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43438331 上传时间:2021-12-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69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资源描述:

《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应用效果。方法506例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病理诊断440例为良性肿瘤患者,其余66例为恶性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检查结束后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照,分析放射诊断的鉴别结果。结果经过放射诊断506例患者,450例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56例为恶性肿瘤,放射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02%;在恶性肿瘤中有10例被误诊为良性肿瘤。在肝血管良性肿瘤的诊断中,放射诊断敏感性为100.00%。结论放射诊断对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鉴别价值,能尽早发现患者的病变组织,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2、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关键词】放射诊断;肝血管良恶性肿瘤;鉴别效果2021肝血管肿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患病早期病症缺乏显著性,具有隐匿、病症不具备特异性的特点,通常只有在手术过程中或经B超检查才能被发现,患者患病后主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隐痛、食欲不佳、嗳气、肝区不适等1-3。临床分析显示【4】,肝血管良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年轻化趋势,其可能与饮食结构改变、环境因素、老龄化等因素有关,但尚不完全肯定肝血管肿瘤的发病机制及原因。肝血管肿瘤作为肝脏疾病,应尽早发现、诊断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进行治疗,假设患者未能及时发现并诊断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开展成肝癌,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平安5,6。

3、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放射诊断技术也有所提高,在临床各项疾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肝脏疾病也不例外。本文针对放射诊断在肝血管良恶性肿瘤中的鉴别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2021年12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本院收治的506例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95例,女211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48.74±14.50岁;病因:269例为肝炎,167例为肝硬化,70例为其他病因;肿瘤直径范围0.812.5cm, 平均直径6.4±3.9cm;病灶深度范围2.410.7cm,平均病灶深度5.8±3.9cm。患者经病理确认44

4、0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66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28例,混合型肝癌9例。纳入标准:患者均表现为肝区不适、消瘦等病症;所有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血管肿瘤;患者自愿参加本次实验。排除标准:血液疾病患者;肝部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合并心、肾功能衰竭患者;患有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碍患者。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放射技术进行诊断,所选仪器为美国GE公司生产,型号为DiscoveryLS,层厚为4.25mm,CT为GEdiscoveryCT590RT,造影剂为碘克沙醇【7】。检查前

5、叮嘱患者要空腹,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在其平静的状态下注射造影剂,即:在患者手背注射碘克沙醇,速度应控制在5.5MBq/kg,注射完成后指导患者静卧1h,排尿前方可实施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显像8。患者保持仰卧位,从头部开始,至股骨中上段,使用计算机激光线定位系统实施静态断层扫描,全程采集8个床位左右,扫描参数为:电流:150mA,电压140kV,层厚5mm,螺距为0.8。扫描过程中患者切忌呼吸急促,必须保持平稳呼吸,这种状态下扫描出的图像才能更好的与PET匹配,选择感兴趣区技术,利用计算机进行重建及帧对帧图像对位融合显示。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原发灶,腔静脉、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等;

6、对患者肿瘤良恶性鉴别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包含误诊情况。选择2位或以上放射科具有资深经验的医师共同确诊,比照放射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结果,再由计算机计算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准确率。2结果经过放射诊断,506例患者中450例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31例,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56例为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18例,混合型肝癌9例。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患者经病理确认440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66

7、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28例,混合型肝癌9例。有10例肝血管恶性肿瘤被误诊为良性肿瘤肝细胞型肝癌被误诊为肝血管瘤,放射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02%。在肝血管良性肿瘤的诊断中,放射诊断敏感性为100.00%。见表1。3讨论肝脏是人体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肝脏具有排毒功能,也是肿瘤发生率极高的脏器,在我国,肝血管肿瘤有着极高的发病率,且逐年呈现年轻化趋势9。肝血管瘤多为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指的是肿瘤发生在肝细胞或肝内胆管上,发病不受年龄限制,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女性多于男性,但患病早期无显著性临床病症,因此增加了初期诊断难度,一般在临

8、床确诊时病情已开展至肿瘤晚期,对治疗效果及康复效果均造成了严重影响。临床尚未对肝血管肿瘤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作出明确阐述,通常认为其与肝硬化、肝炎、饮酒、遗传等因素有关,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临床诊断。大多数肝血管肿瘤患者无病症,少局部患者可能因为肿瘤增大而出现肝区不适病症。如肿瘤继续增大,或者位于肝包膜下那么有大出血的可能,危及到患者生命平安,因此对于肝血管肿瘤应坚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那么10。肿瘤可能位于肝脏的任何位置,包膜那么是其易发位置,90%以上为单发,其余为多发性,肿瘤直径一般肝血管肿瘤病症体征11,12:小病变的肝血管肿瘤一般无病症,经体检超声发现,较大的病变那么可能导致患者上腹不适或触

9、及包块,如有巨大血管瘤那么会使肝脏体积增大。临床表现:当肿瘤直径相关报告指出13,多数肝血管肿瘤患者伴随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传统检查通过活检方法确诊肝血管肿瘤及鉴别肿瘤的良恶性,这种方法通过负压肝穿刺,从患者肝脏细胞中抽取局部肝组织,通过医用显微镜观察肝血管的病情变化情况,然而由于标本体积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属于盲目性检测方法,因此无法推广普及。此外,肝活检还容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对机体的创伤也较大,在采用B超、CT、磁共振成像MRI等造影学技术诊断时尽管存在一定的优势及自身特点,也存在不可防止的局限性,鉴别效果不理想。社会科学的进步带动了医学技术的开展与创新,医疗技术不断提高,临床逐渐应用P

10、ET/CT放射技术替代肝活检技术,即:功能放射代谢显像技术,利用放射技术对肝血管肿瘤患者进行诊断并鉴别其肿瘤良恶性,确诊率得到显著提高,该技术能够以分子水平为媒介,将病灶和机体组织细胞增殖、功能、血流、代谢、受体分布等情况显示出来,不仅充分反映出病灶组织的受体分布情况,也充分显示病灶组织内的血流情况。此外,PET功能代谢影像技术有效的融合了CT解剖形态影像技术14,实现对肿瘤良恶性的鉴别,更好的预防复发和转移,能够更好的找到肿瘤的原发灶,提高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PET/CT放射技术选择碘克沙醇为造影剂,将其作为显像试剂实施诊断,与多项生物学特征有着密切联系,例如:病理分級、分化程度、增殖情况

11、、肿瘤代谢等,对患者实施诊断时能够提取和肿瘤代谢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情况,明确肿瘤的增殖及分化情况,掌握肿瘤的分化程度,进而做好肿瘤病理分级,同时进行生物学特征判断,因此能显著提高诊断率15。肝脏属于双血供器官,当血流分布发生改变时对其实施放射诊断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肿瘤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临床研究显示,海绵状血管瘤为肝血管良性肿瘤中的常见类型,根底病因为激素刺激或先天发育异常,腹部出现包块,当血管瘤直径5cm时患者会出现胃肠道病症、压迫症、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等,无特异性表现,经CT检查显示,肝实质内境界清晰的类圆形或圆形低密度病灶,也可见不规那么形16。而肝血管恶性肿瘤多见于胆道、胃、胰腺、卵巢等部

12、位的转移,发病机制与环境、家族史、饮食及病毒感染有关,恶性肿瘤患者以消瘦、乏力、肝区疼痛、腹胀为临床病症。大量研究指出,使用甲胎蛋白影像检查能够提高肝血管肿瘤的检出率,可有效排除活动性肝病或妊娠。对肝血管恶性肿瘤患者实施CT诊断,分辨率高,对于微小病灶也可检出,诊断时需考虑患者临床病症、表现、诱发因素等。一般情况下,在放射诊断前为患者注射造影剂时患者需静卧,待排空膀胱后再进行检查,同时告知患者检查过程中保持呼吸顺畅,心情平静的重要性。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放射诊断,本组506例患者,450例诊断为肝血管良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3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 

13、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56例为恶性肿瘤,主要包括: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18例,混合型肝癌9例。而病理学诊断结果为:患者经病理确认440例为肝血管良性肿瘤血管内皮瘤2例,肝血管瘤32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58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59例,66例为肝血管恶性肿瘤血管瘤样转移瘤5例,胆管型肝细胞癌24例,肝细胞型肝癌28例,混合型肝癌9例。有10例肝血管恶性肿瘤被误诊为良性肿瘤肝细胞型肝癌被误诊为肝血管瘤,放射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8.02%。在肝血管良性肿瘤的诊断中,放射诊断敏感性为100.00%。综上所述,放射诊断能够准确的鉴定肝血管肿瘤的良恶性情况,误诊率较

14、低,具有临床价值。参考文献【1】阿丽亚·艾那么孜,赛福丁·柯尤木,王禄伟,等.多b值DWI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研究.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1,2512:860-863,869.【2】宿贝贝,赵云,王华明.DWI技术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中的应用价值.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1,3011:1327-1328.【3】王猛.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21,1951:181-182.【4】陆伦,郑魏,潘兴朋,等.肝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CT和MRI诊断.放射学实践,2021,339:907-912.【5】张妍.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

15、放射诊断鉴别效果分析.影像技术,2021,304:46-47.【6】王红昆.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0:188-189.【7】陈建明,蓝文新.转移性恶性肿瘤下肝血管CTA的影响表现特征分析.现代医用影像学,2021,272:446-448.8贾中芝,赵添,王斯妮,等.钇-90微球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术前肝血管评估钇-90微球放射栓塞系列回忆三.介入放射学杂志,2021,2612:1151-1159.9陈儒斌,刘志兵.肝血管良恶性肿瘤放射诊断鉴别效果评价.影像技术,2021,293:57-58,52.10谭小龙.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中

16、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430:192.11黄刚.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放射诊断鉴别效果分析.大家健康学术版,2021,917:53-54.12童宇,施小平.采用放射诊断鉴别肝血管良恶性肿瘤的效果.中国医药科学,2021,411:174-176.13白假设冰,郭启勇,石喻,等.MR弥散加权成像在延迟期强化的肝脏恶性肿瘤与肝血管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21,225:316-320.14冀建峰.超声弹性成像对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第二军医大学,2021.15张拾命.超声造影对肝脏肿瘤病变的诊断及评估肝脏恶性肿瘤造影模式与其血管生成的关系.华中科技大学,2021.16佟凌霞.肝肿瘤实时灰阶超声造影与血管生成的相关性研究.吉林大学,2021.2021-03-12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