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3138174 上传时间:2021-11-3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资源描述: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 面。(一)科学技术的认知功能 科学技术对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认识能力 ,对文化教育的发展 , 对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面貌 ,都能起到促进作用 ,这些就是科学技术认知功能的体现。首先 ,科学是自然界本来面目的反映,它揭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现律 , 从它诞生起 ,与迷信和愚昧就是不相容的。从近代欧洲支艺更兴起 , 自然科学成为了人们批判宗教迷信和旧的习惯势力 , 宏扬理性、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人

2、们通过学习、掌握和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自己认识自然界的理性思维能力 ,不断探索新的认识领域 .民次 ,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文化教育的内容,不断为教育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手段,并且往往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从而为全面提高人类智能状况 ,开发人类的智力资源创造了条件。再次,在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尊重实践、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 晋级 ,对整个社会精神面貌和人们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影响,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进程。(二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 ,资产阶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 ,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

3、的发 展。 19 世纪中叶 , 马克思作出了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 社会劳动生产力 ,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 的 精辟论断 ,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进入 20 世纪后 , 科学技术逐步成为了生产力诸要素的主导要素。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继承马克思的思想 ,极其深刻地指出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 ,进一步阐明了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三)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马克思 “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在历史上首 次揭

4、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对生产力的促进。生 产力的大发展本身就是社会变革表现的一个方面,而且它还是其他社会变革的前提和基础。其次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或迟或早会引起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近代欧洲科 学技术的采用 ,不仅使得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最终导致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取代封建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当然, 社会制度的变革不可能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在这里 ,科学技术的作用就在于给新的社会制度的产生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再次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科学技术的社会变革功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尤其是改

5、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创造了空前巨大的社会生产力,经济得以高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日益巩固。随着科学技术的继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将由初级阶段逐步上升为更高级的阶段。(四)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界的能力 ,但同时也出现了盲目使用这些能力 ,造 成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的趋势。现在 ,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短缺已成为人类必须 正视的严重问题。然而 ,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供了认识这种严重后果 ,并自觉控制人类活动 ,使之 朝着不危害人类生存的方向进行的可能。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就是在掌握自然规律、正确认识人类对自然过程

6、干预不当所引起后果的基础上 , 有计划、有目的地调节和控制人类改造 自然的活动 ,应用科学技术防止和消除有害后果,有效地、充分地、经济地利用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创造一个适合人类 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当然 ,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调节功能的同时,加强社会的改造和管理、严格立法、执法,实行综合治理 ,才可能有效地解决。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各种社会关系构成的社会大系统内进行的。因此 在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同时,也应当研究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各种社会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概括为三方面 , 即社会生产、社会制度和社会思

7、想文化。(一 )社会生产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其它社会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 ", 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 ,是产生原始科学知识和生 产技能的源泉。 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是由社会生产的需要所决定的 ,如 18 世纪的蒸汽技 术革命 ,就是在英国大规模的世界贸易已发展到以人力为动力和手工劳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 时候发生的。在现代社会中 ,生产实践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要求也越来越高 ,从而不但 促使了科学技术在 20 世纪突飞猛进 ,还导致科学技术研究成为独立的社会事业和社会部门,研究方式也发生了

8、根本性变革, 由个人研究、集体研究转变为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社会生产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生产实践为科学技术提供研究课题和认识材料 ,同时科学技术成果的真理性和实用性也必须通过生产实践来检验。因此,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根本的认识基础。第二,从一定意义上说 ,仪器设备和各种物质技术手段,标志着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决定着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而科学实验所需的这些物质技术手段是通过 社会生产活动创造出来 ,是由工业生产所提供的。 因此 ,社会生产是科学技术最重要的物质保证。 第三 ,科学技术的研究经费也要靠社会生产提供。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够筹集多少资金用于科学 技术

9、,固然与认识水平和其他社会因素有关 ,但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社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水 平。因此 ,社会生产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资金来源。(二力社会制度制约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学技术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同社会相互作用而向前发展,因此 ,科学技术必然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主要反映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在 历史上 ,科学技术成果总是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占有、掌握和利用,并为巩固一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一些国家的政府和财团,或者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物质条件和经济支持,或者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干涉甚至遏制某些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 , 其目的无非都是为了让科学技术满 足他们的经济

10、和政治的需要,而不危及他们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的 ,但它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可以被不同地利用,用来达到不同的目的。忽视科学技术受社会制度、阶级关系的制约 , 认为科学技术可以与社会制度相脱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制约,还突出表现在社会制度的变革往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扫平前进的道路。 英国 17 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英国成为近代科学革命的中心 ,以及 18 世纪的产业革命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近代日本在科学技术上的崛起,不能不说是同 19 世纪 60 年代明治维新导致的社会制度变革密切相关。 而中国古代科技文明走在世界前列 到近代却大大

11、地落后于西方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腐朽而又顽固的封建制度桎梏科学技术 的发展。(三)社会思想文化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哲学和宗教思想、伦理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教育等。这些社会因素对 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起着相当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历史上 ,先进的哲学思想指导、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而落后保守的哲学思想却常常 起阻碍作用。比如 17 世纪英国培根和 18 世纪法国狄德罗等人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就对近代 欧洲的自然科学提供了进步的世界观和有效的方法论 , 大大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而明清时 期的传统的儒家哲学为核心的文化专制主义,是导致中国科学技术衰落的重要社会原因。宗教本质上是与

12、科学不相容的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黑暗统治使科学技术停滞几百年,近代科学正是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但宗教与科学的关系也有复杂的一面 ,16 世纪欧洲的宗 教改革对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客观上又起过一定的促进的作用。 伦理道德观念对科学技术的影 响 ,首先表现在如果一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良好道德风尚,那么就能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 ,反之 ,如果是鄙薄科学技术 ,像中国传统观念中视之为 " 奇技淫巧 "的社 会风尚 ,那就不利于发展科学技术。其次道德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还表现在通过影响科技工作者 的行为而实现。在长期的科学研究的历史过程中,科学家在践履社会道德的同时,形成了一套科学道德规范。科学道德是用以调整科学家之间、科学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它还能激 励科学家克服困难 , 勇攀科学技术高峰 ,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 赖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教育具有着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以及培养人才的职能,科学技术研究所需要的研究人才和管理人才,要依靠教育部门培养和提供 ,教育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规模、发展速度和水平,反映着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也直接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