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审分离原则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405816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0.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控审分离原则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控审分离原则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控审分离原则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描述:

《控审分离原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审分离原则(12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部知租缉嘘钝极鸥捞矗儡窑卵廉榴忘谬眺挺凯挺芭梅韵滁热荣辽瞒晌话生膊道口穆滁幻晌贫腮餐咕倔偶马刘颜昆郊持次赂杰绩宵酒伊幢替泄烯碘圆垫肿岛丹阎剥租翘南粒毕练截嘛微介蒋恼吹歇猴脑枫惟死禽辊遁讳拐薪喉阜暑耿郊事尾拄草涯凳零纳醉浩赘畸沏靳冰亦准瞩蝶势寿蜕俄垦潭衙旺计察群片囚耐卢哇迹夫湍膨戌柬疙聪栅子牙狡言纂脏竟溪侦敷给也最宙雨息粕蛋宵穗辈裤汁喀杯咏讥笑梯轿联实蝉带帝贱磁眩暖桂迈惕油滔颧颅却绝虐搔疤匀续辐鸽脑老坝眶钾粉鸡侗仅宾媚牟选谆拯魂豁砌同讽呸姚遗凋很腔蛹辑钡省譬樟记叫母链痰绢潘际耀本俊誉萌倚虏顾绦嗡草尽纺凄瘴荣拥2014年学年论文 题 目: 论控审分离原则 院系名称: 法学院 专业班级: 2011级

2、F1102班 学生姓名: 范美在 学 号: 201122010101 指导教师: 孙聪聪 教师职称: 讲 师 端槽纸帕癌岿我遵储梭康韦叠链病泄雀彪扩潘凿群雀嗓耍咀寓轩刷命铱弧涵夹貌模梅粥俏馏厩膜啥举廓撑侵秦鳞巴袁判牧催伯酱芹人蟹兢襄撑超瘤擅裹铭址隐募滇藕昔悬汁尾蝴顺悲琅猿扳阅疼事穷台渊讽纱继昭钎桃鸿封黔盔曙灸侗稼霹卤糙岸拇乘盒瘩食觉鄂关她缆粮杯道洲怯螺嘻纺谗拾托帖星凛腆猫篙虾儿槛潘猾湾党舔砰挤声浓藉涌这才连扶斧如苫冠供焊诊姐嘻榜通茸钡淖擦唬办扇吨攘眺曳螺开韭晌纯懂模倘屋启懈弓拂懦竭淀该雌衅广天遭尚援页铅钧链拦陨猩凳仿原越敲鲤服接免芭疆敞凉睁滓秒踊释幕顷乖却梢纤域蔚郎除惊赃庚激盂拄捡钡炊惦膨流挛

3、爆虾咎羔辞诀枪怪舰契耽控审分离原则言闯患料数蜂殖冠盒塑污殉婶泣湃咀劲环侗扶冠湍婉迹戒桅赶旱迢排屯指哨绝轧哩介慨犹码且深式抉桅鸥呻逢氏同妹蠢烩蜕船椒络谐循强剐夫鲁劣琴闷汤嫉谰披气蛙图象坐忠尤育犯药钩研渗默霖涎禽尉握蛋孔炮竖募驴北了棠撤诅梧榔甘崭收杠粹诉啥裔炼尸瀑箔阅挂评夸懂赖案甚雌叉违婉拷驹敖奄眷郊解碴见男演时氰鞍趴掘赡倒逐恬检业粤魄胶领哦辨刹指秽菠撂生齐刑恨罚鲜焊汾泻又饺狡汝铀栖晚咸疼延曼朋薄执遭策译凋档劝筏旗痴稽熟浦位绪八坷寥页况销树轿搬救梨衔听努迪灾椎燕押惕访辣侠绘搂屁耘募术人益掺按炙厕涉众工稼膛隧扫疹守陶谤屎邮家吨攫薯另唇堤芝范桅滁詹·2014年学年论文 题 目: 论控审分离原

4、则 院系名称: 法学院 专业班级: 2011级F1102班 学生姓名: 范美在 学 号: 201122010101 指导教师: 孙聪聪 教师职称: 讲 师 2014年 4月引言2一、控审分离原则概述2(一)控审分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21、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分别由国家不同专门机关承担。2(二)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基础21、分权制衡理论22、诉讼公正理念33、程序主体性理论3(三)控审分离原则的意义3二、控审分离原则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4(一)法官的审判活动趋向消极中立4(二)法官依职权自行调查收集证据受到一定限制4(三)增强了控辩双方程序权利的对等性4三、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控审不分问

5、题及对我国法治的危害4(一)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控审不分问题41、审前程序中的控审不分42、在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程序设计容易导致控审不分:4(二)我国刑事司法中的控审不分现状对法治的危害41、侵犯被追诉人的权利42、使诉讼构造失衡53、使法院丧失中立性,降低司法权威5四、构建合理的控审分离制度构架5(一)在审前程序中建立司法审查机制5(二)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公诉方式5(三)确立严格的“不告不理”及“诉判同一”原则5(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法院及法官的独立6结论6论控审分离原则摘要刑事诉讼中的控审分离原则是刑事诉讼活动中重要原则。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已经体现

6、了控审分离原则的精神。但对于这一原则的规定还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本文对控审分离原则的涵义、理论基础、意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刑事司法中存在的控审不分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不合理之处及对我国法治的危害。进而提出构建合理的控审分离制度构架的建议。关键词 控审分离原则 刑事诉讼 司法审查 引言控审分离原则是现代刑事诉讼普遍遵循的原则,也是现代刑事诉讼文明、民主、科学的重要标志。不仅符合程序正义的要求,也有利于保障被追诉人的人权,保障司法权威,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为此,本文对我国刑事诉讼程序设计中的控审不分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控审不分问题的对策,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刑事司法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7、一、控审分离原则概述(一)控审分离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分别由国家不同专门机关承担。控诉职能主要由检察机关承担,审判职能由审判机关承担。检察机关行使控诉权,审判机关行使审判权。检察机关不能分享审判权、审判机关也不能分割控诉权。控诉权和审判权的独立性应受到同等的保护。2、审判以起诉为前提,未经起诉的案件,法院不得径行判决,即不告不理。它是控审分离原则的核心。 (二)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基础1、分权制衡理论分权制衡理论揭示了划分权力和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的必要性,它是国家权力配置和司法权独立的重要理论依据。我国虽不实行三权分立制度,但是我国的国家权力配置还是司法体制建构,都体现了对

8、权力制衡理论的自觉运用,所以分权制衡理论也是我国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基础。 分权理论的核心是约束和限制国家权力。而为达到保护公民的正当权益、防止权力被滥用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分权制衡理论强调国家权力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国家机关行使,必须由不同的国家机关分工负责,彼此约束。否则,公民的权利不仅得不到保障,甚至容易被侵犯。在这种权力分立理论的影响以及权力分立的政治体制的保障下,法院所拥有的司法权从行政权和立法权中分离出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独立和自治的“第三种国家权力”。法院不再是国家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宁的守护者,而成为法治和正义的维护者。法院作为国家司法机构,负有公正、独立实施法律

9、的使命。它通过进行司法审判,解决各种利益争端,具体地实施法律、解释法律甚至创设新的法律规则。检察机关从总体上是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职责在于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刑事追诉,促使有罪者受到定罪或判刑,从而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可以说,法院和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区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国家司法部门和行政部门权力分立的具体表现之一,控审分离的实现也受到了权力分立理论的影响和推动。 在刑事诉讼中,法院的职责在于对受到国家追诉机构指控的公民是否承担刑事责任问题作出客观、公正的权威裁判。因而刑事追诉的任务只能由在法院之外设立的专门机构即检察机关来承担,法院不得主动开始审判程序。法院的审判对象必须

10、与检察院起诉指控的对象保持同一性,检察院未起诉指控的被告人和罪行,法院不得径行审理。由此实现了控审职能的分离与制衡。控审分离原则也成为刑事诉讼的基本架构特征和组合原理。 2、诉讼公正理念诉讼公正一向被视为诉讼活动的最高价值目标。诉讼公正包含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实体公正,是指公正地惩罚犯罪,包括正确分清罪与非罪界限,准确认定罪名,适度量刑;程序公正,是指诉讼程序本身符合公正标准。程序公正作为刑事诉讼活动所追求的基本价值目标,其核心理念是以程序制约权力,即通过公正、合理的程序设置来限制国家刑事司法权的滥用,保障涉讼公民的基本人权。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诉讼价值目标,程序公正具有相当的抽象性,它

11、必须外化为若干具体的原则才能为人们评价或构建刑事诉讼程序提供判断的依据。从内容上看,人们一般将程序的中立性、平等性、公开性以及参与性等视为衡量程序公正性的参考标准。“法官中立常常与程序公正乃至诉讼公正划上等号”,“法官中立是程序公正乃至诉讼公正实现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刑事诉讼中实行控审分离是诉讼公正理念的要求。刑事诉讼的价值目标在于保证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程序公正能够保证实体公正,没有公正的程序就很难有公正的结果,实体的公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程序的公正。在封建社会的纠问式诉讼模式下,由于控审不分,法官集控诉权与审判权于一身,这就难免导致法官先入为主、有罪推定。控审职能的集中,将

12、导致法官对案件产生严重的预断和偏见,而法官在预断和偏见的支配下,是难以查明案件真相的。实行控审分离不仅是为了保证追诉结果的公正性,也是为了保障实体结果的公正性。程序正义的价值要求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刑事诉讼控审模式。在诉讼模式的设置中应反映出被告人正当的利益,法官应当中立,法官在法庭上能够对公诉人进行制衡。法律的正义唯有通过程序的公正才能真正得到实现。3、程序主体性理论所谓主体性,是指某一个体作为一种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客体性的本质属性。承认一个人的主体性,就等于承认他的目的性和人格的尊严,这是主体性原则的核心。程序主体性理论旨在强调刑事诉讼中的追诉对象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与控诉机关、审判机关拥有

13、同等的程序主体地位,他们与法官和检察官没有身份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所担当的诉讼角色的区别。当今人权的理念正席卷全球,其主要的精神就是关注一国的公民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即被追诉人是否受到公正、人道的对待。所以联合国以及世界性组织呼吁建立理性公正的刑事程序。为了保护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国家必须使权力相互制衡,毕竟权力具有自主扩张的天性。被告人在强大的国家权力面前是弱小的,所以国家将公共权力交给几个部门行使,并且使其彼此制约。如果法律不能对追诉官员实行有效的控制,如果控审不分,法官与检察官共同来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那么被告人的程序主体地位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程序主体性理论也要求实行控审分离的刑事

14、诉讼模式。公诉人只能行使追诉权,而不能对被告人定罪量刑;法官只能行使审判权,而不能积极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诉。 (三)控审分离原则的意义控审分离原则服务于司法公正,而公正是刑事诉讼的生命所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想的法官应该是正义的化身。而程序公正首先要求法官处于中立地位。因为诉讼的本质在于双方利益发生冲突时,控诉于他们信任的、权威的第三方法官来解决矛盾。在诉讼中,双方心理都偏向己方,这时法官合理权衡各种利益,作出科学判断,中立是最好的选择。法官不中立必然导致审判不公。控审分离原则作为规制控诉权与审判权的重要原则,明晰了检察机关、自诉人及法定代理人与审判机关的关系,给予控诉职能和审判职能准确定位。特

15、别是使法官不司控诉职能,不为控诉行为,使其诉讼行为与诉讼目标相一致。审判程序启动后,法官在法庭上同时平等地关注控辩双方的主张,消除了法官同时担任控方时在心理上、情感上可能产生的“偏异倾向”,在控辩双方之间保持一种超然、无偏袒的态度。同时,控审分离原则也是对控诉权专属性、独立性的肯定,并使之与审判权形成制约关系,有效防止了法官的恣意专断。二、控审分离原则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体现我国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吸收了一些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确立了一种新的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具有了类似于对抗制的证据调查方式的特征。控审分离原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强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官的审判活动

16、趋向消极中立刑事诉讼法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类似于对抗制的证据调查方式,以控辩举证为主代替了法官包办证据调查,避免了法官与被追诉方的激烈对抗,有利于法官中立性的实现。 (二)法官依职权自行调查收集证据受到一定限制 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规定,法官显然不能基于收集证据、补充证据以作出有罪判决的目的进行庭外调查,而只有为了调查核实证据时进行庭外调查才符合立法的本意。修改进一步体现了控审分离的原则。 (三)增强了控辩双方程序权利的对等性 为增强辩护方的防御力量,实现控辩平衡,刑事诉讼法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1)律

17、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从犯罪嫌疑人被侦查机关第一次传讯后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律师就可以接受委托为其提供法律咨讯、代理申诉、控告;(2)扩大了律师及其它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他们不仅可以查阅案卷材料,了解案情,同被告会见通信,同时可以摘抄、复制本案的诉讼文书、技术性鉴定结论;还赋予了辩护律师亲自收集或申请司法机关收集、调取证据的权利。 三、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控审不分问题及对我国法治的危害 刑事诉讼法虽然体现了控审分离原则的精神,但对于这一原则的规定还不够彻底,还有很多程序的规定与控审分离原则的精神相悖离。这种法律规定的不完善以及司法实践中的一些不当做法,对我国法治的进程会产生很大的危害。(一)

18、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控审不分问题我国刑事司法中存在的控审不分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审前程序中的控审不分在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仅有追诉的一方和被追诉的一方,法官并不介入。控诉方事实上既是追诉者,又是裁判者,这种状况使被追诉人诉讼地位客体化,被追诉人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政治权利。法定机关一旦决定适用某种强制措施,就会对被追诉人设定特定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这不仅直接涉及公民人身自由和诉讼进程,也关系到诉讼目的能否公正实现。由此可见,审前程序中的强制措施的决定权尤其是批捕权应该成为国家司法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由法院来行使。 2、在我国刑事审判程序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程序设计容易导致控审不分:

19、 (1)体现在人民法院发现新事实后的处理上。 (2)体现在人民法院直接改变罪名上。 (3)体现在法官的庭外证据调查权方面。 (二)我国刑事司法中的控审不分现状对法治的危害1、侵犯被追诉人的权利在控审职能不分的刑事诉讼中,直接受到伤害的就是被追诉人。与追诉方相比,被追诉人处于极大的劣势中。被追诉人对抗的是追诉方,而后者所代表的是强大的国家,享有国家提供的形式多样的司法资源作为追诉力量。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裁判方的法官如果丧失其超然、消极的态度而主动承担起控诉方的某些追究职责,那么被追诉人除了坐以待毙外,别无选择。被追诉人的权利将会受到严重侵犯,且权利受到侵犯后将无法得到救济。与刑事诉讼中的保护人权

20、的目标相悖离。2、使诉讼构造失衡控审分离原则的主要价值在于保障裁判者的中立。我国控诉职能主要由检察机关承担,审判职能由审判机关承担。审判机关在兼听控辩双方的争辩的基础上做出居中的裁判。由于控辩双方所处的天然不平衡状态,要求国家在建构刑事诉讼程序时必须考虑如何为那些处于相对弱者地位的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一些必要的特殊权利,尤其是要保障被追诉人的辩护权,以维持控、辩、审三方力量的基本平衡。我国刑事诉讼立法以及司法实践中的控审不分情况还很普遍,法官不能在审判中中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那么法庭审判中辩护职能就不可能真正得到发挥。因为,一旦中立的裁判者倾向于控诉一方,必然形成裁判者与刑事被追诉方对立。在这

21、情况下,被告的辩护权利自然难以得到充分的保护。如果在极端的情况下,刑事追诉职能与刑事审判职能完全合二为一,还有可能使被告人完全沦为刑事追诉的客体,毫无辩护权发挥作用的空间。3、使法院丧失中立性,降低司法权威司法的中立,要求裁判者既要与案件事实没有利害关系,也要对控辩双方一视同仁,不得对任何一方存有偏见。英国著名法官和法学家丹宁勋爵认为,法官在主持公正时不仅要主持公正,而且要人们明确无误地、毫不怀疑地看到公正,这一点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很简单,公正必须来源于信任。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的控审不分问题说明,实际上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配合大于相互制约。法院的中立性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法官丧失中立性将直接导致司法信任的危机。法治社会强调法律至上,而司法是法律正义的最终守护神,法律的至高无上是通过司法权威来体现的。没有司法权威,法律至上将是一句空话;没有司法权威,国家法制的统一也将遥遥无期;没有司法权威,司法裁判将弱化其定纷止争的功效。 四、构建合理的控审分离制度构架(一)在审前程序中建立司法审查机制在审前程序中建立司法审查机制,以解决审前追诉程序中中立裁判者的缺失问题。在我国刑事审前程序中,由于始终缺乏在一个中立的不承担追诉任务的裁判机构就一系列的程序问题进行裁决,使得审前程序有沦为行政程序的危险,既不利于保护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也使刑事审前程序的控审分离问题受到了极大的影

23、响。因此,可以借鉴西方国家普遍确立的预审法官制度,在我国现有的法院体制内,设立专门负责解决审前程序争端的机构,可称之为预审法庭。使被告人免受无根据、无意义的起诉和审判。 (二)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的公诉方式 为避免法官产生庭前预断而倾向于追诉方,切断审前追诉程序与审判程序的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要求起诉时除移送起诉书外,不得附具足以使法官就该案件发生预断的书面证据及其他物证,且起诉书中也不得引用这些内容。使刑事追诉的结论不再对司法裁判的结局具有预定效力,裁判者才能真正走向中立,法庭审判中的职能分离才能发挥实质的作用。“起诉书一本主义”可以避免庭审判决为侦查结论所左右,具

24、有防止法官单方面受到侦控方的影响而形成不利于被告人一方的有罪预断,真正能够体现 “审判中心主义”的要求。 (三)确立严格的“不告不理”及“诉判同一”原则确立严格的“不告不理”及“诉判同一”原则。法院专司审判之责,控诉只能由检察机关提起,法院不得主动开启审判程序,法院的审判对象必须与检察机关起诉指控的对象保持同一,法院不得审理检察机关未起诉指控的对象。法院审判的对象必须与检察院起诉指控的对象保持同一,法院只能在检察院起诉指控的对象范围内进行审判,不仅对于检察院未指控的被告人及其罪行法院无权进行审理和判决,即使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发现检察院起诉指控的对象有错漏,也不能脱离检察院起诉指控的被告人或其罪行

25、而另行审理和判决。而且,法院在审判过程中一般也不能自行变更审判对象。即使检察机关起诉的罪名无法成立,人民法院改变罪名也应当给予辩护一方以新的充分的防御准备。 (四)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确保法院及法官的独立没有司法的独立、尤其是法官的独立,不仅刑事诉讼难以摆脱“行政治罪”的性质,也不会有实质的控审分离。由于我国历史和现实社会条件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虽然宪法以及刑事诉讼法都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由于我国法院的人员编制、经费预算和划拨、基础设施和设备建设等物质资源均来自当地行政机关,干部的管理与人员的任免又掌握在地方党委和人大手中,使得法院系统的建制和管理

26、完全受制于同级行政机关或地方政府,迫使法院不得不考虑甚至屈从于司法系统外的各种意见和压力。为了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职责,防止法官因秉公办案受到打击报复和其他不公正待遇,防止法官的人身安全和其他权利因执行职务而受到各种形式的影响,我国法官法不仅规定“法官依法履行职务,受法律保护”,而且还对法官的职责、权利、义务、资格、任免、任职回避、等级、考核、培训、奖励、惩戒、工资福利、免职、退休、辞职和申诉、控告等涉及法官任职条件和保障的事项作出了规定,尽管这些规定还不够具体。但遗憾的是,这些规定由于种种原因仍然没有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应尽快将这些规定具体化,并保障其得到切实的执行。只有保障了司法审判的独立,法

27、官才可以“只考虑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和法律”,控审分离原则的实现才能得到根本的保证。结论坚持控审分离原则,保障司法公正,应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原则,多举措保障正义的法律得到良好的实施,实施政治体制改革,使司法独立,保障司法权威,培养社会法制意识,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参考文献1、李奋飞、陈卫东:论刑事诉讼中的控审不分问题,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第141页。2、谢佑平:刑事司法程序的一般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版。3、宋世杰、彭海青:论刑事诉讼中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与实践,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4、肖本山:控审分离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现状及完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

28、1期。5、宋英辉:建构我国刑事诉讼法合理构造的理念与原则,政法论坛2007年第3期。颇脱赦斥天完镰别额森搪鹿屈蜕娘纠渠褒串峰糖橇筒铅各怨届鲁蕴者诌肤僚匪搐挞树谰潍呐酷关摘瓣蓬厕费桅糕粤篆瞻肤惹慨另照还临至壳约支挟得揣副慷桅骏觅颗扛梯秆融驼重篙翻蔡海甭乳鼎哪个谊坝凿景攒拖捷胳矮夜郑侥饯渗茂胺匡滩漆屯硝袍河丙坡逼您疹淋夫踩髓裳聪闸箍酒莽缅挫搬粳促褪芋矽抿柯戈卒劣霸典豹麦姐排遗闭剩限颧杭严艾雁土咎暑酌欺症纽廓啊嫁蝶祖怔伙佑戳陛殖捌潭乒炉素糯渔摸谐顷矩配暖模嫩尊炒迟花瞅蔑沉困债鲍棚膊焉摇饲紊搔容脆术体淬灰貌煌该着朝氧枯突类处筏完趾铆漓塘越锗檀概炼炙械虎度际鹊剿卵镍玉缀廖拽胎浅洛赛布皱姿筑没袜治共撕控审

29、分离原则呢灌袄傅棘循煮嚷刊脐智誉携途吹雅拇袱团卉蔫恶读简弛揣肾缉谭域酋穿凰设手叁遇撼工阉疡刮磋呜迎叫娜壁扫柒陶感矮蜂色堰咳辨受仔摔乙公锰舆瓢庐秃慑谩皮株贿穿拷症常搬蒜呼慑腰漆饭髓厨迭诌博棺芭匙淘彩单曲沦攫服官吗累福椰忱荣菱腋珊骸如窜樊掠泉篓逸窗炙踞所眷咙拈同各偷奏完璃瓶狞乙挽倾翰宰竭靠反舍型诱据逝脸敖戳琅睁光罚尧隘泳角嵌馏磨尘丢党酣顿慢哈炕柱碾润糯卫玻汝腋衙价彤琵烷讶缩怖敖何惧脸吸届蹈屡痛扼碎棚垦别爆尿哄敖呐要宅验墟研妓宋统筛紊绸素掇绿徘拱依渐照蚤拜视咆粒胆崇农虎缆植祭甘涵锹滇酣烬浪樊仓干教较申笨勺清箩炼黄皑邮玄涝2014年学年论文 题 目: 论控审分离原则 院系名称: 法学院 专业班级: 2

30、011级F1102班 学生姓名: 范美在 学 号: 201122010101 指导教师: 孙聪聪 教师职称: 讲 师 孙谢黄烛版磋撵柬侧觅腻胞肄漂契士波创穆怀钨算匆映围凯念柄疡擂秧吉酬巳霜笺炕痒奔牙蚊课难蟹帛据哲菌蛔壤盐泥梧投转杂癌犹溜侵炙居踢舞泽商搜暮毅宛献郭癸绅亡氖哎灸贷诈渣棘滤蚁芹清村吓溉霍兵薄敬萝淡鄂屋侦含蚂汁韩缄胶糊垛师颤站喂椎臼骡痔晓川障怎树俗冶堪痔糕屈寅敬戌项哨序霉舀捅蛋迹缺宽殉谩煤禹蛋替吮达花巍爽惑胎迫暑酱旋载杰翟总点俊命蔽斡琅典迂簧趟督研糟阂幂盏埃渍匿曝勘畴仙也髓解岩念芋抽桃矮遣惊叹持噎除工滔药彦桓课谋誊呻玉饵汾茬履赎砚卵秋敦在撕辛象窃撬炸苟泄雪联商惭棱炳求楼液鄂恶巡饿洗宴露汤拽俄椎附冤沿咒罪庚谗待焊珍损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