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2981890 上传时间:2021-11-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53.50KB
收藏 版权申诉 举报 下载
高一数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数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数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资源描述:

《高一数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数学复习提纲(13页珍藏版)》请在装配图网上搜索。

1、高一数学知识与方法复习提纲集 合1、集合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集合的不同分类: 有限集与无限集 数集的分类:自然数包括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与关系4、与、的区别5、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6、集合运算中一定要分清代表元素的含义:特别要区别数集与点集7、集合的区间表示8、集合对某种运算的封闭性:(1)封闭性:任取集合中两个元素,对某种运算的结果仍然属于该集合(2)不封闭性:(举反例)取其中两个特殊元素,对某种运算的结果不属于该集合数1、数的概念(1)偶数:可用(是整数)表示,正偶数俗称为“双数”。奇数:可用(是整数)表示,正奇数俗称为“单数”。(2)质数:亦称“素数”。一

2、个大于的正整数,只能被和本身整除,不能被其它正整数整除的。合数:一个正整数除了能被和本身整除以外,还能被另外的正整数整除。两个自然数互质,如果它们除了没有其它公约数,则称这两个自然数互质。(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统称。可以用分数(其中、为整数且互质,且)表示。(整数可以表示成分母为1的分数)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称为有理数,无限循环小数可以表示成分数的形式 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2、数的分类 整数还可以分为正整数(自然数)、零、负整数 3、有理数的三大特征(1)有理数的稠密性稠密性:任意两个相异的有理数之间,存在着无限多个有理数。(2)有理数的不连续性 任意两个有理点之间,存在无

3、数个无理点。任意两个无理点之间,存在无数个有理点。(3)有理数的可数性有理数和自然数个数“一样多”,有理数的这个特性,称为有理数的可数性,也称“可数的”。无理数就不具备可数性。4、无理数(1)无理数是客观存在,存在于有理数之间,无理数是稠密的,不连续,但不可列的,不可数的。(2)无理数的证明:反证法(3)无理数的数轴表示:借助直角三角形5、实数(1)是稠密的、连续的,但不可数的 (2)实数可以比较大小。方程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必须保证每一步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同解2、方程类型(1)一元一次方程:标准式 当时,方程有唯一解 当且时,方程为,方程无解 当且时,方程为,方程有无穷多个解

4、(2)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3)一元二次方程 解法:因式分解、配方法 、公式法 韦达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前提: (4)含字母的一元二次方程:注意讨论(首项系数、判别式)(5)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 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等:换元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的根要检验,字母讨论的目的就是分清解的情况绝 对 值1、绝对值的意义(1)绝对值的定义: (2)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在数轴上,这个数所表示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几何意义是: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到的距离。2、绝对值的主要性质:(1)(2) 对任何实数,有(3)(4) ,3、绝对值的应用(1

5、)含绝对值的代数式的化简:按绝对值的零点进行分类讨论(2)含字母的绝对值的分类讨论4、绝对值的方程的几种常见类型(1)型 (2)含有二个(或以上)绝对值的方程:按绝对值的零点进行分类讨论特别: 注:两边开方要带绝对值(3)含字母的绝对值方程:按绝对值的零点进行分类讨论多项式、根式1、因式分解: 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十字相乘法、分组分解法、换元法 形如:双十字相乘法2、多项式除法(1)步骤: 把被除式和除式按同一个字母的降幂排列(若缺项则用零补齐) 用竖式进行运算当余式的次数低于除式的次数时,运算终止,得到商式和余式说明:分子、分母均按同一个字母的降幂排列,缺项补零 (2)被除式为关于的多

6、项式,除式 ,商式,余式,则(其中 次数低于 的次数)当 ,则称 整除 ,记 | (3)余数定理:关于的多项式 ,除以 所得的余数 因式定理:若 ,则 为 的一个因式 3、指数与根指数(1)如果 ,那么叫作的次方根,记为:(2) 时, 当为奇数时, 当为偶数时,(3) 根指数相同的根式叫做同次根式 根指数相同,根号内多项式相同的根式叫做同类根式 中与互质()的根式叫做最简根式(4)指数定义的扩充二次函数(1)1、二次函数的基本表达形式(1)一般式:(2)顶点式:,其中为顶点坐标(3)交点式:,其中为的两根2、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之间关系:二次函数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3、二

7、次函数 以直线为对称轴,则有对任意实数均成立。* 为的对称轴 4、二次函数的有关参数 (1):决定开口的大小与方向(2):确定对称轴的位置(3):表示在轴上的截距,又是所对应的函数值(4):确定图象与轴交点的个数(5) 其他(对应相应的函数值):如,5、函数的图像与图象的关系平移:抛物线向左()或向右()平移个单位,得,再向上()或向下()平移个单位,得到6、韦达定理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1)(2)(3)(4)(5)二次函数(2)1、求二次函数的最值必须先确定其定义域2、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 考虑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图形(注意端点的开闭),指出最值取到的条件3、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最

8、值问题(1)分类讨论:考虑对称轴与区间的位置关系并结合图形(2)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一定存在最大与最小值,而且最值只能在三个位置上取到 * 若二次函数的开口不定,可以按三个位置上的最值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解法:首项系数化正,计算并求根,结合图象写出解集2、一元二次不等式解集的端点即为方程的解,所以转化为方程问题3、一元二次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结合图象及根的分布问题4、含参数不等式的解法:分类讨论(依次为:首项系数、两根的大小比较)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1、一元二次方程 两根为(1)两个正根 (2)两个负根(3)一正一负(可以省略)2、两根与某些常数之间的关系:

9、数形结合(列出符合条件的所有图象) 依次考虑:开口、对称轴、判别式、区间端点函数值符号(注意是否取到等号) * 中判别式在以下几种情形可以省略: 存在,使得 存在,使得* 区间端点是否取到等号:可以通过检验的方法加以判断3、注意两个根与两个不同根的区别其他不等式的解法1、基本思想:把其他方程转化为简单不等式2、基本类型(1)分式不等式 基本形式: 一般解法:移项、通分、转化(强调分母不为零)(2)高次不等式利用数轴标根法求解,基本步骤如下: 首项系数化为正 求出方程的所有根 数轴标根法求解(从右上方开始画图)(3)无理不等式 偶次被开方数非负 去根号前先判别不等式两边是否非负:若是,平方去根号

10、;若不是,分类讨论(4)绝对值不等式 一般按零点分类讨论 以下几种特殊类型可以直接求解:或(5)注意用数形结合解不等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两边函数图象比较简单)3、不等式解集的端点:或者是不等式有意义的区间端点或者是方程的解4、元素属于解集,则代入不等式成立;元素不属于解集,代入则不等式反号或不等式无意义5、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可以转化为函数的最值或值域问题子 集1、子集反映的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任取,则称是的子集2、真子集:任取,且存在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在子集讨论中要优先考虑,不要遗漏)4、真子集、子集个数:设原集合中元素个数为,则子集个数为,真子集的个数

11、为5、集合相等 (1)(元素较少)列举:两个集合元素完全相同(从已知元素入手)(2)(无限集)包含关系的证明:6、子集的其他表示形式:交集、并集、补集1、交集、并集、补集表示的是集合之间的运算2、集合之间的运算要注意代表元素的含义3、数集的运算:结合数轴4、补集的运算必须明确全集的含义5、两个转化公式:,6、文氏图与集合运算之间的互相表示 用集合表示文氏图中的阴影部分:写出阴影部分的元素与所有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用交集表示7、集合元素的计数公式:(1)两个集合(2)三个集合命题1、命题:判断事件真假的语句,由条件与结论组成,分真命题与假命题2、真命题必须严格加以证明,假命题只需举出反例3、命题

12、的四种形式:具有相对性,有互逆、互否、互为逆否三种关系;只有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具有同真同假性,其他关系视具体情况加以判断否命题中:(1)或与且(2)都是与不都是(3)一定与一定不(4)至少个与至多个(5)任意与存在4、等价命题:同真同假性;互为逆否的二个命题是等价命题,反之亦然5、反证法原理与一般应用:一般用于否定语句,或出现至少、至多的语句充分必要条件1、充分必要条件类型:(1)充分条件:条件成立结论成立,称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2)必要条件:结论成立条件成立,称条件是结论的必要条件(3)充要条件:条件成立结论成立,且结论成立条件成立,称条件是结论的充要条件(4)非充分非必要条件:条件成立不

13、能推出结论成立,结论成立不能推出条件成立称条件是结论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2、充分必要条件的两种表达形式:(1)* 是 * 的 * 条件(2)* 的 * 条件 是 *3、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1)首先区别什么是条件,什么是结论;然后利用推出关系加以说明(2)如果条件与结论可以用集合表示,则利用子集与推出关系加以说明 条件对应集合,结论对应集合 若,则条件是结论的充分条件 若,则条件是结论的必要条件 若,则条件是结论的充要条件 若不是的子集,不是的子集,则条件是结论的非充分非必要条件4、充分必要性的证明:必须先给出充分必要性的区别,再加以证明(不具备充分必要性只要举出反例)5、充分必要性的选项问题:按

14、充要条件求解,利用子集关系加以区别(充分必要性的条件选项不是唯一的)6、否定性的命题充分必要性的判断:一般判别它的逆否命题的充分必要性更方便7、充分必要性的表达一定要合适,明确推出关系的表达要完整,不等式性质1、不等式比较大小的依据: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传递性”)(2)(不等式的加法性质)(3);(不等式的乘法性质)(4)(同向不等式的加法性质)(5)(6)(7)(8)3、利用不等式求变量范围时(1)利用同向不等式相加及不等式的“传递性”求变量范围时要求两个不等式中的等号能同时成立。(2)利用等量关系(换元)求变量范围4、同向不等式一般不能相乘,需增加“两不等式的两边均为正

15、数”才可相乘5、不等式比较大小必须指出等号取到的条件基本不等式1、基本不等式: 若、R,则2, 若、,则2、常用不等式: ; 若, 若,则或 若、,则 若、,则43、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要关注变量的符号、放缩后是否为定值、等号能否成立: 一正、二定、三相等,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定值在前,等号在后4、两种典型类型 已知,求的最值;反之亦然 求(其中、是一次、二次函数)、的值域5、利用基本不等式构造解不等式:已知与的关系式,求与的取值范围6、基本不等式的推广: (1),当且仅当取到等号(2),当且仅当取到等号(3)若,则,当且仅当取到等号7、求的最值:一般转化为一个函数求最值。特别指出若分别求、 最值相加必须满足在同一条件下取到等号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13 / 13

展开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