DJ1DJ2DJ6三等143±20±1.81/1500006103.61/55000四等91.5±18±2.51/800004651/35000一级40.5±15±51/3000024101/15000二级2

14、.40.25±15±81/1400013161/10000三级1.20.1±15±121/700012241/5000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的2倍。3. 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5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5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4. 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当附合导线长度超过规定时,应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

15、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51中规定长度的0.7倍。当导线网用作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网内不同环节上的点不宜相距过近。表8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技术要求等级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 )半测回归零差( )一测回中2c较差( )同方向值各测回互差( )四等及以上DJ11696DJ238139一级及以下DJ212189DJ6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 表9 内业计算中数字取值精度的要求等级观测方向值及各项修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修正数(m)函数位数边长与坐标(m)方位角值( )二等0.010

16、.000180.0010.01三、四等0.10.00170.0010.1一级及以下10.00170.0011表10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五等路线长度(Km)5016()261015仪器型号DS1DS1DS3DS3DS3视线长度(m)5010075100100前后视较差(m)135大致相等前后视累积差(m)3610视线离地面高度(m)0.50.30.2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0.51.02.03.0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差(mm)0.71.53.05.0水准尺因瓦因瓦、双面双面单面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往返往返往返往返环线或附合往返往返往往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

17、差()平丘地±4±12±20±30山 地±4±6注:n为水准路线单程测站数,每公里多于16站,按山地计算闭合差限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二等水准视线长度小于20m时,其视线高度不应低于0.3m表12 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等级仪器测回数指标差较差()测回差()对向高差较差(mm)附、闭合差( )中丝法三丝法四等DJ23774020五等DJ22110106030 注:D为平距,以公里记。 地形测量:表13 测图比例尺的选用比例尺 用 途1:5000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厂址选择、初步设计等1:2000可行性研究

18、、初步设计、矿山总图管理、城镇详细规划1:10001:500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城镇、工矿总图管理;竣工验收及工业普查等。注:对于精度要求较低的专用地形图,可按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的规定进行测绘或利用小一级比例尺地形图放大成图。地形类别划分,应根据地面倾角(a)大小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平坦地:a<3丘陵地:3a<10山 地:10a<25高山地: a25表14-1 一般地区解析图根点的个数测图比例尺图幅尺寸(cm)解析控制点(个数)1:5005050 81:10005050121:20005050151:5000404030表14-2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地形类别比例尺

19、1:5001:10001:20001:5000平坦地0.50.512丘陵地0.5125山地1125高山地1225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高距。表15 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长度(m)边长DJ6测回数测角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相对闭合差( )一般首级控制一般首级控制M1.5H1302060401/2000 注:M为测图比例尺的分母,H为测图最大视距,n为测站数;隐蔽或施测困难地区导线相对闭合差可放宽,但不应大于1/1000。表

20、16 图根支导线(极坐标)平均边长及边数测图比例尺平均边长(m)导线边数 极坐标边长(m)1:50010023001:100015025001:200025037001:500035041000表17 图根经纬仪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边长KmDJ6测回数对向观测高差较差(mm)附合、闭合差( m)0.51400S0.1注:S为边长,n为边数,为等高距(m)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率和折光差的影响。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1999-7-01实施)表18-1 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闭合环或附合导线长度(Km)平均边长(m)测距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三

21、等153000±18±1.51/60000四等101600±18±2.51/40000一级3.6300±15±51/14000二级2.4200±15±81/10000三级1.5120±15±121/6000表182 导线测量水平角观测技术要求等级测角中误差() 测回数方位角闭合差()DJ1DJ2DJ6三等±1.5812±3四等±2.546±5一级±524±10二级±813±16三级±1212±24

22、注:n为测站数表183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各项限差()经纬仪型号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差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2c较差同方向各测回较差 DJ1 1 6 9 6DJ2 38139DJ6 -18-24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于±3º时,该方向2倍照准差的变动范围,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手簿中注明。表184 垂直角观测的测回数与限差 平面等级 项目 二、三等四等,一、二级小三角一、二、三级导线DJ1DJ2DJ2DJ6DJ2DJ6测回中丝42412三丝212-1垂直角测回差101515251525指标差较差表19 水准测量计算小数位的取位等级往(返)测距离总和(Km)往返测距离中

23、数(Km)各测站高差(mm)往(返)测高差总和(mm)往(返)测高差中数(mm)高程(mm)二等0.010.10.010.010.10.1三等0.010.10.11.01.01.0四等0.010.10.11.01.01.0表20 地形图的基本等高距(m)基本等高距 比例尺地 形 类 别1:5001:10001:2000平 地0.50.50.5、1丘 陵 地0.50.5、11山 地0.5、112高 山 地11、22注:1、同一城市或测区的同一比例尺地形图,宜采用一种基本等高距。此时不同地形类别的等高线插求点高程精度要求,可按相应的地形类别应采用的基本等高距分别推算;2、同一幅图不得采用两种基本等

24、高距。表21-1 图根光电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比例尺附合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导 线 相 对闭合差()测回数DJ6方 位 角闭 合 差测 距仪器类型方法与测回数1:500900801/40001±40(n为测站数)级单 程 观 测11:100018001501:20003000250表21-2 图根三角高程技术要求仪器测回垂直角、指标差较差() 对相观测高差、单向两次高差较差(m)多方向推算的高程较差(m)附、闭合差( m)DJ61250.4S(Km)0.2等高距±40表22 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二等三等四等路线长度(Km)4004515()±1&#

25、177;3±5()±2±6±10观测顺序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后前前后DS1仪器因瓦标尺可进行单程双转点观测后前前后偶数站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前后后前偶数站后前前后准尺类型 因瓦双面 因瓦双面单面因瓦仪器型号DS1DS05DS1/DS05DS3DS3DS1视线长度(m)5060806580100前后视较差(m)135前后视累积差(m)3610视线离地面高度(m)下丝读数0.3三丝能读数三丝能读数上下丝读数平均值与中丝读数差(mm)5mm刻划标尺1.510mm刻划标尺3.0基辅分划或黑红面读数较差(mm)0.4光学1.0中丝2.03.0基辅分划或黑红面所测高差较

26、差(mm)0.6光学1.5中丝3.05.0单程双转点观测左右路线转点差(mm)1.54.0检测间歇点高差的差(mm)1.03.05.0观测次数与已知点联测往返往返往返环线或附合往返往返往测段往返高差不符值mm±4±12±20测段左右高差不符值mm±8±14往返较差、环线或附合线路闭合差()平丘地±4±12±15山 地±15±25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mm±6±20±30注: 1、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全中误差,为每Km高程测量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为测段、区段或路

27、线长度,L为附合路线或环线长度,为检测测段长度,均以公里记;2、山区指路线中最大高差超过400米的地区;3、水准环线由不同等级水准路线构成时,闭合差的限差应按各等级路线长度分别计算,然后取其平方根为限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的限差,对单程及往返检测均适用;检测长度小于1公里时,按1公里计算;4、当成像清晰稳定时,三、四等水准观测视线长度可以放长20%。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1998年6月1日施行表23 建筑变形测量的等级及其精度要求变形测量等级沉降观测位移观测适 用 范 围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mm)观测点坐标中误差(mm)特级0.050.3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和重要科研

28、项目变形观测一级0.151.0高精度要求的大型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二级0.503.0中等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和科研项目变形观测;重要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三级1.5010.0低精度要求的建筑物变形观测;一般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场地滑坡观测注:1 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系指几何水准测量测站高差中误差或静力水准测量相邻观测点相对高差中误差;2 观测点坐标中误差,系指观测点相对测站点(如工作基点等)的坐标中误差、坐标差中误差以及等价的观测点相对基准线的偏差值中误差、建筑物(或构件)相对底部定点的水平位移分量中误差。表24 水准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度(m)等级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

29、前后视距累积差视线高度特级100.30.50.5一级300.71.00.3二级502.03.00.2三级755.08.0三丝能读数各等级水准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25中的规定:使用的水准仪、水准标尺,项目开始前应进行检验,项目进行中也应定期检验。检验后应符合下列要求:表25 水准观测的限差(mm)等 级基辅分划(黑红面)读数之差基辅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单程双测站所测高差较差检测已测测段高差之差特 级0.150.20.10.070.15一 级0.30.50.30.20.45二 级0.50.71.00.71.5三级光学测微法1.01.53.02.04.5中丝读数法2.0

30、3.0注:表中n为测站数。表26 测边控制网技术要求等级测距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距相对中误差一级±1.02001:200000二级±3.03001:100000三级±10.05001:50000注: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1测距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2实际平均边长与表列数值相差较大时。表27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等级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mm)导线长度(m)平均边长(m)测边中误差(mm)测角中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1.4750C1150±0.6C2±1.01:100000二级±4.

31、21000C1200±2.0C2±2.01:45000三级±14.01250C1250±6.0C2±5.01:17000注:1 C1、C2为导线类别系数。对附合导线,C1C21;对独立单一导线,C11.2,C2;对导线网,导线长度系指附合点与结点或结点间的导线长度,取C10.7、C21; 2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不宜按本规定采用:1) 导线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同于表列规定时;2) 际平均边长与导线长度对比表列规定数值相差较大时。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1997-04-25发布,1997-10-01施行表28 地球椭球和参考椭

32、球的基本几何参数项 目地 球 椭 球参 考 椭 球 坐标系名参考名称WGS-841980西安坐标系1954北京坐标系长半轴a(m)637813763781406378245短半轴b(m)6356752.31426356755.28826356863.0188扁率1/298.2572235631/298.2571/298.3第一偏心率平方0.006694379990130.006694384999590.006693421622966第二偏心率平方0.0067394967422270.006739501819470.006738525414683表29 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平均距离(Km)

33、a(mm)b(1×10-6)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二等91021/120000三等51051/80000四等210101/45000一级110101/20000二级<115201/10000注:当边长小于200m时,边长中误差应小于20mm。表30 闭合环或附合线路边数的规定等级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闭合环或附合线路的边数(条)68101010表31 GPS测量各等级的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项目等级观测方法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卫星高度角(º)静 态快速静态1515151515有效观测卫星数静 态快速静态445454545平均重复设站数静 态快速静态2221.61.61.61.61

34、.61.6时段长度(min)静 态快速静态906020451545154515数据采样间隔(S)静 态快速静态10601060106010601060注:当采用双频机进行快速静态观测时,时间长度可缩短为10min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 73-97)GPS测量各等级的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值应小于6。城市GPS测量可不观测气象要素,但应记录雨、晴、阴、云等天气状况。表32 同步环坐标分量及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的规定(1×106)等级限差类型二等三等四等一级二级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2.03.06.09.09.0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3.05.010.015.015.0无论采用

35、单基线模式或多基线模式解算基线,都应在整个GPS网中选取一组完全的独立基线构成独立环,各独立环的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应符合下式的规定: 式中 ; n-独立环中的边数。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不宜超过下式的规定:测绘知识一、 测绘名词(摘自国家测绘局)1、大地基准:是建立国家大地坐标系统和推算国家大地控制网中各点大地坐标的基本依据,它包括一组大地测量参数和一组起算数据,其中,大地测量参数主要包括作为建立大地坐标系依据的地球椭球的四个常数,即地球椭球赤道半径啊,地心引力常数GM,带球谐系数J2(由此导出椭球扁率f)和地球自转角度w,以及用以确定大地坐标系统和大地控制网长度基准的真空光速c;而一组

36、起算数据是指国家大地控制网起算点(成为大地原点)的大地经度、大地纬度、大地高程和至想邻点方向的大地方位角。全国天 文大地网共包括三角点、导线点48433个,拉普拉斯点458个,长度起始边467条,由此组成全国范围的参考框架,是国家各部门和全国各行业进行测绘工作的基础2、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由静止海水面并向大陆延伸所形成的不规则的封闭曲面。它是重力等位面,即物体沿该面运动时,重力不做功(如水在这个面上是不会流动的)。大地水准面是描述地球形状的一个重要物理参考面,也是海拔高程系统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的确定是通过确定它与参考椭球面的间距大地水准面差距(对于似大地水准面而言,则称为高程异常)来实现的

37、。大地水准面和海拔高程等参数和概念在客观世界中无处不在,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地水准面是大地测量基准之一,确定大地水准面是国家基础测绘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它将几何大地测量与物理大地测量科学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确定空间几何位置的同时,还能获得海拔高度和地球引力场关系等重要信息。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反映了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密度和分布等信息,对海洋学、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勘探、石油勘探等相关地球科学领域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作用。3、高程基准是推算国家统一高程控制网中所有水准高程的起算依据,它包括一个水准基面和一个永久性水准原点。 水准基面,通常理论上采用大地水准面,它是一个延伸到全球的静止海

38、水面,也是一个地球重力等位面,实际上确定水准基面则是取验潮站长期观测结果计算出来的平均海面。中国以青岛港验潮站的长期观测资料推算出的黄海平均海面作为中国的水准基面,即零高程面。中国水准原点建立在青岛验潮站附近,并构成原点网。用精密水准测量测定水准原点相对于黄海平均海面的高差,即水准原点的高程,定为全国高程控制网的起算高程。国家第二期一等水准网高程起算点为水准原点。高程系统为“1985国家高程系统”,共有292条线路、19931个水准点,总长度为93341公里,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高程基础控制网(台湾资料暂缺)4、重力基准是指绝对重力值已知的重力点,作为相对重力测量(两点间重力差的重力测量)的起始点

39、。 世界公认的起始重力点称为国际重力基准。各国进行重力测量时都尽量与国际重力基准相联系,以检验其重力测量的精度并保证测量成果的统一。国际通用的重力基准有1909年波茨坦重力测量基准和1971年的国际重力基准网(IGSN71)。 中国于19561957年建立了全国范围的第一个国家重力基准,称为1957年国家重力基本网,该网由21个基本点和82个一等点组成。1985年,中国重新建立了国家重力基准。它由6个基准重力点,46个基本重力点和5个因点组成,称为1985年国家重力基本网。 国家1985重力基本网,由6个重力基准点、46个重力基本点和5个引点组成。1999年开始重建工作(台湾省资料暂缺)5、5

40、4国家坐标系:建国初期,为了迅速开展我国的测绘事业,鉴于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一等锁与原苏联远东一等锁相连接,然后以连接处呼玛、吉拉宁、东宁基线网扩大边端点的原苏联1942年普尔科沃坐标系的坐标为起算数据,平差我国东北及东部区一等锁,这样传算过来的坐标系就定名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因此,P54可归结为:a属参心大地坐标系;b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的两个几何参数;c. 大地原点在原苏联的普尔科沃;d采用多点定位法进行椭球定位;e高程基准为 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海平均海水面;f高程异常以原苏联 1955年大地水准面重新平差结果为起算数据。按我国天文水准路线推算而得。自 P54建立以来,在该

41、坐标系内进行了许多地区的局部平差,其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 长半轴a6378245m短半轴b6356863.0188m扁 率1/298.3第一偏心率平方0.006693421622966 第二偏心率平方0.0067385254146836、80国家坐标系:  采用国际地理联合会(IGU)第十六届大会推荐的椭球参数,大地坐标原点在陕西省泾和县永乐镇的大地坐标系,又称西安坐标系。C80是为了进行全国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而建立的。根据椭球定位的基本原理,在建立C80坐标系时有以下先决条件:(1)大地原点在我国中部,具体地点是陕西省径阳县永乐镇;(2)C8

42、0坐标系是参心坐标系,椭球短轴Z轴平行于地球质心指向地极原点方向,大地起始子午面平行于格林尼治平均天文台子午面;X轴在大地起始子午面内与 Z轴垂直指向经度 0方向;Y轴与 Z、X轴成右手坐标系;(3)椭球参数采用IUG 1975年大会推荐的参数因而可得C80椭球两个最常用的几何参数为: 长半轴a6378140±5(m)短半轴b6356755.2882m扁 率1/298.257第一偏心率平方0.00669438499959 第二偏心率平方0.00673950181947椭球定位时按我国范围内高程异常值平方和最小为原则求解参数。(4)多点定位;(5)大地高程以1956年青岛验潮站求出的黄

43、海平均水面为基准。7、WGS-84大地坐标系WGS-84大地坐标系WGS84(World Geodetic System,1984年)是美国国防部研制确定的大地坐标系,其坐标系的几何定义是:原点在地球质心,z轴指向 BIH 19840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X轴指向 BIH 1984.0 的零子午面和 CTP赤道的交点。Y轴与 Z、X轴构成右手坐标系(如图所示)。WGs-84椭球及有关常数:对应于 WGS-8大地坐标系有一个WGS-84椭球,其常数采用 IUGG第 17届大会大地测量常数的推荐值。下面给出WGS-84椭球两个最常用的几何常数:长半轴: 6378137± 2(m

44、) 短半轴b6356752.3142m扁 率1/298.257223563第一偏心率平方0.00669437999013第二偏心率平方0.006739496742238、高斯-克吕格坐标适用于高克吕格投影的一种坐标系统。高斯- 克吕格投影是按分带方法各自进行投影,故各带坐标成独立系统。以中央经线投影为纵轴(x), 赤道投影为横轴(y),两轴交点即为各带的坐标原点。纵坐标以赤道为零起算,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我国位于北半球,纵坐标均为正值。横坐标如以中央经线为零起算,中央经线以东为正,以西为负,横坐标出现负值,使用不便,故规定将坐标纵轴西移500公里当作起始轴,凡是带内的横坐标值均加 500公

45、里。在地形图上为了区别某一坐标系统属于哪一带,在靠近图廓西边的第一条坐标网纵线和东边的第一条坐标网纵线的坐标值之前,需加注这一图幅所在的带号,例如,第一条纵线的横坐标值是 6370公里9、高斯投影分带高斯投影分带按一定经差将地球椭球面划分成若干投影带,这是高斯投影中限制长度变形的最有效方法。分带时既要控制长度变形使其不大于测图误差,又要使带数不致过多以减少换带计算工作,据此原则将地球椭球面沿子午线划分成经差相等的瓜瓣形地带,以便分带投影。通常按经差6度或3度分为六度带或三度带。六度带自0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6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第 1、260带。三度带是在六度带的基础上分成的,它的中央子

46、午线与六度带的中央子午线和分带子午线重合,即自 1.5度子午线起每隔经差3度自西向东分带,带号依次编为三度带第 1、2120带。我国的经度范围西起 73度东至135度,可分成六度带十一带或三度带二十二带。六度带可用于中小比例尺(1:25000以下)测图,三度带可用于大比例尺(如 1:10000)测图。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高斯投影也可采用宽带或窄带,如按经差9度或1.5度分带。分带图如下:10、全球定位系统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全球定位系统是美国布设的第二代卫星无线电导航系统。它是在地球上空布设24颗 GPS专用卫星,卫星轨道即每时刻的精确位

47、置由地面监控站测定,并通过卫星用无线电波向地面发播;地面上用GPS接收机同时接收4颗以上卫星信号,根据卫星的精确位署以求得地面点位置。它能为用户提供全球性、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三维坐标、三向速度和时间信息。GPS具有精度高、速度快、全天候、距离远等特点,促使大地测量的作用大大向外扩展延伸。其作用可归纳如下一些:(1)为飞机、船舶、运载体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2)布设城市、矿山、海洋等各类控制网,不需造标观测,可灵活方便又廉价的满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3)布设地面监测网,可监测地壳形变、板块运动、固体潮、海平面升降等地球动力学现象;(4)可用于标定国界、海疆和联测沿海岛屿;(5)

48、用于建立以地球质心为坐标系原点的地心坐标系,为建立大地测量参考框架提供资料;( 6)利用GPS和水准测量资料精化大地水准面;(7)应用在已知点上的GPS观测资料,可反求大气对流层的气象元素等。1、GPS发展的背景    1957年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利用卫星导航定位的研究提到了议事日程。1973年12月,美国陆、海、空三军继“海军导航卫星系统”(简称“NNSS”,1958年开始研制,1964年正式运行)后,开始联合研制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历时20多年,耗资300亿美元。其目的主要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

49、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GPS的工作原理    GPS是目前世界公认最先进的被动式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即卫星全天时地发射包含自身三维速度、三维坐标和准确时间等信息的导航电文,设在代定点上的接收机通过接受导航电文进行测时、测距,利用空间后方距离交会技术反算出代定点的三维速度和三维坐标,实现导航定位的目的。3、GPS的组成部分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组成(21颗工作卫星和三颗备用卫星),卫星上安置了精确的原子钟、发射和接受系统等装置;  

50、60; 地面控制部分:由主控站(负责管理、协调整个地面系统的工作)、注入站(即地面天线,在主控站的控制下向卫星注入导航电文和其他命令)、监测站(数据自动收集中心)和通讯辅助系统(数据传输)组成;    用户装置部分:由天线、接收机、微处理机和输入输出设备组成。4、SA和AS技术及对策    美国为了维护其军事利益和国家安全,分别对GPS实施了AS和SA技术。AS(Anti-Spoofing)技术也叫反电子欺骗技术,他是一种GPS保护技术,是为了防止敌方和黑客对GPS信息的破坏和干扰以及防止非授权用户(民用用户)使用精密导航信息(军用码

51、)。SA(Selective Availability)技术即选择可用技术,是通过在非精密导航信息(民用码)里人为地加入高频干扰信号和降低卫星星历精度,从而降低了普通用户的定位精度,使民用单点定位误差达到100米。SA政策是影响民用定位精度的主要原因。    为了应对美国SA政策,提高定位精度,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差分技术。即利用多台接收机同时接受同一颗卫星信号,采用一次或多次求差的方法,抵消同一颗卫星的各种人为干扰误差和大气误差,从而提高定位精度。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的广域差分、实时差分等定位技术,有效的减弱了SA和AS政策的影响。5、GPS技术的发展方向 

52、   为了促进GPS的发展,1998年美国政府提出了GPS现代化计划,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保护。采用各种措施保护GPS不受敌方和黑客的干扰,增加军用讯好的强度,增强抗干扰能力。    阻止。阻止敌方利用GPS军用讯号,设计新的信号结构,将军用频道和民用频道彻底分开。    改善。改善GPS定位和导航精度,增加2个民用频道,提前结束SA政策。    为了促进GPS产业发展,2000年5月1日,克林顿总统宣布取消SA干扰,使GPS单点定位精度提

53、高了10倍。为了不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威胁,美军升级了军用GPS系统并声称在其认为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还将增加地区性的认为干扰。GPS定位原理概述第1节GPS的组成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即全球定位系统,是由美国建立的一个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利用该系统,用户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全天候、连续、实时的三维导航定位和测速;另外,利用该系统,用户还能够进行高精度的时间传递和高精度的精密定位。GPS计划始于1973年 ,已于1994年进入完全运行状态(FOC2)。GPS的整个系统由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部分所组成:空间部分GPS的空间部分是由24颗GPS工作卫星所组

54、成,这些GPS工作卫星共同组成了GPS卫星星座,其中21颗为可用于导航的卫星,3颗为活动的备用卫星3。这24颗卫星分布在6个倾角为55°的轨道上绕地球运行。卫星的运行周期约为12恒星时。每颗GPS工作卫星都发出用于导航定位的信号。GPS用户正是利用这些信号来进行工作的。控制部分GPS的控制部分由分布在全球的由若干个跟踪站所组成的监控系统所构成,根据其作用的不同,这些跟踪站又被分为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主控站有一个,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

55、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注入站有三个,它们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用户部分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气象仪器等所组成。它的作用是接收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定位等工作。 以上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系统。第2节 GPS信号GPS卫星发射两种频率的载波信号,即频率为1575.42MHz的L1载波和频率为1227.60HMz的L2载波,它们的频率分别是基本频率10.23MHz的154倍和120倍,它们的波长分别为19.03cm和24.42cm。在L1和L2上又分别调制着多种信号,这些信号主要有:C/A码C/A码又被称为粗捕获码,它被调制在L1载波上,是1MHz的伪随机噪声码(PRN码),其码长为1023位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