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358974 上传时间:2021-12-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某知名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试题2(7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2018-2019上学期高一第一次质量测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小题。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注意事项:答题前,考生将考号、座位序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在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并将考号、学科用2B铅笔涂黑。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对应题号位置,写在试卷上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和答题卷。第I卷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 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该段记载是指( )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C

2、.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2. 史学家张萌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父系家长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3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古代把“国”与“家”结合起来的制度是( )A 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

3、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C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 D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5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工作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贵族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D贵族阶层生活腐化,政治黑暗6.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

4、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 )A.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 B.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 D.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7.史记载:(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8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皇权至高无上C官员直

5、接由皇帝任免 D书同文,人同伦9.历史学家钱穆说:“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且能维持此大一统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直到今天,我们拥有这样一个广土众民的大国家,举世莫匹,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之无上成绩。”作者肯定了()A分封制度 B郡县制度 C行省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10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柳宗元这段话实际上( ) A肯定了秦朝的郡县制 B肯定了三公九卿制度C肯定了统一货币的制度 D肯定了秦统一文字的政策11.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

6、要是指A. 统一度量衡 B. 嬴政自称始皇帝C.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 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12历史上时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13.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C.隋唐

7、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参知政事14“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 D元朝的行省制1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重用身边人参与军国大事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16中国古代封建官制取代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拓宽了官吏的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

8、主控制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17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 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 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 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18. 宋太祖“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采取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解决唐末五代以来的哪一社会问题?( )A藩镇割据 B宦官专政 C朋党之争 D农民起义19.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殿阁大学时作为侍从顾问 B设置军机处大学士以备顾问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9、20明代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1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22.材料一:“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官吏值班)者多虑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后名军机处,地近内廷,。”依据以上两则材料

10、,可以获悉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B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C后来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D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23.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B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C九品中正制被世家大族所操控 D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2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

11、上。”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D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25.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为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符合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 A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D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26.明朝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上云:“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内则会极门,俱有号簿,惟内阁独得进密揭,盖心膂近臣非百司得比。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语。”这反映出明

12、代内阁( )A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 B对其它中央机构有一定牵制C通过“密揭”,获得决策权 D使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27. 以下四种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 郡县制分封制行省制郡国并行制B. 分封制郡国并行制郡县制行省制C. 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D. 行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分封制28.下列选官制度形成的先后顺序是科举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A. B. C. D. 29秦汉以来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从郡县制发展为分封制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逐渐淡化对中央和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 B. C. D.30中

13、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 )第卷 非选择题(31小题14分,32小题各26分,共40分。)36.(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 史记材料二: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

14、,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4分) (3) 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 37(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门有

15、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

16、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 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官吏选拔的标准是什么?(4分)(2) 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4分)(3) 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6分)(4) 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8分)(5)综上所述,你认为今天我们选拔干部时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4分)高一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1112131415ACBBCBCBDADBBBC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CCAACAADCABCBCB二非选择题31.【答案】(1)皇帝制度(或

17、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三省六部制。(6分)(2)相权威胁皇权。设置内阁制,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4分)(3)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4分)32.【答案】(1)血缘、门第、等级。(任答两点即可) (4分)(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4分)(3)九品中正制。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6分)(4)积极影响: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6分)消极影响:后期只考四书五经,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培养的是对皇帝忠实的奴仆等。(2分)(5)原则:考试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拔制度应与时俱进,适时改革,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4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